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水羅盤是漢朝時發明的嗎

水羅盤是漢朝時發明的嗎

發布時間:2022-08-20 10:11:51

Ⅰ 指南針是在漢朝時期問世的嗎

北宋時期
指南針的發明時代難以確定應在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是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以後。
王振鐸的相關觀點,指南針的發明至早不逾於宋,此種觀點在其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都有所體現。如在《司南、指南針與羅經盤(上)》一文中所述:「自周末至李唐,古人所稱述之『司南』或稱『指南』為一種辨別方向之儀器,其物便於攜帶及測驗,宛如指南針之用矣。王振鐸認為在唐朝已經出現了便於攜帶的類指南針儀器,但絕不是指南針。王振鐸把此種物件看作是指南針的過渡形式。王振鐸未明確論斷指南針發明的具體時問,由於缺乏材料,出於科學嚴謹性方面考慮,所以未輕易論斷。他在《司南、指南針與羅經盤(中)》中說:「(指南)魚法固早於(指南)針法約半個世紀,然此二者先後相互之關系,仍有待史證之發現而說明也。」正是在此情況下說的。另外,在同一篇論文中又說:「中國古代,藉縫紉之鋼針,經人工傳磁,而成人造磁體之指南針,其史證之發現,至今尚未見有早於十一世紀以前者。」這是以北宋時沈括《夢溪筆談·雜志一》與《夢溪筆談補》為根據而加以論斷的。這兩篇文章中記載了此種人工傳磁而成人造磁體的指南針。另外王振鐸在此篇文章中批判了英人維烈亞力(Alexander wylie)所著《中國研究》中所指的唐朝僧一行已經注意到了磁針所指方向與北極之差的錯誤理解。最後鄭重地提出論斷:「按中國磁針偏向之記載,尚未發現史證有早逾《夢溪筆談》者,存中記其『微偏東』,寇宗爽記謂『偏東』,即指磁針之偏角而言。」這便是王振鐸由於材料所謂限制而不能對中國磁偏角的發現時間有一個確切的認識。關於指南針的發明時代,王振鐸只是給出了一個大致的推測,在《司南、指南針與羅經盤(中)》中,王振鐸說:「指南針之發明時代,以《萍洲可談》海舶用磁針及沈括謂方家制磁針,信其創始必早。」指南針的發明應當是一個很漫長的時間中,慢慢地改進的結果,而不同時期的形式,也應以不同的形式出現,王先生也只能給出一個時間區間。
李約瑟的觀點,順序的磁偏角,先向東後偏西,體現在中國堪輿羅盤的設計的同心圓,這些同心圓一直存留至當代。勿容置疑,磁羅盤在中國用於堪輿目的很久以後,才被用於航海。但是航海羅盤確是中國人的發明,它可能發生在十一世紀以前的某個時期或更早的時期。」李約瑟在此段中對指南針,磁偏角、羅盤等問題論述的清楚,雖然有些論斷過於武斷,但是對中國指南針的發明問題,做出了一個總結性的論斷。
潘吉星先生在王振鐸先生與李約瑟先生研究的基礎之上加以總結,但可以明顯看出他比較同意李先生的觀點,對於李約瑟先生所提到的幾個材料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源流外傳及世界影響》一書作了詳細地論述與闡述。但同時也和李約瑟先生一樣,在有些問題上過於武斷,明顯的證據不足,讓人難以信服。
如他在書中所述:「但從司南儀到指南針中間經歷了幾個技術過渡,這些過渡發生在魏晉南北朝至唐代。」他這種論斷性的結論沒有太多的材料支持。但此結論在大體上是沒有錯的。潘吉星先生和李約瑟先生一樣把崔豹《古今注》中的「蝌蚪,蝦蟆,(青蛙)子也,一名懸針,一名玄魚。」作為「從勺到針」的過渡來看。他說:「將在空中的磁針與方位盤配合,在晉南北朝曾經用過,確能指南,從而實現了李約瑟先生說的from the spoon to the needle(從勺到針)的過渡。」潘吉星先生在同一本書中也對水羅盤的出現時問做出了論斷。他說:「有證據顯示,9世紀唐代堪輿羅盤製造者已經做出了這決定性的一步。」在同一頁中,他再一次強調說:「晉南北朝開始對司南作技術改進,而在唐代後期完成從司南向羅盤的轉變,北宋人享受這些技術成果並使之發揚,歷史的發展脈絡應是如此。」進一步對指南針的發展脈絡做出了闡述。潘吉星在李約瑟先生研究的基礎之上,吸收了王振鐸先生的部分觀點,對指南針的發明時間與過程重新作了一個界定,雖然依然有部分不妥之處,但總體來說,是科技史上的一個進步。麗另外一些學者,或是沒有新材料而做出驚人的論斷,或是材料不足,僅憑某一材料片段做出新的論斷,但總體來說均未能讓眾人信服,影響亦不是很大。」而把指南針起源論斷於唐代。姑且不論此論斷的正確與否,單依此材料根本不能得出此種論斷。

Ⅱ 四大發明是誰發明的

活字印刷術 畢升
造紙術 蔡倫
火葯 (歷史上沒記載)
指南針 同上

Ⅲ 羅盤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羅盤在漢代之前就已發明了。
在指南針發明以前,古人是用天星來辨別方位的,晚上通過觀察北極星定方位,白天通過日影來分辯方位。很早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指南車和日圭用來分辨地平方位。日圭就是最早的羅盤。
在指南針發明以前,地平方位不可能劃分得很細。只能用北、東北、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八個大方位來描述方向和方位。風水術上用八卦來表示:坎卦代表北方,艮卦代表東北方,震卦代表東方,巽卦代表東南方,離卦代表南方,坤卦代表西南方,兌卦代表西方,乾卦代表西北方。
日圭定位則將地平面均分為十二個等份,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表示方位。
隨著加工業的發展,磁針由原來的匙形轉變為針形,並由水浮磁針轉變為用頂針,使指南針的測量精度發生了質的變化。唐代,楊筠松將八卦和十二地支兩大定位體系合而為一,並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除了表示中宮位置的戊、己二干外,全部加入地平方位系統,用於表示方位。於是, 地平面周天三百六十度均分為二十四個等份,叫二十四山,每山佔一十五度,三山為一卦,每卦佔四十五度。二十四山從唐代創制後,一直保留到現在。所以,地盤二十四山是楊盤的主要層次之一。 北方三山壬、子、癸,後天屬坎卦,先天屬坤卦; 東北三山丑、艮、寅,後天屬艮卦,先天屬震卦;
東方三山甲、卯、乙,後天屬震卦,先天屬離卦; 東南三山辰、巽、巳,後天屬巽卦,先天屬兌卦;
南方三山丙、午、丁,後天屬離卦,先天屬乾卦; 西南三山未、坤、申,後天屬坤卦,先天屬巽卦;西方三山庚、酉、辛,後天屬兌卦,先天屬坎卦; 西北三山戌、乾、亥,後天屬乾卦,先天屬艮卦。

Ⅳ 四大發明各自產生於什麼朝代

指南針

在發明指南針之前人類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會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像的後果,是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使人類航行有了方向。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磁現象的發現

先秦時代我們的先人已經積累了許多這方面的認識,在探尋鐵礦時常會遇到磁鐵礦,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鐵)。這些發現很早就被記載下來了。《管子》的數篇中最早記載了這些發現:「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銅。」其他古籍如《山海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磁石的吸鐵特性很早就被人發現,《呂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鐵,或引之也。」那時的人稱「磁」為「慈」他們把磁石吸引鐵看作慈母對子女的吸引。並認為:「石是鐵的母親,但石有慈和不慈兩種,慈愛的石頭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頭就不能吸引了。」
漢以前人們把磁石寫做「慈石」,是慈愛石頭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鐵,那麼是否還可以吸引其他金屬呢?我們的先民做了許多嘗試,發現磁石不僅不能吸引金、銀、銅等金屬,也不能吸引磚瓦之類的物品。西漢的時候人們已經認識到磁石只能吸引鐵,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當把兩塊磁鐵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時,有時候互相吸引,有時候相互排斥。現在人們都知道磁體有兩個極,一個稱N極,一個稱S極。同性極相互排斥,異性極相互吸引。那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但對這個現象還是能夠察覺到的。
到了西漢,有一個名叫欒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這個性質做了兩個棋子般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相互排斥。欒大稱其為「斗棋」。他把這個新奇的玩意獻給漢武帝,並當場演示。漢武帝驚奇不已,龍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欒大利用磁石的性質,製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騙了漢武帝。
地球也是一個大磁體,它的兩個極分別在接近地理南極和地理北極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體,可以自由轉動時,就會因磁體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性質指示南北。這個道理古人不夠明白,但這類現象他們很清楚。

指南針的始祖——司南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穀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向。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銅盤和天然磁體製成的磁勺組成,青銅盤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於盤中心圓面上,靜止時,勺尾指向為南。

指南針的發明

古代民間常用薄鐵葉剪裁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像一隻小船,磁化後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當時以此做為一種游戲。東晉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這種「指南魚」。
北宋時,曾公亮在《武經總要》載有製作和使用指南魚的的方法:「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這是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場使鐵片磁化。即把燒紅的鐵片放置在子午線的方向上。燒紅的鐵片內部分子處於比較活動的狀態,使鐵分子順著地球磁場方向排列,達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這種排列較快地固定下來,而魚尾略向下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發明,對指南針的應用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學和地磁學的發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另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按沈括的說法,當時的技術人員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就能使針帶上磁性。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場作用,使鋼針內部磁疇的排列趨於某一方向,從而使鋼針顯示出磁性的方法。這種方法比地磁法簡單,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發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為有實用價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沈括還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中談到了摩擦法磁化時產生的各種現象:「以磁石摩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這是說,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後,針鋒有時指南,也有時指北。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磁石都有N和S兩個極,磁化時縫衣針針鋒的方位不同,則磁化後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他真實的記錄了這個現象並坦白承認自己沒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後人能進一步探討。

關於磁針的裝置方法,沈括介紹了四種方法:
1.水浮法——將磁針上穿幾根燈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將磁針擱在碗口邊緣,磁針可以旋轉,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擱在手指甲上面由於指甲面光滑,磁針可以旋轉自如,指示方向。
4.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一些蠟,粘一根蠶絲,掛在沒有風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還對四種方法做了比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點,水面容易晃動影響測量結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於摩擦力小,轉動很靈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較推重的是縷懸法,他認為這是比較理想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法。事實上沈括指出的四種方法已經歸納了迄今為止指南針裝置的兩大體系——水針和旱針。

《夢溪筆談》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關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書中談到磁學和指南針的一些問題。
南宋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介紹了另一類指南魚和指南龜的製作方法。這種指南魚與《武經總要》一書記載的不一樣,是用木頭刻成魚形,有手指那麼大,木魚腹中置入一塊天然磁鐵,磁鐵的S極指向魚頭,用蠟封好後,從魚口插入一根針,就成為指南魚。將其浮於水面,魚頭指南,這也是水針的一類。
指南龜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新裝置,將一塊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龜的腹內,在木龜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對准並放置在直立於木板上的頂端尖滑的竹釘上,這樣木龜就被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轉的支點上了。由於支點處摩擦力很小,木龜可以自由轉動指南。當時它並沒有用於航海指向,而用於幻術。但是這就是後來出現的旱羅盤的先聲。
指南龜發明年代不晚於1325年。木塊刻成龜型,龜腹部中心嵌以磁體,木龜安放在尖狀立拄上,靜止時首尾分指南北。

羅盤定位

要確定方向除了指南針之外,還需要有方位盤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針時,可能沒有固定的方位盤,隨著測方位的需要,出現了磁針和方位盤一體的羅盤。羅盤有堪輿用的羅經盤和水羅盤、旱羅盤。
方位盤仍是二十四向,但是盤式已經由方形演變成圓形。這樣一來只要看一看磁針在方位盤上的位置,就能斷定出方位來。南宋時,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了有關這方面的文獻:「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是有關羅經盤最早的文獻記載。文獻中所說的「地螺」,就是地羅,也就是羅經盤。文獻中已經把磁偏角的知識應用到羅盤上。這種羅盤不僅有子午針(確定地磁場南北極方向的磁針),還有子午丙壬間縫針(用日影確定的地理南北極方向)這兩個方向之間的夾角,就是磁偏角。
盤面周圍刻二十四方位,內中盛水,磁針橫穿燈草,浮於水面。
現在人們已經知道,地球的兩個磁極和地理的南北極只是接近,並不重合。磁針指向的是地球磁極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極,這樣磁針指的就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這個角度就叫磁偏角。又因為地球近似球形,所以磁針指向磁極時必向下傾斜,和水平方向有一個夾角,這個夾角稱為磁傾角。不同地點的磁偏角和磁傾角都不相同。成書於北宋的《武經總要》在談到用地磁法製造指南針時,就注意利用了磁傾角。沈括在《夢溪筆談》談到指南針不全指南,常微偏東。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磁偏角和磁傾角的發現使指南針的指向更加准確。

磁性質的應用

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被應用到軍事、生產、日常生活、地形測量等方面,特別是航海上。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有一個逐漸發展過程。成書年代略晚於《夢溪筆談》的《萍洲可談》中記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針的記載。文中指出,當時只在日月星辰見不到的時候才使用指南針,可見指南針剛開始使用時,使用還不熟練。二十幾年後,許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也有類似的記載:「惟視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針一躍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儀器了。不論晝夜晴陰都用指南針導航了。而且還編制出使用羅盤導航,在不同航行地點指南針針位的連線圖,叫做「針路」。船行到某處,採用何針位方向,一路航線都一一標識明白,作為航行的依據。

指南針的發明是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結果。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質,並試圖更多地應用這些性質。傳說秦始皇修建阿房宮時,有一宮門是用磁鐵製造的。如果刺客帶劍而過,立刻會被吸住,被衛兵當場捕獲。這樣的故事還很多,《晉書.馬隆傳》記載馬隆率兵西進甘、陝一帶,在敵人必經的狹窄道路兩旁,堆放磁石。穿著鐵甲的敵兵路過時,被牢牢吸住,不能動彈了。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對他們沒有什麼作用,可自由行動。敵人以為神兵,不戰而退。東漢的《異物志》記載了在南海諸島周圍有一些暗礁淺灘含有磁石,磁石經常把「以鐵葉錮之」的船吸住,使其難以脫身。
魏晉南北朝時,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已有了很多認識。就連當時的詩人曹植在矯志詩中也用了「磁石引鐵,於金不連。」的句子。可見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質。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提出了磁力測量的方法,他指出:優良磁石出產在南方,磁性很強,能吸引三、四根鐵針,使幾根針首尾相連掛在磁石上。磁性更強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鐵針,甚至能吸住一、二斤刀器。陶弘景不僅提出了磁性有強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測量方法。這可能是世界上有關磁力測量的最早記載。
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的研究和認識是指南針發明和發展的基礎。

火葯

火葯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因為是用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種物質混和製成的,而當時人們都把這三種東西作為治病的葯物,所以取名「火葯」,意思是「著火的葯」。

自秦漢以後,煉丹家用硫黃、硝石等物煉丹,從偶然發生爆炸的現象中得到啟示,再經過多次實踐,找到了火葯的配方。三國時有個聰明的技師馬鈞,用紙包火葯的方法做出了娛樂用的「爆仗」,開創了火葯應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葯開始應用到軍事上。人們利用拋射石頭的拋石機,把火葯包點著以後,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火炮。後來人們將球狀火葯包紮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以後,用弓箭將火葯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葯、毒葯,再加上一些瀝清、桐油等,搗在一起做成毒球,點著以後,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後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葯裝填在竹筒里,火葯背後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葯火箭。以後又發明了火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製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槍炮的老祖宗。

造紙術

造紙技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出貢獻之一。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發明人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發明地點
洛陽

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質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始簡單,卻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Ⅳ 指南針來歷

據傳說,皇帝為了打敗蚩尤,製造了指南車,即史上最早的指南針。
春秋戰國時發明了司南(現在戰國是的司南模型是根據漢朝出圖的和記載為原型做的)。
宋朝是出現了指南魚(怎麼做的以及長成什麼樣樓主自己去了解吧)
在後來根據指南魚發展出了指南針,就是最接近現在的指南針。
戰國時期,我國人民已經發現磁石指南北的特性,制出了「司南」。用司南確定準確的時間。這些說明司南在當時已在多方面得到應用。北宋初期,人們發現了人工磁化法,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制出了指南針。以後,人們學會了把指南針固定在方位盤里,制出了羅盤針。當時的羅盤還是水羅盤,即將磁針橫貫著燈芯浮在水面上。水羅盤在南宋時已得到遍使用。至於旱羅盤,我國到了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年)時才出現。
指南針的發明
指南針的發明並無確切的時間及發明者出現,在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中曾提及在行軍時用「指南魚」來幫助辨別方向,至於「指南魚」則是一片薄如魚狀的鋼片,五分寬,兩寸長,肚皮處有下凹,形狀有如小船般,在經過磁化的步驟後,浮在水面就能辨別南北。
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更記載往後對於指南針的製作方法、及世上最早發現磁偏角、人工磁化製作指南針這三件關於指南針的相關記載,除了記錄下當時發展,沈括更把製作方法加以比較出優劣,成為了解當時指南針發明的最佳參考資料。

Ⅵ 羅盤是哪個朝代

導語:羅盤是理氣宗的操作工具,主要由位於盤中央的磁針和一系列同心圓圈組成,每一個圓圈都代表著中國古人對於宇宙大系統中某一個層次信息的理解。下面是由我整理的關於羅盤的知識介紹。歡迎閱讀!

羅盤是哪個朝代的

風水羅盤的出現,據文獻記載,是在宋代。

指南針的前身叫「司南」,最早的記載見於公元前三世紀的《韓非子·有度篇》。那時,人們談到磁石吸鐵現象時,認為有「慈母懷子」之意,所以曾把「磁」寫作「慈」。

司南像家用的勺,底部成半球型,為的是便於放在刻有「干支」刻度的盤上時減少摩擦力,易於轉動。公元12世紀的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談》,徐兢在《高麗圖經》中,都談到航海用指南針。有人說,航海指南針為時還要早,因為根據南朝梁沈約的記錄,晉代已有「指南舟」的出現。(又據日本,書記卷二十六齊明皇四年(唐高宗顯慶三年,公元658年)說:「阿部引田臣比羅夫討伐肅慎(渤海國)――沙門智逾造指南車。」指南車系供航海討伐肅慎之用,當時,比羅夫率舟180艘出征。同書,天智皇六年(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說:「倭漢沙門智由獻指南車。」「倭漢沙門」指中國籍歸化日本的僧人。)到南宋時,製成了獨立儀器羅盤(用指南針指明磁子午線方向的裝置叫羅盤),普遍應用於航海。

雖然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指南針的四種安置方式:水浮法、碗唇旋定法、指甲旋定法合縷懸法,但都稱不上是真正的羅盤。對風水羅盤的最早記載是在南宋、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道:「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天地南北之正,當用子午,或謂江南地偏,難用子午之正,故丙壬參之。」

西洋介紹羅盤的書最早見於13世紀初,比《萍洲可談》等書的記載要晚100年。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載了水浮針和磁針偏角。而哥倫布在第一次橫渡大西洋時才發現磁針的偏角,比沈括的記載要晚400多年。近代各國艦船上通用的是液體磁羅經,這是航海技術上的重要創造。這項設計,是在歐洲傳統旱羅經基礎上,吸取了我國800年來浮針的技術,使磁羅經日趨完美的。這當是中西科學技術交流的一項重要成果。

這里的「地螺」即是「地羅」,「地羅」源自地盤,地盤因為主要作用是分度列向定南北,《周禮·體國經野疏》:「南北之道謂經。」故地盤又稱經盤。所以,地螺、羅盤、經盤都是一個意思。

羅盤

在指南針發明以前,古人是用天星來辨別方位的,晚上通過觀察北極星定方位,白天通過日影來分辯方位。很早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指南車和日圭用來分辨地平方位。日圭就是最早的羅盤。

在指南針發明以前,地平方位不可能劃分得很細。只能用北、東北、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八個大方位來描述方向和方位。風水術上用八卦來表示:坎卦代表北方,艮卦代表東北方,震卦代表東方,巽卦代表東南方,離卦代表南方,坤卦代表西南方,兌卦代表西方,乾卦代表西北方。

日圭定位則將地平面均分為十二個等份,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表示方位。

隨著加工業的發展,磁針由原來的`匙形轉變為針形,並由水浮磁針轉變為用頂針,使指南針的測量精度發生了質的變化。唐代,楊筠松將八卦和十二地支兩大定位體系合而為一,並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除了表示中宮位置的戊、己二干外,全部加入地平方位系統,用於表示方位。於是, 地平面周天三百六十度均分為二十四個等份,叫二十四山,每山佔一十五度,三山為一卦,每卦佔四十五度。二十四山從唐代創制後,一直保留到現在。所以,地盤二十四山是楊盤的主要層次之一。 北方三山壬、子、癸,後天屬坎卦,先天屬坤卦; 東北三山丑、艮、寅,後天屬艮卦,先天屬震卦;

東方三山甲、卯、乙,後天屬震卦,先天屬離卦; 東南三山辰、巽、巳,後天屬巽卦,先天屬兌卦;

南方三山丙、午、丁,後天屬離卦,先天屬乾卦; 西南三山未、坤、申,後天屬坤卦,先天屬巽卦;西方三山庚、酉、辛,後天屬兌卦,先天屬坎卦; 西北三山戌、乾、亥,後天屬乾卦,先天屬艮卦。

楊盤

楊公作為贛南楊公風水術的祖師,不但創造了完整的風水理論,對風水術的工具羅盤也進行了合理的改造。

地盤二十四山盤是楊公創制的,楊公之前沒有完整的二十四山盤,只有八卦盤和十二地支盤。漢代的羅盤雖然也有、八卦、地支和天乾的標記,但不是均分度數,而是將天干、八卦和十二地支分成三層,所佔度數不一致。楊公將其重新安排,把八卦、天干、地支完整地分配在平面方位上,是一個劃時代的創造。

地盤二十四山的挨星盤,即七十二龍盤,是楊公晚年創制的。楊公通過長期的堪輿實踐發現:陰陽五行普遍存在於四面八方,陰陽五行的分布按照八卦五行屬性來確定與實際情況不符,用陰陽龍來格龍過於粗糙,通過反復研究,為十二地支配上天干,用納音五行來表達龍的五行屬性,稱為「顛顛倒」五行。《青囊奧語》中「顛顛倒,二十四山有珠寶;倒倒顛,二十四山有火坑」中所說的「顛顛倒」就是指七十二龍的納音五行。

(羅盤圖)

漢代羅盤

天盤也是楊公創制的。楊公在堪輿實踐中發現用地盤納水有較大的誤差,根據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的原

羅盤

理,創制了天盤雙山用於消砂納水。羅盤中只有天盤是雙山,其他盤是沒有雙山的。古人認為,龍是從天上來的,屬於天系統,為陽。水在地中流,屬於地系統,為陰。由於天地左右旋的相對運動而產生的位移影響,所以用於納水的天盤理應右移,故楊公將其在地盤的方位上向右旋轉移位7.5 °。

雙山五行是三合五行,天盤壬子同宮,癸丑同宮,艮寅同宮,甲卯同宮,乙辰同宮,巽巳同宮,丙午同宮,丁未同宮,坤申同宮,庚酉同宮,辛戌同宮,乾亥同宮。雙山正中正對地盤的十二地支中央。十二地支按照生旺墓三合成局,即申子辰三合水局,寅午戌三合火局,巳酉丑三合金局,亥卯未三合木局。辰戌丑未分別是水、火、金、木的墓庫,是龍水陰陽交媾的重要場所,稱為四大水口。

所以,地盤、天盤和七十二龍盤三者合在一起被俗稱為「楊盤」。

後來宋代賴布衣引進二十八宿天星五行,增設了人盤,專用與消砂出煞。人盤的二十四山比地盤二十四山逆時針旋轉了7.5度。

人盤又叫做「賴盤」。

Ⅶ 古代羅盤來歷

羅盤,又叫羅經儀,是用於風水探測的工具,理氣宗派常用的操作工具。羅盤主要由位於盤中央的磁針和一系列同心圓圈組成,每一個圓圈都代表著中國古人對於宇宙大系統中某一個層次信息的理解。

中國古人認為,人的氣場受宇宙的氣場控制,人與宇宙和諧就是吉,人與宇宙不和諧就是凶。於是,他們憑著經驗把宇宙中各個層次的信息,如天上的星宿、地上以五行為代表的萬事萬物、天乾地支等,全部放在羅盤上。風水師則通過磁針的轉動,尋找最適合特定人或特定事的方位或時間。盡管風水學中沒有提到「磁場」的概念,但是羅盤上各圈層之間所講究的方向、方位、間隔的配合,卻暗含了「磁場」的規律。


淵源演變


恩格斯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一書中說:「羅盤(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古代中國人的這項發明並首先用於航海,對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磁針用之於航海,使佔地球四分之三的海域化為了通途。15世紀來,哥倫布航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16世紀初,麥哲倫船隊環航成功等,都和磁針的應用是分不開的。但磁針到底是何時是如何傳入歐洲的,國際學者們曾爭論了數百年之久。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辯證法》中對此做出了科學的結論,他指出:「磁針被阿拉伯人」從中國「傳到歐洲人手中,」是在「1180年左右。」

指南針的前身叫「司南」,最早的記載見於公元前三世紀的《韓非子·有度篇》。那時,人們談到磁石吸鐵現象時,認為有「慈母懷子」之意,所以曾把「磁」寫作「慈」。

司南像家用的勺,底部成半球型,為的是便於放在刻有「干支」刻度的盤上時減少摩擦力,易於轉動。公元12世紀的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談》,徐兢在《高麗圖經》中,都談到航海用指南針。有人說,航海指南針為時還要早,因為根據南朝梁沈約的記錄,晉代已有「指南舟」的出現。(又據日本,書記卷二十六齊明天皇四年(唐高宗顯慶三年,公元658年)說:「阿部引田臣比羅夫討伐肅慎(渤海國)――沙門智逾造指南車。」指南車系供航海討伐肅慎之用,當時,比羅夫率舟180艘出征。同書,天智天皇六年(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說:「倭漢沙門智由獻指南車。」「倭漢沙門」指中國籍歸化日本的僧人。)到南宋時,製成了獨立儀器羅盤(用指南針指明磁子午線方向的裝置叫羅盤),普遍應用於航海。

西洋介紹羅盤的書最早見於13世紀初,比《萍洲可談》等書的記載要晚100年。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載了水浮針和磁針偏角。而哥倫布在第一次橫渡大西洋時才發現磁針的偏角,比沈括的記載要晚400多年。近代各國艦船上通用的是液體磁羅經,這是航海技術上的重要創造。這項設計,是在歐洲傳統旱羅經基礎上,吸取了我國800年來浮針的技術,使磁羅經日趨完美的。這當是中西科學技術交流的一項重要成果。

——李二和《海上七千年》

在指南針發明以前,古人是用天星來辨別方位的,晚上通過觀察北極星定方位,白天通過日影來分辨方位。很早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指南車和日晷(gui)用來分辨地平方位。日晷(gui)就是最早的羅盤。

在指南針發明以前,地平方位不可能劃分得很細。只能用北、東北、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八個大方位來描述方向和方位。風水術上用八卦來表示:坎卦代表北方,艮卦代表東北方,震卦代表東方,巽卦代表東南方,離卦代表南方,坤卦代表西南方,兌卦代表西方,乾卦代表西北方。

日晷(gui)定位則將地平面均分為十二個等份,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表示方位。

隨著加工業的發展,磁針由原來的匙形轉變為針形,並由水浮磁針轉變為用頂針,使指南針的測量精度發生了質的變化。唐代,楊筠松將八卦和十二地支兩大定位體系合而為一,並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除了表示中宮位置的戊、己二干外,全部加入地平方位系統,用於表示方位。於是, 地平面周天三百六十度均分為二十四個等份,叫二十四山,每山佔一十五度,三山為一卦,每卦佔四十五度。二十四山從唐代創制後,一直保留。所以,地盤二十四山是楊盤的主要層次之一。 北方三山壬、子、癸,後天屬坎卦,先天屬坤卦; 東北三山丑、艮、寅,後天屬艮卦,先天屬震卦;

東方三山甲、卯、乙,後天屬震卦,先天屬離卦; 東南三山辰、巽、巳,後天屬巽卦,先天屬兌卦;

南方三山丙、午、丁,後天屬離卦,先天屬乾卦; 西南三山未、坤、申,後天屬坤卦,先天屬巽卦;西方三山庚、酉、辛,後天屬兌卦,先天屬坎卦; 西北三山戌、乾、亥,後天屬乾卦,先天屬艮卦。

楊盤

楊公作為贛南楊公風水術的祖師,不但創造了完整的風水理論,對風水術的工具羅盤也進行了合理的改造。

地盤二十四山盤是楊公創制的,楊公之前沒有完整的二十四山盤,只有八卦盤和十二地支盤。漢代的羅盤雖然也有、八卦、地支和天乾的標記,但不是均分度數,而是將天干、八卦和十二地支分成三層,所佔度數不一致。楊公將其重新安排,把八卦、天干、地支完整地分配在平面方位上,是一個劃時代的創造。

地盤二十四山的挨星盤,即七十二龍盤,是楊公晚年創制的。楊公通過長期的堪輿實踐發現:陰陽五行普遍存在於四面八方,陰陽五行的分布按照八卦五行屬性來確定與實際情況不符,用陰陽龍來格龍過於粗糙,通過反復研究,為十二地支配上天干,用納音五行來表達龍的五行屬性,稱為「顛顛倒」五行。《青囊奧語》中「顛顛倒,二十四山有珠寶;倒倒顛,二十四山有火坑」中所說的「顛顛倒」就是指七十二龍的納音五行。

漢代羅盤

天盤也是楊公創制的。楊公在堪輿實踐中發現用地盤納水有較大的誤差,根據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的原理,創制了天盤雙山用於消砂納水。羅盤中只有天盤是雙山,其他盤是沒有雙山的。古人認為,龍是從天上來的,屬於天系統,為陽。水在地中流,屬於地系統,為陰。由於天地左右旋的相對運動而產生的位移影響,所以用於納水的天盤理應右移,故楊公將其在地盤的方位上向右旋轉移位7.5 °。

雙山五行是三合五行,天盤壬子同宮,癸丑同宮,艮寅同宮,甲卯同宮,乙辰同宮,巽巳同宮,丙午同宮,丁未同宮,坤申同宮,庚酉同宮,辛戌同宮,乾亥同宮。雙山正中正對地盤的十二地支中央。十二地支按照生旺墓三合成局,即申子辰三合水局,寅午戌三合火局,巳酉丑三合金局,亥卯未三合木局。辰戌丑未分別是水、火、金、木的墓庫,是龍水陰陽交媾的重要場所,稱為四大水口。

所以,地盤、天盤和七十二龍盤三者合在一起被俗稱為「楊盤」。

後來宋代賴布衣引進二十八宿天星五行,增設了人盤,專用與消砂出煞。人盤的二十四山比地盤二十四山逆時針旋轉了7.5度。

人盤又叫做「賴盤」。

Ⅷ 羅盤什麼時候發明的

羅盤是抄理氣宗的操作工具,主要由位於盤中央的磁針和一系列同心圓圈組成,每一個圓圈都代表著中國古人對於宇宙大系統中某一個層次信息的理解。風水羅盤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又名風水羅經,最早用於航海、後應用於風水地理等。風水師認為羅盤是理氣宗的操作工具,主要由位於盤中央的磁針和一系列同心圓圈組成,每一個圓圈都代表著中國古人對於宇宙大系統中某一個層次信息的理解。西洋介紹羅盤的書最早見於13世紀初,比《萍洲可談》等書的記載要晚100年。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載了水浮針和磁針偏角。而哥倫布在第一次橫渡大西洋時才發現磁針的偏角,比沈括的記載要晚400多年。近代各國艦船上通用的是液體磁羅經,這是航海技術上的重要創造

Ⅸ 羅盤是誰發明的呢

羅盤是楊公發明的。
羅盤,是用於風水探測的工具,理氣宗派常用的操作工具。羅盤主要由位於盤中央的磁針和一系列同心圓圈組成,每一個圓圈都代表著中國古人對於宇宙大系統中某一個層次信息的理解。

楊公作為贛南楊公風水術的祖師,不但創造了完整的風水理論,對風水術的工具羅盤也進行了合理的改造。公元854年,年方二十歲的楊公登科第入仕為士。唐僖宗時,官至朝廷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主管宮廷建築、重要寺廟的規劃布局,以及天象觀察、皇族祭祀等職。公元875年黃巢兵起,880年京都長安陷落。為避兵禍,楊公私攜御庫秘籍《郭璞·葬書(禁中玉函秘書)》逃離長安。輾轉奔波,南逃至虔州府轄崇賢里,寄宿黃禪寺。
地盤二十四山盤是楊公創制的,楊公之前沒有完整的二十四山盤,只有八卦盤和十二地支盤。漢代的羅盤雖然也有、八卦、地支和天乾的標記,但不是均分度數,而是將天干、八卦和十二地支分成三層,所佔度數不一致。楊公將其重新安排,把八卦、天干、地支完整地分配在平面方位上,是一個劃時代的創造。
地盤二十四山的挨星盤,即七十二龍盤,是楊公晚年創制的。楊公通過長期的堪輿實踐發現:陰陽五行普遍存在於四面八方,陰陽五行的分布按照八卦五行屬性來確定與實際情況不符,用陰陽龍來格龍過於粗糙,通過反復研究,為十二地支配上天干,用納音五行來表達龍的五行屬性,稱為「顛顛倒」五行。《青囊奧語》中「顛顛倒,二十四山有珠寶;倒倒顛,二十四山有火坑」中所說的「顛顛倒」就是指七十二龍的納音五行。

閱讀全文

與水羅盤是漢朝時發明的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