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民生創造財富

民生創造財富

發布時間:2022-08-06 14:04:06

㈠ 解決民生問題說明了什麼政治現象

解決民生問題需要多方形成合力。解決民生問題,需要發揮政府、企業、社會等多方面作用。首先政府要有投入,職能要到位,其次企業要講社會責任,第三,發揮民眾的作用,讓有條件創業的普通百姓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內都能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成為創造財富的主體。民生問題不是政府單方面的給予,而是千千萬萬老百姓的積極參與。政府要為老百姓謀生創造條件和環境。切實解決民生問題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民生問題是立國之本,特別是改革發展走到今天,能否解決這個問題,關繫到政權能不能鞏固。民生問題體現在經濟社會的具體問題上,但實質上是政治層面問題。民生問題,是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問題,直接反映著人民群眾的生活水準,是群眾利益最直接的載體。它既體現著人民群眾具體的、實際的、直接的利益,綜合起來又關系著人民群眾長遠的、根本的、整體的利益。只有解決好民生問題,人民群眾才能感受到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實際效果,從而認同和擁護黨和政府。

㈡ 民生實事包括哪些內容

法律分析:民生是政府的核心工作,包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各個方面。

1、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就是要讓群眾能夠享受較高質量的生活,要為群眾提供食品、教育、衛生、交通、娛樂等等生活內容的保障工作。

2、保障群眾就業發展。就業是涉及千家萬戶、涉及每個人的重大問題。民生就要為每個人提供就業機會,提供學習成才機會,提供發展成功的機會。有了就業,才能創造財富,其他民生才有資金來源。

3、保障底線民生。民生工作要讓每個人都能生存,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國家要重點關注生活困難人員的生活,充分發揮底線民生的兜底作用,為困難群眾提供必需的生活保障,提供失業保險、大病救濟、社會福利、搶險救災等等必需的保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十四條 國家通過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和技術水平,推廣先進的科學技術,完善經濟管理體制和企業經營管理制度,實行各種形式的社會主義責任制,改進勞動組織,以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發展社會生產力。

國家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國家合理安排積累和消費,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

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

㈢ 我國現階段的民生狀況是什麼

一、什麼是民生
「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辭海》中對於「民生」的解釋是「人民的生計」,是一個帶有人本思想和人文關懷的詞語,話語語境中顯然滲透著一種大眾情懷。
現代意義上的民生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民生是指,凡是同民生有關的,包括直接相關和間接相關的事情。這個概念的優點是充分強調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綜合性,但其明顯的不足在於概念范圍太大。從直接相關和間接相關的角度看,廣義上的民生幾乎可以延伸到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無所不包,甚至還可以包括歷史觀方面的問題。這樣一來,由於不宜操作和把握,容易沖淡人們對於直接、切身、具體、真正的民生問題的關注和改善,使民生問題難以同改善民生的具體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結合起來。狹義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從社會層面上著眼的。從這個角度看,所謂民生,主要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以及民眾的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和基本權益保護的狀況等。
民生問題由低到高,呈現出一種遞進狀態的三個層面的具體內容:
第一個層面的內容,主要指民眾基本生計狀態的底線。這一層面上的民生問題主要側重民眾基本的「生存狀態」問題。其具體內容包括:社會救濟,最低生活保障、基礎性的社會保障、義務教育、基礎性的公共衛生、基礎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個層面的內容,主要指民眾基本的發展機會和發展能力。這一層面上的民生問題主要側重民眾基本的「生計來源」,考慮每一個社會成員「要有能力和機會活下去」的問題,即:一個社會在滿足了社會成員基本生存問題之後,就應考慮社會成員基本的發展能力和發展機會問題,以期為民眾提供起碼的發展平台和發展前景。其具體內容包括:促進充分就業,進行基本的職業培訓,消除歧視,提供公平合理的社會流動渠道,以及與之相關的基本權益保護問題(如勞動權、財產權、社會事務參與權)等等。
第三個層面的內容,主要指民眾基本生存線以上的社會福利狀況。這一層面上的民生問題主要側重民眾基本的「生活質量」問題,即:當一個社會解決了民眾基本生存和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之後,隨著經濟發展水準和公共財力的大幅度提升,進一步需要考慮的問題,應當是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生活質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應當看到,這一問題屬於較高層面上的民生問題,目前的中國社會尚沒有能力全面解決這一問題。不過,應當將這一層面的民生問題作為未來的一個重要目標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長期目標體系當中。
改善民生問題實際上有一個規律,這就是:從現實和操作邏輯看,民生問題上述三個層面上的內容具有一種逐層遞進的關系,即前一層面內容的基本實現是後一層面內容實施的前提條件,當前一層面內容基本實現之後,應當順理成章地開始後一層面內容的努力。這個順序千萬不能倒過來。
二、現階段我國主要的民生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很多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經濟社會有了極大的發展和進步,但是我國在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等方面,也出現了許多「成長中的煩惱」。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經濟發展的地域不平衡性以及個人勞動能力不同。地域不平衡性,使不同地域的人們創造的財富存在差異;勞動能力不同,使個人創造的財富存在差異,這兩個方面的差異決定了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們獲得的財富存在差異,民生問題就是這一差異的社會反映。這是一個與經濟發展緊密相連的問題,任何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在大國則會更為突出。
二是體制不夠健全。這在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表現得更為明顯。目前,我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舊的體制不斷解體,而建立和完善新的體制需要一個過程,這也必然會加劇經濟社會生活中的矛盾。現階段,我國的民生問題突反映在以下10個方面。
(一)反腐倡廉。也許有人會說「反腐倡廉」怎麼會是民生問題呢?「反腐倡廉」不僅是民生問題,而且是最根本的民生問題。因為只有政府及其官員廉潔奉公,才可能有清明的政治環境,國家的科學發展觀才有可能實現,民生問題才有可能得到改善與解決。實事上,很多民生問題只所以得不到解決,並不是地方政府的無能為力;相反,恰恰是因為一些官員不作為所至。應該看到黨和政府對「反腐倡廉」的態度,也應該看到黨和政府在這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希望能通過合理的幹部選拔機制,通過長抓不懈的努力,做好「反腐倡廉」的工作,從根本上為改善民生問題做出保障。
(二)安居工程。提起住房,就會想起杜甫的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一個社會的和諧,最根本的是要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即有家可居,有業可樂。而住房問題就是和諧社會的根本之一。誠然,就目前的社會現狀而言,如果說讓每一個人都有家可居,是有點奢望。但是最起碼也應該保證普通百姓、工薪階層能買得起房,能住得起房吧?目前虛高的房價,恰恰是因為沒有遵從市場經濟的結果。虛高房價的背後,是房地產開發商的超高利潤。房價居高不下,恰恰是因為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發展速度,片面強調政績所致。如果每一級政府和領導,能有杜甫那樣的胸懷,人民何愁無家可居?不論是經濟學家,還是什麼文化人士,必須記住的是「安居」是根本,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
(三)就業問題。我碰到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人人都有穩定的工作,人人都有穩定的收入,誰還會干偷雞摸狗的事呢?這話雖然不全面,卻非常的有道理。百姓能有業可操、有業可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另一個根本。目前所存在的就業壓力、大學生就業難、民工問題、農村孩子的留守問題等,都突出的說明了有業可樂的重要性。如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如何發展農村經濟,如何完善和執行《勞動法》,是「有業可樂」的關鍵。需要特別強調的一點,企業對打工者的工資剋扣問題。由於打工者的流動性,很多企業對臨時性質的打工者普遍採用延發工資的辦法,致使打工者最終要被剋扣少則一月、多則數月的工資。
(四)醫療體制。人吃五穀雜糧,就難免身體有恙。而老百姓看病難、看不起病的問題,就變得非常突出。從葯品的監管,到葯品的價格,再到醫療機制,我們始終沒有走向正規。而後果就是讓老百姓承受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實事也說明政府的監管是不到位的,醫療體制的改革是不成功的。如何完善政府對葯品的監管,如何讓葯品的價格降下來,如何完善醫療體制,是改善這個問題的關鍵。目前農村開始實施的醫療保障制度,是一個良好的開始。希望老百姓在未來的一天,不再為看病發愁。
(五)教育問題。教育問題是事關國家前途與未來的大問題,是事關國家長期發展的根本。我們中華民族一直有個傳統:學生所學,首要在學做人,其次才是學知識;老師所授,首要在於教做人,然後才是傳知識。現在教育所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重視學知識,而忽視了學做人。這也是社會不文明的根本原因之一。做人的根本是從遵守規則做起,是自覺的遵守社會的公德和公則,是遵守國家的法律。可面對社會,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自覺遵守社會公則呢?而大學現在存在的資源浪費更是突出。試問:這樣的教育機制如何能讓我們的孩子成為國家的棟梁呢?
(六)文化建設。思想文化的水平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這恰恰是我們的軟肋。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的尺度,不在於是否榮獲了諾貝爾獎,也不在於是否榮獲了奧斯卡獎;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的是人民的文化修養水平,是人民的道德素質水平,是人民的文明程度。思想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就會帶動各種形式的藝術繁榮,就會帶動人民文化修養水平的提高。所以說,思想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是國家進步的動力。
(七)食品安全。國家固然有監管的責任,政府的確也有整治的義務,但食品安全的問題大多是因為我們中的所謂「人民」造成的。從這個意義說,我覺得悲哀,覺得是一種恥辱。為了蠅頭小利,而相互殘害著。對食品安全的治理如果僅僅靠國家和政府的努力是永遠不會得到改善的,全民必須有不掙黑心錢、不掙昧良心的素質。往往那些施害者,同時又是另一種食品的受害者,我們的食品安全就是這樣一個恥辱的惡性循環。我們在責怪這個社會的時候,也應該反省自己的行為。
(八)貧富分化。富者窮奢極欲,窮者苦於生存。這樣的現狀,其根本原因是因為分配不公,是因為富者的剝削,是因為富者的不道德資本,是因為社會保障體制的不完善,是因為窮者的根本利益未受到保護,是因為壟斷行業的強取豪奪。貧富分化現象如此之嚴重,不能不說是我們這個社會的一面鏡子,它照亮了每個人的心。國家如何完善稅收制度,如何調整分配製度,如何提高社會保障,是解決貧富分化的根本。
(九)環境污染。環境污染問題的存在,很大程度是國家和政府的責任,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的責任。污染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根源於一些地方政府的腐敗,根源於地方政府錯誤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國家和政府要把污染源堵住,把好審批關,把好監管關,我們就不會有現在這樣的局面。同時保護環境也要有一個全民意識,每個人都應該把保護環境、愛護環境作為自己的責任。
(十)社會治安。社會治安是事關老百姓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的大事。對於這個問題,要兩手抓:一手要治本,要從根本上解決安居樂業的問題,要從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質;另一手要嚴厲打擊窮凶極惡的犯罪分子。這就是寬猛相濟的道理。以德治國,以寬臨民是根本;以法治國,以猛糾民,是手段。
三、改善民生的重要意義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國家和政府已經致力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民生的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因為民生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民生問題的重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這一重大戰略,對於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也凸顯出了黨和國家對民生問題的關注和解決好民生問題的決心。現階段,加快推進社會建設,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關鍵,作為社會建設的重點,具有深遠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之必需。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正當性依據來源於「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及由此所產生的中國人民的廣泛認同和支持。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為了中國的民族富強、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奮斗的歷史。同廣大人民群眾保持著息息相關的聯系,是中國共產黨安身立命的基礎。胡錦濤同志指出:「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盛衰的根本因素。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順民意、謀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在「執政」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必須給中國人民帶來實惠、帶來實際的利益。換言之,必須大幅度地改善民生。只有這樣,我們黨賴以執政的基礎才能夠得到保持和增強。
(二)是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之必需。重視並改善民生問題,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一種最有效的動力。民生具體狀況如何,對於一個社會的內需拉動有著直接的重要影響。就高收入群體、低收入群體和中等收入人群比較而言,高收入群體的購買能力最強,但其邊際消費傾向卻是最低的;低收入群體的情況則恰好相反,其邊際消費傾向最強,要高於高收入群體,但其購買能力卻是最低的;中等收入人群的邊際消費傾向和購買能力均比較強。顯然,一個收入結構呈「兩頭小中間大」狀態的橄欖形的社會結構亦即中等收入人群佔主導位置的社會結構,對於內需的拉動力是最強的;相反,在一個民生狀態不容樂觀亦即以低收入群體占據主導位置的金字塔型的社會當中,其內需拉動力是最弱的。重視並努力改善民生,可以減少貧困人口數量並使低收入者的收入普遍提高,可以增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這樣一來,更多的社會成員的購買力就會明顯提升,我們國家的經濟就會得到有效持續的拉動。
(三)是實現社會安全運行之必需。隨著改革發展進程的深入,我國進入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的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現在大量社會調查顯示出的問題多集中在同民眾日常生活有直接關系的方面,如:就業、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義務教育、貧富差距、物價上漲等。由於一些民生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對於社會的安全運行造成了有害的影響。顯然,為了保證中國社會的安全運行,必須高度重視並改善民生問題,並將它放到極為重要的戰略位置上。

㈣ 放映我國民生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的事例並加以分析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實施正確而有力的宏觀調控,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我們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巨大沖擊,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良好態勢,並為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我們戰勝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勝利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經過五年努力奮斗,我國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創造的精神財富影響深遠。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央視報道】

回顧「十一五」輝煌成就展望「十二五」美好未來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就業狀況全面改善,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在一天天殷實起來的日子裡,億萬百姓滿懷希望奔向更加富裕的小康,中國書寫出一份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時刻把群眾冷暖放在心上,國盛在於民生

「十一五」規劃發布時,最吸引人目光的當數其中多項「民生指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 5%左右,讓 1億農民喝上干凈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提高到 80%……這些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目標列入五年規劃,見證著黨中央、國務院對民生的高度重視。以人為本、改善民生,在隨後的 5年中也成為黨和政府一以貫之的工作理念。

中央財政對民生的投入力度前所未有,一筆筆「真金白銀」讓人感受到沉甸甸的「民生分量」:社會保障的支出從 2006年的 2010.02億元提高到 2010年預算安排 3185.08億元,連年遞增;醫療衛生支出從 2006年的 138億元增加到 2010年預算安排 1389.18億元,高達 10倍。2010年,中央財政用於和群眾生活直接相關的民生支出已超過 1.6萬億元。

越是經濟困難的時候,越要高度關注民生。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國家將一攬子計劃的重點鎖定民生領域。2008年末確定的 4萬億元投資計劃中,民生部分接近 7000億元。經濟企穩回升的 2009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超過 11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 4.3%,低於「十一五」規劃提出的 5%以內的控制目標。GDP增長的每一個百分點,都緊系著最廣大民眾的福祉。

回眸 5年,經濟的發展不僅給中國帶來綜合國力的提高,也給百姓帶來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就業規模持續增長,從 2006年的 7.64億人增加到 2009年的 7.7995億人。百姓的「錢袋子」更鼓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 2006年的 11760元增長到 2009年的 17175元,年均實際增長 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 10.6個百分點。吃穿住行,變化發生在每一個細節。私人汽車擁有量從 2006年的 2333萬輛增加到2009年的 4575萬輛;行動電話用戶在 2006年末為 4.6106億戶,今年上半年則突破了 8億戶;旅遊消費大大增加,不僅國內黃金周假日消費紅紅火火,還有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國門。

讓百姓生活得更踏實

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不僅是百姓的殷切期盼,也成為「十一五」期間各級政府的工作重心。

就業是民生之本。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出台了一系列就業扶持措施,具有中國特色的積極就業政策體系日漸完善。2006年到 2009年 ,城鎮新增就業年均增長 1100萬人以上 ,2010年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 638萬人 ,我國已提前實現「十一五」規劃 5年城鎮新增就業 4500萬人的目標,越來越多的人喜捧「新飯碗」。

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基。過去 5年,我國社會保障建設突破不斷、驚喜連連。

1200元——「十一五」期間,城鎮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水平年年上調,目前平均達到 1200元以上,全國 4000多萬退休老人受益。

55元——2009年,新農保試點啟動,我國農民在 60歲後首次享受到國家普惠式的養老保障。目前,試點地區年滿 60歲的老人均已領到每人每月 55元的基礎養老金。農民在實現「種地不交稅、上學不付費、看病不太貴」後,又實現了「養老不犯愁」。

12億人——基本醫療保險從制度上實現了「全覆蓋」,到今年 6月底,城鎮職工和居民參保人數達 4.1億,加上新農合 8.3億人,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已覆蓋超過 12億人口,提前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目標。

安居是民生之願。目前,我國多數地區已經通過廉租房制度,實現了對住房困難的低保家庭「應保盡保」。公共租賃房大規模起步,圓了不少「夾心層」家庭的安居夢。今年底 ,全國將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各類棚戶區改造住房580萬套,改造農村危房120萬戶,力度為歷年之最。

數字連著百姓生活。一張更加結實細致的安全網,提升著幸福指數,讓億萬百姓生活得更踏實。

更加關注困難群眾疾苦

民間疾苦,枝葉關情。黨和政府把更多關注的目光投向困難群眾,把更多的財力物力投向民生建設的薄弱環節。

「十一五」開局的 2006年,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結束了持續了2600年的種田交稅歷史,也拉開了之後 5年為數億農民減負增收的大幕。「多予、少取、放活」,好政策如同和煦的春風,催生了大地的活力。從2006年到 2009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 3587元增長到 5153元,年均實際增長 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 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也由 2005年的 45.5%下降到 2009年的 41.0%。

還是同一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這份 9000多字的文件,涉及農民工工資、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權益保護等方方面面,通篇貫穿著一條原則:「公平對待,一視同仁」。從「簡陋工棚」到「陽光公寓」,從「流動的花朵」到「進得去,讀得起,學得好」,從暫住證、務工證到選民證、醫保卡、工會會員證,對農民進城務工的一些歧視性規定逐漸消除。到今年 6月底,全國農民工參加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保險人數分別為 2950萬人、4475萬人、1811萬人、5876萬人。

「十一五」期間,我國全部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並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兩免一補」,讓至少 1.5億農村家庭受益,平均每個小學生年減負 140元、初中生減負180元,貧困寄宿生減負 500多元,還使大量輟學學生重返課堂。

「十一五」期間,我國貧困地區百姓的生活日益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而全面落實艾滋病防治「四免一關懷」等措施,更體現出政府執政為民、對人民負責的精神。

「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社會救助、促進就業、減少貧困、防災減災、公共安全、公共文化、基礎科學與前沿技術以及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國防等公共服務領域的任務,是政府的承諾,各級政府要切實履行職能 ,運用公共資源全力完成。 」——「十一五」規劃中的這段闡述分量十足、字字千鈞。

十六大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斷建立和完善,人民群眾得到了更多改革和發展的實惠,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進一步改善,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又邁進了堅實一步。
城鄉居民收入連年保持快速增長。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2002年7703元;扣除價格因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四年均保持在7.0%以上的速度增長,隨著城鄉居民收入連年快速增長,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也大幅度增加。2006年底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達16.2萬億元,比2002年底的8.7萬億元增加7.5萬億元,人均由2002年的6766元增加到2006年的12239元,年平均增加1381元。
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2006年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居民用於食品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為35.8%,比2002年的37.7%下降1.9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3.0%,比2002年的46.2%下降3.2個百分點。說明城鄉居民用於食品支出比重均在不斷下降,用於改善生活質量的其他支出在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進一步得到改善。
城鄉居民享受到了更多的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等的實惠。在城鎮,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蓋面不斷擴大。2006年底,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8766萬人、15732萬人、11187萬人、10268萬人和6459萬人,分別比2002年增加4029萬人、6331萬人、1005萬人、5862萬人和2971萬人。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正在積極探索,新型農村醫療改革試點也在加快推進。2006年底,全國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為5374萬人。2006年農村貧困人口2148萬人,比2002年的2820萬人減少672萬人。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斷建立和完善,使城鄉居民得到了更多改革和發展的實惠。
各類教育事業全面快速發展。2006年各類高等教育在校學生超過2500萬人,比2002年增加900萬人,毛入學率達到22.0%,比2002年上升7個百分點。2006年高中階段教育在校學生4342萬人,毛入學率達到59.8%。2006年初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7.0%;全國小學凈入學率達到99.3%。繼續教育和培訓進一步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義。
就業人員持續不斷增加。十六大以來,黨和政府堅持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實施有利於促進就業的財稅和金融政策,就業人員持續不斷增加。2006年就業人員達76400萬人,2002年達73740萬人,年平均增加665萬人。在面對就業高峰仍比較大的形勢下,城鎮登記失業率仍保持了比較平穩的態勢,2003-2006年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1%-4.3%之間。

㈤ 選擇題 十九大報告指出什麼是最大的民生

就業。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完善政府、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協商協調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勵勤勞守法致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調節職能,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十九大報告

㈥ 民生問題包括哪些

民生問題包括由低到高、呈現出一種遞進狀態的三個層面上的具體內容。

第一:主要是指民眾基本生計狀態的底線。這一層面上的民生問題主要側重民眾基本的「生存狀態」,即:社會要保證每一個社會成員「能夠像人那樣有尊嚴地生存下去」。其具體內容包括:社會救濟,最低生活保障狀況,基礎性的社會保障,義務教育,基礎性的公共衛生,基礎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主要是指民眾基本的發展機會和發展能力。人不僅要有尊嚴地生存下去,還要有能力生存下去。這一層面上的民生問題主要側重民眾基本的「生計來源」問題,考慮每一個社會成員「要有能力和機會活下去」的問題,即:一個社會在滿足了社會成員基本生存問題之後,就應考慮社會成員基本的發展能力和發展機會問題,以期為民眾提供起碼的發展平台和發展前景。其具體內容包括:促進充分就業,進行基本的職業培訓,消除歧視問題,提供公平合理的社會流動渠道,以及與之相關的基本權益保護問題(如勞動權、財產權、社會事務參與權),等等。

第三:主要是指民眾基本生存線以上的社會福利狀況。這一層面上的民生問題主要側重民眾基本的「生活質量」問題,即:當一個社會解決了民眾基本生存和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之後,隨著經濟發展水準和公共財力的大幅度提升,隨著現代制度的全面確立,進一步需要考慮的問題,應當是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使生活質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主要包括:民眾應當享受到較高層面的社會福利,比如,未來公立高等學校的學生應當得到免費的教育;住房公積金應當普及到每一個勞動者;社會成員的權利應當得到全面的保護,等等。應當看到,這一問題屬於較高層面上的民生問題,目前的中國社會尚沒有能力全面解決這一問題。不過,應當將這一層面的民生問題作為未來的一個重要目標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長期目標體系當中。

拓展資料

民生問題,簡單的說,就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最主要表現在吃穿住行、養老就醫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問題也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黨的性質、宗旨和目標一脈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業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網。這四大問題都是民生的基本問題。

㈦ 民生證券的公司使命

使命:為客戶創造財富、為公司建立價值、為員工創出事業。

㈧ 民生都包括哪些方面

民生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以及民眾的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和基本權益保護等與人民群眾生活相關的總和。民生是政府的核心工作,包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各個方面。
1、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就是要讓群眾能夠享受較高質量的生活,要為群眾提供食品、教育、衛生、交通、娛樂等等生活內容的保障工作。
2、保障群眾就業發展。就業是涉及千家萬戶、涉及每個人的重大問題。民生就要為每個人提供就業機會,提供學習成才機會,提供發展成功的機會。有了就業,才能創造財富,其他民生才有資金來源。
3、保障底線民生。民生工作要讓每個人都能生存,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國家要重點關注生活困難人員的生活,充分發揮底線民生的兜底作用,為困難群眾提供必需的生活保障,提供失業保險、大病救濟、社會福利、搶險救災等等必需的保障。

㈨ 改善民生對和諧社會建設的作用是什麼

社會主義建設以解決民生為重點的意義
社會建設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體現到改善民生上,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必不可少的環境保障,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改善民生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本質體現.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黨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立黨的根本宗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黨的全部任務和責任,就是把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能不能把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民生問題解決好,是對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檢驗.只有不斷破解民生難題,才能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只有人民信任和支持,黨的執政地位才能穩如泰山.因此,我們必須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終關心百姓,始終惦記民生,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把構建和諧社會落實到人民的生存、發展和幸福等問題之上,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落實到一系列具體的惠民政策之中.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踐行黨的根本宗旨,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二)改善民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要不斷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就是要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本質特徵,只有人的全面發展才能為社會主義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人的全面發展需要教育,需要健康,需要安全保障.「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讓人民共享」這是十七大報告中最精彩的論述之一,也是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就要求我們在堅持發展這個「第一要義」的同時,必須遵循「統籌兼顧」這一根本方法,大力加強社會建設,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目標指向,切實解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化解現實中的各種矛盾與利益沖突,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三)改善民生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客觀需要.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財富的分配要公正、公平、合理,社會財富要為全民共享,共同致富,這是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是鄧小平同志早在1987年就強調指出的,社會主義就是要大力發展生產力,讓人民富裕起來,過上殷實、幸福的生活.因此,在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高度關注民生,注重改善民生,使勞動人民創造的一切財富為全民共同享有,這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客觀需要.
(四)改善民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目標,也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社會理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是解決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顧問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而改善民生問題,特別是解決困難群眾的民生問題,是推進社會公平正義,進而實現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縱觀中外發展史,民不聊生必將產生動亂;重視民生則促進社會發展,保持社會和諧.因此,只有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切實關注全體人民的民生問題,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改善困難群眾的生活狀況,才能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發展成果,進而實現社會的穩定和諧.
(五)改善民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現實需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由於經濟轉軌、社會轉型,導致各個不同階層的利益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我國的民生問題面臨諸多新課題、新矛盾.由於歷史、自然等原因,一些帶有基本生存性質的民生問題並未完全解決,由於經濟增長目標導向的單一性而產生的就業難問題,由於分配製度不完善而出現的地區間、城鄉間、不同階層間的收入差距日益擴大問題,由於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社會公共產品供給短缺導致的看病難、上學難和住房難問題,由於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不到位而產生的生產安全和環境污染的事故頻發問題,等等.這些問題迫切需要我們盡快加以解決,否則不僅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還將危及社會的穩定,影響社會文明的進程.因此,我們必須採取措施,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閱讀全文

與民生創造財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
日本商標注冊多少錢 瀏覽:75
商標注冊證天貓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