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火器發明家

火器發明家

發布時間:2022-08-24 08:35:59

❶ 有關火器的問題

來一些資料性的東西:

火作為一種最早被人類掌握的自然力量,以其破壞力而被古人所崇拜,並且由此而走入了人類的戰爭。但是由於技術原因,古人缺乏有效的投射手段,而使火在戰爭中的應用受到限制,所以在早期戰爭中,用火來殺傷敵人,只能靠事先的埋伏而缺乏機動性。而從查到的資料來看,在我國,最早的主動用火進攻敵人而取得豐厚戰果的,應該是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東吳用艨艟(圖)裝載燃料沖入曹軍水寨而獲勝。然而這種方法,只能在水戰中應用,所以不具備普及性。

而最早的火箭一詞,也出現在三國時期,而且是一種可以普遍使用的武器。在公元228年的三國時期,魏國第一次在射出的箭上裝上火把,當時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進攻陳倉(今陝西寶雞東)時,魏國守將郝昭就用火箭焚燒了蜀軍攻城的雲梯,守住了陳倉。"火箭"一詞自此出現。不過當時的火箭只是在箭頭後部綁附浸滿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點燃後用弓弩射至敵方,達到縱火目的的兵器。雖然這種武器很簡單,但是已經可以讓火在戰爭中大顯身手了。轉自鐵血 http://www.tiexue.net/

但是火真正在戰爭中真正顯示自己的威力,卻是在火葯發明以後,這時的火,已經不在是燒毀敵方物資的工具,而是通過爆炸這種劇烈燃燒,來給敵人造成更大的人員物資損失。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於公元七世紀,在煉制丹葯的過程中發明的。火葯發明後,首先被古代軍事家所利用,製造出火葯武器,用於戰爭。《武經總要》記有火葯配方和火葯武器。火葯的主要成份是硝石、硫磺和木炭,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年代最早的軍用火葯配方。據記載,唐昭宗天佑元年(904)鄭璠攻豫章(今江西南昌)時,曾用飛火攻城,這是我國目前已知使用火葯武器的最早記錄。飛火是用弓發射的火箭,在箭桿上綁一火葯團,點燃引線,用弓發射,以燒傷敵人。

宋元時期,我國的火器進入了第一次發展高潮,,人們利用火葯所具有的束縛力越緊爆炸力越強的特性,製成了爆炸性火器,如霹靂火球、火蒺藜、震天雷等。這類火器用生鐵或陶器做外殼,內裝火葯,點燃後能發出極強的爆炸力。 早期的火器 從北宋到南宋約3個世紀,是早期火器的創制階段。這個時期火器已用於戰爭,並有一定規模,有些火器的儲備已是數以萬計,在戰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就全局來說,當時大量裝備軍隊起決定作用的兵器還是冷兵器。北宋發明的火葯箭、火球類火器,主要是用以縱火的火攻器具,可起燒傷敵人和驚嚇敵軍人馬的作用。南宋發明的鐵火球、火槍類火器,已有較大的殺傷和破壞作用。但這兩類火器除少數可以手投外,主要是用弓、弩、球等冷兵器來發射和投擲,飛火槍也是把噴火筒和矛槍結合起來使用,都離不開冷兵器。因此,這個時期雖然已經是火器和冷兵器並用,但還是一個以冷兵器為主的時期。轉自鐵血 http://www.tiexue.net/

據《宋史·兵志》等史書記載,自開寶三年至咸平五年(970~1002),兵部令史馮繼升、神衛水軍隊長唐福、冀州團練使石普等人,先後向朝廷進獻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燃燒性火器。《武經總要》中記載著這些火器的製造和使用方法,並列出3種火葯配方,這些配方是世界上最早以火葯命名並用於軍事的配方。這些火器,在北宋時期的戰爭中經常使用。如靖康元年(1126),宋軍在丞相李綱指揮下,使用火箭、霹靂球同其他冷兵器相結合,打退了金軍對汴京(今河南省開封)的進攻。之後,金軍也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火器的技術,攻佔了汴京城。北宋時期火器的製造已初具規模,在汴京設有廣備攻城作,工匠5000餘人,下轄10作,其中就有火葯作和專門製造火器的火作。元豐七年(1084)二月,從汴京一次調發煦州、河州駐軍的火器,就有神臂弓火箭10萬支,火葯弓箭2萬支,火葯火球箭2000支,火彈2000枚之多。10~13世紀,在宋、金、元的戰爭中,已應用了火槍、飛火炮、震天雷炮等火葯武器。那時的飛火炮和現代的火焰噴射器相似,是一種原始的火箭武器。

據《宋史·兵志》等史書記載,從宋太祖開寶三年到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970年到1002年),兵部令使馮繼升、神衛水軍隊長唐福、冀州團練使石普等人,先後向朝廷進獻了火球、火葯箭等燃燒性火器。《武經總要》記載了這些火器的製造和使用方法,並提供了火球、蒺藜火球、毒葯煙球三個火葯配方。 轉自鐵血 http://www.tiexue.net/

《武經總要》記載的火球有引火球、蒺藜火球、霹靂火球、煙球、毒葯煙球、火球、鐵嘴火鷂、竹火鷂等八種製品。前六種的製法基本相同,通常是先把配製好的火葯,同鐵片一類殺傷物和致毒物拌和,然後用多層紙糊固成球形外殼,殼外塗上易燃的引火物,待曬干後使用。鐵嘴火鷂是用薄板製成鷂身,頭部安上鐵嘴,尾部綁有稈草,火葯裝在尾中。竹火鷂是用竹片編成籠形外殼,外殼糊幾層紙、內裝火葯一斤,尾部綁草三斤到五斤。作戰時,先用烙錐把火球殼烙透,然後用拋石機拋到敵陣,達到燃燒、障礙、致毒和遮障等作戰目的。宋欽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北宋尚書右丞李綱(1083—1140),曾指揮宋軍用霹靂火球打退了金軍的初次進攻。到明代後期,火球類火器又有增多。主要有神火混元球、火彈、火妖等毒殺性火球,燒天猛火無欄炮、紙糊圓炮、群蜂炮、大蜂窩、火磚、火桶等燃燒和障礙性火球,萬火飛沙神炮、風塵炮、天墜炮等煙幕和遮障性火球。

火葯箭是北宋初年創制的另一種初級燃燒性火器,主要製品有弓弩火葯箭和火葯鞭箭兩種。弓弩火葯箭是在一支普通箭頭的後部綁附一個環繞箭桿的球形火葯包,包殼用易燃物製成,內裝火葯,葯量由弓弩的大小而定。作戰時,先點著火葯包,然後把箭射到敵軍糧草積聚上,待著火的包殼引燃殼內的火葯後,就引起猛烈燃燒。 轉自鐵血 http://www.tiexue.net/

初級火器除了北宋初年創制的火球和火葯箭之外,南宋又創制鐵火炮和竹製、紙制的火槍。這一時期戰爭頻繁,錯綜復雜,有南宋對金、金對蒙古、蒙古對南宋、蒙古西征等多種戰爭。交戰的各方都全力利用和研製新式火器,以便戰勝對方,這就促進了火器的發展。金軍在滅亡北宋以後,由於掌握了北宋的火器製造業和工匠,創制了鐵火炮。南宋寧宗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金軍在進攻蘄州(今湖北蘄春)時,率先使用了鐵火炮。鐵火炮用鐵做殼,有球形、罐形、葫蘆形、合碗形等樣式,內藏火葯,有火捻從炮內火葯中通出。使用時,士兵點著火捻,待拋到敵方時,火捻引著火葯,使鐵殼爆炸。這種用火捻點火引爆的方法,比火球用烙錐烙透球殼的方法,大大前進了一步。鐵火炮點火爆炸後,既能以火焰燒灼敵方,又能以四散飛擊的鐵殼碎片擊殺敵軍人馬和敵軍戰具,成為世界上最早的鐵殼爆炸彈,為明代後期創制的地雷、水雷和各種爆炸彈奠定了基礎。

火槍的創制和發展,是南宋初級火器發展的又一重要成果。它的最初製品是在宋高宗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由德安(今湖北孝感地區)守將陳規用火炮葯製成能噴射火焰燒毀敵人的大型攻城器械——天橋的長竹桿火槍,他因而取得了守城戰的勝利。陳規可以說是管形火器的發明家。時隔百年之後,金忠孝軍在宋理宗紹定五年(公元1232年),使用了既能用火葯筒噴火灼敵、又能用槍鋒刺敵的飛火槍,取得了夜襲蒙古軍兵營的勝利,成為我國集群士兵使用單兵火槍作戰的首例。到理宗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壽春府(今安徽壽縣)地方的火器研製者創制了「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然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餘步。」(《宋史》卷一百九十七)「子窠」是最早的子彈。這是把燃燒性火器過渡到管形射擊火器的發展階段,為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火銃的創制奠定了基礎。 轉自鐵血 http://www.tiexue.net/

火銃的創制是中國元代兵器製造的重要成果,宋朝出現的「突火槍」殺傷力不大,射程僅僅5至10m,在當時多說是嚇唬人用。但元朝建立後,重視發展新型火器,至元十六年(1279),集中各地工匠於大都(今北京市),研製新式兵器,重新調整火葯的配方,使同樣體積的火葯,效能提高了約三倍。元朝至順三年(1332),鑄造了鑄有銘文最早的銅火銃,長1尺1寸,重28斤。同時還製造出了早期的手銃,但威力小、射程低,基本上沒有使用價值,給軍官們作為玩物到更合適一些。

它是依據南宋火槍尤其是突火槍的發射原理製成的。現存的元文宗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所制、安放在架上發射的盞口銃,元惠宗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研製的手銃,分別是當時所制大型火銃和手銃的代表性製品。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出土實物。它們在構造上基本相同,都由前膛、葯室和尾銎構成。同火槍相比,火銃的使用壽命長,發射威力大,是元軍和元末農民起義軍使用的利器。

元末戰爭時期,火炮在戰爭中被大量的使用,據《明史》記載,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張士誠被明軍圍困在平江城(今江蘇蘇州),大將徐達「領四十八衛將士圍城,每一衛置襄陽炮架五座,七梢炮架五十餘座,大小將軍筒五十餘座,四十八營寨列於城之周遭,張士誠欲遁不得飛渡,銑炮之聲晝夜不絕……」。由此看來,當時的戰斗景象是何等的壯觀,火銃和火炮的數量亦已經達到相當的數量。金屬火器的出現,開創了古代武器的先河,它以使用壽命長,發射威力大,運用范圍廣等多種優點,成為以後歷代的重要兵器,並在世界范圍內普遍應用。

❷ 明朝末年發明家姓畢,畢X,好象是發明火器的,求這個人叫啥名字

中國領先世界的兩千年(公元前476年-公元1525年)

公元前800年,中國人發明拋石機。

808年,中國人發明火葯。

904年,中國人鄭璠發明火葯彈,拋石機由拋石變為拋火葯彈,火葯首次用於戰爭,開創了熱兵器時代。

970年,中國人馮繼發明噴射火器(捆綁火葯筒的竹箭)。

1000年,中國人唐福發明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

1132年,中國人陳規發明火槍(竹竿火槍,噴射火焰燒人)。

1259年,中國人發明突火槍(粗竹筒發射彈丸)。

1280年,中國人發明火炮。

1346 年,英國人發明發射石彈的火炮。

1378 年,德國人發明發射鐵彈的火炮。

1410年,西班牙人發明火繩槍(火繩點火)。

1525年,中國人發明發射爆炸彈的火炮,開創了世界的新紀元,結束了中國的舊紀元。中國人發明了爆炸彈,但仍然熱衷於使用實心彈。

中國與世界保持水平的兩百年(1525年--1715年)

1525年,義大利人芬奇發明燧發槍(燧石點火)。

從1525年開始,西方的槍炮技術就漸漸超過中國了。但是從1525年到1683年的158年間,中國的槍炮技術尚能與西方保持同步。但當清朝政權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穩定全國之後,因軍事的威脅消失,官方對火炮的重視日減。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中國的槍炮技術大致與西方相當。

沒有提到誰叫畢什麼的啊

❸ 元代、明代、清代有哪些發明家

郭守敬是中國元代著名的科學家,他發明了簡儀等多種儀器,並制定了一部精良的歷法——《授時歷》。黃道婆(1245—1330年)元代棉紡織家。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號玄扈,謚文定。明松江人,漢族。萬曆三十二年(1604)進士。通天文、歷算,習火器。徐光啟在天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歷法的修訂和《崇禎歷書》的編譯。
明代火器發明家 趙士禎 趙士禎(1552———1611),字常吉,號後湖,樂清市(縣城)人,明代火器發明家。他發明的「火箭溜」、「制電銃」、「鷹揚炮」等,在當時抗倭戰斗中發揮了強大的作用,他著的《神器譜》、《備邊屯田車銃儀》等書,受到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高度評價。然而趙士禎進入仕途憑借的是精湛的書法藝術。據記載,他在太學讀書時偶爾寫詩於扇上為宦官所得,獻給萬曆皇帝「大得欣賞」,遂於萬曆六年(1578)被封鴻臚寺主管,「後進為中書舍人」。
徐壽 (1818~1884)清代科學家,精於數學和工程技術,與同時代科學家華蘅芳共同製造出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又製成木殼輪船「黃鵠」號,這是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項新成就。1871年徐壽翻譯出版了《化學監源》等6部書。
清代火器發明家戴梓 清朝發明家黃履庄(1656—?年),江蘇揚州人。自幼聰穎,尤其喜歡出新點子。他七八歲在私塾讀書時,曾經背著塾師,偷偷拿走木匠的刀子和鑿子,雕刻出一個高約一寸的木人。把木人放在桌上,它能自動行走,手足都會動,觀者都說它很神奇。黃履庄十餘歲時,父親去世,黃履庄就到了廣陵(今揚州市廣陵區)他舅舅家,與姑表兄弟戴榕(字文昭,1656—?年)同處,兩人同年同月同日同時辰出生(奇得很!)。他因此接觸到了西方的數學和物理學,製作技藝大有長進。他曾做了一些小東西給自己玩,見者多出重價購買。但他體質虛弱,不耐過多勞動,不得不放棄此項愛好,因此他的作品不可多得。 戴榕曾看到黃履庄製作了一輛雙輪小車,長三尺餘,可坐一人,不用推它就會自己行走;若停住了,只要用手拉動軸旁的曲拐,它又會繼續行走,每天可行走八十里。黃履庄還製作了一隻木狗,把它放置在門旁,可像真狗一樣卷卧,有人進門,觸動機關,木狗就會叫個不停,叫聲與真狗相類,人們很難辨其真偽。他還製作了一隻木鳥,把它放在竹籠中,自己會跳舞飛鳴,叫聲像畫眉鳥,凄越動人。黃履庄還製作了一個水器,把水灌進器中,水就會像線一樣自下向上射出,高五六尺,一個時辰後水流也不會斷。他還製作了很多其它玩具,不能悉載。 有人見黃履庄能製作出這麼多的奇巧東西,懷疑他必定有異書或有異傳。可戴榕與他相處了很久,沒有看到他有什麼異書。戴榕也問過黃履庄,他的技藝是向誰學來的。可黃履庄告訴他,他根本就沒有師傅。其實,黃履庄是因為喜歡思考,善於思考。戴榕曾對他滔滔不絕地說話,他則仔細地聽著。他思考問題若不得解,必定會整夜不眠,擁衾而坐,直到找到答案才罷休。 黃履庄還設計過驗冷熱器(即溫度計,能分別氣候,驗測葯性),驗燥濕器(即濕度計,可預測天氣陰晴),瑞光鏡(即聚光鏡,大者口徑達五六尺,夜以一燈照之,光射數里,其用甚巨。冬月人坐光中,遍體生溫,如在太陽之下)、望遠鏡和顯微鏡等光學儀器,多級螺旋水車(用於農田灌溉)等。著有《奇器圖略》等。

❹ 最早的槍炮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宋元時期出現的管形火器,是我國和世界上最早的槍炮。

據湯濤的《德安守御錄》記載,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對軍事技術頗有研究的陳規在守德安(今湖北安陸)時,使用了「長竹竿火槍二十分條」。作戰時兩名士兵共同用一條,一人持槍,一人點燃槍中火葯。用以噴火燒灼敵人。陳規可以說是管形火器的發明家。《宋史》記載: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壽春地區有人製成了突火槍,突火槍用粗竹筒製作,內裝有火葯和「子窠」,火葯點燃後產生強大的氣體壓力,把「子窠」射出去。「子窠」就是原始的子彈。突火槍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能發射子彈的火槍,開創了管狀火器發射彈丸的先聲,把燃燒性火器過渡到管形射擊火器的發展階段,這在管形火器的發展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進步。

到了元代出現了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火炮,又稱火銃、火筒,火銑內裝填火葯和碎鐵,用以轟擊敵人,因其威力很大,被稱為「銅將軍」。中國歷史博物館現收藏的一門元至順三年(1332年)鑄造的銅銑,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古代管狀火器由於槍管對子彈的約束力,造成了一個較為穩定的管內彈道,從大大增加了管外彈道的穩定性,使射擊的准確性顯著提高。管狀火器的發明是武器史上的又一大飛躍,它是近代槍炮的雛形,現代的槍炮就是由這種管型火炮武器逐步發展起來的。

❺ 清朝康熙年有一個擅長制火器的人後來被殺,求此人有關信息資料

清朝康熙年間,出了一位天才火器製造家——戴梓。他發明的沖天炮,曾被康熙帝賜名為「威遠將軍」。然而,戴梓的過人才智和卓越的發明,卻引起了時在清廷供職的洋人南懷仁的嫉恨,因此而受誣陷,被康熙帝流放到盛京。 年少即成發明家
戴梓,字文開,號耕煙,遼東人稱其為耕煙先生。
戴梓1635年生於浙江仁和(今杭州)。其父戴蒼,曾任明朝監軍,擅長製造軍械,又喜歡繪畫,為當時知名的畫家。
戴梓剛懂事的時候,就常常隨在父親身旁,觀看父親繪畫和研製軍械。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之下,他開始對繪畫和軍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1歲時,他參與了軍械製造,父親所珍藏的軍器製造圖籍,他廢寢忘食地研讀,力求精通原理。過人的天分加上潛心的學習和不懈的努力,戴梓在少年時代就研製成功了一種銃(即火器),能發射百步之外。《嘯亭雜錄·戴學士》一書中,稱戴梓「少有機悟,自製火器」,小小年紀就被人們譽稱為「天才火器發明家」。 隻身入敵營屢立大功
康熙十二年初,戴梓入伍從戎。康熙十二年十一月,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發動了分裂國家的叛亂。不久,鎮守在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先後起兵響應,史稱「三藩之亂」。
次年,即康熙十三年六月,朝廷命和碩康親王書傑為奉命大將軍,率軍進駐浙江討伐耿精忠。經人推薦,康親王將戴梓禮聘至軍中。戴梓為康親王講述天下大勢,分析敵我態勢,說:「三藩不足慮,可計日而擒……」康親王聽罷心中大悅,將戴梓請之上座。
康熙十五年九月,康親王率領清軍入閩作戰,叛將馬九玉率兵扼守九龍山(今福建古田西南),清軍受阻不前。康親王招來眾將議論戰守之策,結果大家七嘴八舌,說了半天也沒說出一個好辦法。這時,戴梓站了出來,說:「守固不可取,戰亦非計,若能說得馬九玉投降,才是上策。」康親王一聽覺得有道理。不僅立即採納了戴梓的建議,還決定派戴梓前往招撫。戴梓領命前往敵營,憑三寸不爛之舌,陳以厲害,果然說服馬九玉率眾歸降。
在圍攻耿精忠大營時,耿精忠負隅頑抗,戰事進行得異常慘烈。為避免更大的傷亡,戴梓再次請命赴敵營進行招降。戴梓單人單騎來到耿精忠大營時,耿精忠布下刀槍陣,「夾道列戟如蟒」。戴梓面不改色,從容在刀陣中走過,在氣勢上反倒鎮住了耿精忠。會談中,戴梓時而聲色俱厲,時而推心置腹,對耿精忠曉之以利害,動之以情理,終於勸得耿精忠率部歸降。
耿精忠歸降後,其手下大將韓大任也欲歸降,但卻擁兵數萬,躲在一邊觀望。康親王疑其有詐,戴梓則分析他是有顧慮。於是,康親王派戴梓前去韓營打探。戴梓見了韓大任,開口即言:「爾死至矣! 」韓大任一聽,嚇了一跳,忙問:「何人想殺我? 」戴梓說:「是你自己。 」隨後,戴梓說:「君既然想投誠,卻又擁兵自衛,這怎麼能使人相信你呢?你這點兵本不堪一擊,起不了保護你的作用,反而使人生疑,以為你圖謀不軌,這豈不是自取死路嗎! 」戴梓一席話,直指要害,韓大任深為佩服,忙請示解決辦法。戴梓說:「脫下你的鎧甲,散了你的兵眾,隻身歸命,康親王必信你的誠意,此為轉禍為福的唯一辦法。」戴梓誠懇的話語,終於感化了韓大任,承認自己「欲持兵觀望,以見機行事」。隨後,散了甲兵,隻身與戴梓「並馬詣軍門」,歸屬清軍。 母子炮威鎮敵膽
在平定「三藩之亂」的過程中,戴梓顯示出了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
平亂之後,康親王書傑帶戴梓到京師朝見康熙皇帝。康熙皇帝聽了康親王介紹戴梓的相關情況後,得知戴梓還精通天文、歷法、算學、樂律和繪畫,特別是聽說戴梓還會製造火器,便將戴梓留在宮中,專事研製火器。
宮中數年,戴梓經過數百次的反復設計、研究和試驗,終於研製成功了「連珠火銃」(俗稱連珠炮)。據清乾隆年間進士紀昀在其《閱微堂筆記》一書中記載,戴梓發明製造的「連珠火銃」,在17世紀末葉的世界火器發展史上,亦屬十分先進的武器,故稱之為「奇器」。這種連珠火銃,形似琵琶,火葯和鉛彈存在銃的上部,銃脊部位有兩個機輪,扳第一機,火葯和鉛彈自動落入筒中,第二機就隨之動作,火石激發鳥銃發射,如此重復,連續發射28發後,才需重新裝火葯和鉛彈。這是一種早期的自動射擊槍,比歐洲人在19世紀發明的機關槍還早200多年。
據《清朝文獻通考·兵十六》記載,戴梓發明「連珠火銃」後,康熙帝龍顏大悅,遂命戴梓研製母子炮,亦稱「沖天炮」。戴梓經過一段時間的鑽研,很快就將母子炮研製成功。康熙帝親自率諸臣去試炮,炮彈射出後,片片碎裂,銳不可當。康熙帝大喜,將母子炮命名為「威遠將軍」,並將戴梓的名刻在炮身上。另據記載,康熙帝率軍二次親征葛爾丹時,就帶上了母子炮,在昭莫多戰役中,母子炮大顯神威,僅向葛爾丹大營開了三炮,敵軍就嚇得敗逃。 遭人嫉恨流放盛京
由於戴梓製造火炮成功,得到康熙帝嘉獎,使時在朝廷供職、也從事火器研究的比利時人南懷仁心裡很不是滋味。於是,南懷仁由嫉生恨,勾結起義軍叛徒陳通岩,向康熙帝奏本,誣陷戴梓暗通東洋(即日本),使戴梓獲罪,於康熙三十年初,舉家被流放至盛京。
戴梓在盛京流放期間,生活極其困苦,冬夜中擁敗絮卧冷炕,凌晨還要踏著冰霜進山拾榛子,用以充飢。幸虧他的畫作還有人喜愛,遂多以賣書畫維持生計。
戴梓在盛京期間,寫下了《早行》、《春日泛舟瀋水》、《南塔柳蔭口占》、《南塔柳蔭》等吟詠盛京風物和名勝的諸多詩篇。他在《早行》詩中吟道:「驅人寒夜起,行役意如迷。野火燒殘戌,霜披五更雞。冷灶吹余燼,開門參正西」。描繪他在戌所服役,早夜起身在外時所見荒涼景象,抒發了凄苦之情。
從高官淪落為罪人,也使戴梓從感情上更加接近平民百姓。這期間,他也寫了不少表現勞動人民的詩作,如《見獲》:終歲勤劬幸有年,相邀結袂剎蒿田。群雞啄粒驅又聚,山犬隨人吠復眠。白發扶筇衰曝背,青裙沒井晚炊煙。官糧輸卻余多少,社鼓逢逢促送錢。
戴梓詩描繪了農民在秋收後的和樂景象,然而,筆鋒一轉,再寫農民剛剛交完「官糧」,「社鼓」又催送錢,披露了農民遭受層層剝削的情況。
《遼海叢書》還記載了戴梓曾為沈陽老八景之一寫下的一首詩《渾河晚渡》,詩雲:暮山銜落日,野色動高秋。鳥入空林外,人來古渡頭。微風飄短發,纖月傍輕舟。十里城南外,鍾聲咽戌樓。
這首詩透過自然景色和人文活動的描寫,勾勒出了渾河曾經有過的美麗景觀。它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畫,將黃昏中渾河渡口的風貌展現在世人面前。同時,也記寫了詩人來到渡口時,面對紅日墜山,新月初升,銀波碎影,輕舟盪漾。忽聞盛京城裡傳來低婉的鍾聲,牽動其哀苦情懷,抒發出心境難平的無限感慨。
戴梓先後在盛京和鐵嶺流放長達35年,無一日不盼著沐皇恩,得赦回京。然而,一盼35年,始終未能再回故里。最終鬱郁寡歡,因病而逝,享年78歲。戴梓有四子:戴京、戴亮、戴亨、戴高,其中以三子戴亨最著名,與李鍇、陳景元被稱為「遼東三老」,享譽當年遼沈文壇。
戴梓在盛京寫過很多詩,可惜大多散失,今存世《耕煙草堂詩鈔》四卷,計詩350餘首。 康熙為什麼不殺也不用戴梓
戴梓被迫害致死是發生在280多年前清廷中的一大冤案,悲劇啟幕在北京,落幕在盛京。
有史家分析認為:此案的起因純屬南懷仁對戴梓的嫉恨誣陷所致。從史料記載來看,至少有兩件事可以讓南懷仁對戴梓產生嫉恨。一是戴梓制沖天炮之前,康熙帝曾先與南懷仁談過此事,南懷仁也誇下海口,康熙帝遂命其造炮。然而時隔一年,南懷仁並沒有造成。而轉過來康熙帝命戴梓製造,結果僅用8天就造出來了。使南懷仁在康熙皇帝面前丟了臉,因此既慚且憤。二是,在編纂《律呂正義》時,南懷仁與戴梓意見分歧,且南懷仁又辯論不過戴梓。於是,南懷仁就串通曾敲詐過戴梓而未能得逞的廷臣合謀,誣陷戴梓,造成康熙帝謫戍戴梓。
需要思考的是,康熙帝為什麼沒有殺戴梓而只是判個流放呢?按律法說,私通外國絕對是個死罪。筆者認為:從戴梓與南懷仁辯論等事推測,戴梓應該是個剛直不阿的人。不會逢迎,缺少奴才相。這樣的人往往是不受皇帝喜愛的。而戴梓又是個奇才,在製造火器方面無人能比,所以,康熙一方面不忍殺他,一方面大概也想到日後還有用他之處,所以只把他流放,需要的時候再把他「激活」。
偏偏平定「三藩之亂」、收復台灣和平定準噶爾叛亂後,大清朝迎來一個較長時期的安定局面,內無戰亂,外無敵擾,戴梓這樣的火器發明家就顯得用處不大了。假設一下,如果鴉片戰爭提前一百年爆發,戴梓就很有可能被皇帝赦免起用。
如此來看,戴梓的命運倒真應了那句古話:飛鳥盡,良弓藏。

文章來源: 遼沈晚報

❻ 趙士楨發明了哪些武器,為明朝貢獻一生為何晚年卻抑鬱而終

趙士楨,是明代偉大的軍事發明家、火器研製專家,溫州樂清人。從小就是特別聰明,做過太學生,喜歡詩文寫作。但是,對於研究火器極為痴迷。趙士楨在萬曆二十五年的時候,給當時在位的明神宗萬曆皇帝,上了一份摺子——《用兵八害》,建議製作蕃鳥銃。說白了,就是建議在全國開辦火器製造廠,製造洋槍。

但是,朝廷對其發明並不重視,趙士楨的官職也與他的研究處於兩個層面。也就是他是一個科學家,盡心竭力地為國家研究火器。而朝廷呢,無論皇帝還是其他人,只喜歡的他書法,對其研究並不感興趣。雖然趙士楨發明的"迅雷銃"等,在當時抗倭戰斗中發揮了強大的作用,但是,這項發明最終也沒有得到朝廷認可與重視,致使其在晚年,鬱郁而終。

❼ 古代有幾個火器發明家

徐光啟算是,因為他學習過西方火器
徐光啟(1562.4.24-1633.11.8),字子先,號玄扈,天主教聖名保祿,漢族,上海縣法華匯(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

❽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什麼發明家是誰

四大發明
指南針
在發明指南針之前人類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會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像的後果,是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使人類航行有了方向。
中國在北宋時期就發明了人工磁化的兩種方法:一種是沈括所說的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的方法,另一種是利用地球磁場的作用使鋼鐵磁化。
人們把經過磁化的鋼針,穿過幾根燈草,放在一個乘滿水的碗里,它就能浮在水上為航船指明方向,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來指示方向的儀器--指南針。

火葯
火葯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因為是用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種物質混和製成的,而當時人們都把這三種東西作為治病的葯物,所以取名「火葯」,意思是「著火的葯」。
唐朝末年,火葯開始應用到軍事上。人們利用拋射石頭的拋石機,把火葯包點著以後,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火炮。後來人們將球狀火葯包紮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以後,用弓箭將火葯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葯、毒葯,再加上一些瀝清、桐油等,搗在一起做成毒球,點著以後,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後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葯裝填在竹筒里,火葯背後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葯火箭。以後又發明了火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製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槍炮的老祖宗。

造紙術
造紙技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出貢獻之一。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半島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質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始簡單,卻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❾ 是什麼冤案改變了清朝發明家戴梓的一生

中國是強國這個優勢自清朝後期就逐漸衰落了,直到1949年建國經歷一系列改革才到世界大國的地位。晚清時連自保都成問題,可以想像被八國聯軍入侵時,當年的萬國之主怎麼也想不到竟會淪落如此地步,當然也得承認,是武器的絕對落後造成了這一結局,其實晚晴中國武器的落後,康熙還是有點責任的!

當然有人會說,康熙那會國家很強盛呀,怎麼可能怪到他的頭上呢?的確,康熙執政期間,抗沙俄,平三藩、打准葛爾,統一全國,一生功績頗豐,所以他更是中國千古一帝之一,但他卻犯了個錯誤,確切的說,是整死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戴梓。

戴梓,1649年出生,浙江杭州人,是清朝時期著名的軍火家、發明家,他發明的武器在為康熙平定三藩、抵禦沙俄其了重要作用,康熙時期中國能屹立於世界,很大部分原因就是武器強盛,而戴梓就算武器的發明者。

戴梓,這位天才火器學家,也出身於官吏之家,幼年經常隨父親出入軍營,對各種鳥銃火器極為感興趣,加上聰明好學,年少之時就研製出了百步穿楊的火器,並在康熙年間發明了二十八連珠火銃。

據說這種武器的設計十分巧妙,形狀很像琵琶,能夠連續射擊28發子彈,不僅解決了舊式火銃用火繩點火,容易遭受風雨潮濕影響的難題,同時也具有能夠連續射擊的優點,使用方便,能夠提高戰鬥力,威力和優越性超過當時世界強國的同類火器。也說這種武器是原始的機關槍。

戴梓把製造的連珠鳥銃,獻給清政府,這是一種早期的自動射擊武器,但是在康熙大帝這位英明君主朝代,這種先進武器不但未得到推廣,而且連實用的機會都沒有,其實物只能藏於家中。

這是為何呢?究其原因有很多,又不好妄自揣測,但有一件擺在明面上的事。戴梓這個人比較爽快,喜歡直來直去,說話不會拐彎抹角,由於他名氣越來越大,得罪的人也越來越多,最先他發現「連珠火銃」時擔心這樣的武器流入社會,會給人類造成災難,所以他一直隱瞞者,後來他的政敵知道後報告康熙,還添油加醋的說了一番,康熙信以為真。

康熙本身就疑心重,他質問戴梓為何有秘密武器不上報,戴梓回答說:「這東西殺傷力巨大,如若流入社會,必定危險到皇上您的安全。」康熙一聽大怒,這不要去幫助別人來攻打自己嗎?念在他往日的功勞上,康熙把他給流放了。也許康熙也是怕這種厲害的火器威脅到滿清騎兵,威脅皇位。戴梓被罷官流放到遼東,那裡生活極其艱苦,而且貧病交加,不久便與世長辭,年僅77歲。失去戴梓的大清朝沒能在有新的武器發明,漸漸的便落後於西方國家,直到後來才有八國聯軍侵華,清朝毫無還手之力的悲劇。

天才的命運,大多悲慘,戴梓非常艱難地生活了三十多年,窮得只能「鬻書畫賣文自給,常冬夜擁敗絮卧冷炕,凌晨蹋冰入山拾榛子以療飢」。七十七歲時,戴梓才被皇帝赦免,不久後便因貧病交加,溘然辭世。一代天才火器學家就此與世長辭。

❿ 哪個發明家發明了火箭

古代火箭的發明者已經無法考證了,至少孫臏在馬陵道就使用過。「火箭」一詞根據古書記載,最早出現在公元3世紀的三國時代,距今已 宋代火箭
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在敵我雙方的交戰中,人們把一種頭部帶有易燃物、點燃後射向敵方、飛行時帶火的箭叫做火箭。這是一種用來火攻的武器,實質上只不過是一種帶「火」的箭,在含義上與我們現在所稱的火箭相差甚遠。唐代發明火葯之後,到了宋代,人們把裝有火葯的筒綁在箭桿上,或在箭桿內裝上火葯,點燃引火線後射出去,箭在飛行中藉助火葯燃燒向後噴火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使箭飛得更遠,人們又把這種噴火的箭叫做火箭。這種向後噴火、利用反作用力助推的箭,已具有現代火箭的雛形,可以稱之為原始的固體火箭。
現代意義的火箭的發明者是瑞典工程師拉瓦爾發明了拉瓦爾噴管,使火箭發動機的設計日臻完善。19世紀末20世紀初,液體火箭技術開始興起。1903年,俄國的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製造大型液體火箭的設想和設計原理。1926年,3月16日美國的火箭專家、物理學家R. H. 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無控液體火箭。1944年,德國首次將有控的、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的V—2導彈用於戰爭。1931年5月,德國科學家赫爾曼·奧伯特領導的宇宙航行協會試驗成功了歐洲的第一枚液體火箭。

閱讀全文

與火器發明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
日本商標注冊多少錢 瀏覽:75
商標注冊證天貓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