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李漢榮孤獨與創造

李漢榮孤獨與創造

發布時間:2022-08-26 16:55:42

⑴ 《孤獨及其所創造的》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孤獨及其所創造的》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sVTd3OFqXKHOPLyuPKckRQ

?pwd=rcqm 提取碼: rcqm
簡介:《孤獨及其所創造的》是保羅·奧斯特自傳作品,穿越層層迷霧,對父親、家庭、自我身份的神秘追尋。《孤獨及其所創造的》是一部很難歸類的出色的作品,部分回憶錄,部分其父的傳記,部分自傳;它也是對失落、家庭中的愛、父性和記憶的一次沉思,對於生活與家庭關系令人感動的、觀察入微的描摹。印象主義、細致、有時又極其感人,它在奧斯特的作品中相當獨特。它樹立了奧斯特的聲望。很奇怪,奧斯特的處女作或許更適合留待讀完這位作家的的其他作品後來讀,書中描述的一些情形與它們後來在虛構作品中的化身有著神秘的相似性。

⑵ 《懷念小白》(李漢榮)主要內容

主要圍繞著她在山裡撿回來陪我去上學放學然後陪妹妹上學放學,我對它一見鍾情,後來小白死了,我默默的鞠躬表示我心裡懷念著小白。

⑶ 有沒有李漢榮的散文

越來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文:李漢榮

人,在人群里行走尋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說話尋找他的回聲,在人群里投資尋找他的利潤,在人群里微笑尋找回應的表情。生而為人,我們不可能拒絕人群,雖然,喧囂膨脹的人群有時是那麼令人窒息,讓人沉悶,但我們終不能一轉身徹底離開人群。
人群是慾望的集結,是慾望的洪流。一個人置身於人群里,他內心裡涌動的不可能不是慾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額。如果我們老老實實化驗自己的靈魂,會發現置身人群的時候,靈魂的透明度較低、精神含量較低,而慾望的成分較高,征服的沖動較高。一顆神性的靈魂,超越的靈魂,豐富而高遠的靈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擠壓、發酵出來。在人群里能擠兌出聰明和狡猾,很難提煉出真正的智慧。我們會發現,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聰明,絕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們還需要一種高度,一種空曠,一種虛靜,去與天地對話,與萬物對話,與永恆對話。偉大的靈魂、偉大的精神創造就是這樣產生的。孔子獨對大河而感嘆時間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莊子神遊天外尋找精神的自由飛翔方式;佛靜坐菩提樹下證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國大哲帕斯卡爾於寂靜曠野發出哲人浩嘆:「無限空間的永恆沉默使我恐懼」;李白「登高望遠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他不羈的詩魂飛越無限,把多半條銀河引入人間,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懷;愛因斯坦把整個宇宙作為自己科學探究和哲學思考的對象,他認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過是通過對真理的求索,獲得與宇宙對稱的靈魂,變得遼闊而謙卑,對這個無限地存在著也永恆地包裹我們的偉大宇宙獻上發自內心的敬意……正是這些似乎遠離人群的人,為人群帶來了太豐盛的精神禮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尋被人群遺忘了的終極命題,帶著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與天空商量,與更高的存在商量,與橫卧在遠方也橫卧在我們內心深處的「絕對」商量,然後將思想的星光帶給人群,帶進生存的夜晚。
為此我建議哲學家或詩人不該有什麼「單位」,在「單位」里、在沙發上製作的思想,多半隻有單位那麼大的體積和分量,沒有普世價值。把存在、把時間、把宇宙作為我們的單位吧,去熱愛、去痛苦、去思想吧。
作為芸芸眾生的一員,我也不願總是泡在低處的池塘里,數著幾張錢消費上帝給我的有限時光。我需要登高,需要望遠,我需要面對整個天空作一次靈魂的深呼吸,我需要從精神的高處帶回一些白雲,擦拭我瑣碎而陳舊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澤的內心。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靈魂正漸漸變得清澈、寬廣,綠色越來越多,白雲越來越多,我正在靠近偉大的天空…… 今夜的淚水
文:李漢榮
那個星期天,我在山上漫步,沿著野草纏繞的小徑隨意走著,我不想尋找確鑿的目的地,我把雙腳交給這些古藤般時隱時現的小道,就由它們把我帶到哪裡算哪裡,即便被帶進密不透風難辨方向的林莽,我也不會埋怨,就迷一次路吧。這么多年,周而復始地走著明白無誤的路,想迷一次路都沒有機會,一切都設計好了,規定好了,人只要一動身,就進入了固定的程序,就踏上了鎖定的路線,紅燈停,綠燈行,就這么筆直地走來走去,直至終點。一條路走到黑,這使我們失去了對路的感激。這就如同把一個無味的夢做到天亮,而且夜夜重復,那個夢早就不是夢了,全然沒有了夢的神奇浪漫。被同一個夢占據的睡眠與無夢的睡眠並沒有什麼兩樣,都是對死亡的提前預演。
我就在野草雜樹中胡亂走著,天漸漸黑了,我正可以在夜色里迷一次路,對黑夜的到來我有了一種隱隱的快感。一條野徑把我帶入一片竹林。早聽人說過,南山上有一個竹海,與更南的四川相連,在南山的「海域」也有近千畝。那麼我是下海了?至少已來到淺海灣。我折了一根乾瘦的竹竿作為探路的拐杖,邊走邊敲敲這根竹子,敲敲那根竹子,既是為自己壯膽,也順便對寂寞中堅守的竹子們表示敬意和問候。天似乎完全黑下來了,在林子里行走更能真切地看到夜晚是怎樣一筆一筆很快塗染了它漆黑的形象。然而林中似乎又有了亮色,竹子與竹子之間斷續傳遞著神秘的光線,我仰頭一看,竹葉交疊的高處,分布著星星點點的小孔,光,正是從那裡漏下來的。此時,我體驗到自然界那些生靈們有限的幸福,比如野豬、松鼠、刺蝟、山羊、兔子、貓頭鷹……雖然,在這嚴酷的世界上,沒有誰幫助它們同情它們,在自生自滅的命運里,它們是何等孤獨悲苦,天敵的傷害,飢餓的打擊,病痛的折磨,它們每時每刻都在提心吊膽地活著。然而,我似乎誇大了它們的痛苦。至少,陽光雨水對它們是免費供應的,還有,在黑夜降臨的時刻,天上那些偉大的星星絕不因為它們卑微就不關照它們,相反,與它們的實際需求相比,大自然把大額度的光亮賜給它們。
走了大約兩個小時,我折回身,向來時的方向走。我沒有迷路,星星們不讓我迷路。莫名其妙地,我竟流出了眼淚,我覺得這偉大的宇宙固然充滿莫測的危險和深奧的玄機,但壯闊的宇宙畢竟對人、對生命體現了無微不至的仁慈。此時已是深夜,這寂寞的山野也許只有我一人獨行,當然也許還有一些保持著夜遊習慣的伙計,比如貓、狗、松鼠也在夜的某個角落散步或戀愛,但是,畢竟此地就我一人呀,宇宙卻為我准備了一萬盞一千萬盞一千億盞華燈!整整一條銀河都陪著我漫遊,天國里全部的照明設施都歸我——一個凡夫俗子使用!這是怎樣的大恩大德啊。我就想,在如此壯麗無比的夜色下,誰能忍心辜負這皎皎明月盈盈星空?這偉大深邃的星空,正是神的無邊胸懷,在這神聖星光的映照下,人只能去熱愛,去歌唱,去進行美好的創造和勞動,去沉思,沉思存在的源頭,沉思無限時間和空間向我們暗示的神秘寓意,或者懷著感恩的心情進入睡眠……我想,歷史上那些道德高尚智慧卓越心靈偉大的人,除了特殊的稟賦和所傳承的高深優美文化影響了他們,他們更重要的道德和心靈源頭當是這偉大不朽的宇宙星空——這浩瀚無涯的時空之海光芒之海召喚和啟示了他們心靈里潛藏的浩瀚崇高的道德沖動:必須熔鑄一顆崇高清澈的大心,才配面對這星空。經過虔誠的磨礪、修養、吐納,他們終於有了一顆與宇宙對稱的偉大靈魂。
可是,曾幾何時,這崇高的精神的星空漸漸成了物理學的星空,化學的星空,氣象學的星空商業的星空間諜衛星的星空。它漸漸從心靈的天幕暗淡下來。古典的、天真的激情退潮了。人類的目光,更多地鎖定在自己製造的符號網路里;人類的心靈,更多地沉溺於物質福利的狹小池塘里。星空依舊如公元前一樣浩瀚壯美,星空下,卻少有與之對稱的偉大激情和壯美靈魂。星空,徒然地照著失去神性失去信仰的現代的荒灘。
我在竹林里,借著朦朧而親切的光線一邊走著,一邊想著,一次次流出了眼淚。

⑷ 李漢榮簡介100字,么么噠

簡介:

李漢榮,1958年出生,著名詩人、散文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筆名牧童、林中河,陝西勉縣人。多年來寫作詩歌約3000多首,散文2000多篇,中短小說30餘篇。

1982年畢業於陝西漢中師范學院中文系。曾任略陽縣一中教師,調任略陽縣司法局副局長,自願辭官到略陽文化館當館員,後調至《漢中日報》社當編輯。

詩集《駛向星空》曾獲陝西作協最佳作品獎。《李漢榮散文選集》連續九次再版。散文作品連續二十年入選散文雜志年度選本及全國年度選本。

長篇散文《河流記—大地倫理與河流美學》獲第17屆百花文學散文獎,散文集《家園與鄉愁》獲第八屆冰心散文獎。

(4)李漢榮孤獨與創造擴展閱讀:

散文《山中訪友》、《外婆的手紋》、《與天地精神往來》(含《登高》《星空》兩篇)、《感念祖先》及詩歌《生日》入選全國及上海市、山東省的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語文教科書。

散文《詩意與美感的源泉》《溪水》《月光下的探訪》《與植物相處》《井繩》《唐朝的牛》《夜晚的河流》《河流記》《夜走巴山》等數十篇作品入選全國各地高考、中考語文試題。

出版《李漢榮散文選集》《點亮靈魂的燈》《母親》《想像李白》《駛向星空》等散文集和詩歌集。

⑸ 快....!!!!!!!!!!!!!!!!!!!!

李漢榮
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政協委員,著名詩人、散文家,李漢榮多篇散文詩歌佳作入選全國及山東,上海等省市中學語文教科書。李漢榮多年來寫作詩歌約3000首,散文隨筆1000多篇,中短篇小說30餘篇,在《人民文學》、《人民日報》、《詩刊》、《小說月報》、《青春》、《散文》、《散文百家》、《星星》等,及台灣的《創世紀》、《葡萄園》、《詩世界》、《聯合報》副刊等海內外100多家報刊發表詩歌、散文、隨筆、雜文、小說約2000多篇(首)。先後獲市、省、全國各類獎項30餘次。詩歌被《詩選刊》多次轉載,收入中國作協編選的年度選本《中國最佳詩歌選》等選本,並入選北京大學編輯出版的《百年中國文學經典》、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百年中國詩選》、中國兒童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名篇佳作選》及台灣爾雅出版社出版的百年選本《新詩三百首》等權威選本;短篇小說曾被天津《小說月報》、河南的《小小說選刊》和長春《短篇小說選刊》轉載;散文多次被《新華文摘》、《散文選刊》、《讀者》,《中學生閱讀》、《中學生寫作》、《中學語文教學輔導》等刊物轉載數十篇,並連續十年入選全國散文年度選本。先後出版詩集《駛向星空》(陝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獲陝西省作協第八屆505文學獎最佳作品獎)、三卷本文集《李漢榮詩文選》(由北京華藝出版社出版,文集包括詩歌卷《母親》、《想像李白》,散文卷《與天地精神往來》)。文集出版後,引起廣泛的好評和反響,《人民日報》、《文藝報》、《天津日報》、天津《散文》月刊、《綠風》詩刊、《陝西日報》、《西安日報》、北京《中國經濟時報》、《民聲報》等報刊刊載了有關該文集的評論文章。英特網「搜狐」、「新浪」、「中華文藝」、 「作家在線」等眾多大型文藝網站均選載作品和相關評論。

發表於1995年第6期《散文》月刊上的散文《山中訪友》、入選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1年審定通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該文又入選上海市語文教科書七年級下冊,散文《外婆的手紋》入選上海市語文教科書八年級下冊,散文《與天地精神往來(含《星空》,《登高》兩篇)入選山東省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三冊,詩歌《生日》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中文系編著的高中語文教科書《語文,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並有《越來越接近精神的天空》等多篇文章被作為高考及中考現代文閱讀題料。

⑹ 李漢榮寫《山中訪客》時的背景是怎樣的(詳細!)急!~.~

同學~沒有訪客~只有訪友~~恐怕你弄錯了

本文出自著名詩人、散文家李漢榮先生之手,是他發表於1995年第三期《散文》雜志的一篇佳作。
文學作品的意義的確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讀者的判別與擇取,如果從不同的閱讀視角出發,可以領略到文本不同的意義。《山中訪友》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述事簡略,記作者獨自到山野林間的一天游歷,因為帶著動情的眼光,所見之景都有許多新奇的色彩。作者究竟帶著怎樣的眼光?作品究竟帶著怎樣的奇異色彩?我們試著從不同的角度作些揣摩、探析,會有不同的鑒賞景況。

一、孤獨與歡欣

孤獨是每一生命物種和每一生命的生存情態,孤獨感是每一智慧生命生存的基本感受。人類心往和走往大自然的動力,或許就是擺脫孤獨感的慾望。所謂「山中訪友」,首先是作者的孤獨之旅,他說:「踏一條幽徑,獨自去訪問我的朋友。」踏幽徑,入幽谷,入訪者成了「幽人」。蘇東坡詞「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道出了人在孤獨無侶時的普遍心態。這是出發時的孤獨。接下來的描寫讓人感到意外:所謂「朋友」竟是古橋、樹木、山泉、溪流、白雲……一些沒有理智與情感的景物。身處這樣的「朋友」當中也許更增添與塵世的隔離感、心靈深處的荒涼感。這是到訪時的孤獨。至少客觀上有一種孤獨的氛圍和情境。

然而這又是一次歡欣之旅。人的感覺對客觀環境的反應,常常依憑人的心理定向而產生,而變化。作者感覺的歡欣,表現在對周遭景物的喜愛上;這種喜愛又是通過對這些景物的神奇而自由的聯想、想像來實現的。最為奇特的想像是作者走進樹林的一段:「我靠在一棵樹上,靜靜地,以樹的眼睛看周圍的樹,我發現每一株樹都在看我。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發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里旋轉、流淌,最後長出樹籽,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人在觀景時,常用的想像是我是旁觀者,以我觀物,此物依然此物,而我依然故我,正如辛棄疾詞「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賀新郎》),其主體與客體的界限還是很分明的;這里的想像之奇特在於,我是想像中的參與者,不光是此物彼物相變,而且我也變為此物或彼物,此物或此物亦變為我,正如「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物化」是以歡喜歡樂歡悅為動力的,或者說「物化」本身就是歡喜歡樂歡悅的過程。

孤獨是客觀的狀態,歡欣是內心的感覺。

二、回歸與同化

大自然是人類最早的家園。人類往文明的道路漸行漸遠,越加覺得故園的親切可愛,越加有可能把自然之物當成自己的親友、鄰居、夥伴,這便是「山中訪友」有別於上文「孤獨與歡欣」的又一層含義。「訪」的行為既是虛擬的又是真實的。人與自然之物本無同質同性可言,物理性的對話交流不可能在人與物之間進行,因而「訪」是虛擬的;人卻可以虛擬對話情境,在內心與自然對話,形成一種心理場,創造一種自身精神激盪、飛升、遠游的自由活動,「飄飄乎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蘇軾《赤壁賦》),這種心理活動是實實在在的,因而「訪」又是真實的。

從這意義上說,《山中訪友》寫的是一次精神回歸之旅,我們從文中的第一、二人稱「你」「我」的對話,從景物都一一幻成親朋好友的情景,可以悟出這種精神回歸的含義:

⑺ 《我們活著做什麼》—李漢榮 對孩子說(李漢榮)

《我們活著做什麼》——李漢榮 看見雪,我就情不自禁地感到自己的不潔和渾濁;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和意識集中起來,能提煉出雪的純潔和美麗嗎?不忍心踩那雪地,腳上的塵埃玷污了它,記憶里就少了一個干凈的去處。 從一棵樹下走過,總是感嘆和敬畏。它從古代就站在這里,它在等待什麼呢?它深深的皺紋,讓人看見歲月無情的刀刃。它依然開花、結果,依然撐開巨大的濃蔭。不管有沒有道路通向它,它都站在這里,平靜而慈祥,像一個古老的、聖者的微笑。 是一棵樹就撐起一片綠蔭,它所在的地方就變成風景,風有了琴弦,鳥有了家園,空曠的原野有了一個可靠的標志。我生天地間,真比一棵樹更有價值嗎?我能為這個世界撐起一片綠蔭,增添一處風景,能成為曠野上的一個可靠的標志嗎? 一棵小草,也以它卑微的綠色,豐富著季節的內涵;一隻飛鳥,也以它柔弱的翅膀,提升著大地的視線;一塊岩石,也以它孤獨的臂膀,支撐著傾斜的山體;一條魚、一點螢火、一顆流星,都在盡它們的天命,使無窮的大自然充滿了神秘和悲壯…… 人活著的價值究竟是什麼?我們天天吃飯,除了少量被身體吸收,大部分都變成骯臟的排泄物;我們天天說話,口中的氣流僅能引起嘴邊空氣的短暫顫動,很少能感動別人也感動自己,我們天天走路,走到天邊,甚至走到月球,我們還得返回來,回到自己小小的家裡;我們夜夜做夢,夢里走遍千山萬水,醒來才發現自己仍然躺在床上…… 我活著,全靠自然、眾生的護持和養育,我這五十多公斤的軀體,從頭到腳,從里到外,濃縮了大自然太多的犧牲,濃縮了人類文明的太多的恩澤。這皮鞋皮帶,令我想起那辛苦的耕牛;這毛衣毛褲,讓我遙感到另一個生命的體溫;這手錶,小小的指針有序地移動著,其微妙的動力當追溯到數百億年前大宇宙的神秘運作,以及當代的某幾雙全神貫注的可敬的手;這鋼筆,這墨水,這紙,這書籍,這音樂,這蘿卜青菜,這白米細面,這煤氣灶,這鍋碗,這燈光,這茶杯,這酒……我發現,這一切的一切,竟沒有一件是我自己創造的!全部是大自然的恩賜和同胞們的勞動。我佔有的消耗的已經太多了。為了我文明地活著,歷史支付了百萬年刀耕火種、吞血飲雨的昂貴代價;為了我快樂地思想,太陽、地球、動物、植物、礦物以及整個宇宙都在沒有節假日地忙碌著、運作著;為了我舒暢地呼吸,大氣層、河流、海洋、季風、森林、三葉草以及環保站的工人,都在緊張地釀造著、守護著須臾不能離開的空氣…… 這是天大的恩澤、地大的愛情。我享用著這一切,我竟不知道努力回報,卻常常加害於我的恩人們:我投濁水於河流,我放黑煙於天空,我曾捕殺那純真的鳥兒,我曾摧折那忠厚的樹木,我曾欺侮賜我以大米蔬菜的農民大伯,我曾鄙視賜我以清潔清新的環保工人…… 我一伸手,一張口,就享用著大自然,就佔有著無數人的勞動成果。即使我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也在享用著。我至少在享用這木頭製成的床以及這棉被毛毯,我同時也在享用著和平寧靜的環境…… 享用著。幾乎是時時刻刻日日夜夜地享用著。難道人活著僅僅是享用?不是享用?那麼人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以真誠的感恩去回報大自然的恩澤。 以加倍的創造去回報同胞們的創造。 於是,感恩和創造,就成為人生最動人、最壯麗的兩個主題。 於是,我聽見萬物都在默默地啟示我—— 蠶說,用一生的情絲,結一枚渾圓的繭吧; 樹說,為荒涼的歲月撐起一片綠蔭吧; 煤說,在變成灰燼之前盡量燃燒自己; 野花說,讓你的生命開一朵美麗的花…… 【推薦理由】通過《讀者》,我認識了李漢榮這位現代的感性詩人、散文家。讀其文章,會有一些不曾有過的思考。而這種思考正是目前我們所需要的。看到那洪水濤濤,氣候異常嗎?人類變異的思想使這個脆弱的地球無以再繼續正常地承載下去。它在發燒。讓我們的心靈回歸吧!回歸到純和中去! 李漢榮主張回歸到生命的本質當中去,與山河自然、生靈萬物共呼吸。他說:「每次寫作,我總是打開窗子,眺望一會兒朦朧的遠山,如果恰逢一聲鳥叫,我的詩文便有了清脆生動的開頭;如果在夜晚寫作,我就先在空曠寧靜的地方,仰望頭頂的星空,聆聽銀河無聲的波濤,宇宙無窮的黑暗和光芒滔滔地向我的內心傾瀉,我靜靜地呼吸著那從無限里彌漫而來的浩大氣息,然後,我開始訴說,向心靈訴說,向人群訴說,向時間和萬物訴說。語言被心中的激情和宇宙的浩氣激活,語言行走和飛翔起來。語言有了只有在這個時刻才有的動人表情和語調,就這樣,我的心,在語言的原野上走向遠處和深處。每當這個時候,我感到,萬物和宇宙都參與了語言的運動。」 總的說來,解答李漢榮思想感情最重要的一把鑰匙是對生命的熱愛、對自然的感悟以及濃郁的人文精神。 【藝術特色】:李漢榮作品的藝術特色十分鮮明,即奇特的想像和詩意的表達;而這也正是解答李漢榮作品藝術特色最重要的一把鑰匙。李漢榮最早追隨泰戈爾,也受其影響。作品充滿哲理,抒情意味很濃,鍾情於對大自然最精彩的描述,筆下的春天、雨季純然一幅幅清晰的畫面;想像奇特,意境深邃,韻律幽雅,語言精美,將悟性和思考融合在優美的文字之中,給人以清新明麗的藝術享受。 海子死後的90年代末,李漢榮的詩和散文風格大變。他一轉身致力於散文創作。李漢榮發揮散文家「材料扎實」、感悟深妙、語言清新縝密的長處,他的《南山》、《老屋》、《放牛》、《外婆的手紋》、《一碗清水》、《回憶父親》、《父親和他用過的農具》、《凝視:母親用過的......》、《感念祖先》、《對一個垃圾堆的觀察》、《溪水》、《采葯人》、《野地》、《野河》、《河床》、《地氣》、《橋》、《傾聽的夜晚》等散文系列組章於詩意的抒寫中顯出細節的明晰、充實,情思的深摯、感人,李漢榮的語言非常富於韻致,清新、鮮活,很有張力,他用精妙的語言呈現深妙的悟性,在他的作品裡,讀者能充分感受漢語的無窮詩性魅力。 李漢榮的作品長於想像,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如溪水暢流,不時激起美麗的浪花;而流露於文中的童心和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激情與思想,更是李漢榮作品打動讀者、感染讀者的精神泉源。 這也是他的作文屢屢被選入中考、高考的閱讀的重要原因! 對孩子說(李漢榮) 你必須吃很多糧食、蔬菜、水果,飲很多水和奶,才能漸漸增長自己的身高和體重。記住,是土地供給你營養讓你漸漸高出土地,你不要忘了隨時低下頭來,甚至要全身心匍匐在地面上,看看土地的面容和傷痕。為了你站起來,土地一直謙卑地匍匐著,在偉大的土地面前,你一定要學會謙卑。 為了生長,你不得不多吃一些東西,這就不得不請求別的生命的幫助,這就難以避免地傷害了它們。憨厚的豬、忠實的牛、活潑的魚、誠懇的雞……都幫助了你的生長,多少犧牲構成了生命的廟宇。看似理所當然的過程,實際卻充滿著疼痛和傷害。為此,感恩和懺悔,應該成為你一生的功課,這樣或許沉重了些,但沉重之後,你將獲得真正的美德。 你將吃很多的鹽,然後漸漸匯成內心的深海,並體會那種鹹的感情。 你將翻過許多山,很可能你找不到通向峰頂的路徑,那麼繼續攀登吧,許多迂迴重復的路,使你的記憶彎曲並有了深度;而當你終於到達一座山頂,你會看到更遠處那積雪的山峰,於是你知道,你必須不停地出發,生命就是不停地開始,只有過程,沒有頂點。 你必須經歷很多個夜晚,為此,你應該多准備一些燈盞。學會把燈高高地興起,不僅照亮了自己的夜晚,也為遠處的另一位夜行者提示了路的存在。 永遠向高處、向遠處敞開胸懷,你將獲得遼闊的胸懷和源源不竭的激情。 但是孩子,你必須有時把目光從高處遠處收回,看看低處。學會尊重和熱愛低處吧,熱愛低處的人,熱愛低處的勞動,熱愛低處的水域,並化做一滴水匯入低處吧。最低處的海,最低處的水,養活著這個世界。 當然,孩子,我仍然沒有說清楚什麼,真理的金子是隱藏在黑夜的泥沙里。為此,你必須走向你的河流,深入你的波濤,淘洗和尋覓吧,當整整一條河流都從你的手指間漫過,或許你會發現一些閃光的顆粒。 即使註定不會用什麼發現,你也必須走向河流,與它一同發源,一同奔流,一同歷險,一同化入蒼茫

⑻ 誰能給我幾篇李漢榮散文

李漢榮:《我的南山》散文集
又見南山李漢榮
我是山裡人。山是我的胎盤和搖籃,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課堂。山裡的月是我兒時看見的最慈祥的臉(僅次於外婆),山裡春天早晨的風是最柔軟的手(僅次於母親),山的身影是多麼高大啊(僅次於毛主席)。我讀第一本書的時候,入迷得像在做夢,每一個字都是那麼神奇,它們不聲不響非人非物,但它們卻能說出許多意思,這真是太有意思了。忽然書頁暗下來,抬起頭,才看見,山一直圍在我的四周,山也在看書?其實它們站在書的外面,抿著嘴像要說什麼話,卻不說,一直不說。山要是把一句話說出來,要麼很好玩,要麼很可怕,天底下的話都不用再說了。但是山不說一句話,不說就不說吧,多少年多少年都不說,就是為了讓人去說各種各樣的話。我隱約覺得山是很有涵養的,像我外爺,外爺是個中醫,很少說話,他說,我開的葯就是我要說的話。
後來,就逃跑般地離開了山。也許山還記得我對它的埋怨:閉塞、貧困、愚昧,擋住了我的視線,使我看不見人生的莽原和思想的大海。
輾轉這么多年,從一本書走進另一本書,我像書簽一樣瀏覽了許多語言;從一座城搬進另一座城,我像鑰匙一樣認識了許多鎖子;從一棟樓爬上另一棟樓,我像門牌一樣背誦了許多號碼。然而,走出書,走出城,走下樓,我發現我什麼也沒有,盡管有時感到自己似乎擁有很多,學問呀,知識呀,信息呀,成就呀,名聲呀,職稱呀,職務呀,電腦呀,銀行賬戶呀;股票呀、老婆呀、情人呀、兒子呀、房子呀、車子呀、哥兒們呀、見聞呀、黃段子呀,已經到來的金色中年呀,可以預見的安詳晚年呀,無疾而終的圓滿落日呀……
可是,閉起眼睛一想,又真正覺得空盪盪的,夜深人靜的時候,望著蒼白的天花板,感到一種迫人的虛。
城市只是一個投寄信件的郵箱,而我只是一個寄信人或收信人。寄完信或讀完信,我就走了,而郵箱還掛在那裡。說到底,人也是一封信,城市在我們身上蓋滿各種各樣的郵戳,卻找不到投寄的地方。
是什麼使我變成了一封死信?身上郵戳重疊著郵戳,地址重疊著地址,日期重疊著日期,但是這封信卻無處投遞,就這樣在模糊的郵路飄來盪去,直至失蹤?
這時候我已經回到當年的小城。這時候我忽然看見我早年逃離的山——南山。
它依然凝重,依然蒼藍,依然無言,不錯,還是我祖先般的南山。
但是,我心裡很深的地方卻被它觸動了,被它閃電般照亮了。
我何以感到認真走過的歲月卻是空盪盪的虛?我何以成為一封無處投遞的死信?
是因為我遺忘了你嗎,南山?
這么多年,我真的像遺忘一堆石頭一樣遺忘了你嗎,南山?
而你依舊站在你地老天荒的沉默里,站在你崇高的孤獨里。
這時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蒼老而永遠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又止,像在做一個永遠要做下去的手勢,看不清是揮別還是召喚。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我好像明白了,我當初那麼認真地出走,只是為了更深刻地返回,是這樣嗎,南山?
我們在命運里走來走去,最終卻回到出發的地方,並且第一次真正認識它,是這樣嗎,南山?
一封蓋滿郵戳的信終於找到了投遞的地址,它正在到達,它將被閱讀,它同時也閱讀它的閱讀者,閱讀一個偉大的舊址——南山。
去而復返,又見南山,我第一次真正看見南山。

每天的儀式:凝望
每天,早晨、中午或者黃昏,有時是深夜,我都要凝望南山。這是我的一個儀式,一個無神論者的宗教儀式。對儀式的虔誠投入改變了儀式的世俗性質,而有了某種神性價值,有了神聖感。神就是神聖感的產物。你從內心裡感到對象是神聖的,那它就是神聖的,這種神聖的感受可以剔除內心的塵垢而使內心也變得

⑼ 《李漢榮散文》讀後感

篇一:一生的戒指——讀《李漢榮散文》有感

慢慢地,接觸得多了,就覺得李漢榮的散文很玄妙,總之是一種很特別的感覺,與我之前讀的散文都不一樣。每個文字都富有靈性,每一文字看似朴實無華毫無詞藻的字眼組合起來竟是一篇深邃的文章,每一篇散文都洋溢著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幸福的追求,對過去的追念,其中我很受感慨的是這一篇《頂針:一生的戒指》。

之前並不知道什麼是頂針,為此我還專門上網去查找,令我吃驚的是,這個東西我家也有。

曾記得小時候好奇,經常跑到爺爺奶奶的房間玩,他們的針線盒,一個箍形不滿小坑的銀白色「戒指|」深深吸引了我,我問奶奶:「這是什麼呀」奶奶說:「這可是縫補工具呢!別看它小,作用可大了呢!像這樣子。」邊說邊用手比劃著什麼。現在,我才明白,那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縫補工具,還代表著一名普通婦女一生的辛勞,也是她們的自豪。在作者對頂針的描述中,令我感到的是一位不辭辛勞默默付出的母親。母親,是一位很普通的職業,是每一位女子必須經歷的,沒有當過母親的女子這一生終究是不完美的,這是一個很普通的職業,卻有著不一樣的偉大。你的腦海里是否湧出來母親忙碌的背影?是否想起母親為你做的點點滴滴呢?

在奶奶的右手上,有兩枚戒指,一枚金光閃閃,詮釋著一位新娘的幸福,另一枚不滿小坑卻閃耀著光斑,表現著一位婦女的不辭幸勞。奶奶平常也喜歡縫縫補補,家裡哪一雙布拖鞋不是出自她的手,哪一床被子不經過她的「改良」家裡的處處不都是她的傑作嗎?作為一個女人,別人都認為這是每一位婦女應該做的,是默認的責任,但她們有沒有得到我們的誇贊呢?不管她們有沒有得到誇贊,她們都會默默做下去,默默地依舊為家庭做貢獻,他們不會說什麼,偶爾抱怨也是開一個玩笑,她們每做一件事都是為了得到孩子的肯定啊!

「在每一個事業有成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賢惠的女人「是啊!每一個女人都要照顧丈夫的起居,管理家中的瑣事,照料父母的生活,照看孩子的生活,每一件事都要做,每一件事都要保質保量,她們究竟做了多少?她們的苦楚又向誰道呢?

頂針象徵著她們的一生,時間伴隨著頂針走過無數殘念花白了頭發,劃傷了臉頰。讓我們向所有為人母在背後付出的女子致敬!

篇二:山中訪友——讀《李漢榮散文選集》有感

於是,輕輕地招手,惜別了山中的眾朋友,不帶走一片雲彩,只帶回滿懷的好心情好記憶,順便還帶回一路月色……

——《山中訪友》

我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在閱讀正文前先看目錄,讀這本《李漢榮散文選集》也不例外。所以,當我看完目錄後,感到萬分驚訝,然後花費幾個小時,讀完了這本書的一半。讓我驚訝的是,很少見到一部至始至終充滿鄉土氣息的散文集。

《山中訪友》是入選了小學課文的一篇散文,也是作者李漢榮的代表作之一。散文充滿了「李氏風格」,浪漫的想像,淳樸的氣息,優美的語言風格。若是拿來出閱讀題,每一字每一句都可以摘出來賞析。但這篇散文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其灑脫的情懷和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一個人,兩袖空空,只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去山中訪友。「友」是誰呢?古橋,樹林,山泉,瀑布,懸崖……

心至明,則萬物皆為友。

不帶一絲雜念,沒有多餘的牽掛,僅是與青山做伴,綠水為依。與自然融為一體,何嘗不是所謂「至高無上」的境界呢?

一隻葫蘆,一碗竹葉茶,一枚頂針,一朵白雲……文章大多圍繞平凡無奇的物品來寫,同時在字里行間浸滿作者對鄉村,對生活的感情。我是地道的城裡人,所見過的鄉村都是被城裡人精心布置過的旅遊景點,做作而無生氣,因此對作者筆下的鄉村,或是大自然充滿敬仰之情。自然的溪水是會跳躍的溪水,自然的公雞是驕傲的公雞,自然的星空是清澈的星空,而不是被污染的,被宰割的,被監控的。人類總是在不停地探究,想要開創更美好的生活,卻不知被我們所破壞的自然才是所有美好的本源。

區區溪水,公雞,星空,又有什麼關系呢?遠不及數棟豪宅,數萬金錢及無上的權力。為了個人的蠅頭小利,人類無情地掠奪自然資源。地球空了,還有無盡個星系,無法預知的資源在等著呢!現實中,我們看著漸行漸遠的鄉村,文中,我們看著作者捧著早已變質的泥土感嘆。

我也想如作者一般,帶著對鄉村,對生活,對自然炙熱的愛,走入山中,探訪好友。

篇三:李漢榮散文讀後感作文

這是一個通過動物眼裡看世界的作家,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對世間萬物充滿敬畏,對生活中的事物觀察得十分細致。

《動物的眼睛》是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介紹了作者在看動物時,總是先觀察它們的眼睛,動物的眼睛同人一樣,也是心靈的窗口。作者見的最多的就是牛的眼睛,小牛的眼睛是透明的,猜想它們眼中的世界是一片碧綠的草場,它們的眼裡洋溢出的光亮是純真、自信的,除了母愛和好吃的東西,不知道什麼是負重、鞭子、屠宰場……馬眼是雙眼皮,雄馬英俊,母馬健美;羊的眼睛單純極了,是孩子的眼睛。篤誠,是驢給我們的印象,篤誠的眼睛是感動人的,至少是讓人信任的。人們總是罵勢利眼為「狗眼」,可見狗天生一雙勢利眼,如那些小人。但還有一句為狗平了反:「狗不嫌家貧。」比起忠實的狗,勢利的奴才們是遠遠不如的。

真是佩服作者如何把動物的眼睛觀察的如此仔細,經常都能與動物打交道的我竟然沒有發現這么多奧秘,這便是作家之所以能寫出與眾不同的文字的原因吧,在我姑姑家,有一隻叫「可樂」的比熊狗,我是從它出生一直玩到大的,自從看了這篇文章,我也認真的觀察了一下狗的眼睛,看著它烏黑的像兩個葡萄似的眼睛,它以為我是看著它玩的,於是四目對視了一會兒,它又把視線轉移到了別的地方去了,但當它察覺我是認真的時候,又立即把視線轉移回來,一臉迷惘,我笑了。小狗真是可愛!過了一會兒,我覺得有一些對不起它,因為騙了它的忠誠,作為補償,我給它吃了一點「狗間美味」——火腿腸。它又歡快的搖擺著尾巴圍著我竄上竄下。

其實,我真想不通那些獵人如何下的了狠心將瀕臨滅絕的動物活生生的用槍打死,它們是那樣可愛、善良,也同樣是偉大的造物主精心設計的傑作,只是因為值錢、可以被人獲取利益就應該被殺害嗎?只是因為弱小就應該被殺害嗎?它們和人一樣,都是有生命的動物,而人類卻利用腦子聰明那麼一點點的優勢去征服,去破壞大自然,去征服眾生,也許他們不知,動物也有感情,有眼淚,有吶喊!只希望獵人們能盡早放下手裡的槍,讓人類與動物和諧相處。

看李漢榮的作品,就如同一次心靈的洗滌,它彷彿讓我看到了世界的真善美。

篇四:流淌於紙張上的樂章——讀《李漢榮散文集》有感

李漢榮,一個看似粗獷的男人的名字出現在我眼前。我一向對那種大男人的寫作水平不抱太大希望;便也就翻開了書頁。他的照片被放在扉頁——是一張似笑非笑的臉,粗略一看甚至還帶些猥瑣的神情。「呵,這樣的人能寫出怎樣的好的文章?」我向他表示自己的不屑,而那張照片中他的神情卻又像在向我表達他的不滿。

目錄中一篇名為《國貿大樓48樓的七星將軍》一篇文章吸引了我的視線。其原因大概是因為它的標題較為出眾吧。沒怎麼想,便就去一探文章究竟了。

讀完這一篇文章,我便對自己剛剛下的定論而感到荒謬。這流淌在紙上的文字是多麼的細膩、柔滑!只是因為一隻小瓢蟲而洋洋曬曬潑了三頁墨……竟會為了一隻小瓢蟲而感嘆生活的種種無奈……

七星瓢蟲在我童年時同鼴鼠、貓和老鼠一樣是我童年的夥伴,它們不間斷地出現在各種動畫片里、各種有趣的圖畫書里,一直是我童年的一片回憶。七星將軍,一個多麼帥氣、威風、豪爽的稱號,加在七星瓢蟲身上絕不為過,特別是在看完這篇文章後我更加認同了。

在現代的所謂「現代化」皮毛下的只不過是更多的冰冷、無情、機械化;而屬於七星將軍的閑適、自由、明媚只是過去的一個縮影——現代人講究的是快節奏,誰還需要它呢!

但它如將軍一般,不向「現代化」這只張牙舞爪的怪獸妥協;堅持爬上四十八樓這個令人生畏、令人膽寒的高度展現自我。或許路上它也被其他旅客察覺到,但那些旅客們與現代化合為一體,怎麼會因一隻蟲子的生死而停留自己的步伐?李漢榮大師卻用自己細膩的心織成了一張柔軟的網,將這只將軍放在網中慢慢體會,感受來自大自然的最後一絲苟延殘喘。

讀至文章末尾,我竟會因這只小蟲的命運而摒住自己的呼吸;會因這只小蟲的「自殺」而感到一陣失落與惆悵——七星將軍死在了現代化的鼓掌之間。

這簡直是一個悲劇,莫大的悲劇!簡直像是自己的心愛之物在眼前被毀滅而無力反抗。七星將軍回歸了屬於自己的土地——現代化鐵蹄下的那片土地。它的心中是否會有一絲悲傷?只因為自己死於風中?亦或是感慨人世間悲喜無常?我們都無從得知。

或許,若是我,在同樣的夜晚同樣的四十八樓看見了同樣的七星將軍,我不會因它的不知去向而感到任何一絲苦楚。但李漢榮他用他的心將這只七星將軍層層包圍,以減輕它內心的傷痛,又來告誡他人是否喪失了自己的本心。現在,我想告訴那隻瓢蟲:將軍,你的英勇身影會常在我腦中浮現;而李漢榮先生的.這篇文章,便就是對你的贊歌了。

篇五:讀《李漢榮散文集》有感

拿到這本全新的《李漢榮散文集》,錢也未給,就迫不及待地撕開「保鮮膜」,看看李漢榮長什麼樣———哇!真像《泰囧》里長了一點兒頭發的徐崢。

一翻開書,你會發現根本停不下來。比柯某某代言的口香糖還要來勁!讀完整本書的我,只能告訴你:李漢榮的作品——真。此「真」並非周星馳的經典台詞:「曾經有一成功的機會擺在我的面前,我沒有珍惜,直到失去才後悔莫及,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如此」中的「珍」;也絕非「清蒸大蝦」中的「蒸」,而是本真的「真」。

文章中有動物的「真」。真得純潔、正直、尊嚴。它來自永恆又歸於永恆。每次當我看到《小白》這篇文章時,就不禁回想起已逝去的東西。在如今這個道德缺乏的年代,不免回憶,動物是否比人類更加像人?更加真?

《感念祖先》這是對生命和自然的深情感照。這一切造就和哺育了我們的血肉和靈魂。沒有陽光,就沒有溫暖;沒有水源,就沒有生命;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沒有情感,世界就只剩孤獨。我們要感恩我們的祖祖輩輩,懷念賦予了我們寶貴生命的祖先前輩。

李漢榮的「真」,不禁讓我想到同是作家的韓寒。韓寒雖然「真」,但是他「真」得和李漢榮不一樣。他明白自己喜歡啥,討厭啥。他敢愛敢恨。童言無忌,使他隨心所欲地活著。而李漢榮則是朴實無華。文體結構自由又隨意,文章處處記錄自己的心跳與心跡,純粹又生動。

像《一碗清水》這種感情緊密的文章,讓我似懂非懂。一碗清水映照著外婆的一生,包括她的尊嚴。她將一生的哀思寄託於這一碗清水。在她眼裡這一碗清水是神聖的,她希望自己能像這碗清水一樣清澈見底,透明澄清。而很多事情正是像李漢榮一樣在失去了外婆之後才能夠明白她生前所經歷、所承受的苦痛。

我記得李漢榮曾經說過:「人是一種樹,他的最高成就,是向宇宙提供思想的O2。」。我呼吸著他提供的O2,內心慢慢變得柔軟、舒展。他教我們保持內心的寧靜,拋開多餘的浮華,徹徹實實體會「真」。

以上這就是我對徐崢……啊不,我對李漢榮先生的散文的大致感覺。望李漢榮先生能繼續創造出本真的文章!

篇六:老屋——《李漢榮散文》讀後感

老屋已經很老了。是本文的第一句開篇。本文先從老屋築造的年代講起。那時候封建統治時代仍然還在。緊接著講述了老屋的建築過程,是熱鬧的、神秘的、歡快的。在這座百年老屋的屋檐下,作者靜靜地回憶從前,感受到一種來源於古老的傳統與悠久的時間所賦予的一種責任感與敬畏。關於歲月、生命與血脈流轉。以前的先人們用一代代的青春延續了一個古老的家族。

這種故鄉所給予的一種思念追憶之情讓我聯想到,江南小鎮有方言「式微」一語。意思是說天色已晚。在天黑月明時走在古街小巷,腳邊流水淙淙,聽得一聲「式微咯,回家吃飯咯!」回首之間,看見有人倚門而立喚著遠方歸來的遊子,言語里的溫馨與幸福讓人有瞬間回家的沖動。雖然明知喚的不是自己,但也有絲絲暖意湧上心頭。

人生長行寂寞,究其淡然卻少。有些人也許終其一生也只為等待一種像老屋給人以歸屬感的歸宿,一聲喚。若在天黑欲轉歸程時,得你一聲喚,喚我回家食飯,那麼我無論是行於露水之中亦或是泥濘之中,都可以找到家一般的安全感,然後抱住你,展顏一笑了。

一些事物存在的力量與美,其實在於它們轉達給我們內心的一種真理與堅定。因此獲得沖破時間空間禁制的力量。不同時代的人,一樣會在門外浮動著的遠山落日之下,感受著一代代血脈與故鄉流轉;一樣會在老屋前輕撫著微微腐朽的實木,感受著當年婚喪嫁娶的幸福;一樣會在有所思憶的時候,感受著遠方親人所滿含的關懷。

老屋已老,但它記載了四萬多個日月星辰變換的故事。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夠來到老屋前,我也必會吟出「式微,式微,胡不歸?」

它的意思是:天色已晚,天色已晚,遠方的人你為何不回來?

篇七:《李漢榮散文》讀後感

比之前看過的所有散文集都簡朴的封面。素白色,正中央是繁體的「李漢榮」三個大字,十分醒目。扉頁是李漢榮的簡介。

目錄,分了幾個大章節,我翻閱著,尋找一個自己感興趣的題目來閱讀。在「心說」的章節下,我選擇了《心說》

翻到那一頁,只掃過第一句話,就知自己沒選錯。「人安靜下來,就能聽見自己的心跳。」這篇散文寫的是「心」,尋找心,信仰心,牽掛心,守護心。在安靜的時候我們只剩下心。即使有手,腿,腦子。它們都只是心的附件,無知而無情。在峽谷穿行的恐懼,我們可以聽見那溫熱的,有利跳動的心臟。那為什麼,要尋找心?人的一生都在尋找心。峽谷深處生長著柔軟的野草和柔軟的心。任世界險惡,痛苦,危險,只要有心在,就有尋找它的人。

我無法領悟到作者那麼高深的境界,但我也願意,成為一個尋找心的人。

往後翻動幾頁,指尖便停在了《我們為什麼活著》。通常這種講論道理的文章我沒什麼興趣,匆匆之間瞥見以雪為開頭,反倒有些好奇地讀了下去。作者寫自然界中的雪,樹,草,飛鳥等存在世界上的意義,再談到人生活著的價值。說話很少感動別人也感動自己,是白說了;走路終究要回到家,做夢能走千山萬水,醒來卻還在床上。難道作者認為這些是無所謂的?這我倒不贊同了。人做每一件事並不一定要充滿意義與價值,交談中能增長見識鍛煉口才,沒一定非要感動誰;走過的風景銘記於心,夢中何嘗不是給自己一個幻境去暢想?再往下讀,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給予的,非但不回報,卻常常加害於它,環境的污染,樹木的砍伐,這一切結果的背後,是我們自己啊。既然無時無刻不在索取享受,那麼究竟為什麼而活。

用自己的全力去回報吧。樹為荒涼歲月撐起一片綠蔭,蠶用一生情絲結一枚繭,煤奮力燃燒自己,野花點綴一片燦爛。感恩和創造,才是我們人生的主題。

別忘了我們是誰,和那顆有力跳動的熾熱心臟。

篇八:讀《李漢榮散文集》有感

一個長相粗獷的北方爺們兒,竟會寫出如此細膩的文字,他留心觀察身邊的每個微小事物,哪怕是路邊的一隻螞蟻,又好像他時刻都在思考,思考著生命的意義,我們為什麼活著……

感恩,一個熟悉的詞彙,一個普通的的話題,小時候,爸爸媽媽就常教育我,要學會感恩,大家對你的好不能忘,以後也要對大家好。關於感恩的文章也看過不少,在作業中,也常寫到關於感恩的題,關於感恩的作文也寫過很多。

在我的心中,感恩就是向對我好的人,幫助過我的人作出回報,要感恩親人,感恩朋友……但讀完李漢榮的這篇《感恩》,讓我對這個詞會了新的認識。

其實生活的每一天都應該是我們感恩的日子,我們應該感恩的,不止是身邊的人,還應該向土地感恩,向河流感恩,向動物感恩。土地帶給了我們豐富的物質,食物,如此溫柔懇切地呵護我們成長,又細心謹慎地守護我們的健康。河流從遠古、從雲霧深處一路走來,它摟抱著山脈、村莊和城市,摟抱著我們每一天的日子,我的生活離不開水,水同時也凈化著我們的心靈,有那麼多的作家詩人歌頌它。動物豐富著地球上的生命,裝點著這個世界,給這世間帶來許多生靈,也為這世間默默奉獻,牛負著重軛耕犁了幾千年的歲月,奶牛把乳汁交給人類,交給嬰兒的奶瓶,羊用它的毛守護著我們的體溫……

沒錯,我們應該向大自然感恩,向身邊的每一個細小的物質感恩,今天我們的生命如此精彩,都是因為它們的存在,有時感恩還能讓你覺得這世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當嶄新的一天來臨,下床一隻腳碰到地面時,說一句「謝謝」感謝自己健康並心情愉悅地迎接這一天,當拉開窗簾,一束陽光照進你的房間時,說一聲「謝謝」,感謝這陽光就向一種力量,充滿全身,當走出房間,看見餐桌上的早餐時說一聲「謝謝」,感謝你身邊那些愛你的。

感激你現在所擁有的,當你開始想著生命中值得感恩的一切,你將會感到驚訝,能讓你感恩的事竟然多到數不完,你會發現這么多美好的事物都是屬於你的,少一點抱怨,多一些感恩,這個世界處處都是美好。

⑽ 李漢榮散文選集的內容簡介

本書是「新百花散文書系」中的一本,收錄了由李漢榮創作的散文作品。
本書收錄了《正午,我在山頂仰卧》、《登高》、《山中訪友》、《水邊的孔子》、《詩與葯》、《對中醫的一知半解》、《祖父的生日》、《孤獨與創造》、《舊傢具》、《感念祖先》、《古井》、《一間房子的消失過程》、《我丟失的月光》、《對身體的感受和理解》、《生命中柔軟的部分》、《手》、《感恩》、《黑夜裡的文字》等文章。

閱讀全文

與李漢榮孤獨與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
門頭廣告牌使用費合同 瀏覽:835
廠轉讓樣本 瀏覽:8
攤銷土地有殘值嗎 瀏覽:529
永久煤柱攤銷系數是多少 瀏覽:421
工商局的權力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