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裴斯泰洛齊的要素教育理論含義是什麼其中要素是哪些
要素教育論是裴斯泰洛齊基於教育心理學化理論對初等教育內容和方法的重要論述,也是他為初等教育革新所從事的開創性的,實踐性的結晶。
最後是體育,他認為根據兒童本性要求,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自然傾向,不僅要發展兒童的道德和智慧,還要發展兒童的身體力量,體育和德育智育及勞動教育是緊密聯系的,體育遵循人的力量的自然發展規律,體育的基本要素是關節活動。
裴斯泰洛齊將人的道德力量視為天賦的,他強調家庭與學校教師要重視兒童道德的培養要以愛心關注和教育兒童要重視說理和道德行為實踐等見解。裴斯泰洛齊強調在教學中通過思維練習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慧和智力。裴斯泰洛齊強調,學校的體育活動應是多種多樣的,以激發兒童體育活動的興趣和需求。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如有錯誤,敬請諒解!
Ⅱ 什麼叫要素,它是如何分類的
構成零件幾何特徵的點線面稱為幾何要素,幾何要素又簡稱要素
要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
按存在狀態分、所處的地位分、功能關系分、結構特徵分
基本上就是這樣了,可以到好域安機械論壇查查看
Ⅲ 什麼是要素理論
第六章 要素理論
這一章討論的是要素價格的決定問題,因為要素的價格和使用量是決定消費者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要素價格理論在西方經濟學中又被看成是所謂的「分配理論」。在第一章咱們講過,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這樣三個問題。前面幾章解決的是「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怎樣生產」這兩個問題,這一章要解決的是「為誰生產」這個問題,也就是生產出來的產品如何在社會各階級中分配的問題。西方經濟學家認為,社會各界及作為生產要素的所有者,以他們在生產中所提供的要素作出了貢獻,並根據貢獻的大小而獲得收入。這種收入就是生產要素的價格,所以解決分配問題就是解決生產要素的價格決定問題。
西方經濟學中的分配理論一種是由20世紀初美國經濟學家克拉克所提出的以邊際生產力理論為基礎的分配理論;另一種是由馬歇爾所提出的以均衡價格理論為基礎的分配理論。這兩種理論盡管有所區別,但在否認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論證資本主義的分配「公正合理」這一點上是共同的。
第一節 生產要素價格決定的基本原理
一、 生產要素的種類
1. 勞動
2. 資本
3. 土地
4. 企業家才能
二、 生產要素的需求
在生產要素市場上,需求不是來自消費者,而是來自廠商。廠商購買生產要素不是為了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為了生產和出售產品以獲得收益。例如,購買一台機器並不能直接提高某個人的效用,而只能增加生產的能力。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生產要素的需求不是直接需求,而是「間接需求」。
更進一步來看,廠商通過購買生產要素進行生產並從中獲得收益,部分的要取決於消費者對其所生產的產品的需求。如果不存在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則廠商就無法從生產和銷售中獲得收益,從而也不會去購買生產資料和生產產品。例如,如果沒有人去購買小汽車,就不會有廠商對汽車工人的需求;對醫生護士的需求,則受到對保健服務的需求的影響。由此可見,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是從消費者對產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西方經濟學者認為,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是一種「派生需求」,或者說「引致需求」 。派生需求(derived demand)是指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而引起的對生產這種產品的生產要素的需求。例如,消費者購買麵包,這是直接需求;消費者對麵包的直接需求引致麵包廠商購買生產要素(例如麵粉和勞動等)去生產麵包。麵包廠商對麵粉和勞動等的需求就是派生或引致需求。
對生產要素的需求還有個特點,就是所謂的「共同性」,即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是共同的、相互依賴的需求。這個特點是由於技術上的原因,即:生產要素往往不是單獨發生作用的。一個人赤手空拳不能生產任何東西;同樣的,光有機器本身也是無法創造產品。只有人與機器以及原材料等等結合起來才能達到目的。對生產要素需求的這種共同性特點帶來一個重要後果,即對某種生產要素的需求,不僅取決於該生產要素的價格,而且也取決於其他生產要素的價格。因此,嚴格來說,生產要素理論應當是關於多種生產要素共同使用的理論。但是,同時處理多種要素將使分析過於復雜。為了簡單化起見,一般性的西方經濟學教材往往集中於分析一種生產要素的情況。咱們的學習也沿用這種方法。
三、生產要素的供給
1.要素的供給者:消費者和生產者
我們知道,在西方經濟學中的要素需求中,要素使用者是單一的,即使生產者或廠商,因而其行為目標也是單一的,即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轉到供給方面之後,問題稍稍復雜一些:要素所有者可以是生產者也可以是消費者。生產者生產許多將要再次投入生產過程的「中間產品」或「中間生產要素」(如鋼材,車床等),因而是中間要素的所有者;消費者則向市場提供「原始生產要素」(如勞動、土地和資本等),因而也是原始要素的所有者。
2.要素供給的原則
由於要素所有者的身份不同,因而它們的行為目的也不相同。按照西方學者的假定,生產者供給要素(中間產品)的原則:利潤最大化;消費者供給要素的原則:效用最大化
由於消費者擁有的資源(勞動力(時間)、土地等)既定,其要素供給就是在一定要素價格水平上,將全部既定資源在供給與自用之間作分配以求總效用最大。
3.條件:
由於資源是既定的,消費者只能將其擁有的全部既定資源中的一部分(當然,這部分可以小到0,也可能大到等於其資源總量)作為生產要素來提供給市場。全部資源中除去供給市場的生產要素外,剩下的部分可稱為「保留自用」(或簡稱為「自用」)的資源。因此,要素供給問題可以看成是:消費者在一定的要素價格水平下,將其全部既定資源在「要素供給」和「保留自用」兩種用途上進行分配以獲得最大效用。所以消費者要素供給的條件是:供給的邊際效用與自用的邊際效用相等。
第二節 生產要素價格的決定
要素的價格由供求關系決定。在完全競爭的要素市場上,要素的價格等於其邊際產品價值,也等於其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
一、勞動的價格決定——工資
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工資決定:勞動力價格——工資由勞動力市場的供求決定。對勞動的需求取決於勞動的邊際生產力,而勞動的功績是由養活、訓練和維持有效勞動的成本所決定的。當勞動的需求和供給達到一致時,就決定了工資水平。可以用下圖說明這一點:
在上圖中,橫軸OL代表勞動量,縱軸OW代表工資水平,D為勞動的需求曲線,S為勞動的供給曲線。當D與S相交於E時就決定了工資水平是ON,在這種工資水平下所僱用的工人數量為OM。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情況下,勞動的供給曲線是一條向後傾斜的線,即隨著工資的增加,勞動的功績會增加;但工資增加到一定程度後如果再增加,勞動供給量不僅不會增加,反而還會減少。
W(元/小時)
O L(小時)
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存在著工會的條件下,工會作為勞動供給的壟斷者,控制著勞動的供給。這樣,勞動市場就是種不完全競爭的市場,工會可以用種種方法來影響工資的決定。這些方法主要有:
第一,工會通過限制非會員受雇、限制移民、限制童工的使用,縮短工時,實行強制退休等方法來減少勞動的供給,從而提高工資。可以用下圖(左)來說明這個問題:
W D S1 W D2
S2 D1 S
N1 E0 N1
N0 E1 N0 E1
E0
M1 M2 L M0 M1 L
S0為原來的勞動供給曲線,這時S0與勞動的需求曲線D相交於E0,決定了工資水平為ON0,受僱工人量為OM0。當工會採取了減少勞動供給的措施後,勞動的功績減少,勞動的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成為S1,這時S1與D相交於E1,決定了工資水平為ON1,受僱工人為OM1,ON1〉ON0,說明工資水平提高了。
第二,工會通過提倡保護關稅、擴大出口等辦法擴大產品的銷路,從而提高對勞動的需求,也可以提高工資。可以用上圖(右)來說明這一點:
在這個圖中,D0為原來的勞動需求曲線,這時D0與勞動供給曲線S相交於E0,距定了工資水平為ON0,受僱工人量為OM0。當工會採取了增加勞動需求的措施後,對勞動的需求增加,勞動的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成為D1,這時D1與S相交於E1,決定了工資水平為ON1,受僱工人為OM1,ON1〉ON0,說明工資水平提高了,而且受僱工人也由OM0增交到OM1。
第三,工會迫使政府通過立法規定最低工資,這樣也可以使工資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可用下圖來說明這一點W
D S
N1
N0 E0
L
M1 M0
在這個圖中,當沒有最低工資立法時,勞動的工資水平由供求力量決定,D與S相交於E,決定了工資水平為ON0,但通過最大立法時工資水平維持在ON1,ON1〉ON0,但這時,受僱工人則要由OM0到OM1。
當然,工會對工資的影響也是有限度的,一般來說取決於工會本身的力量大小,工會與資本家雙方力量對比,整個社會的經濟狀況,以及政府幹預的程度等等。
二、資本的價格決定——利息
在西方經濟學中,利息被認為是資本的價格,對資本提供者來說它是一種收入,對資本使用者來說它則是一種成本。資本的價格一般用年利息率來表示,利息率取決於對資本的需求與資本的供給。
1. 資本的供給及其曲線
資本的供給就是整個社會在各個不同的利率水平下願意提供的資本數量。資本的供給依存於人們願意提供的資本,即取決於人們在既定收入下的消費——儲蓄決策。儲蓄就是指人們放棄當前的消費。人們一般都偏好當前消費甚於未來消費,要使人們願意放棄當前消費,必需對他們放棄的當前消費給予補償,使他們在未來的消費數量大於現在的消費數量。利息率就是對他們放棄當前消費的補償。如果現在和將來的時間差距為一年,那麼
=1+r,其中r為利息率,利息率即是為了誘使人們進行儲蓄以提供可貸資金的一種報酬。利息率越高,人們願意放棄的當前消費的意願就越強,因此資本的供給即儲蓄就是利息率的增函數。
資本的供給除了取決於人們在既定收入下的消費——儲蓄決策外,還與人們對貨幣的流動性偏好有關。所謂對貨幣的流動性偏好,是指人們總希望把個人財富以貨幣形式持有。這是由於:在任何時候,人們手頭必須持有某一數額的現金,以便應付日常生活發生的交易,以及應付意外事件的發生。如果人們放棄貨幣流動性所得到的預期收益足以補償甚至大於放棄貨幣流動性偏好所帶來的各種不方便的損失,貨幣會轉化為儲蓄。從這個角度來說,可貸資金的供給也是利息率的增函數。
總之,一般來說,利息率越高,人們的儲蓄越多,從而資本的供給量越多,則資本的供給與利息率同方向變化。因此,資本的長期供給曲線是一條隨著利息率的上升而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如下圖所示。在圖中,縱軸or表示利息率,橫軸ok表示資本的數量,sk曲線就是想右上方傾斜的資本供給曲線。
r sk
Dk
0 k
2.資本的需求及其曲線
對可貸資金的需求又兩部分組成。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有些家庭想要消費的筆他們當前的收入要多,這或者是因為他們預期將來的收入將增加,或者是因為他們預期將來的收入將增加,或者應為他們要做一項大的購買(例如住房和汽車),而這種購買超過了他們當前的支付能力。這樣,他們必須申請貸款,並願意為獲得這筆貸款而支付利息,因為他們把未來的消費提前到當前消費。當然,利息率越高,把未來消費變成當前消費的成本也就越高,從而他們借錢消費的意願就會越低。因此,家庭對可貸資金的需求是利息率的減函數。
對可貸資金需求的第二個部分來自廠商或企業。廠商借錢是為了進行資本投資,以期在將來獲得回報。借錢必須支付利息成本,如果回報率高於利息率,,則廠商願意借款。由於資本的邊際生產率遞減,即資本的回報率隨著資本投資的增加而減少,因此,只有當利息率越來越低時,廠商對可貸資金的需求才會不斷增加,因此,利息率是廠商進行資本投資的減函數。
由此可見,無論是用於消費還是用於投資,對可貸資金的需求是利息率的減函數。如上圖Dk所示,,它向右下方傾斜。
2. 利息率的決定
像任何一種商品和要素一樣,資本的價格即利息率也是由貨幣資本的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共同作用所決定的。在上圖中,資本的供給曲線sk和需求曲線 Dk相交,確定的均衡利率為r』,均衡借貸資本量為k』。如果市場利率偏離了這個均衡利率,資本的需求和供給就會做出相反方向的調整,使之回到均衡位置上來。
必須指出,關於均衡利息率的討論僅僅適應於理想資本借貸市場的情形,在這種理想的資本市場上,資本借貸沒有任何風險,也沒有任何人為的干擾因素,因而利息率的水平完全由資本市場上的需求和供給決定。然而,有些學者認為,實際的資本借貸市場的利息率的影響因素比均衡利息率的影響因素復雜的多,二者並不完全一致。
三、土地的價格決定——地租
1.土地的供給
經濟學上的土地,泛指一切自然資源,其特點被描述為「原始的和不可毀滅的」。說它是原始的,因為它不能被生產出來;說它是不可毀滅的,因為它在數量上不會減少。土地數量既不能增加,也不能減少,因而是固定不變的。或者也可以說,土地的「自然供給」是固定不變的,它不會隨著土地價格的變化而變化。當然,說土地供給固定不變時相對的,通過改造沙漠、填海可以創造「土地」,但在目前經濟條件下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如果人們採用一種會破壞土壤肥力的方式耕種,則土地也有「毀滅」的可能。不過,為了簡單起見,這里不考察土地數量的這些變化,而假定它既定不變,因此土地的供給被認為沒有彈性,土地供給曲線是一條固定的垂直線(垂直於土地數量軸)。
2.地租的決定
由於土地供給沒有彈性,所以需求成為決定四組的唯一因素。一定數量的土地的使用代價取決於其邊際生產力,或者說土地需求者所支付的競爭價格。
如下圖所示,橫軸OQ表示土地數量,縱軸Or表示地租水平。S』為土地供給曲線。因為沒有彈性,所以垂直於OQ軸。D』為土地的需求曲線。因為土地的邊際生產力遞減,所以土地的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S』與D』相交於E點,OP則表示均衡的地租水平。這意味著在使用固定不變的OS土地量是,地租就由OS土地的邊際生產力決定。
P
D S』
P
Q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以致農產品的價格上升,土地的邊際收益增加,對土地的需求水平不斷提高,引起土地需求曲線的位置不斷上移,因而,地租有上升的趨勢。
四、企業家才能的價格決定——利潤
我們在生產理論中已經從企業生產的角度分析了利潤,這里再從分配的角度分析利潤。
1.利潤的概念
所謂利潤是指企業家才能這一要素提供服務的報酬。在社會大生產之前,由於企業主同時又是企業家,利息與利潤難以區分,所以利潤並不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課題。隨著大規模生產的出現,需要專門的經營管理人才,許多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逐漸分開,所有權歸企業駐,經營權歸企業家。企業主的收入為利息,企業家的收入為利潤。
2.特點
與其他生產要素相比,利潤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企業家才能無所謂「邊際」和邊際生產力,因此,利潤無法像其他生產要素收入那樣由邊際生產力決定。
第二,利潤是一種可以變動的余額,不像其他生產要素的收入可以事先確定。
第三,利潤可大可小,可正可負,不像其他生產要素收入只能是正值。
第三節 分配均等程度的度量
一、 洛倫茨曲線
洛倫茨曲線是用來反映社會收入分配(財產分配)平均程度的線。洛倫茨把社會各個居民依其收入的多少分成若乾等級,在粉筆在橫坐標和縱坐標上標明,每個等級的人口所佔總人口的百分比,和每個等級人口的收入占社會總收入的百分比,連續各個等級的這兩個百分比率之坐標點所相承的一條曲線,就叫洛倫茨曲線。
例如,我們如果把全社會人口按家庭收入分為五個等級,每個等級的人口和收入各占總人口和收入各占總的人口和收入的比重如下表所示:
人口等級A 各級人口占總人口% B 各級累計人口占總人口C % 各級收入占總收入% D 各級累計收入占總收入%E 各級累計收入絕對平均F 各級累計收入絕對不平均G
最低級 20 20 6 6 20 0
第二級 20 40 12 18 40 0
第三級 20 60 17 35 60 0
第四級 20 80 24 59 80 0
第五級 20 100 41 100 100 100
表中數字用洛倫茨曲線表示如下圖所示。
在上圖中,橫軸代表各級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縱軸表示各級人口收入占總收入的百分比。OP為對角線,在線上的任何一點都表示各級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與各級人口的收入占總收入的百分比都相等,即表中F欄的收入分配情況,是絕對平均的。OGP曲線表示出了最後一戶家庭的收入占總收入100%外,其餘所有家庭收入都為0,即為表中G欄的收入分配情況,使絕對不平均的。而OFP則處於絕對平均曲線OY與絕對不平均曲線OGP之間,即表中D、E欄的收入分配狀況。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各國社會收入分配的狀況都處於這兩種極端之間的洛倫茨曲線上。洛倫茨曲線愈接近於OP線,表明社會收入分配愈平均,愈接近於OGP曲線,表明社會收入分配愈不平均。而這種平均程度的大小,可以用基尼系數來表示。
二、 基尼系數
根據洛倫茨曲線可以計算出反映收入平等程度的指標,這一指標稱為基尼系數。
如果把上圖中的實際收入線OFP與絕對平均線OP之間的面積用A來表示,把實際收入線OFP與絕對不平均線OGP之間的面積用B來表示,則計算基尼系數的公式為:
基尼系數=
當A=0時,基尼系數等於零,這是收入絕對平均。
當B=0時,基尼系數等於一,這是收入絕對不平均。
實際的基尼系數總是大於零而小於一。基尼系數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數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三、 洛倫茨曲線與基尼系數的運用
運用洛倫茨曲線與基尼系數可以對各國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進行對比,也可以對各國政策的收入效應進行比較。作為一種分析工具,洛倫茨曲線與基尼系數是很有用的。
a
b
如上圖所示,假定a、b、c分別為A、B、C三個國家的洛倫茨曲線,可以看出,A國收入分配最平均,B國收入分配平均程度次之,C國收入分配最不平均。
如果我們把a、b這兩條曲線作為實施政策前後的洛倫茨曲線,那就可以看出,在實施該項政策後,收入分配變得更不平均了。
Ⅳ 愛因斯坦發明的要素是什麼並且解釋
愛因斯坦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恰好可以解釋你的問題 說眾所周知的愛因斯坦的回成功公式:答m=x+y+z。 其中m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的勞動,y代表正確的方法,z代表少說空話。據說,這個公式是一位不肯干實事又不珍惜時間的青年,糾纏愛因斯坦,非讓愛因斯坦說出成功秘訣時,愛因斯坦列出的公式。公式確實說出了成功的訣竅,當然也不乏勸誡這位青年珍惜時間的誠心與善意。少說多做,尤其是做實事(如實驗)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青年人要珍惜時間,因為時間就是生命,任何成功都是勤奮與時間結合的產物。工業有「三廢」,即廢水、廢氣、廢渣。人生也有「三廢」,即「廢話」、「廢想」(胡思亂想)、「廢事」(毫無意義的事)。不要讓「三廢」荒廢了我們的寶貴生命
Ⅳ 創新要素包括哪些
創新要素創新要素是指創新必須具有的實質或本質組成部分. 包括: 疑問、設想、設計,實現.來自創新專家潘霄純的《創新理論》創新要素是指和創新相關的相關資源和能力的組合,通俗地講,就是支持創新的人、財、物,以及將人、財、物組合的機制。
創新要素主要技術創新的要素,是技術創新活動得以開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主要有四個:創新者、機會、環境和資源。
創新者一般是指企業家。有時創新者除了企業家外,還可以是科研單位的研究人員、負責人或政府計劃管理人員等。雖然創新者一般是企業家,但並非所有的企業家都是創新者,發明家也不一定是創新者。只有敢於冒風險,把新發明引入經濟的企業家或發明家,才是創新者。創新者根據市場需求信息與技術進步信息,捕捉創新機會,通過把市場需求與技術上可能性結合起來,產生新的思想。這些新的思想在合適的經營環境和創新政策的鼓勵下(包括合理的價格,公平的競爭,對技術創新的鼓勵政策等),利用可得到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源、財力資源和技術資源),通過組織管理(研究開發、試生產、設計和生產、營銷),從而形成技術創新。
在這四個創新因素中,一般說來創新者是能動的主體,其作用最主要。
Ⅵ 要素的含義是什麼
要素的含義是:
1、構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詞彙是語言的基本要素|人物、環境、情節是寫小說的三個要素。
2、組成系統的基本單元。具有層次性,一要素相對它所在的系統是要素,相對於組成它的要素則是系統。在系統中相互獨立又按比例聯系成一定的結構,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系統的性質。同一要素在不同系統中其性質、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系統中一要素與其他要素差異過大,便會自行脫離或被清除。
近義詞
因素
基本釋義:
1、構成事物本質的成分。
2、決定事物成敗的原因或條件。
3、又稱因子。在科學試驗中,影響試驗指標的要素或原因,稱為因素。
例如考察溫度、壓力、催化劑的用量對產率的影響,產率是試驗指標,影響產率的溫度、壓力、催化劑的用量,則為因素。
以上皆為狹義解釋,從廣義上講:因素是能夠通過自身性質和其抽象概念構成事物性質的概念。
Ⅶ 成為發明家有幾要素,分別是什麼。
成為發明家的要素:
要有過硬的物理、化學、數學等知識。
敢於創新,奮發向上。
過硬的心理素質。(發明創造也會失敗,要有很強的心理承受力)
善於向別人討教發明的缺陷,並自覺改進。
不畏失敗,勇於開拓。
善於從社會的角度看待發明。
如果還有的話,請補充
幫幫灬找我們 團隊幫您回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