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孔德的社會靜力學是什麼
社會靜力學就是從靜止的狀態去研究社會,是研究一般的社會關系、秩序、結構及其性質的學說。簡而言之,社會靜力學是關於人類社會自然秩序的一般理論的預備性考察。 孔德主張社會學研究應從經驗事實出發,認為個人是社會的構成要素,個人的特性關繫到社會的特性,因而個人是社會最基本的經驗事實。首先,人有感情和理智兩種資質。感情資質使人喜好變化、厭惡忍耐,理智資質使人為了生存而忍受長期、枯燥、單調的勞作。前者一般處於絕對優勢,所以人總是容易感到疲倦。但在社會進化過程中後者不斷發展,削弱了前者,使人接受哪怕是最不合意的活動,並把它轉變為必要的活動。兩者的關系如何,對人類社會性質具有重大影響。孔德主張,人應發展比動物高出一籌的理智資質。其次,人的感情可分為個人感情和社會感情。個人感情傾向於利己,甚至使人為了滿足個人本能需要而置道德於不顧。社會感情傾向於利他,使人愛人如愛己。在現實社會中,人的利己本能往往占絕對優勢,但不能由此認為人性從根本上是不道德的,因為個人的利己本能是現實生活中「第一個不可缺少的動因」。孔德說,個人感情給我們的社會活動指出了目的和方向,若沒有它,個人對社會生活就會漠不關心,甚至反過來抵觸社會感情,有損於社會利益。他有句名言:人不愛己,焉能愛人。因此他主張,解決社會問題的途徑不是消除個人本能的支配地位,而是妥善協調個人感情與社會感情,使二者相得益彰。 孔德十分重視對家庭的研究。在他看來,社會起源不是個人而是家庭,家庭是構成社會的最基本的單位,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組織是個人本能和社會本能的調和。家庭是利己的,又是利他的,所以對個人本能和社會本能具有調和作用。個人本能和社會本能是決定社會起源、性質的東西。這是說,社會性質不是由生產方式而是由人的意志、感情決定的,因而是明顯的歷史唯心主義。 孔德認為家庭生活的協調規律是愛與感激。關於家庭的社會學理論歸總起來是研究兩種關系,一是男女兩性從屬關系,二是長幼從屬關系。前者創造家庭,後者維系家庭。男子在體力、智力上優於女子,所以女子從屬於男子。兩性關系的凝聚力在於「愛」,而愛的最終決定權掌握在女性手裡。男女關系不平等卻能表現出完善的和諧。父母對子女具有絕對權威,子女應服從父母,長幼之間的維系力在於「感激」,家庭生活由家長調節,全家服從家長,小輩服從長輩,婦女服從男人。家庭關系的原則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在社會生活中,政府負責調節,政府是社會本能(利他心)的自然產物。政府的職責在於防止知識和社會解體、調節社會關系和鞏固社會秩序,人民必須服從政府。
B. 奧古斯特·孔德的主要思想
實證主義是孔德確立的關於實證科學的哲學體系,被認為與神學、形而上學互不包容。他在實證主義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三階段法則」。孔德認為,在某種意義上,實證主義即是實證科學,而實證階段是人類智慧發展的最高階段。他對實證科學按簡單到復雜的標准進行了分類,找出了各實證科學之間存在的「漸進的相關性」。孔德指出,實證精神集中體現了實證主義的內涵,觀察和合理的預測是實證精神的主要特性。孔德的實證主義雖然有其不足和缺陷,甚至其學說之間互相矛盾之處,但其對社會道德、秩序、進步、和平的追求,及對推動現代科學精神的發展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相互融合起到了很大作用,至今對我們的社會與實踐仍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孔德指出:人類精神的發展經歷的三個階段是認識和理解外部世界的現象的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而且是說明這樣一些現象的方式和途徑。
第一個階段是「神學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一切事件都被歸於上帝和神靈的活動。
第二個階段是「形而上學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上帝或神聖的力量的意志被抽象概念所取代。
第三個或「實證的」階段,是當科學的解釋取代了形而上學的時候所達到的。
孔德通過對文化或文明的發展、思想之發展,尤其是科學的發展的廣泛的歷史描述,探討了這三個階段的接續和演替。他「確信,關於科學之歷史的知識是極端重要的」,而且,他甚至更進一步地指出,「如果我們不了解一門科學的歷史,那麼我們就根本不會完全通曉這門科學」。因此,孔德是第一個倡導要嚴肅認真地和系統地研究科學史的人。喬治·薩頓一值贊揚孔德是科學史這一學科的奠基人。 孔德的第二個歷史概念構成他對科學作的新的和具有相當創造性的分類的一部分。他提出了一個分類表,在這個分類表中,他根據「一般性不斷減少,而相互依賴性和復雜性不斷增加」的一種歷史的和分析的層次,對科學作了分類。因此,這個分類系統不僅是通過一種邏輯的分析確定的,而且也被歷史所證明。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是所有科學中最具有一般性的科學,而且在歷史上也是最早成為「實證的」科學的科學。在孔德的分類序列中,在數學之後的是天文學。在天文學中,物體被認為是自由運動的,或者說,物體的運動不受周圍的流體、碰撞、摩擦以及在關於可見物體的地球物理學(物理過程)中出現的所有其他復雜性對運動的阻抗。緊接著天文學之後的是物理學、化學和生理學(在孔德所處的時代,正處於成為「實證的」科學的過程之中),而最後一門科學是「社會學」。在孔德的分類中,心理學未佔得一席之地,因為孔德認為,它或許應當視作人類生物學(「生理學」)的一部分。這樣一個分類表與孔德在巴黎綜合工科學校作為一名數學家所受的訓練以及他對精密自然科學所進行的研究是協調一致的。由於他在數學和物理學方面的背景,孔德把物理學(地球物理學)看作是所有科學的模式和榜樣,因為在物理學中,觀察和實驗與數學相結合,從而產生出一個真正「實證的」知識體系。因此,在他的早期著作中,孔德把未來關於社會的科學視為一門「社會物理學」——凱特爾後來在一種完全與此不同的意義上使用了這一術語。
孔德的三階段規律,就像一切創造性的思想一樣.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他的前輩,尤其是孔多塞、卡巴尼斯和聖西門(孔德曾做過他的秘書)的概念或思想的改造。比較一下聖西門和孔德兩人的觀點,也許可以看出這一改造的程度,而且這因此也是衡量孔德的真正獨創性的方法。聖西門認為在最後一個發展階段,哲學變成了拒斥一切不可證實的東西意義上的「科學的」哲學。但是,在孔德看來,把最後一門科學——社會學——確立為一種「實證的」學說還不是最終階段;幾門科學彼此間的區別尚未克服,以致產生出一個完整的(總體的)實證主義體系,甚至這樣一種「關於世界和人的觀念」:它終將是值得稱之為「哲學」的一種綜合。在這個最後階段,一切知識都將是「實證的」和渾然一體的,都將結合在關於人和社會的科學,即新的社會學科學之中。因此,人們不僅將認識和理解人和社會的問題和需要,而且也會清楚地知道改造和改善人及其社會的現狀所應採取的步驟。這個思路必然使實證主義發展成為一種宗教,甚至發展到有教堂、有一大批教士或牧師,有一個「實證主義的」聖人目錄胞括摩西,荷馬,亞里土多德,阿基米德,朱利葉斯·凱撒,聖保羅,查理曼,但丁,谷登堡,莎士比亞,勒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腓特烈大帝,比沙,的地步。
C. 奧古斯特·孔德的創立宗教
孔德從自然科學出發來講哲學,並且要建立科學的哲學,但最後卻跌落到宗教的境地。他為了維護已經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社會秩序,晚年十分熱心於建立「人道教」。
孔德宣稱,人道教不是對天主教、基督教的完全否定,而是在天主教、基督教基礎上的發展。天主教、基督教在歷史上是有功績的,肯定神的存在雖然是不科學的,但宣傳愛的思想卻是起了進步作用。人道教就是對基督教、天主教愛的思想的發展,並且只有人道教才是真正的、完全的、永恆的、愛的宗教,其他宗教都是一種暫時的宗教。
孔德認為,對個人來說,人類是最高的存在物,具有上帝的地位,應當對之服從和崇敬。實證時代的人們應該象基督徒崇拜上帝一樣地崇拜人類,也就是要把實證主義變成一種宗教。由於這種宗教崇拜的是人類,是作為愛的化身的道德實體,所以叫做人道教。人類的存在完全取決於將人類的各個部分聯結在一起的相互之間的愛,因此,愛是人道教的宗旨。對人類的崇拜可豐富人們的感情,豐富人們的思想,使人們的行為趨於高尚並充滿活力,使社會保持穩定的秩序和適宜的進化速度。
為了使人道教精神能夠貫徹執行,孔德還制定了一套教階制度和宗教儀式,並要求建立人道教教堂。他自己為教主,實證主義者為傳教士,把人道教發揚光大。
今天,人性宗教的教堂設在法國巴黎帕耶尼大街5號,這是由一群追隨孔德的實證主義者在1900年修建的。教堂內有一本「宗教實證主義」日歷,它的一年是13個月,每個月28天,每一天都用著名人物來命名,例如亞里士多德日等。教堂中還有許多出自孔德著作的話,如「人越來越成為宗教之人」等;也有介紹孔德的題詞,如「奧古斯特·孔德,普遍宗教之父,人性的第一位高級教士。」該教堂是一個名叫「實證主義使命」的文化協會的所在地。教堂已經對外開放,成為一些文化遊客的重要旅遊景點。
當今的思想評論家萊蒙德·阿隆這樣說:「孔德的宗教,正如你們所知的,並沒有在人世間獲得成功,但也沒有像一般人認為的那樣荒謬。總之,在我看來,比起其他社會學家致力於傳播(無論是否自願)的許多其他宗教或准宗教觀念來,它要高一籌……因此,如果一個人堅持要從社會學中創造出一種宗教(對此我並不贊同),那麼唯一可能的宗教,必將是孔德的宗教……此外,孔德希望我們去愛的東西,既不是今天的法國社會,也不是明天的俄國社會或者後天的美國社會,而是某些人能夠達到、所有人都應該朝著此方向來提升自己的基本人性。」
D. 在19世紀30年代之前就創造了"社會物理學"這一名詞的是誰
孔德
從實證科學角度用物理學規律研究人類社會的一種學說。在A.孔德的思想體系中,它是社會學的別名。
在18世紀啟蒙思想家和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著作中,有把人比作機器,以致進一步推論人類社會生活服從自然科學規律的論述。法國的C.H.de聖西門曾試圖創建一門「社會生理學」來研究政治和社會現實。孔德承繼了這一思想,認為人類社會是自然界的一個部分,人為的社會秩序通常可以看作「自然秩序」的簡單延伸;探討人類社會生活規律的科學應是探討自然規律的科學的直接延續。他在《實證哲學教程》(1830~1842)中,把實證哲學分為: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社會物理學 5門基礎科學;社會物理學按照當時物理學的劃分,包括研究人類社會秩序的社會靜力學和研究社會發展和進步的社會動力學兩部分。1835年,比利時統計學家L.A.凱特萊在《論人及其特性的發展:社會物理學》一書中,將國勢學派和政治算術學派中的統計學與數學中的概率論相結合,形成一門新的統計學,稱之為「社會統計學」。孔德認為凱特萊盜用了他使用的術語,遂於1836年把科學分類中的第五種科學「社會物理學」改名為「社會學」,並於《實證哲學教程》第 4卷(1839)中正式使用「社會學」一詞,涵義與他最初使用的「社會物理學」一致。他在注釋中寫道:「從今以後,我想大膽使用這一術語(社會學)。它正與我自己使用的『社會物理學』詞意一樣,能用一個單名來指明自然哲學中的『必要』部分,這就是關於社會現象的根本原則的實證研究。」
E. 奧古斯特·孔德的社會理論
社會靜力學就是從靜止的狀態去研究社會,是研究一般的社會關系、秩序、結構及其性質的學說。簡而言之,社會靜力學是關於人類社會自然秩序的一般理論的預備性考察。
孔德主張社會學研究應從經驗事實出發,指出個人是社會的構成要素,個人的特性關繫到社會的特性,因而個人是社會最基本的經驗事實。首先,人有感情和理智兩種資質。感情資質使人喜好變化、厭惡忍耐,理智資質使人為了生存而忍受長期、枯燥、單調的勞作。前者一般處於絕對優勢,所以人總是容易感到疲倦。但在社會進化過程中後者不斷發展,削弱了前者,使人接受哪怕是最不合意的活動,並把它轉變為必要的活動。兩者的關系如何,對人類社會性質具有重大影響。孔德主張,人應發展比動物高出一籌的理智資質。其次,人的感情可分為個人感情和社會感情。個人感情傾向於利己,甚至使人為了滿足個人本能需要而置道德於不顧。社會感情傾向於利他,使人愛人如愛己。在現實社會中,人的利己本能往往占絕對優勢,但不能由此認為人性從根本上是不道德的,因為個人的利己本能是現實生活中「第一個不可缺少的動因」。孔德說,個人感情給我們的社會活動指出了目的和方向,若沒有它,個人對社會生活就會漠不關心,甚至反過來抵觸社會感情,有損於社會利益。他有句名言:人不愛己,焉能愛人。因此他主張,解決社會問題的途徑不是消除個人本能的支配地位,而是妥善協調個人感情與社會感情,使二者相得益彰。孔德十分重視對家庭的研究。在他看來,社會起源不是個人而是家庭,家庭是構成社會的最基本的單位,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組織是個人本能和社會本能的調和。家庭是利己的,又是利他的,所以對個人本能和社會本能具有調和作用。個人本能和社會本能是決定社會起源、性質的東西。這是說,社會性質不是由生產方式而是由人的意志、感情決定的。
家庭生活的協調規律是愛與感激。關於家庭的社會學理論歸總起來是研究兩種關系,一是男女兩性從屬關系,二是長幼從屬關系。前者創造家庭,後者維系家庭。男子在體力、智力上優於女子,所以女子從屬於男子。兩性關系的凝聚力在於「愛」,而愛的最終決定權掌握在女性手裡。男女關系不平等卻能表現出完善的和諧。父母對子女具有絕對權威,子女應服從父母,長幼之間的維系力在於「感激」,家庭生活由家長調節,全家服從家長,小輩服從長輩,婦女服從男人。家庭關系的原則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在社會生活中,政府負責調節,政府是社會本能(利他心)的自然產物。政府的職責在於防止知識和社會解體、調節社會關系和鞏固社會秩序,人民必須服從政府。在社會中,也必須貫徹家庭中的合作互愛的原則,各階級的人們要相互友愛、相互同情,平民服從領袖,大家都遵守政府的規定,才能建立安定的社會環境。
社會出現了弊病怎麼辦呢?要靠精神道德的改良,用不著改變社會的物質基礎,否則就會引起廢除私有制的問題,就會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私有制可以穩定社會秩序。言下之意,他反對反對聖西門的空想社會主義。 社會動力學是在靜力學的基礎上研究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速度、方向和規律的學說。
人類社會總體發展的特徵是,人身上的動物性逐漸削弱,其知性、德性逐漸發達,並最終取得支配地位。在這一過程中,文化、文明起著決定作用,或者說,社會生活是由精神、道德原則決定的,社會的發展是由精神、道德的完善決定的。人類社會進化的總方向是:由於文明的發展,人的物質條件不斷改善,人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人不再完全受肉體需要的束縛,越來越求之於社會本能和理性,人的本質屬性將得到充分展現。
社會進化的速度,是由整個自然決定的,即由作為內部自然的人的有機體和作為外部自然的人類有機體生長的環境決定的。人的平均壽命應保持適度。一般來說,老年人是保守的,如果平均年齡過長,老年人的保守精神就會壓倒青年人的革新精神,從而阻礙社會進化。青年人是革新的,如果平均年齡過短,革新精神過盛,就會影響社會穩定,同樣不利於社會進化。另外,人口、種族、氣候等外界環境也可加速或延緩社會進化。孔德的分析有一定合理因素,但他並沒有抓住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也沒有揭示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因此,他的分析仍然停留在現象層面,並沒有深入到本質領域。
人類歷史從根本上講是一部精神歷史,社會進化的原動力是人類理智的進化。既然人類理智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那麼社會的進化也相應地經歷了三個階段。與神學階段相對應的是軍事時期;與形而上學階段相對應的是抽象法權時期;與實證階段相對應的是工業時期。這種分期法是唯一的能被普遍接受的歷史概念。孔德指出,過渡時期的思想家們提出了一些抽象權利如平等、自由、人權等,對社會起了破壞作用,造成了社會的混亂和無政府狀態,雅各賓專政就是這種狀態的頂點。工業時期是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這是由實證哲學決定的。在這個階段,有一種新的共同信念來保證社會秩序的穩定。這個信念就是把社會看成一個有機體,其中各部分各司其職,相互協調,資本家和銀行家既是經濟領袖,又是政治領袖,負責調節工業生產,掌管政治權力。實證哲學家擔任精神領袖,用精神的感染力去調節資本家與工人的矛盾。
孔德把精神看作社會進化的決定性因素,把工業社會看作社會進化的頂點,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歷史理論。 我們還必須簡略介紹一下孔德的規范理論。對於這一理論他在其早期著作中曾概略地敘述過,而在《實證哲學》及其以後的著作中,他又發展了這一理論,他給未來完美的實證社會描繪了一幅復雜的藍圖,指導這個社會的是新的實主證宗教的牧師的精神力量和金融界、工業界的領導者。這些科學的社會學家兼牧師象神學時代的天主教牧師一樣,是共同體在首先方面的引路人的監察官,他們用自己的廣博知識提醒人們注意責任和義務;他們是教育的指導者和每一社會成員能力的最高評判者。在未來的實證社會統治中,人類宗教的科學家兼牧師,由於他們具備了對善和惡的實證知識,就會嚴格地使人們履行其集體義務,並會幫助壓制任何破壞性思想。聖西門曾經說過,將來人對人的統治會被對物的管理所取代。孔德則認為,這里被管理的「物」實際上就是個體的人。人的關系將被「物化」。正如11世紀的希爾德布蘭德大主教曾一度將他的精神權力凌駕於一切世俗權力之上,以大主教未能具備的科學知識武裝起來的人類高級牧師將會實行和諧、正義、正直、公道的統治。按照孔德愛用的說法,新的實證主義制度將以愛為原則,以秩序為基礎,以進步為目的。古往今來的人類的利己主義傾向將被利他主義和「為別人而生」的指導思想所取代。個人將充滿對同伴的愛,將尊崇實證主義的靈魂工程師,這些靈魂工程師的智慧體現了人類過去和此時的科學知識,體現了走向一個可以預見的未來的由規律所決定的道路。
F. 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社會學這個新名詞
《實證哲學教程》(第四卷)
G. 孔德為什麼要創造社會學
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也是如此,早期是神權社會,中期科學知識形而上學化,政治上則由「民主、平等、自由」等抽象的原則所取代,未來的社會則是一個實證的社會,應按孔德擬定的實證政治的原則來辦事,如「人人平等」的抽象原則要由明確的事實,即人是不平等的所取代,要有效地處理這些政治秩序就需要在社會學方面進行細心的工作。所以孔德著手創造社會學。
H. 如何評價孔德在社會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奧古斯特·孔德,開創了社會學這一學科,被尊稱為「社會學之父」。
1817年8月,他成為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的秘書。1830年, 《實證哲學教程》第一卷出版,稍後其他各卷(共四卷)陸續出版。1842年出版的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會學」這一名稱並建立起社會學的框架和構想。1844年孔德遇到對其理論發生重大影響的德克洛蒂爾德·德沃。受德沃影響,孔德創立「人道教」,並成立了具有宗教色彩的「實證主義學會」,設計了一整套宗教儀式和僧侶制度。
他認為人類社會有統一性。人性中的感性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人性中的才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工具。因而理想社會應該是人人都有實證思想,企業家或科學家當主管,科學用來指導生活,沒有戰爭,很有秩序的工業社會。在那兒,大家有統一的信仰,教權很重,人人都輕視世俗中按才智區分的地位,而重視精神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