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創造了字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在這里,我就介紹一下漢字的歷史。
有這么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的黃帝時期,黃帝命令他的臣子倉頡創造文字,倉頡是一個長有八隻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隻眼睛觀察八方,看見各種各樣的東西,他把這些東西的形狀簡化後刻在龜殼、獸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這個神話當然是荒謬的,但也說明了一個事實——漢字是由象形字演變而來的。
在幾萬年前的原始時代,遠古人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意思,後來又學會了用手勢,但有些事物用語言和手勢是難以表達的,於是有人想出了做記號的方法,可記號太多,容易忘記,後來就用圖形表達意思,比如「太陽」就畫成一個圓圈的形狀,「樹」就畫成樹的模樣,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這樣產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到了這時,需要文字記載的東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圖形符號來表示,顯得太繁瑣了。於是人們就簡化了一些象形字,並把一些象形字組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文字,讓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組合起來,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個人靠在樹上睡覺。這樣又創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漢字的一個新類型——會意字。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地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國的文字又有所區別,於是出現了一字多義、多字一義的情況,這給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下令在全國統一使用一種文字——小篆。這種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簡化了許多,但仍有些繁瑣,於是民間逐步興起了一種應急的俗體——隸書。到了三國時期,魏國的鍾繇又創造出了一種更為簡便美觀的文字——楷書。從此以後,漢字就確立了它的方塊形態,開始有了間架結構。以後人們又陸續創造了草書、行書等各種各樣的字體,也涌現出了像「鍾、王」、「顏、柳」、「蘇、黃、米、蔡」這些舉世聞名的書法家。漢字的發展逐步進入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
而隨著漢字的發展,漢字的個數也越來越多,於是就出現了一種便於人們查找漢字的工具,像《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漢字迎來了它發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對於一些筆畫過於繁瑣的漢字進行了大膽簡化,使人人都能識漢字、用漢字,這在漢字的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在現代社會,科學飛速發展,漢字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像表示化學元素的漢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漢字不斷出現,許多漢字也被賦予了一些新的含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怎樣把漢字輸入計算機又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八十年代以後,我國研製開發了一系列漢字輸入法,如拼音、五筆字型、表形碼、自然碼等等。漢字為適應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地改進自己,完善自己,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近年來,有些人認為漢字過於復雜,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認為漢字應該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這樣認為,因為漢字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考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徵,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標志,我們不應該拋棄漢字,而是應該發展漢字,完善漢字,讓漢字在二十一世紀繼續延續下去。
㈡ 文字是誰創造的
倉頡頂多是個搜集整理的人,是象形字轉變來的,由結繩記事而來。我要說是內蒙古陳召煥創造的,能信嗎
㈢ 是誰創造了字
倉頡創造了字
以下是傳說
倉頡,稱蒼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今南樂縣城西北35華里吳村有倉頡陵、倉頡廟和造書台,史學家認為倉頡生於斯,葬於斯。
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三個人,虞舜、倉頡、項羽。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而倉頡是文聖人,項羽則是武聖人。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傳說倉頡,四目重瞳,非常聰明,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現在陝西省雒南縣),臨於玄扈洛邙之水,忽然看見一隻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他看來看去,發現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則,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么?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那時,當官的可並不顯威風,和平常人一樣,只是分工不同。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挺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么,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復推敲,還行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還有相傳說倉頡造字成功,發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為什麼下粟如雨呢?因為倉頡造成了文字,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自然值得慶賀。但鬼為什麼要哭呢?有人說,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由此而生,天下從此永無太平日子,連鬼也不得安寧,所以鬼要哭了。
先秦傳說造字者為倉頡,《旬子·解蔽》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呂氏春秋》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史學家徐旭認為,文字的出現,應與倉頡有關。那時制定歷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台北有倉頡陵墓。他所處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6世紀。據此推測,四、五千年前,我國的文字就比較成熟了。
到了現代,有人在承認倉頡的同時又擴大了造字者的隊伍。比如魯迅先生,他認為「......在社會里,倉頡也不是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了,史官一採集,就可以敷衍記事了。中國文字的來由,恐怕逃不出這例子。」《魯迅.門外文談》。也就是說,漢字當然不可能是倉頡一個人創造出來的,而是由許許多多的像倉頡這樣的人慢慢豐富起來的,倉頡只不過在這些人當中比較重要、起的作用比較大而已。我們所重視的不是到底是不是倉頡造的漢字,而是造字這件事本身的意義。漢字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歷史走進了由文字記載的時代,是歷史長河中的一件大事,對後世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倉頡造字處 :
倉頡造字的傳說在全國流傳得更為廣泛。《淮南子·本經訓》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文解字》序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由於倉頡造字的貢獻實在太大,所以關於倉頡造字的傳說和遺跡遍布黃河中下游許多地方。這其中,臨汾的洞兒村即今堯廟鎮西趙村影響較為廣泛。據說,漢唐以來,村中一直建有倉頡祠堂,稱作「倉頡聖祠」,每年春天都要進行祭祀活動。該祠有房屋400餘間,祠內兩廂,一邊為崇文會館,一邊為培英義庄,鄉會試在此舉行。清代,此祠被燒毀後,又建祠三間。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臨汾縣令、河間李早榮在倉頡祠旁修建碑亭,石碑上書寫了「倉頡造字處」五個陰刻正楷大字。現祠已被毀,石碑存於堯廟。當地相傳,倉頡是從獵人按虎、狼、牛、羊的腳印捕獵的故事中得到啟發,造出了象形文字。據《平陽府志》記載:「上古倉頡為黃帝古史,生而四目有德,見靈龜負圖,書丹甲青文,遂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圓曲之變,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文字既成,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為潛藏。今城南有倉頡故里碑。」這足以印證,今西趙村或是倉頡故里,或是倉頡造字之地。
還有一種說法是:
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些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的史實出了差錯,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游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倉頡的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狀造出來的。譬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狀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倉頡首創文字的事後來被黃帝知道了,他大為感動,乃賜倉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後來,上天知道了這件事,下了一場穀子雨獎勵倉頡。這便是人間穀雨節的由來。
從白水縣城出發,沿渭(南)清(澗)公路下洛河,然後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車在高原的溝岔間跑了一個小時左右,才來到了倉頡廟所在的史官村。這座已有1800餘年歷史的倉頡廟已被國務院正式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頡陵在吳村西側,與倉頡廟西東相望,是一個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存。陵前翁仲,石獅俱存,並建有石坊,上書「倉頡」二字。倉頡廟,始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現存碑刻記載,「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如今看到的倉頡廟是明清時的建築,佔地約兩千七百平方米,坐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對,雕刻精美雅緻;山門、二門皆為硬山式建築,拜殿、正殿和寢閣大方美觀。還有明代名人篆額題聯和倉頡夫婦的石雕。廟內碑刻林立,松柏蒼翠,楊柳依依,樓台亭閣鱗次櫛比,整個建築雄偉壯觀 。
告別「結繩記事」的年代
中國古書上有「結繩記事」、「契木為文」等記載,這是早期記事常用的方法,可惜這些物質無法長久保存下來,所以當時的記事情況已無法知曉了。但安陽小屯發現了十五萬片甲骨卜辭,在龜甲與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當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總字數達到3500個上下。從甲骨文字結構來說,除了象形以外,形聲、會意、假借等比較進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應用。可見在三千餘年前的商代文字已達到了相當完備程度,那幺在它以前一定有個更長的發展過程。
考古發現證明,中國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龜甲上刻劃符號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發現了在陶器上刻劃的符號有數十種之多,其中有些與甲骨上所見的字類似,因而有人認為它們就是早期文字。至於在龍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發現的朱書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國的漢字至少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文字的出現既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不斷積累、不斷總結的結果,所以倉頡很可能是總結整理文字,為漢字的形成作出了貢獻的一個代表人物。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藉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後愈演愈神奇,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人用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文解字序》中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解釋說:「頡有四目,仰觀天象。因儷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聖人之意也。」
倉頡造字的過程
漢字的誕生非一人一手之功,是先民長期累積發展的結果。近代考古發現了3600多年前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7000年前的陶文、約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流傳下來的倉頡造字的傳說,說明倉頡應當是在漢字發展中具有特別重大貢獻的人物,他可能是整理漢字的集大成者。
關於倉頡造字,歷史上還有這樣一個近似於神話的傳說,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黃帝統一華夏之後,感到用結繩的方法記事,遠遠滿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倉頡想辦法,造字。於是,倉頡就在當時的洧水河南岸的一個高台上造屋住下來,專心致志地造起字來。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長時間也沒造出字來。說來湊巧,有一天,倉頡正在思索之時,只見天上飛來一隻鳳凰,嘴裡叼著的一件東西掉了下來,正好掉在倉頡面前,倉頡拾起來,看到上面有一個蹄印,可倉頡辨認不出是什麼野獸的蹄印,就問正巧走來的一個獵人。獵人看了 看說:「這是貔貅的蹄印,與別的獸類的蹄印不一樣,別的野獸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倉頡聽了獵人的話很受啟發。他想,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徵,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徵,畫出圖象,大家都能認識,這不就是字嗎?從此,倉頡便注意仔細觀察各種事物的特徵,譬如日、月、星、雲、山、河、湖、海,以及各種飛禽走獸、應用器物,並按其特徵,畫出圖形,造出許多象形字來。這樣日積月累,時間長了,倉頡造的字也就多了。倉頡把他造的這些象形字獻給黃帝,黃帝非常高興,立即召集九州酋長,讓倉頡把造的這些字傳授給他們,於是,這些象形字便開始應用起來。為了紀念倉頡造字之功,後人把河南新鄭縣城南倉頡造字的地方稱作「鳳凰銜書台」,宋朝時還在這里建了一座廟,取名「鳳台寺」。
[倉頡造了哪些字?]• [蒼頡書]釋文:倉頡造字台
化己,庇,乃尼山艾友所。
草米並刈,乞少子左互。
學耒,弢雨水,兒糾叔
兵朱。
[蒼頡書]釋義:
身體變化,需要庇護。於是尼山是養老送終的好地方。[老有所養]
雜草莊稼一並割下,求少子幫助。[壯有所用]
學使農具,取水灌地。小兒纏著叔叔玩弄兵器上的紅飄帶。[幼有所長]
[蒼頡書]的內容,與『[禮記禮運]篇所講的大禹以前的社會情況吻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是為
大同』。這就是從孔子到孫中山二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所追求和嚮往的大同世界的理論,原來出自於上古時代的[倉頡書]。
[倉頡書]不愧是天下第一書,願天下讀書人都來讀一讀【倉頡書】,讓祖先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在我們這一代開花、結果,讓中華大地真正實現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宏圖大志,一展五千年的壯麗輝煌! 最後讓我把宋代大觀帖上的釋文,附在下面,沒有前輩的最初探索,哪有我無名小子的最終發現,短短的二十八字的【倉頡書】,乃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見證,可謂通俗易懂、博大精深,是人類的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㈣ 漢字是誰發明的
倉頡,稱蒼頡,復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
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
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挺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
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么,形成了文字。
(4)什麼創造了字擴展閱讀: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現存最早可識的成熟漢字系統是商代的甲骨文。漢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的例外,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漢字是意音文字,一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里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這就形成了音、形、義統一的特點。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方塊狀字,所以又叫方塊字。
如「車」「上」「明」等,「車」「上」「明」用字的形體來直接表達語言里的詞義;「問」既能表意又能表音,「門」表音,「口」表意。
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㈤ 誰創造了漢字
漢字
是
世界上
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包括漢字、
古埃及
的
聖書字
和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
文字
。
傳說漢字
起源
於
倉頡
造字。
黃帝
的
史官
倉頡根據日月
形狀
、
鳥獸
足印創造了文字,使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從歷史的角度看,復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由
一個人
發明。倉頡應該是在漢字的搜集、整理、統一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字形
史
原始文字
文字發明前的口頭知識在傳播和積累中有明顯缺點,
原始人類
使用了結繩、刻契、
圖畫
的方法輔助記事,後來用
特徵
圖形
來簡化、取代圖畫。當
圖形符號
簡化到一定程度,並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原始文字就形成了。
1994年,湖北楊家灣
大溪文化遺址
出土了大量
陶器
。在這些6000年前的陶器上發現了170多種
符號
,部分符號的特徵與
甲骨文
很類似。此外,山東大汶口出土陶器上的
象形符號
、西安半坡
彩陶
上的
幾何
符號以及河南
賈湖遺址
發現的距今8000年前的
龜甲
上的
賈湖契刻符號
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階段的表現。但是,這些幾何符號是否是文字、是否是漢字的前身,這些仍是爭議頗多的問題。
象形
指事
時代
從甲骨文到
小篆
,漢字經歷了從巨細靡遺描繪
意象
的方式往簡化成容易
紀錄
刻畫的方向變遷,字形逐步脫離
事物
的具體形象。這一時期的漢字也稱為
古文字
。
商周
時期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在已發現的4500多個甲骨文
單字
中,目前已能認出近2000字。與甲骨文同期,
青銅器
上鑄造的文字被稱為
金文
或
鍾鼎文
。
西周
時期的《
散氏盤
》、《
毛公鼎
》具備很高的
史料
和
藝術價值
。
春秋時代
開始,各地
諸侯
相爭,而原本周
文化
獨尊的局面逐漸破壞,各地區文化開始有「在地化」的改變趨勢。到了
戰國時代
以後,這種情況更明顯,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
地域
分為五大系統:東方齊系、東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
晉系
和
西方
秦系文字
,各系統的文字大體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異,因此彼此
文書
往來並沒有太大問題。
秦始皇
統一中國後,李斯在大篆(秦系文字)和六國古文的
基礎
上,進行規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為
秦朝
的標准書寫
字體
,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小篆呈長方形,
筆畫
圓潤流暢。小篆解決了各國文字間出現大量
異體字
的情況,「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文字的統一有力促進了不同
語族
間的文化傳播,對中國的統一以及
東亞
各國的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世界文字史所罕見。
漢字的發展經歷了許多不同的演變。初期漢字系統的
字數
很少,以象形與指事的
獨體字
為主,大量事物以
通假字
來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較大
歧義
。例如先秦的「文」,兼有後世的新字「紋」的功能,表示一組成各種事務的規律、型式,不單指文字的文,也包含野獸身上的花「文」、布上面的織「文」、手指的指「文」等數種
含意
。
除了「凹」、「凸」等特例直到
唐朝
才發明,大部分的象形
指事字
很早就已經定型,成為下個時代
形聲
會意組字法的基礎。
形聲會意時代
為了能更精準的表述,最早從小篆的時代開始一直到
現代
,因應隨
文明
發展不斷增加的
新事物
,以基本的象形指事字為基礎,發展了形聲、會意的組字法,以組合方式,來細化大量的字出來,使得文書上記載越來越精密,到
今天
一直為造字的主力。
例如:
最早海上的交通工具就只有:「舟」一種;但演化到現在,細分成「舨、舟、艇、船、艦」等不同小大規模與形制的「舟」。
一開始金屬只有「金」一種,但隨著
冶金技術
的發展,對於金屬的知識更加豐富,「金」被細化成「金」、「銀」、「銅」、「鐵」等等。
隋文帝楊堅原為隨國公,但因「隨」字的「辶」有不穩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為國號。
唐朝和武周時,武則天根據「日月當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為她的名字。同時發明的文字還包括圀、瞾、囝等。人稱
則天文字
。
五代劉取「飛龍在天」之意創了自己名字內的「」字。
在
近代
,由於大量西方知識的湧入,也造了許多字。例如隨著「Beer」傳入中國,如何用漢字表達是
一個問題
,最初譯為
皮酒
,後覺不妥,於1910年左右創造了「啤」字——譯為「啤酒」。(而在同一時期,朝鮮半島與日本採用了「麥酒」這個名字作為「啤酒」的譯名。)
近代
化學
名詞
在翻譯成
中文
時,也用了形聲
會意造字法
,造了一系列的新字,例如「溴」、「鈈」元素與「醇」基、「醛」基等有機化合物名詞。另外化學上還有很多將
兩個字
的部分湊合起來表示新的意義的字,其
發音
也是兩字發音湊合而來。如「烴」(碳氫)、「羰」(碳氧)、「巰」(氫硫)、「羥」(氫氧)等。
為了表示英制的單位,還造了一些多
音節
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侖)、瓩(千瓦)、呎(英尺)、哩(英里)等度量衡用字。目前
在台灣
仍然使用,但多為單多音節混用,港澳地區已經沒有用嗧、瓩等,而里、呎、哩等就已經是
單音節
。不過這些多音節的字在1977年
7月20日
大陸的
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
和國家標准計量局所發的《關於部分
計量單位
名稱
統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陸地區不使用。
有了造好的象形、指事的獨體字為基礎,使用形聲、會意組字法隨著文明的發展,組出表示新事物的
合體字
,這使得記載
為文
時,以前述的各種不同的船來說,只要看一單位的字形,我們就知道指的是那一種「舟」,這樣辨識理解的效率非常高;反過來,以組詞的方式就要看過前後文(或短或長)有其他哪些字才能判斷正確的意義,較缺乏辨識效率,但方便口語溝通(漢字同音字太多,聽覺不易辨識,
解法
一為組詞,二為如韓
日語
數音為一字:「里」發音為海里)。
㈥ 什麼,創造了最早的『『字』』,驚動了上天,嚇哭了鬼神
倉頡造字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一。倉頡,稱蒼頡,復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版曾把流傳於先權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績。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㈦ 誰創造了中國漢字
創造漢字的沒有人知道,因為漢字應該是在商朝誕生的,而商朝的歷史已經徹底被儒家第一位聖人雞蛋(周公旦)毀滅了,所以不可能知道誰創造了漢字。
而倉頡 什麼的,都僅僅是雞蛋編造歷史的人物,非常不可靠--------要知道,哪怕倉頡的主君黃帝,都被雞蛋給改了個姓。雞蛋為了攀附名人,就謊稱黃帝姬姓,這個謊是在太荒謬,以至於雞蛋死後,就連周人寫的書都不承認。
需要注意的是,黃 這個人在甲骨文的祭祀中經常出現且規格極高,很有可能就是黃帝。即商朝或者商朝以前,確實有過黃帝的傳說。
但是從另外一方面來看,漢字應該不是商朝之前的黃帝時期定型的。因為現代的出土文物發現,商朝的祭祀文字(金文、甲骨文)中變形非常頻繁,缺筆、增筆現象普遍且很隨意,這是典型的文字出現初期的現象。如果商朝之前幾百年就出現並定型了文字,商朝的文字不可能那麼隨意的缺筆、增筆。
.
改良漢字的有兩個
最普遍的說法是 秦朝的李斯。
李斯奉秦始皇命令,將各國使用的篆文進行整合,改良成一種叫做小篆的文字。從古到今普遍的觀點是,李斯是現代漢字的奠基者----------扯淡!!!
與李斯同時期的,有一個叫做程邈的人,因為過錯下獄,在獄中整理出來了各國非官方文字,並獻給秦始皇。因為他整理這些文字的時候是在監獄里,所以被稱為隸書。
任何對漢字稍微有所了解的人都應該知道,今天的漢字是從楷書演變而來,而楷書是從隸書演變而來,和小篆沒有毛的關系。
.
李斯整理的是小篆,是各國官方文字的匯總。之所以是官方文字,是因毛筆是在戰國時期才發明,所以各國的官方文書依然習慣性的使用以前刀刻的篆書-------哪怕 用毛筆書寫,依然用篆書。
仔細看小篆等篆書,就會發現橫是個弧形,豎比較直。歷代儒家不求甚解,不知道原因。其實這是刀筆時代,以刀為筆在竹簡上刻字。而在竹簡上刻字,竹簡的纖維結構決定了很難在上面將橫刻的很平直,所以乾脆刻一個弧形更省力。而豎因為竹簡纖維問題,很容易刻的很直。
但是這種書寫習慣,在毛筆發明後,哪怕是在竹簡上書寫,也不需要了。
所以,為了順應毛筆,各國非官方的書寫,很多就開始橫平豎直了。
李斯缺乏創造性,所以他整理的小篆,依然還是橫弧豎直;而程邈整理的隸書,是適合於毛筆書寫的橫平豎直。
.
進入漢朝之後,隨著毛筆的普及以及東漢紙張的發明,橫平豎直的隸書徹底打敗了小篆,成為絕對的漢字。
但是,因為程邈僅僅是個囚犯,而李斯是丞相,所以官本位的歷史記載者們,將整理漢字的榮耀歸於李斯而非程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