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虹膜識別什麼時候發明的

虹膜識別什麼時候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2-08-16 15:58:41

❶ 虹膜識別技術的生物學基礎是什麼

虹膜識別技術是人體生物識別技術的一種.
人眼睛的外觀圖由鞏膜、虹膜、瞳孔三部分構成.鞏膜即眼球外圍的白色部分,約占總面積的30%;眼睛中心為瞳孔部分,約佔5%;虹膜位於鞏膜和瞳孔之間,包含了最豐富的紋理信息,占據65%.外觀上看,由許多腺窩、皺褶、色素斑等構成(見右圖),是人體中最獨特的結構之一.虹膜的形成由遺傳基因決定,人體基因表達決定了虹膜的形態、生理、顏色和總的外觀.人發育到八個月左右,虹膜就基本上發育到了足夠尺寸,進入了相對穩定的時期.除非極少見的反常狀況、身體或精神上大的創傷才可能造成虹膜外觀上的改變外,虹膜形貌可以保持數十年沒有多少變化.另一方面,虹膜是外部可見的,但同時又屬於內部組織,位於角膜後面.要改變虹膜外觀,需要非常精細的外科手術,而且要冒著視力損傷的危險.虹膜的高度獨特性、穩定性及不可更改的特點,是虹膜可用作身份鑒別的物質基礎.
在包括指紋在內的所有生物識別技術中,虹膜識別是當前應用最為方便和精確的一種.虹膜識別技術被廣泛認為是二十一世紀最具有發展前途的生物認證技術,未來的安防、國防、電子商務等多種領域的應用,也必然的會以虹膜識別技術為重點.這種趨勢,現在已經在全球各地的各種應用中逐漸開始顯現出來,市場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虹膜識別國外研究機構主要有美國的Iridian,Iriteck,韓國的Jiris公司.Iridian公司掌握虹膜識別核心演算法,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專業虹膜識別技術和產品提供商,它和LG、松下、OKI、NEC 等企業進行合作(如IRISPASS®,BM-ET300,IG-H100®等產品),以授權方式提供虹膜識別核心演算法,支持合作夥伴生產虹膜識別系統.Iridian 的核心技術還包括圖像處理協議和數據標准PrivateID®,識別伺服器KnoWho®,KnoWho®開發工具及虹膜識別攝像頭等.

❷ 虹膜識別和虹膜考勤是什麼這東西可靠嗎

非常可靠!
虹膜/視網膜就是人眼瞳孔和眼白之間的環狀組織,是人眼的可視部分。是最可靠的人體生物終身身份標識。

虹膜識別/視網膜識別是與眼睛有關的生物識別中對人產生較少干擾的技術。它使用相當普通的照相機元件,而且不需要用戶與機器發生接觸。另外,它有能力實現更高的模板匹配性能。因此,它吸引了各種人的注意。在所有生物識別的技術中,虹膜/視網膜識別是當前應用最為方便和精確的一種。21世紀是信息技術、網路技術的世紀,也是人類擺脫傳統的技術束縛,越來越自由的世紀。在這個以信息、自由為特點的世紀里,生物認證技術,作為20世紀末期才開始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必將在社會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虹膜/視網膜、指紋、dna這些人體本身的特點,將逐步取代現有的密碼、鑰匙、成為人們習慣的生活方式,同時,最大限度的保證個人資料的安全,最大限度的防止各種類型的刑事、經濟犯罪活動。

虹膜識別/視網膜識別的技術,由於其在採集、精確度等方面獨特的優勢,必然會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流生物認證技術。未來的安全控制、海關進出口檢驗、電子商務等多種領域的應用,也必然的會以虹膜/視網膜識別的技術為重點。這種趨勢,現在已經在全球各地的各種應用中逐漸開始顯現出來。

虹膜的特點生物活性:虹膜/視網膜是人眼的可見部分,處在鞏膜的保護下,具有極強的生物活性。例如,瞳孔的大小隨光線強弱變化;視物時有不自覺的調節過程;有每秒可達十餘次的無意識瞳孔縮放;在人體腦死亡、處於深度昏迷狀態或眼球組織脫離人體時,虹膜/視網膜組織即完全收縮,出現散瞳現象。這些生物活性與人體生命現象同時存在,共生共息,所以想用照片、錄像、屍體的虹膜/視網膜代替活體的虹膜/視網膜圖像都是不可能的,從而保證了生理組織的真實性。

非接觸性:從一定距離即可獲得虹膜/視網膜數字圖像,無需用戶接觸設備,對人身沒有侵犯,因而容易被公眾接受

唯一性:唯一性是指每個虹膜/視網膜所包含的信息都不相同,出現形態完全相同的虹膜/視網膜組織的可能性遠遠低於其他組織。虹膜/視網膜的纖維組織細節復雜而豐富,並且它的形成與胚胎發生階段該組織局部的物理化學條件有關,具有極大的隨機性,即便使用克隆技術也無法復制某個虹膜/視網膜。同卵雙胞胎的虹膜/視網膜紋理信息不同,同一個人左右眼的虹膜/視網膜紋理都不會相互認同。

穩定性:虹膜/視網膜在人的一生中都極其穩定,出生前(胎兒7個月時)已經形成,出生6—18個月後定型,此後終身不變.一般性疾病不會對虹膜/視網膜組織造成損傷,不會因職業等因素造成磨損。

防偽性:不可能在對視覺無嚴重影響的情況下用外科手術改變虹膜/視網膜特徵,更不可能將一個人的虹膜/視網膜組織特徵改變得與某個特定對象的特徵相同,用照片、錄像、屍體的虹膜/視網膜代替活體的虹膜/視網膜圖像都可被被檢驗出來。

idc(國際數據集團)的統計表明:到2003年底為止,全球虹膜/視網膜識別的技術以及相關產品的市場容量將達到20億美元的水平。中國生物認證中心的保守調查預測:在未來的5年中,僅在中國,虹膜/視網膜識別的市場就高達40億人民幣。隨著虹膜/視網膜識別的技術應用面的擴大,以及在電子商務領域中的應用,這個數字將擴大到以千億計。

虹膜/視網膜識別的發展歷程可以追溯至19世紀80年代。1885年,alphonsebertillon將利用生物特徵識別個體的思路應用在巴黎的刑事監獄中,當時所用的生物特徵包括:耳朵的大小、腳的長度、虹膜/視網膜等。

1987年,眼科專家aransafir和leonardflom首次提出利用虹膜/視網膜圖像進行自動虹膜/視網膜識別的概念,到1991年,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johnson實現了一個自動虹膜/視網膜識別系統。

1993年,johndaugman實現了一個高性能的自動虹膜/視網膜識別原型系統。

1997年,中國第一個虹膜/視網膜識別專利得到批准,申請人,王介生。

2005年,中科院自動化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因為在「虹膜/視網膜圖像獲取以及識別的技術」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代表國內虹膜/視網膜識別的技術發展的最高水平。

❸ 虹膜學的發展歷史

1936年,眼科專家Frank Burch指出虹膜具有獨特的信息,可用於身份識別。
1987年,眼科專家Aran Safir 和Leonard Flom首次提出了利用虹膜圖像進行自動虹膜識別的概念,但是他們並沒有開發出一個實際的應用系統 。
1991年,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Johnson實現了一個自動虹膜識別系統,這是有文獻記載的最早的一個應用系統;
1993年,John Daugman實現了一個高性能的虹膜識別原型系統。目前,大部分自動虹膜識別系統使用Daugman的核心識別演算法;
1996年,Richard Wildes研製成功基於虹膜的身份認證系統;
1998年底,中科院自動化所開始虹膜識別方面的研究,2000年成功開發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虹膜識別系統。
?

❹ 誰了解目前國內與國外 在虹膜識別方面的技術差別! 另外,國內那些公司做的不錯

目前國內致力於虹膜識別產品的企業大多為代理國外產品或利用國外核心技術進行系統集成,就虹膜識別產品的核心技術——虹膜識別演算法和圖像採集設備而言,國內能夠掌握的企業寥寥無幾。北京中科虹霸科技有限公司擁有全套自主知識產權,是同時掌握虹膜識別核心演算法和嵌入式虹膜識別產品研製技術的企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科虹霸以中科院自動化所虹膜識別技術為依託組建,其虹膜識別核心演算法是中科院自動化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10多年累積的科研成果,曾榮獲2005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並在分別於2008年和2010年舉行的國際虹膜識別演算法公開競賽NICE.Ⅰ和NICE.Ⅱ中以優異性能兩度奪魁(詳情請瀏覽網址http://nice1.di.ubi.pt/和http://nice2.di.ubi.pt/)。公司主創人員由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的科技骨乾和專家組成,擁有一支由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組成的研究、開發和技術支持隊伍(專業技術人員占公司總人數的60%以上,其中,博士佔15%,碩士佔25%),他們在產品研發和應用工程領域既有深入的學術研究,也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勝任復雜系統的開發、維護和技術支持工作。
截至目前,中科虹霸和自動化所共申請虹膜專利25項,其中發明專利18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外觀專利3項,並獲得軟體著作權,知識產權涵蓋虹膜識別軟硬體系統等各個環節。
中科虹霸於2007年成功推出國內第一款嵌入式、網路化虹膜識別設備,配備獨特的主動視覺反饋裝置,用戶界面友好,使用方便,速度快,該設備同時也是國際第一款配備液晶屏用於用戶反饋的虹膜識別儀。
中科虹霸所採用的核心演算法和國際最高水平的演算法(英國劍橋大學Daugman 教授的方法)在識別率方面已經不相上下,測試結果已公開發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IEEE T-IP)等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上。在分別於2008年和2010舉辦的國際虹膜識別演算法公開競賽NICE.I和NICE.Ⅱ中,中科院自動化所的演算法以優異性能兩度奪魁。另外,在對該演算法進行了嚴格測試並取得滿意效果的基礎上,美國的Sarnoff公司和英國的IrisGuard公司先後購買了該演算法的授權許可。
中科虹霸的虹膜識別儀採用主動視覺反饋方法,擁有獨特優勢。非接觸式虹膜採集設備中需要有反饋裝置引導用戶實現對准。目前市面上的其他虹膜識別產品全部是採用盲動式視覺反饋方法,即採用類似鏡子的反饋設備輔助用戶對準的反饋方式難以實現虹膜圖像採集的「所見即所得」,因為用戶直接根據鏡面成像進行對准,而由於存在用戶用眼習慣不同、左右眼的主副眼分工、攝像機和鏡面的位置有差異等因素,會導致鏡面成像和實際攝像機成像的差異,結果就出現用戶自己認為對准了但實際上採集不到合適的圖像的現象,導致虹膜識別效率的降低。而中科虹霸的虹膜識別採集設備採用了主動視覺反饋方法,即把攝像機採集到的真實內容用圖像顯示的形式反饋給用戶,用戶能夠非常容易地調整人眼和攝像機的相對位置,跟前面的被動視覺反饋不同,用戶看到的就是採集的結果,從而實現真正的「所見即所得」。

❺ 看圖片!

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史:機器人的歷史並不算長,1959年美國英格伯格和德沃爾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機器人的歷史才真正開始。
工業機器人
英格伯格在大學攻讀伺服理論,這是一種研究運動機構如何才能更好地跟蹤控制信號的理論。德沃爾曾於1946年發明了一種系統,可以「重演」所記錄的機器的運動。1954年,德沃爾又獲得可編程機械手專利,這種機械手臂按程序進行工作,可以根據不同的工作需要編制不同的程序,因此具有通用性和靈活性,英格伯格和德沃爾都在研究機器人,認為汽車工業最適於用機器人幹活,因為是用重型機器進行工作,生產過程較為固定。1959年,英格伯格和德沃爾聯手製造出第一台工業機器人。

古代機器人
機器人一詞的出現和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的問世都是近幾十年的事。然而人們對機器人的幻想與追求卻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人類希望製造一種像人一樣的機器,以便代替人類完成各種工作。
西周時期,我國的能工巧匠偃師就研製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這是我國最早記載的機器人。
春秋後期,我國著名的木匠魯班,在機械方面也是一位發明家,據《墨經》記載,他曾製造過一隻木鳥,能在空中飛行「三日不下」,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公元前2世紀,亞歷山大時代的古希臘人發明了最原始的機器人——自動機。它是以水、空氣和蒸汽壓力為動力的會動的雕像,它可以自己開門,還可以藉助蒸汽唱歌。
1800年前的漢代,大科學家張衡不僅發明了地動儀,而且發明了計里鼓車。計里鼓車每行一里,車上木人擊鼓一下,每行十里擊鍾一下。
後漢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成功地創造出了「木牛流馬」,並用其運送軍糧,支援前方戰爭。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鍾表技術發明了自動機器玩偶,並在大阪的道頓堀演出。
1738年,法國天才技師傑克·戴·瓦克遜發明了一隻機器鴨,它會嘎嘎叫,會游泳和喝水,還會進食和排泄。瓦克遜的本意是想把生物的功能加以機械化而進行醫學上的分析。
在當時的自動玩偶中,最傑出的要數瑞士的鍾表匠傑克·道羅斯和他的兒子利·路易·道羅斯。1773年,他們連續推出了自動書寫玩偶、自動演奏玩偶等,他們創造的自動玩偶是利用齒輪和發條原理而製成的。它們有的拿著畫筆和顏色繪畫,有的拿著鵝毛蘸墨水寫字,結構巧妙,服裝華麗,在歐洲風靡一時。由於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這些玩偶其實是身高一米的巨型玩具。現在保留下來的最早的機器人是瑞士努薩蒂爾歷史博物館里的少女玩偶,它製作於二百年前,兩只手的十個手指可以按動風琴的琴鍵而彈奏音樂,現在還定期演奏供參觀者欣賞,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
19世紀中葉自動玩偶分為2個流派,即科學幻想派和機械製作派,並各自在文學藝術和近代技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1831年歌德發表了《浮士德》,塑造了人造人「荷蒙克魯斯」;1870年霍夫曼出版了以自動玩偶為主角的作品《葛蓓莉婭》;1883年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記》問世;1886年《未來的夏娃》問世。在機械實物製造方面,1893年摩爾製造了「蒸汽人」,「蒸汽人」靠蒸汽驅動雙腿沿圓周走動。
進入20世紀後,機器人的研究與開發得到了更多人的關心與支持,一些實用化的機器人相繼問世,1927年美國西屋公司工程師溫茲利製造了第一個機器人「電報箱」,並在紐約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它是一個電動機器人,裝有無線電發報機,可以回答一些問題,但該機器人不能走動。1959年第一台工業機器人(可編程、圓坐標)在美國誕生,開創了機器人發展的新紀元。
現代機器人
現代機器人的研究始於20世紀中期,其技術背景是計算機和自動化的發展,以及原子能的開發利用。
自1946年第一台數字電子計算機問世以來,計算機取得了驚人的進步,向高速度、大容量、低價格的方向發展。
大批量生產的迫切需求推動了自動化技術的進展,其結果之一便是1952年數控機床的誕生。與數控機床相關的控制、機械零件的研究又為機器人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另一方面,原子能實驗室的惡劣環境要求某些操作機械代替人處理放射性物質。在這一需求背景下,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阿爾貢研究所於1947年開發了遙控機械手,1948年又開發了機械式的主從機械手。
1954年美國戴沃爾最早提出了工業機器人的概念,並申請了專利。該專利的要點是藉助伺服技術控制機器人的關節,利用人手對機器人進行動作示教,機器人能實現動作的記錄和再現。這就是所謂的示教再現機器人。現有的機器人差不多都採用這種控制方式。
作為機器人產品最早的實用機型(示教再現)是1962年美國AMF公司推的「VERSTRAN」和UNIMATION公司推出的「UNIMATE」。這些工業機器人的控制方式與數控機床大致相似,但外形特徵迥異,主要由類似人的手和臂組成。
1965年,MIT的Roborts演示了第一個具有視覺感測器的、能識別與定位簡單積木的機器人系統。
1967年日本成立了人工手研究會(現改名為仿生機構研究會),同年召開了日本首屆機器人學術會。
1970年在美國召開了第一屆國際工業機器人學術會議。1970年以後,機器人的研究得到迅速廣泛的普及。
1973年,辛辛那提·米拉克隆公司的理查德·豪恩製造了第一台由小型計算機控制的工業機器人,它是液壓驅動的,能提升的有效負載達45公斤。
到了1980年,工業機器人才真正在日本普及,故稱該年為「機器人元年」。
隨後,工業機器人在日本得到了巨大發展,日本也因此而贏得了「機器人王國的美稱」。
工業機器人在工作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機器人在功能和技術層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移動機器人和機器人的視覺和觸覺等技術就是典型的代表。由於這些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機器人概念的延伸。
80年代,將具有感覺、思考、決策和動作能力的系統稱為智能機器人,這是一個概括的、含義廣泛的概念。這一概念不但指導了機器人技術的研究和應用,而且又賦予了機器人技術向深廣發展的巨大空間,水下機器人、空間機器人、空中機器人、地面機器人、微小型機器人等各種用途的機器人相繼問世,許多夢想成為了現實。將機器人的技術(如感測技術、智能技術、控制技術等)擴散和滲透到各個領域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新機器——機器人化機器。
當前與信息技術的交互和融合又產生了「軟體機器人」、「網路機器人」的名稱,這也說明了機器人所具有的創新活力。
教育機器人的發展史:
工程新學科的起源特點是先有實踐後有理論,如先有萊特兄弟的飛行實踐,後有系統的空氣動力學;先有Devol1954年發明的工業機器人,後有八十年代成熟的機器人學。同樣,教育機器人學的萌芽也來源於直覺地把機器人用於教育的實踐。

Parker,Martin,Sargent於1989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創辦了名為6.270的課程。該課程實質是一個面向本科生的機器人設計競賽,參加該課程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運用統一的器材設計參加比賽的機器人。
該課程的影響深遠,許多機器人比賽項目的靈感均來源於此課程,以及把機器人設計實踐導入大學工程教育的思想也大多來源於此課程。
機器人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機器視覺: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視網膜識別,虹膜識別,掌紋識別,專家系統,智能搜索,定理證明,博弈,自動程序設計,還有航天應用等。」

人工智慧(artificialintelligence)無處不在:銀行自動櫃員機有身份識別、取款、轉賬、儲蓄等功能。網路知道根據用戶信息提供可能感興趣的問題。防火噴頭根據煙霧濃度自動滅火

❻ 譚鐵牛有什麼貢獻發明了什麼創造了什麼

獲得獎項
1998年譚鐵牛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1999年當選第四屆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
2000年又獲中科院盈科優秀青年學者獎;
曾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版權所著
譚鐵牛現已出版編著和專著9部,並在主要的國內外學術期刊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250多篇,獲准和申請專利20項。譚鐵牛負責的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碩果累累,他負責自行研製的虹膜識別系統更是打破了國外僅有的幾家公司對此項技術的壟斷。2000年10月,模式識別實驗室作為中文的代表正式被接受加入國際電話語音翻譯聯盟。主持多項由973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中科院"百人計劃"以及國際合作等資助的科研項目。

閱讀全文

與虹膜識別什麼時候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
門頭廣告牌使用費合同 瀏覽:835
廠轉讓樣本 瀏覽:8
攤銷土地有殘值嗎 瀏覽:529
永久煤柱攤銷系數是多少 瀏覽: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