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數是誰發明的
在歷史上,分數幾乎與自然數一樣古老。早在人類文化發明的初期,由於進行測量和均分的需要,所以人們引入並使用了分數。
外國
在許多民族的古代文獻中都有關於分數的記載和各種不同的分數制度。早在公元前2100多年,古代巴比倫人(現處伊拉克一帶)就使用了分母是60的分數。
公元前1850年左右的埃及算學文獻中,也開始使用分數,不過那時候古埃及的分數只是分數單位。
中國
我國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左傳》中,規定了諸侯的都城大小:最大不可超過周文王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可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可超過九分之一。秦始皇時代的歷法規定:一年的天數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這說明:分數在我國很早就出現了,並且用於社會生產和生活。
人類歷史上最早產生的數是自然數(非負整數),以後在度量和平均分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樣就產生了分數。
用一個作標準的量(度量單位)去度量另一個量,只有當量若干次正好量盡的時候,才可以用一個整數來表示度量的結果。如果量若干次不能正好量盡,有兩種情況:
例如,用b作標准去量a:
一種情況是把b分成n等份,用其中的一份作為新的度量單位去度量a,量m次正好量盡,就表示a含有把b分成n等份以後的m個等份。例如,把b分成4等份,用其中的一份去量a,量9次正好量盡.在這種情況下,不能用一個整數表示用b去度量a的結果,就必須引進一種新的數--分數來表示度量的結果。
另一種情況是無論把b分成幾等份,用其中的一份作為新的度量a,都不能恰好量盡(如用圓的直徑去量同一圓的周長)。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引進一種新的數-無理數。在整數除法中,兩個數相除,有時不能得到整數商。為了使除法運算總可以施行,也需要引進新的一種數-分數。
綜上所述,分數是在實際度量和均分中產生的。
由來
說分數的歷史,得從3000多年前的埃及說起。
3000多年前,古埃及為了在不能分得整數的情況下表示數,用特殊符號表示分子為1的分數。2000多年前,中國有了分數,但是,秦漢時期的分數的表現形式不一樣。印度出現了和我國相似的分數表示法。再往後,阿拉伯人發明了分數線,今天分數的表示法就由此而來。
200多年前,瑞士數學家歐拉,在《通用算術》一書中說,要想把7米長的一根繩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為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數來表示它.如果我們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7/3米.像7/3就是一種新的數,我們把它叫做分數。
名稱
分數
為什麼叫它分數呢?分數這個名稱直觀而生動地表示這種數的特徵。例如,一個西瓜四個人平均分,不把它分成相等的四塊行嗎?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分數是度量和數學本身的需要--除法運算的需要而產生的。
2. 分數是怎麼由來的(只要由來)
三千多年前來,古埃及為了在不能分自得整數的情況下表示數,用特殊符號表示分子為1的分數。兩千多年前,中國有了分數,但是,秦漢時期的分數的表現形式不一樣。印度出現了和我國相似的分數表示法。再往後,阿拉伯人發明了分數線,今天分數的表示法就由此而來。
外國的由來
在許多民族的古代文獻中都有關於分數的記載和各種不同的分數制度。早在公元前2100多年,古代巴比倫人(現處伊拉克一帶)就使用了分母是60的分數。
公元前1850年左右的埃及算學文獻中,也開始使用分數,不過那時候古埃及的分數只是分數單位。
(2)分數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中國的由來
我國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左傳》中,規定了諸侯的都城大小:最大不可超過周文王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可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可超過九分之一。秦始皇時代的歷法規定:一年的天數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這說明:分數在我國很早就出現了,並且用於社會生產和生活。
人類歷史上最早產生的數是自然數(非負整數),以後在度量和平均分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樣就產生了分數。
3. 分數的由來是什麼
分數的由來是
分數的歷史,得從三千多年前的埃及說起。
三千多年前,古埃及為了在不能分得整數的情況下表示數,用特殊符號表示分子為1的分數。兩千多年前,中國有了分數,但是,秦漢時期的分數的表現形式不一樣。印度出現了和我國相似的分數表示法。再往後,阿拉伯人發明了分數線,今天分數的表示法就由此而來。
分數注意事項
1、分母一定不能為0,因為分母相當於除數。否則等式無法成立,分子可以等於0,因為分子相當於被除數。相當於0除以任何一個數,不論分母是多少,答案都是0。
2、分數中的分子或分母經過約分後不能出現無理數(如2的平方根),否則就不是分數。
3、一個最簡分數的分母中只有2和5兩個質因數就能化成有限小數;如果最簡分數的分母中只含有2和5以外的質因數那麼就能化成純循環小數;如果最簡分數的分母中既含有2或5兩個質因數也含有2和5以外的質因數那麼就能化成混循環小數。
4. 分數的由來與發展
最早的分數是整數倒數:代表二分之一的古代符號,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埃及人使用埃及分數c。 1000 bc。大約4000年前,埃及人用分數略有不同的方法分開。他們使用最小公倍數與單位分數。他們的方法給出了與現代方法相同的答案。埃及人對於Akhmim木片和二代數學紙莎草的問題也有不同的表示法。
希臘人使用單位分數和(後)持續分數。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c。530 bc)的追隨者發現,兩個平方根不能表示為整數的一部分。在印度的150名印度人中,耆那教數學家寫了「Sthananga Sutra」,其中包含數字理論,算術學操作和操作。
現代的稱為bhinnarasi的分數似乎起源於印度在Aryabhatta(c。ad 500),[引用需要] Brahmagupta(c。628)和Bhaskara(c。1150)的工作。整數被寫在一行上,其分數在兩行的下一行寫成。如果分數用小圓⟨0was或交叉⟨+ was標記,則從整數中減去;如果沒有這樣的標志出現,就被理解為被添加。
(4)分數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名稱起源
為什麼叫它分數呢?分數這個名稱直觀而生動地表示這種數的特徵。例如,一個西瓜四個人平均分,不把它分成相等的四塊行嗎?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分數是度量和數學本身的需要--除法運算的需要而產生的。
分數使用
最早使用分數的國家是中國。我國古代有許多關於分數的記載。在《左傳》一書中記載,春秋時代,諸侯的城池,最大不能超過周國的1/ 3,中等的不得超過1/5 ,小的不得超過1/9。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分數
5. 分數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具體是哪國人發明的不好說,如果單單是分數線這個概念,那就是瑞士數學家歐拉,系統規劃了分數, 分數式 ,所以分數線也是他發明的,但是根據歷史相關文獻記載,古埃及,中國,印度,阿拉伯都有相應記載,但是表現形式和現在的有所不同不同,其中古埃及,中國的記載相對較早。
分數(來自拉丁語,「破碎」)代表整體的一部分,或更一般地,任何數量相等的部分。 當在日常英語中說話時,分數描述了一定大小的部分,例如半數,八分之五,四分之三。 分子和分母也用於不常見的分數,包括復合分數,復數分數和混合數字。
分數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或一個事件與所有事件的比例。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分數。分子在上,分母在下。
6. 分數的發展歷史
人類早在文化發展的初期,由於進行測量和均分,就曾使用分數。在各民族的最早古文獻中,都有關於分數的記載;各民族還有各不相同的分數制度。
埃及人:只對分子是1的分數進行運算,他們編制了把分子不是1的分數化成分子是1的分數的和的表,例如:
221 =114 + 142 215 =110 + 130 213 =18 + 152 +1104
在巴比倫:由於創造了六十進制的計數制度,所以他們就利用分母是60、602、、603等的分數,巴比倫人還編制了用六十進位的分數來表示分子是1的分數的表,例如: 154 =160 +6602 + 40603
希臘人:學會了埃及的分數演算法和巴比倫的六十進位制演算法,加、減、乘、除都很困難,數字計算沒有能夠很好發展。
我國古代籌算除法,除數放在被除數下面,除得的商放在被除數的上面,例如:
23÷7籌演算法記著: ,除得整數3餘數是2後,改作: ,中
間的2叫做分子,下面的7叫做分母,這個帶分數讀作:「三又七分之二」。
根據先有的材料,我國古代數學書「九章算術」(約公元一世紀左右)裡面,已有完整的分數四則運算的法則,這在世界來說也是最早的。
「九章算術」把分數加法叫做「合分」,法則是「母互乘子,並以為實,母相乘為法,實如法而一」,即:ba + dc = bc+adac 。這里的「實」是被除數,也就是分子,「法」是除數,也就是分母;「實如法而一」是被除數依除數均分為幾份而取它的一份。如果同分母分數相加,則有法則「其母同者直相從之「,即 ba + ca = b+ca 。
「九章算術」把分數減法叫做「減分」,法則是「母互乘子,以多減少,余為實,母相乘為法,實如法而一」。即: ba - dc = bc-adac 。
「九章算術」把分數乘法叫做「乘分」,法則是「母相乘為法,子相乘為實,實如法而一」。即: ba × dc = bdac
「九章算術」把分數除法叫做「經分」,法則是「法分母乘實(為實),實分母乘法(為法),實如法而一」。即:ba ÷ dc = bcad
這些法則和我們現在所用幾乎完全一樣。
「九章算術」里約分法則是「可半者半之,副置分母、子之數,以少減多,更相減損,求其等也,以等數約之」,這就是說:分子、分母都是偶數的時候,應該用2除;如果不是偶數,那麼用輾轉相減的方法,從較大數減去較小的數,最後得到一個余數和減數相等,這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約數,這種輾轉向減求最大公約數的方法和歐幾里得的輾轉相除法,理論上是一致的。
印度的數學計算都用比寫的方法,七世紀中期,在印度數學家拉莫古浦
2
塔的著作中,分數七分之二記作:7 (只是比現在的分數少了分數線),分數三又
3
2
七分之二記作:7 ,和我國的籌算記法體制相同,分數的加、減、乘、除的法則也都和我國籌演算法相同。
阿拉伯人接受了印度的分數記法,但是在分子、分母中間添上一條橫線,並且把帶分數的整數部分寫在分數的前面,例如三又七分之二寫成3 27 。
阿拉伯人的分數演算法在十三世紀初傳到了義大利,在十五世紀中開始在歐洲各國通行,現在已經在全世界通用了
7. 分數的歷史和由來是什麼
分數的由來:
分數的歷史,得從三千多年前的埃及說起。
三千多年前,古埃及為了在不能分得整數的情況下表示數,用特殊符號表示分子為1的分數。兩千多年前,中國有了分數,但是,秦漢時期的分數的表現形式不一樣,印度出現了和我國相似的分數表示法,再往後,阿拉伯人發明了分數線,今天分數的表示法就由此而來。
分數計算方法:
1、分數約分的步驟方法:
(1)將分子分母分解因數。
(2)找出分子分母公因數。
(3)消去非零公因數。
2、分數的乘法運算:
(1)分數乘整數,分母不變,分子乘整數,最後能約分的要約分。
(2)分數乘分數,用分子乘分子,用分母乘分母,最後能約分的要約分。
8. 你知道分數的起源嗎
分數起源於「分」。一塊土地平均分成三份,其中一份便是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是一種說法,用專門符號寫下來便成了分數,分數的概念正是人們在處理這類問題的長期經驗中形成的。
世界上最早期的分數,出現在埃及的阿默斯紙草卷。公元1858年,英國人亨利林特在埃及的特貝廢墟中,發現了一卷古代紙草,立即對這卷無價之寶進行修復,並花了19年的時間,才把紙草中的古埃及文翻譯出來。現在這部世界上最古老的數學書被珍藏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內。
在阿默斯草卷中,我們見到了四千年前分數的一般記法,當時埃及人已經掌握了單分數——分子為1的分數的一般記法,並把單分數看做是整數的倒數。埃及人的這種認識以及對單分數的統計法,是十分了不起的,它告訴人們數不僅有整數,而且有它的倒數——單分數。
分數終究不只是單分數,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開始出現把兩個整數相除的商看作分數的認識,這種認識正是現在的分數概念的基礎。在這種認識下,一個除式也就表示一個分數,被除數放在除數的上面,最上面留放著商數,例如:若是假分數,化成帶分數後與現在的記法不同的是,假分數的整數部分放在分數的上面,而不是放在左邊。
大約在12世紀後期,在阿拉伯人的著作中,首先用一條短橫線把分子、分母隔開來,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分數線;13世紀初,義大利數學家菲波那契在他的著作中介紹阿拉伯數字,也把分數的記法介紹到了歐洲。
西漢時期,張蒼、耿壽昌等學者整理、刪補自秦代以來的數學知識,編成了《九章算術》。在這本數學經典的《方田》章中,提出的完整的分數運演算法則大約在15世紀才在歐洲流行。歐洲人普遍認為,這種演算法起源於印度。實際上,印度在7世紀婆羅門笈多的著作中才開始有分數運演算法則,這些法則都與《九章算術》中介紹的法則相同。而劉徽的《九章算術注》成書於魏景元四年(263年),所以,即使與劉徽的時代相比,印度也要比我們晚400年左右。
百分數是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的知識,200多年前,瑞士數學家歐拉在《通用算術》一書中說,要想把7米長的一根繩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為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數來表示它。如果我們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7/3米。像7/3就是一種新的數,我們把它叫做分數。而後,人們在分數的基礎上又以100做基數,發明了百分數。
百分數是用一百做分母的分數,在數學中用「%」來表示,在文章中一般都寫作「百分之多少」。百分數與倍數不同,它既可以表示數量的增加,也可以表示數量的減少。
百分數
9. 哪位數學名家發現了分數
在歷史上,分數幾乎與自然數一樣古老。早在人類文化發明的初期,由於進行測量和均分的需要,所以人們引入並使用了分數。
外國
在許多民族的古代文獻中都有關於分數的記載和各種不同的分數制度。早在公元前2100多年,古代巴比倫人(現處伊拉克一帶)就使用了分母是60的分數。
公元前1850年左右的埃及算學文獻中,也開始使用分數,不過那時候古埃及的分數只是分數單位。
中國
我國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左傳》中,規定了諸侯的都城大小:最大不可超過周文王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可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可超過九分之一。秦始皇時代的歷法規定:一年的天數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這說明:分數在我國很早就出現了,並且用於社會生產和生活。
人類歷史上最早產生的數是自然數(非負整數),以後在度量和平均分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樣就產生了分數。
用一個作標準的量(度量單位)去度量另一個量,只有當量若干次正好量盡的時候,才可以用一個整數來表示度量的結果。如果量若干次不能正好量盡,有兩種情況:
例如,用b作標准去量a:
一種情況是把b分成n等份,用其中的一份作為新的度量單位去度量a,量m次正好量盡,就表示a含有把b分成n等份以後的m個等份。例如,把b分成4等份,用其中的一份去量a,量9次正好量盡.在這種情況下,不能用一個整數表示用b去度量a的結果,就必須引進一種新的數--分數來表示度量的結果。
另一種情況是無論把b分成幾等份,用其中的一份作為新的度量a,都不能恰好量盡(如用圓的直徑去量同一圓的周長)。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引進一種新的數-無理數。在整數除法中,兩個數相除,有時不能得到整數商。為了使除法運算總可以施行,也需要引進新的一種數-分數。
綜上所述,分數是在實際度量和均分中產生的。
由來
說分數的歷史,得從3000多年前的埃及說起。
3000多年前,古埃及為了在不能分得整數的情況下表示數,用特殊符號表示分子為1的分數。2000多年前,中國有了分數,但是,秦漢時期的分數的表現形式不一樣。印度出現了和我國相似的分數表示法。再往後,阿拉伯人發明了分數線,今天分數的表示法就由此而來。
200多年前,瑞士數學家歐拉,在《通用算術》一書中說,要想把7米長的一根繩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為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數來表示它.如果我們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7/3米.像7/3就是一種新的數,我們把它叫做分數。
名稱
分數
為什麼叫它分數呢?分數這個名稱直觀而生動地表示這種數的特徵。例如,一個西瓜四個人平均分,不把它分成相等的四塊行嗎?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分數是度量和數學本身的需要--除法運算的需要而產生的。
10. 分數最早是怎麼產生的
分數產生
人類歷史上最早產生的數是自然數(非負整數),以後在度量和平均分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樣就產生了分數。
用一個作標準的量(度量單位)去度量另一個量,只有當量若干次正好量盡的時候,才可以用一個整數來表示度量的結果。如果量若干次不能正好量盡,有兩種情況:
例如,用b作標准去量a:
一種情況是把b分成n等份,用其中的一份作為新的度量單位去度量a,量m次正好量盡,就表示a含有把b分成n等份以後的m個等份。例如,把b分成4等份,用其中的一份去量a,量9次正好量盡.在這種情況下,不能用一個整數表示用b去度量a的結果,就必須引進一種新的數--分數來表示度量的結果。
另一種情況是無論把b分成幾等份,用其中的一份作為新的度量a,都不能恰好量盡(如用圓的直徑去量同一圓的周長)。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引進一種新的數-無理數。在整數除法中,兩個數相除,有時不能得到整數商。為了使除法運算總可以施行,也需要引進新的一種數-分數。
綜上所述,分數是在實際度量和均分中產生的。
分數的產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開始人們只使用簡單的分數,如一半,一半的一半等,後來才逐漸出現了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等簡單的分數。
大約在2000年前,古希臘人已經開始用分子和分母表示分數。分數在我國很早就有了,它是在用算籌做除法運算的基礎上產生的。當除不盡時,把余數作為分子,除數作為分母,就產生了一個分子在上,分母在下的分數籌算形式。
繼中國的籌算分數之後,又過了五六百年的時間,印度才出現了有關分數理論的論述。印度人記錄分數的形式與我國古代的籌算分數是一樣的,只不過使用的是阿拉伯數字。再往後,阿拉伯人發明了分數線,分數的表示法就成為現在這樣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採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