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魯濱遜漂流記中哪一個寫了魯濱遜是發明家
一、《魯濱遜漂流記》中說魯濱遜是發明家表現在——自己用有限的工具,造出「傢具」和小船。
二、作品簡介:
魯濱遜漂流記(英文原名:Robinson Crusoe,又譯作魯濱遜漂流記,或魯賓遜漂流記,魯賓孫漂流記。直譯作魯賓遜·克魯索)是一本由丹尼爾·笛福59歲時所著寫的第一部小說,首次出版於1719年4月25日。這本小說被認為是第一本用英文以日記形式寫成的小說,享有英國第一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說的頭銜。
三、內容簡介:
魯濱遜出生於一個體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航海。
在外見識一番後,他瞞著父親出海去了倫敦,第一次航行就遇到大風浪,船隻沉沒,他好不容易才保住性命。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經商,賺了一筆錢。第三次又遭不幸,被摩爾人俘獲,當了奴隸。後來他劃著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貨船救起。
船到巴西後,他在那裡買下一個農庄,做了庄園主。他不甘心於這樣的發財致富,又再次出海,到南美洲經商。
不幸船在途中遇到風暴觸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死了,唯有魯濱遜倖存,隻身漂流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上。然後,他發現他所乘坐的船漂到了他所生存的 小島附近,並且還有許多可以使用的東西。他用沉船的桅桿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槍支彈葯、工具等運到岸上。然後他在小山邊搭起帳篷定居下來。接著他用削尖的木樁在帳篷周圍圍上柵欄,在帳篷後挖洞居住。他用簡單的工具製作桌、椅等傢具,獵野味為食,飲溪里的水,度過了最初遇到的困難。
魯濱遜在島上獨自生活了17年後,一天,他發現島邊海岸上有一片人骨,生過火,原來外島的一群野人曾在這里舉行過人肉宴。魯濱遜驚恐萬分。此後他便一直保持警惕,更加留心周圍的事物。直到第26年,島上又來了一群野人,帶著准備殺死、吃掉的俘虜。魯濱遜發現後,救出了其中的一個。魯濱遜把被救的野人取名為「星期五」。此後,「星期五」成了魯濱遜忠實的僕人和朋友。接著,魯濱遜帶著「星期五」救出了一個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親。 西班牙人告訴魯濱遜土著部落還有十幾個西班牙人,並請求把他們一並接到島上。不久有條英國船在島附近停泊,船上水手叛亂把船長等三人拋棄在島上,魯濱遜與「星期五」幫助船長制服了那幫水手,奪回了船隻。他把那幫水手留在島上,自己帶著「星期五」和船長等離開荒島回到英國。此時魯濱遜已離家35年。他在英國結了婚,生了三個孩子。妻子死後,魯濱遜又一次出海經商,路經他住過的荒島,這時留在島上的水手和西班牙人都已安家繁衍生息並且牛羊成群。魯濱遜又送去新的移民,將島上的土地分給他們,並留給他們各種日用必需品,告訴他們不久將會有一些西班牙人到島上來,並對他們一視同仁,滿意地離開了小島。魯濱遜在島上呆了28年兩個月零19天。七八年後魯濱遜帶著一堆在小島上生活的必須品回島,看望那些西班牙人和那些水手。
四、作者簡介:
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1660年-1731年4月24日),英國小說家、新聞記者、小冊子作者。其作品主要為個人通過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戰勝困難。情節曲折,採用自述方式,可讀性強。並表現了當時追求冒險,倡導個人奮斗的社會風氣。其代表作《魯濱遜漂流記》一直聞名於世,魯濱遜也成為與困難抗爭的典型,因此他被視作英國小說的開創者之一。
② 風漂流理論是由誰建立的
漂流理論是瑞典著名物理學家艾克曼在20世紀初創立的,「漂流理論」成功地解釋風海流現象,即風海流的流動方向與盛行風向並不一致,具有較大的偏差。
漂流理論是建立在以下幾個基本假定上:
第一,水深無限,面積廣大。也就是說海水運動不受海底和海岸的影響。
第二,海面水平,密度分布均勻。
第三,作用在三角面上的風是定向、恆速的。
風海流的影響
由於風海流的最大流速發生在海面,流速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小,流向對北半球來說向右偏轉,深海總流量方向位於風向的右方,並與風向垂直,南半球則在風向之左90°。這是因為在艾克曼層內,海水內摩擦力的合力為零,海流只受風應力和地轉偏向力的作用,當兩力平衡時,海水的總流量方向與風向的夾角是90°。
此一現象在海洋學上稱為風海流的體積運輸。淺海風海流的體積運輸也是在風向之右,但小於90°。風海流體積運輸將導致海水密度發生變化,以及在近岸引起增、減水現象,從而產生與此相應的與風向一致的密度流和補償流。這種由於風海流的體積運輸而導致的海流,叫做風海流的副效應。
③ 魯班訊漂流記是講魯班還是魯迅
不是,是魯班. 相傳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建築一座巨大宮殿的任務.這座宮殿需要很多木料,魯班就讓徒弟們上山砍伐樹木.由於當時還沒有鋸子,他的徒弟們只好用斧頭砍伐,但這樣做效率非常低,工匠們每天起早貪黑拚命去干.累得精疲力盡,也砍伐不了多少樹木,遠遠不能滿足工程的需要,使工程進度一拖再拖,眼看著工程期限越來越近,這可急壞了魯班.為此,他決定親自上山察看砍伐樹木的情況.上山的時候,由於他不小心,無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長的一種野草,卻一下子將手劃破了.魯班很奇怪,一根小草為什麼這樣鋒利?於是他摘下了一片葉子來細心觀察,發現葉子兩邊長著許多小細齒,用手輕輕一摸,這些小細齒非常鋒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細齒劃破的.後來,魯班又看到一條大蝗蟲在一株草上啃吃葉子,兩顆大板牙非常鋒利,一開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這同樣引起了魯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隻蝗蟲,仔細觀察蝗蟲牙齒的結構,發現蝗蟲的兩顆大板牙上同樣排列著許多小細齒,蝗蟲正是靠這些小細齒來咬斷草葉的.這兩件事給魯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受到很大啟發,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如果把砍伐木頭的工具做成鋸齒狀,不是同樣會很鋒利嗎?砍伐樹木也就容易多了.於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條帶有許多小鋸齒的竹片,然後到小樹上去做試驗,結果果然不錯,幾下子就把樹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幾下,小樹桿就劃出一道深溝,魯班非常高興.但是由於竹片比較軟,強度比較差,不能長久使用,拉了一會兒,小鋸齒就有的斷了,有的變鈍了,需要更換竹片.這樣就影響了砍伐樹木的速度,使用竹片太多也是一個很大的浪費.看來竹片不宜作為製做鋸齒的材料,應該尋找一種強度、硬度都比較高的材料來代替它,這時魯班想到了鐵片.於是他們立即下山,清鐵匠們幫助製作帶有小鋸齒的鐵片,然後到山上繼續實踐.魯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樹上拉了起來,只見他倆一來一往,不一會兒就把樹鋸斷了,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在魯班之前,肯定會有不少人碰到手被野莫劃破的類似情況,為什麼單單只有魯班從中受到啟發,發明了鋸,這無疑值得我們思考.大多數人只是認為這是一件生活小事,不值得大驚小怪,他們往往在治好傷口以後就把這件事忘掉了.而魯班卻有比較強烈的好奇心和正確的想法,很注意對生活當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觀察、思考和鑽研,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甚至獲得某些創造性發明.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留意生活中許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會增長許多智慧. 鋸發明以後,魯班又發明了許多木工工具,古書對此有很多記載.
④ 魯濱遜漂流記中指南針是誰發現的
指南針是中國人發明的。早在戰國時人們已經製作出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後來用磁石指南原理製成指南針。北宋指南針運用於航海。13世紀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魯濱遜漂流記》的故事發生在1704年,這時,指南針早已被歐洲人用於航海。
⑤ 世界上首位全程漂流長江的人是誰哪國的
雷建生、郎保洛、袁世俊、馬雲龍等人完成的對黃河的全程漂流探險,
吉胡·阿莎 她是世界上首次全程漂流長江的探險隊中惟一的女主漂隊員,被譽為當年中國最勇敢的女人。她是法國的暢銷書作家。1992年她創作了以長漂為背景的紀實小說《揚子江的女兒》成為當年法語地區最暢銷圖書之一。
她把婚禮放在拿破崙和約瑟芬舉行婚禮的巴黎聖母院。她曾是倫敦的百萬富翁,她通過賤買貴賣,成了成功的房地產商人。她與丈夫的離婚成為當時英國最激烈的離婚案之一,這場官司讓她損失了600萬英鎊的財產。
她的肖像被牛津博物館收藏,肖像下方寫著這樣的話:我要做我想做的一切!
現在,她回到了大涼山,在邛海邊擁有200畝果園,種下各種果樹。傍晚,她習慣在青磚瓦房前的橡樹下面朝邛海,細品咖啡……
1月17日中午,已過不惑之年的吉胡-阿莎回到了成都,她在北京剛剛完成了自己的新書,名字就叫《吉胡·阿莎》。就在21年前,這個還只有20來歲的女孩子隻身來到成都,報名參加中國長江科學考察漂流探險隊。這次「長漂」,前後有11名隊員消失在滾滾江水中,「我絕對不會死」,吉胡-阿莎抱著這樣簡單的想法,從沱沱河一直漂到上海。這一年,她以中國最勇敢的女人身份成為《人民畫報》1987年第一期的封面人物。
「有人死了,我活了下來,我的生命必然將翻開嶄新的一頁」,吉胡-阿莎在自傳里這么寫道。「長漂」徹底改變了吉胡-阿莎,從此她再也沒有在江河裡漂流過,她將漂流從長江劃向人生。
⑥ 漂流是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漂流有歷史嗎有什麼重大的漂流事件嗎漂流發展起來的緣故是什麼
漂流於水上,順水流動。漂流,曾是人類一種原始的涉水方式。漂流最初起源於愛斯基摩人的皮船和中國的竹木筏,但那時候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和生存需要。漂流成為一項真正的戶外運動,是在二戰之後才開始發展起來的,一些喜歡戶外活動的人嘗試著把退役的充氣橡皮艇作為漂流工具,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水上漂流運動。
駕著無動力的小舟,利用船槳掌握好方向,在時而湍急時而平緩的水流中順流而下,在與大自然抗爭中演繹精彩的瞬間,這就是漂流,一項勇敢者的運動。在我國,漂流運動的起步較晚,大多數的水上漂流活動還僅僅停留在小范圍的對自然河段的利用上,而真正開發出來的商業性河流資源還比較少。隨著人們戶外活動項目的不斷拓展和技術技能的不斷提高,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漂流也能作為一項競技性的運動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刺激和歡樂。
一條蜿蜒流動的河,延伸在峽谷堅硬的腹地。乘著橡皮艇順流而下,天高水長,陽光普照,四面青山環繞,漂流其間,迎面而來的是一種期待--期待刺激!期待驚險!期待與自然的搏鬥!期待"有驚無險"後的輕松!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人們一直在尋找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激動、一種區別於平凡生活的獨特感受。就是這樣一種感受,使都市人為之傾倒,使之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漂流運動從五十年代起在中國開展,並在短時間內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尤其是女子四人皮劃艇,世運會上獲得第四名,就選手抗衡的能力而言,中國漂流運動正越來越受到世界的矚目。
中國漂流大事記*******http://ke..com/view/25684.html?wtp=tt
復制不過來 需要你自己去看..↑是傳送門..
⑦ 誰創造了木筏海上漂流的世界紀錄,133天極限生存
這個創造了木筏海上漂流世界紀錄的人叫潘濂。他自小出生在海南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16歲離家,來到香港謀生。後來,他在一艘海船上當學徒,成為一名海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21歲的潘濂加入了英國商船運送貨物,成為船上的二等服務員。在海上航行三年後,潘濂發生了事故。當時,潘濂所在的“貝洛蒙”號被兩枚德國魚雷擊中。從被擊中到沉沒的這段時間里,只有潘濂成功跳下了船。當時船傾斜後,潘濂求生的本能使他迅速穿上救生衣,跳入海中。
幸運的是,在潘濂完全絕望之前,他的木筏終於漂到了岸邊。精疲力竭的潘濂在巴西北部海岸遇到了兩名當地漁民,這兩名漁民營救了他。在漁民家裡休息了三天後,潘濂被送往市立醫院,在那裡休養了一個多月,最後在英國領事館的安排下回到了英國。
⑧ 「漂流」是什麼感覺
漂流與漂流運動不是一回事 我沒理解錯的話 你講的是漂流運動
說一下漂流 就是在船上放上一條狗 再給狗放點食物 給船放流之後 就到目的地於等在那裡的人會合
耐心的等 結果未知
⑨ 第一個成功漂流出亞馬遜森林的是誰
亞馬遜河蜿蜒於南美洲的原始森林中,沿途有100多條支流,是世界上最長最大的河流之一。由於亞馬遜河流域對外交通困難,人煙稀少,因此充滿神秘和傳奇色彩,成為各國探險家心馳神往的地方。曾經有許多探險家乘皮劃艇、獨木舟或木筏漂流過亞馬遜河,但他們都選擇河的中下游段,對於海拔5000米以上的安第斯山頂的河段,則大都心有餘悸,退避三舍。
1985年,一支遠道而來的漂流隊決意要完成人類首次漂流亞馬遜河全程的壯舉。
這次漂流是由本部設在美國懷俄明州的安第斯皮艇探險公司發起的。參加遠征的隊員有9人,隊長波特是波蘭人,32歲,對白浪翻滾的洶涌激流有超乎尋常的適應能力,曾創造過多次輝煌的漂流紀錄。1981年,他參加了世界最深峽谷漂流活動,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
1985年8月29日,漂流隊員乘坐平板卡車顛簸著爬上秘魯南部的安第斯山脈。公路延伸到海拔4500米處便消失了,目之所及是一片光禿禿的山嶺。山上氧氣的含量只有地面的一半,人人感到頭部陣陣抽痛,強烈的陽光輻射又刺激著他們的眼球。
」當他們數到第731步時,終於到達了最高分水嶺。波特在海拔5200米的奇爾卡雪山山脊上劃了一道線,用木棍在一邊寫上「太平洋」,另一邊寫上「大西洋」,並立即標識在地圖上。他喘著氣說:「現在我們跨越分界線!」腳下淡藍色的冰川在閃閃發光,這就是亞馬遜河的發源地,也即亞馬遜上游阿普里馬克河的源頭。
阿普里馬克河是一條年輕而狂野的高山河流,長約960公里,奔瀉於兩條山脈之間的狹長高原上。由於河流深切,河床高低起伏非常大,布滿了無數的急流險灘,前途吉凶未卜。
第二天中午,他們每人一艇進入阿庫巴馬巴深淵,河面僅寬6米,河水洶涌地奔騰著。他們遇到一連四個瀑布的急流,發出雷鳴般的轟響,每處瀑布落差約200米,一片白色泡沫。經過這一番全力拚搏,他們總算劃到了岸邊,可以稍稍歇一口氣。
經過兩個月的搏鬥,漂流隊終於與阿普里馬克河揮手告別。他們從高原漸漸下降到平原地帶,開始進入烏卡亞利河的熱帶叢林區。這里是世界上有名的多雨地帶,木頭不能燒,汗濕衣服不會干,傷口不會癒合,空氣中始終彌漫著一股腐爛的惡臭之氣。這里到處有討厭的蜘蛛、螳螂、黃蜂、螞蟻、扁虱和蚊子,它們對這些不速之客群起而攻之,啃噬肌膚,吮吸鮮血。原先的高原地帶盡管有寒冷、高山病和急流險灘,但他們每克服一個困難便前進一步。可在這沉悶濕潤的叢林里,漂流隊員變得懶散,情緒惡劣。由於極度的疲憊和恐懼,以及簽證困難(每進入一個國家,都要獲得這個國家的簽證許可)等原因,9名隊員只剩下4名了。
這時,烏卡亞利河正處於洪水季節,洶涌的河水泛出兩岸,淹沒森林,捲走村莊,不斷改變水道,這時最容易迷失方向。漂流隊必須在洪水泛濫之前漂完該河。隊長波特向剩下的3名隊員宣布他的應急方案:每天駕舟12小時,每小時劃舟55分鍾,每分鍾劃槳50次。當隊員們在又熱又濕的叢林里變得發狂而互相責備時,波特堅持自己的原則:可以兇狠地爭吵,但一切行動必須遵守規矩。每天他第一個起身,第一個整好行裝,第一個從岸上躍上劃艇。可深夜裡,他的燭光始終亮著,當隊員們已經熟睡,他還在研究地圖和路線。其他隊員身上穿的都是破布爛片,而波特的長襯衣和劃船短褲永遠干凈利落。
12月24日聖誕夜,他們穿過哥倫比亞南部到達巴西邊境的一個小鎮。5個月來,他們第一次洗上熱水澡,飽食一頓可口的晚餐。
進入亞馬遜河幹流後,河床變得越來越寬,有的地方寬達數公里,他們那兩頭尖而細長的皮艇,在浩盪的波濤上,就像幾片樹葉在漂泊。一天又一天,離河口越來越近,已經能見到海鳥飛來飛去。在亞馬遜河口,大量的河水從馬臘若島北面流入大海,他們利用落潮的潮水向南面的馬臘若灣劃行。此時,大陸兩岸陸地逐漸向後消失,河口處的河面竟達25公里。空中彌漫著濃霧,海灣的波浪變得柔順緩慢,輕輕搖晃著他們的小舟。一槳又一槳,混濁的河水也變得青綠透明起來。波特彎腰用手舀水品嘗,「鹹水!」他喊道。他們終於進入了大海,隊員們個個高舉劃槳歡呼起來……
這一天是1986年2月19日,也是他們從安第斯雪山漂流而下的第174天。
⑩ 誰是中國長江,黃河漂流第一人
余鳧,商朝人,曾經從湖北漂流到四川東部,被當地人當作神人擁為首領,建立古代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