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青素

發明青素

發布時間:2022-09-12 19:47:50

❶ 青黴素是怎樣發明

青黴素的發現者是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

1928年的一天,弗萊明在他的一間簡陋的實驗室里研究導致人體發熱的葡萄球菌。由於蓋子沒有蓋好,他發覺培養細菌用的瓊脂上附了一層青黴菌。這是從樓上的一位研究青黴菌的學者的窗口飄落進來的。

使弗萊明感到驚訝的是,在青黴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見了。這個偶然的發現深深吸引了他,他設法培養這種黴菌進行多次試驗,證明青黴素可以在幾小時內將葡萄球菌全部殺死。

弗萊明據此發明了葡萄球菌的剋星—青黴素。

(1)發明青素擴展閱讀:

青黴素又被稱為青黴素G、peillin G、 盤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黴素鈉、苄青黴素鈉、青黴素鉀、苄青黴素鉀。青黴素是抗菌素的一種,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黴烷、能破壞細菌的細胞壁並在細菌細胞的繁殖期起殺菌作用的一類抗生素,是由青黴菌中提煉出的抗生素。

青黴素屬於β-內醯胺類抗生素(β-lactams),β-內醯胺類抗生素包括青黴素、頭孢菌素、碳青黴烯類、單環類、頭黴素類等。青黴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須做皮試,以防過敏。

青黴素是一種高效、低毒、臨床應用廣泛的重要抗生素。

它的研製成功大大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性感染的能力,帶動了抗生素家族的誕生。它的出現開創了用抗生素治療疾病的新紀元。通過數十年的完善,青黴素針劑和口服青黴素已能分別治療肺炎、腦膜炎、心內膜炎、白喉、炭疽等病。

繼青黴素之後,鏈黴素、氯黴素、土黴素、四環素等抗生素不斷產生,增強了人類治療傳染性疾病的能力。但與此同時,部分病菌的抗葯性也在逐漸增強。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科研人員目前正在開發葯效更強的抗生素,探索如何阻止病菌獲得抵抗基因,並以植物為原料開發抗菌類葯物。

參考鏈接:網路-青黴素

❷ 青黴素是怎樣發明出來的

青黴素是一種療效非常好的抗菌素,是英國科學家弗萊明在1928年發現的。在這以後青黴素被廣泛應用,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弗萊明從小家境貧寒,沒有錢上學。全靠自學考取了倫敦大學聖·馬麗醫學院。後來,他在參加戰地救護時,親眼見到大批傷員因傷口感染而被截肢或喪失生命。於是,他決心尋找抗菌消炎的新葯,在陰暗潮濕的地下室里,他努力地工作著。在一次培養感染傷口的葡萄球菌時,意外地發現了一種青灰色的黴菌能將葡萄球菌殺死。把這種青灰色的黴菌沖稀800倍,也能阻止葡萄球菌生長,而且還不會損害正常細胞。弗萊明把它命名為"盤尼西林"即青黴素。這是人類首次發現的抗菌素。

❸ 青黴素的發明過程

研發歷史

20世紀40年代以前,人類一直未能掌握一種能高效治療細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葯物。當時若某人患了肺結核,那麼就意味著此人不久就會離開人世。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科研人員進行了長期探索,然而在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卻源自一個意外發現。

近代,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首先發現了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亞歷山大·弗萊明由於一次幸運的過失而發現了青黴素。

1928年,英國科學家Fleming在實驗研究中最早發現了青黴素,但由於當時技術不夠先進,認識不夠深刻,Fleming並沒有把青黴素單獨分離出來。

1929年,弗萊明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遺憾的是,這篇論文發表後一直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重視。

在用顯微鏡觀察這只培養皿時弗萊明發現,黴菌周圍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這意味著黴菌的某種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後的鑒定表明,上述黴菌為點青黴菌,因此弗萊明將其分泌的抑菌物質稱為青黴素。

然而遺憾的是弗萊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純度青黴素的方法,於是他將點青黴菌菌株一代代地培養,並於1939年將菌種提供給准備系統研究青黴素的英國病理學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學家錢恩。

1938年,德國化學家恩斯特錢恩在舊書堆里看到了弗萊明的那篇論文,於是開始做提純實驗。

弗洛里和錢恩在1940年用青黴素重新做了實驗。他們給8隻小鼠注射了致死劑量的鏈球菌,然後給其中的4隻用青黴素治療。

幾個小時內,只有那4隻用青黴素治療過的小鼠還健康活著。此後一系列臨床實驗證實了青黴素對鏈球菌、白喉桿菌等多種細菌感染的療效。

青黴素之所以能既殺死病菌,又不損害人體細胞,原因在於青黴素所含的青黴烷能使病菌細胞壁的合成發生障礙,導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動物的細胞則沒有細胞壁。

1940年冬,錢恩提煉出了一點點青黴素,這雖然是一個重大突破,但離臨床應用還差得很遠。

1941年,青黴素提純的接力棒傳到了澳大利亞病理學家瓦爾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國軍方的協助下,弗洛里在飛行員外出執行任務時從各國機場帶回來的泥土中分離出菌種,使青黴素的產量從每立方厘米2單位提高到了40單位。

1941年前後英國牛津大學病理學家霍華德·弗洛里與生物化學家錢恩實現對青黴素的分離與純化,並發現其對傳染病的療效,但是青黴素會使個別人發生過敏反應,所以在應用前必須做皮試。

所用的抗生素大多數是從微生物培養液中提取的,有些抗生素已能人工合成。由於不同種類的抗生素的化學成分不一,因此它們對微生物的作用機理也很不相同,有些抑制蛋白質的合成,有些抑制核酸的合成,有些則抑制細胞壁的合成。

通過一段時間的緊張實驗,弗洛里、錢恩終於用冷凍乾燥法提取了青黴素晶體。之後,弗洛里在一種甜瓜上發現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黴素的黴菌,並用玉米粉調制出了相應的培養液。在這些研究成果的推動下,美國制葯企業於1942年開始對青黴素進行大批量生產。

到了1943年,制葯公司已經發現了批量生產青黴素的方法。當時英國和美國正在和納粹德國交戰。這種新的葯物對控制傷口感染非常有效。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國軍方簽訂了首批青黴素生產合同。青黴素在二戰末期橫空出世,迅速扭轉了盟國的戰局。戰後,青黴素更得到了廣泛應用,拯救了數以千萬人的生命。到1944年,葯物的供應已經足夠治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有參戰的盟軍士兵。

因這項偉大發明,1945年,弗萊明、弗洛里和錢恩因「發現青黴素及其臨床效用」而共同榮獲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45年,英國化學家霍奇金(D.C.Hodgkin)用X射線衍射法測出了青黴素的分子結構。

1944年9月5日,中國第一批國產青黴素誕生,揭開了中國生產抗生素的歷史。截至2001年年底,中國的青黴素年產量已佔世界青黴素年總產量的60%,居世界首位。

2002年,Birol等人提出了基於過程機理的模型,該過程綜合考慮了發酵中微生物的各種生理變化,發現這是個十分復雜的過程。為了更加方便地對青黴素過程進行研究,Birol對Bajpai和Reuss提出的非結構式模型進行了擴展,對模型進一步簡化,方便研究。

(3)發明青素擴展閱讀

青黴素(Penicillin,或音譯盤尼西林)又被稱為青黴素G、peillin G、 盤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黴素鈉、苄青黴素鈉、青黴素鉀、苄青黴素鉀。

青黴素是抗菌素的一種,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黴烷、能破壞細菌的細胞壁並在細菌細胞的繁殖期起殺菌作用的一類抗生素,是由青黴菌中提煉出的抗生素。

青黴素屬於β-內醯胺類抗生素(β-lactams),β-內醯胺類抗生素包括青黴素、頭孢菌素、碳青黴烯類、單環類、頭黴素類等。青黴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須做皮試,以防過敏。

主要功能

青黴素是一種高效、低毒、臨床應用廣泛的重要抗生素。

它的研製成功大大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性感染的能力,帶動了抗生素家族的誕生。它的出現開創了用抗生素治療疾病的新紀元。

通過數十年的完善,青黴素針劑和口服青黴素已能分別治療肺炎、腦膜炎、心內膜炎、白喉、炭疽等病。繼青黴素之後,鏈黴素、氯黴素、土黴素、四環素等抗生素不斷產生,增強了人類治療傳染性疾病的能力。但與此同時,部分病菌的抗葯性也在逐漸增強。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科研人員目前正在開發葯效更強的抗生素,探索如何阻止病菌獲得抵抗基因,並以植物為原料開發抗菌類葯物。

青黴素它不能耐受耐葯菌株(如耐葯金葡)所產生的酶,易被其破壞,且其抗菌譜較窄,主要對革蘭氏陽性菌有效。青黴素G有鉀鹽、鈉鹽之分,鉀鹽不僅不能直接靜注,靜脈滴注時,也要仔細計算鉀離子量,以免注入人體形成高血鉀而抑制心臟功能,造成死亡。

青黴素類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於β-內醯胺類作用於細菌的細胞壁,而人類只有細胞膜無細胞壁,故對人類的毒性較小,除能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顯。

使用該品必須先做皮內試驗。青黴素過敏試驗包括皮膚試驗方法(簡稱青黴素皮試)及體外試驗方法,其中以皮內注射較准確。

皮試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險性,約有25%的過敏性休剋死亡的病人死於皮試。所以皮試或注射給葯時都應作好充分的搶救准備。

在換用不同批號青黴素時,也需重作皮試。乾粉劑可保存多年不失效,但注射液、皮試液均不穩定,以新鮮配製為佳。而且對於自腎排泄,腎功能不良者,劑量應適當調整。此外,局部應用致敏機會多,且細菌易產生抗葯性,故不提倡。

❹ 青黴素是誰發明的

青黴素是細菌學家弗萊明發現的,青黴素一直存在於自然中,不是人去發明的。

1929年,弗萊明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遺憾的是,這篇論文發表後一直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重視。

在用顯微鏡觀察這只培養皿時弗萊明發現,黴菌周圍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這意味著黴菌的某種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後的鑒定表明,上述黴菌為點青黴菌,因此弗萊明將其分泌的抑菌物質稱為青黴素。

然而遺憾的是弗萊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純度青黴素的方法,於是他將點青黴菌菌株一代代地培養,並於1939年將菌種提供給准備系統研究青黴素的英國病理學家弗洛里和生物化學家錢恩。

(4)發明青素擴展閱讀

青黴素它不能耐受耐葯菌株(如耐葯金葡)所產生的酶,易被其破壞,且其抗菌譜較窄,主要對革蘭氏陽性菌有效。青黴素G有鉀鹽、鈉鹽之分,鉀鹽不僅不能直接靜注,靜脈滴注時,也要仔細計算鉀離子量。

青黴素類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於β-內醯胺類作用於細菌的細胞壁,而人類只有細胞膜無細胞壁,故對人類的毒性較小,除能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顯。

使用該品必須先做皮內試驗。青黴素過敏試驗包括皮膚試驗方法(簡稱青黴素皮試)及體外試驗方法,其中以皮內注射較准確。皮試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險性,約有25%的過敏性休剋死亡的病人死於皮試。所以皮試或注射給葯時都應作好充分的搶救准備。

在換用不同批號青黴素時,也需重作皮試。乾粉劑可保存多年不失效,但注射液、皮試液均不穩定,以新鮮配製為佳。而且對於自腎排泄,腎功能不良者,劑量應適當調整。此外,局部應用致敏機會多,且細菌易產生抗葯性,故不提倡。

❺ 發明青篙素的是誰

中國女葯學家屠呦呦!!!屠呦呦團隊發現了青蒿素,可謂中國在醫學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國人向世界證明醫學實力的一個窗口

❻ 最早發明青黴素的人是誰

青黴素是抗菌素的一種,是從青黴菌培養液中提制的葯物,是第一種能夠治療人類疾病的抗生素。

青黴素的發現者是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1928年的一天,弗萊明在他的一間簡陋的實驗室里研究導致人體發熱的葡萄球菌。由於蓋子沒有蓋好,他發覺培養細菌用的瓊脂上附了一層青黴菌。這是從樓上的一位研究青黴菌的學者的窗口飄落進來的。使弗萊明感到驚訝的是,在青黴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見了。這個偶然的發現深深吸引了他,他設法培養這種黴菌進行多次試驗,證明青黴素可以在幾小時內將葡萄球菌全部殺死。弗萊明據此發明了葡萄球菌的剋星—青黴素。

青黴素發明者、英國科學家弗萊明在他的實驗室內 澳大利亞病理學家霍華德.弗羅里因進行
青黴素化學制劑的研究,而與弗萊明
1945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1929年,弗萊明發表了學術論文,報告了他的發現,但當時未引起重視,而且青黴素的提純問題也還沒有解決。

1935年,英國牛津大學生物化學家錢恩和物理學家弗羅里對弗萊明的發現大感興趣。錢恩負責青黴菌的培養和青黴素的分離、提純和強化,使其抗菌力提高了幾千倍同,弗羅里負責對動物觀察試驗。至此,青黴素的功效得到了證明。

圖中央是青黴菌,周圍是致病細菌。距青黴素最遠的細菌個大、色濃,
活力十足;距青黴菌較近的細菌個較小、色較淺,活力較差;而最接近青黴
菌的細菌個最小、色發白,顯然已經死亡

由於青黴素的發現和大量生產,拯救了千百萬肺炎、腦膜炎、膿腫、敗血症患者的生命,及時搶救了許多的傷病員。青黴素的出現,當時曾轟動世界。為了表彰這一造福人類的貢獻,弗萊明、錢恩、弗羅里於1945年共同獲得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

葡萄球菌這些形如珍珠的東西就是危害人體健康的葡萄菌,青黴素能消滅它們。

第二次世界大戰促使青黴素大量生產。1943年,已有足夠青黴素治療傷兵;1950年產量可滿足全世界需求。青黴素的發現與研究成功,成為醫學史的一項奇跡。青黴素從臨床應用開始,至今已發展為三代。

❼ 誰發明了青黴素

弗萊明發明青黴素,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1928年,弗萊明在倫敦梅利醫院當醫生。這個47歲的中年人正在起勁地研究對付葡萄球菌的辦法。人們受傷後傷口常會化膿,原因之一便是葡萄球菌在搗蛋。弗萊明在一隻只培養皿里培養出葡萄球菌,然後再試驗用各種葯劑去消滅它們。這個工作已花費了他好幾年的時間,可依然一無所獲——這個葡萄球菌實在是個難對付的傢伙!

9月的一天早晨,弗萊明發現一隻培養皿里長出了一團青綠色的霉毛。顯然,這是某種天然黴菌落進去後造成的。這使他感到有點懊喪,因為這團青黴使得這只培養皿里的培養物失去了用處。弗萊明正想把這發了霉的培養物倒掉,突然產生了一個念頭:把它拿到顯微鏡下去看看。

「啊!」弗萊明一看顯微鏡,情緒馬上激動起來了:在霉斑附近,葡萄球菌死了!這是不是他夢寐以求,且已追尋了好幾年的葡萄球菌的剋星呢?弗萊明立即動手大量培養這種青綠色的黴菌,將培養液過濾,滴到葡萄球菌中去。結果,葡萄球菌在幾個小時之內竟全部死亡。他又將濾液沖稀800倍,再滴到葡萄球菌中去,它居然仍能殺死葡萄球菌!

弗萊明把這種培養液叫做青黴素。接下來,他又做了病理實驗,把青黴素注入小白鼠體內,結果什麼影響也沒有,證明青黴素對動物無毒害。他又在家兔的眼睛裡滴入這種液體,也沒發現異常現象。

1929年6月,弗萊明把自己的發現寫成論文,發表在英國的《實驗病理學》季刊上。可是,你可能想像不到,這篇論文竟未能引起醫學界廣泛的重視。有人認為青黴素的性質很不穩定,不值得深入研究。弗萊明本人也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再繼續研究下去。剛剛問世的青黴素就這樣被打入了冷宮。

1938年,英國醫生佛羅理和錢恩在研究溶菌酶的時候,從文獻中發現了弗萊明的文章。這引起了他們的高度注意,立即著手繼續弗萊明當年的研究。這在科學史上被認為是青黴素的第二次發現。

佛羅理和錢恩將弗萊明發現的液狀黴素,經過過濾、濃縮、提純、乾燥,終於得到了一種黃色粉末。經過許多次實驗,他們證實了青黴素的葯效極高,把它稀釋50萬倍仍能有效地殺滅細菌,這是一種極有臨床價值的新型抗菌葯。他們在1941年進行了第一次青黴素治病的臨床試驗,這次試驗我們在前面剛提到過。

但是,當時提取青黴素的方法很不理想。從100千克的青黴素培養液中所提取到的青黴素,只剛剛夠1個病人l天的治療用量。靠這種方法來生產,需要大量的財力和物力。那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沒有力量進行這種昂貴的生產研究,而戰爭又急需大量的高效抗菌葯。

在英國的請求下,美國承擔了這一任務。結果發現,生長在爛甜瓜表面的菌種最好;用玉米粉調配的培養液最利於繁殖;在24℃的溫度下最利於大量生產。這3個條件都不難辦到,青黴素終於大批量生產起來,並終於成為一種價格便宜的特效葯物了。

1945年,先後兩次發現青黴素的有功之臣——弗萊明、佛羅理、錢恩,一同榮獲了那一年的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

❽ 因青黴素的發現和發明而獲1945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的三位科學家是誰

因青黴素的發現和發明而獲1945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的三位科學家是弗專萊明、弗洛里和屬錢恩。

弗萊明發明了青黴素,但他並沒有意識到他發現的是什麼——對此他一無所知。後來是另外兩位科學家——霍華德·弗洛里和厄恩斯特·錢恩從這個已被人遺忘的發現中挽救了有治療效果的黴菌,證明了青黴素的功效,並把這項技術奉獻給人類,從此開創了抗生素時代。

(8)發明青素擴展閱讀:

到了1943年,制葯公司已經發現了批量生產青黴素的方法。當時英國和美國正在和納粹德國交戰。這種新的葯物對控制傷口感染非常有效。

青黴素屬於β-內醯胺類抗生素(β-lactams),β-內醯胺類抗生素包括青黴素、頭孢菌素、碳青黴烯類、單環類、頭黴素類等。青黴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須做皮試,以防過敏。正是青黴素的發現,引發了醫學界尋找抗菌素新葯的高潮,人類進入了合成新葯的時代。

❾ 青蒿素是誰發明的

青蒿素是屠呦呦發明的,1972年8月,屠呦呦帶隊在海南島開展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臨床療效試驗。期間,倪慕雲設計了色譜柱分離的前處理,使青蒿乙醚提取物中性部分的抗瘧作用再次得到提高。

鍾裕蓉從文獻獲知硅膠柱分離中性化合物更有效,於是便與助手崔淑蓮在倪慕雲柱前處理的基礎上,按文獻提供的方法用硅膠柱層析,石油醚-乙醚(後改為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脫,分離乙醚中性提取物。

1972年11月8日,改用上海試劑廠生產的硅膠柱分離,然後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石油醚(不同比例)多次洗脫。最先獲得少量的針狀結晶,編號為「針晶Ⅰ」(No.1或針1);隨後洗脫出來的針狀結晶編號為「針晶Ⅱ」(No.2或針2);再後來得到的另一種方形結晶,編號為「結晶Ⅲ」(No.3或方晶)。

同年12月初,經鼠瘧試驗證明,「針晶Ⅱ」是唯一有抗瘧作用的有效單體。此後,北京中葯所向「全國523辦公室」匯報時,將抗瘧有效成分「針晶Ⅱ」改稱為「青蒿素Ⅱ」,有時也稱青蒿素。再後,北京中葯所均稱「青蒿素Ⅱ」為青蒿素。



(9)發明青素擴展閱讀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該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❿ 共和國功勛人物屠呦呦在研究發明青篙素的過程中有哪些讓人記憶猶新的事例

主要是當時國家南方地區的越南進行戰爭,為挽救生命,利用中醫理論,研究青蒿素。

閱讀全文

與發明青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
門頭廣告牌使用費合同 瀏覽:835
廠轉讓樣本 瀏覽:8
攤銷土地有殘值嗎 瀏覽:529
永久煤柱攤銷系數是多少 瀏覽:421
工商局的權力 瀏覽:637
商標注冊0603分類 瀏覽: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