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夾閉手術

發明夾閉手術

發布時間:2022-09-18 17:43:01

A. 腦動脈瘤開顱夾閉手術後恢復

1 還有危險 除了出血還有血管痙攣期等。
2 神志清楚 需要看病情進展情況和康復情況等。
3 昏迷不宜進食。可以鼻飼。
4 一般一個月康復就穩定了。病程中注意情況多和醫生護士交流。

B. 腦血管瘤開顱夾閉手術 大概費用及住院時間


開顱
手術從住院檢查、手術到出院一般就15天左右,不過出院後要看恢復情況而定。請想問是否不能做
介入手術
,介入手術從住院、手術到出院就一個星期,而且出院後恢復也比開顱要快得多,我就是介入,手術後5天就出院了,休息了一個月就上班了,而且後遺症要比開顱要小得多。

C. 主動脈夾閉術

你父親很可能患的是腦內動脈瘤,這種疾病治療是很危險的,我對這也是外行,只是知道一點,說出來不要見笑,謝謝。目前採用的動脈瘤夾閉術,也就是在DSA的監測下,用特製的彈簧圈把血管瘤套上,把周邊的動脈血管夾閉使其不能供血供養,與而致畸形血管團枯萎餓死達到控制再出血和治癒的目的。目前這種手術比較成熟的應該在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山東省立醫院的王志剛教授在治療動脈瘤方面也具備了國際水平。一般縣市級醫院是做不了的,請你還是去北京或大醫院治療的好,弄不好動脈瘤出了血是很難搶救的,慎之為盼!

D. 開顱夾閉一勞永逸是什麼意思

優點是如果動脈瘤夾閉完全,沒有殘留,則復發率很低,對於合並有顱內較大血腫的患者也很合適,手術的時候可以同時進行血腫的清除。缺點是需要打開顱腔,創傷相對較大,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手術需要豐富經驗和很高醫術的神經外科醫生。【介入治療】另外的一種方法是通過血管內的治療,在大腿根部穿刺血管,將很細的管子放到動脈瘤內,往動脈瘤內填入彈簧圈,同樣可以是血流不再進入動脈瘤,達到治療的效果。優點是微創,損傷小,不需要開刀,不需要打開顱腔。這一方法開始於90年代初期,國際上多中心的隨機對照研究(ISAT)結果表明,介入治療方法優於開顱夾閉手術,能夠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殘率。缺點是目前的花費較大,復發率相對較高,在發達的歐洲,多數患者會選擇這種損傷較小,安全性較高的介入治療方法。【選擇那種方法?】對於大多數的顱內動脈瘤,兩種方法都是可以選擇的,方法的採用主要根據動脈瘤的部位、動脈瘤的形態、病人的年齡、病人的全身情況、發病後患者的狀態等,選擇哪種方法還要根據醫生的經驗。

E. 交感神經干切除術後有什麼並發症

1%--2%的患者手術行胸交感神經切斷或切除術後有嚴重的代償性出汗(轉移行出汗),以致患者後悔手術。台灣Lin [11]發明了可以恢復神經傳導的鈦夾夾閉術。我們在2003年也在手汗症的手術中採用了這種方法[10]。我們治療的頭面部多汗的患者絕大多數都是採用這種手術方法。術後有一例患者發生了嚴重的代償性出汗,在第一次手術後第18天做了鈦夾取出術,術中發現鈦夾兩側的神經血運很好。目前已經隨訪2個月,功能尚未恢復。這例患者因夾閉神經的時間太長,能否恢復神經傳導功能,尚須要較長時間隨訪。

霍納綜合征是患者無法接受的並發症,主要是因為星狀神經節的損傷所致,發生率最高可達6.9%[11]。用鈦夾夾閉神經的方法,在手術後近期再次手術取出鈦夾有恢復的可能。我們採用鈦夾夾閉的方法阻斷神經就是為了增加手術的安全性。由於手術安全性的提高,就有可能將手術的部位進一步提高,從而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本組60例次手術,無一例出現霍納綜合征,而手術的成功率有了大的提高。因為經驗不足,最初我們以為我們的手術部位是第一肋骨下緣[1],但後經過術後X線拍片證實,手術的實際部位為第2肋骨下緣,所以我們在2005年後均將手術部位準確選擇在第2肋骨表面。實際上是進一步提高了手術部位。

初步60例的研究結果表明,電視胸腔鏡下用鈦夾夾閉第2肋表面胸交感神經干治療頭面部多汗。手術成功率得到提高,無霍納氏綜合症發生,且手術創傷小,療效迅速,恢復正常工作快,遠期隨訪滿意率高。

F. 多汗症手術和中醫治療那個好

原發性多汗症可選擇葯物治療、物理治療,必要時選擇手術治療。
繼發性多汗症還應積極治療相關的原發性疾病。
葯物治療包括外用葯物治療、口服葯物治療及注射治療。
一般治療
與糖尿病
、甲亢、垂體功能紊亂、感染等疾病相關的繼發性多汗症,應積極治療這些原發性疾病。
因葯物因素引起的繼發性多汗症,綜合考慮其他疾病的治療和多汗症的影響,酌情換葯或停葯。
葯物治療
外用葯物治療
局限型多汗可以選擇外用的止汗劑進行對症治療。
常用的外用葯物包括20%~25%氯化鋁溶液、0.5%醋酸鋁溶液、5%明礬溶液、5%鞣酸溶液、2%~4%甲醛溶液。
根據多汗的程度和對葯物的反應,個體化用葯,以保持局部接近正常出汗的濕度為准。
如果使用次數過多,用葯部位容易出現乾燥、皸裂或嚴重刺激的現象。

G. 關於腦血管腦動脈瘤飲食「

腦動脈壁的局限性囊性擴張。病因多為先天性畸形,其次是感染和動脈硬化。發病的高峰年齡在50~54歲,女性發病率比男性略高。動脈瘤的位置以頸內動脈顱內段居多,其次為大腦前動脈和大腦中動脈,大腦後動脈較少見。
動脈壁先天缺陷學說認為,顱內Willis環的動脈分叉處的動脈壁先天性子滑肌層缺乏。動脈壁後天性退變學說則認為,顱內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使動脈內彈力板發生破壞,漸漸膨出形成囊性動脈瘤。此外,身體的感染病灶如細菌性心內膜炎、肺部感染等,感染性栓子脫落,侵蝕腦動脈壁而形成感染性動脈瘤;頭部外傷也可導致動脈瘤形成。但臨床均少見。 腦動脈瘤是腦內動脈血管壁的局部存在特別薄弱的區域,在長期血流沖擊下,逐漸向外膨脹,形成像小氣球樣的血管瘤。局部的血流壓力越大,動脈瘤發生破裂的危險越高。當發生破裂時,血液進入周圍組織。有時候,動脈瘤雖然沒有破裂,但因為體積的增大,可以壓迫附近的神經,從而造成相應的症狀。
腦動脈瘤破裂出血臨床表現
1.動脈瘤破裂出血症狀 中、小型動脈瘤未破裂出血,臨床可無任何症狀。動脈瘤一旦破裂出血,臨床表現為嚴重的蛛網膜下腔出血,發病急劇,病人劇烈頭痛,形容如「頭要炸開」。頻繁嘔吐,大汗淋漓,體溫可升高;頸強直,克氏征陽性。也可能出現意識障礙,甚至昏迷。部分病人出血前有勞累,情緒激動等誘因,也有的無明顯誘因或在睡眠中發病。約1/3的病人,動脈瘤破裂後因未及時診治而死亡。多數動脈瘤破口會被凝血封閉而出血停止,病情逐漸穩定。隨著動脈瘤破口周圍血塊溶解,動脈瘤可能再次破潰出血。二次出血多發生在第一次出血後2周內。部分病人出血可經視神經鞘侵入玻璃體引起視力障礙。蛛網膜下腔出血後,紅細胞破壞產生5-羥色胺、兒茶酚胺等多種血管活性物質作用於腦血管,發生血管痙攣,發生率為21%一62%,多發生在出血後的3—15天。局部血管痙攣只發生在動脈瘤附近,病人症狀不明顯,只在腦血管造影上顯示。廣泛腦血管痙攣,會導致腦梗死發生,病人意識障礙、偏癱,甚至死亡。 2.局灶症狀 取決於動脈瘤的部位、毗鄰解剖結構及動脈瘤大小。動眼神經麻痹常見於頸內動脈-後交通動脈瘤和大腦後動脈的動脈瘤,表現為單側眼瞼下垂、瞳孔散大,內收、上、下視不能,直、間接光反應消失。有時局灶症狀出現在蛛網膜下腔出血之前,被視為動脈瘤出血的前兆症狀,如輕微偏頭痛、眼眶痛,繼之出現動眼神經麻痹,此時應警惕隨之而來的蛛網膜下腔出血。大腦中動脈的動脈瘤出血如形成血腫;或其他部位動脈瘤出血後,腦血管痙攣腦梗死,病人可出現偏癱,運動性或感覺性失語。巨大動脈瘤影響到視路,病人可有視力視野障礙。 動脈瘤出血後,病情輕重不一。為便於判斷病情,選擇造影和手術時機,評價療效。 國際常採用Hunt五級分類法: 一級 無症狀,或有輕微頭痛和頸強直。 二級 頭痛較重,頸強直,除動跟神經等腦神經麻痹外,無其他神經症狀。 三級 輕度意識障礙,躁動不安和輕度腦症狀。 四級 半昏述、偏癱,早期去腦強直和植物神經障礙。 五級 深昏迷、去腦強直,瀕危狀態。
編輯本段腦動脈瘤診斷
如果懷疑有動脈瘤或發生蛛網膜下腔出血,你應該立即住院,通常會接受以下檢查。  ·CT掃描:一種特殊的X線檢查,可以看到流入腦組織的血液。  ·腰椎穿刺:對於CT掃描正常者,建議進行腰椎穿刺。首先用麻醉葯注射在腰椎部位, 然後用一根細針刺入椎管中,抽取其中的腦脊液進行化驗。這一過程通常在床邊 進行,需要15分鍾,穿刺接受後應該去枕平卧4~6小時,以防止發生頭痛。  ·血管造影:是對動脈瘤診斷的一個重要的檢查。在一間特殊的X線室內進行,需要大約 1小時的時間。是通過特殊的導管將造影劑注射到腦血管中去,然後在X線下可以看 到造影劑在腦內隨著血液循環的過程,從而顯示腦血管的形狀,也能夠看到是否有 動脈瘤或腦出血存在。腦血管造影是確診顱內動脈瘤必須的檢查方法,對判明動脈瘤的准確位置、形態、內徑、數目、血管痙攣和確定手術方案都十分重要。DSA更為清晰。經股動脈插管全腦血管造影,可避免遺漏多發動脈瘤。病情在三級以下,腦血管造影應及早進行,三級和三級以上病人可待病情穩定後,再行造影檢查。 ·磁共振成像MR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DSA:是無創性的檢查方法,可診斷未破裂的動脈瘤。 首先進行CT檢查判斷腦部是否有出血的情況,確認腦部有出血情形,應爭取在許可范圍內盡早進行CTA、MRA或DSA檢查,其中DSA檢查是必須的,因為DSA檢查目前是診斷動脈瘤的金標准,是最確切的診斷方法。
編輯本段治療方法
現在主要有兩種方式,開顱和介入。具體選擇開顱手術夾閉還是血管內介入栓塞需根據動脈瘤具體情況決定。 在醫院中,病人可能會被送到重症監護室(ICU)中。在那裡,有經過特殊培訓的護士會經常性的檢查血壓、心率和呼吸情況。也可能每個小時都會叫醒病人,檢查瞳孔和肌肉的力量,還會問問題來判斷意識是否清楚。在開始時不能吃東西,當然,會通過靜脈輸液來輸注大量的液體補充身體的需要。通常還會服用止痛葯、鎮靜劑和軟化大便的葯物。充分的休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病人可能會處於一間非常暗的房間內,盡可能的保持安靜和舒適。 動脈瘤破裂出血後通常需要手術治療。手術可能在發病後的最初幾天內進行,也可能被推遲直到病人的病情穩定下來,能夠承受比較大的手術時才進行。外科醫生會和病人以及家屬討論有關手術的詳細情況。對於有的病人,可以利用特殊的導管穿過血管到達動脈瘤的部位,放入一個小的金屬螺圈來進行治療動脈瘤。醫生會根據具體的病情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動脈瘤的位置、是否存在出血、出血的嚴重程度以及患者的總體身體狀況決定了手術時間、手術風險、恢復時間和預後。 由於變薄膨出的腦動脈管壁極易破裂出血,嚴重威脅生命,因此人們把腦動脈瘤形容為隨時可能爆炸的炸彈。80%的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是由腦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腦動脈瘤第一次破裂出血的死亡率為15%~20%。如果第一次出血後病人沒有死亡,也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很快就會發生第二次出血,這時的死亡率就高達80%。因此,腦動脈瘤治療的目的,就是要防止動脈瘤破裂出血或再次破裂。如果臨床診斷為腦動脈瘤,即使沒有破裂也需要進行治療。
內科治療
內科治療只能用於未破裂動脈瘤,主要措施是控制各種能夠誘發動脈瘤破裂的危險因素,如控制血壓、戒煙、避免緊張或者通過各種方法來放鬆,還要定期進行影像學檢查,監測動脈瘤的大小和發展的情況。
外科夾閉術
外科夾閉術是1937年Walter Dandy發明的,當時他利用一個銀質的V字形金屬夾子夾在頸內動脈瘤的頸部而成功的完成了手術。現在的動脈瘤夾通常由鈦合金製成,已經出現了數百種大小、形狀和型號各異的動脈瘤夾,根據動脈瘤的大小和部位選擇合適的夾子。 具體方法是:在相應的部位切除部分顱骨,探查腦和血管的情況,在發現動脈瘤後,小心地將它與周圍地腦組織分離開來,然後用動脈瘤夾夾在動脈瘤的頸部,使之與供血動脈隔離。隨著手術顯微鏡的發明、顯微外科技術的發展以及新型動脈瘤夾的使用,夾閉術逐漸成為動脈瘤的標准治療方法,不過,它仍然是一種侵入性的、技術上相對復雜的操作過程。
血管內彈簧圈栓塞術
GDC是一種由鈦合金製成的柔軟的金屬螺旋線圈。首先在腹股溝部位做一小切口,在股動脈插入一根導管,沿著血管一直延伸到腦動脈瘤的部位,通過導管將GDC放入動脈瘤腔內。這時,瘤腔內的血流速度明顯減慢和停滯,逐漸形成血栓而阻塞動脈瘤腔。 顱內介入治療方法對手術醫生的臨床經驗和技術操作水平要求非常高,同時還需要技術嫻熟的輔助檢查人員(如放射科、麻醉科醫生)的配合。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運用介入療法治療腦動脈瘤以來,經歷了最開始的球囊技術、上世紀80年代的彈簧圈栓塞技術,以及上世紀90年代的電解可脫卸彈簧圈栓塞技術,操作性和安全性逐步得到增強。目前該項技術已經成熟。
腦動脈瘤介入治療的器械和材料
1.經皮穿刺針:用於經皮股動脈穿刺,有些穿刺針和鞘組在一個包裝內。 2.鞘組:選擇和引導導管直徑相適應的鞘組直徑。 3.兩個Y型閥(Y型閥接頭):(1)接在導引導管尾端,「Y」型閥有閥臂用於注射造影劑,或接入來自加壓輸液袋的肝素液體,需要用三通控制。帶閥頭一端,可插入治療用微導管和導絲。(2)接在微導管尾端閥壁接三通,閥頭可通過微導絲。 4.腦血管造影導管:取決於醫生的經驗,選用各種型號腦血管造影導管。 5.引導導管或長鞘:6~8F多用途引導導管或使用長鞘。(1)Guider Softip 引導導管(Boston Scientific Corporation)(2)神經介入引導導管(balt extrusion)(3)Cordis引導導管 6.普通導絲:用於協助造影導管或導絲進入靶動脈,目前多用親水導絲。 7.加壓輸液袋:加壓輸液袋中0.9%鹽水500ml加3000U肝素,接入引導導管閥臂,插入輸液器排盡輸液導管中的空氣,將壓力袋加壓到51.1kPa,在治療過程中始終保持此壓力,進行持續輸液滴注,以保持引導導管和血管內肝素化。 8.微導管。[1]
編輯本段預防
由於趙本山的一次意外,使得腦動脈瘤這種惡性疾病逐漸為人們了解。專家提醒,入冬後天氣寒冷,血管驟然收縮會引起血壓突然升高,致使發生腦動脈瘤破裂的幾率有所增加,高危人群應注重早發現、早治療。 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劉建民教授介紹說,腦動脈瘤其實並非腫瘤,它是供應大腦的動脈血管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發生異常,經血流長期沖擊,局部血管壁變薄,逐漸膨出而產生的。從外形上看就好像動脈上長出了一個氣球樣的「瘤子」,因此得名「動脈瘤」。 專家指出,氣溫變化會使患有腦動脈瘤的人群,因承受不住強大的壓力變化而容易發病。未破裂的小動脈瘤通常不會導致任何症狀,但隨著病情的發展,部分增大卻未破裂的動脈瘤可能對部分腦組織或臨近的神經產生壓力,導致局部疼痛或頭痛、眼瞼下垂、眼球活動障礙、視野障礙、胳膊或腿部麻木、無力、記憶障礙、語言障礙或癲癇發作等症狀。 一旦動脈瘤破裂,患者通常發生突然的非常嚴重的頭痛,此種頭痛常常被倖存者描述為「有生以來最嚴重的頭痛」,並伴有惡心、嘔吐、頸項強直、視物模糊、復視、畏光或感覺喪失、煩躁、偏癱、意識障礙等中風症狀。 劉建民介紹說,腦動脈瘤第一次出血的死亡率為20%-40%;倖存下來的患者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很快就會發生第二次出血,這時的死亡率將高達60%-80%。 在腦血管意外中,由腦動脈瘤引起的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發病率僅次於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位居第三,但死亡率卻是第一位的。值得注意的是,腦動脈瘤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常發生於30歲到60歲的人群,其中30歲左右的患者往往因先天性血管薄弱,隨著血流的長期沖擊而發生腦動脈瘤;而50歲以上的腦動脈瘤患者一般因有動脈硬化,並伴有高血壓等疾病而導致動脈瘤的發生,動脈瘤破裂率也較高。 中國許多腦動脈瘤患者對這一疾病危險性的認識不足,絕大多數患者直到腦動脈瘤破裂後才前往醫院就診。劉建民介紹說,通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計算機輔助斷層掃描血管造影(CTA)」等現代技術已經可以明確檢測到腦動脈瘤;發現動脈瘤後,應盡快通過介入療法或者血管內栓塞技術等微創手術加以清除。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一般飲食以清淡為主,但不能只清淡,也要適當補充蛋白質等,以免造成營養不良.血壓的原因很多,需要與飲食有一定的關系,但也多與病人的心情有關.所以需要進行詳細的檢查和結合病史額定值來判斷的.生活要規律,起居有常,保持心情舒暢等.

H. 開顱動脈瘤夾閉術已經做了7個小時,病人都沒出來,是不是出了什麼事

摘要 這個不好一概而論,如果在手術以前動脈瘤沒有出現破裂,術前是清醒的話,那做完手術在出手術室的時候,一般就能恢復意識,有一部分需要術後幾個小時才能夠逐漸清醒,而如果手術以前已經動脈瘤破裂了,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處於昏迷狀態,那手術以後仍然會處於昏迷狀態,因為手術只是處理動脈瘤,對於蛛網膜下腔出血引起的昏迷是沒有什麼效果的,這還是需要繼續治療,一般來說需要幾天的時間來恢復意識,但是如果腦損傷非常重視,有可能危及生命或者長期昏迷的。

I. 顱內動脈瘤夾閉手術後需要復查嗎

1動脈瘤手術必須定期復查,在患者術後出院前即進行一次,確定動脈瘤夾位置,夾閉是否確實。太陽穴凹陷為顱骨鑽孔所致,不需要擔心,單純刺痛也沒有關系,不需要特殊治療。
2術後半年第二次檢查,以後每間隔一年進行檢查,防止動脈瘤夾脫落。
3 檢查可以用3D-CTA,為非創傷性3D CT三位重建檢查,僅僅需要再檢查同時注射造影劑,沒有過多痛苦,除非該檢查醫生沒有辦法辨別,才行DSA。因為DSA需要經股動脈插管,有創傷,已經逐漸為神經外科醫生不作為首選,但是它是金標准,所以仍有存在必要。
祝健康

J. 腦動脈瘤夾閉術鈦夾的可靠性。

"血管脆血管瘤夾斷了"
這句話的意思可能是手術中動脈瘤有破裂出血,但是還是被夾住了。這應該說手術是基本成功呢,而且醫生成功的處置了手術中緊急的情況,挽救了病人生命。
你擔心的問題大可不必,蛇牌動脈瘤夾非常可靠,除非動脈瘤非常小,否則動脈瘤夾不會脫落,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要注意的問題是手術後應該再復查血管造影,明確動脈瘤是否夾閉完全,以後該怎樣復查,請就這個問題咨詢你的醫生。

閱讀全文

與發明夾閉手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