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線是誰發明的
線的話應該舊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當時的原始人通過動物的皮毛、藤條、樹皮之類就已經開始搓就原始線類了=-=
『貳』 織毛衣是誰發明的,只有中國人織毛衣嗎
不是。說起這手工編織毛衣的來歷,確實久遠,最早的手編毛衣,應該出自古代專游牧部屬落的牧羊人之手。在遠古時代,人們最初的衣服是獸皮和數葉,後來逐步發展,出現了紡織品,在中國,紡織品的原材料是絲與麻,可以說是貴人穿絲賤人披麻;在中亞游牧民族地區,紡織品的原材料是毛,以羊毛為主。另一種重要的防止原材料——棉花是原產於中南美洲的,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才流行世界,進入中國也是明朝末年的事情。不管是絲織品、麻織品還是羊毛織物,都是有經線有緯線,梭織而成的。手編毛衣和織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工藝,毛衣手工編織和絲綢等衣服製作相比,有著很大的靈活性。絲綢等衣服從原材料到成衣需要3個過程:紡線、織布、縫制;手編毛衣織需要兩個過程:紡線和編織,在編織的時候,除了毛線,你只需要幾根細竹針。如果說梭織產品更適用於大規模生產,那麽編織更適合個人勞動。
『叄』 織毛衣是哪個國家的人發明的啊
最早的手編毛衣,應該出自古代游牧部落的牧羊人之手。在遠古時代,人專們最初的屬衣服是獸皮和數葉,後來逐步發展,出現了紡織品,在中國,紡織品的原材料是絲與麻,可以說是貴人穿絲賤人披麻;在中亞游牧民族地區,紡織品的原材料是毛,以羊毛為主。另一種重要的防止原材料——棉花是原產於中南美洲的,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才流行世界,進入中國也是明朝末年的事情。不管是絲織品、麻織品還是羊毛織物,都是有經線有緯線,梭織而成的。手編毛衣和織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工藝,毛衣手工編織和絲綢等衣服製作相比,有著很大的靈活性。絲綢等衣服從原材料到成衣需要3個過程:紡線、織布、縫制;手編毛衣織需要兩個過程:紡線和編織,在編織的時候,除了毛線,你只需要幾根細竹針。如果說梭織產品更適用於大規模生產,那麽編織更適合個人勞動。
『肆』 毛線 發展史
起源於19世紀末葉。光緒六年(1880年)左右,毛線進口大幅度增長,當時毛線稱毛冷(WOO1EN),初由南市大東門地區京廣雜貨店承銷,用於婦女扎發,隨編結法的推廣,大量用於編織毛衣。光緒二十六年興聖街(現永勝路)開設「金源茂毛冷店」。光緒三十二年有金源茂、隆興昌、張源盛、同福康、鴻來錩毛冷店5家。民國初期,毛冷店逐漸增加。民國19年(1930年),全區已有近20戶。洋行通過中國跑街,以定貨方式向毛線店大量推銷。同期,國人開辦的安樂、裕民、上海、中國毛紡廠也先後投入生產,均選興聖街毛線店為特約經銷處,所有產品由經銷處銷售,興聖街成為全國毛線業中心,有「毛線街」之稱。***縱毛線的貨源、價格、批發、零售,業務遍及全市、全國。八一三抗日戰爭爆發後,交通中斷,購買力下降,毛線銷售日見困難,毛線店兼營什貨。抗戰勝利後,國外貨源充足,商號紛紛向洋行購毛條。貨到上海後向廠商以2.5:1磅掉換毛線。因本輕利高,價格隨金價漲落,又較易拋售,其他行業改營毛線的商號猛增。民國35年區內會員店有40戶,佔全市76.9%,其中興聖街有22 戶,佔全區55%。至解放初,毛線市場被興聖街私商所壟斷。1950年國家財政經濟統一計劃管理,經網點調整,至1959年專業經營毛線店有恆源祥、隆興昌、同順、信義等4戶。+,
利用織針把各種原料和品種的紗線構成線圈、再經串套@IR
連接成毛線針織物的工藝過程。毛線針織物質地松軟,有良好的抗皺性與透氣性,並有較大的延伸性與彈性,穿著舒適。毛線針織產品除供服用和裝飾用外,還可用於工農業以及醫療衛生和國防等領域。毛線針織分手工針織和機器針織兩類。手工針織使用棒針,歷史悠久,技藝精巧,花形靈活多變,在民間得到廣泛流傳和發展。1982年在中國江陵馬山戰國墓出土絲織品中有帶狀單面緯編兩色提花絲針織物,是至今已發現的最早手工針織品,距今約2200多年。根據這一文物可以推斷中國手工針織的起源還要更早一些。機器針織始於1589年,英國人W.李從手工編織得到啟示而創制了第一台手搖針織機。它有3500多個零件,鉤針排列成行,一次可以編織16隻線圈。中國第一家汗衫針織廠在1896年創建於上海。中國第一家織襪廠於1907年建立在廣州。 =YUz!%k`B0
抗戰勝利後,興聖街毛線店的庫存已十分薄弱,故售價昂貴。當時售出1磅毛線(絨線)可向國外訂購10磅48支毛條,然後再以3磅毛條向毛紡廠調換 1磅毛線。也就是說,毛線廠每售出1磅毛線,就可換進3磅多毛線,而毛紡廠則可以1磅毛線(絨線)換進3磅毛條,不少毛紡廠、店都因此賺了不少錢。 1948年蔣經國在上海實行限價政策,毛線業元氣大傷。
上海解放後,興聖街毛線店的批發和零售業務都走上正軌。1955年,毛線業實行公私合營,當時上海毛線同業共有200多戶,興聖街尚有22家毛線店。公私合營後,因調整網點,興聖街毛線店全部實行搬遷。從此,毛線(絨線)街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毛線街從20世紀初興起到50年代中期結束,共經歷了半個世紀。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毛線行業發生和發展的歷程,也反映了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經營管理的一些特色。由於同業高度集中在一條街上,促使商店在服務上精益求精,以利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同時也創出了信譽,為毛線街帶來勃勃生機。毛線街還促進了廠商協作和配合,商店可根據市場信息,及時將適銷的花色品種反饋給生產廠,而生產廠也經常派人到毛線(絨線)街實地了解情況,及時調整生產。
毛線街雖已成為歷史,但專業商店集中的合理性、優越性,以及廠商密切聯系的方式、方便消費者的服務、嚴格的經營管理等,都值得研究與借鑒。
『伍』 織毛衣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說起這手工編織毛衣的來歷,確實久遠,最早的手編毛衣,應該出自古代專游牧部落的牧羊人之屬手。在遠古時代,人們最初的衣服是獸皮和毛衣樹葉,後來逐步發展,出現了紡織品,在中國,紡織品的原材料是絲與麻,可以說是貴人穿絲賤人披麻;在中亞游牧民族地區,紡織品的原材料是毛,以羊毛為主。
(5)毛線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歐洲最早以編織技術擅長的人群,是被西班牙天主教皇室所僱傭的穆斯林織造匠。歷史上,毛料編織技藝的傳播路徑也是從中東出發傳往歐洲,經過地中海貿易的催化在歐洲興盛,再趁著歐洲殖民地的擴張普及到美洲。
可以說哪裡有「穿暖」的需求,織毛衣的技巧就會傳播到哪裡,伴隨羊毛產業的發展,織毛衣也成為歐洲中世紀養活眾多人口的一個重要行業。以英國為例,從12世紀起,「羊毛是中世紀英格蘭經濟的基石」。
溫帶海洋性氣候、白堊質土層,有鹽分的空氣為牧羊業發展提供理想之地,優質的英國羊毛遠銷佛蘭德斯、荷蘭和義大利。羊毛貿易下的羊毛稅構成了英格蘭王室最豐厚的收入——1290年至1294年,英國王室每年的羊毛稅有3萬3千英鎊,占其收入的70%以上。
『陸』 毛線是哪個時代才有的
現代意義上的織毛線首先出現在明清時期
毛線品號一般是三位數,第一位代表毛線原料,用0~9表示,後兩位表示單紗的支數,數字越大紗就越細,每小絞的圈數就越多,三位數字前還有個4字就表示是試製品。
在我國,機織從黃道婆發明紡機(1530年)至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而針織才剛剛100年。針織服裝起步晚、歷史短,但由於它具有生產性和應用性兩方面的突出優點,使其在我國的服裝市場中得到較快的發展。1896年國內第一家針織廠成立,標志著我國針織工業的開始。我國的針織服裝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主要以內衣為主,而外衣主要是以橫機織物為主。到了60年代,隨著針織技術水平和針織機械性能的不斷提高,針織服裝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70年代,針織服裝在整個服裝市場范圍內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服裝市場領域呈現出向針織服裝發展的趨勢。從80年代初開始,針織服裝的品種、質量和生產數量得以高速發展。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們對針織服裝認識上的深化,消費者對它的需求也在不斷上升,不但要求針織服裝舒適隨意、柔軟合體、耐穿耐用,而且還要求針織服裝新奇、美觀、上檔次,於是對針織服裝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見,目前針織服裝的設計與開發在整個服裝的生產和發展中已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並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這些都給針織服裝的民族化設計提供了市場前提。
『柒』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了什麼
提起18世紀中期開始的工業革命,人們知道得較多的是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其實,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除了作為動力機的蒸汽機之外,還有作為工具機或工作機的珍妮紡紗機。恩格斯說過:「使英國工人的狀況發生根本變化的第一個發明是珍妮紡紗機。」可見,珍妮紡紗機的發明和應用,具有何等重大的意義和影響!這里要介紹的,就是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者詹姆斯·哈格里夫斯。
英格蘭西北部瀕臨愛爾蘭海的地方,有一個蘭開夏郡。這里的紡織業有著悠久的歷史,被稱為英國紡織工業的搖籃。哈格里夫斯就是蘭開夏郡人。哈格里夫斯大約是在1720年出生的。他20歲以後,就定居在蘭開夏郡布拉克本市的近郊,過著木工和織工的貧困生活。
由於哈格里夫斯既是一名織布工人,同時又是一個木匠,因此常常接觸一些機械,積累了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當時,還沒有專門設計製造機器的職業工程師,有關安裝轉動裝置和裝配機件等工作,都是由木匠、鐵匠、鎖匠或者鍾表匠這些人來擔任的。哈格里夫斯因為職業的關系,對機械的安裝和修理比較熟悉,所以也經常被人請去幫忙。人們很贊賞他的高超技術,稱他為「萬能的人」。長期從事機械安裝、修理和製造的實踐活動,彌補了他沒有受過正規學校教育的不足,並為他日後發明新式紡紗機打下了基礎。
哈格里夫斯有位鄰居,是印花織物製造商。1762年,這位製造商僱用哈格里夫斯為他製造一台梳理棉花的機器。在此之前,圓柱形梳棉機已經由一個名叫劉易斯·保爾的人發明出來了。哈格里夫斯按照劉易斯·保爾梳棉機的模樣,完成了這台機器的製作。這種梳棉機的結構非常簡單,由一種裝上金屬齒的凹形槽和一些圓筒形梳子所組成。不過,在製造這台梳棉機的過程中,哈格里夫斯進一步增長了有關機械學的知識。難怪有位科技史學者說:哈格里夫斯在1762年製造梳棉機,「這是他的機械師和發明家的生涯的開始」。
英國的傳統工業是毛紡織業。直到17世紀末期,棉紡織業才在蘭開夏郡首先建立起來。因此,在當時的英國,棉紡織業是一個新興的工業部門。正因為它是新興工業部門,所以較少受到封建行會和傳統法規的束縛,比較容易採用先進的生產技術。為了同傳統工業毛紡織業競爭,同國外輸入的棉紡織品競爭,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就顯得格外迫切。需要是一切發明創造的前提。哈格里夫斯發明的新式紡紗機,正是當時棉紡織業技術革新形勢需要的產物。
哈格里夫斯發明新式紡紗機之前,紡紗是用舊式手搖紡車進行的。每人操作的手搖紡車,只有一個錠子,每次只能紡出一根紗線。直到18世紀初期,這種手搖紡車雖然效率不高,但是還能勉強滿足舊式織布機對棉紗的需求。可是,18世紀初期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1733年,機械工匠約翰·凱伊發明了「飛梭」。裝上這種飛梭的織布機,不僅能織出更寬的布匹,而且使織布效率提高了一倍。接著,他的兒子羅伯特·凱伊又加以改進,使用起來更為方便。由於織布效率提高,必須有8個至12個紡紗工紡出的紗線,才能夠供應一個使用飛梭織布機的織工的需要。棉紗供不應求,出現了極其嚴重的紗荒情況。據說,1760年,曼徹斯特有個織布工人,每天要步行五六公里,從五六個紡紗工那裡收集棉紗,才能供給自己一天內的織布之用。如果一個織工想要多弄到一些棉紗,他就得用上衣或新絲帶去賄賂紡紗工。
長時間的棉紗供不應求,使棉紗價格不斷上漲,棉布工廠的廠主感到不能忍受。有些棉布工廠因缺紗而停產。為了提高棉紗產量,需要發明新式的紡紗機。1735年,有個名叫約翰·懷亞特的木匠發明了一種轉軸紡紗機,並於1738年得到了專利證。可是,由於這架機器很不完善,經常發生事故,因此也就沒有得到實際的推廣應用。棉紗供應不足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採取了種種措施。例如:大力興辦紡紗學校,對農村的紡紗生產實行獎勵,甚至在監獄和孤兒院中也發動紡紗。1761年,英國的「獎勵工藝協會」發表了一項文告,設立獎金來徵求新式紡紗機的發明。文告鄭重宣布:「獎勵最優良地發明一種能夠同時紡出六根毛線、六根麻紗、六根棉紗或六根絲線的並能僅由一個人操縱和看管的機器。」於是,這樣的紡紗機終於發明出來了,這就是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紡紗機。
棉紗供不應求的情況,在蘭開夏郡表現得尤為突出。作為一名織布工人,哈格里夫斯常常因為得不到足夠的棉紗而苦惱。他看到妻子和女兒從早到晚用手搖紡車紡紗,不僅辛苦勞累,而且效率不高,每天紡出的紗線很少。於是朝思暮想,怎樣才能將手搖紡車改進一下,使棉紗出得快一點多一點呢?由於他具有一些機械方面的實際知識,便一面思索琢磨,一面利用木工工具和技術,進行設計和試驗,以至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
當哈格里夫斯對舊式手搖紡車不斷進行觀察和研究的時候,有一天,他偶爾看到妻子的手搖紡車翻倒在地。當時,紡車上的紡錠由平卧狀態改變成了豎立狀態,而紡輪還在繼續轉動。這個極其平常的現象,卻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大聲喊道:「珍妮,快來看呀,你的紡車翻倒啦!」「把它扶起來就是了,這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妻子淡淡地說。然而,哈格里夫斯並沒有立即把紡車扶起來,而是面對著翻倒在地的紡車,進行了認真的觀察和思考。他想,如果把幾個紡錠都豎立地排列起來,由一個輪子來帶動,不是就可以提高紡紗的效率了嗎?於是,他著手設計並製成了一架新式樣的紡紗機器,其中裝有8個豎立的紗錠。經過試驗,完全成功,棉紗的生產效率一下子就提高了8倍。哈格里夫斯高興得不得了。由於這台新式紡紗機的研製,是受到手搖紡車翻倒在地的啟示,因此他把這項發明歸功於他的妻子,用妻子的名字來命名,稱為「珍妮紡紗機」。
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的這個故事,流傳很廣。在流傳過程中,故事情節難免有些出入,但是總的說來大同小異。有一種說法,說珍妮是他女兒的名字。哈格里夫斯給新式紡紗機取名「珍妮紡紗機」,是為了紀念他的女兒。關於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的時間,也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在1764年,一說是在1765年。究竟珍妮是他妻子的名字還是他女兒的名字,究竟發明的時間是1764年還是1765年,對於這種新式紡紗機本身來說,關系並不大,所以也就用不著去考證了。
根據有關史書的記載,珍妮紡紗機的結構比較簡單,它用四根支柱和幾根橫木,組成一個長方形的機架。機架的一端安設並列著的兩排紗錠。機架的上面,橫著兩根彼此緊貼著的木桿。兩根木桿安放在一種托架上,可以隨意前後滑動。在機架的一側,安上一個帶有搖柄的大輪子。大輪子上繞著皮帶,皮帶又繞在機架下面安裝的一根轉軸上。轉軸通過傳動裝置,同兩排豎著的紗錠相連。操作的時候,紡工用右手搖動大輪子,左手掌握著托架。隨著大輪子的轉動,所有的紗錠也就轉動起來。這樣,經過預先梳理和粗紡的棉花也就得到拉伸和擰絞,同時紗線也就紡出來了。
珍妮紡紗機是一種多軸紡紗機,它顯然是從舊式手搖紡車派生出來的。它把許多架手搖紡車上的紗錠集中起來,轉移到一架機器上,由一個大輪子來帶動,這樣就使一個工人能夠完成過去幾個工人的工作,因而極大地提高了勞動效率。哈格里夫斯最初設計製造的珍妮機,只有8個紗錠,每次能紡8根紗線。後來經過改進,紗錠不斷增加,每次能夠紡出18根、80根甚至100根紗線了。由於棉紗產量增加,原來紡紗跟不上織布的問題,也就得以解決了。
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體積不大,可以安放在一小間屋子裡,很適合於家庭使用。同時,它只需用手搖動,操作方法簡便,又不費力,甚至連十來歲的孩子都能操作。哈格里夫斯並沒有想到要用它來發財,只是希望多紡出一些紗線來,供應織布的需要,這樣,一家老小的生活也就能夠得到保障了。因此,珍妮機發明之初,哈格里夫斯並沒有立即把它公開,只是在自己家裡試用。在試用過程中,他又對珍妮機的構造作了一些改進,使之日臻完善。
1767年,也就是在珍妮紡紗機發明兩三年以後,哈格里夫斯製造了幾架珍妮機,公開出售。這一下可惹出禍來了。本來,自從他在家裡試用珍妮機後,生產的棉紗又多又快,就已經引起了別人的注意。現在,他又將珍妮機公開出售,使那些買到珍妮機的人家棉紗產量大增,因而遭到不少人的忌妒和反對。他們認為,珍妮紡紗機應用後,舊式的手搖紡車就遭到了排擠,這樣他們就得破產失業。於是,這些人成群結隊,擁進哈格里夫斯家中,搗毀了所有的紡紗機器。哈格里夫斯在布拉克本住不下去了,他只得攜帶家眷,於1768年從蘭開夏郡逃往諾丁漢郡,並在那裡定居下來。在這里,他同別人合夥開辦了一家小工廠,用珍妮紡紗機生產紗線,供應織襪之用。
那時候,諾丁漢也像蘭開夏一樣,由於棉紗供應不足,存在著嚴重的紗荒。哈格里夫斯來到這里後,便開始為珍妮紡紗機申請專利。為了得到批准,他對珍妮紡紗機的結構、性能和操作方法作了詳細的描述和說明。1770年7月12日,哈格里夫斯獲得了正式的專利證書。接著,他便開始大批製造和銷售珍妮紡紗機了。
然而,哈格里夫斯在銷售珍妮機的過程中,又遇到了麻煩。因為珍妮機結構簡單,很容易仿造。於是,一些製造商買去這種新式紡紗機器後,很快就自行仿造出來,並加以推廣。可是,他們卻不依法付給哈格里夫斯使用報酬。為了保護自己的專利權益,哈格里夫斯不得不同那些製造商的不法行為進行斗爭。在對這些人提起訴訟的過程中,他花費了大量錢財。本來,在遷居到諾丁漢後的一段時間內,哈格里夫斯因為製造和銷售大批珍妮紡紗機,已經賺到了一大筆錢。可是,為了打官司,很多錢都投到這方面去了。看來,哈格里夫斯這時決心與不法製造商們爭個高低,因而不惜錢財。據說,有些製造商曾表示願意與他和解,並答應付給他3000英鎊,可是哈格里夫斯卻拒絕接受。由此可以看出,哈格里夫斯為保護自己發明的專利權而花費的錢財,已經遠遠超過了這個數目。可惜的是,雖然他投入了大量的錢財和精力,結果還是敗訴了。因為有人提出證明,說哈格里夫斯在領到專利證書以前,已經出售過珍妮紡紗機,所以他的專利權被宣判失效。這件事,對於哈格里夫斯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哈格里夫斯初到諾丁漢郡的時候,的確是很窮的。可是,自從1770年取得發明專利後,由於大量製造和銷售珍妮機,他的收入就漸漸多起來了。盡管在保護專利的訴訟中受到了損失和挫折,但是他手中的錢財仍然不少。1778年4月22日,哈格里夫斯在諾丁漢去世。有一種說法,說哈格里夫斯後來死於貧困,這是不真實的。實際情況是,當他去世的時候,給他的繼承人留下來了一筆錢財,其數目有4000多英鎊哩。
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由於構造簡單,使用方便,價錢也不太貴,很快便在英國各地得到推廣使用。據統計,在哈格里夫斯死後10年,即1788年,英國已擁有不少於20000架珍妮紡紗機。特別是在蘭開夏郡,珍妮機迅速代替了舊式紡車。有一本名為《新工業制度的起源》的書,在描寫梅勒村的情況時說:「舊式紡車已被扔到廢物堆了。現在人們只使用多軸紡紗機來紡紗。」這里說的多軸紡紗機,就是珍妮紡紗機。除蘭開夏郡外,其他一些郡,在1775年至1785年間,珍妮紡紗機也迅速地推廣了。
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是棉紡織技術上一個巨大的飛躍。它使棉紗的產量迅速提高,引起紡織業的一系列變化,並且帶來了深遠的社會影響。因為棉紗生產成本的減少,也就使布匹的價格隨之而降低,從而使布匹的需求量增大。於是,原來兼營農業的織工,就逐漸拋棄了農業,成為專門依靠工資生活的無產者。同時,珍妮機的使用排擠舊式紡車後,有些原來從事家庭手工業的紡工,因為買不起珍妮機,也放棄了農業,到擁有珍妮機的人那裡去做工,成為雇傭工人。紡工和織工放棄的土地,就為農業資本家所收買,從而建立起資本主義的大農場。這些情況說明,珍妮紡紗機的發明和廣泛應用,不僅推動了棉紡織工業的發展,而且還起到了改變社會生產關系的作用。
珍妮紡紗機用人力搖動,紡出的棉紗不夠結實。為了克服這個缺點,需要繼續進行技術革新。於是,水力紡紗機、「繆爾」紡紗機、水力織布機等新式機器就陸續地發明出來了。一系列工具機的發明,又促使作為動力機的蒸汽機的誕生。一種技術革新推動著另一種技術革新。當我們回顧使世界發生巨大變化的工業革命的時候,可不要忘記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的過程中作出了重大貢獻的哈格里夫斯啊。
『捌』 什麼是亞克力純棉毛線
亞克力又名Acrylic,化學名稱為甲基丙烯酸甲脂,即高純度有機玻璃板。在毛衣里含的亞克力就是晴綸,只是與原來的晴綸在處理方式上不一樣。
它是一種抗起球,抗變形的重要組分,所以現在一些毛織品里會有加這個成分。同時還能增加毛線的強度和光滑度。如果亞克力的成份多了,毛衣的手感、保暖性和彈性就差了很多。最好的是含毛量達到70%。
亞克力纖維是杜邦公司於1950年發明,外觀呈圓狀或八字形、表面光滑、不容易吸水、可抗酸鹼及日照,同時也不易發黃、容易染色。具良好服貼性和羊毛手感差不多但保溫性不及羊毛,且成品表面容易起球,通常稱為聚丙烯腈纖維,腈綸是聚丙烯腈纖維在中國的商品名。
(8)毛線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亞克力纖維可紡成亞克力紗或與羊毛混紡成仿毛紗,進一步織成人纖毛衣或地毯,因此亞克力纖維的營運受毛紡業景氣的影響很大。
由於亞克力纖維下游紗廠陸續外移至中國大陸,使亞克力棉轉以外銷為主,相當依賴大陸紗廠的需求。主要的生產地區則有日本,美國,韓國及中國台灣。
『玖』 手織毛衣是哪個國家何人發明的
毛衣編織的歷史非常的久遠,人類在原始生活中利用樹葉、獸皮來蔽體,在漁牧生活中結網捕魚,就懂得運
用編織的技法,隨著文明的演進與科技的發明,人類不僅充分利用各類動植物等天然纖維,編織出生活所需的物品。更研發出多種化學纖維、礦物纖維,使人類生活更舒適便利。所以編織的歷史可說是一部人類文明與科技的發展史。
從各民族的編織作品中,發現許多作品雖然從實用功能出發,但隨著人類對於美感的追求,編織已超越實用的范疇而成為人類藝術的結晶。或純朴粗獷、或精緻華麗、呈現出絢爛多彩的面貌。
追溯家用毛衣編織機的起源,應該是在1589年,由一位英國牧師威廉.李設計的第一台手動腳踏式襪子編織機,至今已有400餘年。但是毛衣編織機真正在中國作為一種生產工具得到推廣使用,並逐漸進入家庭,已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了。
如今,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個體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毛衣編織作為一種新興已深入城市各地,為部分城鄉居民提供了就業、再就業的機會,不少人因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