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工業化生產紫杉醇的問題
摘要
一種紫杉醇的制備方法,過程為:提取,除雜,色譜分離,其特徵在於除雜過程為:固相萃取,固相萃取除去脂溶性雜質,同時將紫杉烷化合物分離為紫杉醇/三尖杉寧鹼、10-去乙醯巴卡亭III/巴卡亭III和7-木糖紫杉醇三組;樹脂聯用層析,吸附樹脂除去極性雜質,離子交換樹脂除去色素等負電荷雜質和/或正電荷雜質,同時,將目標紫杉烷分為紫杉醇/三尖杉寧鹼、10-去乙醯巴卡亭III/巴卡亭III和7-木糖-紫杉醇三個部分。本發明為大批量制備紫杉醇提供了一種簡單方便、回收率高、成本低的方法。使用本方法制備的紫杉醇含量≥99.5%,目標紫杉烷總收率≥80%,紫杉醇產率≥0.025%,總產率(紫杉烷+10-去乙醯巴卡亭III)≥0.035%。
主權項
1、一種紫杉醇的制備方法,過程為: ——提取,以紅豆杉為原料獲得含有紫杉醇的提取物; ——除雜,除去提取物中的大量雜質; ——色譜分離,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除雜過程為: ——固相萃取,固相萃取除去脂溶性雜質,同時將紫杉烷化合物分離為紫杉醇/三尖杉寧鹼、10-去乙醯巴卡亭III/巴卡亭III和7-木糖紫杉醇三組; ——樹脂聯用層析,吸附樹脂除去極性雜質,離子交換樹脂除去色素等負電荷雜質和/或正電荷雜質,同時,將目標紫杉烷分為紫杉醇/三尖杉寧鹼、10-去乙醯巴卡亭III/巴卡亭III和7-木糖-紫杉醇三個部分。
摘要
本發明是一種紫杉醇次級作用靶標及其作為新紫杉醇類似物篩選的用途,涉及紫杉醇次級作用靶標的鑒定,以及利用這些靶標篩選紫杉醇新類似物。特別地,本發明涉及包括紅細胞木糖磷酸激酶、細胞骨架蛋白nebulin,I型細胞骨架蛋白-角質蛋白keratin 10、SWI/SNF 復合物60kD、N-乙醯谷氨酸合成酶、PML-RAR蛋白、NAD(P)H甲基萘醌氧化酶1、pericentrin B、嗜曙紅細胞過氧化物酶前體和肝癌高表達蛋白等和以上述次級作用靶標為報道基因的基因工程葯物篩選系統。
主權項
1.紫杉醇的次級作用靶標,包括紅細胞果糖磷酸激酶、細胞骨架蛋白nebulin,I型細胞骨架蛋白—角質蛋白keratin10、SWI/SNF復合物60kD、N-乙醯谷氨酸合成酶、PML-RAR蛋白、 NAD(P)H甲基萘醌氧化酶1、pericentrinB、嗜曙紅細胞過氧化物酶前體和肝癌高表達蛋白等。
B. 鄭喜群的獲獎情況
1.玉米生物活性肽的制備研究,2009年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8年齊齊哈爾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人
2.葵花籽深加工技術,2008年黑龍江省高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主持人
3. 玉米加工下腳料制備生物活性多肽製品的研究,2007年黑龍江省高校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主持人
4. 根霉產血栓溶酶的發酵機理、分離提純及結構研究,2005年黑龍江省高校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第二參加者
5. 好食脈孢菌發酵產β-胡蘿卜素的研究,2007年黑龍江省高校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第四參加者
6. 紫杉醇產生菌分離與工程菌株的構建,2003年黑龍江省科學技術二等獎,第六參加者
另外,作為第一發明人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項。
C. 誰知道章光101的發明人趙章光的創業歷程
趙章光 章光101的發明人,全國勞動模範、人大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科技部「發明創業獎」和第36屆布魯塞爾尤里卡發明展覽會一級騎士勛章等十多項國內外最高榮譽的獲得者,全國工商聯前執委、全國工商聯美容化妝品業商會副會長。在北京亦庄「章光101」工業園區院里,與四周全部是封閉的高大廠房不同,在一幢灑滿陽光玻璃大棚里,栽培著一株株生機勃勃的幼小樹苗,它們就是蜚聲中外的101集團董事長趙章光的「新寵」——紅豆杉。繼「章光101」毛發再生產品問世30年後,趙章光又把目光投注到瀕臨滅絕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樹種上,他研究開發章光紅豆杉睡金福產品也被世博會禮品代理商放上了專櫃。
30年穩步發展
趙章光出生於浙江樂清,少時家貧,初中輟學,與粗通中醫的父親行醫鄉間。後專心於脫發症的治療與研究,歷經6年、上千次的試驗,於70年代初研製成功「毛發再生酊」,為了紀念自己上千次的失敗,他將這一葯液取名為「101生發酊」。
1985年,趙章光北上鄭州創立脫發專科醫院,其發明的101通過了河南省醫學科學院醫療研究所的鑒定,獲得專家極高的評價。 1987年,「章光101」落戶北京,並在國際博覽會上連獲國際殊榮,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尤里卡世界發明博覽會及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與新技術展覽大會等國際 科技大會,獲得了11項國際大獎。從此,101享譽國內外,其顯著的療效贏得脫發者的良好口碑。早在1992年,國務院就認定了「章光101「系列發明為 我國科學技術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趙章光也開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待遇。創業故事www.cy1651.com
2002年「章光101」改制為民營企業,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現擁有員工1萬多名、專業連鎖咨詢服務中心發展到2500多家,是生發行業領軍企業、全球公認的生發知名品牌。
除去名聲大噪的那些年,30多年「章光101」給人的感覺就是這樣不緊不慢,沒見什麼靈機一動,也就沒什麼大起大落。當人們回首改革開放的第一批弄潮兒時,才發現大多數已經不見於江湖、甚至沒蹤跡,唯有看上去老老實實的趙章光,依然有他的一席之地。趙章光告訴記者:「不管賣什麼,最後靠的就一條:你的產品真正有效。」
千畝紅豆杉落戶廬山
趙章光這一生,始終是與中草葯結緣,無論是他出道時的生發液還是如今再拓疆土的紅豆杉。
雖年過花甲,趙章光仍然激情澎湃。2000年的時候他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條消息:作為目前確知其提取物具有優異癌症治療效果的天然植物之一,珍稀的古老植物紅豆杉資源日趨枯竭。經過查閱大量關於紅豆杉的資料,趙章光想,如果能大量種植並開發紅豆杉應該是件好事,那樣可以拯救更多的癌症患者。
然而,靈感需要有事實的印證,實幹家趙章光也不會因一時興起而倉促出招。在不斷求證的過程中,趙章光發現了國外某權威雜志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20世紀初,在美國西部山區有一片原始的紅豆杉林,林中有一個小山村,住著2000多戶居民。這個村莊以長壽聞名世界,壽命最短的人也有95歲,壽齡最長者達135歲,且全村無一人患過腫瘤、糖尿病、前列腺疾病、失眠症和高血壓等病症。這一奇特現象引起了科學家的高度重視,然而,他們並沒有發現村民的飲食有什麼異常,反而是村民的一個習慣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那就是這里的居民都喜歡到紅豆杉林中去散步、跳舞,這種活動被當地人稱為「森林浴」。在對此進行深入研究後,科學家們從紅豆杉中提取出一種名為紫杉醇的物質,而紫杉醇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抗癌物質之一。
長壽村的奧秘被揭示出來後,趙章光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而一次親身體驗更讓趙章光下決心種植紅豆杉。「我非常喜歡紅豆杉葉子的味道,有一次我順手在林子里摘了些紅豆杉葉子放在自己的辦公桌前,沒事兒就聞聞,沒想到我的高血壓居然在第6天降了下來。」趙章光決心讓紅豆杉這種神奇的作用物盡其用。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縝密的考察和專家的論證,趙章光終於在革命老區江西廬山威家鎮九星村找到了適合紅豆杉生長的「家」,在這片空氣、土壤、自然環境均達到優質標準的寶地上,趙章光設立了九江章光101紅豆杉生物工程公司,至今已經種植了1300畝紅豆杉。憑借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創新的「聞香療法」,如今「章光101」紅豆杉系列產品已得到國內外眾多消費者的青睞。
「八棵紅豆杉提取的紫杉醇可以治療一個腫瘤患者,100萬棵紅豆杉起碼可以救50萬個病人,我會把我在這里種植的紅豆杉的保健功能全力開發出來,讓國人真正享受到百年健康生活的樂趣。」年過花甲的趙章光談起紅豆杉未來的發展前景就滔滔不絕。
致力人類健康走低碳發展之路
出身郎中,彷彿給趙章光骨子裡深植了濟世救人的基因,他痴迷於此,也得益於此。在日前舉行的「2009中國節能減排功勛人物、功勛企業暨領軍人物、領軍企業頒獎晚會」上,趙章光榮膺2009中國節能減排領軍人物。
在頒獎大會上,趙章光受邀作為節能減排領軍人物作了特別發言。他強調,企業改變發展模式,實現低碳式發展,是順應潮流的現實要求,更是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保證。他說,紅豆杉產品是挖掘傳統醫葯寶庫,並與現代科技相融合取得成功的實例,對當今世界嗅覺與生命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在紅豆杉資源開發與利用上,他們堅持科學合理利用的原則,既保護紅豆杉資源,擴大紅豆杉種群,又研製成功了有利於人類健康的紅豆杉系列產品。
「以德為魂、懸壺濟世、依法治企、產業報國」是「101」集團的企業文化,過去的36年裡,「章光101」一直致力於人類健康,走出了一條低碳發展之路,充分證明了低碳模式的強大生命力。今後,「章光101」也將繼續沿著低碳之路走下去,積極創造低碳經濟,走節約型發展道路。
原文地址: http://www.cy1651.com/article-1248-1.html
D. 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師資力量
學院下設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葯學與制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醫學與健康研究中心、實驗教學中心,四個教學、科研機構。學院現有教職工76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導師7人,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人,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5人,雲南省「特殊津貼」獲得者1人。學院專任教師中82%的人具有博士學位,業已形成一支高學歷、高層次、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
學院現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雲南省二級重點學科,「昆明理工大學/清華大學――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省校共建重點學科,四個校級重點學科。擁有「環境生物學」、「生物冶金」兩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擁有「生物學」一級學科碩士點(下設「生物學」所屬十二個二級學科碩士點),「葯物化學」、「生物化工」兩個二級學科碩士點,「生物工程」、「制葯工程」二個工程碩士授權點。學院現有在讀博士生32人,碩士研究生300多人,生物工程、制葯工程兩個本科專業共計本科生近480人。 碩士導師介紹
李昆志:男, 博士,教授, 博士生導師, 雲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現任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1984 年、 1988 年分別獲得 廣西農學院(現廣西大學農學院)土壤農化分析專業和作物學專業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 1996 年為日本京都大學作物學研究室共同研究者。 1997-2001 年期間在該研究室攻讀博士學位,從事持續農業方面的研究。畢業後兩年被聘為日本京都大學生態學研究室外國人學者,從事廢棄農業有機物再利用項目的研究工作。 2003-2004 年間,先後在日本國立蔬菜茶業研究所作研究員,從事轉 Bt 基因蔬菜及生物學特性鑒定的研究;日本京都大學分子代謝制御學研究室博士研究員,參加古細菌 PEPC 的分子特性鑒定,植物四碳代謝、一碳代謝途徑的遺傳工程等項目的研究工作。 2004 年作為人才引進到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工程技術中心從事科研教學工作,研究方向為植物營養基因工程。主持和參加縱橫項課題十二項,發表論文三十多篇(其中 SCI 收錄 10 篇)。
白潔: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雲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 1988 年畢業於昆明醫學院醫療系, 2003 年獲日本京都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2003-2005 年期間在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部做博士後。主要的研究方向為分子神經生物學。
李蓉濤:女,博士,教授, 博士生導師, 雲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 1993 年畢業於西南師范大學生物系, 1996 年、 2004 年分別獲得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化學碩士學位 和 博士學位。主要從事環境對葯用植物生物活性物質的結構、活性成分和生理活性的影響研究,發現了系列結構新奇的高氧化度的降三萜類化合物及其它 新的骨架類型 ,還發現了有望作為治療艾滋病的候選葯物——「五味子素」。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項、雲南省科技廳新葯研究專項一項和參加多項其它課題。現已發表學術論文 54 篇 , 40 篇為 SCI 收錄論文 , SCI 影響因子總計為 94.974 ( 其中 10 篇 論文的 SCI 影響因子在 4.0 以上 ) 。申請中國專利 5 項 。
陳麗梅: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雲南省中青年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 1999-2004 年間留學日本京都大學,在農學研究科植物生理學研究室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在生命科學研究科分子代謝制御研究室做外國人特別研究員,從事 2 年的博士後研究工作。 2004 年作為人才引進到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工程技術中心從事科研教學工作, 主要從事植物代謝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通過遺傳工程操作在世界上首先開創利用植物光合作用代謝途徑同化甲醛的理論和方法,並成功申請了專利;完成了耐熱籃藻 PEPC 分子特性鑒定及其在植物中表達的生理生化效應分析,植物甲醛同化作用的遺傳操作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 20 余篇(其中 SCI 收錄 6 篇)。
魏雲林:男, 博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微生物學 學科帶頭人,現任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兼生物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 1991 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生物系獲學士學位, 1995 年獲協和醫科大碩士學位。 1997 至 2004 年間,獲日本文部省獎學金資助,在日本京都大學化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 2004 年作為人才引進到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工程技術中心從事科研教學工作,主要從事低溫微生物的研究;成功構建了世界上首個以低溫菌為宿主的低溫蛋白質表達系統,申請有國際專利兩項,國內專利一項。主持和參與國家 86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科研課題多項。已先後在國內外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 20 余篇,獨撰出版專著一部,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次。
井申榮:男,博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 1990 年畢業於陝西師范大學生物系,獲得理學學士學位; 1993 年畢業於西北大學生物系微生物學專業,獲得理學碩士學位; 2000 年在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病原生物學專業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2001-2004 年間在第三軍醫大學檢驗系進行博士後科研工作訓練。 2004 年至今在昆明理工大學從事科研教學工作。先後從事過細菌、噬菌體和病毒的分離培養、細胞培養、葯物毒理、實驗動物以及基因工程葯物的構建、表達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後主持省級和國家級科研項目 3 項,申請專利 2 項,發表論文 20 余篇。
柳陳堅: 男,博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 1990 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動物科學系獸醫專業,先後在上海楊浦區園林管理局及上海和平公園的公園管理科從事野生動物的獸醫臨床、疾病防治與飼養繁殖等工作。於 1994 年 5 月赴日留學,先後在日本國立岐阜大學的獸醫人獸共患傳染病教研室和食品微生物教研室與應用微生物教研室從事狂犬病、傳統發酵食品中的有用微生物及應用微生物中的生物酶領域研究,獲得了教育學碩士學位與 農學 博士學位。此後,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博士研究員,主要從事鸚鵡熱衣原體的分子生物學檢測體系的確立的研究。 2006 年 9 月作為人才引進到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從事科研教學工作,研究方向為應用微生物計食品安全。發表文章 10 篇,其中 SCI 收錄文章 2 篇。
林連兵:男,碩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 2000 年在雲南大學微生物研究所獲碩士學位 , 此後在昆明理工大學任教,被評為學校課堂教學十佳青年教師。 2003 年赴日本京都大學化學研究所訪問學習, 2004 年至今為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研教學人員。 作為項目組主要成員 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項,目前主持國家基金項目「騰沖熱海高溫噬菌體及其宿主多樣性研究(項目號: 30660009 )」,參加國家基金項目(項目號: 20567001 )和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號: 2005E 0068M )。已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其中 3 篇為 SCI 收錄,主要從事騰沖熱海高溫菌多樣性、高溫噬菌體多樣性、高溫菌酶學及高溫細菌冶金等相關基礎和應用研究。
陳朝銀:男,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 現任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工程系系主任。 1985 年南京農業大學微生物與免疫學專業碩士畢業 , 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學籌建食品生物工程學科 , 歷任實驗室主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先後主講《微生物學》、《發酵食品與發酵飲料》、《微生物工程》、《生物檢測技術》、《葯理學》、《受體生物學》、《現代葯理及實驗》等本科和研究生課程。 1992 年赴泰國 Kasetsart 大學學習、 1998 年到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讀博士、 2003 年赴德國 Gottingen 大學學習。研究方向:微生物工程與酶工程、生物資源開發、生物醫葯。曾主持國家和省級等科研項目 30 余項 , 發表論文 100 多篇 ( 其中 SCI 、 EI 收錄 10 余篇 ) 。登記基因 16 個 , 獲省自然科學二、三等獎各一次,科技進步三等獎一次、省校級教學成果獎 5 項次。
孟慶雄:男,博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 2000 年 2 月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動物學專業,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方向。在神經毒與受體結合的模型、突觸後神經毒性中毒治療葯物、神經毒蛋白入葯利用、分子結構與功能改造設計等方面在國內外期刊發表文章數篇,在多肽葯物研發、高通量葯物篩選與分子設計等方面有一定造詣,並在生化葯物的研發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
李海燕:女,博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現任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生物 工程系系副主任 。 1992 年畢業於雲南大學生物系微生物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 1999 年畢業於雲南大學生物系微生物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 2006 年畢業於雲南大學雲南省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獲博士學位。研究方向:葯源微生物資源及其開發。主要從事葯用植物內生真菌的分離、鑒定、抗腫瘤活性菌株的篩選及其活性代謝產物的分離純化以及中草葯的生物轉化及其抗腫瘤活性產物的分離純化及結構鑒定工作。
余旭亞:男,碩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 1992 年畢業於雲南工學院(現昆明理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化工系,同年留校任教。 1997 年 -2000 年間在職就讀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生,獲發酵工程工學碩士學位, 1999 年 -2000 年間在清華大學進修、合作研究。主持過昆明理工大學青年基金、昆明市生物化工產業發展專題、雲南省教育廳青年基金各一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縱橫向課題多項;指導校學生課外科技活獲雲南省三等獎;第一作者發表科研論文 10 篇,其中 EI 收錄 1 篇;第一作者發表教改論文 3 篇。
夏雪山:男,博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現任昆明理工大學科技處副處長。 1999 年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獸醫微生物與免疫學專業,獲農學碩士學位; 2002 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分子病毒學與細胞免疫學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學工作至今,曾擔任生物工程系系主任( 2004 年 10 月— 2006 年 12 月),赴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 Japan )進行合作研究( 2006 年 1 月— 7 月)。主要從事艾滋病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的基礎研究及應用基礎研究,從 2003 年起開始分子流行病學研究。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際合作項目、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雲南省科技廳高科技園區專項項目、平台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多項科研課題。在丙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學、診斷方法學、病毒變異與免疫逃逸機制、病毒培養體系與動物模型方面做出一系列成果。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文章 20 余篇,其中 6 篇被 SCI 收錄,獲授權專利 1 項,申報發明專利兩項。同時,任雲南省微生物學會理事、雲南省免疫學會理事。
魏大巧:女,碩士,講師。 1998 年畢業於雲南大學生物系污染生態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學工作至今, 曾從事過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研究、仙人掌及核桃開發利用研究、動物活性成分提取研究、植物組織培養、生物塑料的開發等研究工作。目前主要從事分子病毒學方面的研究工作。
劉麗:女,碩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 1996 年 7 月畢業於南京林業大學化工學院林產化學加工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 1996 年至今任教於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工程系。曾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無污染漂白 TCFP 的研究》和多項橫向科研項目。 1999 年遴選為學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並被選派到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技術系作訪問學者。主要從事植物化學、生物工藝學、微生物學等教學和科研工作,發表論文十多篇(其中 EI 收錄 2 篇, ISTP 收錄 1 篇)。
葛鋒:男,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植物細胞工程。 2001 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 2006 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獲生物化工專業,獲博士學位,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至今。主要從事有關珍稀瀕危植物的離體大規模細胞培養、組培快繁以及對植物次生代謝途徑的遺傳改造和天然產物的提取分離。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完成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新疆紫草的繁育研究」,並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新型植物細胞培養反應器及細胞聚集體調控研究」以及國家「 863 」等多個基金項目。已申請發明專利 1 項,發表論文 7 篇,其中 2 篇被 SCI 收錄, 2 篇被 EI 收錄。
李寶才:男,博士,教授, 碩士生導師, 制葯工程專業學科帶頭人,現任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 1982 年 2 月畢業於雲南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專業,獲學士學位。 1986 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山西煤化所有機化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1996 - 1997 年,受邀到英國 Bristol 大學生物有機地球化學中心做訪問研究員。 2002 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所,獲博士學位。主持完成雲南省、煤炭部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四項;省教委重點基金等二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項;獲曲靖地區科技進步獎一項。至今,已發表 60 余篇論文,其中 4 篇被 SCI 和 EI 收錄, 20 篇被 CA 收錄;指導研究生 9 名。同時,任《 腐植酸》編委,中國腐植酸工業協會理事。
楊亞玲:女,博士,教授, 碩士生導師, 現任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制葯工程系系副主任。主要從事葯物分析、天然產物分離、分析、活性及其應用研究,本研究方向主要進行新分析試劑的合成、篩選,同時在樣品前處理方面進行研究,建立新葯物分析體系,達到提高分析方法的選擇性、靈敏度及分析速度的目的,另對天然產物進行活性如抗氧化、抗過敏等的篩選,主要用於保健食品、化妝品中。先後主持省部級、市廳級、校企合作項目多項,以第一作者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近 50 篇,以第一發明人申請發明專利 5 項,其中 2 項已授權,獲得過雲南省技術發明二等獎、自然科學一等獎、昆明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次。
楊波: 男,在職博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現任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制葯工程系系主任。長期從事天然產物如澱粉、環糊精、殼聚糖等大分子的修飾改性及其在醫葯、化工、環境等方面的應用研究。現從事天然產物的主客體化學及超分子化學研究, 並在我國一流超分子化學實驗室進行研究工作,已有相關研究成果的論文被 EI 全文收錄。 近年來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近 20 篇,其中第一作者 10 余篇。先後主持完成省級、廳級基金項目近十項,與企業合作完成校多項企校項目。另外,主持或參與完成多項制葯工程學科 多媒體課件項目和教改項目,獲得昆明理工大學第七屆伍達觀教育基金教師先進教師獎 。
楊健:男,博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葯學技術工作,熟悉葯品的科研及其生產、質量等技術工作和有關技術管理工作。先後參與進行過新葯洛美沙星膠囊、雙清口服液、碘散等技術生產轉化,原料葯潑尼松龍、潑尼松龍磷酸酯鈉鹽、潑尼松龍片、注射液的研製和獨立開展輔酶 Q 及其類似物的合成研究工作。目前主要致力於輔酶 Q 、紫杉醇等化學葯物、天然葯物有效成分的合成、半合成研究以及新葯先導化合物的結構修飾、構效關系研究。發表研究論文兩篇( SCI 及核心期刊各一篇),
劉謀盛:男,碩士,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 1998 年畢業於昆明理工大學,獲碩士學位,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工作至今。主要從事葯用植物栽培及應用研究工作。主持完成項目兩項,參與研究及完成項目九項。其中主持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及校青年基金項目各一項。申請專利一項,獲雲南省技術發明獎等獎項四項,發表論文 12 篇。
徐軍偉,博士/博士後,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2009年畢業於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化工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2009年-2011年於上海交通大學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2012年作為雲南省高層次引進人才到昆明理工大學工作。研究方向為應用微生物和代謝工程。
E. 專利號ZL200910152866.3
【發明專利】紅豆杉無毒提取物的工藝
【法律狀態】發明授權專利 有效專利
【基本信息】:
申請號:CN200910152866.3
申請日:2009-09-18
公開/公告號:CN101671319
公開/公告日:2010-03-17
申請/專利權人:應成傑
發明/設計人:應成傑
主分類號:C07D305/14
分類號:C07D305/14 ; A61P35/00 ; A23L1/30 ; A61P29/00
【專利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紅豆杉無毒提取物的工藝,它包括下列步驟:(1)將紅豆杉的乾和根按4∶1的重量配比磨成紅豆杉乾粉;(2)將紅豆杉原料2千克和8千克55°~65°的白酒一起放入密封玻璃瓶,溫度在25℃~40℃之間;(3)浸泡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分別加250克白酒和100克紅豆杉乾粉後攪拌,在攪拌同時溫度加熱到50℃~60℃,至酒的顏色呈褐紅色,滴在地上干後呈粉紅色為浸泡加工完成;4)過濾、去渣,密封沉澱48小時以上,去沉澱物,浸泡後的成品用容器加溫至50℃~100℃真空抽干保留濕提取物,烘乾後即得紫杉醇醇提取物。本發明有益的效果:可作為保健品的添加物,可以讓人們提前預防腫瘤。可作為抗瘤中成葯的添加物,可治療腫瘤,可減輕患者的痛苦。
【專利主權項】:
1、一種紅豆杉無毒提取物的工藝,其特徵在於:它包括下列步驟:(1)、將紅豆杉的乾和根按4∶1的重量配比磨成紅豆杉乾粉備用;(2)、將紅豆杉的葉、干、根、皮按1∶7∶1∶1的重量配比形成紅豆杉原料,將上述紅豆杉原料2千克和8千克55°~65°的白酒一起放入密封玻璃瓶,環境溫度在25℃~40℃之間;(3)、浸泡第7天加250克白酒和100克紅豆杉乾粉,並要求充分攪拌,在攪拌同時溫度加熱到50℃~60℃,然後自然冷卻;(4)、第14天再加250克白酒和100克紅豆杉乾粉,並要求充分的攪拌,在攪拌同時溫度加熱到50℃~60℃,然後自然冷卻;(5)、第21天再加250克白酒和100克紅豆杉乾粉,並要求充分的攪拌,在攪拌同時溫度加熱到50℃~60℃,然後加蓋密封,時間為45天~60天,酒的顏色呈褐紅色,滴在地上干後呈粉紅色為浸泡加工完成:(6)、過濾、去渣,密封沉澱48
F. 人類獲得紫杉醇的方法有哪些
?當前,人類獲得紫杉醇的方法有:1.天然提取. 2.人工合成. 3.半人工合成. 4.生物發酵. 後三種方法大都停留在實驗室階段.?(1) 紫杉醇的生物合成:?紫杉醇的分子式為:C47H51NO14是萜類環狀結構的天然次生代謝物.主要由紫杉烷環和側鏈組成.研究其生物合成,對於人為定向的提高合成效率及克隆組合,形成關鍵的酶的基因,提高紫杉醇的產量意義重大.目前的關鍵是能否找到一兩個關鍵酶的發現,並使得其基因純化和基因克隆.克隆紅豆杉基因能否突破還有待於觀察,不過人們已經找到的假想途徑,目前這些技術還處在實驗室階段.?(2).紫杉醇的化學合成?根據研究及報道:從紅豆杉植物中分離得到的10---去乙醯漿果赤黴素Ⅲ (巴卡亭Ⅲ),顯然活性低於紫杉醇,但可以從紅豆杉針葉中提取.該物質經過四步化學過程可合成紫杉醇.為解決紫杉醇新來源途徑,取得重大進展.以NICOLAOU博士為首的美國研究小組在1994年報道通過化學方法全合成紫杉醇的結果.但化學合成從實質意義上說還沒有取得徹底的突破,目前還不具備應用價值.?(3) 紫杉醇的微生物合成?STTERLE等從短葉紅豆杉韌皮部分, 分離得到一種寄生真菌(taxo myces an dreanae).可以在特定的培養基中產生紫杉醇及相關烴合物,但由於目前產量極低,所以還不能在生產中得到應用.重組DNA技術可望提高紫杉醇的產量.?通過研究還發現:根是除樹皮外紫杉醇含量最高的器官.人們利用發根農桿菌(agrobac terium rhizogenes )浸然紅豆杉植物外植體誘導生根.這一辦法不需外援激素,發根生長迅速,遺傳性狀穩定而受到重視.如能把尋找合成紫杉醇或其類似衍生物,從微生物合成途徑中,定向得到關鍵酶和克隆紅豆杉相關基因結合起來,可使這一方法得到突破.?具第五界北京生物醫葯發展論壇介紹,從植物中提取紫杉醇的發展過程大體情況是:?從60年代起,抗癌新葯的發現主要是從原始植物的代謝產物中尋找,就是目前正在使用的幾種抗癌化療試劑,也不是從高等植物中提取的化合物.?比如:從長春花中分離出的「長春花類生物鹼」?從盾葉鬼臼中分離得到的「表鬼臼毒素」類衍生物.?從喜樹中分離得到的「喜樹鹼類衍生物」?以至到現在的從紅豆杉中分離得到的「紫杉二帖類」成份等.
G. 茶膏是什麼
茶膏就是茶的精華,是普洱茶的深加工產品。是通過一定的工藝手段將茶葉的纖維物質與茶汁分離,將獲得的茶汁進行再加工,還原成更高一級的固態速溶茶。和普洱茶一樣,可以陳化長久保存,但茶膏的營養價值更高,且相對來說更加便捷,因為沒有茶葉,可直接溶於水中。
茶膏作為普洱茶家族五大系列品種(團茶、餅茶、沱茶、磚茶、茶膏)之一,是其家族特殊的一員,被譽為茶中黃金。它是中國人發明的最早的速溶茶,其最早的記載在唐代陸羽的《茶經》中已經有了。在清朝,茶膏更是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發展成為宮廷御品、至尊國禮。
現代普洱茶膏的營養性是由五大部分組成,它們分別是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咖啡鹼、茶氨酸。這五大部分集合成有機的整體,為人體提供諸多的營養成分與保健因子。雖然古代普洱茶膏也具備這五大成分,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先進技術與手段的採用,現代普洱茶膏相比古代普洱茶膏更具營養性,其營養成分含量更高。
現代茶膏製作工藝是御茗堂從研發清廷茶膏製作工藝,將當今最先進的壓榨與萃取技術,及運用帝茗堂自主研發的專利技術——低溫(恆溫)遠紅外轉換多級萃取等裝置,將茶葉中的茶汁與纖維物質分離。並經過超濾與低溫乾燥等工藝,剔除了農葯殘留、解決了重金屬超標等問題,保證了產品的食品安全,保留了茶內營養物質的活性,使得御茗堂茶膏具備了後續轉化的「動能」,繼而將獲取的茶汁還原為更高級別的茶品,就是御茗堂茶膏,也是當代茶膏的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