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貿易創造效應實例

貿易創造效應實例

發布時間:2022-08-25 21:51:31

❶ 什麼是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擴大貿易創造的條件有哪些

貿易創造是關稅同盟建立後,成員國之間以新創造的來自同盟內夥伴國的進口,替代原先的國內生產的狀況。其效果是由於內部關稅取消,不再為生產效率低、成本高的國內生產提供保護,以來自夥伴國的低價進口取代高價的國內生產,使消費者提高了福利。

貿易轉移是一個年輕的概念,最早出現的貿易轉移是由加拿大經濟學家瓦伊納在19世紀50年代初提出的,全稱是「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理論」。

指一國產品遭到另一國的貿易保障措施後轉而大量向其他國家出口。關稅同盟的經濟效應集中在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兩個方面。貿易轉移是指產品從過去進口自較低生產成本國轉向從較高成本國進口的過程和現象,這是在一體化過程中應予以注意的情況。

(1)貿易創造效應實例擴展閱讀:

貿易轉移效應成因:

(一)保障措施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青睞。

隨著世界貿易日益自由化,某種程度上貿易保護主義又有抬頭的趨勢。1994年及烏拉圭回合談判前,不少國家更偏愛採用「灰色區域」性質的貿易保護措施來保護其國內市場,比如藉助於雙邊談判說服出口國自願採取限制出口的措施等。

而今,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日益嚴格禁止或限制類似措施,從而,使得保障措施這樣一種「合法化」的補救措施脫穎而出。

(二)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加強

進入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向縱深發展,並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大潮流。區域集團化及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出現並非偶然。它是世界局勢變化和冷戰結束後經濟矛盾突出和市場競爭加劇的表現。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

(三)非關稅壁壘的日益增多

隨著世界貿易組織在減低關稅上所做努力取得的成效和各國之間雙邊、多邊貿易協定的增多,關稅不再是主要的貿易壁壘,而又因為國家利益的永恆性和最大性,非關稅壁壘就成了各國屢試不爽的限制進口的措施。

❷ 什麼是關稅同盟的貿易創造效應呢怎樣用圖形進行分析啊

1.同盟前,如抄各成員國經濟襲結構間的競爭性大於互補性,同盟後,其專業化生產機會才會增多,貿易額才能擴大。
2.組成關稅同盟規模的大小。如果規模越大,低成本高效率的生產者越有可能在同盟內部出現,貿易創造的效果更大。
3.建立關稅同盟前成員國之間的關稅越高,建立同盟後產生的貿易創造效應越大。
4.關稅同盟成員國間地理位置越接近,則運輸成本越低,從而貿易創造的效應也就越大。

❸ 什麼是Trade_creation_effect拜託各位大神

貿易創造效應(Trade Creation Effect) 貿易創造效應是指 關稅同盟 內部取消 關稅 ,實行 自由貿易 後, 關稅同盟國國內成本高的產品被同盟內其他成員國成本低的產品所替 代,從成員國進口產品,從而創造出過去所不可能發生的新的貿易。

❹ 舉例說明「貿易創立」和「貿易轉向」

樓主說得是關稅同盟的靜態效果吧,好像這比較官方的將這兩種概念成為「貿易版創造和貿易轉移」吧權
我說一下一般的定義吧,基本上,樓主可以用這個概念很容易就能舉出無數的例子了。

(一) 貿易創造效應:關稅同盟成立以後,在比較優勢基礎上使生產更加專業化,這樣關稅某些同盟成員國的一些國內產品將被其他成員國生產成本更低的產品取代,其結果,是關稅同盟國的社會福利提高。
(二) 貿易轉移效應:在關稅同盟成立前,關稅同盟國從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生產成本最低的國家進口產品,關稅同盟成立以後,關稅同盟國該項產品轉由同盟國內生產效率最高,生產成本最低的國家進口,而不是世界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則進口成本較前增加,社會福利下降。

❺ 什麼是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

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

  1. 貿易創造是指在關稅同盟內部取消成員國之間的關稅後,國內生產成本高的商品被成員國中生產成本低的商品所取代,來自成員國的低價進口商品替代了昂貴的國內生產的商品,成員國之間的貿易被創造出來。

  2. 貿易轉移是指關稅同盟對外實行統一關稅,對第三國的歧視導致從外部進口減少,轉為從夥伴國進口,使貿易方向發生轉變,產生「貿易轉移」。

❻ 舉例說明關稅同盟的貿易創造效應

樓主說抄得是關稅同盟的靜態效果吧,好像這比較官方的將這兩種概念成為「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吧
我說一下一般的定義吧,基本上,樓主可以用這個概念很容易就能舉出無數的例子了。

(一) 貿易創造效應:關稅同盟成立以後,在比較優勢基礎上使生產更加專業化,這樣關稅某些同盟成員國的一些國內產品將被其他成員國生產成本更低的產品取代,其結果,是關稅同盟國的社會福利提高。
(二) 貿易轉移效應:在關稅同盟成立前,關稅同盟國從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生產成本最低的國家進口產品,關稅同盟成立以後,關稅同盟國該項產品轉由同盟國內生產效率最高,生產成本最低的國家進口,而不是世界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則進口成本較前增加,社會福利下降。

❼ 誰能提供一些有關關稅升級(Tariff Escalation)的案例

案例一 全球FTA興起的原因及中國的對策選擇

——來自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案例

引言

目前,世界經濟三大板塊的西歐、北美和東亞,均有成功的FTA(Free Trade Agreements,自由貿易協定)實踐,如歐盟一體市場(SEM),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東盟自由貿易區(ASEANFTA)以及日本-新加坡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等。根據WTO秘書處的統計,截止2004年,全球FTA簽訂數量已經超過400 ,其中,向WTO作了通報就有256個。從中國的情況來看,自加入WTO以來,為最大化在國際貿易中的獲益,在不遺餘力的推進多邊貿易體制在全球發展的同時,中國也加快了FTA實踐的進程,並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目前,除「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已經開始運行、「早期收獲」計劃也在順利實施外,中國與紐西蘭的「中-新自由貿易協定」也已進入最後的談判階段,與巴基斯坦、澳大利亞、智利等國的自由貿易協定也加快了可行性研究的步伐。

背景簡介

東盟的全稱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是亞洲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之一。它是1967年8月,由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5國在泰國首都曼谷成立的。1984年汶萊加入,1995年後越南、寮國、柬埔寨和緬甸加入。1992年在第四屆東盟首腦會議上,東盟正式提出15年建成東盟自由貿易區。後來由於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烏拉圭回合協議的簽署,促使東盟決定將建成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時間縮短為10年,於是1995年東盟首腦會議宣布將在2003年提前實現這一計劃。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構想始於1999年在馬尼拉召開的第三次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會議。當時,東盟剛經歷亞洲金融危機,對金融危機的危害及經濟脆弱性有切膚之痛,亟需通過地區經濟整和來抵制外來風險。而中國在金融危機中堅持人民幣不貶值,不僅減弱了金融危機的沖擊,而且樹立起一個大國的國際形象。東盟國家普遍希望中國在地區經濟合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與東盟加強經濟合作的想法呼之欲出。考慮到東盟自由貿易區即將建成,為擴大雙方的經貿交往,中國領導人提出願意加強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聯系。這一想法得了東盟國家的回應。2000年在新加坡召開的第四次中國和東盟領導人會議上,中國領導人建議成立中國-東盟經濟合作專家小組,重點討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以及中國加入WTO後的影響問題。2001年11月在汶萊舉行的第五次東盟和中國領導人會議上,正式宣布在10年內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壓。

這個決定一經宣布就引起了強烈反響,人們普遍認為這是東亞經濟合作的歷史性突破,將改變亞洲政治經濟的全貌。中國和東盟的談判在2003年底進行,從2004年開始,用6年左右的時間,即在2009年最終建成。屆時雙方將明顯降低關稅並消除所有非關稅壁壘,同時實現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中國與東盟組成自由貿易區,將涵蓋17億人口,GDP超過20 000億美元,貿易額達到12 300億美元,將是世界上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東盟目前是中國第五大貿易夥伴,中國是東盟第六大貿易夥伴。自1995年以來,雙方的貿易額已達416.15億美元。根據東盟秘書處的研究,中國與東盟建成自由貿易區後,東盟對中國的出口將增加48%,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將增加55%。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不僅有助於促進雙方經濟增長和貿易量的擴大,創造雙贏的局面,而且在政治上,也將促進中國、東盟睦鄰友好關系的深入發展,符合中國營造和平、合作周邊環境的長遠利益。

問題分析

從烏拉圭回合到多哈回合,由於發達成員與發展中成員、發達成員之間等不同利益團體的意見分歧始終難以調和,致使WTO多邊談判屢次陷入困境。2003年坎昆會議失敗後,多邊貿易體制建設更是陷入低潮。在這一背景下,為盡早享受自由貿易帶來的福利,越來越多的成員開始繞開多邊談判,而直接參與區域的或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區域或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與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相比,較易在短期內達成一致,給國家和企業帶來的貿易利益也可以在短期內顯現,所以以FTA為主要形式的區域一體化協定得以迅速發展,並成為世界經濟的顯著特點。世界范圍內以FTA為主要形式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全球經濟貿易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同時,也一直在深刻的影響著中國的經貿。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區的運行,使墨西哥產品對美國、加拿大的輸出大幅度增加,並擠佔了中國在美、加兩國的傳統市場。2004年5月1日,歐盟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東擴計劃實施,波蘭、匈牙利等十個國家正式加入歐盟,這些與中國產品成本類似、出口結構相同的低收入中東歐國家參與歐洲一體化進程,也將對中國的出口形成巨大沖擊:一方面中國對原歐盟15國的出口受影響;另一方面新入盟十國開始實施歐盟的統一關稅和統一外貿政策後,更高的市場准入壁壘也將影響中國對這十國的商品出口。

解決問題的思路

針對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對中國經濟貿易帶來的沖擊,中國要採取積極措施來應對。其中,加快推進FTA實踐也正是其中的應有之意。其中,在條件、經驗並不成熟的時候,中國可以考慮先與發展中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FTA。

第一,中國需要加快FTA步伐,以適應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趨勢。一方面,世界各國圍繞擴大貿易和促進投資的競爭日趨激烈,而依託FTA的貿易自由化無疑將成為各國擴大市場的一個有力武器,在各國爭先簽署FTA的情況下,起步早的國家無疑將占據先發優勢;另一方面,雙邊談判的進程同時也是重新瓜分市場份額的過程,在目前多邊機制進展乏力、雙邊談判日趨活躍的情況下,中國只有盡早謀劃,積極參與,爭取主導地位,才有可能在未來貿易格局調整和規則制定上搶佔先機。

第二,中國要適時嘗試與資源豐富的重要貿易夥伴開展FTA談判。中國與重要貿易夥伴國在產業結構、出口結構上也更具備互補特徵,所以與這些國家間簽署FTA將會為中國帶來實現更多的經濟利益。雖然目前來看,政治領域、意識形態的巨大分歧,使得中國與美國、日本、歐盟等世界最大的經濟體進行FTA談判並不現實,但與東盟、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進行FTA談判的條件已經成熟,與俄羅斯、印度、加拿大、巴西等國家實現自由貿易也不是沒有可能,所以中國要加快研究與這些國家簽訂FTA的可能性。

第三,雙邊FTA涉及的領域,應該拓寬至服務貿易以及多種便利化和合作形式等。傳統FTA的內容主要涉及貨物貿易自由化,而在最新出現的FTA中,各成員開始將更大的興趣集中到服務、技術、投資等更廣泛的領域如何促進貿易和交流,其目的是如何使FTA 的動態效果具體化。如,從日本-新加坡雙邊FTA生效之日起,日本將把日本電報電話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從20%增加到33%,新加坡成為第一個享有這個特權的國家。中國也要高度重視這一變化,以實現增加在FTA實踐中的獲益。

關鍵措施

第一,目前中國選擇FTA夥伴國應以小經濟體國家或國家集團為主。相對於大國,與小經濟體國家簽署的雙邊協定給國內產業帶來的沖擊相對有限,談判壓力相對比較小,也有利於在談判中採取靈活策略。中國的FTA談判還處於起步階段,談判經驗還需積累,在此背景下,嘗試與小經濟體國家及國家集團簽署FTA無疑是理性的選擇。

第二,資源的互補應成為中國選擇FTA夥伴國家的重要考慮因素。在巨大的人口壓力下,中國耕地、林木、水等資源以及石油等能源都相對稀缺,作為發展中國家,資本、技術、人力資本等要素規模也相對有限,這些已經日益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當前,與中國建立或嘗試簽署FTA的國家都有自己占優勢的要素資源,如東盟的林業資源,紐西蘭的技術、資本、畜牧和林業資源,澳大利亞的技術、資本、鐵礦和農業資源等,智利的銅礦等。這一特徵實際上反映出中國FTA實踐的一大目標,即通過簽署FTA,利用國外資源緩解國內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資源制約。

第三,農業是中國FTA談判中應高度關注的敏感領域。東盟各主要國家、紐西蘭、澳大利亞以及智利,都是農業發達的國家,並擁有許多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極強競爭力的農產品,如東盟的棕櫚油、熱帶水果、稻米;紐西蘭的奶製品、肉製品、粗羊毛;澳大利亞的小麥、奶製品、肉製品、細羊毛;智利的溫帶水果等。其中,稻米、水果等產品與中國的優勢產品有明顯的競爭,所以與這些國家進行FTA談判時,需要慎重處理農產品的市場准入等問題。因此,農業領域的談判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目前中國FTA實踐的進程。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經驗

FTA的簽署是以成員國「雙贏」為基礎的。積極嘗試與中國簽署FTA的各國,都極為看重中國這個全球消費者數量最多的巨大市場,因為實現自由貿易後,僅僅「貿易轉移效應」就會為他們帶來巨大而確定的獲益。但是,對於中國來說,與東盟簽署FTA後其經濟利益的獲得至少沒有其夥伴國那樣明顯:

第一,小經濟體國家有限的國內市場,使中國很難從貿易規模擴大中獲得很多利益。東盟十國中越南、緬甸、寮國、柬埔寨等都屬於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所以盡管地區人口接近6億,總GDP卻只有0.6萬億美元,人均約1000美元,消費者購買力非常有限,所以市場潛力並不十分巨大;紐西蘭雖然是發達國家,但人口只有400萬左右,國內市場也非常狹小。因此,很難想像中國的出口會在FTA簽署後有急劇的增加。

第二,與FTA夥伴國之間產業結構、出口結構上的高度相似也不利於中國獲得更多經濟利益。以東盟為例,中國與東盟各國處於大致相同的發展階段,有接近的資源稟賦條件,產業結構高度相似,推行出口導向戰略的東盟各國,出口的產品結構與市場結構都與中國高度相似,中國重點出口的加工農產品、紡織品等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也正是東盟各國具有優勢的產品,雙方形成水平競爭關系。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在狹小的東盟市場還是不能賣出更多產品。

第三,入世工作組報告書中的某些承諾,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中國經濟利益的獲得。例如,《中國加入WTO工作組報告書》第91條規定:「對於木材和紙製品,將對所有進口木材和紙製品適用相同的稅率,包括優惠計劃、關稅同盟或自由貿易區下適用的稅率」。這一規定就決定了中國很難給予林業資源豐富的紐西蘭、東盟各國以及智利等國,以更優惠的林產品市場准入條件,這意味著中國很難實現充分利用FTA夥伴國的林木資源,來緩解國內林產品供給壓力的目標。

雖然就中國-東盟FTA的實踐來說,中國很難從擴大出口方面獲得客觀的經濟利益。但是,如果綜合考慮防止在未來國際貿易格局中被再度邊緣化、營造更有利的經貿外部環境、增強在新一輪多邊談判中的發言權等目標,仍然發現中國參與FTA實踐,可以為自身帶來巨大的獲益:

第一,防止在未來的國際貿易格局中再度邊緣化。主要目的有三個:①FTA成員可以享受到比WTO一般成員更為顯著的貿易優惠,這樣如果不加快FTA實踐進程,中國加入WTO後所獲得的平等貿易待遇就很可能隨著各國FTA的蓬勃發展而重新面臨威脅;②各成員國通過雙邊談判往往會就多邊談判中的某些事項達成的共識,從而增強在未來多邊談判中對規則制定的影響,這樣沒有參與FTA實踐的國家可能將不得不被動接受別人安排的游戲規則;③雙邊談判的進程同時也是重新瓜分市場份額的過程,中國只有積極參與,才能爭取主導地位。

第二,緩解國內資源緊張的壓力。中國人口眾多,各種主要資源的人均佔有量很少。例如,人均耕地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資源更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資源的相對缺乏已日益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在這種情況下,充分利用各種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選擇。而與資源稟賦明顯互補的國家簽署FTA,可以使中國以更低的成本、更穩定的渠道,獲得經濟繼續高速發展必需的能源和原材料供給,這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無疑是有益的。

第三,有助於中國在WTO多邊談判中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具體內容包括:①簽署FTA將有助於中國與各國在多邊談判中協調立場,形成整合力量,進而擴大對多邊談判進程的影響;②作為WTO的新成員,通過與FTA夥伴國的合作,避免在談判中獨自承擔壓力;③雙邊談判將有助於中國更加主動地發表自己的意見,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可以說締結的雙邊FTA越多,中國在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中就擁有更大的發言權。

第四,創造有利於中國經濟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一方面,區域內部經濟聯系的加強將促進政治關系的穩定,歐盟、東盟的經驗都證明了這一點,所以中國簽署FTA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證與周邊各國政治關系的穩定;另一方面,FTA實踐還將促進中國「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在更廣泛領域被承認。東盟各國、紐西蘭以及智利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就是一個明顯的戰略勝利,而澳大利亞與中國開展自由貿易談判的前提條件,也是澳方必須首先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

啟示

WTO各成員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顯著差異,在多邊談判中的政策主張和利益要求有明顯不同,這是多邊談判取得一致結果越來越困難的主要原因,並直接阻礙了自由貿易在全球范圍內的推進。各成員國之所以積極參與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實踐,主要是希冀從區域、次區域或者雙邊的經濟合作中尋求自由貿易機會。從各國的實踐來看,以FTA為代表的區域或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確實可以從經濟和政治等方面為成員國帶來獲益。

FTA框架下所承諾的開放程度,會超越WTO成員國之間協議的范圍,締約國在貨物貿易、自然人移動、服務貿易、資本和信息流動等方面都會獲得諸多便利,這些因素均會為各成員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一般把FTA帶來的經濟效應大致分為兩部分,即通過降低區域內關稅直接促進成員國間貿易的靜態效應,以及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本積累間接促進成員國經濟成長的動態效應。

FTA簽署後產生的靜態效應,還可以進一步細分為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效應:①貿易創造效應。FTA內部實行自由貿易後,由於市場准入條件降低,各成員國國內成本較高的產品,會被生產成本較低的其他成員國產品所取代,這樣,成員國之間的相互貿易便能增加,商品的供給來源從國內向區內成員國轉移,新的貿易被「創造」出來,這就是貿易創造效應;②貿易轉移效應。相對FTA國家間的內部關稅,各成員國對外設的關稅等市場准入門檻要高一些,其他國家產品的進入將受到歧視,所以成員國之間某些商品的需求從非成員國轉向了生產成本較高的夥伴國,即商品的供給來源從非成員國向成員國轉移,這就是貿易轉移效應。

FTA簽署後產生的動態效應,則可以分為規模經濟效應、競爭刺激效應以及投資刺激效應三部分:①規模經濟效應。簽署FTA後,可以把各國的國內市場整合為統一的區內大市場,企業面對的市場規模擴大,同時,生產要素流通的便利,也將促進成員國產品生產的專業化分工,進而產生規模經濟,提高資源配置效率;②競爭刺激效應。成員國之間市場准入條件降低後,各國企業必須面臨其他成員國企業更激烈的競爭,這將促使企業不斷提高技術、提高經營管理、降低成本,從而使得成員國的產業結構得以優化;③投資刺激效應。FTA的建立還可以動態地刺激投資,非成員國企業為應對產品進入FTA區內市場受到的市場准入歧視,會選擇到FTA成員國境內投資設廠,從而增加FTA成員國吸引外資規模。

值得注意的是,FTA簽署後不僅會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還會產生深遠的政治影響。例如,歐盟「東擴」計劃的加快實施,其目的是希望通過成員國不斷增加和自身職能范圍的逐漸擴大,增強歐盟作為重要「一極」在世界政治多極化格局中的地位,從而改變其「政治矮人」的形象;美國在全球范圍內加快組建以美國為中心的放射性雙邊FTA網路,其目的也是進一步增強其在全球范圍內的政治影響;中國、日本、韓國甚至包括印度在與東盟進行「10+1」談判過程中的相互較力,其實質還不是經濟利益的爭奪,而是為加強各自對亞洲事務的影響。上述例子都充分說明,通過簽署FTA可以對雙邊的政治關系乃至整個世界的政治格局產生深刻影響。

案例應用的條件

(1)FTA並不是對WTO的替代,而只是對其的補充,所以不能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成功實踐,而對中國積極推進WTO多邊談判進程的策略產生懷疑;

(2)FTA的成功有賴於雙方的積極推動,並且在政治經濟領域均不應有實在阻礙;

(3)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運行證明,各國在FTA實踐的談判中,必須為敏感產業設置保障措施。

思考題

(1)與東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後,中國進口大量增加,是否意味著中國貿易利益的損失?

(2)目前,中國與美國、歐盟及日本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條件是否具備?為什麼?

❽ 國際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有哪些

一是貿易替代效應,即從靜態角度,一種商品可以通過貿易或投資方式進入一國市場,選擇了投資,便會替代貿易。聯合國1996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對於製造業的特定產品來說,作為公司國際化漸進過程即從貿易到FDI的結果,FDI與貿易的確存在著相互替代的線性聯系
二是貿易創造效應,即FDI可以在母國和東道國之間創造新貿易機會,使貿易在更大的規模進行.FDI會直接導致資本貨物、中間投入物和技術與服務的出口,從而會促進母國的貿易。特別是,FDI作為先進生產函數的轉移,會帶來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和信息的跨國流動,因而從整體和長遠上看,FDI會創造新貿易需求,推動東道國向母國的出口貿易(小島清,1987)

三是貿易補充效應,FDI往往要帶來維修等後續的支持性活動的發展,從而會促進和增加貿易機會。

其四是市場擴張效應,FDI實現的生產擴大,既會加深對東道國的市場滲透,也會進一步拓展新的第三國市場,從而使貿易導向的生產帶來總貿易量的凈增。

❾ 一個小國以世界市場價格每袋10元進口花生。它的需求曲線是D=400-l0P,供給曲線是S=50+5P。

1.當價格為10元時,d-s=(400-100)-(50+50)=200。 則進口量為200袋。
2.每袋徵收50%進口稅後,進口價格為15元,因為沒有進口時,國內價格為(400~10便士)=(50+5P)。P=70/3>15,進口後國內價格為15元,此時進口為(400-150)-(50+75)=125。
拓展資料:供給價格彈性是指生產者對價格變化的反應,生產者的反應取決於他們對價格變化和產量變化的適應能力。在農產品供給中,影響供給價格彈性的主要因素有:
①農業生產周期的長度 如果農產品生產周期較長,那麼生產周期內的價格變化不足以對農產品的供給產生影響,因此供給彈性較小。由於生產者沒有時間調整生產規模以形成新的產能,價格可能會再次變化,不再影響當前周期的供應量。如果農產品生產周期短,生產者有足夠的時間在價格變化的影響周期內調整生產規模,改變農產品的供給,那麼供給彈性就大。
②轉變農業生產規模難度大 如果農產品的生產規模容易變化,那麼供給彈性就大,反之亦然。一般來說,資本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農產品的生產規模難以改變,供給彈性較小。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生產規模易發生變化,但供給彈性大。
③農產品價格變動影響的持續時間 如果農產品價格變動的影響周期較長,生產者可以及時進行生產調整,改變供給,則供給彈性較大。如果價格變化的影響是短暫的,生產者沒有時間調整生產,那麼供給彈性就小。
④隨農產品產量的不斷增加,農產品成本增加的程度 如果農業產出的增加大於成本的增加,供給彈性的就大。相反,供給彈性相較會比較小。一般來說,由於土地收益遞減的規律,生產成本隨著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而迅速增加。因此,與工業品相比,農產品的供給彈性較小。 總之,農產品的供應由於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生產周期一般較長。

❿ 關稅同盟的動態效應主要表現有哪些

一、關稅同盟的動態優勢

1、關稅同盟的第一個動態效應就是大市場效應(或規模經濟效應)。關稅同盟建立以後,為成員國之間產品的相互出口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這種市場范圍的擴大促進了企業生產的發展,使生產者可以不斷擴大生產規模,降低成本,享受到規模經濟的利益,並且可進一步增強同盟內的企業對外,特別是對非成員國同類企業的競爭能力。因此關稅同盟所創造的大市場效應引發了企業規模經濟的實現。

2、關稅同盟的建立促進了成員國之間企業的競爭。在各成員國組成關稅同盟以前,許多部門已經形成了國內的壟斷,幾家企業長期占居國內市場,獲取超額壟斷利潤。

因而不利於各國的資源配置和技術進步。組成關稅同盟以後,由於各國市場的相互開放,各國企業面臨著來自於其他成員國同類企業的競爭。

結果各企業為在競爭中取得有利地位,必然會紛紛改善生產經營效率,增加研究與開發投入,增強採用新技術的意識,不斷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在同盟內營造一種濃烈的競爭氣氛,提高經濟效率,促進技術進步。

3、關稅同盟的建立有助於吸引外部投資。關稅同盟的建立意味著對來自非成員產品的排斥,同盟外的國家為了抵消這種不利影響,可能會將生產點轉移到關稅同盟內的一些國家,在當地直接生產並銷售,以便繞過統一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

這樣客觀上便產生了一種伴隨生產轉移而生的資本流入,吸引了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

二、關稅同盟的動態劣勢

1、關稅同盟的建立促成了新的壟斷的形成,如果關稅同盟的對外排他性很大,那麼這種保護所形成的新壟斷又會成為技術進步的嚴重障礙。除非關稅同盟不斷有新的成員國加入,從而不斷有新的刺激,否則由此產生的技術進步緩慢現象就不容忽視。

2、關稅同盟的建立可能會拉大成員國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關稅同盟建立以後,資本逐步向投資環境比較好的地區流動,如果沒有促進地區平衡發展的政策,一些國家中的落後地區與先進地區的差別將逐步拉大。

靜態效果

1、貿易創造效應

貿易創造效應是指建立關稅同盟後,關稅同盟某成員國的一些國內生產品被同盟內其他生產成本更低的產品的進口所替代,從而使資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擴大了生產所帶來的利益;

同時,通過專業化分工,使本國該項產品的消費支出減少,而把資本用於其他產品的消費,擴大了社會需求,結果使貿易量增加。

2、貿易轉移效應

貿易轉移效應是指締結關稅同盟之前,某個國家不生產某種商品而從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國家進口商品;

建立關稅同盟後,如果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被排斥在關稅同盟之外,則關稅同盟內部的自由貿易和共同的對外關稅使得該國該商品在同盟成員國內的稅後價格高於同盟某成員國相同商品在關稅同盟內的免稅價格;

這樣同盟成員國原來從非成員國進口的成本較低的商品轉從關稅同盟內部生產效率最高、生產成本最低的國家來進口。

3、貿易擴大效應

締結關稅同盟後,無論在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的情況下,進口國(上面例子中的A國)X商品的價格都比原來下降了。如果A國X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大於1,則A國對X商品需求數量的增加幅度要大於X商品價格的下降幅度,從而使X商品的銷售額也就是進口額增加,這就是貿易擴大效應。

閱讀全文

與貿易創造效應實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
日本商標注冊多少錢 瀏覽:75
商標注冊證天貓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