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鋤地發明

鋤地發明

發布時間:2022-08-13 06:37:22

Ⅰ 背負式割草機是誰發明

2017年2月23日18:58播出節目《斬草除根》,人工鋤地很勞累,效率太低,鋤地時間長了版腰疼胳膊酸,來權自山東膠州市的李志敏發明了鬆土鋤草機器:背負式割草機,利用發動機帶動圓筒式刀片高速轉動鬆土鋤草,大大提高了鋤草的效率,可以代替人工鋤草。

Ⅱ 古巴比倫發明了什麼農業用具或植物

種植的植物中包括大麥、鷹嘴豆、小扁豆、黍子、小麥、蕪菁、棗椰、洋蔥、大蒜內、容苦菜花、韭菜和山葵,他們的牲畜包括牛、綿羊、山羊和豬.家牛是他們主要的負物牲畜,驢是主要的運輸牲畜.蘇美爾人還打魚和獵鳥.蘇美爾農業依靠巨大的灌溉系統.其灌溉系統包括汲水吊桿、運河、水渠、堤壩、堰和水庫.水渠和運河必須常常修補,清除淤泥.政府有專門管理水渠和運河的人,富人則可以使用他們自己的水渠.農民使用運河來淹他們的地,然後將水排掉.然後他們用牛來踐踏農田和殺草.然後他們使用鶴嘴鋤來挖地.地干後他們鋤地、耙地和用鏟將土壤鬆散開來.蘇美爾人秋季收割,收割是他們組成三人一組的隊.收割後使用碾石分離穀粒和莖,使用打稻棍來分離穀粒及麩皮,最後使用風吹開來分離穀粒和麩皮.

Ⅲ 農民鋤地刨出生銹「老虎」,為什麼一掉銹驚動了文物局

事情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在陝西省西安市沈家橋村,一個老農像平常一樣在地里幹活,挖著挖著突然刨出了一個銹跡斑斑動物模樣的金屬塊,模樣小巧感覺有些年頭了,老農沒多想就從地里撿起來。拿回家清洗干凈後,只見這東西有點像狗,又有點像老虎,畢竟是金屬,老農還特意帶著它來到廢品站想賣掉換點小錢。可收廢品的嫌東西太小,又有很多銹,說啥也不肯收,自討無趣的老農只有將這小物件揣回家,隨便當成了孫兒的玩具。


虎符多流行了隋朝之前,隋朝之後則改為鱗符、魚符和兔符,隨著時間的流逝,虎符昔日的殺伐之氣也逐漸被歷史淹沒。因此到了現代社會,人們對這件小玩意就更加陌生了,甚至親眼見了都未必認得出來。而這件虎符倘若不是磨掉了銹跡露出側身的文字,很可能也會被埋沒,沒想到地里刨出來給孫兒當玩具的小玩意,竟然有調動千軍萬馬之功能,老農也著實被震驚到了。

Ⅳ 有關漢字王國的資料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在這里,我就介紹一下漢字的歷史。
有這么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的黃帝時期,黃帝命令他的臣子倉頡創造文字,倉頡是一個長有八隻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隻眼睛觀察八方,看見各種各樣的東西,他把這些東西的形狀簡化後刻在龜殼、獸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這個神話當然是荒謬的,但也說明了一個事實——漢字是由象形字演變而來的。
在幾萬年前的原始時代,遠古人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意思,後來又學會了用手勢,但有些事物用語言和手勢是難以表達的,於是有人想出了做記號的方法,可記號太多,容易忘記,後來就用圖形表達意思,比如「太陽」就畫成一個圓圈的形狀,「樹」就畫成樹的模樣,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這樣產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到了這時,需要文字記載的東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圖形符號來表示,顯得太繁瑣了。於是人們就簡化了一些象形字,並把一些象形字組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文字,讓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組合起來,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個人靠在樹上睡覺。這樣又創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漢字的一個新類型——會意字。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地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國的文字又有所區別,於是出現了一字多義、多字一義的情況,這給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下令在全國統一使用一種文字——小篆。這種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簡化了許多,但仍有些繁瑣,於是民間逐步興起了一種應急的俗體——隸書。到了三國時期,魏國的鍾繇又創造出了一種更為簡便美觀的文字——楷書。從此以後,漢字就確立了它的方塊形態,開始有了間架結構。以後人們又陸續創造了草書、行書等各種各樣的字體,也涌現出了像「鍾、王」、「顏、柳」、「蘇、黃、米、蔡」這些舉世聞名的書法家。漢字的發展逐步進入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
而隨著漢字的發展,漢字的個數也越來越多,於是就出現了一種便於人們查找漢字的工具,像《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漢字迎來了它發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對於一些筆畫過於繁瑣的漢字進行了大膽簡化,使人人都能識漢字、用漢字,這在漢字的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在現代社會,科學飛速發展,漢字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像表示化學元素的漢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漢字不斷出現,許多漢字也被賦予了一些新的含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怎樣把漢字輸入計算機又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八十年代以後,我國研製開發了一系列漢字輸入法,如拼音、五筆字型、表形碼、自然碼等等。漢字為適應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地改進自己,完善自己,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近年來,有些人認為漢字過於復雜,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認為漢字應該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這樣認為,因為漢字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考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徵,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標志,我們不應該拋棄漢字,而是應該發展漢字,完善漢字,讓漢字在二十一世紀繼續延續下去。
比」對「北」說:夫妻一場,何必鬧離婚呢!

「巾」對「幣」說:兒啊。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價百倍了。

「尺」對「盡」說:姐姐,結果出來了。你懷的是雙胞胎。

「臣」對「巨」說:和你一樣的面積。我卻有三室倆廳。

「晶」對「品」說:你家難道沒裝修?

「呂」對「昌」說:和你相比,我家徒四壁。

「自」對「目」說:你單位裁員了?

「茜」對「曬」說:出太陽了,咋不戴頂草帽?

「個」對「人」說:不比你們年輕人了,沒根手杖幾寸步難走。

「辦」對「為」說:平衡才是硬道理!

「兵」對「丘」說:看看戰爭有多殘酷,倆條腿都炸飛了!

「占」對「點」說:買小轎車了?

「且」對「但」說:膽小的,還請保鏢了?

「大」對「太」說:做個疝氣手術其實很簡單。

「日」對「曰」說:該減肥了。

「人」對「從」說:你怎麼還沒去做分離手術?

「土」對「丑」說:別以為披肩發就好看,其實骨子裡還是老土。

「寸」對「過」說:老爺子,買躺椅了?

「由」對「甲」說:這樣練一指禪挺累吧?

「木」對「術」說:臉上長顆痣就當自己是美人了。

「叉」對「又」說:什麼時候整的容啊?臉上那顆痣呢?

「屎」對「尿」說:乾的和稀的就是不一樣。

近日,有網站推出「最難漢字」評選活動,截止至24日,共選出22個一般人難懂的生字候選,目前暫時勝出的是一個筆劃超過六十劃,是「戀」、「日」、「干」、「月」、「馬、「戈」和兩個「長」字的混合體,其餘生字即使落選也是個個令人摸不著頭腦,連香港中文大學的漢字專家也只認得「最難漢字」表中的一個字,其它生字均需查字典。
i

在22個「最難漢字」中,一字被使用至今,是陝西一種特色麵食,普通話讀「biang」第二聲,關於其來歷有多種民間流傳版本,其中有一說是秦始皇有一日吃厭了山珍海味,太監到街上買了一碗平民小吃,反令他胃口大開,他覺得既然已成為「御用」食物,再也不能讓平民輕易吃到,於是就御賜一個字形復雜的名,有意讓平民難以寫出此字。關於此字的寫法,亦有口訣可記:「一點一橫長,言字當中梁,兩邊水裊裊,中間一匹馬在扛;東邊長,西邊長,心作底,月搭牆,關公出來踢一腳,婆婆出來戳一刀,一個小孩飛上牆。」

Ⅳ 炎帝如何利用植物發明草葯

五穀

古時候,人們都是吃鳥獸的肉和山上的野果過日子。到了炎帝神農時,人慢慢多起來了。炎帝心想,鳥獸總會越吃越少,而草木的果實,每年可以生長一次,可以源源不斷。要是能把那些最壯實的草木種拿來種植,就可以年年有新的收成,不愁食物短缺了。於是,他從山上砍來一些木料,削成啟土鋤地的耒耜,讓他的琉璃獅子狗在前面拉著走,自己在後面扶著耒耜掌握方向。土翻好後,又從野地里收集了一些草籽,開始試種起來。

不久,這些種子破土而出,長得很茂盛。到了秋天,收到了多幾倍的收成。炎帝高興極了,第二年,就叫稻、黍、稷、麥、菽五位大臣,帶領百姓,按土地的高燥濕肥等情況,劃分地段,分頭大面積種植。

這件事感動了玉皇大帝。他打發一隻滿身通紅的神鳥,銜著一株九穗的禾苗,飛到炎帝他們開墾過的土地上空,把種子撒在地里。又命令太陽神和雨神幫助照管。結果,五個地段長出了五種不同的作物。為了便於記憶,炎帝就按五個大臣的名字,把這五種作物叫做稻、黍、稷、麥、菽,這就是五穀的由來。這年秋天,五穀中長出了一尺多長的嘉禾。這種嘉禾種一年可以收三次,人吃下不但可以充飢,而且可以長生不死。這樣一來,許多人就慢慢懶散起來了。玉皇大帝知道後,很不高興,叫米穀神速速收回五穀中長生不死的成分,而且種一年只能收一次。又命紅色神鳥留在人間,每年春天催百姓耕種。後來,那神鳥就變成了現在的布穀鳥。

神農梨

一天,炎帝神農氏躺在田壟上苦苦琢磨如何改進耕作技術的問題,想入了迷,大雨將自己淋成了落湯雞也沒感覺到。

後來,大概是為自己始終未想出個門道來而生氣吧,他竟將一隻手猛地戳進地里,又使勁向前一推。當提起手來時,五條泥溝清晰地呈現在眼前,尤其是中指犁出的那條溝,又深又直,兩旁翻起的土也很整齊。他喜出望外,若能仿照手指向前、手臂懸空的樣子做成一種農具耕田,豈不又省力、又利於作物生長嗎?他當即叫來夥伴們,先把一截質地堅硬的木頭削成一個前薄後厚,前尖後寬的三角形,再在三角形後部裝上一個木把,又找來兩根山藤穿在木把的底部。他讓夥伴們在前面拉,自己扶著木把掌握方向和深淺,果然,三角形所過之處,地上便留下一條條平平直直、深淺一致的犁溝。耒耜製作成功了,大夥兒都樂得合不攏嘴。這就是最早形態的耒耜,後人叫「神農犁」。

神農識「三寶」

「茶陵有三寶,生薑、大蒜、白芷腦」。到處流傳著這句俗活。茶陵的生薑、大蒜、白芷,質量好、味最香濃,遠近聞名。為什麼生薑、大蒜、白芷會成為茶陵的「三寶」呢?據說這「三寶」因為是炎帝在茶陵發現的。

有一次,炎帝在茶陵坑(今名茶干)采葯,誤食了一種毒蘑菇,肚子疼得象刀割一樣。吃了好幾種葯草,也不能止疼,就這樣疼昏了,躺在大樹下,一陣涼風吹來,炎帝醒過來了。他自己也不曉得是什麼原因,這時,又一陣涼風吹來,有一股濃濃的香氣。他順著這股香氣,走到一叢尖葉子青草邊,香味就是從這叢青草上散發出來的。聞一聞,頭也不昏,胸也不悶,原來是它的芬芳的葯味使他起死回生的。炎帝又驚又喜,順手拔了一蔸,慢慢咀嚼。味道不錯,又香又辣又清涼。過了一陣,肚子里咕咕嚕嚕地響著,瀉了一陣,身體全好了。於是,他給這種起死回生的草取名「生薑」。為什麼取這個名字?因為炎帝姓姜,取生薑的名字,是為了紀念生薑的活命之恩。從此,茶陵開始種植生薑,最好的生薑就山產在茶陵坑、碣石—帶。

有一天,炎帝在離雲陽山不遠的洣水河畔采草葯,淋了雨,受了涼,全身時冷時熱,腦殼疼,肚子脹,坐在地上嘔吐起來。突然看到身邊有棵草,散發出濃烈的香味。扯出一看,塊根象小蘿卜把皮剝掉,肉又白又嫩,水汪汪的。這時,他正口渴,就把根塊吃了,真巧,不到半個時辰,不再時冷時熱頭疼口渴了,嘔吐也止住了。炎帝一陣高興,把這止吐止疼的白嫩的塊根取名叫「白止」。因白止屬草類,後人將「白止」寫成「白芷」。炎帝發現白芷的地方,後來築成了茶陵城。代代種植白芷,白芷品質也最好,至今流傳這樣的俗諺:「城裡(茶陵城內)白芷淀湖(茶陵城外的護城河)藕,不要還價拿起走。」

有一年夏天,天大早。赤松子隨神農去茶陵露嶺采葯,酷暑難忍,患了痢疾。神農找來一種草葯給他服用。連服兩天後,病就好了。赤松子問這葯草叫什麼名字,神農說還沒有取名。赤松子將這株草葯左看右看,見尾巴上有個「腦」,蔸子上山有個「腦」。就把這草取名「雙腦」。後來,寫成大蒜腦,簡稱「大蒜」。至今,露嶺東麓還保留著葯堂(後衍化為郁堂)的地名,這里出產的大蒜,最有名。

茶葉解毒

神農嘗茶神農為了嘗味百草,走遍了茶陵雲陽和露嶺,越走越遠。一天,他歷盡艱辛。走到茶陵東邊的茶山采葯,不小心誤食一種有毒的葯草,頓時頭昏眼花,癱倒在地。他掙扎著,爬住一叢矮樹叢下,摘了一把嫩葉,泡在水中,連水帶葉,一口喝進肚裡。不一會清醒了許多。他發現這種樹葉吃後,先苦後甘,有—股清香味。他想記住這種矮樹,但一時取不出合適的名字。想了很久很久,只好畫個符號,以便記憶,上面畫了一株草,中部畫個人的樣子,下面畫了棵樹,合起來就是個「茶」字。意思是這種比人矮的樹,象草一樣的嫩芽,可食用,有提神醒腦的功效。後來,他在茶山,一天誤食七十種毒草,都是茶葉解的毒,救了他的命。所以古書上記載神農在茶山「日遇七十毒,因茶而解」。「茶」的名字,就這樣代代相傳。

拔草鋤草

神農從天上盜到谷種,播種在雲陽山下的平原上。這里土地很肥沃,禾苗長得很茂盛。可是,因為玉帝派仙人把草種撒到地上,草長得很快。往往是草盛禾苗稀。

人們不分日夜,弓背彎腰,沒完沒了地拔草,一個個累得腰酸腿疼眼發花。—天,有個年青後生實在受不了啦,又氣又惱,順手拿起一塊又平又鋒利的石塊,朝地上狠狠一挖。事出意外竟挖出了幾蔸野草。神農看見了,想了想,高興得合不上嘴。他找來一塊石頭,磨出鋒利的口子,又安上木柄用來挖草。後來,人們把這東西叫做鋤,「鋤」,是「助」的意思,就是幫助人們除雜草。人們用鋤除草,再不要弓背彎腰了,輕松得多。從此,鋤就一代代傳下來。

Ⅵ 王福重:這位不停挑戰全民的公知,天天講毀三觀的言論,圖什麼呢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這句話真是對王福重的真實寫照。王福重就是一個山間竹筍,不僅腹內空空無物,毫無內涵,還不懂裝懂,到處發表毀三觀的一些言論。身為一個大學教授,說出的話非但沒有讓人信服,反而招人謾罵。他辱軍、辱農民、辱河北省人民,作為一個公知他一次次挑戰社會道德底線。他沒有一個大學教授,甚至一個人的基本道德素養。他整日發表這些荒誕言論,除了能顯示出自己的愚昧無知別無用處,實在不知到底圖什麼。

王福重是一個經濟學家,應該懂得農業的發展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中國原本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從古至今農業的發展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許多貢獻。

Ⅶ 有沒有割草機帶鋤地的,割草機能用於玉米地上肥料用嗎

小型割草機有背負式和側掛式的,現在大部分都可以配鬆土輪和鋤草輪,還是可以鋤地的。

Ⅷ 漢字資料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歇後語:
媽媽的眾姐姐 -- 多疑(姨)
戲台上的垛口 -- 不成(布城)
戲台上的鞭子 -- 加碼(假馬)
觀音堂里著火 -- 妙哉(廟災)
孫猴子坐金鑾殿 -- 不象仁(人)君
壽星打靶 -- 老腔(槍)
壽星彈琵琶 -- 老生常談(彈)
麥柴稈吹火 -- 小氣(器)
弄堂里跑馬 -- 題(蹄)難出
扯鬍子過河 -- 謙虛(牽須)過度(渡)
扯鈴扯到半空中 -- 空想(響)
抓蜂吃蜜 -- 恬(甜)不知恥(刺)
護國寺買駱駝 -- 沒那個事(市)
花椒掉進大米里 -- 麻煩(飯)了
蒼蠅飛進牛眼裡 -- 找累(淚)吃
豆渣貼門神 -- 不沾(粘)
豆箕柴著火 -- 著急(箕)
豆腐乾煮肉 -- 有份數(葷素)
豆腐乳做菜 -- 哪還用言(鹽)
兩口子鋤地 -- 不顧(雇)人
兩百錢的花生 -- 有得駁(剝)
兩手捧壽桃 -- 有理(禮)
兩把號吹成一個調 -- 想(響)到一塊來了
旱魅拜夜叉 -- 盡(精)見鬼
園外竹筍 -- 外甥(生)
男人不打老婆 -- 好福氣(夫妻)
秀才做詩 -- 有兩手(首)
禿子脫帽子 -- 頭名(明)
何家姑娘給鄭家 -- 正合適(鄭何氏)
肚子里撐船 -- 內行(航)
龜蓋量米 -- 什麼聲(升)
飯鍋里冒煙 -- 迷(米)糊了
床底下點蚊香 -- 沒下文(蚊)
凍豆腐 -- 難辦(拌)
謎語:
一月又一月,兩月共半邊, 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長流之川, 一家有六口,兩口不團圓。 用
四個山字山靠山, 四個川字川套川, 四個口字口對口, 四個十字顛倒顛。 田
頭是一,腰是一, 尾是一,其實不是一。 三 說起舊社會,兩眼淚淋淋, 我家十口人,只有草蓋身。 苦
一個大,一個小, 一個跑,一個跳, 一個吸血,一個吃草。 騷 千字不象千,八字排兩邊, 有個風流女,卻被鬼來纏。 魏
守徐州失去大半, 戰呂布打掉巾冠, 罵候成盜去花馬, 恨董卓有心無肝。 德 說它小,能代表一國, 說它大,填不滿麻雀肚皮。 米
一點一橫長,一甩去南陽, 南陽兩棵樹,長在石頭上。 磨 遇水立成河,同伴就稱哥, 頭頂大得奇,傍人又如何。 可
某字生來橫,老是躺著困, 若要問本事,樣樣是頭名。 一 一堵大圍牆,牆外水汪汪, 水從左邊來,沖走右邊牆。 匯
中字加橫不加點,莫做申字猜; 若做申字猜,不是真肚才。 神 去頭是字,去尾是字, 去頭去尾還是字。 申
上八是倒八,下八是正八, 十字當中架,人人需要它。 米 兩個動物並排站, 一個游泳,一個吃草。 鮮
上頭在水裡,下頭在天空, 要問家在哪,老家在山東。 魯 一座石灰山,出產各種炭, 石墨、金鋼石,也是它生產。 碳
十個哥哥,體重真輕, 重一千倍,才一公斤。 克 有耳能聽到,有口能請教, 有手能摸索,有心就煩惱。 門
外面會說話,裡面飄雪花, 里外合起來,大家愛著它。 圖 木字加一筆,猜對是稀奇, 本未木術禾,一個也不是。

Ⅸ 神農發明的農具是什麼

神農發明的「斫木為耜」,是耜的首創者。也就是鋤頭!
就是說將單齒回木耒的尖端變成板狀刃,答就成了「耜」。可見耜要比耒更進一步。耜後來又變成復合工具,柄仍以木製,而耜冠則由石、骨和蚌為原料,用藤條緊縛於木柄,用作鋤地。說明這一時期的農業已開始進入了耜(鋤)耕農業階段。

閱讀全文

與鋤地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