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小醬有發明

小醬有發明

發布時間:2022-09-11 09:28:57

A. 沙拉醬誰發明的什麼時候發明的

20世紀初,在美國小城塞勒姆市,一個名叫Max Crossett的人在自己的咖啡館里發明了一種沙拉醬,當時命名為「Max Crossett的超級美味沙拉醬」 。1931年,卡夫購買了Max Crossett的配方,在此基礎上推出了奇妙沙拉醬。1933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奇妙沙拉醬一炮走紅,從此風靡世界並暢銷不衰。而卡夫奇妙沙拉醬的傳奇,也已寫入小城塞勒姆的歷史。在中國,很多西餐廳和高檔飯店都使用卡夫奇妙沙拉醬調配沙拉菜式。
「卡夫奇妙」的得名
創新的卡夫奇妙沙拉醬,藉助Charles Chapman發明的乳化機「奇妙攪拌機」,確保原料能在機器中得到充分攪拌,並形成穩定的混合物。新配方中僅香辛料就有20多種,形成了卡夫奇妙沙拉醬清新爽口的獨特口感。清爽的卡夫奇妙沙拉醬,極大的降低了脂肪的含量,完美匹配蔬菜水果的天然口味,美味又健康。因為使用了這種"奇妙攪拌機",「奇妙」成為這種美味沙拉醬的名字。

在中世紀,一個長冬以後,人們會以鹹肉來腌制菜,成為沙律的祖先,又有傳沙律源於羅馬帝國。普遍的歷史斷言,農民比貴族吃了更多沙律,並且沙律更健康,比貴族的肉食更好。

記者約翰·伊夫林(John Evelyn)寫了一本有關沙律的書《Acetaria: A Discourse on Sallets》,那本書描述沙律來自義大利或荷蘭。

沙律(中國大陸稱色拉或沙拉;台灣稱沙拉;香港稱沙律)是一道伴隨主菜的配菜,或是作為一道主菜。

英語中Salad一詞來自法語salade一詞;這些歐洲語言對沙拉的名稱都追溯至拉丁語中的salata,「咸」的意思。

沙律主要混合的食物大多是蔬菜、肉、海鮮或蛋與蛋黃醬,一道蔬菜沙律可以精巧地製成作為一部分菜的調味料,但經常使用成為三明治涵料。這種類沙律包括蛋沙律、雞丁沙律、金槍魚沙律、蝦沙律和火腿沙律。

在丹麥,丹麥人將沙律加上肉片製成上層不蓋麵包的開口三明治(smørrebrød),例子包括黃瓜沙律、辣根沙律、義大利沙律和俄國沙律。

蔬菜沙律由未煮過蔬菜混合而成,蔬菜葉材料例如萵苣品種、蒲公英、菠菜或芝麻菜。

其它加入蔬菜沙拉的蔬菜材料包括蕃茄、黃瓜、胡椒、蘑菇、蔥、大蔥、胡蘿卜和蘿卜。其它食物譬如面團、橄欖、馬鈴薯、米、油煎方型小麵包片、肉(例如煙肉, 雞)、乳酪或魚(例如金槍魚)。

凱撒什錦沙律 (一種用萵苣、大蒜、魚、炸麵包塊攪拌,用橄欖油、煮雞蛋、碎乾酪調味的沙律)
廚師沙律
科布沙律
希臘沙律
義大利沙律
。。。。
兩種說法

B. 醬油是誰發明的

醬油最早是復由中國發明的制。現在已知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中國就已經比較普遍地釀制和食用醬油了,此時世界上其他國家還沒有醬油。

但考慮到醬油和醬的製造工藝是極其相近的,而中國在周朝時就已發明了醬,所以醬油的發明也應遠在漢代之前。醬存放時間久了,其表面會出現一層汁。人們品嘗這種醬汁後,發現它的味道很不錯。於是此後便改進了制醬工藝,特意釀制醬汁,這大概就是最早的醬油的誕生過程。

(2)小醬有發明擴展閱讀:

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周朝就有製做醬的記載了。而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醬油之釀造純粹是偶然地發現。

中國古代皇帝御用的調味品,最早的醬油是由鮮肉腌制而成,與現今的魚露製造過程相近,因為風味絕佳漸漸流傳到民間,後來發現大豆製成風味相似且便宜,才廣為流傳食用。

而早期隨著佛教僧侶之傳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中國醬油之製造,早期是一種家事藝術與秘密,其釀造多由某個師傅把持,其技術往往是由子孫代代相傳或由一派的師傅傳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釀造法。

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正式實施,規定醬油標准英文名為Soy Sauce。

參考鏈接:網路-醬油

C. xo醬的製作

XO醬是香港王亭之先生發明的一種調味料,採用數種較名貴的材料研製而成。XO醬首先出現於1980年代香港一些高級酒家,並於1990年代開始普及化。
王亭之當年出任半島酒店的出品顧問時,特別對其酒樓嘉麟樓出品的馬拉盞的口味作出修正,加入香口蝦子和特級瑤柱,再輔以精磨蒜蓉和原條辣椒。
XO醬的材料沒有一定標准,但主要都包括了瑤柱、蝦米、金華火腿及辣椒等,味道鮮中帶辣。在澳大利亞的悉尼,由於當地對食物入口的限制,使當地唐人要就地取材來炮製XO醬,使用三文魚來取代瑤柱和蝦米。但亦意外地這種獨特的風味亦甚吸引人。有不少人都愛拜託在澳大利亞的朋友回港時把三文魚XO醬帶回來。而事實上,當XO醬在全世界的中華料理界開始普及,各家餐館所製作的XO醬亦有所不同,當中的配方亦成為了各餐館的商業秘密。
在日本,在當地中華料理界名廚周富德的推廣下,XO醬亦在日本開始普及。
製作方法
材料
干貝150克、比目魚3片、火腿75克、蝦米20克、大蒜10瓣、辣椒3個
調味料
酒2大匙、蚝油4大匙、糖1大匙、胡椒粉1/2茶匙、干貝汁1杯
作法
1.干貝洗凈、泡軟,連同水一同入鍋蒸半小時取出,撕碎備用。
2.比目魚用一碗油以小火炸酥,撈出後切碎;其他材料分別切碎。
3.用一碗油先炒蒜末,再放入干貝及其他材料拌炒均勻,待香味散出時加入所有調味料,炒勻後以小火熬煮半小時。
4.待湯汁收至稍干,水分已吸收且鍋內溢出油時即可盛出,裝罐。
製作小秘訣
1干貝是這道醬料的主材料,但是不需用太大顆粒的干貝製作,也不能太小,以色澤金黃、外表光潤、大小適中的干貝最為適用。
2干貝蒸好可以撕成絲後直接炒,切碎則可增加分量,並且較容易與配料融合。
3裝罐保存的干貝醬一定要讓油沒過醬料,以免醬料太干;每次夾取時要用干凈的筷子或湯匙,不要沾到生水,可保存1個月之久。
4如果能買到馬友咸魚最好;火腿要先煮過一次,去除多餘的鹹味再切碎,否則不但咸,還會有腥味。

D. 醬香酒是誰發明出來的

醬香型白酒的起源鼻祖——枸醬酒 著近年來醬香型白酒的熱銷,人們越來越喜歡這一獨特而古老酒中佳釀,被其獨有的品質深深吸引。據現有史料查證,醬香型白酒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西漢武帝時期,當時俗稱「枸醬酒」。 據傳,遠古時赤水河畔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於釀酒,時間上比杜康還早。而更為確切的是:《史記》記載,在漢朝,今仁懷一帶已有了「枸醬酒」,可以說是醬香型白酒的雛形。公元前135年(西漢建元6年),漢武帝劉徹使臣唐蒙出使南越(今廣州),在南越王的宴席上,唐蒙嘗到了今仁懷一帶產的酒——枸醬酒。為取悅漢武帝唐蒙繞道鰼部,即現在的仁懷一帶,取枸醬酒獻給武帝,武帝飲後,覺得甘美異常,贊其「甘美之」,故有「唐蒙飲枸醬而使西域」之說。到公元前130年,(西漢元光5年),唐蒙奉旨赴夜郎,由於枸醬酒的緣故,竟改道出符關(今四川省合江縣南),沿赤水河而上奔鰼部而來。清仁懷詩人陳晉熙有詩為證:「尤物移人付酒懷,荔枝灘上瘴煙開,漢家枸醬知何物,賺得唐蒙鰼部來」。清代大詩人鄭珍也有:「橡蠶不自烏江渡,枸醬還從鰼部來」。都證實了早在漢朝以前,仁懷已盛產美酒。至唐、宋朝,仁懷一帶已成酒鄉,釀酒之風遍及民間。茅台釀制的優質大麴酒「風曲法酒」盛行於市。宋人張能臣的《酒名記》,以此酒質量佳美而載入酒史。到清朝,茅台酒業興旺,有「茅台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及「仁懷城西茅台村釀酒全省稱第一」的記載。茅台燒、茅台春、茅台燒春、茅春等酒名聲鵲起,獲得「酒冠黔人國」,「風來隔壁三家醉,雨後開瓶十里香」的贊譽。1784年(清乾隆49年)茅台「偈盛」酒號正式取名為茅台酒,清末至民國相繼有「成義」、「榮和」、「恆心」燒房出現,繼承和發揚了源遠流長的傳統工藝,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生產能力。1915年,「成義」、「榮和」兩家酒坊均送出產品參加了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以其精美絕倫的品質冠蓋群芳,一舉奪得金獎,與蘇格蘭威士忌、科涅克白蘭地同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至此,茅台酒的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暢銷海內外。茅台酒是醬香型白酒的經典之作,擁有「國酒」的美譽!可以看出醬香型白酒其獨有的品質是多麼的高貴

E. 黃豆醬的發明祖宗是誰

傳統手藝。農村的都會。黃豆醬有添加劑。我們農村做的能放個三四年還能吃。

F. 醬油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誰發明的

醬油從周朝就有記載了。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

醬油是中國傳統的調味品,調味品中的特殊成份,能除去烹調主料的腥臊異味,突出菜點的口味,改變菜點的外觀形態,增加菜點的色澤,並以此促進人民食慾,殺菌消毒,促進消化。

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周朝就有製做醬的記載了。而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醬油之釀造純粹是偶然地發現。

中國古代皇帝御用的調味品,最早的醬油是由鮮肉腌制而成,與現今的魚露製造過程相近,因為風味絕佳漸漸流傳到民間,後來發現大豆製成風味相似且便宜,才廣為流傳食用。

中國醬油之製造,早期是一種家事藝術與秘密,其釀造多由某個師傅把持,其技術往往是由子孫代代相傳或由一派的師傅傳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釀造法。

醬油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兩本著作中:《山家清供》記載用醬油、芝麻油炒春荀、魚、蝦;《吳氏中饋錄》記載用酒、醬油、芝麻油清蒸螃蟹。

(6)小醬有發明擴展閱讀:

宋朝人將加工醬和豉得到的各種醬汁,稱為醬油,作為調味品開始在中國的飲食中流行。到清代,醬油的使用遠超過醬。在1790年《隨園食單》中醬油已經取得重要地位。

日本文獻中最早使用醬油一詞的是1597年的《易林本節用集》,但醬油的生產法,可能在此之前已由中國傳入日本。

此外,古代醬油還有其他名稱,如清醬、豆醬清、醬汁、醬料、豉油、豉汁、淋油、柚油、曬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雙套油等。

公元755年後,醬油生產技術隨鑒真大師傳至日本。後又相繼傳入朝鮮、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

G. 醬油是怎麼做成的

醬油又稱醬汁,豉汁等,主要由大豆、澱粉、小麥、食鹽經過制曲、發酵等程序配製而成,咸鮮味,氣味醇香。醬油用於烹飪各種菜餚,製作罐頭、醬菜等,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料。醬油一般有老抽和生抽兩種:老抽較咸,主要用於提色;生抽主要用於增鮮。
營養功效:
有烹調時加入一定量的醬油,可增加食物的香味,並使其色澤更加好看,從而增進食慾。醬油具有解熱除煩、調味開胃的功效。醬油含有異黃醇,這種特殊物質可降低人體膽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新加坡食物研究所發現,醬油能產生一種天然的抗氧化成分。它有助於養活自由基對人體的損害,其功效比常見的維生素C和E等抗氧化劑大十幾倍。用少量醬油所達到的抑制自由基的效果,與一杯紅葡萄酒相當。
食而有道:烹飪時酌量加入,每次10~30毫升。服用治療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的葯物時應禁止食用醬油烹制的菜餚,以免引起惡心、嘔吐等副作用。在烹飪綠色蔬菜時不必放醬油,因為醬油會使這些蔬菜的色澤變得黑褐暗淡,並失去了蔬菜原有的清香。
精選妙藏:優質醬油大都呈鮮艷的深紅褐色,不混濁,無沉澱,無霉花浮膜,醬香濃郁,味鮮,鹹淡適中,無異味。醬油應置於陰涼乾燥處存儲,盡量養活與空氣的接觸。保質期一般不低於6個月。
===============================
醬油的由來

醬油是把豆、麥煮熟,使其發酵然後加鹽而釀製成的液體調味品。

醬油最早是由中國發明的。現在已知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中國就已經比較普遍地釀制和食用醬油了,此時世界上其他國家還沒有醬油。但考慮到醬油和醬的製造工藝是極其相近的,而中國在周朝時就已發明了醬,所以醬油的發明也應遠在漢代之前。醬存放時間久了,其表面會出現一層汁。人們品嘗這種醬汁後,發現它的味道很不錯。於是此後便改進了制醬工藝,特意釀制醬汁,這大概就是最早的醬油的誕生過程。

製作醬油時,黃豆的蛋白質經發酵分解為氨基酸,其中的谷氨酸又會與鹽作用生成谷氨酸鈉。谷氨酸鈉實際就是今天的味精,所以醬油具有一種特殊的鮮美味道。

在唐代時,由於對外交流的增多,中國的醬油釀制技術傳到了日本、東南亞和印度,在這些地方又形成了富有民族特殊風味的醬油。

大約在1835年前後,在英國駐印度孟加拉殖民地政府任職的桑茲勛爵返回英國時,他把一張從孟加拉帶回的印度醬油的配方交給了伍斯特郡的化學技師里德和佩林斯。工人按方配好嘗了一點,覺得味道並不好,於是便裝入罐中藏入地窯。過了一段時間,桑茲勛爵問及此事,兩位化學技術師才想起,從地窯中找出醬油罐再嘗一下,意外地發現其味甚佳,有甜、咸、辣、鮮之味。後來,里德和佩林斯申請將這種具有原英國醬油所沒有的獨特風味的調味品製成商品出售,並命名為「伍斯特郡味汁」。這便是後來流行於歐美的辣醬油。

H. 醬油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是中國發明的嗎

醬油是從宋朝開始的,是中國發明的。

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周朝就有製做醬的記載了。而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醬油之釀造純粹是偶然地發現。

中國古代皇帝御用的調味品,最早的醬油是由鮮肉腌制而成,與現今的魚露製造過程相近,因為風味絕佳漸漸流傳到民間,後來發現大豆製成風味相似且便宜,才廣為流傳食用。

而早期隨著佛教僧侶之傳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中國醬油之製造,早期是一種家事藝術與秘密,其釀造多由某個師傅把持,其技術往往是由子孫代代相傳或由一派的師傅傳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釀造法。

(8)小醬有發明擴展閱讀

醬油分類:

1.低鹽固態工藝:相對高鹽稀態工藝,低鹽固態發酵採用相對低的鹽含量,添加較大比例麩皮、部分稻殼和少量麥粉,形成不具流動性的固態醬醅,以粗鹽封池的方式進行發酵,大約經過21天保溫發酵即可成熟。提取醬油的方式為移池淋油或原池泡淋取油。

特點:發酵時間短,醬香濃,色澤深,氨基酸轉化率較低。

2.澆淋工藝:以發酵池進行發酵,發酵池設假底,假底以下為濾出的醬汁,經過用泵抽取假底下醬汁於醬醅表面進行澆淋,實現均勻發酵的目的。

是低鹽固態醬油的改良工藝,之所以單獨區分來講,是因為他越來越有取代低鹽固態醬油的趨勢,並且因其較低鹽固態工藝原料利用率高、風味好、改造投資小的優勢而為多數生產企業所接受。

3.高鹽稀態工藝:以豆粕和小麥為原料,經原料處理、豆粕高壓蒸煮、小麥焙炒、混合制曲發酵、壓榨取汁的一種發酵工藝。

I. 大醬的由來

將大豆黃豆精選,剔除壞的、變質的豆粒和其它雜質,清水洗凈,放進鍋里加水煮熟,待湯焅凈,切不可焦糊,豆粒用手一捻極酥爛,熄火燜至次日上午,豆燜成呈紅色。然後用攪肉機絞成均勻豆泥。醬泥干濕適宜,過干則難以團聚成坯,影響正常發酵;水分過多則醬坯過軟難以成形,坯芯易傷熱、生蟲、臭敗。醬坯大小一般以三斤干豆原料為宜,約為30公分長的橫截面積20平方公分柱體,易於發酵酶變。於室內陰涼通風處晾至醬坯外干(約三、五日),然後在醬坯外裹以一層牛皮紙(防止蠅蟲腐蝕、灰塵玷污等),放在陰涼的地方通風處,坯件間距約一寸,醬坯多時可以分層摞起,但以細木條隔開,約一周時間將醬坯調換位置繼續貯放如前。發到一定的程度,裡面都長白毛了才好。待之農歷四月十八或二十八開始下醬。去掉外包裝紙後將醬坯入清水中仔細清洗,刷去外皮一切不潔物;然後將醬坯切成盡可能細小的碎塊,放入缸中。缸要安置在窗前陽光充分照射之處,為避免地氣過於陰涼,一般要將醬缸安置於磚石之上。隨即將大粒海鹽按二斤豆料、一斤鹽的比例用清凈的井水充分融化,去掉沉澱,注入缸中,水與碎醬坯大約是二比一的比例。然後用潔凈白布蒙住缸口。三天以後開始打耙。每天用醬耙子(就是一根木棒下面訂了一塊板)打耙,大約堅持打耙一個月時間,每天早晚各打一次耙,每次二百下左右,把沫子盛出來丟掉,直到將發勁兒(醬液表面生出的沫狀物)徹底打除為止,每天打耙醬會變的很細,等醬發了就可以吃了。此間,要特別注意避免「捂了醬頭」——醬液發酵過勁兒而產生異味。為了通風防雨,缸口上要罩上一頂「醬缸帽子」。農村醬帽的傳統製法是就地取材用秫秸或葦子秸編成大草帽形狀,既透氣又防雨水。

J. 醬油是誰在什麼時候怎樣發明的

用豆、麥、麩皮釀造的液體調味品。色澤紅褐色,有獨特醬香,滋味鮮美,有助於促進食慾。是中國的傳統調味品。

發展簡況 醬油是從豆醬演變和發展而成的。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醬油」名稱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葉嫩者,用姜絲、醬油、滴醋拌食」的記述。此外,古代醬油還有其他名稱,如清醬、豆醬清、醬汁、醬料、豉油、豉汁、淋油、柚油、曬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雙套油等。公元755年後,醬油生產技術隨鑒真大師傳至日本。後又相繼傳入朝鮮、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

生產工藝 醬油用的原料是植物性蛋白質和澱粉質。植物性蛋白質遍取自大豆榨油後的豆餅,或溶劑浸出油脂後的豆粕,也有以花生餅、蠶豆代用,傳統生產中以大豆為主;澱粉質原料普遍採用小麥及麩皮,也有以碎米和玉米代用,傳統生產中以麵粉為主。原料經蒸熟冷卻,接入純粹培養的米麴黴菌種製成醬曲,醬曲移入發酵池,加鹽水發酵,待醬醅成熟後,以浸出法提取醬油。制曲的目的是使米麴黴在曲料上充分生長發育,並大量產生和積蓄所需要的酶,如蛋白酶、肽酶、澱粉酶、谷氨醯胺酶、果膠酶、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等。在發酵過程中味的形成是利用這些酶的作用。如蛋白酶及肽酶將蛋白質水解為氨基酸,產生鮮味;谷氨醯胺酶把萬分中無味的谷氨醯胺變成具有鮮味的俗谷氨酸;澱粉酶將淀份水解成糖,產生甜味;果膠酶、纖維素酶和半纖維素酶等能將細胞壁完全破裂,使蛋白酶和澱粉酶水解等更徹底。同時,在制曲及發酵過程中,從空氣中落入的酵母和細菌也進行繁殖並分泌多種酶。也可添加純粹培養的乳酸菌和酵母菌。由乳酸菌產生適量乳酸,由酵母菌發酵生產乙醇,以及由原料成分、麴黴的代謝產物等所生產的醇、酸、醛、酯、酚、縮醛和呋喃酮等多種成分,雖多屬微量,但卻能構成醬油復雜的香氣。此外,由原料蛋白質中的酪氨酸經氧化生成黑色素及淀份經典霉澱粉酶水解為葡萄糖與氨基酸反應生成類黑素,使醬油產生鮮艷有光澤的紅褐色。發酵期間的一系列極其復雜的生物化學變化所產生的鮮味、甜味、酸味、酒香、酯香與鹽水的鹹味相混和,最後形成色香味和風味獨特的醬油。

醬油的原料處理 分為3步。①餅粕加水及潤水:加水量以蒸熟後曲料水分達到47—50%為標准。②混和:餅粕潤水後,與軋碎小麥及麩皮充分混和均勻。③蒸煮:用旋轉式蒸鍋加壓(0.2MPa)蒸料,使蛋白質適度變性,澱粉蒸熟糊化,並殺滅附著在原料上的微生物。

制曲分兩步。①冷卻接種:熟料快速冷卻至45℃,接入米麴黴菌種經純粹擴大培養後的種曲0.3—0.4%,充分拌勻。②厚層通風制曲:接種後的曲料送入曲室曲池內。先間歇通風,後連續通風。制曲溫度在孢子發芽階段控制在30—32℃,菌絲生長階段控制在最高不超過35℃。這期間要進行翻曲及鏟曲。孢子著生初期,產酶最為旺盛,品溫以控制在30—32℃為宜。

發酵 成曲加12—13°Be'熱鹽水拌和入發酵池,品溫42—45℃維持20天左右,醬醅基本成熟。

浸出淋油將前次生產留下的三油加熱至85℃,再送入成熟的醬醅內浸泡,使醬油萬分溶於其中,然後從發酵池假底下部把生醬油(頭油徐徐放出,通過食鹽層補足濃度及鹽分。淋油是把醬油與醬渣通過分離出來。一般採用多次浸泡,分別依序淋出頭油、二油及三油,循環套用才能把醬油成分基本上全部提取出來。

後處理 醬油加熱至80—85℃消毒滅,再配製(勾兌)、澄清及質量檢驗,得到符合質量標準的成品。

閱讀全文

與小醬有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
門頭廣告牌使用費合同 瀏覽:835
廠轉讓樣本 瀏覽:8
攤銷土地有殘值嗎 瀏覽:529
永久煤柱攤銷系數是多少 瀏覽:421
工商局的權力 瀏覽:637
商標注冊0603分類 瀏覽: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