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骨笛發明於

骨笛發明於

發布時間:2022-08-10 14:46:36

㈠ 笛子的第一個發明者是誰

根據我們國家的史記記載,笛子是由黃帝發明的,但是呢其實並非是這個樣子的,因為黃帝離如今也才4000年左右,但是根據以前的考古學家的發現,我們在世界上發現的最古老的笛子是1987年在河南出土的,它是用獸骨製成的一個骨笛。根據考古學家們用儀器對這個骨笛的測試,測試出他至今約有8000到九千多年的歷史,是石器時代的一個產物。

笛子雖然看起來非常的簡單,但是想要吹好笛子,可沒有那麼多容易,想要吹好笛子,非常考驗演奏者的一個功底,品德和技法,同樣的曲子,用不同的人演奏出來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說笛子是一個非常富有個人特色的一個樂器,想要演奏好還是非常的不容易的。

㈡ 迄今為止中國最古老的樂器是什麼

01
骨笛
迄今為止中國最古老的樂器是骨笛,距今已有8千多年的歷史,不僅遠遠早於美索不達米亞的烏爾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時期陶制器皿狀笛子和在化妝版上刻畫的類似後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

骨笛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距今已有8千多年的歷史,不僅遠遠早於美索不達米亞的烏爾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時期陶制器皿狀笛子和在化妝版上刻畫的類似後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比古埃及出現的笛子要早2000年,被稱為我國笛子的鼻祖。

㈢ 賈湖骨笛為什麼是音樂始祖

賈湖遺址是裴李崗文化的重要遺址,距今9000—8000年,位於河南省舞陽縣,這里氣候濕潤、地勢低平、河流密布,是比較適合人類生息繁衍的理想環境。在縱橫的河流之間有一片小湖泊,即是賈湖,遺址就分布在湖泊北岸。20世紀70年代,在修建滯洪區的過程中遺址被發現,平面呈不規則的圓形,總面積5.5萬平方米,發現房基50餘座,陶窯10多座,窖穴近400座,墓葬300多座,出土陶、石、骨等各類遺物數干件。

賈湖遺址是一座保存比較完好的古村落,環境學研究結果顯示史前時期的溝坎和斷崖邊上生長著矮矮的灌木叢,附近的岡丘和山坡上,有著稀疏的栗、櫟、胡桃、榛等植物組成的落葉闊葉林,林中常有野豬、麋鹿出沒。在聚落以外有廣闊的大草原,貉、梅花鹿、野兔等動物自由自在地追逐奔跑,構成天然的狩獵場。湖沼旁邊,棲息著大量的飛禽走獸,不時傳來聲聲啼鳴。聚落周圍是先民種植的稻田,間或可以聽到陣陣悠揚的笛聲。

賈湖先民的居住條件十分簡陋,房屋面積一般都很小,多在幾平方米到十幾平方米。房屋的平面以橢圓形為主,兼有圓形、方形和不規則形等。建築形式基本上為半地穴式,另外還有少量依次擴建的半地穴式多間房,還有個別地面建築和干欄式建築。門道多為台階式,也有少數為斜坡式。半地穴式房屋是賈湖聚落的主體建築,在地面上挖淺坑,地面一般都是選擇純凈的黃土鋪墊而成,而且經過夯打。房屋周圍挖柱洞,再用木柱圍成牆體,用藤條和竹篾捆紮,用草拌泥進行里外填充,形成木骨泥牆。牆頂上支撐圓錐形屋頂,用茅草進行覆蓋。房屋內一般都有灶塘,大都砌在房屋中央,也有的砌在門道一側,灶塘的周圍通常擺放著盛水的罐、壺和燒飯用的陶鼎等陶器。

陶器以紅陶為主,燒制火候較低,容易破碎。遺址內有很多陶窯,所以這些陶器也都是在當地燒造的。賈湖陶製品製作工藝處於泥片貼築法向泥條盤築法過渡的歷史階段,且後者逐漸代替了前者,並有明顯的發展規律,為研究這兩種成型工藝的關系提供了重要依據。燒陶方法是窯燒與露天燒並存。炊器以鼎、罐為主,汲水主要是小口壺,以盆、缽、碗為主要盛食器,可能已具備了煮、蒸、燒、烤等幾種基本的食品加工工藝。

賈湖人石器製作工藝已達到了比較成熟和完善的程度,整個新石器時代的主要工藝均已具備。石鏟等石制工具、精緻且鋒利,裝飾品上隧道孔的出現更是這種工藝的最早實例。制骨工藝發達,骨器種類繁多,製作精巧而規整,有些箭頭可與後代的金屬箭頭媲美。

史前安謐穩定的生活環境造就了賈湖人靈巧的心思與古樸樂觀的生活情趔,遺址內除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具以外,還出土了不少難得一見的特殊種類器物,包括帶有鍥刻符號的龜甲和石器,製作精緻、保存完好的骨笛和細心琢制而成的石磨盤與石磨棒等。賈湖人之中流行原始巫術與宗教信仰,墓葬中隨葬腹內裝石子的成組龜甲、權形骨器等原始宗教用具,存在著龜靈崇拜、祖先崇拜、犬牲和用龜占卜的現象。龜甲、骨、石、陶器上均發現形狀、大小不同的鍥刻符號,其中個別符號與商代甲骨文有相似之處,與原始文字有關。從龜腹內石子可以看出,賈湖人已有百以上的正整數概念,並認識了正整數的奇偶規律,掌握了正整數的運演算法則。

骨笛更是曠世難求的奇珍異寶,共有20多支,採用禽類的翅骨製成,管長25厘米左右。它們分屬於賈湖遺址的早、中、晚各期,分為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多種形式,不少骨笛保存得相當完好,直到今天還能吹奏出動聽的音樂。據研究最早期的骨笛實物距今9000多年,笛上開有5—6個孔。能奏出四聲音階和完備的五聲音階。中期的骨笛距今8600年左右,骨笛上開有7孔,能奏出六聲和七聲音階。晚期階段的骨笛距今8200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聲音階以及七聲音階以外的一些變化音。賈湖遺址的骨笛多數有7個音孔,音孔旁鑽有調音的小孔,有的還刻畫等分符號,表明此時期的骨笛製作與演奏技法應該已經非常成熟了。它們已具有音階結構,並出現了平均律和純律的萌芽,可吹奏旋律,且發音準,音質好,尤其是五聲音階骨笛,其音的准確度至今還使人們感到驚異,難以想像是近萬年前人類的發明。

賈湖遺址出土了大量炭化稻和稻殼印痕以及大批的農業生產和糧食加工工具,說明這個時期稻作農業是重要的社會生產部門,主要栽培原始狀態的粳稻。入骨中碳十三成分研究也表明賈湖人以食用稻米為主,而非粟、黍類植物。這里的氣候環境適合耕種,因此成為水稻的初始起源地之一,是中國稻作農業起源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出土陶器上附著物進行研究還發現9000年前賈湖人已經掌握了酒的釀造方法,有世界上最早的釀酒坊。

賈湖遺址的諸多重大發現,向世人展示了八九千年以前人類社會的絢麗畫卷,再現了淮河上游地區史前的輝煌,是當時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為我們研究當時的社會提供了一批不可多得的重要資料。其中的石磨盤、骨笛、陶器、鍥刻符號以及碳化的稻粒、陶器中的殘留物等,對研究我國及世界的農業史、文學史、音樂史、釀造史和了解當時的生活習俗、狀態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樂器——骨笛,是世界上同時期遺存中最為完整、豐富、音樂性能最好的音樂實物,是中國豎吹管樂器的祖型,為研究中國音樂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標本。它的發現徹底打破了先秦只有五聲音階的結論,把我國七聲音階的歷史提到八千年前,改寫了世界音樂史,推翻了「中國笛子西來說」和「七聲音階外來說」等錯誤認識,對後世中國音樂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中國乃至世界音樂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㈣ 笛子產生於什麼時期

笛子,是我國一種吹管樂器,後來,人們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出土文物中發現了骨笛,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此外,還出土了一個原始時期橫吹的銅笛,這些都可以證實,笛子是產生於我國遠古時期的。

後來,人們又在河南舞陽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發掘出16支豎吹骨笛,這些骨笛是用鳥禽肢骨製成的,已有7000餘年歷史。這些骨笛是豎吹的,它們的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與後來人們所熟悉的笛子具有相同音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號,有些音孔旁還加打了小孔,與後來笛子音調完全一致。

㈤ 蕭和笛是源於哪個國家

全都源於中國。

簫的歷史

簫的產生,其歷史可以追根溯源到遠古時期。中國考古學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發現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質發聲器,考古學家稱之為「骨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文物,現存浙江博物館)。這批骨哨是用鳥禽類中段肢骨製成的,古代人將骨骼中的骨髓抽掉,形成一支中空的骨管,然後在管壁上打有孔洞,它們長7厘米左右,管徑6--8毫米,略呈弧曲形,在凸弧面上開有二或三孔,可以吹出幾個音來,於是就形成了骨哨。盡管考古學家們稱之為骨哨,但從它的形狀、結構和發聲原理同現代簫笛作一比較,已基本上具備了樂器的雛形。我們是否可以認為骨哨應該就是簫笛的鼻祖呢?無怪今天有許多管樂大師們都認為骨哨就是今天的前身,因此乾脆稱它為「骨笛」。那麼用竹子做的吹奏樂器又是什麼年代形成的呢?《呂氏春秋》中寫有:「黃帝命伶倫伐昆侖之竹為管」的記載。據說遠古時期氣候較暖,中國黃河流域遍長竹子,只是因為後來氣候變化,竹子的生長線才南遷到長江流域。伶倫伐竹為管的記載,充分說明了用竹子做樂器在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了。據傳,後人將伶倫所訂的律管編排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簫。

在虞舜時代,曾出現過一部稱之為「箾韶」的古代樂舞,「箾」即是今天的「簫」字。因為這部樂舞主要是用古代排簫來演奏的,所以我們認為《韶》的演奏使簫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大夏》是古代人民歌頌大禹治水為內容的古代樂舞,它共分為「九成」(九段音樂),用「籥」伴奏,又稱為「夏竹九成」。竹就是排簫的前身。由此可見從《箾韶》到《大夏》,簫曾在中國音樂史上經歷過多年的輝煌時代。周代,曾將我國古代樂器分為「八音」,它們分別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樂器,其中「竹」就是指簫和篪。自從國初期的曾侯乙墓的出土,簫做為古代樂器的實物才得以我們親眼所見。因此提起「絲竹」二字,人們自然會想到這種樂器。
唐代以前指多管「簫」,即「排簫」。
單管簫的管體一般呈圓柱形,通常有6~8個側指孔,吹奏時,用手指按孔,可控制不同音高。多管簫為每管一音,無側孔。排簫的稱呼最初見於唐代趙璘的《因話錄》,《元史》中正式稱多管「簫」為「排簫」。
現今單管簫,稱「洞簫」。
《通典·樂器》引《世本》:「簫,舜所造。其形參差象鳳翼,十管,長二尺。」
今之單管洞簫,唐代以前稱「笛」,宋代稱「簫管」。
古簫(排簫)有大小之分,大簫稱「言」;小簫稱「筊」。簫的大小也以管數多少來區分,管數多則為大簫,管數少為小簫。
《廣雅·釋樂器》:「簫,大者二十四管,無底;小者十六管,有底。」
簫,古代用於宮廷雅樂邊棱音氣鳴樂器。「八音」分類屬「竹」。漢唐以來的石刻、壁畫以及墓俑保存了許多吹奏排簫的形象。排簫的種類繁多。從管數(也稱「彄數」)組成看,就有十到二十四管不等的十餘種。從形制看編管參差排列如鳳翼,有呈單翼狀的;有呈雙翼狀的。從製作材料看,排簫除竹質外,還有骨質、石質的。目前所知的最早竹質排簫實物為曾侯乙十三管排簫,距今已2,400多年。最早的石排簫實物為淅川下寺1號楚墓出土的十三管石排簫,用整塊漢白玉雕琢而成,距今約2,500多年。河南省鹿邑太清宮遺址的商末周初長氏貴族大墓,出土的禽骨排簫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實物,距今約3000年。
簫的起源有二說。一說,出自「籟」。《莊子·齊物論》:「女(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晉·郭象註:「籟,簫也。」二說,出自「籥」。龠,甲骨文作「」。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龢言》:「龠字既象編管。」籥古字為籥龜。《集韻·平簫》:「簫,或作籥龜。參差象鳳之翼也。」
唐宋時期的排簫因應用場合或樂種的不同,衍生出「燕樂簫」、「鼓吹簫」、「教坊簫」、「龜茲簫」等。唐代十部伎中,除天竺、康國外,清樂、西涼、龜茲、疏勒、安國、高昌、高麗、燕樂等部伎都採用了排簫,足見它在當時宮廷音樂中的重要地位。一般認為,單管簫出自羌中,四孔,豎吹。漢代也稱「羌笛」,簡稱「笛」。後經京房加一孔,為五孔。漢至唐代一直把橫吹和豎吹的兩種有側孔邊棱音氣鳴樂器統稱為「笛」。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五:「後漢馬融所賦長笛,空洞無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李善為之注雲:『七孔,長一尺四寸,』此乃今之長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謂之『橫吹』,非融所賦者。」
魏晉時期,豎吹的單管簫已有六孔,仍稱「笛」。故在此以前的豎笛和橫笛常被後人相混淆,為了區別比兩者,樂家常稱排簫為「古簫」。
宋·朱熹《朱子語類·樂》:「今之簫管,乃是古之笛,雲簫方是古之簫,雲簫者,排簫也。」
直至宋元以後才逐漸把排簫、洞簫、橫笛三者較明確地區分開來。依製作材料來分,有竹質(紫竹簫)、陶瓷(德化瓷簫)、玉(白玉簫)、金屬(鐵簫)、紙質(紙簫)等。
早在《尚書·益稷》中記載有「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當因韶樂伴奏樂器以簫(當時為排簫)為主而有此稱。
西晉樂工列和、中書監荀勖所改革的笛為6 孔(前5、後1),其形制與今天的簫已非常相似了。東晉的桓伊,擅長音樂,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簫),是江南數第一的吹簫名手,地位和聲望都已很高。他曾為素不相識的王徽之吹奏過三段樂曲(即流傳千古的《梅花三弄》),在歷史上被傳為佳話。
魏晉南北朝時,簫已用於獨奏、合奏,並在伴奏相和歌的樂隊中使用。
清代,清《律呂正義後編》記載:「明時乃直曰簫,不復有豎篴。今簫長一尺八寸弱,從上口吹,有後出孔;笛橫吹,無後出孔。」

笛的歷史
笛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吹奏樂器之一。1986年5月,在河南舞陽縣賈湖村東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發掘出16支豎吹骨笛(用鳥禽肢骨製成),根據測定距今已有8000餘年歷史。豎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與我們所熟悉的中國傳統大致相同的音階,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號,有些音孔旁還加打了小孔,與中國的音調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民間樂曲《小白菜》。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並發明了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製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並在墓內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歷來有人篪、笛不分,說成是同一樂器,實際是有區別的。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一變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一般認為,「笛」的古字是「篴」。但除了《周禮》外,《詩經》、《尚書》、《呂氏春秋》等史籍均未載「篴」,所載邊棱音類氣鳴樂器多為「籥」、「篪」、「簫」等。然而,當今的「洞簫」都指單管簫,在唐代以前卻稱笛。我們常常把那時的笛誤認為橫吹笛,實際上東漢馬融的《長笛賦》中所說的長笛、晉代荀勖所作的十二支律笛等,都是豎吹笛。
今單管洞簫由漢代長笛演變而來的一個重要證據是嘉峪關魏晉墓室磚畫中可清楚地見到九節形制的豎吹笛與四弦阮鹹的合奏圖。
至隋代,豎吹笛仍保持長笛的稱呼。
《隋書·音樂志中》:「高祖既受命,定令宮懸……笙、竽、長笛、橫笛、簫、篳篥、篪、塤,四面各八人,在編鍾下。」
又《隋書·音樂志中》:「西涼樂……其樂器有:鍾、磬、彈箏、搊箏、卧箜篌、豎箜篌、琵琶、五弦、笙、簫、大篳篥、長笛、小篳篥、橫笛、腰鼓……等十九種。」
到了唐代,由於在宮廷音樂中廣羅博採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在不同樂種的樂隊里有豎笛,也有橫笛。為了區別,橫吹笛前常綴以「橫」字,稱「橫笛」;而豎笛則直接稱「笛」,可見先前「笛」的概念失分清楚。如史籍所載,唐代十部伎中,天竺、高昌、龜茲、疏勒、等部伎中所用橫吹笛稱「橫笛」;清樂、安國、康國、燕樂等部伎中所用的豎吹笛則直接稱「笛」;而西涼伎中豎吹、橫吹兩種笛皆用,則分別稱「笛」、「橫笛」。
《新唐書·禮樂志十一》:「西涼伎有……笙、簫、觱篥、小觱篥、笛、橫笛。」橫笛另有「橫吹」、「橫竹」等稱。不過李賀《龍夜吟》詩「卷發胡兒眼睛綠,高樓夜靜吹橫竹」中的「橫竹」,僅為詩韻需要而稱。
由於唐代的豎吹類笛中出現了呂才製作的規范化的尺八,它在規模龐大的?樂中恰與長笛和短笛(均為豎吹)配備在同一個樂隊里。至宋代,由於橫笛的流行,加上尺八又衍生出了「簫管」、「豎笛」、「中管」、「尺八管」等名,因此許多人已搞不清唐代以前的長笛、笛與宋代橫笛的區別,以至沈括化了很大力氣去解釋它們。
《夢溪筆談》卷五:「後漢馬融所賦長笛,空洞無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李善為之注雲:『七孔,長一尺四寸』,此乃今之橫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謂之『橫吹』,非融所賦者。」
宋代理學家朱熹在《朱子語類》里也作過這樣的澄清:「今之簫管乃古之笛,雲簫方是古之簫。雲簫者,排簫也。」
約明代起,直接稱單管洞簫為「簫」。
《明會典·工部三·儀仗二》:「簫,十二管(支)。以竹為之,長一尺八寸,間纏以弦線有六孔,前五後一。」對已形成的「簫」的新概念。
明末清初人張爾歧在《蒿菴閑話》中也認為:「洞簫,即今所吹單竹簫,古人正名為笛。今所謂笛,則橫吹耳。」
清末朱珔在《文選集釋》中也有作過類似的說明:「至古笛多用豎吹,而今則橫吹,猶之古簫用比竹,今簫則用單竹。而今之簫直似古之笛,乃後世所變改耳。」

㈥ 骨笛的出現將我國可考證的音樂歷史推向幾年前

骨笛將中國音樂可考的歷史上溯到8000多年前。賈湖遺址出現的笛子就是對我國悠久歷史的最好的證明,由於這個笛子是在賈湖遺址發現的所以他被成為賈湖骨笛,而且這個骨笛的出現,不僅僅證明了我國有救了歷史,還將我國歷史向前衍生了近4000年。因為根據精密的儀器檢測,發現這個骨笛執著於8700年之前。

賈湖骨笛出土於1984年,到2001年總共發掘了七次,出土的骨笛有30多支。其中有三分之一左右是完整的,剩餘的有殘器,也有半成品。出土的骨笛中並不是完全一樣的,它們的長度參差不一,孔數也不同。

賈湖骨笛重大價值

1987年,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舞陽縣賈湖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的墓葬中發現了骨笛的十多件。(《中國文物報》87年12月11日)骨笛系用猛禽翅骨或腿骨截去兩端骨節製成的,一般長20厘米左右,直徑1.2—1.5。一端稍粗,一端較細,多數正面鑽有七個音孔,無笛膜孔,上端亦無洞簫的山口。形制固定,製作規范,個別音孔旁還鑿有一小孔。

其中一件七孔骨笛保存完好,吹奏時豎持,將骨笛上口與嘴構成一個適當的傾斜度,方能使之發聲。經試吹得知此骨笛已具備音階結構,其律制是屬於中國傳統的三分損益律。

閱讀全文

與骨笛發明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
日本商標注冊多少錢 瀏覽:75
商標注冊證天貓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