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糖餅

發明糖餅

發布時間:2022-08-09 21:17:26

A. 紅糖的功效在本草綱目中出自哪裡

出自李時珍撰著的《本草綱目》中記載:砂糖「和脾緩肝」、「補血、活血,通淤以及排惡露」。在《本草綱目》[果部第三十三卷 果之五沙糖]中記載 (《唐本草》) 【集解】恭曰∶沙糖,蜀地、西戎、江東並有之。榨甘蔗汁煎成,紫色。瑞曰∶稀者為蔗糖,干者為沙糖,球者為球糖,餅者為糖餅。
沙糖中凝結如石,破之如沙,透明白者,為糖霜。 時珍曰∶此紫沙糖也。 法出西域,唐太宗始遣人傳其法入中國。以蔗汁過樟木槽,取而煎成。清者為蔗糖,凝結有沙者為沙糖。
漆瓮造成,如石、如霜、如冰者,為石蜜、為糖霜、為冰糖也。紫糖亦可煎化,印成鳥獸果物之狀,以充席獻。今之貨者,又多雜以米餳諸物,不可不知。 【氣味】甘,寒,無毒。 恭曰∶冷利過於石蜜。
詵曰∶性溫不冷。多食令人心痛,生長蟲,消肌肉,損齒,發疳 。與鯽魚同食,成疳蟲;與葵同食,生流 ;與筍同食,【主治】心腹熱脹,口乾渴(《唐本》)。潤心肺大小腸熱,解酒毒。臘月瓶封窖糞坑中,患天行熱狂者,絞汁服,甚良(大明)。
和中助脾【發明】宗 曰∶蔗汁清,故費煎煉致紫黑色。今醫家治暴熱,多用為先導;兼啖駝、馬,解熱。小兒多食則損齒生蟲者,土製水, 蟲屬土,得甘即生也。 震亨曰∶糖生胃火,乃濕土生熱,故能損齒生蟲,與食棗病齲同意,非土製水也。
時珍曰∶沙糖性溫,殊於蔗漿,故不宜多食。 與魚、筍之類同食,皆不益人。今人每用為調和,徒取其適口,而不知陰受其害也。但其性能和脾緩肝,故治脾胃及瀉肝葯用為先導。
本草言其性寒,蘇恭謂其冷利,皆昧此理。 【附方】舊一,新五。 下痢禁口∶沙糖半斤,烏梅一個,水二碗,煎一碗,時時飲之。 (《摘玄方》) 腹中緊脹∶白糖以酒三升,煮服之。
不過再服。(《子母秘錄》) 痘不落痂∶沙糖,調新汲水一杯服之(白湯調亦可),日二服。(劉提點方) 虎傷人瘡∶水化沙糖一碗服,並塗之。(《摘玄方》)上氣喘嗽,煩熱,食即吐逆∶用沙糖、薑汁等分,相和,慢煎二十沸,每咽半匙,取效。
食韭口臭∶沙糖解之。(《摘要方》)。

紅糖的功效:

1、驅寒暖胃:

紅糖是未經精煉的粗糖,保留了較多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以驅寒暖胃。

2、抗衰老:

紅糖中的硒元素含量是最高的,硒是抗氧化的「排頭兵」,能很好地延緩衰老,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

3、養顏:

紅糖是保養氣血的首選進補佳品。血足才能使面色紅潤靚麗、經血正常、精神旺盛。若不善於養血,就容易出現面色萎黃無華、唇甲蒼白、頭暈眼花、倦怠乏力、發枯肢麻、經血量少、經期延遲、舌淡脈細等。

B. 中國古代都有哪些發明家

1、紙張——蔡倫,東漢太監。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被漢和帝封為龍亭侯,時稱蔡侯紙。
2、活字印刷術——畢升,北宋湖北英山布衣。沈括《夢溪筆談》載,其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燒硬後便成活字。可施墨鋪紙印刷,經烘烤取下活字,又可再用。
3、織布機——黃道婆,南宋末上海人,童養媳出身。從海南崖縣黎民學到紡織技術,回故里改革棉紡工具,包括去籽攪車,彈棉椎弓,三錠腳踏紡紗車。
4、水力鼓風機——杜詩,東漢南陽太守。水排以水為動力,通過滾動機械使皮製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稱為「杜詩水排」,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
5、麻將——難考。一說明朝太監鄭和,豐富出洋水手生活;二說明初萬秉迢,引喻梁山好漢;三說起源江蘇太倉,以籌牌記數酬勞。最早有關麻將的計載是宋朝楊大年「麻將經」,清人陳實門豐富發展。
6、火柴——北齊宮女。陶谷《清異錄》載,577年北齊兩面受敵,缺火種來燒飯和取暖,絕望中一群貧苦宮女竟神奇地發明了火柴,用硫磺製作而成。
7、算盤——難考,初為算籌。一說東漢天文學家劉洪創造了「乾象歷」,並親授其法予徐岳,徐著《數術記遺》第一次記載了算盤的樣式;二說劉洪問學於道家天目先生,傳授珠算之法;三說算盤的名稱最早見於元學者劉因《靜修先生文集》。
8、小孔成像——墨子,宋大夫,先秦墨家代表。《墨子》論述了杠桿平衡,並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倒像的實驗,解釋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線進行的性質。這是對光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
9、指南針——沈括,宋朝科學家。戰國時發明了司南,沈括《夢溪筆談》進一步說明了用鐵針磁化製作指南針的方法。
10、測園海鏡——李治,宋元數學家,《測園海鏡》是第一本改述「天元術」的巨書。
11、淬火技術——浦元,三國蜀工匠,首創淬火技術,使鋼刀堅而有彈性。
12、大衍求一術——秦九韶,南宋數學家。《數書九章》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秦九韶、李冶、楊輝、朱世傑並稱宋元數學四大家。
13、孫子問題——孫子,三國數學家。《孫子算經》上卷介紹籌演算法則(春秋就採用十進位值制記數),下卷則有著名的「物不知數」題(乘余定理的起源),亦稱「孫子問題」。
14、造塔術——喻皓,北宋建築師。設計靈感塔,著《木經》,有造塔魯班之稱。
15、л精確值——祖沖之,南朝數學家。利用劉微割圖術提出л更精確的上下界,即3.1415926〈л〈3.1415927。製成《大明歷》,造出指南車,千里船。
16、割圖術——劉微,魏晉數學家。發明了割圖術,取л值3.14。還發明了介線性方程組的新分法,提出了不定方程問題,建立了等差級數前幾項和公式。
17、四元術——朱世傑,元代數學家。編撰中國第一本算學啟蒙,又著《四元玉鑒》,把天元術推廣為「四元術」,這是一種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可包括4個未知數)。
18、卧褥香爐(平衡環)——丁緩,漢長安巧工。《西京雜記》記載,其作卧褥香爐,一名被中香爐(初為房風發明),其法後絕,運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置之被褥中,故以為名。其原理與現代陀螺儀中的萬向支架相同。又作七輪扇,七輪大皆徑尺,遞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19、敞肩式拱橋——李春,隋代建橋巨匠,首創了在主拱圖上設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橋趙州橋。
20、龍骨水車——馬鈞,三國魏人,時稱「天下之名巧」。水車桔槔(翻車)能連續提水,結構精妙。又先後改進了織綾機、製造了已經失傳的指南車、為魏明帝曹睿製做了「水轉百戲」、設計製造出了輪轉式發石車。
21、制圖六體——裴秀,晉魏地圖學家,曾與機械專家馬鈞辯難。在中國最早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並繪制了《禹貢地域圖》。
22、走馬燈——莘七娘,五代閩國隨軍夫人。發明了松脂燈(孔明燈)作為打仗時的信號燈,這是中國人最早利用熱氣球。又發明了走馬燈,乃航空燃氣渦輪的始祖。
23、天象儀——蘇頌,宋代天文學家。與韓公廉合作製成了天象儀及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第一架天象儀。
24、赤道式儀器——洛下閎,漢天文家。改創赤道式儀器,定下了赤道式渾儀的基本結構。
25、統天歷——楊忠輔,南宋天文學家。創制了《統天歷》,確定回歸年長度為 365.2425 日。並發現回歸年長度有消長現象。
26、大衍歷——僧一行,唐代高僧、天文家。編制新的歷法《大衍歷》,包括十篇歷議,是古代非常先進的歷法。世界第一次發現恆星位置變動的現象。
27、皇極歷——劉焯,隋代天文學家。制定《皇極歷》,創立了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以計算日月視運動的速度。又把差歲改為 75 年差一度。
28、石氏星經——石申--戰國魏國天文學家。著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後世尊為「石氏星經」。書中標有 121 顆恆星的位置,還記有五大行星的運行及交食等情況。石申編制了最早的星表。
29、天文儀表——郭守敬,元代傑出天文學家。創制了高表、玲瓏儀、觀象台計 16 種儀表,專供測量天體使用。還製作了簡儀,測定了黃赤交角。
30、渾天儀——張衡,東漢天文學家。渾天說代表人物,設計製造了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並對日月星辰做了許多觀測和分析,畫出我國首張星圖。
31、運河船閘——喬維岳,後周壽州刺史,984年發明了運河船閘,提高了河運能力。
32、機械鍾—— 僧一行,唐朝高僧、數學家,發明了機械鍾,實際上是一架附有報時裝置的天文儀器,而不是一架簡單的鍾表。
33、七巧板——難考。一般認為源於宋明燕(宴)幾圖,黃伯思撰《燕幾圖》,明代嚴澄著《燕幾譜》將方形改為三角形,用13張三角形的案幾合為蝶翅形,稱為燕翅幾,也可拼出各種圖形。清初始有七巧板,養拙居士《七巧圖》刊行,使之流傳。
34、耬犁——趙過,西漢搜粟都尉。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耬車有獨腳、二腳、三腳、甚至四腳數種。
35、火腿——宗澤,宋朝名將。發明了火腿的製作方法。
36、糕點——聞仲,奉商紂之命討伐武王,為減少埋鍋造飯時間,設計了一種用飴糖和谷粉粘在一起的糖餅,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點心。
37、毛筆——蒙恬,秦朝大將。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製成蒼毫名秦筆。
38、豆腐——劉安,淮南王,劉邦之孫。熬丹葯時無意間用黃豆、鹽鹵做成了豆腐腦。又說樂毅(戰國燕國大將)父母年老嚼不動黃豆,就磨成豆漿,再撒鹽鹵成了豆腐。
39、理發工具——羅隱,唐明皇時人,亦稱羅祖、羅真人,發明理發手藝和工具。
40、皮鞋——孫臏,戰國軍事家。苦不能行走,發明原始皮鞋,為「製鞋始祖」。
41、玻璃——陸毒,西漢綠林好漢,用石頭架鍋做飯時發出強光,原來是石頭被燒得透明,此為中國原始玻璃。
42、中醫四診——扁鵲,戰國名醫秦越人,創立望、聞、問、切「四診」醫術。
43、拋石機——馬鈞,三國魏人,把諸葛亮的連發弩改成拋石機(發石車)。
44、新式織綾機——馬鈞,三國魏國人。當時的織機經線有五十躡(腳踏操縱板)、六十躡,馬鈞將其一律改為十二躡,大大提高了功效。
45、眼鏡——孫雲球,清初科學家,中國眼鏡業創始人,著《鏡史》。
46、體操——華佗,三國神醫。他發明五禽戲,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關節都能得到舒展的醫療體操,是專門編了用作健身用的。
47、性激素——張仲景,東漢名醫。他發明了五石散,原用來治療瘧疾。葯性偏熱,服用全身酷熱難當,必須以陰寒食物來抑其燥火,故又名寒食散。又說,服食後激動不已且不能著衣,疑有催情作用。魏人何晏廣為宣傳,遂在文士間蔚然成風。
48、二十四節氣——鄧平,漢朝科學家。《尚書》對節氣有所記述,西漢劉安《淮南子》有完整的24節氣記載。前104年鄧平制定《太初歷》,正式把24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24節氣的天文位置。
49、法醫——宋慈,宋代名醫,福建建陽人。《洗冤集錄》是一部千古不朽的檢驗專著,被尊為世界法醫學鼻祖。
50、麻醉術——華陀,三國神醫。他發明「麻沸散」,主葯是莨菪子和曼佗羅。開創全身麻醉的先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麻醉術做腹腔手術的人。
51、人造金——葛洪,晉代道士煉丹家。其《抱朴子》中的「黃自」卷側重講了許多人造黃金和自銀,煉丹術已經得到了一些人造的化學葯品。
52、隸書——程邈,秦始皇囚徒,故稱隸書。在獄中改進文字,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
53、楷書——鍾繇,三國魏書家。魏初任相,與王羲之並稱「鍾王」。
54、行書——劉德升,後漢書家。《太平廣記》載,「行書者,後漢劉德升所造也。行書即正書之小變,務從簡易,相聞流行,故謂之行書」。
55、草書——張芝,漢代書家。草書始於漢初章草(急就章),漢未張芝變「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回繞的「狂草」。
56、小篆——李斯,秦國丞相。秦採取「書同文」政策,廢除六國文字中和秦文字不同的形體,將秦國的大篆進行簡省刪改規范,形成了一種新的正式字體「小篆」。
57、幾何——墨子,宋大夫,先秦墨家代表。《墨經》中提出了點、線、方、圓等幾何概念。
58、勾股定理——商高,西周人。一般稱為畢氏定理,由古希臘數學家畢達格拉斯首先發現。但《周髀算經》記載商高與周公的一段對話,商高說「故折矩,勾廣三,股修四,經隅五」,遠早於畢氏,有人主張應稱商高定理。
59、吊橋——李冰,戰國秦水利家,興建都江堰。還在四川灌縣修建了安藍橋,這是世界最早的竹纜鏈橋。總長320米,有八個孔,整個結構中沒有一塊金屬材料。
60、標度盤——趙達,晉朝科學家。570年發明了指針式標度盤裝置,結構精細復雜令人驚奇,由多達40個同心圓組成。
61、火槍——唐福,宋朝科學家。995年使用火葯造出火簡、火槍。後來火槍經阿拉伯傳到歐洲,出現最原始的步槍。唐福還發明了火球和火蒺藜兩種火葯武器。後來,宋人陳規又發明了長竹管制火槍,引燃葯捻點爆。
62、火炮——鄭瑤,唐末科學家。將火葯包裝在拋石機上,用火點著向敵人拋過去的,《九國志》將這種打法稱為「發機飛火」。904年鄭瑤攻南昌便運用火炮陷龍沙門。
63、火箭——馮繼升,宋朝科學家。907年向政府獻上製作火箭的方法,政府還賜了他一些獎勵。1000年唐福又向宋朝政府獻火箭。
64、直升飛機——徐正明,清初發明家,江蘇吳縣人。前500年中國人製成了直升竹蜻蜓,這是直升飛機的起源。17世紀徐正明製成原始的飛行器棗飛車,離地尺余,飛渡港汊。堪稱直升機型式飛行器最原始試驗。
65、水雷——唐荊川,明朝抗倭英雄。其《武論》中闡述水雷製作方法,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操縱機械擊發的水雷。
66、煙花——李畋,唐代花炮祖師,湖南瀏陽大瑤人。傳說鑽研《荊楚歲時記》中燃竹驅祟避邪之記,始有火硝爆竹之首創。又傳,得葯王孫思邈指點,將「伏火硫磺」首創為「火硝紙爆」,開「煙花禮炮」之先河。
67、宣紙——孔丹,東漢蔡倫的徒弟。傳說他想造一種精良的白紙,但屢試屢敗,便周遊四方,終於在安徽涇縣造出宣紙。
68、炒肝——劉喜貴,清會仙居掌櫃。用料為豬腸和豬肝,著名北京小吃。
69、臭豆腐——王致和,清康熙年間人。從安徽進京趕考落選,遂留在京城豆腐。無意間發明了臭豆腐,傳說慈禧賜名「青方」。
70、麵筋——張士誠,元末農民軍首領。《事物紺珠》說,梁武帝當年作斷酒肉文,創造了麩(麵筋)替代雞豚。但江浙民間說,乃張士誠手下廚師所創。
71、五香醬羊肉——馬永祥,清乾隆年間月盛齋掌櫃。月盛齋馬家老鋪由回族人馬慶瑞1775年創辦,以製作五香醬羊肉和燒羊肉著稱,從第二代馬永祥開始出名。
72、皮影戲——李少翁,東漢方士。為漢武帝做皮影戲,得見已逝的寵妃李夫人。佛教徒多用皮影藝術宣傳佛教。
73、木偶戲——偃師,周穆王的工匠。又稱傀儡戲,最早代替活人殉葬,全盛時期為宋代。
74、獸醫——馬師皇,黃帝時代獸醫。善醫馬及各種野獸,被後世尊為獸醫始祖。
75、冰糖——鄒和尚,唐代僧人,愛科學,尤重製糖技術,首創冰糖,列為朝廷貢品。製糖技術在當時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
76、饅頭——諸葛亮,三國蜀謀士。發明肉餡饅頭替代人頭,用以祭祀。
77、桿秤——范蠡,春秋謀士。他在經商中發現,買賣都是用眼估堆,很難做到公平,便發明了老秤。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外加福祿壽三星,組成了十六兩秤的「秤星」,告誡商人,缺一兩折福,缺二兩折祿,缺三兩折壽。
78、紙幣——張詠,北宋名臣。主政四川時,覺得金銀銅錢攜帶不便,於是創立「交子」制度。這是中國最早的紙幣,也是全世界最早的紙幣。
79、笛子——京房,漢音樂家。他對羌笛進行改造,從四孔變成五孔。而漢武帝時丘仲機所造之笛,完全是羌笛形制。
80、彈弓——考子。古語說「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生於古之孝子」,意思是說,弩箭由弓箭而產生,弓箭由彈弓而產生,彈弓的產生是因為一位孝子。古代實行淺葬,時有野獸掏墳吃肉,有個孝子在守墳時發明了彈弓。
81、火鍋——難考。一說三國魏文帝,時有「五熟釜」,就是分有幾格的鍋,形同今天的「鴛鴦鍋」;二說成吉思汗,為了使部隊不延誤戰機,將羊肉切成小塊擲進沸騰的鍋里眾人共吃;二說長江纖夫,火鍋熱湯佐以烈酒,疲乏頓消。其實,火鍋的發展是漸進式的。
82、腐乳——王婆,漢代商人。在漢中街賣豆腐,與佘員外競爭不利,豆腐長期積壓變質,無意中發明了豆腐乳。又說,苗栗客家人發明了「豆腐飴」。
83、月餅——楊貴妃,唐玄宗寵妃。殷周時期就有紀念聞仲的「太師餅」,後從西域引進芝麻、胡桃,改稱「胡餅」。某年中秋,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玄宗嫌「胡餅」不雅,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隨口命曰「月餅」。
84、車船——李皋,唐朝人。《舊唐書》說李皋「常運心巧思為戰艦,挾二輪蹈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所造省易而久固」。所造車船即現代輪船的始祖。又說,南北朝祖沖之所造"千里船"日行100多里,就是車船。
85、獨輪車——諸葛亮,三國蜀相。前身是木牛流馬,俗稱「小車」、「雞公車」、「羊角車」。其實,這種車相傳大禹治水時就已經發明。
86、轆轤——史佚,周代初期的史官。《物原》記載,「史佚始作轆轤」。
87、耬車——趙過,漢武帝時期人。戰國時期就有了播種耬車,趙過在一腳耬和二腳耬的基礎山,發明了三腳耬,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
88、賈憲三角——賈憲,北宋數學家。他創制了一幅數字圖式,即「開方作法本源圖」。此圖見於楊輝書中,特意說明「賈憲用此術」。所以,稱為「楊輝三角」是不妥當的。
89、地磁偏角發現——沈括,宋代科學家。他在《夢溪筆談》記述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可以指南的時候指出,「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世界上關於地磁偏角最早發現。
90、皮蛋——吳江人。傳說明代蘇州吳江有一家小茶館,掌櫃常把茶葉渣倒在爐灰堆中,他家的鴨子又常在爐灰堆上生蛋,無意中發明了皮蛋。
91、制墨——邢夷,西周人。《述古書法纂》載,「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最早記載的是三國魏書法家韋誕(字仲將),「仲將之墨,一點如漆」。
92、法典——皋陶,唐堯主管司法的大臣,首創國家第一部法典,被萬世敬奉為獄神或司法神。虞舜親自創作了三故五典,做為治國之文典制度之本。
93、榻床——呂望,即姜子牙。《廣博物志》載,「神農始作床,少昊始作簣,呂望始作榻」。
94、船櫓——魯班,春秋魯國發明家。他看見魚兒在水中揮尾前進,遂削木為櫓。此說恐有附會,東漢劉熙《釋名釋船》對櫓作出了解釋,它省力且高效,有一櫓三槳之說。
95、石碾——魯班,春秋魯國工匠。明《物原》說,「魯般作礱磨碾子」。但是,目前未發現魏晉以前的考古實物,疑出現較晚。
96、石磨——魯班,春秋魯國工匠。《世本·作篇》載,「公輸班作磑」。公輸班即魯班,磑即磨。《說文解字》也說,「古者公輸班作磑」。
97、風箏——魯班,春秋魯國工匠。傳說發明了風箏,升空三日而不墜。
98、雨傘——魯班,春秋魯國工匠。傳說發明了傘,傘骨用竹或檀香木製成,上面覆以樹葉或羽毛做的傘面。
99、紙牌——張遂,唐代高僧一行。紙牌起源於葉子戲(紙牌只有樹葉大),而葉子戲由僧一行發明。後來馬可波羅帶到了歐洲,遂有撲克。
100、硯台——子路,孔子學生,硯墨而傳之。又說,春秋魯人仲田鑿石而成。

C. 中國人發明了什麼

指南針: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俗稱吸鐵石)。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先民已用天然磁石製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三國魏時,馬鈞利用磁鐵和差速齒輪製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機械裝置——指南車。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記載了製作指向用的磁針的方法。



2、造紙術:蔡倫改進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中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喜歡讀書,每次外出遊學身後都跟著五輛裝滿竹簡的大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

3、活字印刷術: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4、火葯:火葯作為人類掌握的第一類爆炸物,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煉丹術。古代煉丹家們利用早在漢代就已掌握的金石葯物硝、硫,經過長期的煉丹實踐,至遲在唐憲宗元和三年(808)以前便已發明了火葯 ,並在五代末北宋初用以造出縱火用的火葯兵器。

經宋、元、明各代,火箭、火毬(火聤)、火銃等各種火器已達到成熱的程度。火葯的發明對世界科技的發展曾起重大作用,現代黑火葯就是由中國古代火葯發展而來的。

5、孔明燈:相傳五代(公元907-960)時,有一名叫莘七娘的女子,隨丈夫在福建打仗時,她曾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燈,底盤上放置燃燒著的松脂,燈就靠熱空氣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絡信號。這種松脂燈,在四川稱孔明燈。相傳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孔明燈。

D. 關於如何製作糖畫的說明文,最好600字

糖畫

糖畫是我們中國漢族的一種民間手工藝。顧名思義,它是用糖做成的畫,可以觀賞也可以食用。民間俗稱「倒糖餅兒」。傳說糖畫是唐代四川大詩人陳子昂發明的。他喜歡吃黃糖,將糖溶化後在桌子上倒鑄成各種小動物和花卉圖案,一面賞玩一麵食用。後來,皇上知道了,就宣他進宮當場表演,並脫口而出「糖餅」兩字,這就是「糖餅兒」這一名稱的由來。陳子昂回鄉後把這手藝傳給許多徒弟,糖畫就流傳下來了。
做糖畫的工具很簡單,僅為一勺一鏟。糖料一般是紅、白糖加少許飴糖,放在爐子上用溫火熬制,熬到可以牽絲時就可以用來澆鑄造型了。造型大多是各種動物,有龍、鳳凰、大魚、鴿子、白兔等,因此深受小朋友的喜愛。

我們杭州河坊街上糖畫攤前常常圍滿了人。大多是小孩子子,也有大人,甚至有外國人。星期天,媽媽帶我到河坊街玩。我們來到糖畫攤前,看見有不少人手裡都拿著糖畫。有的拿著騰飛的金龍,有的拿著展翅的鳳凰,有的拿著可愛的小白兔......我看了很羨慕,也讓媽媽給我買一個。我轉動轉盤。指針指到了壽桃上。只見民間藝人阿姨用小湯勺舀起一勺溶化的糖汁,在石板上飛快地來回澆鑄。很快,一個中間帶有壽字的壽桃就鑄成了,桃子上還帶著兩片小葉子,真是栩栩如生啊!阿姨又在糖畫上粘上竹簽,隨即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來遞給了我。我覺得阿姨做糖畫的速度非常快,壽桃也做得很精緻。我用舌頭舔了一口,啊,真甜!

我真喜歡糖畫!

E. 鍋魁的具體做法.用什麼工具

鍋魁,說白了就是北方的燒餅嘛!只不過四川人發明了夾肉、夾菜法。也有以糖作餡兒的,就是糖餅。四川人給它起了個特別的名字,所以顯得不同。四川堪稱鍋魁王國,各地城鄉隨處可見,不分雅俗人人都吃,特別是以前自貢6中門口的那家。八味別上看,四川鍋魁品種繁多,有甜、咸、白味、五香等;從用料上看,則有芝麻、椒鹽、蔥油、紅糖、鮮肉等等;從製作方法看,又有包酥、抓酥(抹酥、炒酥)、空心、油旋、混糖等等。單是成都地區常見的品種就有三十多個。街頭巷尾的小吃攤上多有出售;名小吃店內有它的地位;甚至高級筵席上也能見到它的蹤影。有以此為早點的,有用它打尖的,有以它配食風味菜點的,總之喜食者眾。吃肥腸粉就的配上它,一口粉一口鍋魁,滿足啊,或者撕成小塊,泡在湯裏也很不錯,味道交融。
鍋魁因在歷史奪當地爐食之魁而得名,其狀若塊,約三寸長,寸許寬,卷邊滾圓。不包餡的稱空心鍋魁,包餡的另有名稱。應市的多是甜餡鍋魁,最上乘的是玫澄鍋魁。鍋魁餅面橙黃色,具有香、甜、酥、脆的特點,加之包餡的不同,又各具風味,使人久食不厭。原平鍋魁供不應求,除暢銷本省外,還直達京津,北上內蒙,南下四川等地。
鍋魁的製法較多,可以分為包酥、抓酥、空心、油旋子、包餡等。下面,我舉例說說「鮮肉鍋魁」的製法。
鮮豬板油去筋剁成茸。鮮五花肉煮至六成熟,切碎,放入燒至六成熱的油鍋中炒散籽,調入精鹽、胡椒面、甜醬、姜米、花椒面等炒勻,起鍋入盆,再加蔥花、味精調成餡。八成酵面,二成燙面和好揉勻,下成約90克重的劑子,先擀成條片,抹上一層板油茸,捲成筒。立放壓扁,再擀薄,包入餡料壓平,然後稍擀成圓餅狀,放在抹有少許菜籽油且燒熱的鏊子上烙制。烙制時不時轉動翻面,待兩面呈黃色時,放入爐膛內烤制,烤制時也不時翻面,至色呈金黃且熟透後,取出即成.

F. 春節怎麼來的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正式規定公歷元月一日稱「元旦」,農歷正月初一稱「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民間俗稱「過年」,起源於古老的農業祭祀,「年」的原始意義是指作物成熟。

春節正式形成在漢代,這和歷法的完備有密切關系。漢武帝命司馬遷、落下閎、鄧平等作《太初歷》,定夏歷正月為歲首,每年的正月初一為元旦,一直沿用至今。

春節雖以正月初一為節,但年事的准備一般從「臘八」就已開始,中間有臘月二十三的祭灶,民間稱為「小年」,緊接著是除夕,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才算過完年。

節前家家戶戶要掃塵,節臨要貼門神、年畫、春聯、掛簽,除夕要請神、祭祖、吃年夜飯、守歲,初一至初五要拜年、串親戚、送賀年帖等。

在古代,春節期間會舉行大規模的驅儺活動,驅除疫疾厲鬼,祈禱人畜平安、五穀豐登,還會舉辦各種花會、賽會和廟會,以及舞獅、耍龍燈、跑旱船、踩高蹺等娛樂競技活動。所有這一切無不充滿吉祥喜慶的氣氛和濃濃的人情味。


(6)發明糖餅擴展閱讀:

春節的習俗:

1、辦年貨: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

2、祭灶:農歷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神像取下燒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

3、掃塵: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 。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

4、貼年紅(揮春):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

5、年夜飯: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春節

G. 中國小年的起源,有何意義

1、農歷臘月廿四日(或廿三日),漢族民間稱為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日。
之所以如此稱呼,恐怕是因為再過幾天,作為「大年」的春節就要來臨了。因此,也可以說「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習俗。

過去,到這一天人們都要在灶屋(廚房)的鍋台附近牆壁上供奉灶王爺、灶王奶奶。神龕的兩側還要貼上一副對聯,上聯寫「上天奏好事」,下聯寫「下界保平安」或「回宮降吉祥」,橫額是「一家之主」。古人雲:「民以食為天」,所以人們把灶王爺恭恭敬敬地奉為一家之主,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漢族民間傳說這一天灶王爺要升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功過,辭灶便是送灶王爺起程。故民間對這位居家之神,平日態度很虔誠,且很尊重。送灶寄託著漢族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吉祥如意,歲歲平安。漢族民間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漢族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屍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二、歷史淵源與傳承發展

祭灶的風俗由來已久。《禮記.月令》雲:「祀灶之禮,設主於灶徑。」灶徑即灶邊承器之物,以土為之者。那時祀守被列為五祀之一。《戰國策趙策》雲:「復滌偵謂衛君日:臣嘗夢見灶君,」唐羅隱送灶詩亦有「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的名句。可見兩千多年前已有祭灶之禮,且歷代相沿成習,一般都是臘月24這天。

1、夏朝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子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屍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2、南宋

小年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專家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無論是哪天過小年,人們辭舊迎新的願望卻是一致的」。)(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臘月三十為小年,正月十五為大年),在山東部分地區小年為臘月二十二。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
3、清朝
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 的分野。

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說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由於中國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須隨時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麵包,可以一次烘烤許多保存食用。所以對中國人來說,「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沒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糧食也沒有辦法食用。西方一般一個村莊只有一個麵包爐就足夠了,在中國必須每家都有一個爐灶。
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

由於每家都有爐灶,所以由此產生一個傳說,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駐一位監督員-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爺、灶王),以監督考察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為,到了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灶神將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玉皇大帝根據匯報來決定下一年對這家是獎勵還是處罰,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來繼續監督這家的作為。祭灶節這一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灶神上天的節日。

具體操作方式:由於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貼有灶神畫像,有時還有灶王奶奶畫像陪伴,經過一年煙熏火燎,畫像已舊,面目黢黑。要把舊像揭下,用稻草為灶神扎一草馬,為了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還要賄賂他,用一塊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說好事,然後和草馬一起燒掉。這個過程被稱為辭灶。大年三十再將一幅新灶神畫像請回貼上。在中間這幾天內,由於沒有灶神的監督,一般人放量暴飲暴食、聚眾賭博,放縱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時也認為不應該犯的小過錯。
做糖瓜(麻糖)、祭灶是這一天的主要活動,從此後就進入准備過年的階段,人們精神上開始放鬆。

在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綉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臘月二十四(或二十三),人們稱為"小年",意味著一年的結束。
三、民俗活動

1、祭灶神——灶王爺

過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動是"辭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漢族民間稱"灶王爺"。

相傳灶王原來是一個叫張單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賢慧女子郭丁香為妻,後又休妻續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懶做,不久就把張家財產揮霍一空,改嫁他人。張單家境敗落,又遭火災,淪為乞丐。一天,他乞討到一戶人家,主人給了他熱湯熱飯,後發現施飯者就是他休棄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難當,碰死灶前,被姜太公封為灶王。

農歷臘月二十三夜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故有「二十三,祭灶日」之語,和「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二十三日去,除夕夜更來」的對聯。這天或提前,家家戶戶都婆.到街頭買回用玉米或小米專制的「祭灶糖」,於晚上敬獻祭灶,意為糊灶王爺嘴,免得上天瞎匯報。同時燃鞭放炮送灶神。祭灶用罷的祭灶糖,一般都與炒玉茭攪在一起握成團子,分發給家裡的小孩或大人吃。按傳統觀念,祭灶日為新年的前奏。清朝後期北方延續流傳口訣是:二十一,送閨女;二十二,送小四;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灰刺(即打掃衛生);二十五,和煤土;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去趕集(也有叫小圪擠,即碾上碾米面的);二十八,握圪瘩(蒸年饃);二十九,打壺酒;三十,牆上貼上胖孩
; 初一,撅的屁股作揖。
2、祭灶

祭灶在我國民俗中歷史悠久。人類從茹毛飲血到發明火食是一次重大的文明飛躍,人類這種高級動物與普通動物才開始有所區別。那時,人們在住地燒著一堆堆的明火,用來取暖照明、燒烤食物、製作陶器、防禦野獸。這種火堆就是原始的「灶」。灶神崇拜始於此,早在《禮記·祭法》中就寫道:「王為群姓立七祀。」灶神即是其中一祀。

「祭灶」是春節的序曲,在古代其地位僅次於中秋節,古時在外做官、經商或讀書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趕回家團圓,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來年全家平安。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祭灶日有詳盡描述:「古傳臘月二十三,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詩寫得真實細致饒有情趣,足見古代民風對祭灶的重視、食品的豐盈。

小年這天,也是漢族民間祭灶的日子。漢族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四,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 祭灶對聯。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五、祭灶文化
1、飲食習俗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供品除糖瓜之類外,也有供水餃,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條。
2、吃餃子

祭灶節,民間講究,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
3、吃灶糖

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吃灶糖,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稍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關東糖(又稱灶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後才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製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寫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關東糖」、「糖餅」。關東糖在東北的農村、城市裡,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販叫賣:「大塊糖,大塊糖,又酥又香的大塊糖。」乳白色的大塊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裡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它已從灶王爺的祭桌上走下來,廣為百姓享用。
4、掃塵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准備工作掃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凈。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到了臘月,家家戶戶都准備過年了。在北京,通常把臘月二十四日定為"掃房日"。掃塵主要是將家裡進行徹底清潔,主婦通常先將房裡的床鋪傢具遮罩起來,用頭巾將頭包好,然後用掃帚將牆壁上下掃干凈。掃屋之後,擦洗桌椅,沖洗地面。掃房之後,各店鋪、居民家煥然一新。新貼的春聯,鮮艷奪目,顯示著紅紅火火的鴻福盛景。活靈活現的門神,抬頭見喜的橫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畫,花團錦簇的燈籠,和神龕上豐饒的祭品,無不顯示著喜氣洋洋、欣欣向榮的節日景象。

5、歌謠

晉東南地區民間流傳著兩首歌謠,其一是「 二十三
,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團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邋遢;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一齊貼」。體現了時間緊迫和准備工作的緊張。

其二是一首童謠:「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兒童盼望過年的歡躍心理。

在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也有各種戲劇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於四進土,五女拜壽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慶壽九件衣」的說法,體現了民間對戲劇故事的偏愛。有新媳婦的人家,新媳婦要帶上自己剪制的各種窗花,回婆家糊窗戶,左鄰右舍還要前來觀賞。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別要製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6、對聯

貼春聯

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
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臘月二十三以後,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干凈,不留一點污穢。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7、剪窗花
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
剪窗花
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綉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
8、婚嫁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

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六、民間意義

1、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的。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祭
2、民間祭灶

灶時要陳設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晉北地區習慣用餳,是麻糖的初級品,特粘,現統稱麻糖。有「二十三,吃餳板」的民諺。糖、餳之類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顧了吃,顧不了說話,上天後嘴被餳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還要擺上幾顆雞蛋,是給狐狸、黃鼠狼之類的零食。據說它們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點一下。祭灶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為灶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灶台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這些儀程完了以後,就要將灶君神像拿下來燒掉。等到除夕時再設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說法,祭灶往往是男人們的事情。近代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

民間傳說,灶君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罪惡,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在《太上感應篇》里,又有「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的記述。司命即指灶君,算為一百天,紀指十二年。在這里,重罪判罰又增加到減壽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時,要打點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貴手。
在晉北地區流傳著「臘月二十三 、灶君爺爺您上天
,嘴裡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H.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木匠醫生發明家都有誰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木匠醫生發明家都有誰
中國歷史上的150位事業著名祖師
1、孔子:教育業——春秋魯國人,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2、劉伶:賣酒業——西晉竹林七賢之一,最為著名的酒徒,一醉整三年。
3、蘇武:放牧業——西漢時出使匈奴,蘇武牧羊。
4、七仙女:紡織業——神話人物,牛郎織女。
5、神農氏:農業和葯業——嘗百草;鹽業——火神,燒制井鹽必用火。
6、杜康(少康):釀酒業——上古少康初作箕帚、秫酒。
7、魯班:竹木泥瓦匠、石匠、繩匠、棚匠、攢筲匠、張羅匠、雕刻匠、制傘業、風箏業——公輸班,春秋魯國人,創造過雲梯、石磨、木作工具及木製飛鳥等。
民間多有神化。
8、宋江:強盜業——宋朝梁山英雄好漢。
9、麻衣仙:命相業——麻衣道者,宋初人,曾以《正易心法》授陳摶。
精通民間相人術,著有麻衣相法流傳於世。
10、風後氏:人相業——遠古黃帝宰相,精通相術,首創風鑒之學。
11、鬼穀子(王詡):堪輿五術業、眼鏡業、製鞋業——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是其兩大弟子。
精通堪輿數術命相、醫術,授徒孫臏。
12、柳敬亭:評書業——明末傑出說書藝人,人稱「柳評書」。
13、黃道婆:織布業——元代棉紡革新家,推廣軋花、紡車和織機技術。
14、宗澤:火腿業——宋朝名將,發明了火腿的製作方法。
15、李隆基:戲曲業——翼宿星君,召集藝人在梨園學藝,親自擊鼓奏樂。
16、葛洪(抱朴子):印染業、洗衣業——東晉道士和中醫,在煉丹中提煉出各色染料;鹽業——煮鹽、曬鹽和煉丹有相似之處。
17、蔡倫:造紙業——東漢太監,湖南郴州人,造紙術的發明人。
18、蒙恬:制筆業——秦朝大將,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製成蒼毫名秦筆。
19、扁鵲:中醫業——戰國名醫,秦越人,創立「四診」醫術。
20、劉安:豆腐業——淮南王,劉邦之孫,熬丹葯時無意間用黃豆、鹽鹵做成了豆腐腦。
21、范蠡:商業——協助越王勾踐滅吳,功成後棄宮經商;制陶業——稱陶朱公;養殖業——在定陶還從事農業和牧業。
22、趙公元帥:商業武財神、銀行業、典當行——趙玄壇,名公明,道教神話人物,秦時得道終南山。
其名始見於晉干寶《搜神記》,能保病禳災,主持公道,買賣得利。
23、太上老君(老子):冶鑄業、鐵匠、煤窯匠、補鍋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鐵匠、金銀匠等——鑄造八卦爐(老君爐)煉制丹葯以求長生。
24、豬八戒:妓戶業——唐代玄奘徒弟,好於女色而名。
25、易牙:餐飲業——春秋代人氏,善於調味,見賞於齊桓公而聞名。
26、嫘祖:蠶絲業、綢緞庄——黃帝妻子,教民養蠶治絲。
27、黃帝:裁縫\弓匠\估衣鋪——教民用骨針穿麻線縫樹葉和獸皮做衣。
28、後稷:農業——土神和穀神,堯、舜時期被封做農官,教民耕種稷麥。
29、張飛:屠宰業、鹽業——三國蜀將,發跡前是賣肉的。
30、劉備:編制業——三國蜀帝,發跡前以編織草鞋為業。
31、石遷:小偷——《水滸》中的人物,最厲害的小偷。
32、文昌帝君:文具書店業、文財神——黃帝之子,名揮,善於造弦張網故以張為姓,累世托生為儒,曾輔佐周公,留心經典,文采斐然。
33、女媧:燒窯業、泥塑業、麵塑行——女媧煉石而補天,是窯業之始祖。
34、倉頡:印刷業——倉頡造字以供後人沿擊記錄及溝通。
35、子路:硯墨業——為孔子學生,以硯墨而傳之。
36、姜太公:漁業、命相業——隱居渭水釣魚,遇周文王奉為國師,擅占卜。
37、韓熙載:乞丐叫化業——唐末進士,後逃往南方避亂。
能歌善舞,縱情聲色,奢侈好客。
顧閎中作有反映其荒縱生活的《夜宴圖》。
38、陸羽:茶業——唐代茶聖,著有茶經之品茗書籍,喝茶風氣隨之盛行。
39、李漁:美容業——清戲曲家,指導藝人姿態表演及化妝。
40、劉海:針業——晚唐五代人,道教神仙。
額頭常垂有頭發,後世稱作劉海。
在戲蟾時,有「線過金錢眼」動作,遂成為針業的保護神。
41、東方朔:相聲曲藝業——西漢辭賦家,漢武帝時任太中大夫。
性格詼諧,言詞敏捷;燈具業——設計救出宮女,並引出正月十五元宵燈節的活動,從而形成習俗。
42、樂毅:豆腐業——戰國燕國大將,父母年老嚼不動黃豆,就把黃豆磨成豆漿,再撒鹽鹵成了豆腐。
此說多有附會。
43、羅祖:理發業——羅隱,唐明皇時人,亦稱羅真人,發明理發手藝和工具。
舊歷七月十三是羅祖誕辰日,理發業舉行盛會。
44、孫臏:製鞋業——戰國軍事家,苦不能行走,發明原始皮鞋,為「製鞋始祖」;薪炭行——師鬼穀子令其尋找「無煙柴」,最終發現了木炭。
45、孟嘗君:旅店業——田文,戰國四公子之一,齊國宗室大臣。
招攬各諸侯國的賓客以及逃犯,食客數千人;口技業——雞鳴狗盜之徒模仿公雞叫幫助其逃出秦國。
46、陶侃:收廢品——東晉荊州刺史。
少年家境酷貧,養成勤儉節約習性,小到竹頭木屑和雞毛蒜皮,都絕不浪費。
47、陸毒:玻璃業——西漢綠林好漢,用石頭架鍋做飯時發出強光,原來是石頭被燒得透明,此為中國原始玻璃。
48、呂洞賓:理發業——唐末道教八仙之一,號純陽子。
傳說曾理過發,為雍正治癩疤,以飛刀變剃刀制伏座下之柳木;娼妓業——為妓女治療惡疾;制墨業——道士煉丹。
49、彭祖:飲食業——名鏗,善養性,能調鼎,進雉羹與堯。
著名壽星。
50、劉伯溫:風水業——劉基,朱元璋謀士,善神機妙算,民間多有神化。
51、諸葛亮:糕餅業、饅頭行、樂工——三國蜀謀士,用肉餡饅頭替代人頭祭祀而受尊崇。
52、詹王:廚業——詹鼠,隋文帝廣貼黃榜征御廚,其告知隋文帝,最好吃的菜餚是"餓"。
待隋文帝飢腸轆轆,乃奉上「金雞報曉」,悟出治國安邦之道。
雞粉調味料的先驅。
53、盧全:茶館業——唐代詩人,以品茶、論茶著名,著有《茶譜》。
54、馬鈞:爆竹業——三國魏國人,火葯發明人,把連發弩改造成拋石機。
55、吳道子:繪畫業——唐朝道士,擅詩畫;扎彩業——尊為百代畫聖。
56、管仲:鹽業——首創鹽業專賣,即國家壟斷經營;娼妓業——多見明清筆記小說,謝肇浙《五雜俎》雲,「管子之治齊,為女閭七百,征其夜合之資,以佐軍國」。
57、蚩尤:鹽業——蚩尤是銅業的代表,又管理著鹽池,為鹽業的代表;雜技業——源於角抵,又名蚩尤戲,蚩尤乃角抵英雄。
58、孫雲球:眼鏡業——清初科學家,眼鏡業創始人,著《鏡史》。
59、帝予:制醋業——杜康之子,杜康造酒兒造醋。
相傳杜康發明酒後躲避,帝予模仿父親造酒,21天酉時無意中發明了醋。
60、何五路:五路財神——元末抵禦外寇而死,吳地信奉的財神。
實為五通神,五路乃東西南北中,財貨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為財神,謹加祭祀。
61、龔遂:牛行——漢郎中令,長期與車馬奴僕和炊事人員飲酒作樂。
62、孟昶:樂器業——後蜀末帝,沉湎酒色,與花蕊夫人皆工聲曲。
63、蔡邕:醬園業——東漢文學家,諧音「菜佣」。
又以顏真卿(史稱顏魯公,諧音鹽鹵)、劉邦(善於將將,諧音醬醬)為祖師。
64、郭璞:風水業——西晉文學家,又是道學術數大師和遊仙詩的祖師。
65、雷海青:戲劇業——唐玄宗宮廷樂師,善彈琵琶,俗稱田公元帥,被安祿山肢解示眾。
有戲神之譽。
66、濟小塘:魔術戲法業——明嘉靖道仙,肉體凡身成仙的第一人。
雲游四海,得遇野人傳授法術,廣行善事,終於羽化飛升,稱「道教濟公」。
67、造父:制車業、交通業——姓嬴,周穆王時人,伯益13代孫,「趙」姓始祖。
特別善於架馬車,天上有「造父變星」。
68、高元:建築業——黃帝的建築家,高姓始祖。
以木為架,以土為被造屋。
69、盧眉娘:刺綉業——唐朝綉女,手工精巧無比,在一尺絹上綉出七卷《法華經》。
更善製作傘蓋,人物山水多而不失細致,稱為神姑。
不吃東西,每天只飲二三合酒。
死時滿屋香氣,乘著紫雲游於海上。
70、仙娘:娼妓業——殷商女巫,其時妓女並不恥辱,稱為「巫娼時代」。
71、伊尹:餐飲業——商初宰相,以烹飪滋味說服商湯致力於王道政策。
成語中「割烹要湯」、「調和鼎鼎」、「治大國若烹小鮮」等均由伊尹輔佐商湯成其大業而來。
72、孫思邈:制葯業——唐代葯王和壽星,著《千金要方》。
各地有祠廟。
73、華陀:醫業——三國神醫,精通各科,尤擅外科,通曉養生術。
74、馬王爺:車行、牲口牙行——即馬神,天上的天駟星,稱「三眼華光」。
又說是漢武帝時的匈奴王子金日磾,擅長養馬。
生日是六月二十三,民間舉行祭祀活動。
75、牛王爺:牛行——姚離,牧牛出身,力大無窮,東周時斷臂刺慶吉,忠烈感人,後人尊為牛王爺。
牛頭、黃衣、戴竹笠,四月初八為祭祀日。
76、徐霞客:旅遊業——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著《徐霞客游記》。
77、智公禪師:澡堂業、修腳匠——相傳他禪杖上掛有修腳刀具,曾為佛祖釋迦牟尼、達摩老祖及周文王等人修過腳、治過足疾;扎彩業——起於唐代,致公禪師倡導結綵,後來形成扎彩業。
(智公與致公不知是否同人)。
78、陳七子:澡堂業、修腳匠——幼年拜羅祖學藝,因貪玩師傅摔壞了他的剃刀,只好用半片剃刀為人修治腳疾,後來得真人指點手藝愈精,由此創下修腳一行;梳篦業——發明了篦子,解決了梳子齒疏的問題。
79、伏羲氏:占卜業——上古遠祖,畫八卦以推演事物的變化,預卜事物的發展;漁業、牧業——開創了中國遠古的漁牧業。
80、丘處機:玉器行——金、元道教全真七子之一,法術超人,隱居棲霞山,曾西行見成吉思汗。
道教奉玉皇大帝為祖師,故玉器行和道士稱兄弟。
丘處機是制玉大師。
81、聞仲:糕點業、米糧店——奉商紂之命討伐武王,為減少埋鍋造飯時間,設計了一種用飴糖和谷粉粘在一起的糖餅,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點心。
82、畢升:印刷業——北宋發明家,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
83、童賓:燒窯業——明代窯師。
太監潘相在景德鎮督造青龍缸,久不成功,便殘害窯工,童賓縱身入窯抗議,不料龍缸燒煉成功。
尊為風火神。
84、寧封子:制陶業——龍蹺真人,原為黃帝陶正,神人過其處為其掌火,能出五色煙,久則以教封子,連掌其法。
後授黃帝《龍蹺經》被封為五嶽真人。
85、儀狄:制酒業——夏禹時,帝女為進獻品,令儀狄造酒,其味甘美,甚得禹帝贊賞,因而蔚成造酒之風氣。
86、韓康:葯業——東漢葯師,常到深山采葯,口不二價,三十多年風格不變,不想這樣倒出了名,朝廷幾次徵聘也不去。
87、海龍王:漁業、水產業——不言自明。
88、關羽:典當、腳夫、算命、香燭、蠶業、絲織、糕點業、武財神——取其忠義,民間多有附會;豆腐業——發跡前賣過豆腐;鹽業——關公戰蚩尤;剃頭業——耍刀的。
89、桑弘羊:會計業——西漢經濟家,參與推行鹽、鐵、酒官營專賣政策,設均輸、平準官平抑物價,擅長會計和財政計算。
後因與霍光爭權被殺。
90、扁鵲:按摩業——戰國齊醫家,秦越人,擅長各科,能熟練運用綜合治療的方法,長於針刺法、熱熨法和服湯葯法。
民間多有神化和附會。
91、王母娘娘:水果行——原是掌管災疫和刑罰的怪神,後逐漸女性化為慈祥的女神。
相傳王母住在昆侖山的瑤池,園里種有蟠桃,食之長生不老。
92、達摩老祖:鏢行、匪行——南天竺國三太子,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並創「達摩拳法」。
由於精通武功,被鏢行和匪行視為祖師;修腳業——足壯力健,步行到中國。
93、月下老人:婚介業——月神,最初出現在唐人李復言小說集《續玄怪錄》的《定婚店》中。
相傳「天下姻緣一線牽」,是指月神月老的功績。
94、井母:給水業、打井業——井神,原是童養媳,打井時救了化身小青蛇的東海龍子,龍王獎她鞭子,在水缸里一攪就能出水,遂被尊為水母娘娘。
95、比干:商業、文財神——商紂王叔父,因直諫被挖心。
傳說他的心有七個孔竅,吃了仙丹並未死去。
因為沒有心,就無偏無向而保持公正;裘皮行、熟皮作坊業——曾射殺一隻九尾狐,乃妲己原形,妲己死後現形,比干將其剝皮抽筋,漚在污水裡熟成皮筒。
96、范丹:乞丐行——他與孔子比智,孔子讓子路向范丹借糧,范丹出題為難子路,並只借一籃糧,還時又被風颳走,結果孔子敗,成為永遠欠范家糧食的人。
范丹弟子以唱蓮花落(數來寶)為標志,遂成為乞丐祖師。
這一行人乞討時都打竹板說蓮花落;扎柳行——由於仗義疏財,後來只好以扎掃帚,修笸籮、簸箕度日。
97、伍子胥:乞丐行——從楚國逃到吳國都城(蘇州)時曾吹簫乞討。
後來,在修姑蘇城時用糯米作牆磚,使百姓能扒出糯米磚渡過荒年。
98、姬君:吹鼓行——大耳金光仙。
商紂王殺伯邑並讓其父姬昌吃下去,父含淚而為,出宮吐向原野,變成無數兔兒奔向遠方。
又稱「兔仙」,乃「吐子」成仙。
吐又有吹意,俗稱吹鼓手為「吐字的」就從此來。
99、五道真君:扎彩行——楊角哀和左白桃進京趕考,只有一人路費,楊角哀凍死野外,把盤費留給左白桃。
左用扎紙來祭奠楊,成了這一行的先人。
而五道真君代表著人死後的靈魂,指地獄、餓鬼、畜牲、人和天。
100、馬頭娘:養蠶業——古時一老者出門,家裡留下一匹白馬,女兒思父,承諾白馬尋回其父便嫁給它。
可當馬兒馱回老父,父卻將馬殺掉。
一日大風,馬皮將女兒捲走,父找到女兒時已變成了馬皮裹著的蠶,又稱馬頭蠶。
反映了早期人類與馬和蠶的依賴關系。
101、鐵拐李:膏葯鋪——道教八仙之一,身世由來傳說頗多。
他教給一個姓王的膏葯老掌櫃一個絕活,用狗皮貼膏葯,從此而得名。
102、馬上皇帝:磨刀行——少時家境貧寒,靠磨刀維持生計,後造反奪得帝位(不知所指)。
騎的板凳叫穿朝玉馬,板凳上的「幾釘」叫馬鞍。
103、泰山:竹篾業——魯班的的徒弟,因與師娘不和離開單干,凡是魯班用木頭做出來的東西,他都可以用竹子做出來。
104、張班:竹篾業、梳篦行——魯班的師兄,善做竹活,發明了竹篾子。
105、赫連:梳篦業——被黃帝俘虜關在牢里,蓬頭垢面,做了一個簡易梳子解癢。
嫘祖見後以為稀奇,開創梳子製作。
可惜赫連已經被斬殺。
106、魯班夫人:油漆業——用紅土加漿糊漆刷門窗,乃原始油漆業。
107、胡頂真人:白鐵業、小爐匠、興秤匠、錫匠——據說「胡打亂釘,打壺興秤」都是他留下的。
業務范圍廣泛,幾乎無所不會,農歷四月十八拜佛堂、拜師收徒。
108、白頭佛:修鞋業、皮匠——某貧家女子拾棉花,將一條白頭小蛇帶回家悉心照料。
小蛇變成人形教女子修補鞋子,開創了這一行。
此小蛇是小白龍,人稱白頭佛。
109、鄒和尚:製糖業——唐代僧人,愛科學,尤重製糖技術,首創冰糖,列為朝廷貢品。
製糖技術在當時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
110、真武大帝:屠宰業——又稱玄武神,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變化之身,北宋降於終南山。
年輕時以殺豬為業,但心地善良,為觀音菩薩渡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得道。
111、樊噲:屠宰業——漢大將,發跡前出身狗屠,殺狗、賣狗肉。
112、二郎神:賭博業——楊戩,玉皇大帝外甥,驅哮天犬,傳說中天界的第一戰神。
民間各類人等皆尊其為保護神,並祈福佑,尤其是賭博業。
113、觀音:化妝業——取其眉清目秀,端莊慈祥,風雍華貴,落落大方。
114、花王神:花業——姆六甲,從花朵中生出來。
她的屋後是一座花園,每個來世的人都是由其花傳世。
沒有生育的婦女,農歷二月十二「花朝」都到野外求花。
115、李昂:年畫業——唐文宗,恭儉儒雅,喜歡讀書,引發「甘露之變」。
李昂首印歷書下發民間指導農耕,年畫等應運而生。
116、張小泉:剪刀業——明末安徽黔縣人,在杭州生產祖傳剪刀,乾隆年間為貢品。
117、周莊王:說書業、曲藝行——東周國君,傳說他的母親病了,他為母講賢。
118、韓毒龍:糧店業、米行——封神榜中的增福神,商紂上大夫楊任的部下。
與薛惡虎都有能夠變出糧食的法器。
119、韓信:糧倉、米行——投靠劉邦後,曾任糧倉管理員的頭頭「治粟都尉」。
120、伯樂:獸醫業——春秋時代掌管畜牧獸醫的官員,還是一位善用針灸治馬病的獸醫。
與他齊名的還有相馬能手九方皋和相牛能手寧戚。
121、張王、陸相公:孵化業——宋代高郵人,他們在打葦草時發現一隻正在抱窩的野鴨被蛇纏死,就把鴨蛋放在懷中孵出小鴨,養成家鴨,從此鴨就不會抱窩了。
122、馬援:當鋪業——東漢軍事家,以馬革裹屍,死而後已。
把所有的財產都分給兄弟朋友,自己則過著清簡的生活。
123、媽祖:航運業——工拜天上聖母為護航女神
124、哪吒:自行車行——神話英雄,托塔天王第三子,風火輪是其法器。
125、大禹:水利業——姓姒,上古治水英雄,五帝之一。
126、伯益:牧業、狩獵——黃帝後裔,擅長畜牧狩獵,被僉推為九官之一的虞官,管理草木鳥獸,並佐舜調馴鳥獸。
後來幫助禹治水有功,舜帝封他為侯爵,賜封「贏」姓。
127、孔武子:武術業——《金枝欲孽》里御前侍衛,其實取意「孔武有力」,表示甚武而有力,並不是指人。
128、趙慨:燒窯業——東晉時人,傳說是景德鎮制瓷師主、瓷祖。
143、胡令能:秤匠、錫匠、銅匠——唐詩人,圃田(河南中牟)隱者,少為負局鎪釘之業(修補鍋碗盆缸),人稱「胡釘鉸」。
129、葛梅二仙:染業、紡織業、變戲法——葛玄,三國吳人,築壇立爐修煉九轉金丹,苦修成仙,稱葛仙翁;梅福——西漢南昌縣尉,王莽篡政乃遁避塵世求道。
葛梅二仙傳葛洪。
130、皋陶:法官——皋城(六安)人,古六安國始祖,東夷族首領,偃姓。
傳說舜時被任為掌管刑法的官。
禹繼位後按禪讓制舉薦皋陶為他的繼承人,但先於禹而亡故。
131、祝融:花炮業——相傳帝嚳時,在有熊氏之墟擔任火正之官,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柔五穀材木,為民造福。
帝嚳命曰祝融,後世尊為火神。
132、灶君:飯館茶樓業——灶王爺,臘月23各地都有朝拜。
133、李畋:花炮業——唐瀏陽人,世代花炮飲水思源,始祖李畋功照千秋。
134、鍾三郎:僕役業、服務業——玉皇大帝封的神仙,專到凡間普救開店鋪、做生意的長隨。
清朝偽稱前明「朱三太子」的人拉起了一個鍾三郎教。
135、白衣觀音:玉器行——觀音菩薩化身之一,身穿雪白衣裳。
以此取意白玉無瑕。
136、柳庄:星相業(八字)、算命業——清朝袁柳庄,名袁珙,編《柳庄神相》。
137、青苗神:菜商——形如大布袋,每次翻折乃一頭著地,行動緩慢沉重,邪魔妖魅,保護田苗。
古書無記載,見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
138、周靈王:珠寶行——來自「碧血丹心」傳說,靈王把萇弘放逐到楚國,萇弘為表忠心剖腹自殺。
蜀人哀其忠烈,將其血用木匣收藏埋在地下,三年後打開已化為碧玉。
139、有巢氏:建築業、手工業——上古神化人物,教民構木為巢,以避野獸,由穴居到巢居。
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
140、昆吾氏:制陶業——祝融後代陸終的長子,居楚國,傳說是陶器製造業的發明者。
《說文解字》中說,「昆吾,圜器也」。
141、孟公孟姥:行船業——或雲冥公冥姥,因玄冥也,冥孟聲似。
卜吉,即以肉祠船神,呼為「孟公孟姥,其來尚矣」。
《船神記》雲,船神名馮耳,下船三拜三呼除百忌。
142、堯、丹朱:圍棋業——丹朱是堯的兒子,知其不肖而讓位於舜。
傳說堯看到兒子丹朱不夠聰明,便發明圍棋,教他圍棋以啟智。
143、蕭何:衙門胥吏——漢代劉邦相,制定各種律令,成為文官楷模。
144、宋慈:法醫——宋代名醫,福建建陽人,《洗冤集錄》是一部千古不朽的檢驗專著,被尊為世界法醫學鼻祖。
145、白虎神君:磨坊——白虎天性屬水,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
146、師曠:吹鼓手——春秋時期晉國樂師,《陽春》、《白雪》出其手。
147、盜跖:強盜小偷業——指一個名叫跖的大盜,莊子《盜跖》寫了三個寓言故事,指斥儒家觀點的虛偽性和欺騙性,主張返歸原始,順其自然。
148、梓潼帝君:刻字印刷——晉朝張亞子,道教主宰功名、祿位之神。
玉帝命梓潼帝掌管文昌府和人間祿籍,故稱梓潼帝君。
有功名則金榜題名,刻字印刷而告之。
149、和合二仙:扇子商——唐代人,寒山和拾德,雍正封寒山為「和聖」,拾德為「合聖」。
民間將其神化,主婚姻和合。
婚姻和諧則善子,諧音「扇子」。
150、西施:香粉店——春秋美女,其意不言自明,多有附會。
追問
一半兒是神話,再發點兒史實人物

I. 宋代的時候有什麼是能吃的,不是像辣椒,胡椒一樣的舶來品

宋徽宗趙佶繪畫的《文會圖》,描繪了宋代士大夫的「舌尖上的盛宴」​

在中國飲食史上,兩宋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期,中國人的食物開始從匱乏向豐盛過渡。良種水稻的引進、農田的開發、精心的育種,以及深耕細作技術的推廣,讓人們從大自然獲得了更豐厚的饋贈。在北回歸線溫暖的陽光下,農作物創造出更豐富的食材,並通過發達的市場網路輸送到各地。平民的飲食習慣在這個時期從二餐制演變成三餐制。

擺脫了飢餓威脅的人們有了更閑適的時間、更從容的心思來琢磨飲食,研究烹飪之道,發明各種美食,以滿足舌尖上的享受。今天任何一名廚師必須熟悉的烹、燒、烤、炒、爆、溜、煮、燉、鹵、蒸、臘、蜜、蔥拔等烹飪技術,正是在宋朝成熟起來的;現在我們能夠品嘗到的火腿、東坡肉、涮火鍋、刺身(宋人稱為「膾」)、油條、湯圓、爆米花、各式糕點等美食與小吃,也是發明或流行於宋代。

東坡肉與火腿是宋人發明的

湖北黃州,在十一世紀還是一個「蠻荒之地」。「一肚子不合時宜」的蘇軾在這里度過了他一生中的第一個低潮期,因為「烏台詩案」,他被貶到黃州當團練副使,一個低微而沒有多少實權的閑職。但這位樂天派的詩人決心從平淡的生活找出人生的樂趣。品嘗一次美食,顯然可以讓黯淡的世俗生活煥發出舒心的光彩。

紅燒肉,中國人食譜上最常見的一道菜式,以味醇汁濃、肥而不膩、入口香糯而讓吃貨們食指大動。今天的人們相信,這種成功地將豬肉中的油膩轉化為醇厚美食的烹飪技術,正是蘇軾在黃州發明的,人們將這道美食命名為「東坡肉」。東坡,是黃州的一塊撂荒舊營地,蘇軾在這里開荒耕種,親近自然,自號「東坡居士」。

宋朝的黃州人,尚不知道經過神奇的烹調,一塊普通的豬肉在火與酒的復雜作用下,可以發出誘人的美味。「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在美食家蘇軾看來,這無異於暴殄天物。

東坡肉的做法,說來並不復雜:將肥瘦相間的豬肉切成一寸許的方塊,加入酒、醬油腌漬,裝進陶缽,再加小許水,在炭爐上細火慢燉,注意把握火候。蘇軾用一首《食豬肉詩》來說明烹制東坡肉的關鍵:「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在黃州寂寞的歲月里,每天一碗紅燒肉,將詩人的「一肚子不合時宜」替轉成「一肚子美味」,人生和胃都獲得了充實。

後來的美食家根據各自的廚房經驗與味覺偏好,改良了製作紅燒肉的工藝,比如將明代才開始傳入中國的辣椒運用於調味,但關鍵的烹調步驟,還是遵循蘇軾的指導。

火腿,另一種取材於家豬的中式美味,相傳也是蘇軾發明,不管此說真偽如何,但「火腿」一詞確實產生於北宋,蘇軾也製作過火腿:「火腿用豬胰二個同煮,油盡去。藏火腿於谷內,數十年不油。」在漫長的腌制與貯藏過程中,神秘的微生物將豬肉中的蛋白質分解,轉化出獨特而美妙的味道,比新鮮的肉類更具風味。

火鍋與豆芽是在宋朝誕生的

剛好比蘇軾晚生了一百年的南宋人林洪,是宋朝的另一位美食家。他自稱是「梅妻鶴子」的北宋隱士林和靖七世孫,但與和靖先生寡淡的生活方式不同,林洪熱衷於舌尖上的探險,曾流連於山野尋訪美味的食材。《山家清供》是林洪記錄美食的著作,書中收錄了各種以山野所產野菜、蕈菌、水果、動物為原料的食物,並介紹了這些山家美食的用料與烹制方法。

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時代,豐富的山珍野味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慷慨饋贈。林洪曾經在冬季的武夷山內,捕獲一隻肥美的野兔,但山中沒有廚師,林洪不知以什麼烹飪方式來處理大自然的這份饋贈。一位老食客告訴他:「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銚。侯湯響一杯後,各分一筋,令自筴入湯、擺熟、啖之,及隨宜各以汁供。」用筷子夾著切成薄片的野兔肉,在熱氣蒸騰的湯水中一撩撥,馬上變出雲霞一般的色澤,再蘸上「酒醬椒料」製成的調味汁水,入口一咬,一種更鮮美潑辣的味道立即便激活了味蕾。

林洪將這種烹飪方式命名為「撥霞供」。隨後「撥霞供」從山野間傳入市井,人們從中得到創造美食的靈感,將「涮」字訣廣泛應用於餐桌之上,不獨兔肉,其他肉片與菜蔬均可一涮而熟,蘸醬食之。此法傳至今天,人們稱之為「涮火鍋」。

林洪還在他的《山家清供》記錄了豆芽的製法:「以水浸黑豆,曝之及芽,以糠秕置盆中,鋪沙植豆,用板壓。及長,則復以桶,曉則曬之,……越三日出之,洗,焯以油、鹽、苦酒、香料可為茹,卷以麻餅尤佳。色淺黃,名鵝黃豆生。」宋人的菜譜中,黃豆、綠豆、豌豆、芽蠶、赤豆均可發成豆芽食用。

在人類的飲食史上,中國人曾經以天才的烹飪技術,從單調的豆類食材中開發出變化莫測的美食,從豆漿到豆腐,從腐乳到腐竹,大豆中富含的植物性蛋白蛋,通過一系列物理性與化學性的反應,變成各種形態與不同口感的美味。豆芽是中國人對飲食的另一種天才性發明。一粒曬乾的豆子,幾乎不含維生素C,但它發芽之後,豆中的澱粉就會水解成葡萄糖,並合成維生素C。

人體如果缺乏維生素C,極容易發生壞血病。西方的大航海時期,曾長期被壞血病困擾,無數水手死於壞血病。而中國的海商與水手,長年累月出沒風波里,卻很少得壞血病,後來人們發現,原來中國人帶著綠豆出海,隨時都可以將豆子發成豆芽,從而得以補充到充足的維生素C。

油條與湯圓也產生於宋代

中國人很早就在北方種植麥子,在南方種植水稻,依靠著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肥沃土地、上天恩賜的陽光雨露,以及自己的勤勞與智慧,發展出遙遙領先於世界的農耕文明。但在很長的時間內,麥面與大米只是充當滿足口腹之需的主食。兩宋時代,隨著農作物產量的增加,人們的飲食需求開始從胃的低層次上升到舌尖的高層次,麥面與大米逐漸被開發成口味更加豐富的風味小吃。

宋朝的麵食點心花樣繁多,面條類有晻生軟羊面、桐皮面、鹽煎麵、雞絲面、插肉面、三鮮面……;饅頭類有羊肉饅頭、筍肉饅頭、魚肉饅頭、蟹肉饅頭、糖肉饅頭、裹蒸饅頭……;燒餅類有千層餅、月餅、炙焦金花餅、乳餅、菜餅、胡餅、牡丹餅、芙蓉餅、熟肉餅、菊花餅、梅花餅、糖餅……

油條,一種利用油炸的高溫將面團迅速膨化的小吃,相傳產生於南宋。它的誕生,跟宋人對一個奸臣的痛恨情緒有關。秦檜,南宋的主和派宰相,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抗金名將岳飛,宋人以一種特殊的烹飪方式對此表達義憤:用面條捏成秦檜的模樣,放入滾油中炸,藉此解恨。所以油條又稱「油炸檜」。從庖丁解牛,到油炸檜,飲食之於中國人,從來就富含情感,蘊藏著人們對於人生的頓悟、對於人間的愛憎。

大米也不僅僅是用於裹腹的主食,宋人還用它來製作各式糕點:糖糕、花糕、蜜糕、糍糕、蜂糖糕、栗糕、麥糕、豆糕、小甑糕蒸、重陽糕……著名的蘇式點心,好以桂花、玫瑰調香,口味香甜,在兩宋時期已經形成流派。

湯圓,這種用糯米包裹上糖餡煮熟的甜點,也是發明於宋朝,南宋詞人姜白石有一首詩寫道:「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圓。」宋人用吃湯圓的方式,含蓄地寄託情思,期待與親人團圓相聚。

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就如一個人每一天都需要從食物中攝取熱量,以維持人體的新陳代謝,飲食也提供了歷史推進的驅動力。人類社會的文明,正是從我們的祖先學會生火燒熟食物開始的。兩宋時期,中國人的飲食發生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美國漢學家安德森在他的《中國食物》中描述說,「中國偉大的烹調法也產生於宋朝。唐朝食物很簡朴,但到宋朝晚期,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緻烹調法已被充分確證。」1998年,美國《生活雜志》曾評選出這一千年來影響人類生活最深遠的一百件大事,宋朝的飯館與小吃入選第五十六位。對此,我們不必驚奇。

J. 布郎鼓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撥浪鼓是我國傳統、古老的樂器和玩具,出現於戰國時期。撥浪鼓的主體是一面小鼓,兩側綴有兩枚彈丸,鼓下有柄,轉動鼓柄彈丸甩動擊鼓發聲。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還有泥的、硬紙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紙製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撥浪鼓最為典型。 早期的撥浪鼓是樂器而非玩具。撥浪鼓並不是某一個地方所特有的,我國各地、各少數民族地區都出現過撥浪鼓。撥浪鼓流行於甘肅省卓尼,雲南省中甸、維西、麗江,四川省鹽源和我國北方廣大地區。撥浪鼓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廣,五大洲都有。
【撥浪鼓的起源】
歷史悠久說起撥浪鼓的產生,它的歷史很悠久。撥浪鼓的產生在鼓之後,早在新石器時期的彩陶中,就曾經發現過疑為鼓的器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青銅座建鼓,底座上插有一根立柱,柱的中央是鼓,鼓身長形,木製,類似今天的腰鼓。這件建鼓的形態絕似一隻巨大的撥浪鼓,只是未裝雙耳。戰國時期,還有一種「架鼓」,鼓身極扁,兩面蒙鼓皮,鼓皮用兩排互相交錯排列的鼓釘固定,類似現代「大鼓書」說唱藝人所用的鼓。鼓身由三隻金屬環拴掛在鼓架上。鼓架以髹漆木雕工藝完成,雙鳳背向共挑鼓身,底座是背向的雙虎。這些鼓的出現,為撥浪鼓的產生提供了基礎。
最早的撥浪鼓被稱作「鞀」(táo)。戰國時期產生的鞀作為打擊樂器,依靠搖動時雙耳自擊發聲,發聲的節奏輕重、音律高低、聲音大小都不容易控制,不能圓滿准確的完成復雜的鼓點。
【史書記載】《詩經·有瞽》記載中「鞉、磬、柷、圄。」其中的「鞉」(táo)即鞀。如鼓而小,有柄,兩耳,持其柄而搖之,則旁耳還自擊。
發展至宋代的撥浪鼓已經在三個領域出現,一是禮樂之用;二是商業之用;三是兒童 玩具。歷代禮樂中都有鞀,宋代當然也不例外。商業之用則是指「貨郎鼓」,民間貨郎一般是持撥浪鼓招徠顧客的。與此同時,撥浪鼓也成為深受兒童喜愛的玩具。在南宋李嵩的《貨郎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畫中的撥浪鼓,造型頗為考究,鼓柄做成葫蘆把,鼓形如罐,雙耳較特殊,類似皮條,持柄搖之,皮條抽打鼓面發聲。還有「四層撥浪鼓」由四個由小漸大的小鼓,逐個疊摞在一起,相間轉向90度。每個鼓各有彈丸做的雙耳,鼓下設光滑精緻的手柄。根據此圖,現在的人們復制了這種貨郎鼓,搖之發聲,高低錯落,叮咚悅耳。
南宋蘇漢臣所作《五瑞圖》更有精彩的撥浪鼓可觀。五童子或戴面具、或塗面,聚集行大儺舞,其中一人雙手各持一件撥浪鼓。右手持鼓舉至額頭左指;左手持鼓自胸前右指。兩只撥浪鼓相同,都是兩層鼓。上面的小鼓扁而圓,下面的鼓長而類似腰鼓。鼓面彩繪花紋;長鼓的鼓身銅鑲小花,精緻美觀的程度為前所未有。【撥浪鼓的別稱】撥浪鼓是棰擊膜鳴樂器,藏族、納西族、蒙古族、滿族、漢族等民族皆有。而各個地區亦有不同稱呼,所以撥浪鼓的別稱可謂豐富多彩。 撥浪鼓古稱鞀、鞀鼓、鞉鼓。藏語稱達瑪如、達克、繞魯、熱巴窮格阿和卓尼鼓。納西族稱為東巴鼓、手搖鼓。漢族又稱小鼓、貨郎鼓、波浪鼓、播郎鼓、博浪鼓、江南有些地區又稱搖咕咚。
其實,撥浪鼓諸多名稱,大多因寫法不同而來,雖說寫法不同,取字不一,但發音多很近似。但還是「撥浪鼓」這個名稱最得人心。【撥浪鼓的用途】撥浪鼓有三大主要用途:一是禮樂之用,二是商業之用,三是兒童玩具。
【禮樂之用】撥浪鼓古代稱之為「鞀」。鞀本是一種古樂器,多用於歷代宮廷雅樂,在演禮儀式中屬常用樂器。《書經·益稷》上說:「下管鞀鼓、合止柷敔。」證明鞀經常與鼓、柷、敔等禮樂一起演奏。《書經》注釋中又說:「鞀屬堂下之樂」,即在樂曲後半部演奏。《周禮·春宮·小師》上說:「掌教鼓、鞀、柷、敔、簫、管、弦、歌」。可見撥浪鼓與簫管弦等樂器具有同等並列的地位。
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流傳的卓尼鼓,形制與藏族各地常見的柄鼓相同,只不用鉤形鼓棰演奏,是一種形制較大的撥浪鼓。卓尼鼓有大小兩種。兩鼓的鼓面均繪有藏族風格的彩色圖案裝飾,鼓腔兩側裝有金屬小環,環上系有用皮革包 制 而成的鼓墜。演奏時,轉動鼓柄,使鼓墜左右敲擊鼓面發音,音響洪亮。多用於藏族民間舞蹈伴奏。
雲南省滇西北納西族、藏族地區流傳的撥浪鼓,多用核桃木製成,鼓腔扁圓形,鼓面直徑20厘米、鼓腔厚12厘米,鼓框兩側系以細繩,繩端各拴一個小木片。鼓柄長46厘米。在雲南省博物館藏有一面長柄撥浪鼓。鼓面直徑22.5厘米,鼓柄竟長93.5厘米。演奏時,兩手轉動鼓柄,鼓兩側小木片敲擊鼓心發音。多用於納西族東巴教跳神等場合。
在魯西南的嘉祥縣,曾流行一種串鼓,是將多面大小不同的小鼓串於一根鼓柄上,用於演奏傳統祭祀套曲拜鼓曲。
【商業之用】鞀流入民間後,失去了禮樂的功用,演化為民間音響器具。古代的貨郎也常常搖動著撥浪鼓招徠顧客。南宋李嵩《貨郎圖》中貨郎的手裡就拿著一具頗為考究的撥浪鼓。在他的擔子上掛滿了各種兒童玩具和小百貨,後面的貨架上還斜掛著一個特殊的撥浪鼓,由四個逐漸增大的小鼓疊在一起,相間轉向9 0度,四個小鼓上各有雙耳彈丸,鼓下設光滑適握的手柄。這件精緻的撥浪鼓掛在貨架上,與其它玩具在一起,想必是待出售的貨物。一般地說撥浪鼓的鼓面越大所發出的聲音越低沉,鼓面越小聲音越高,這里的四面小鼓由小漸大,大小不同,搖動時一定會發出高低錯落的音響,設計得非常巧妙。通過這只撥浪鼓可以看出南宋時撥浪鼓做為民間玩具已十分流行,並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小商品之都浙江義烏,便是由貨郎拿著撥浪鼓走街串巷發展成為今天的「世界超市」,義烏人將之稱為「撥浪鼓文化」。
據《義烏縣志》記載,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有當地農民從事「雞毛換糖」的行業。貨郎的糖擔由兩個籮筐、兩個山貨盒、一個撥浪鼓、一根扁擔構成,籮筐用來裝雞鴨毛等物品,盒子里裝著紅糖製成的糖餅和生薑糖粒,是貨郎進行交換的資本 。後來,糖擔里的貨色慢慢增多,有了各種生活必備的小商品,貨郎肩挑糖擔,手搖撥浪鼓,走街串巷,以清脆而富有節奏的鼓聲招徠顧客。義烏人認為,是「雞毛換糖」的撥浪鼓催生了聞名世界的義烏小商品市場。
北京人則認為,撥浪鼓是他們的寶貝,他們珍愛撥浪鼓就如同珍愛天壇。很多反映老北京市井民俗的書中都有關於撥浪鼓的描述。如《燕京風土錄》,其中一篇《打小鼓》這樣寫道:打小鼓就是收舊貨的。這種名稱的由來,大約是因為他們出來做買賣的時候,手裡拿著一面小鼓。打小鼓的一共分兩種:一種是打硬鼓的;一種是打軟鼓的。打硬鼓的本錢比較大,同各個古玩鋪都有相當的往來,他們自己也開著小舊貨鋪。打軟鼓的正與打硬鼓的相反,他們專到窮人的家裡、小的胡同里去收買破舊無用的東西。
【兒童玩具】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的撥浪鼓主要用途便是兒童玩具了。
撥浪鼓這種玩具之所以得以廣泛流傳,主要它的音響效果與娛樂效果共同發揮了作用。如同叫賣者的吆喝聲要有腔有調一樣,撥浪鼓可奏出富於變化的響動,能吸引注意力;造型特點又增強了觀賞性,即使是貨郎手上實用性的撥浪鼓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娛樂色彩,在招徠顧客時總能體現著歡快、輕松與優美的氣質。
現代工業玩具中已停止了撥浪鼓的生產,原因是雙耳彈丸如玻璃珠、酸棗核等物極容易被兒童吞食,給孩子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脅。但是,在廣大農村撥浪鼓仍很有市場,不同材料、不同式樣的撥浪鼓仍在不斷製作。

閱讀全文

與發明糖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
門頭廣告牌使用費合同 瀏覽:835
廠轉讓樣本 瀏覽:8
攤銷土地有殘值嗎 瀏覽:529
永久煤柱攤銷系數是多少 瀏覽: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