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納西族都有哪些文化遺產
雲南麗江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97年12月麗江地處雲南金沙江上游,歷史悠久,風光秀美,自然環境雄偉,是古代羌人的後裔納西族的故鄉。麗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中心城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麗江建城始於宋末元初。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裡,麗江地區皆為中央王朝管轄下的納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設立)世襲統治。依山就水的麗江大研鎮,既無高大圍城,也無軒敞大道,但它古樸如畫,處處透出自然和諧。鎮內屋宇因地勢和流水錯落起伏,人們以木石與泥土構築起美觀適用的住宅,融入了漢、白、藏民居的傳統,形成獨特風格。當地常見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
麗江一帶迄今流傳著一種圖畫象形文字「東巴文」。這種納西族先民用來記錄東巴教經文的獨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著的圖畫象形文。如今分別收藏在中國以及歐美一些國家圖書館、博物館中的2萬多卷東巴經古籍,記錄著納西族千百年輝煌的歷史文化。東巴文化是納西族宗教東巴教中所保存的文化,其中有東巴文、東巴經、東巴文學藝術、東巴儀式等。其中,東巴文被譽為「世界上唯一還活著的象形文字」,共有1400多個單字。東巴經典目前計有120多種、3000多冊,保存於中國大陸、台灣與美、英、法、德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圖書館、博物館;東巴舞計有50多種,其舞譜比西班牙舞蹈譜還早誕生數百年;東巴畫譜亦被稱為全球唯一一部用象形文繪制的畫典,其中的《神路圖》堪稱直幅長畫之最。另外,它所保留下來的神話、史詩、醫典、歷法、卜術都彌足珍貴,具有很高的價值與意義。
❷ 簡要說明我國少數民族納西族有哪些主要文化遺產
(1)東巴教、東巴文、東巴經、東巴文學藝術; (2)麗江古城、麗江壁畫、麗江古樂;(3)《創世紀》等史詩。
納西族(Naxi minority)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絕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麗江市,其餘分布在其他縣市和四川鹽源、鹽邊、木里等縣,也有少數分布在西藏芒康縣。
納西族有本民族語言,納西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納西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詩文、繪畫、雕塑、樂舞藝術名揚古今中外。
納西族中家族組織普遍存在,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瀘沽湖地區納日人(摩梭人)的親族組織保持著比較古老的特徵,納西族民族文化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❸ 在100多年前,納西族人民就創造了什麼文化
創造了東巴文(納西象形文字):是一種兼備表意和表音成分的象形文字,文字形態比甲骨文還要原始。被認為是世界上唯一仍然活著的象形文字。
東巴文字的載體東巴紙是古時東巴專用,用以書寫東巴文字的紙張。其工藝純屬手工作坊,只有出自此作坊的東巴文字,才是原汁原味、富於魅力的。東巴紙由和聖文老師的祖先在300年前發明自製的,失傳10多年後,又由和老師重新恢復了東巴紙的生產,並在傳統基礎上發展了書畫紙、裝裱、高檔名片、壓花書簽、壓草封活面藏經紙等系列,它工藝精美的質地、防蟲駐的特點,深受國內外用戶好評。
❹ 納西族的文化
納西族族組織普遍存在於納西族中。家族由幾戶至若干戶共尊一個始祖的血緣親屬組成。在麗江、維西、中甸等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納西族地區,家族依照父系血統而組成。麗江納西族的家族關系有這樣的稱呼:「丁吉」、「丁支」、「丁化」和「崇窩」。納西人把父系親族視為「骨」,母系親族視為「肉」。「崇窩」之「窩」即來自父系親族「窩闊」之「窩」,即父系親族的根骨,「崇窩」即由一個男性遠祖後裔組成的有血緣親屬關系的家族組織。
麗江納西族曾有「梅、」、「禾」、「肆」、「尤」4個氏族,「梅」與「禾」東部方言區的納西族多數屬納西古氏族「梅」 「禾」兩支後裔,西部方言區的納西族多數屬納西古氏族「束」「尤」兩支後裔。新中國成立後,在麗江、維西等地的納西族中,家族之上的氏族組織早已消失。
明代納西族木氏土司是自明太祖時起封授的世襲「土官知府」,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世代佔有當地土地和民眾,有很多庄園。民眾則分為百姓和庄奴兩種。百姓有人身自由,要服各種勞役、兵役;庄奴則直接在木氏庄園中勞動。木氏土司以「官姓木,民姓和」來區分貴族和平民。土司府設「大把事」(分文武)、把事和通事等職,有稱為「五虎十四彪」的大小頭人。
1949年以前,永寧納人(摩梭人)社會中存在著「司沛」(漢稱貴族)、「責卡」(漢稱百姓)、「俄」(漢稱俾子,即奴婢)三個等級。
「司沛」等級是從土司家族分裂出來的貴族集團。土司把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分給斯沛等級佔有,並允許他們佔有水源、草場和山林,以及數量不等的俄和大量的畜群。斯沛等級對其佔有的土地和牧場有穩固的佔有權,可以世襲、轉贈和出租,也可以在本等級內部買賣,不得賣出斯沛等級之外,最高所有權仍屬於土司。斯沛可以擔任土司政權中的各種官職,享有很多特權,不論政治地位、經濟狀況如何變化,其貴族身份是世代不變的。當權的斯沛,有審理案件、調解糾紛、進行超經濟剝削的特權。一般的斯沛,享有建住瓦房,穿綢緞和黃、紅、藍色衣服,不服勞役,不交錢糧雜派等優待。
「責卡」等級是由氏族公社成員演變而來的封建農奴。他們被束縛在封建份地上,世世代代在人格上依附於封建領主,向領主服勞役和交納實物貢賦。責卡有內外之分,土司直接控制的稱內責卡,由各個管人管理的稱外責卡。內責卡以服勞役為主,外責卡以交納實物貢賦為主。內責卡又有黑、花、白之分:凡在土司自營地中的八至十二塊土地上服役的,稱黑責卡;在二至七塊地上服役的,稱花責卡;在一塊土地上服役的,稱白責卡。外責卡除交納實物外,一般服勞役數天,內外責卡的這份勞役,土司不準用錢贖取,只能僱人代役。
「俄」等級是由家庭奴隸、罪犯、外來民族和等級下降的責卡構成的。他們大部分屬於土司、總管、堪布等當權斯沛佔有,少數屬於責卡等級中的頭人和個別富裕的俄。俄等級的身份是世襲的。根據服役情況的不同,又分為白、花、黑三種。擔任土司的基層官職的,稱白俾子,一家之內只有男子或女子服役的,稱花俾子,全家男女都服役的,稱黑俾子。俄是按性別世襲的;即男子為俄的家庭,其後代男子全都是俄;女子為俄的家庭,後代女子全都是俄;男女均系俄的家庭,則後代所有男女一律是俄。但不服役的男子或女子,實際上還是主子的俄,主子需要時,仍可抽調他們去短期服役。個別俄經主子允許,可用錢贖免自身的勞役,然而既不能延及子女,更不能改變整個家庭的等級地位,其子女成年後,必須承襲服役,仍然是主子的俄。
除少數單身俄外,俄等級有自己的家庭和少量的財產,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和權利。他們佔有主子給予的一架左右耕食地(架,是寧蒗、鹽源一帶納西族計算土地面積的單位,實際面積相當於二至四畝)。多的不超過三架。納西語稱「厚垮魯布」,意為「一碗稀飯的土地」。大多數俄通過抵押、租佃等方式另外獲得了土地,並佔有房屋和數量不等的牲畜、農具。俄除非絕嗣或犯重罪,主子不能侵佔他們的財產。主子有權將俄轉贈、陪嫁、交換和出賣,不能任意殺戮。俄等級具有半奴隸半農奴的性質。
寧蒗納西族三個等級之間,有比較森嚴的界限。斯沛等級享有永遠保持等級身份的特權,再窮都是斯沛。責卡和俄等級,只能下降,不能上升。責卡再富也不能升為斯沛;俄即使發了財,做了官,仍不能晉升為百姓等級。
永寧納人的土司一職是世襲制,由長子承襲。堪布和總管兩職,由土司的兄弟或土司的血緣近親擔任,分別行使宗教和日常行政權力。土司的最高權力機構為土知府,土司之下設總管一名,把事數名。
瀘沽湖地區納日人的親族組織保持著比較古老的特徵,家族有共同的始祖和家族名稱;有共同的祭祖活動和公共墓地;有少量共有的家族公地;有類似家族長的人物——斯日俄米,個別家族的「斯日俄米」已成為世襲者;保留著同一家族聚居的血緣村落殘余等。納日人有母系家族組織「斯日」,後來母系家族逐漸分裂演變為母系家庭。20世紀50年代前,「斯日」內部各家之間的經濟聯系已不多。納日人把母系氏族叫做「爾」,直至20世紀60年代,永寧納日人的決大多數家戶還能說出自己分別屬於「西」、「牙」、「胡」、「俄」4個母系氏族。
在當代,由於社區的變遷發展和人口遷徙等原因,「崇窩」這一社會組織結構已變得鬆弛分散,一個「崇窩」一般分布在不同地區的村落中,看不到一個「崇窩」的所有後裔集中在一個村的情況。由於「崇窩」繁衍發展後居住分散,很多成為遠親,相互間的關系紐帶不是那麼緊密,很少有整個「崇窩」的共同活動。
現在納西族家族組織中聯系比較密切,有共同活動和起一些作用的是「丁支」,即由「崇窩」分衍出來的一個祖先的若干後裔構成的一個家戶群,各個「支」或同一支家戶之親疏相距三、四代至10多代不等,其親密關系程度以住同一個村或近鄰村為條件,他們共尊一個近親始祖,過去有共同的公地和山林,有由「崇窩」中委派的護林員。「丁支」還有共同的墓地;有的由「的支」又依遠近親疏關系分衍為若幹家戶群,亦各有自己的墓地,在同一天掃墓祭祖。 歷史上由於納西族存在多元的婚姻制度,因而也有不同的家庭形態,即納西族同時並存著父系、母系、父系與母系並行3種家庭形態。
麗江納西族的父系家庭。父親在社會上和家庭中的權力很大,對外以家長身份拜官、迎賓、處理訴訟、買賣田地、借放債款、出席家族及村的會議;對內負責管理全家的生產和生活,對婚姻、喪葬、修建房屋等大事都有決定權。母親只有當父親不在的情況下,才代行父親的部分權力。麗江納西族的父權家庭,大多由三、四代人組成,五世同堂的不多。子女從父姓,財產由父親傳給兒子,實行父系繼承製。
母系家庭,主要存在於瀘沽湖畔的納西人中。這類家庭的特徵是;家庭成員普遍過阿注婚姻生活;始祖母都是一個,母系血緣是維系家庭的基礎;財產按母系繼承,由母傳給子女、舅傳給甥和甥女。男子在家裡的身份是舅祖、舅舅、兄弟、母親的兒子或舅舅的外甥。每個母系家庭有一個家長,通常由年長或能乾的婦女擔任。諸如安排生活、管理倉庫、接待客人、均由她掌管。婦女又是某些祭祀活動的主持者。男子常稱贊婦女:「莊稼做得好,生意做得起,人前敢講話,屋裡會當家」。母系家庭的財產實行平均分配的原則,具有較多原始共產的色彩。。
母系,父系並存家庭,是隨著女阿夏到男家同居和男娶女嫁的正式結婚而形成的。傳統習慣是女阿夏到男家同居和正式娶妻所生的子女,以及男子過繼(收養)女阿夏所生的子女,均屬男方的家庭成員,血統一律按父系計算。這些父系成員和女子未嫁所生的母系成員共住一家,便構成了兩種血統成員並存的家庭。這種家庭的特徵是:家庭世系是按母系與父系雙系分開計算的;雙系成員均有平等的財產所有權和繼承權。母系父系並存家庭是由母系家庭演變為父系家庭的過渡形式。但在演變過程中,有些並存家庭會出現反復,一旦其後裔又過起男不娶妻,女不嫁夫的阿夏婚生活,它就倒退為母系家庭。 納西族是個信仰多種宗教的民族, 既信仰本民族的本土宗教——東巴教,也信仰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和道教信眾最多的是東巴教。
東巴教對納西族的社會生活、民族精神、文化習俗有重大影響,是納西族多元宗教信仰中的主幹,是在納西族處於氏族和部落聯盟時期的原始信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後,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逐漸吸收了藏族的本教、藏傳佛教等的一些內容,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民族宗教形態。它有自己的儀式系統,龐大的鬼神體系,與各種儀式相配套的經典。泛靈信仰,大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重卜,以及「大自然和人是兄弟」這一基本理念,是東巴教的主要特徵。
藏傳佛教是從元末開始,由西藏經川西傳入納西族地區的。清初以後,藏傳佛教在麗江、維西納西族地區得到較快的發展。在清代初年之後。從康熙到道光年間的180多年中,先後建起了有相當宗教勢力和經濟實力的噶瑪噶舉派(白教)十三大寺。
在清代,漢傳佛教在麗江地區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增建了60多個大小寺廟,分布在城鄉各地。
道教在明代傳到麗江,木氏土司從內地請來道士到麗江傳播道教。清雍正元年(1723)麗江「改土歸流」後,道教在麗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麗江一帶納西族男子服飾與當地漢族相同,寒冬加穿羊皮披肩,中甸一帶的穿大襟長衫,著過膝肥腿褲,腰系羊皮兜,扎綁腿。寧蒗、永寧、鹽源、木里地區的男子,上穿短衫,下著長褲,寧蒗一帶的男子還喜戴手鐲,老人穿麻布無領長衫,外加青布坎肩,系腰帶。近幾十年來穿藏服者漸多。
納西族婦女的服飾因地區而異。麗江納西族婦女穿長過膝、寬腰、大袖的大褂,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圍腰,下著長褲,披羊皮披肩。寧蒗納西族婦女穿短衫,下系長可及地的百褶裙,披羊皮,裹青布頭巾,戴金、銀、玉、石等製作的耳環和手鐲,並喜歡束「羊皮帶」或「圍腰帶」。羊皮帶用棉布製成,每根長約四尺半,寬 約二寸,使用時必須是成對的。圍腰帶非常精緻,只有在節日才系。它是一對長約三尺、寬約兩寸的棉布帶子,上面綉有盆栽菊花、二龍戲珠等圖案。永寧納西族婦女用氂牛尾巴上的毛編成粗大的假發辮,再在假發外邊纏上一大圈藍、黑兩色絲線,並將絲線後垂至腰部。
每逢節日,納西族婦女都要穿上傳統的民族服裝和披上她們最喜愛的服飾—七星披肩。這種披肩五彩繽紛,十分美麗。它是用整塊的黑羊皮做成的,上部縫著6厘米的黑呢子邊,兩肩處有用絲線綉成的日月圖案和依次排列的「七星」。人們稱這種披肩為「披星戴月」。它象徵著納西族婦女披星戴月地辛勤勞動。披肩既有裝飾的作用,又非常實用。納西族婦女勞動時,不習慣用肩挑,多是喜歡用背馱,因此披肩又可當墊肩使用。一物兩用。 主詞條:納西語、東巴文
語言
納西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也有學者認為納西族語言處於羌語支和彝語支分界點上,與這兩種語言具有雙向相似性。納西語分化為以麗江壩區為代表的西部方言和寧蒗永寧為代表的東部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於麗江、香格里拉、維西、永勝等市縣。此外,鶴慶、劍川、蘭坪、德欽、寧蒗永寧壩皮匠村和四川省木里縣的俄亞、鹽源縣的大咀、冷九主和西藏芒康縣的鹽井等地也使用西部方言。東部方言主要通行於寧蒗、鹽源、木里、鹽邊等縣。
兩個方言間雖然語音、語法基本一致,詞彙相同率約在70%,但互相交流有一定困難。洱源納西族在家庭內部仍使用納西語,由於長期和當地的白、漢族交錯雜居,通常使用漢語和白語作為交際語言 。
文字
納西族由祭司東巴用來書寫經書的兩種文字,一種是圖畫象形文字,納西語稱之為「斯究魯究」(ser jel lv jel),意思是「木石上的痕記」(又譯為「木石之標記」或「木石之記錄」),絕大多數的東巴經用這種文字寫成。東巴文是目前世界上罕見仍使用著的原始象形文字,它比圖畫進步,但又比已屬於表意文字發展階段的甲骨文原始,是屬於圖畫記事和表意文字中間發展階段的原始象形文字。 東巴所使用的另一種文字稱「格巴」(ggeq bbaq,),它是一種表詞的音節文字,當文字記錄語言時嚴格保持字和詞相對應。
東巴象形文異寫字,是指與常用的字形同音同義而寫法不同的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根據有關民族語文方面的政策和納西族人民的意願和要求,1956年6月始,選定西部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大研鎮土語為標准音,設計了一套拉丁字母形式的《納西文字方案》(草案),並提交1957年3月在昆明召開的雲南少數民族語文科學討論會,通過了《納西文字方案》(草案),並報經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批准試驗推行。
1981年,相關部門對《納西文字方案》(草案)組織修改。這套納西拼音文字方案,在小學進行雙語教學中使用。 主詞條:東巴經
東巴經不僅是納西先民古代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也是集納西族古典文學大成的寶庫。納西族的古老神話、史詩、傳說、故事謠諺,都被東巴們用象形文字記錄在東巴經中。
東巴經文學的詠唱有特定的地點,即在東巴教的各種祭儀上,這些祭儀大都是宗教與民俗活動的組合形式。東巴經文學是詩體文學,所有的作品都是由奇數音節的詩句組成,3、5、7、9、11、13等奇數詩句錯落使用,長短相間,比較自由。其中以五七言詩句為多。也有少數晚期的作品用純五言詩句寫成。
東巴經所有的作品都由東巴用特定的樂調吟詠唱誦。東巴經文學包括自然神話、洪水神話、始祖神話、戰爭史詩、愛情長詩、鎮鬼神話以及大量故事謠諺。代表作如神話史詩《創世記》、《黑白之戰》、《哈斯之戰》、《俄都奴殺猛鬼》、《許瓦增古盜火》、《祭天古歌》等,反映了納西族頑強堅韌、崇勇尚武、認同心重、凝聚力強的民族精神。《魯般魯饒》、《初布游布》等作品,以浪漫瑰麗而凄婉的筆調講述了納西族青年男女重感情、講信義、不惜以死殉情的動人故事。
納西族的民間歌謠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調」,是相對於短小歌謠而言的一個概念,特指廣泛流行於民間的口傳敘事長詩。其代表作有《游悲》(殉情之歌)、《獵歌》、《趕馬》、《伐箏》、《魚水相會》、《蜂花相會》、《雪析相會》等。在表現形式上,是入樂入調的演唱,每類作品都有相對固定的曲調。
納西族除了有博大豐厚的本土傳統文學外,自明代以來,有不少以漢文寫作的作家,明代土司階層的「木氏六公」有大量的詩文傳世。木公、木增等人的詩集選入《雲南叢書集部》及《古今圖書集成》等書中。木增所著的《雲薖淡墨》六卷收入清代所編的《四庫全書》中。
❺ 納西文化的介紹
納西族是一個古老文明的民族,他們的文字是雲南最古老的少數民族象形文字。千多年前,納西族信奉多神的原始巫教「東巴教」。東巴文化就源於東巴教。 東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東巴經、東巴繪畫、東巴音樂舞蹈等,這也是世界上僅存的象形文字。因此,引起了世界各國學者的極大關注與重視。東巴文被譽為「東巴文化的瑰寶」是納西族在傳統宗教東巴教的經書中使用的一種圖畫文字,由東巴(東巴教巫師)用竹尖筆或銅尖筆蘸上用松明煙和酒、膠水、膽汁調製成的墨汁,寫在樹皮製的厚棉紙上。
❻ 納西文化有哪些
納西文化有象形文字、東巴經、東巴繪畫、東巴音樂舞蹈等。
納西文化一般是指東巴文化,納西族是一個古老文明的民族,他們的文字是雲南最古老的少數民族象形文字。千多年前,納西族信奉多神的原始巫教「東巴教」。東巴文化就源於東巴教。
納西族(Naximinority)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為雲南特有民族之一,絕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麗江市,其餘分布在雲南其他縣市和四川鹽源、鹽邊、木里等縣,也有少數分布在西藏芒康縣。納西族有本民族語言,納西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納西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詩文、繪畫、雕塑、樂舞藝術名揚古今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