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磕頭機發明

磕頭機發明

發布時間:2022-09-18 14:36:35

1. 採油用的磕頭機產生在什麼年代

抽油機俗稱磕頭機採油原理是利用大氣壓啊,磕頭機實際上是自動採油裝備,抬頭時把油放走,並順著管道流走,磕頭時則放走空氣吸油。國內磕頭機產生在60~70年代。

2. 磕頭機是怎麼發明出來的了

可能 可能 是在對神的崇拜中發明的

3. 朗森磕頭機可以用2.3火石嗎

朗森磕頭機可以用2.3火石來打火,只要增加彈簧長度,增大火輪轉動角度。
打火機是小型取火裝置。主要用於取火,吸煙,也用於炊事及其他取火。打火機主要部件是發火機構和貯氣箱,發火機構動作時,迸發出火花射向燃氣區,將燃氣引燃。 發火機構是打火機演變中最活躍的部分,也是結構較復雜的部分。根據發火機構的特點,打火機可分為火石鋼輪打火機、壓電陶瓷打火機、磁感應打火機、電池打火機、太陽能打火機、微電腦打火機6種。打火機使用的氣體主要是可燃性氣體。早期多用汽油。今多用丁烷、丙烷類和石油液化氣。它們經加壓後充入貯氣箱,一旦釋放到空氣中便吸熱氣化而迅速膨脹,極易點燃。最原始的打火機是從燧石點火槍衍生出來的。帶有彈簧的扳機扣動時,擊打在火石上產生火花,點燃干樹葉。現代打火機的鼻祖可以說是16世紀歐洲的火絨盒和與其齊名的CHUCK-MUCKRS打火鐵盒。它倆的工作原理相同,都是用打火鐵產生火花而引燃火絨的。所不同的是,火絨盒的打火鐵是由鏈子栓在一邊的,而打火鐵盒則完全是一體的。後者是中國的。當世界上第一支手槍問世不久,第一隻早期的打火機也就出現了,因為它就是用手槍改成的,叫火絨手槍。這種打火機還長期被做為身份的象徵和辦公室的擺設。它是由阿爾費德丹希爾發明的。現代打火機按使用的燃料可分為液體打火機和氣體打火機兩種;按發火方式可分為砂輪打火機和電子打火機。

4. 大慶採油6廠都有哪些採油機器

代表了全國10萬多台抽油機的走向,預演著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齊頭並進的未來

大慶有5萬多台抽油機,每一次創新都是一次革命。

大慶一直在進行著抽油機的革命。

由自噴轉為機械採油的30年,這種革命從未停止。從最原始的磕頭機到異相式抽油機、雙驢頭機……再到智能間歇提撈式抽油機,這條「革命」路徑,其實一直都是一種詮釋——

在奉獻能源和節約能源之間,大慶人始終在努力尋找一種平衡;輪番亮相的抽油機,是大慶人對科學發展觀的踐行;

這場革命的方向是低碳、環保、綠色,與人類文明的進步一脈相承……

誰知道城市中那些司空見慣的抽油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都叫什麼名字?又有哪些不同?

又有誰知道,這些抽油機能屹立在千里油田上,是它們50多種「戰友」持續革命30多年的結果?

最近的這場抽油機革命,不僅代表著全國28家大中油田裡10萬多台抽油機的走向,更預演著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齊頭並進的未來。

一句話引發的革命

常規機去年耗電29.8億度,至少花費16億元。技術員說,「要是有一個省電的就好了。」

採油二廠正在使用的一款抽油機,日前引起一行人的極大興趣。

這行人是陪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蔣潔敏到大慶調研的。11月份,蔣潔敏在聽取採油二廠匯報時,認同這種說法——這款抽油機,顛覆了傳統的抽油機,是一場革命。

它的革命性表現在,沒有電泵,就連抽油桿也只是一根繩子,除了一個抽子在地下,其餘設備都在地上。

這款抽油機,從研製開發到真正投產,用了4年時間,花掉4000萬元。於今年10月份研製成功。它的名字叫智能間歇提撈式抽油機,由大慶北研公司研製。

北研研製這款抽油機非常偶然。四年前,一個在油田工作多年的技術員,對北研老總鄂德剛說,現在的抽油機用電量太大,要是有一個省電的就好了。

這名技術員說的「現在的抽油機」,指的是游梁式抽油機,也就是像一個驢頭似的磕頭機,還叫常規機。因為無論地下有沒有油,它都晝夜不停地運轉,做了很多無用功,所以耗電大。

耗電究竟有多大?一份最新數據顯示,去年這種抽油機一年耗電29.8億度,能占油田生產總耗電量的1/3。按0.545元一度電計算,至少需花費16億元。

這名技術員只是說說,但是聽者有意。鄂德剛回到公司,就跟員工們商量,研製耗電量小的抽油機。

大家一致認為,可以研製一個抽子,伸到油管里,等油滿的時候就把油抽上來,不滿就不抽,那樣就省電了。

大家還覺得,抽油桿在油管里容易磨偏,更換起來很費時,抽油泵在地下換一次也得3萬多元。所以應該用油管代替抽油泵,用柔軟的繩子代替抽油桿。

說起來容易,可是,實踐起來卻很困難。折中曲回,4年才成功。僅他們研製代替抽油桿的鋼絲繩,就進行了200多次試驗。最終,他們的這項技術獲得了國家專利。

提撈機比常規機省錢節電

產生同樣多的噸液省電50%以上,加上維護等費用,一台提撈機一年至少節省費用10萬元。

目前,這種智能間歇提撈式抽油機已經開始推廣,採油二廠、三廠、六廠、九廠,吉林、長慶等油田都有它的身影。

智能間歇提撈的意思是,機械平時不運轉,等地下的液體上升時,它的「膠桶」能感知到,然後伸下去提撈。

因為這個特點,它更適用於低產井,也使它與常規機相比,產生同樣的噸液,能省電50%以上。

以採油七廠葡178—82井為例,同樣一天采出5噸液,常規機耗電84度,新型抽油機耗電10度。兩廂對比,後者省電88%。

此外,這種抽油機與常規機相比,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是能除砂、除泥、除垢、刮蠟,因此檢泵周期長,經濟效益可觀。

採油二廠的三元驅區,在中後期開采時,使用常規機,結垢嚴重,平均一個月檢一次泵。使用新型抽油機,已經運行了350多天,至今沒有出現故障。

一般情況下,常規機檢一次泵至少花費3萬元,同時還需要作業費2萬多元。對比發現,智能間歇提撈式抽油機沒有抽油泵及附屬配件,僅此一項就省3萬元。它的抽子損壞時,只需抽出來更換,價格不超過100元。綜合起來,一年能比常規機至少節省費用10萬元。

節約是科技帶來的,但是它的成本,與常規機的基本相當。

抽油機革命30年從未停止

大慶油田從自噴轉為機械採油的30年來,抽油機的革命一直在進行。

智能間歇提撈式抽油機的問世,顛覆了常見的抽油機。

事實上,大慶油田從自噴轉為機械採油的30年來,抽油機的革命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東北石油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姜民政教授,從大學開始就和抽油機打交道了,談起大慶油田抽油機的革命史,他如數家珍。

大慶油田採用機械採油,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當時用的抽油機,是美國人在1905年發明的,學名叫游梁式抽油機,俗稱磕頭機、常規機。

當時,原油已經進入5000萬噸穩產階段,因此對抽油機的選擇並不挑剔,只要能抽油就行。

不過兩三年以後,隨著高產井(產量600方噸液)的出現,即使是採用直徑最大的「90泵」也滿足不了提液要求,因此出現了適合高產井的潛油電泵。

1981年,大慶油田成立電泵公司,專門研製潛油電泵。其產品系列涵蓋了從50噸液到550噸液的范圍,基本滿足油田正常生產需要。

10年後,僅大慶油田就應用了2500多台潛油電泵。目前隨著國外市場的需要,經過技術革新,潛油電泵的最高額定排量可達900噸液。

可是,隨著高產井的減少,它耗電大的特點就顯得越發明顯了。隨著油田對節能的重視,它的數量開始下降,如今只剩下2000台。

這期間,採油二廠曾開辟實驗區,研究抽油機的節能降耗問題,引進的新型抽油機有20多種。但是到最後,只有異相式抽油機經受住了考驗。

異相式抽油機,在構造上和常規機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比常規機多一個極位夾角,但能省電10%。異相機在採油二廠成功之後,隨即在全油田推廣。

上世紀90年代後期,油田含水上升,油井增加,提液能力要求增加,耗電量增加,所以又掀起一場新型抽油機研製高潮,先後涌現了擺桿式、寬頻式、六連桿式、齒輪式等30多種抽油機。

這期間能真正站住腳的只有雙驢頭抽油機。雙驢頭,也就是比常規機多一個驢頭,但能省電20%左右,同時具備常規機耐用、可靠的優點。

除了常規機、異相機、雙驢頭機、潛油電泵,螺桿泵同樣是抽油機持續革命中的健將。

全國分享「大慶革命」

大慶油田目前已有6500口井應用螺桿泵,佔有70%的國內市場。

與常規機一樣,螺桿泵開始也是舶來品。1986年,大慶油田採油工程研究院從加拿大和德國引進10台螺桿泵,「大卸八塊」後,開始研究。

引進螺桿泵,是因為它小巧靈便,安裝時不像常規機似地動用大型設備,而且比常規機省電30%到40%,價格低一半,檢泵周期也只差100多天。所以,螺桿泵有一次性投資少(能少3萬多元)、節能明顯的技術優勢。

當年,魏紀德剛從東北石油大學畢業,被分配到采研院,就開始了螺桿泵的研究。現在,他是采研院舉升室黨支部書記。

他說,螺桿泵在千米地下用的橡膠,高溫高壓後容易變形,與鋼體外殼粘接的橡膠容易脫落,抽油桿在劇烈震動下也總碰油管。為解決這些問題,他們用了五六年的時間。

從90年代起,他們研製的螺桿泵開始在大慶油田小范圍應用,主要適合粘稠、含氣、含砂比較高的油井。到2000年,相應技術成熟,開始大規模應用。

5年以後,螺桿泵配套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技術不僅改變了常規機的舉升採油方式,還有空心轉子螺桿泵洗井工藝、等壁厚等3項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到今年10月底,大慶油田已經有6500口井應用螺桿泵,並且在以每年800台的數量激增。同時,它不僅佔有國內70%的螺桿泵市場,而且還走出了國門。

常規機「打而不倒」的道理

上世紀80年代,人們就喊出了「打倒抽油機」的口號,但是直到今天它仍然「屹立」,主要是它皮實、耐用。

到去年末,大慶有5萬多口油井,使用的抽油方式是這樣的:常規機、雙驢頭機、異相機佔80%,螺桿泵佔9%,提撈機佔5%,潛油電泵佔4%,其他如塔架機、直線抽油機等僅佔2%。

從這個比例能夠看出,無論怎樣革命,「大塊頭」常規機仍然是主流。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人們就對常規機頗有微詞,還喊出了句口號叫「打倒抽油機」。

它是美國人發明的,距今已經有105年的歷史。可是至今,全世界200多萬口油井,有95%還在使用。「打而不倒」,姜民政說,「主要是它皮實、耐用,盡管它確實費電。」

他進一步認為,對於採油來說,能讓油井不停產,也就是抽油機不出事故是第一位的,當然如果能節能那就更好了。

比如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出現一種寬頻機,節能40%以上,沒有推廣起來,就是因為它可靠性差、維修不便。

所以30多年來,抽油機經過一番優勝劣汰後,只剩下這么幾種。

對於未來,姜民政經過30多年的觀察後認為,常規機和異相機還會存在一段時間,同時也會逐步改進。隨著低產井的增多,螺桿泵會大有前途,潛油電泵在陸上油田的應用面臨嚴峻考驗。新型抽油機,如直線抽油機、提撈機等,盡管節電能力比常規機大大提高了,但是能否適應油田的變化,還要靠時間來檢驗。

5. 根據電流的磁效應發明了電動機,根據金屬絲通電後會發光發熱發明了電燈,類似的還有哪些啊

電視機收音機是根據電磁波傳播原理,電磁爐變壓器是根據電磁感應原理,錄音機是根據剩磁原理,發電機也是磁效應原理,電磁波動原理發明了電話機、手機,光波振動原理發明了電影錄音,機械振動原理發明了留聲機,原子裂變原理發明了原子彈,電子排列原理發明了半導體、儲存器等等。

6. 台州博物館作文 500字

曾帶著一顆好奇心步入博物館殿堂,其情形記不大清楚了,便朝思暮想再去一次。
今天挺涼快的,我竟騎車騎了一身汗。停了車,疾步走入那扇深不可測的大門,差點兒忘了驗票;只恨爹媽少生兩條腿,那古色古香的大廳總走不到。舊地重遊,心情果真不一樣。
順著樓道,我首先進入了「長江中下游五千年文明」一館。從騎馬的玉器到光亮的青銅。從精美的漆器到細膩的瓷器。從多樣的交通工具到高超的紡織刺綉,從考究的江南飲食到怪異的神靈鬼怪,我所看到的不僅是一件稀世珍寶,還看到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在玉器展室中,最吸引我的是一隻白玉算盤。它長不過6厘米,寬頂多2.5厘米。上框,中框,下框。算珠均有潔白無暇的玉石製成,從做工來看,相當精細。讓人感到圓潤光滑。若不看說明,我想不會有人相信這是一隻宋朝年間的算盤。
在漆器室中,不必說那豪華的傢具和精巧的沙發,也不必說那逛街的果盤和小巧的寶瓶,單是那巧奪天工的紅木漆盒就令人不的不嘖嘖稱贊。
大概是出於對祖國的熱愛,我在瓷器室中轉悠的時間最長。中國式瓷都,這誰都知曉。不過,若不到這個館瞧瞧,可不容易理解英語中「中國=瓷都」這有趣的公式。的確,在這一展室中,那玲琅滿目的瓷器叫人應接不暇。且讓人不得不承認中國瓷器的優良質地及悠久歷史。

7. 炊具與燃料

(一)取火與炊具的進化

除水果等以外,人類的食物幾乎都需用火加工成熟食,人類飲食發展階段經歷了從茹毛飲血到用火炙烤成熟肉。發明炊具後才有「煮」,即在水體中加工成熟食。之後,進一步發展到蒸、炒,乃至煎等多種加工手段。

山西省早在下更新世,180萬年前~160萬年前,就找到火烤獸肉留存碳化獸骨的遺跡,即芮城西侯度考古化石資料,被人們譽為「世界第一火」或「華夏第一火」。

此後直到一萬年前進入新石器時代,人類才發明了陶器,才有煮這一種在水中加熱食物的工藝。這與大量食用穀物有關,是采擷農業後期進入種植農業的標志。因為穀物只有在水中加工才能成為熟品。原始陶器的使用發生在一萬年前左右,裴李崗文化的早期就有正規的陶器專用為炊具(最早的陶器是用來製作祭祀用品的)。

火不僅可以加工食物,還可用來取暖,防止野獸襲擊。早期用火是自然界中雷擊引發森林大火,或煤層自燃引發的天火,人們將它引入人類居住區,設專人看火(加燃料維持火長年不熄)。後來人類在製作石器時,不經意間知道了石頭互擊能產生火星而使易燃品(加乾草枯葉毛皮)燃燒。從此人類從定點看火中解放出來,可以帶火而行,可以遠離定火點而仍能用火取暖防獸、炙烤食物。此後,人類進入平原區,野外找石已很困難,於是發明鑽木取火。

生活與地質

從邏輯上講,先有擊石取火,後有「鑽木取火」。「鑽木取火」是人們加工木質工具(如製作弓箭、長矛、手斧)時在木器上鑽孔而獲得的發現。這時人類已進化到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才有的工藝,必然比加工石器要晚。

人類最早的肉食品加工,來自於大火燒死的動物。人們在吃經火燒烤過的食物時,發現食物口感好,有香味,並且易為人體吸收,還有就是生病的次數明顯減少。用火,是人類飲食上的一大進步。

人類發明了陶器,製造容器用水煮加工食品是飲食加工的第二步,它不僅可以加工散粒穀物類食品,還可以加工葉莖根類植物,乃至小魚、小蝦。

生活與地質

人類在水煮加工食物時會獲得動物脂肪,同時弧形容器誕生,這時人們才知道用油來煎炒食品,這是食品加工的第三步,時間可能要遲到鐵器時代,因為青銅時代從未發現炒鍋這類炊具。當時加工食物用的是鼎(三足)、釜等深口容器。炒鍋的發明,有可能從敞口炊具加蓋使食物快熱這一過程中獲得靈感,把弧形金屬鍋蓋反過來就成為炒菜鍋。

蒸的工藝,有可能從水煮食品進化而來,它的出現最遲到三國時代,從諸葛亮發明「饅頭」傳說中得到證實。

食品加工的發展是隨著新工具用料的發展而同步獲得的。石器時代,人類僅知道用火燒烤;陶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有了水煮工藝;青銅時代(商周開始),導熱好的青銅器代替陶器,但是金屬銅錫(青銅中必須摻入10%~30%金屬錫)在自然界含量遠遠低於鐵,因此青銅容器作為食品加工的器具,無法普及到平民百姓家,只有少數貴族才有取得鼎、釜的可能。最遲到春秋末期,鐵器才開始普及。秦始皇怕百姓用兵器造反,收集全國鐵器(十戶合用一把鐵刀)才鑄成十個大鐵人(幾十噸而已)。

唐朝集全國鐵產量的四分之一才鑄造出永濟黃河鐵索橋,橋頭各用固定的四頭大鐵牛,一座七星陣(七根大鐵柱構造)共耗鐵約300~400噸,加上鐵人、鐵山、鐵鏈等,全部用鐵量約為5000~6000噸。

進入到20世紀,金屬鋁取代鐵,大量鋁鍋進入百姓家,它以重量輕、不易銹、導熱快的品性而優於鐵。

20世紀末,不銹鋼炊具進入我國,由於鋁是對人體有害的元素,鋁也因導熱太快易引起食物局部的焦化,而鉻、鐵均為人體必需元素。

(二)燃料的進化

20世紀以前,人類生活用火皆以木柴為主。隨著農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樹木越來越短缺,廣大沖積平原被人們開墾成農田,從此森林退出山區。

早期人類的燃料,主要從山區砍伐林木供應,有時貧苦百姓只得用秸稈、穀草替代木柴。穀草不經燃燒,需隨時添加,並且穀草積灰太快,隨時需要拍打來使火旺,所以常需一人看火,一人上灶。木柴燒火,排煙麻煩,於是出現木炭,一些貴族、富人家就用木炭做燃料。但一般平民是用不起木炭的,所以民間使用木柴——秸稈做燃料,一直持續到19世紀末。

鐵路興起,解決了燃料遠距離輸送的問題,煤才取代了柴草。早在唐宋時期,我國局部地區已知道煤炭可以替代木柴。但是煤炭開采難,運輸難。開採煤需掘洞、支護、排氣、抽水等環節。首先要付出掘進的成本,井口一般需打豎井或斜井,開挖在無煤的岩石中。許多堅硬的石英砂岩、石灰岩是很難僅憑鐵鍬就能撬動的(效率很低)。只有選用炸葯,炸碎、震松岩石,才能用鍬鎬鑿下,才能解決第一步打洞挖井的工序。排掉煤層中有毒氣體,排掉放炮後的煙霧煤氣,排掉地下水,這是採煤的第二道工序,僅憑人力、畜力是很難完成的,或需費時費力才能做到。採煤第三步是支護保安全,需用大量木材。最後是井內提升外運,煤開采出來後需較長距離運輸。

生活與地質

木架棚支護

上述一系列難題只有進入到機械化時代才能解決,所以我國大城鎮生活用煤直到20世紀才開始普及,中小城鎮用煤遲到20世紀後期才解決。

煤產地不均勻,民用煤普及必須解決長距離運輸這一難題。沒有大江大河,沒有鐵路車站,所以我國許多交通閉塞地區直到今天仍在用木柴秸稈做燃料。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長江三角洲、京津地區、珠江三角洲、江漢地區、成渝地區,基本都缺煤,長江黃河在20世紀70年代前只有少得可憐的幾座大橋,極大地阻礙了北煤南運。

民用煤還需解決用土的問題,煤燃燒時只有摻上三分之一的粘結土(山西用紅色亞黏土,而不能用黃土)才能保持煤渣固結,維持空氣通透。直到20世紀80年代,蜂窩煤才在山西一些城市中普及。南方燒煤是從煤球開始,70年代後普及蜂窩煤。

使用煤炭,會給城市造成灰煙籠罩,帶來環境污染,同時垃圾量大增,還存在各家各戶存煤用地之難事。20世紀80年代,我國大中城市(省地級)開始用煤氣來替代煤。用煤氣要建煤氣廠,需解決副產品焦炭去白(一般由銅鐵廠、化工廠解決),更要鋪設煤氣管道,它必須有相當經濟實力的支持。所以我國直到80年代中後期,才使煤氣在大中城市普及。

20世紀末21世紀初,天然氣開始進入我國百姓家。它比燒固體煤,省了運輸,同時減少了空氣污染。它建立在國力強盛基點上,幾千千米長鋼管鋪設,需建冶金加壓站、分流站,城市馬路要開膛挖溝,居民樓板牆體需鑽孔打洞,這都要投資花錢,但換來了藍天白雲。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用電加熱的微波爐、電磁爐、電烤箱進入尋常百姓家。展望未來,煤層氣、頁岩氣,還有大洋深處的可燃「冰」,亦將陸續被大規模使用。山西的西部、長治盆地上,深度1500~2000米的煤層氣鑽探工作已系統展開。有的河谷中,一部部「磕頭機」正在抽取煤層氣。大山頂上,翼片長達50米的風力發電機也在一群群豎起。發電不用煤的時代會在不久的將來實現。

(三)照明燈具的進化

人類開始用火後,火不僅被用來取暖、防獸、炙烤食物,還有照明作用。山洞深處,黑夜漫漫,火光帶來光明,原始人在火光下縫制皮衣,祭祖拜神,用赤鐵礦在洞壁上作畫。

現代考古發現青銅時代油燈,那個時候的油燈應該是用動物油脂和動物毛線的原始油燈。人類進入鐵器時代,尋常百姓家開始擁有植物油和捏線燈捻。之後選用燈芯草替代捏線,於是人類進入長達千年的菜油—燈芯草照明時代。

20世紀,「洋油」進入我國,照明有了玻璃燈罩,美孚燈在城市裡普及。晚上唱戲開始用汽燈——高壓輸油,稀土石棉燈頭,高光亮強照明燈具,一直使用到高支光白熾燈的出現。

20世紀中期,日光燈、汞氣燈進入我國城市。之後,碘鎢燈、氦氣氙氣燈路燈出現。世紀之交,節能燈普及到百姓家。

移動照明燈具從火把開始,隨後有了動物脂肪做成的蠟燭燈籠,它沿用了千餘年後出現風燈,航行晚上照明用的「氣死風燈」或稱航燈,隨玻璃出現而涌現。

電池的發明帶來了手電筒,21世紀以來二極體照明的LED燈比手電筒中小燈泡(鎢絲燈)更加節能。

隨著飛機的發展,碳精照明的探照燈出現了。照明彈用的鎂光燈、稀土為原料的彩色信號燈、廣告用的霓虹燈、由炮仗進化而來的「煙火」,基本上也是稀土為原料燃燒釔鈰鑭金屬或其化合物。

從擊石取火進化而來的火褡褳取火——燧石、鋼片、羊絨取火,在整個奴隸封建時代沿用了幾千年。進入工業革命時代,人們才用黃磷、赤磷做成火柴或稱自來火、取火。上世紀中後期,我國取消了黃磷火柴,那種在堅硬的石板、水泥牆上一劃就著火的火柴最終被赤磷火柴代替,它起初被稱為安全火柴。出現了汽油後,人類又發明了打火機,用微型鋼輪摩擦電石,20世紀後半期的電子打火機,高揮發的合成液體代替了汽油。

(四)小結

用火,是人類區別一切動物的技能,而使用工具則是不少動物也能有的本能。人類出現至今,一直用植物做燃料,只有18世紀進入工業革命時代,開始了蒸汽機做動力,才普遍用煤代替木柴。19世紀進入電氣時代,內燃機廣泛使用,石油替代煤。

在社會不斷發展中,民用燃料亦在步步革新。炊具由陶瓷—青銅—鐵器—電器。燈具也由火把—油燈(燈籠)—煤油燈—電燈。它們基本上是同步發展,而且是加速度發展。

生活中燃料、炊具、燈具的發展,離不開礦業的發展。銅礦、錫礦——青銅時代;赤鐵礦—磁鐵礦——鐵器時代;煤礦—石油—蒸汽機—內燃機——電器化時代。燈具的白熾燈——鉬礦、鎢礦,日光燈——汞礦,鎂光燈——鎂礦,汽燈煙火——稀土礦。可見生活條件改善,生活質量提高,需有地質工作為支柱,這是很實際的行業互相促進,並非相聲中所說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相關。

8. 第一個磕頭機是在幾年幾月幾日發明的

是美國,曼哈頓工程,45年研製成功,前後研製十年左右,耗資巨大,總共有三顆,研製成功後本土實驗了一顆瘦子,其餘兩顆胖子和男孩投放在了日本,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閱讀全文

與磕頭機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
日本商標注冊多少錢 瀏覽:75
商標注冊證天貓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