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CT掃描儀是誰發明的
CT掃描儀的直接發明者是豪斯菲爾德,但是它的發明過程卻凝聚著多位科學家艱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在醫學上,人們弄清了為什麼用X射線透過人體,熒屏上會顯出骨頭的黑影。因此,通過X光片,醫生可以了解到病人骨頭的情況以及體內的一些硬質異物。X射線誕生3個月後,就被維也納醫院首次用於為人體拍片。在這之後,世界各地的醫院都開始了X射線的應用。
1955年,美國物理學家科馬克受聘到南非開普敦市一家醫院的放射科工作。在醫院中,科馬克很快便對癌症的放射治療和診斷產生了興趣。當他發現當時的醫生們計算放射劑量時是把非均質的人體當作均質看待時,「如何確定適當的放射劑量」就成了科馬克決心攻克的難題。最後,科馬克認為要改進放射治療的程序設計,必須把人體構造和組成特徵用一系列切面圖表現出來。他運用了多種材料、多種形狀的物體直至人體模型做實驗,同時進行理論計算。經過近10年的努力,科馬克終於解決了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的理論問題。1963年,科馬克首次建議使用X射線掃描進行圖像重建,並提出了精確的數字推算方法。他為CT掃描儀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與科馬克不同,英國科學家豪斯菲爾德一直從事工程技術的研究工作。他於1951年應聘到電器樂器工業有限公司從事研究工作,嘗試將雷達技術應用於工業生產、氣象觀察等方面。不久,他又轉向電子計算機的設計工作。
病人在用CT機接受檢查
當時,他任職的電器樂器工業有限公司除計算機外,還生產探測器、掃描儀等電子儀器。豪斯菲爾德的目標是要綜合運用這些技術,生產出具有更大實用價值的新儀器。科馬克的研究成果給了他很大的啟迪和信心。在科馬克等人研究的基礎上,豪斯菲爾德選擇了CT機作為研究的課題。好在他對計算機技術的原理和運用駕輕就熟,CT圖像重建的數學處理方法可以恰當地與他熟悉的計算機技術結合起來,所以研製中的一個個難題很快便迎刃而解了。
1969年,豪斯菲爾德終於設計成功了一種可用於臨床的斷層攝影裝置,並於1971年9月正式安裝在倫敦的一家醫院。
⑵ 誰發明的CT機
1963年,美國物理學家科馬克發現人體不同的組織對X線的透過率有所不同,在研究中還得出了一些有關的計算公式,這些公式為後來CT的應用奠定了理論基礎。1967年,英國電子工種師亨斯費爾德在並不知道科馬克研究成果的情況下,也開始了研製一種新技術的工作。他首先研究了模式的識別,然後製作了一台能加強X射線放射源的簡單的掃描裝置,即後來的CT,用於對人的頭部進行實驗性掃描測量。後來,他又用這種裝置去測量全身,獲得了同樣的效果。1971年9月,亨斯費爾德又與一位神經放射學家合作,在倫敦郊外一家醫院安裝了他設計製造的這種裝置,開始了頭部檢查。10月4日,醫院用它檢查了第一個病人。患者在完全清醒的情況下朝天仰卧,X線管裝在患者的上方,繞檢查部位轉動,同時在患者下方裝一計數器,使人體各部位對X線吸收的多少反映在計數器上,再經過電子計算機的處理,使人體各部位的圖像從熒屏上顯示出來。這次試驗非常成功。1972年4月,亨斯費爾德在英國放射學年會上首次公布了這一結果,正式宣告了CT的誕生。這一消息引起科技界的極大震動,CT的研製成功被譽為自倫琴發現X射線以後,放射診斷學上最重要的成就。
因此,亨斯費爾德和科馬克共同獲取197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而今,CT已廣泛運用於醫療診斷上。
⑶ CT是誰發明的
1971年9月,英國電子工程師亨斯費內爾德容,見
http://ke..com/view/2205.htm
⑷ 醫療儀器ct是哪個國家發明
英國,電子工程師亨斯菲爾德發明,獲得1979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⑸ 帕特ct是誰發明的
帕特ct是GE公司的G.Muehllehner等人發明的
PET/CT的誕生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選擇。有識之士很早就認識阻礙放射性核素影像被廣泛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解剖標志,使分子病變難以解剖定位。為解決這一問題而做的較早努力當屬1961年將頭頸部碘131閃爍掃描圖與X線平片重疊顯示,成功地將孤零零的一個碘131濃集影定位於舌根部的腫物處,確診其為具有正常攝碘功能的舌根部異位甲狀腺,避免了手術切除及其嚴重後果。以後的努力是對來自不同儀器的分子影像和MR影像進行軟體融合。這種融合技術成功地用於剛性器官,對腦功能的研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至今也在常規使用。但此法較難用於隨時間發生生理性運動的胸腹部臟器。
1998年,GE公司在G.Muehllehner等研究的基礎上生產出了將單層螺旋CT安裝在核醫學影像設備上的儀器,使受檢者平卧在一張檢查床上幾乎同時進行PET顯像和CT掃描,不僅可以分別獲得兩種圖像,並且可以實時得到兩者的融合圖像。這種影像融合是通過組合兩種成像設備為一體的多模式成像系統而實現的,故稱為硬體融合(hardware fusion),適用於全身所有部位,實為融合顯像的里程碑。但因所用核醫學影像設備和CT皆屬低檔產品,空間解析度,清晰度和顯像速度都難以滿足臨床要求。盡管因其新穎而價廉。曾一度成為市場和應用熱點。但真正開啟有臨床實價值的融合顯像時代的當數緊隨其後的高等專用 PET/CT的問世。
1995年,D.W. Townsend等三位科學家由日內瓦轉到美國匹茨堡大學開始為期3年的研究,即將專用PET和螺旋CT組合為一體的PET/CT,經過300餘例的臨床試驗後,於1999年6月在美國第46屆核醫學年會上發布其原型機成功,展示F-FDG腫瘤葡萄糖代謝影與CT圖像融合後大大提升了它的可讀性,使核醫學界大為振奮,被大會總結報告人H N Wagner教授譽為「年度風雲影像」。次年(2000年)義被知名的《時代》雜志《Tlme》評為三項「年度風雲發明」之一,也是僅有有關醫學的項目,刊登在2月4日出版的第49期上,引世人矚目,同期,法國Sopha Medical Vision公司也開發類似的系統Positrace,潘中允教授曾有幸應邀參加過該機的設計討論,後由GE-SMVI研製的原型機,於2000年5月安裝在Rennes大學腫瘤中心由P Bourguet教授主持試用,其使用經驗在《PET診斷學》有所介紹。2001年首台商業PET/CT安裝在瑞士蘇黎世大學醫院正式使用。接著,GE、 Siemens和Philips等公司義陸續推出多款高靈敏、高解析度、高清晰度和具有更多功能的高等PET/CT。
經過短短的3年,2004年全球已安裝400多台,2005年僅一年又售出500多台,2006年,2007年的論文數達318篇(不包括單獨PET論文數).已趕上各種SPECT論戈的總和(300)。各佔全部論文數的20%.我國至2007年也已擁有PET/CT近90台,分布在除海南,貴州、寧夏。青海和西藏的個全國各地使用。
從以上還可以看出,在PETCT的帶動下,其他的融合影像設備也在逐年發展,如高等SPECT/CT 於2004年上市,小動物ECT/PET/CT已投入應用. PET/MRI原型機正在試用中。我國也引進了8台高等SPECT/CT,並已自行研製成功小動物PET。所有這些組合設備為分醫葯學的研究和臨床應用建立了廣闊平台,難怪H.N,Wagner教授「Molecular Imaging Thriving all over the World」(分子影像在全世界興旺)作為2007年美國第56屆核醫學年會所作總結報告的標題。他在2001年美國核醫學年會上關於十年後有可能所有影像都是融合影像的預言也逐步實現。單是美國又新增240台。這幾年PET/CT的售出量占整個PET售出量的80%~90%,PET/CT取代單獨PET 已成定勢。隨著PET/CT的大量增加,PET顯像人次以20%-30%的速度增長。僅美國於2005年包括單獨PET和PET/CT的年全身顯像達 140萬人次。從實為最盛大的國際核醫學會議的美國核醫學年會PET/CT參會論文數的逐年直線上升也凸顯這種興旺。
⑹ CT掃描儀的發明者是誰
CT掃描儀的直接發明者是豪斯菲爾德,但是它的發明過程卻凝聚著多位內科學家艱辛的探索和容不懈的努力。
在醫學上,人們弄清了為什麼用X射線透過人體,熒屏上會顯出骨頭的黑影。因此,通過X光片,醫生可以了解到病人骨頭的情況以及體內的一些硬質異物。X射線誕生3個月後,就被維也納醫院首次用於為人體拍片。在這之後,世界各地的醫院都開始了X射線的應用。
⑺ CT技術是誰發明的
1979年,美國的柯馬克和英國的漢斯菲爾德,由於發明了CT,而摘取了諾貝爾生理學獎的桂內冠。現在容,我國許多大醫院都可以做CT檢查了。
所謂CT是指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攝影機,它是X射線與電子計算機的「混血兒」。目前,CT已發展到第五代,掃描完成一幅圖像的時間已由5分鍾縮短到1/100秒。
⑻ houndsfield 是什麼意思
Houndsfield是一個人的姓,您說的可能是英國科學家G. Houndsfield,他是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是現在全球醫療界通用的CT掃描儀的發明人。
Hounsfield 也是CT掃描圖像的密度單位。
CT機是通過計算機圖象重建,使指定層面上不同密度的材料信息以高解析度的數字圖象顯示出來。
CT機的發明者Hounsfield教授給出了CT數的概念,CT數的單位名稱為HU (Hounsfield Unit);1000即為HU的分度因數(scaling factor),按此定義,空氣的CT數為-1000(HU),純水為0(HU)。物質的CT數本質上反映物質的密度,即物質的CT數越高,密度越高。
簡介
CT是"計算機X線斷層攝影機"或"計算機X線斷層攝影術"英文(Computed Tomography;)的簡稱CT,是從1895年倫琴發現X線以來在X線診斷方面的最大突破,是近代飛速發展的電子計算機控制技術和X線檢查攝影技術相結合的產物。
CT由英國物理學家hounsfield在1971年研製成功,先用於顱腦疾病診斷,後於1976年又擴大到全身檢查,是X線在放射學中的一大革命。我國也在70年代末引進了這一新技術,在短短的30年裡,全國各地乃至縣鎮級醫院共安裝了各種型號的CT機數千台,CT檢查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地層開,成為醫學診斷中不可缺少的設備。
⑼ 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發明人是美國的 ( )和英國 的( )
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發明人是美國的保羅·勞特布爾和英國的彼得·曼斯菲爾德。
1985年至今,保羅·勞特布爾擔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生物醫學核磁共振實驗室主任。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領域的突破性成就,和英國科學家彼得·曼斯菲爾德共同獲得2003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64年到英國諾丁漢大學物理系擔任講師,彼得·曼斯菲爾德進一步發展了有關在穩定磁場中使用附加的梯度磁場的理論,為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從理論到應用奠定了基礎。
磁共振成像原理:
原子核自旋,有角動量。由於核帶電荷,它們的自旋就產生磁矩。當原子核置於靜磁場中,本來是隨機取向的雙極磁體受磁場力的作用,與磁場作同一取向。
以質子即氫的主要同位素為例,它只能有兩種基本狀態:取向「平行」和「反向平行」,他們分別對應於低能和高能狀態。精確分析證明,自旋並不完全與磁場趨向一致,而是傾斜一個角度θ。這樣,雙極磁體開始環繞磁場進動。
它們之間的關系滿足拉莫爾關系:ω0=γB0,即進動角頻率ω0是磁場強度B0與磁旋比γ的積。γ是每種核素的一個基本物理常數。氫的主要同位素,質子,在人體中豐度大,而且它的磁矩便於檢測,因此最適合從它得到核磁共振圖像。
⑽ 「CT」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CT」是英國發明的,由英國電子工程師亨斯菲爾德和一位神經放射學家合作發明的。
CT,即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它是利用精確準直的X線束、γ射線、超聲波等,與靈敏度極高的探測器一同圍繞人體的某一部位作一個接一個的斷面掃描,具有掃描時間快,圖像清晰等特點,可用於多種疾病的檢查;根據所採用的射線不同可分為:X射線CT、超聲CT以及γ射線CT等。
CT的工作程序是這樣的:它根據人體不同組織對X線的吸收與透過率的不同,應用靈敏度極高的儀器對人體進行測量,然後將測量所獲取的數據輸入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對數據進行處理後,就可攝下人體被檢查部位的斷面或立體的圖像,發現體內任何部位的細小病變。
(10)ct發明人擴展閱讀
發展簡史:
第一代CT機採取旋轉 /平移方式(rotate/translate mode)進行掃描和收集信息。由於採用筆形X線束和只有 1~ 2個探測器,所采數據少,所需時間長,圖像質量差。
第二代CT機掃描方式跟上一代沒有變化,只是將X線束改為扇形,探測器增至30個,擴大了掃描范圍,增加了採集數據,圖像質量有所提高,但仍不能避免因患者生理運動所引起的偽影 (Artifact)。
第三代CT機的控測器激增至300~ 800個,並與相對的X線管只作旋轉運動,收集更多的數據,掃描時間在 5s以內,偽影大為減少,圖像質量明顯提高。
第四代CT機控測器增加到1000~ 2400個,並環狀排列而固定不動,只有X線管圍繞患者旋轉,即旋轉/固定式 (rotate/stationary mode),掃描速度快,圖像質量高。
第五代CT機將掃描時間縮短到50ms,解決了心臟掃描,是一個電子槍產生的電子束(electron beam)射向一個環形鎢靶,環形排列的探測器收集信息。推出的64層CT,僅用0.33s即可獲得病人的身體64層的圖像,空間解析度小於0.4mm,提高了圖像質量,尤其是對搏動的心臟進行的成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