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美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創造性

美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創造性

發布時間:2022-09-26 22:02:06

Ⅰ "美育的特點是( )。 A 形象性 B 創造性 C 直觀性 D 情感性"

1、形象性:具體可感直觀,美感對象本身具有形象性,以性感人
2、情感性:審版美感是人類情感的最高權表現,審美過程是人的情感理性化的過程
3、愉悅性:悅目悅耳、悅心悅意、悅志悅神;「審美令人解放」(黑格爾),絲毫不強迫
4、潛移性:熏(廣)、浸(長)、刺(強)、提(人生境界)
5、實踐性:視覺或者聽覺的親自體驗參與感受

Ⅱ 為什麼說美感具有創造性

美感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不同的人對美感的定義是不同的。 比如有些人喜歡骨感美,有些人喜歡豐腴美。所以不同的人定義著不同的美感, 想法獨特的被利用下來,跟設計創造的靈感一樣 極具創造性。

Ⅲ 葉朗《美學原理》簡述美感的基本特徵

美感的定義:

答:廣義的美感是指人類的審美意識系統,包括審美能力、審美需要、審美趣味、審美理想、審美態度、審美感受等的總和。狹義的美感是指具體的審美感受,表現為主體在欣賞美的對象時的綜合心理反映。

美感的基本特徵為下幾方面:

(1)美感具有形象直接性的特徵

美感作為一種特殊的認識和把握的方式,和其他認識一樣,是以感性認識為基礎的。人要認識對象的美,必須以形象的直接方式去感知對象。美感總是首先通過一定對象的感性狀貌,一定的色彩、形體、線條和音調等直接的感知或表象來進行的,即以形象的直接性的方式來進行。

(2)美感具有精神愉悅性的特徵

情感是美感的又一主要特點和最顯著的標志,它使整個審美過程都帶上愉快的情感色彩,而美感的愉悅性是由審美需要的滿足而引起的。

(3)美感具有潛伏功利性的特徵

美感作為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形象的直接性和情感的愉悅性的統一,是有社會功利目的的。美感功利性來源於美的對象的功利性和所表現的社會生活內容。

(4)美感具有想像創造性的特徵

美感認識充滿了想像的認識。不論是藝術創作還是欣賞,都帶有想像的創造性。想像是一種認識,這種認識不僅能感知直接作用於主體的事物,而且還能在頭腦中創造新的形象。這種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就是想像創造性。

11人點贊

隨筆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5474995b1d75

Ⅳ 美與美感的本質區別與聯系

美的本質

社會實踐中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是揭開美的根源和本質的唯一鑰匙。
從本質上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類的特性。人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從事實踐活動,進行自由創造,這既體現了人的本質,也體現了生活的基本內容。
人們在自由創造活動中和看到體現人的自由創造特性的事物時就會產生引起喜悅的美感。所以,美的最終根源、美的本質是自由創造。

美的特徵

1、美是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形象

2、人的自由創造賦予形象以美的生命

3、美具有潛在的功利性,美是社會實踐的產物

4、形式對於美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形式是構成美的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美感的本質 (2006-03-14 13:35:49)

凡是引起美感的一切客觀事物,都是美的客觀事物」與「美感是美的對象的反映」,是當前兩種有代表性的美感理論。第一種觀點認為:美感本身是主動的、自由的,它來自主體自身,對於被感知的客體,它沒有任何附加的先決條件,美感是鑒定客觀對象美與丑的標准。第二種觀點認為:美感是被動的、不自由的,它來自客體;由於客觀對象的制約,美感是美的客觀事物的反映,只有美的客觀事物才是美感的對象。

這兩種觀點似乎截然相反,但實際上,存在著一個「美感等於美」的共同原則。即美感被認為是由美的對象所決定,而美的對象又必須藉助美感加以判定。然而事實表明:美感並不能決定哪些是美的客觀事物,而且也絕不是對所謂美的客觀事物的機械的模寫、反映。美感是人類普遍存在的高級心理活動,它建立在主體與客體關系的諧和之上,沒有客體的作用,美感無從產生,沒有主體的活動,美感也不能存在。這個主體,就是具有意識活動的個人;而客體,就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主體活動所遭遇的客觀事物。所以,要認識美感的本質,首先必須分析美感的客體。

一、美感的客體

美感必然有一個導致它在個人意識中產生的客體。按照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規律,一切對於人類來說的客觀事物,即「為我之物」,以其產生的方式和存在的實質可以分為:自然力自由顯現的客觀事物、人類社會力量顯現的客觀事物以及人類思維力量顯現的客觀事物。「自在之物」是自然力創造的客觀事物,在它尚未被人類認識以前.與人類的意識毫無聯系,因而不是美感的客體。

自然力自由顯現的客觀事物,是大自然創造力的產物。對它們所「顯現」的特徵的認識,正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實踐活動的結果。人類以科學的態度和方式,揭示著這類客觀事物本身的自然屬性,不斷加深對於它們與人類自然屬性關系的認識和理解。象太陽、月亮和星辰,大海、山川和森林,無不顯現著大自然的創造力和它們對於人類生存的意義。對於這些單純的自然存在物,科學技術不能幫助人類找到它們固有的「美」的物質性的元素。盡管這些客體經常使人產生幾乎都曾體驗過的美感,但作為主體意識活動中的美感,卻無法證明客體具有某種固有的確能使人類產生美感的屬性。

人類社會力量顯現的客觀事物,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產物。它是人類在認識世界的基礎上,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的結果。人們以實用的態度和方式依據客觀事物本身的規律進行改造世界的活動,使它們適合於人類的各種需要。人類的社會本質的力量,通過勞動過程「對象化」,創造了「人化的自然界」。豐收的田野,飛架的橋梁,雄偉的建築,無不以自然力的被駕馭和征服而顯現著人類社會本質的力量。

人類思維力量顯現的客觀事物,是人類精神思維活動「物化」的產物。它不涉及實用的目的,而是僅以物質的手段凝結了人類思維活動內容的事實。這類客觀事物,顯現著人類豐富的感受、想像和理想、希望,它以思維能力的馳騁,在精神領域內,創造了一個遠離個體物質需要的嶄新的藝術世界。藝術是人類思維力量顯現的客觀事物的典型代表。「藝術把人類最美好的願望凝結下來,把他們『對象化』,它以本身存在的事實來抵抗破壞的精神,肯定創造的原則。」○1自然界、人類社會的客觀事物激起了藝術家們內心的美感,他們運用物質的藝術手段表達了自己的美感,使它「物化」為一個客觀存在的事物。王維詩中的自然,石濤畫中的山水,貝多芬《田園》交響曲,都不是客觀世界中大自然景象的純粹的再現,而是浸透著藝術家個人審美感受的大自然,它表達了藝術家的審美理想。這就是主觀意識與客觀事物發生關系時的特殊的、綜合的感受的「對象化」,即美感的「物化」。因此,每件藝術作品都是「對象化」的美感——一個思維力量顯現的客觀事物。「對象化」的美感,在人類社會力量顯現的客觀事物中,雖然處於次要地位,但卻普遍存在。當以實用和功利為目的的思維活動和客觀物質的結合在具體的事物中實現後,人類的美感也便在這些事物中顯現出來。建築與實用工藝品正是這種結合的高度體現。

任何客觀事物,必然分屬於這三類客觀事物。然而,在這三類客觀事物中,卻無法找到以某種單純的物質形態存在著的「美」,並以它來確定和證明美的客觀事物。唯一可以辨別的是:含有或不含有人類美感的客觀事物。人類社會力量顯現的客觀事物以及人類思維力量顯現的客觀事物,是人類勞動創造的結果,是含有人類美感的客觀事物。自然力自由顯現的客觀事物是大自然本身的創造物,是不含有人類美感的客觀事物。這個區分對於正確地認識美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含有美感的客觀事物設定為「美的客觀事物」,則無異於把美感等同於美,而美感也就成了所謂美的客觀事物的反映。這樣,美感實際上被看成是「對象化美感」的反映,也就是一個人的美感以物質手段為媒介到另一個人的傳達,即從「對象化美感」到包含著一定變數的美感的自身發生過程。這就是「美是美感」說的理論基礎和實質。按照這種觀點,必然要否定自然力自由顯現的客觀事物是美的客觀事物,並把它排斥在美感的對象之外,因為自然物本身是不含有美感的客觀事物。反之,如果以不含美感的客觀事物,即自然力自由顯現的客觀事物本身單純的自然屬性、規律和典型為美的本質,並用之作為判定美的客觀事物的標准,那麼又將部分或完全地否定人類社會力量顯現的客觀事物以及人類思維力量顯現的客觀事物是「美的客觀事物」。因此,美感不可能是所謂「美的客觀事物」的反映。含有人類美感的客觀事物,不等於美的客觀事物。物質世界本身,沒有任何以單獨孤立的物質或其他形式存在的「美的實體」,更無法用它來表明某樣東西就是美的客觀事物。

從美感對象的總體上,被區別為含有美感和不含有美感的一切客觀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都可能是導致美感產生的對象。所不同的只是第一級美感與第二級美感的區別。第一級美感是主動性美感,它以不含美感的客觀事物為對象,因不受他人美感的影響和制約而具有較大的自由性、創造性和表現性。第二級的美感是被動性美感,它以含有美感的客觀事物為對象,這種受他人美感影響和制約的美感,則表現出局限性、傳達性和再現性的特點。油畫《松林之晨》是畫家美感的對象化,它本身是第一級美感的凝結。以它作為美感的對象而導致的任何人的美感,都是第二級的美感。

任何客觀事物作為美感的客體,既決定了自身在與主體發生關系時能否成為美感的對象,同時也制約著主體美感的內容和性質。毒蛇的本質屬性就使它不能成為美感的對象,大海與高山峻嶺給予人的美感也有性質的區別。黑夜茫茫的大海畢竟不象光明蔚藍的大海給人以同樣的想像和愉快,深山中的猛虎又由於進動物園後所發生的空間變化而成為美感的對象。因此,美感的客體必然是客觀事物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的存在。它之所以成為美感的對象,還在於它與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存在的美感的主體之間發生的關系。由於美感是主觀意識活動的產物,所以必須對美感的主體重點加以分析。

二、美感的主體

美感,必然是在人的主觀精神意識活動中產生、存在。一個面對著客觀事物,產生了愉快的情緒和想像的滿足等體驗,充滿了與客體關系的諧和的人,就是美感的主體和載體,也即體驗著美感的個體。離開主體,任何美感也不能產生和存在。然而,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的各主體,對於同一客體並不會產生完全相同的美感,有時甚至還會引起丑惡感。這種差別是由審美主體意識活動的差別造成的。因此,要深入地認識美感,還必須分析美感主體的個別性、特殊性和普遍性。

美感主體的個別性,是以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個體」存在方式為依據的。它表明,作為生物實體的個人所固有的感覺能力和思維能力,在與客體發生關系時,對美感的產生具有穩定的作用和影響。感覺能力是個體的各感受性系統的發展水平。它首先為生物實體的遺傳可能型所奠定,加上社會和環境的不同影響,造成了個體感覺能力的差異。個體感受性閾限的高低,直接關繫到這一個體美感的產生和強度。個體的思維能力,是在個體感覺能力的基礎上,由長期積累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構成。雖然它的形成和發展較多地依賴於後天的社會條件,但仍離不開個體神經系統的遺傳可能型。思維能力同樣是美感的重要環節。在第一級美感中,它表現為想像力、聯想力的高下,在第二級的美感中,則表現為理解力、分析力的深淺。對於藝術,人們常常以這種方式進入較高的精神境界,獲取強烈的美感的共鳴。

在特定時間和空間內,個體感覺能力和思維能力的不同,造成了主體美感的差異性,這就是美感主體個別性的表現。以個體對客體的反映能力的差別為根據的美感差異性,表現出主體對於客體的被動性,美感主體對客體的主動性,是通過主體的「個性」表現出來的。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面對同一客體的各主體,不再是被動地對客體認知、觀照,而是使之服從於自己個性活動的特點,由此產生的完全對立的美或丑的感覺,就是美感主體特殊性的表現。美感主體的特殊性,是以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個性」活動方式為依據的。它表明,作為精神實體的個人意識活動,在與客體發生關系時,對美感的產生具有穩定的作用和影響。「個性」是個人精神意識活動的特徵,而不是物質實體的派生物。非物質性的個性構成了不同於個體的個人精神實體的完整性。心理學家們指出:「個性是一個獨特的完整性,並不和個體的完整性直接符合。」○2

個性所表明的美感主體對於客體的主動性,依賴個性積極的心理狀態。「心理狀態,應該理解為當前時刻已確定的心理活動相對穩定的水平,這種水平表理為提高或降低個性的積極性。」③直接作用於美感的個性積極性是主體的自然屬性,思維屬性和社會屬性,是在社會歷史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需要、興趣和世界觀。

「需要是個性的一種狀態,它表現出對具體的生活條件的依賴性。需要是個性積極性的源泉」。④人的需要可以分為物質的、精神的和社會的需要。主體在特定的時間、空間內的需要,決定了他對客體的肯定或否定的情緒和態度。「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的景色都無動於衷;販賣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特性,他沒有礦物的感覺」。⑤可見,客體只有在與主體需要相適應的情況下,才是美感的對象,才能導致美感的產生。因此,從美感的廣義上說,任何一種需要的滿足,都可能是美感的前提。

興趣是個人對客體的選擇性態度,興趣引起活動,使個性積極化。興趣也可以劃分出物質的、社會的和精神的興趣。主體在特定時間、空間內佔主導地位的個性興趣狀態,決定了主體對客體的整體或部分、內容或形式的選擇性態度,從而選定自己的美感對象。「當狩獵的勝利品開始以它的樣子引起愉快的感覺,而與有意識地想到它所裝飾的那個獵人的力量或靈巧完全無關的時候,它就成為審美快感的對象,於是它的顏色和形式也就具有巨大的獨立的意義。」⑥個性的興趣對客體的選擇性態度並不是唯一的。精神興趣固然可以使獵物的顏色和形式成為美感的對象,但社會興趣佔主導地位的個性狀態卻仍以「獵人的力量或靈巧」為自己美感的對象。獵物的肉體,也會成為此刻物質興趣濃厚的個性狀態的美感的對象。同時,因為生靈的殺戳、生命的死亡,也會有人對冰冷的獵物屍體充滿了死亡的丑惡感、痛感。這就產生了對同一客體的美感的對立性。這種對立性可能在主體的自身,表現為矛盾的心理,也可能屬於不同的主體。世界觀具有鮮明的階級性。階級意識決定了美感的階級性,支配著主體對客觀事物的審美態度。在美感對象化的藝術作品中,美感的階級性則表現得更為鮮明。被路旁鑿打和搬運石塊的工人而感動的庫爾貝,創作了不朽的繪畫《石工》;為里昂織工的「不是工作以生,就是戰斗而死」的罷工斗爭所激動的李斯特,寫下了著名的鋼琴曲《里昂》。而那些鄙視工人,以剝削壓迫工人為快事的資產階級,是決不會被工人的辛勤勞作和革命斗爭激起任何美感的。

由主體的個性所造成的美感的差異性,使客體失去了作為美感的客觀標準的可能性。由於主體各自的需要、興趣和世界觀的不同,進而造成美感的對立性。然而,「個人的活動盡管有它自己的一切特點,但總是一個包括在社會關系系統中的系統。在這些關系之外,人的活動是根本不存在的。」⑦正是人的這種社會本質,又決定了美感主體的普遍性。

美感主體的普遍性,是以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成長過程為依據的。它表明個人精神活動中的社會意識的內容,對美感的作用和影響。主體是個體和個性的統一體。個體和個性在社會關系中的發展,是形成主體普遍性的兩個方面。主體的普遍性指同一民族在同一時代的社會本質的共同性。「個體是在一定外界條件下種族發展和個體發展的產物。」○8個體發展的社會因素比種族遺傳和進化的生物因素具有更重要的意義。感覺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更主要的是人類在社會環境中,與自己的勞動產品相互作用的結果。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社會存在,相應地決定了處在這個時期的個體發展的普遍水平。「不言而喻,人的眼睛跟原始的、非人的眼睛有不同的感受,人的耳朵跟原始的耳朵有不同的感受。」⑨思維能力也離不開社會歷史的性質。「作為人腦機能的思維是一種自然過程,但離開社會,離開人類所積累的知識與他們所形成的思維活動方式,思維就不存在。」⑩所以,個體思維的發展,是在掌握人類歷史發展中所積累的知識的過程中實現的。個體在社會關系中的活動形成了個性。社會存在決定著個性的需要、興趣和世界觀,使個性成為主體精神活動的特點和對外部世界活動的積極性的源泉。社會對個性的決定作用表明:「個性是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起一定社會作用的有意識的個體。」○11個體意識包括個人意識和社會意識二方面。他既有個人特殊的思想意識特點,又有從社會意識中吸收的某種准則、觀點和理論。而社會意識就是個性中的普遍內容。個體、個性在社會關系中的形成和發展,形成了以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為基礎的美感主體的普遍性。美感主體的普遍性,揭示了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共同的美感以及美感傳達的可能性。

美感的主體是個別性、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統一體。在不同的主體之中,不存在任何可以用來確定「美」的客體的共同的東西,而只是對同一客體引起豐富多樣的主體美感。對同一客體的美感的差異性、對立性、階級性,證明了「凡是引起美感的一切客觀事物都是美的客觀事物」的觀點不能成立。美感是主體的意識活動,盡管主體具有普遍性,但這只能揭示美感的本質而不能決定客體的本質。即使在美感對象化的客觀事物中,顯現著的也只是美感的本質。

三、美感的本質

美感是在特定時間、空間內,以客體為對象的主體意識活動中產生的。由主體的普遍性所決定的美感的普遍性揭示了美感的本質。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經濟基礎,決定了這個民族的上層建築中的社會意識的內容,決定了主體的普遍性的內容,也決定了美感的本質。因此我認為,「民族的時代精神」才是美感的本質。狹義地說,「民族時代的精神」指先進的社會意識;廣義地說,它就是一般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個人意識形成的重要條件,因而也是主體意識中的普遍內容。除了社會意識的參與和作用,美感還必須有一個導致它在個人意識中產生的客觀對象。以三類不同的客觀事物作為美感的對象,便可區別出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三種美感現象。然而,無論哪種美感,也無論在哪個主體意識中產生,「民族時代的精神」這一美感的本質都必然深刻,穩定地存在於美感之中。

自然力自由顯現的客觀事物是自然美美感的對象。在自然美美感中,「民族時代的精神」表現為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上,人類對自然界的普遍認識,這種認識支配著人們的美感。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氏族社會,人類對自然物能維持自身生命,對自然力不易被征服的普遍認識,使動物、植物等一切自然物成為氏族崇拜的對象。這就是幾乎每個民族在童年時代都曾經歷過的「圖騰崇拜」的由來。「圖騰」本身大都並非崇拜的直接對象,而只是不同氏族所崇拜的物種的表現,費爾巴哈說過:「動物是人不可缺少的、必要的東西;人之所以為人要依靠動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東西,對於人來說就是神。」.○12自然力自由顯現的自然物,以人類對它的需求和對神秘的自然力的崇拜而成為美感的對象。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增強了奴隸社會時期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人的力量開始進入他們所崇拜的神靈,獸面人身和人身獸面的神體變化,表明了人的社會本質力量開始支配對自然物的美感。這種不再與人的單純的自然需要相聯系的自然美的美感形式,發展到封建社會的宗教時期,已完全被人類普遍意識加在自然物上的社會內容所支配,自然力被認為是與人同形的神;與人在現實世界裡掌握自然物一樣,他們在另一個世界裡操縱著自然物,並掌管著人類的部分社會生活。神的盡善盡美和對神的信仰長期制約著人們對自然物的美感。在自然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自然物的自然屬性不斷為人類認識和掌握,它們以其單純的本質屬性、內容和形式成為人類美感的對象。在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人們對自然物的普遍認識,必然是某一民族在這個時代的社會意識的組成部分。在同一時代,各民族科學發展水平雖然不同,但建立於其上的本民族的時代精神,仍然是一切自然美美感的本質內容。

人類社會力量顯現的客觀事物,是社會美美感的對象,它包括人化的自然界、人類的社會事物和人的道德品質。在社會美美感中,「民族時代的精神」表現為在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上,人們普遍產生的需要,需要的滿足以及需要的對象化。一切社會力量顯現的客觀事物始終是以滿足人類的各種需要為根本目的的產物。首先是人的自然需要。為了滿足這種需要,人們在生產勞動中結成了一定的生產關系,創造了有益於人類的勞動產品,從中還產生了以滿足他人需要為社會崇高理想的「善」的精神。這一切就都成為社會美美感的對象。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了人類需要的不斷發展。同一民族的不同時代、同一時代的不同民族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了這一時代或這一民族的普遍的需要,這種普遍的需要支配著主體社會美美感。歷史是勞動人民創造的。任何一個民族,一個時代占絕大多數的勞動人民的普遍的需要,才是「民族時代的精神」的真正的基礎和核心。

人類思維力量顯現的客觀事物是人們豐富的精神活動的產物。當人類的思維、想像以超越現實存在的巨大能力、單純地顯現在客觀事物中時,這便是藝術。藝術是「對象化」的美感,也是藝術美美感的對象。在藝術美美感中,美感本質的存在形式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藝術是「對象化」的美感,是美感的客觀存在形式。其本身凝結了藝術家所處的社會的「民族時代的精神」。另一方面,藝術作為美感的對象,其本質又為美感的主體所處的「民族時代的精神」所決定。魯迅先生說過:「我們現在所見的希臘之美,其實並不準是當時希臘人之所謂美,我們應該懸想它是一件新東西。」○13藝術美美感具有美感本質的二重性,它因主體被動性或主動性的活動意向而在美感中占居不同的主導地位。盡管如此,主體的美感也仍為其所處的「民族時代的精神」所決定。藝術家與欣賞者都是美感的主體,僅有「對象化」與「非對象化」活動的區別。所以,作為美感「對象化」的藝術作品,正是「民族時代精神」的感性顯現。

「民族時代的精神」是美感的本質;是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美感的本質,也是一切主觀或客觀存在形式的美感的本質。「民族時代的精神」的不斷發展,表明了美感本質的變化和發展。正如義大利歷史哲學派美學家維柯所說:「凡是事物的本質不過是它們在某種時代以某種方式發生出來的過程。」○14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美感的本質特徵。然而,美學並不會在美感的本質上終止,對美感的本質的揭示只是為認識美的本質所走出的重要一步。從形形色色的美感現象出發,以期到達美的本質,這才是美學研究的最終目的。

注釋:
①參見《馬克思主義美學原理》,蘇聯高等院校教材。
②⑦⑧⑩《活動、意識、個性》阿?尼?列昂捷夫著第132、52、127、16頁。
③○11《普通心理學》 B?B?波果洛夫斯基主編,第104、63頁。
④《普通心理學》彼得洛夫斯基主編,第112頁。
⑤⑨《經濟學一哲學手稿》第80、78頁。
⑥《論藝術》 普列漢諾夫著,第118頁。
○12《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第48頁。
○13《魯迅全集》第6卷,第343頁。
○14《西方美學史》上冊朱光潛著,第332頁。

Ⅳ 簡述美感經驗的四個基本特徵

美感經驗的四個基本特徵:

一、感性和理性的統一,審美過程始終是在對形象的具體的、直接的感受中進行的。人類要獲得美,就要以直接的感知方式去感受,而不能以間接的經驗來獲取,這一點不同於科學意識和道德意識。但是,這個感性體驗的背後潛藏著理性的內容。

二、情感與認知的統一,美感主要是指由美的課題所引發的主體情感的激動和變化。在這種意義上說,人們的審美活動總是充滿了感情色彩的。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種心理反應。這種反映不是對客觀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是對某種關系的反映,所以但有很強的主觀色彩。但是,這種情感色彩的背後同樣蘊藏了理性的客觀認識,受否符合人的需要。

三、差異性和普遍性的統一,美感差異性:地區差異:非洲人歐洲人對美女的不同界定時代差異:中國唐代人與現代人對美女的不同界定個體差異。

四、非功利性與功利性的統一,美感作為個人直接感受不但是非概念的,也是非功利的。對於個人來說,是一種非功利的審美直覺和審美愉悅。

五、美感體驗包含著情感體驗,情感體驗是對對象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種心理反應。美感中的情感體驗則是在審美對象中直觀到人本身,滿足了審美需要和美的理想而引起的。美感中的情感體驗不同於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體驗,因為其蘊含著理性認識,比日常生活情感有著更為豐富的社會內容。

Ⅵ 美育可以激發和強化人的創造沖動,培養和發展人的審美直覺和想像力,下面哪一種說法不妥當

C不僅智育是在理智的、邏輯的框架內進行的,美育亦是;

Ⅶ 美感的特徵有哪些

答:
(1)無功利性。是指人們在審美活動中沒有直接的實用功利的考慮。
(2)直覺性。即王夫之所說的「現成」,「一觸即覺,不加思量計較」,美感是一種審美直覺。
(3)創造性。直覺是突然間心裡見到的一個形象或意象,其實就是創造,形象便是創造成的藝術。因此,我們說美感經驗是形象的直覺,就無異於說它是藝術的創造。
(4)超越性。美感是體驗,是對主客二分模式的超越。所謂超越,是對主客二分關系的超越,因而也就是對「自我」的超越,是對個體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義的超越。這種超越是一種精神的超越。
(5)愉悅性。是美感的綜合效應或總體效應。人們通常說的「審美享受」主要就是指美感的這種愉悅性。

Ⅷ 《美學原理》中美感的定義是什麼

您是說葉朗《美學原理》嗎?
美感不是認識,而是體驗。美感不是「主客二分」的關系(「主體——客體」結構),不是把人與世界萬物看成彼此外在的、對象性的關系。美感是「天人合一」即人與世界萬物融合的關系(「人——世界」結構),是把人與世界萬物看成是內在的、非對象性的、相通相融的關系。美感不是通過思維去把握外物或實體的本質與規律,以求得邏輯的「真」,而是與生命、與人生緊密相聯的直接的經驗,它是瞬間的直覺,在瞬間的直覺中創造一個意象世界,從而顯現(照亮)一個本然的生活世界。這是存在的「真」。
王夫之借用因明學的一個概念「現量」來說明美感的性質。「現量」的「現」有三層含義:
一是「現在」,即當下的直接的感興,在「瞬間」(「剎那」)顯現一個真實的世界。只有美感(超越主客二分)才有「現在」,只有「現在」才能照亮本真的存在。
二是「現成」,即通過直覺而生成一個充滿意蘊的完整的感性世界。所以美感帶有超邏輯、超理性的性質。美感的直覺包含想像(原生性的想像),因而審美體驗才能有一種意義的豐滿。
三是「顯現真實」,即照亮一個本然的生活世界。
審美態度(審美心胸)就是拋棄實用的(功利的)態度和科學的(理性的、邏輯的)態度,從主客二分的關系中跳出來。這是美感在主體方面的前提條件。布洛用「心理的距離」來解釋這種態度。「心理的距離」是說人和實用功利拉開距離,並不是說和人的生活世界拉開距離。
「移情說」的貢獻不在於指出存在著移情這種心理現象,而在於通過對移情作用的分析揭示美感的特徵。移情作用的核心是情景相融、物我同一(自我和對象的對立的消失),是意象的生成。這正是美感的特徵。美感的對象不是物,而是意象。
美感是一種精神愉悅,它是超功利的,它的核心是生成一個意象世界,所以不能等同於生理快感。但在有些情況下,在精神愉悅中可以夾雜有生理快感。在有些情況下,生理快感可以轉化為美感或加強美感。
人的美感,主要依賴於視覺、聽覺這兩種器官。但是其他感官(嗅覺、觸覺、味覺等感官)獲得的快感,有時可以滲透到美感當中,有時可以轉化為美感或加強美感。在盲人和聾人的精神生活中,這種嗅覺和觸覺的快感在美感中所起的作用可能比一般人更大。
人類的性愛(性的慾望和快感)包含有精神的、文化的內涵,它是身與心、靈與肉、情與欲融為一體的享受。性愛的高潮創造一種普通生活所沒有的審美情景和審美氛圍,這是一種高峰體驗,也是一種審美體驗。有了這種性愛,人生就在一個重要層面上充滿了令人幸福的意義。
馬斯洛提出的「高峰體驗」的概念,是對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時刻的概括,是對心醉神迷、銷魂、狂喜以及極樂的體驗的概括。馬斯洛把審美體驗列入高峰體驗。馬斯洛對高峰體驗的描述,對我們理解和把握美感的特點大有幫助。特別是馬斯洛關於高峰體驗會引發一種感恩的心情,一種對於每個人和萬事萬物的愛的描述,指出了美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同時又為很多人忽視的特點。
綜合來說,美感有以下五方面的特性:
無功利性。在審美活動中,人們超越了對象的實在,因而也就超越了利害的計較。這意味著美感是人和世界的一種自由的關系。
直覺性。這是美感的超理性(超邏輯)的性質。超理性不是反理性。美感中包含有理性的成分,或者說,在「詩」(審美直覺)中滲透著「思」(理性)。
創造性。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個意象世界,這是不可重復的,一次性的。
超越性。美感在物我同一的體驗中超越主客二分,從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這種超越,使人獲得一種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這種超越,使人回到萬物一體的人生家園。
愉悅性。美感的愉悅性從根本上是由於美感的超越性引起的。在美感中,人超越自我的牢籠,回到萬物一體的人生家園,從而在心靈深處引發一種滿足感和幸福感。這種滿足感和幸福感可以和多種色調的情感反應結合在一起,構成一種非常微妙的復合的精神愉悅。這是人的心靈在物我交融的境域中和整個宇宙的共鳴和顫動。
由於美感具有超越性,所以在美感的最高層次即宇宙感這個層次上,也就是在對宇宙的無限整體和絕對美的感受的層次上,美感具有神聖性。這個層次上的美感是與宇宙神交,是一種庄嚴感、神秘感和神聖感,是一種謙卑感和敬畏感,是一種靈魂的狂喜。這是最高的美感。在美感的這個層次上,美感與宗教感有某種相通之處。

Ⅸ 屬於學前兒童美感的表現特點有哪些

屬於學前兒童美感的表現特點是行動性。

兒童美感是人從審美活動中得到的愉悅體驗。兒童美感的發展與其知覺、思維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嬰兒期兒童對不同知覺對象已有了明顯的偏愛。到學前時期,已能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與真實生活中的對象區分開來。

(9)美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創造性擴展閱讀:

美感與道德感密切相關,常常以道德感代替美感。幼兒對色彩鮮艷的東西容易產生美感,並開始從一些藝術活動中產生初步的美感,對天然景色的美也能有所體驗。

幼兒有表情地唱歌有運用歌唱技能、技巧表達感情的問題,但關鍵的問題是激發、引導幼兒對所唱歌曲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只有把幼兒內心的高興、愉快用歌聲表達出來,才是真正地、高興地、有表情地唱。

閱讀全文

與美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創造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