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社階段

創造社階段

發布時間:2022-08-05 11:14:07

創造社的歷史及其成員

又稱「五四」新文學運動中的新文學團體

1921年1月4日,周作人、鄭振鐸、郭紹虞、朱希祖、瞿世瑛、蔣百里、孫伏園、耿濟之、王統照、葉紹鈞、許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以「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宗旨的文學研究會。

作為響應,1921年6月上旬,留學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於日本東京成立創造社。

撰文

成仿吾痛斥「整理國故」

1923年11月18日,成仿吾在創造月刊第28期發表國學運動之我見,斥責整理國故是倒行逆施的狂妄。

早在論國故學一文中提出「整理國故」的主張,提倡從訓詁、校勘、引導人們理頭於故紙堆中,說「被馬克思、列寧、斯大林牽著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漢」,「我只希望盡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們學一點防身的本領,努力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對此,成仿吾指出:國學運動的實質「只不過是要在死灰中尋出火燼來滿足他們那『美好的昔日』的情諸,他們是想利用盲目的愛國的心理實行他們倒行逆施的狂妄」。

成仿吾詩作

1927年9月,成仿吾於創造社該月版《流浪》發表詩作《靜夜》,表達了詩人心中的苦悶,彷徨以及對理想的憧憬和嚮往。

一、死一般的靜夜!我好像在空中浮起,渺渺茫茫的。

我全身的熱血,不住地低聲潛躍,我的四肢微微地戰著。

二、我漂著,我聽見大自然的音樂。

徐徐的,清清的,我跟著他的音波,我把他輕輕吻著,我也飛起輕輕的。

麥克昂作品

1928年5月1日,創造月刊第1卷第11期發表麥克昂的文章桌子的跳舞。文章指出:「沒有時代精神的作品是沒有偉大性的」。

作者認為:「我們的文學家假如有無產階級的精神,那我們的文壇一定會有進步」。「我們的目的是要消滅布爾喬亞階級,乃至消滅階級的,這點便是普羅列塔利亞文藝的精神」。

彭康談「健康」和「尊嚴」

1928年7月10日,在《創造月刊》第1卷第12期發表了創造社成員彭康的文章《什麼是「健康」和「尊嚴」 ——〈新月的態度〉底批評》。

彭康在文章中針對《新月》雜志的發發刊詞,回擊了新月派的挑戰,他指出:「折辱了他們的『尊嚴』,即是新興階級獲得了尊嚴。『妨礙』了他們的『健康』,即是新興階級增進了健康」。

創造社要求戰士社道歉

6月12日,就《青年戰士》第4期復活號上,造謠說「創造社為共產黨之爪牙,曾領受第三國際之宣傳費」一事,創造社委託劉世芳律師致函青年戰士社,要求該社登報更正道歉。

8月14日,青年戰士社函復劉世芳律師,認為此事與法律問題無涉,系國民黨與共產黨言論政治之爭,並繼續造謠誣蔑,大肆攻擊共產黨。

1928年以後,郭沫若避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社會的研究和對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學的研究;成仿吾赴法留學,回國後到革命根據地從事教育工作;後期創造社的一部分成員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先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其中專門從事理論活動的彭康、朱鏡我等,以後都轉入「中國社會科學聯盟」工作。而曾作為創造社當年發起人之一的田漢,早已另組南國社從事戲劇活動,張資平則另開書店,無形中脫離了創造社,以詩人出名的王獨清則被清除出社。

1929年2月創造社終於為國民黨當局封閉。隨後創造社、太陽社的成員與包括魯迅在內的進步作家合作,於1930年初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從而在中國整個30年代興起了影響深遠的左翼文藝運動。

(1)創造社階段擴展閱讀:

創造社的成果

創造社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中華新報》副刊)、《洪水》半月刊;後期的刊物主要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

除文學外,後期創造社刊物更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創造社成立後即編輯和出版創造社叢書,出版的主要是該社成員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理論及譯作,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共出版60餘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創造社

⑵ 請問哪位好心人能給我中國古代文學史以及現當代文學史,還有外國文學史資料么郵箱[email protected]

北大版的《現代文學三十年》復習筆記 (緒論)
一、歷史發展進程:9 n( `1 W F: e2 n1 o
首先,這個進程是現代文學30年在幾千年中國文學的歷史長河中是如何發展的。: h0 w& n7 j$ n7 t
現代文學是幾千年中國文學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根本的轉折點,是徹底的,是前所未有的;中國幾千年傳統舊詩達到了輝煌的頂點,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所以現代新詩只能破舊立新走一條完全不同的新路。# r# O+ }9 P# v' u6 y( n

第二,是指現代文學自身的歷史發展階段。
1、現代文學開始的時間是1917年前後。「前」,其一指1915年《新青年》創刊,新文化出現萌芽,當時是在上海創刊,稱作《青年雜志》,再向前推可推至晚清時期。近代文學、晚清文學是現代文學的先聲。1 j5 g1 ]& c: v8 X2 Q
「五四」文學革命發生的主要背景,晚清文學對「五四」新文學的影響。「後」,指1919年,《新青年》在文學革命運動過程中的作用——特殊的陣地。
2、現代文學30年發展中的幾個主要階段。( o* R9 t- p8 }- \. e
以一系列重要的文學運動、文學理論為標志進行劃分。
1917-1927——「五四」文學時期;) n) [6 ]. p; N3 ~
1928-1937——「左翼」(革命)時期的文學;) Y' s# g \8 f) E& ?1 F
1938-1949——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的文學。) B0 T) T; J) j1 L& Y I
首先,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即1917年開始的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為口號的文學革命,主要是以語言表現形式的改革為核心的文學革命運動,至於文學內容的改革還比較模糊。0 a; D v' J1 n4 }1 a9 B' e; [0 k9 F5 p
革命文學是1928年前後掀起的又一場文學革命運動,著重探討文學內容的深入發展,要求文學和社會革命、實際生活相結合,在內容的層次上對文學的變革提出了深層的要求。
第二個階段「五四」新文學不斷走向成熟,出現了內容上比較激進的「左翼」文學思潮,也出現了文學自由化、多元化的文學思潮,即巴金、老舍、曹禺、沈從文等等京派、海派為代表的……(此處未記全)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出現全國規模的抗戰文藝運動。( f: ~4 {/ U6 ^8 i# _+ M
第三個階段更多由政治形式所規定,文學又出現了一次帶有顯著特色的變化,出現了全國范圍的以抗日救亡為中心的文學熱潮,「抗日救亡」是壓倒一切的文學主題,一切文學形式都圍繞抗戰而發展。4 p5 K* H! Q0 F8 y) b% ^3 i7 ~
1942年後,現代文學顯著地出現了以地區為特色的現象。其一,以陝甘寧地區、延安、廣大農村為代表的 黨領導的解放區文學,主要描寫對象是農民、農村土改;其二,是以大中城市廣大地區為代表的國統區文學,突出描寫對象是知識分子的命運和廣大市民的命運。
1949年7月在北平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文代會,標志著解放區文學與國統區文學的合二為一,標志著現代文學歷史階段的結束,同時標志著當代文學歷史階段的開始。在會上,周揚和茅盾分別代表解放區和國統區做了主題報告,郭沫若做了總報告。% K& K5 |' X& N( n
思考:現代文學三個階段如何顯示了相對獨立性和主體聯系的特色?9 { w8 P' v! z G
二、現代文學的本質特徵:: s7 R; G8 ?# {7 E+ u: M0 j) c
1、現代文學的一般特徵:8 X$ x+ P( A6 M6 B# ] i2 ~( n- f1 N
集中地出現了大批著名作家作品,形成眾多風格流派、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創造社、語絲社、新月社),出現了影響深遠的以作家背景為主的陣營:其一是以留日作家為主的東方文化陣營;其二是以留歐、留美作家為主的西方文化陣營。
現代文學始終伴隨著各種文學思潮、文學運動而發展。
2、本質特徵:( G1 i$ s! L( M! z/ c
(1)高度集中體現了新與舊的沖突和交接、繼承與創新的關系。(縱向) 例如周作人
(2)中與外的溝通和融匯。(橫向) 例如魯迅
(3)始終是與時代社會的發展同步進行的,相輔相成,互為依存。具有自覺的崇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為人生的現實主義風格是基本的風格流派。
第一講 「五四」文學革命的背景、意義和初期新文學創作& F# z8 P e: l9 O! [
范圍較大的問題如背景一般以小題考察,而比較具體的方面一般考大題。1 o4 c P+ R) [ ]7 _
一、背景與意義8 L8 X6 @8 o+ z# f4 N
中國社會從古代、近代向現代轉型,中國的有識之士幾乎一致地看到:中國要走向現代化的進程,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的健強,是民族的醒悟。因此,「五四」時期,文學被推至前所未有的地位。「五四」文學運動有廣泛的基礎,即從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中國知識界經歷了四個階段、三個變化,即洋務運動、維新運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運動;洋務派以經濟改革為中心的「中體西用」,維新派為主的以政治改革為中心的啟蒙主義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倫理革命為中心的文化思想,真正揭開中國文學發展進程中嶄新的一頁,真正體現了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交融的眼光,體現了現代文學對傳統文學又繼承、又批判、又創新的文學發展觀念。「五四」文學革命是中國社會從古代、近代到現代根本轉型的一個獨特的切入點。' N- I/ {0 u4 R+ l' o E2 R
二、晚清文學對「五四」新文學的影響6 D4 t9 o' G. s
隨著政治、經濟、文化各種維新思潮的發展,晚清文學呈現了一種繁榮局面。晚清文學的繁榮,體現了外國文學對中國的影響。晚清文學顯示了一種把文學推向現代化的趨勢。
影響:
1、文學觀念的變化和現代性文學格局的形成,最重要體現在晚清文學明顯強化和提高了小說和戲劇這兩種文體的地位,明確小說、戲劇、詩歌、散文為平等並列的四大文體,是對傳統文化的革新,這種觀念轉變,奠定了「五四」新文學整體格局的基礎。
2、對翻譯文學的高度重視。1896年-1916年,翻譯外國小說800多種,林紓翻譯的小說被稱作「林譯小說」,形成當時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繁榮了晚清當時的文學作品,對「五四」新文學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很大的影響。. `1 c4 H/ j+ h; R9 A( t. `) j
3、晚清小說創作對「五四」新文學的影響,以梁啟超為代表提出小說界革命,在藝術上不成功,但因特別追求小說的社會意義,明確反對把小說看作游戲和娛樂,追求它的社會意義,這種追求實際上就是茅盾、葉聖陶等人文學研究會強調為人生服務的現實主義創作的先聲(四大譴責小說)。晚清小說初步吸取和運用了一些西方小說的新的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加強了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直接取材於現實中的人和事,甚至出現了對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的刻畫,為新文學作家實現小說的根本轉變提供了必要的經驗。& l7 m% f, |. h8 W4 q6 I+ n
4、晚清出現了話劇的萌芽。
中國最早的話劇團體是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1907年演出《茶花女》,是第一部登台演出的話劇。4 {$ E: P6 P" c. D3 `( E! p& K
三、《新青年》的重要作用及「文學革命」口號的正式提出8 `5 V3 e* m; g) x) {$ d* T
《新青年》是綜合性文化刊物,而非純文學刊物,1915年9月在上海創刊,主編陳獨秀,最初稱為《青年雜志》。它是整個「五四」新文化、新文學運動期間代表著新文學、新文化陣營向舊文學、舊文化進攻批判的主要陣地。當時幾乎所有重要的文學理論、口號、文學作品都是在《新青年》上發表的。1917年1月、2月,胡適和陳獨秀分別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和《文學革命論》,標志著「五四」文學革命的正式開始。「五四」新文學最初一批重要作品就是在《新青年》上刊登的,最重要的是1918年1月首次刊登胡適等人創作的白話新詩。同年5月,刊登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標志著「五四」新文學創作實踐的正式開始。
「五四」新文學的發展進程中,以《新青年》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統一戰線,同時出現了一個創作群體,稱作「新青年」作家群。同時還出現了其他一些刊物:《每周評論》、《少年中國》、《星期評論》、《新潮》,以《新潮》為核心,也出現了「新潮」作家群。
周作人發表《人的文學》和《平民文學》。% q4 {& J3 d$ X& C( E9 l. c4 p
1920年,白話文終於取得了正宗地位,北洋政府被迫承認白話文為國語。
四、「五四」新文學進程中封建復古勢力的反撲
兩個復古派:學衡派,20年代初期南京東南大學教授組成;甲寅派,以章士釗為代表。
五、「五四」新文學初期的創作實踐
白話新詩的嘗試,1920年3月胡適出版《嘗試集》,是中國第一部新詩集。劉半農1918年5月發表《賣蘿卜的人》,是中國現代最早的無韻詩;同年7月又發表《窗紙》、《無聊》,是中國現代最早的散文詩。4 n6 n3 e9 y( y+ y5 g9 d0 q
初期白話詩人的貢獻與不足:
1、堅持用白話寫詩;1 A0 n+ {, g+ @. e
2、語言與體式上創立了自由、無韻、散文詩體等。2 d2 {5 z, v0 u
不足是:缺乏感情、想像力,結構鬆散、缺乏韻律美。
其他小說、戲劇、散文做一般了解。
思考:晚清文學觀念的變化對「五四」新文學有哪些影響?
第二講 魯迅出現的意義及魯迅文學創作的價值和文學史地位( E) B, u7 A- f, x% {+ m2 _ R
一、魯迅出現的文學史意義:3 X2 G2 ~0 I* o! g: t: M
(一)魯迅並不是單獨出現的,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學運動中的一批文學巨匠中的一個,但他是獨特的一個,其獨特體現在:他是「五四」那批人中真正把文學當作自己終身職業的人。因此他有高度的自覺意識,有明確的追求目標,有堅定的執著追求,這些決定了魯迅站在新文學的制高點上。# U; ~4 W1 O2 M S
(二)魯迅的文學創作呈現出一種思想家的特質,魯迅的全部創作都圍繞著一個核心——改造國民性,即立人思想。著名文藝批評家李長之先生在《魯迅批判》中指出,魯迅的作品特別是小說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幾乎都與死亡有關。之所以如此普遍地關注、描寫著死亡在於魯迅認為人應當積極地生存——「向死而生」。著名的文藝批評家、魯迅研究專家還有李健吾先生。
(三)魯迅的全部創作及其獨特的個人人格魅力顯示出一種現實戰斗精神,一種現代反抗意識。魯迅超越了個人人格特徵,顯示出一種民族魂。
(四)顯示了魯迅對現代文學在多種文體形式上有一種積極的開拓,並且顯示了新文學非常豐富多彩的文學風格的形成。創造了中國現代最早的散文詩作品《野草》,最早嘗試現代雜文,並且經過他成就了雜文的輝煌。" _3 S e- H+ }) n+ `9 M% o1 V
魯迅的出現是一個獨特的事件,他一出現即是一座高峰,他一出現就是成熟的、豐富多彩的。' l. s6 ^1 c) V( l
二、魯迅的文學創作在文學史上的影響及地位。, z# h0 F) u1 k2 p n9 z
(一)魯迅對農民命運的關注和描寫的文學史意義,魯迅文學創作的核心:
1、對農民關注本身就顯示了魯迅作為一個思想性作家的獨特意義,農民問題是中國的根本問題,思考農民即是思考中國的本質,反映了魯迅深刻獨特的眼光和深度。
2、其關注並不是平面化、簡單化的,並不是就農民而論農民的,而是把農民的性格和命運與整個民族命運聯系在一起思考,甚至與整個人類命運結合在一起思考。
3、對整個現代文學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魯迅的啟發、領導和帶動下,20年代出現鄉土文學熱潮,而魯迅是開創者。隨後,在30年代,在魯迅影響下加上左翼革命文學的推動,再次出現描寫農村和農民的高潮,特別是30年代初、中期,進步作家、有識之士無人不寫農村,無人不關注農民,典型的如曹禺寫了描寫農村的作品《原野》,洪深寫了《農村三部曲》,茅盾寫了《子夜》,王統照(文學研究會成員)寫了《山雨》,因此30年代被人們稱為「子夜、山雨季」。(課本P.364)! W' [, {$ w* K! K
40年代解放區出現趙樹理、孫犁、丁玲、周立波等全面描寫農村的新高潮。魯迅對農民的關注對中國文學來講始終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主題。6 q9 `2 _! a" _/ k; m
(二)魯迅對知識分子命運的關注和描寫的文學史意義:
1、把眼光集中在對知識分子性格和命運的思考方面,實際上顯示了魯迅對中國社會又一本質問題的思考,對知識分子問題的描寫。由於魯迅有一個深刻認識,他充分認識到知識分子是中國社會最具有覺悟的一個階層,他們往往最先覺醒,最先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知識分子也帶有自身的嚴重缺陷:猶豫不決、瞻前顧後、計較個人得失,擺不正個人與時代的關系,達到了對民族命運思考的深度。
2、是和對自我的剖析結合在一起的無距離的創作,《一件小事》、《孔乙己》、《孤獨者》、《在酒樓上》、《傷逝》。
3、在現代文學史上有重大和深遠的影響。受其影響的主要有葉聖陶《倪煥之》、郁達夫小說、柔石《二月》、巴金《家》、《春》、《秋》、《寒夜》、老舍《四世同堂》。! A. B, v4 Y" u9 A9 z* l0 H
(三)對婦女命運的關注和描寫的文學史意義:" z$ N+ @* A! J1 X. ~3 u1 E3 P H0 u7 ]
1、婦女問題是衡量一個民族解放的重要尺度。
2、作品對女性形象的描寫集中體現兩方面:(1)對婦女自身解放的要求給予了充分理解,對其遭遇給予深切同情;(2)揭示了中國婦女的自身弱點與局限,女性形象在魯迅筆下顯示了不同類型,構成一個體系——系統而深刻。祥林嫂、單四嫂(《明天》)、愛姑(《離婚》)、子君各代表不同類型,各有不同側重,但都圍繞婚戀問題。& B& W- k$ T2 _& w3 C3 O
3、重大深遠的影響:丁玲《沙菲女士的日記》,曹禺劇中人物,沈從文小說。
三、魯迅文學創作在藝術上的價值和意義:" S {! [. \4 D) t% Q3 r
(一)魯迅在藝術創作上對傳統文學的繼承和對外國文學的借鑒,充分繼承傳統文學精華,同時廣泛吸取、借鑒了外國文學的特長。6 H# H) V: d9 |
特別注重白描手法的運用,對人物描寫注重對其自身的描寫,通過人物自身的行動完成人物性格。小說的結構方式也繼承了傳統文學,如《阿Q正傳》——紀傳體、章回體。很多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寫是對外國文學的借鑒,如《明天》、《肥皂》。此外,魯迅形式上借鑒日記體、對話體,場景描寫在淡化情節方面吸取外國文學的手法。在小說中將古今中外融為一體,顯示出現代小說的品位。! e! b, q; i8 K# }9 o
(二)總體風格上,既體現為一種最清醒的現實主義風格,又表現為一種多種風格並存的格局。有現實主義即傳統現實主義,有浪漫主義——《故事新編》,有現代主義、象徵主義——抒情散文詩《野草》,多種風格相兼並蓄。. I& _& g1 K8 D' L" N) ]( M" [
魯迅風格的難以概括就是他的風格。
第三講 郭沫若新詩創作的價值,史劇創作的地位及浪漫主義風格的開創5 j& e3 g% d! S
一、郭沫若新詩創作的獨特價值。; }, T% E0 B; Z+ f- D
二、郭沫若史劇創作的獨特意義。
三、郭沫若創作的浪漫主義風格和文學主張。& a0 h: P ~7 A* S0 v1 F5 k
一、集中體現在兩方面:& G$ X( f+ f0 ]* l! f1 ]& k' M+ P. G
(一)從時間上和藝術上,郭沫若的詩歌創作都不是現代新詩中最早和最好的,他是現代新詩格局真正的奠定者,是一代詩風的開創者,確立了現代新詩的基本形式:詩體高度自由,語言絕對白話,寫作過程無拘無束,詩人情感飽滿充實。但也有明顯的局限與不足:過於自由、過於放縱,使新詩處在一種無邊無際,毫無規范的形態。+ K5 ]! g- b+ ^; c: f
他的第一本詩集《女神》堪稱中國現代新詩的奠基之作,開一代詩風。《女神》的貢獻:一,把五四新詩運動的「詩體解放」推向了極致 二,使詩的抒情本質與詩的個性化得到了充分的重視與發揮,奇特大膽的想像讓詩的翅膀飛了起來。( M U* ~, N. q
(二)形成一種總體而又具有鮮明個性的審美風格。
整體的美、氣勢的美和個性的美,不以某一首詩顯示其成就,每一首詩又不以某一句顯示其價值,而在於整體的美,整體的氣魄、胸懷與情感,確立了郭沫若新詩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審美地位。% Z7 @& i) I, q6 |4 J9 C
二、史劇創作。
「失事求似」的歷史劇創作原則,「求似」就是歷史精神的盡可能真實准確的表現與把握,「失事」是在此前提下,「和史事是盡可以的出入的」
(一)敏銳的政治目光和大膽的藝術創新,觀念和手法的創新,他反對歷史劇主要是真實地表現歷史,主張要敢於創造歷史,要讓人們在劇中看到對歷史嶄新的解釋,並大膽改寫歷史人物的性格和命運,虛構歷史人物和有關情節。《屈原》5 o# g6 U% X! m* i2 C0 G" R, r
(二)郭沫若的史劇創作更多體現了詩的特質——更多是詩味而不是劇味,反映了詩劇合一的浪漫主義本質。詩中有劇,劇中有詩,集中在詩人濃厚的、強烈的主觀情感的抒發上。
三、郭沫若的文學主張及對創造社的影響。0 Z; a: k+ o. T+ v3 |$ r* [' \% n
(一)郭沫若的美學主張:
1、崇尚主情主義,崇尚抒情、注重自我、主觀抒情。
2、強調感情自然流露,自然抒發,主張藝術形式絕對自由,打破一切限制條條框框。
3、未忘記文學的社會功能:為藝術而藝術——為人生。 R: _2 y# T4 C7 a5 p X+ |: X3 Z
這種主張與追求對創造社有重要影響與作用。+ y! ^. L7 D7 t( {0 o, Z5 Y- B
創造社分為兩個階段:前期、後期。
! k9 ^- k$ R, ?' q! m2 i [
第四講 茅盾文學創作的價值、文學史地位及現實主義風格的追求
茅盾文學創作處於第一、第二階段之間。現代文學九大家:魯、郭、茅,巴、老、曹,艾、丁、趙。
一、茅盾的文學主張及其文學研究會所產生的影響。% f! e8 g+ t6 h1 u f! x( ?7 }0 w& ~
△二、茅盾文學創作道路所顯示的典型意義。
三、茅盾對現代長篇小說所作出的獨特貢獻。0 I s" F" `1 I
一、作家和文學批評家。! D3 k, \. f6 g9 W, {+ a
(一)其文學批評有鮮明的針對性、完整系統性。2 i- a7 B! c+ _' V8 ?- i0 A
1、鮮明而系統地提出為人生而藝術的現實主義文藝理論,繼承了晚清以來為人生的文學主張,並且進一步地使之系統化、明確化,明確提出文學應該是一項工作,是一項對人生有著重要作用的急迫、切實的工作,認為把文學當成游戲和消遣的時代永不再返,文學應擔當起指導人生、影響社會的責任。( S E& G7 j2 B. f4 G3 v" w- R
2、提出文學最根本的藝術功能應是真實的、客觀的甚至冷靜地描寫和反映社會生活,最大限度控製作家自己的感情。
3、強調在客觀真實中挖掘典型,是最初的現實主義創作理論——中國現代文學現實主義文學理論的奠基人。 K, \' h0 @: }/ l4 [. d
(二)茅盾現實主義理論形成的原因。6 x+ x0 t7 r* R0 \! m- F
1、在新文學第一階段長期、專門從事文學批評和理論研究(一年);) }2 K8 W, e1 N5 m
2、對中國古代文學傳統有積極的繼承;
3、充分吸取外國文學一些思潮,受法國左拉自然主義影響很深;
4、1921年擔任《小說月報》主編,使之成為發表新文學作品的陣地,顯示出鮮明的現實主義傾向,發起創立文學研究會,他的文學主張也成為文學研究會的文學主張,文學研究會明確提出現實主義……(此處未記全),系統形成了現實主義創作思潮,形成現代文學史上貫穿現代文學始終的一條主線。
△二、典型意義。
由准備而開始而發展成熟,不斷深化地發展演進的過程。- }- {0 ^- V5 p, l" [5 h" C7 `
1、准備期(1916-1926),從事理論批評,包括翻譯、介紹等,是理論和生活的積累期。
2、正式開始文學創作的起步階段(1927-30年代初),創作《蝕》三部曲,《野薔薇》,初步顯示出現實主義風格特色。
3、成熟期和高峰的到來(30年代-抗戰爆發),代表作《子夜》、《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
4、抗戰爆發後,轉化、深化時期,《腐蝕》、《霜葉紅似二月花》,轉化主要體現在逐步流露出作家敏銳的主觀感受,創作的視點(視野)在發生變化,《子夜》是俯視圖,是全景圖;《腐蝕》則濃縮了、集中了,是解剖圖。( T# P: O( g# Z( Q
三、貢獻1 C/ b3 U: K) A+ t& _2 F
善於大規模、全景性地反映和描寫時代社會生活,在《子夜》身上人們看到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成功與成熟。0 K' v( I' P$ a+ X/ C2 U4 t5 i. ^4 N
1、《子夜》顯示了一種開闊的視野,宏大而嚴謹的結構,整個作品線索繁多,人物關系復雜,反映了多種矛盾:外國資本與民族資本,民族資產階級內部,民族資產階級與工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與農村的天然的關系,反映了當時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方方面面,集中展示的是以吳蓀甫為代表的民族資本家的命運,作品線索雜而不亂,有條不紊。* v* J5 F$ J! }- J& e2 {) D
2、《子夜》最成功的是塑造了吳蓀甫這個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形象,善於把人物放在廣闊的時代背景中描寫,善於揭示人物性格隨社會發展變化的命運,以故事和情節刻畫人物,同時又以人物來帶動情節發展,寫事寫人融為一體,合二為一。
3、多種藝術手法的運用,典型環境、典型人物的塑造,成功運用細節描寫的手法,多處用細節表現有歷史跨度的東西,場景、環境描寫(趙伯韜、吳蓀甫),心理描寫(杜竹齋)。語言上個性化的人物語言與作家個性化的敘述語言,客觀、准確、冷峻,人物語言充滿鮮活的、個性化的特點,符合各自的身份地位。人物語言越鮮活,越富有個性化,越顯示出茅盾敘述語言的客觀、准確、冷峻。
四,開創了新的文學範式,全新的革命現實主義文學模式[社會剖析小說]. I% j/ T- i$ a7 F/ h

⑶ 成仿吾《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全文

《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成仿吾
一 文學革命的社會的根據
一個社會的現象必定有它所以必然發生的社會的根據。那麼,我們這個十餘年來的文學革命的社會根據究在那裡?
據我的考察,應該是這樣的:——
A.辛亥革命,民主主義對於封建勢力的革命的失敗,及帝國主義的急進的壓迫,使一部分與世界潮流已經接觸著的所謂智識階級一心努力於啟蒙思想的運動。(所謂新文化運動)
B.這種啟蒙的民主主義的思想運動勢必要求一種新的表現的手段。(國語文學運動)
但是,當時那種有閑階級的「印貼利更追亞」(intelligentsia=智識階級)對於時代既沒有十分的認識,對於思想亦沒有徹底的了解。而且大部分還是些文學的人物,所以他們的成績只限於一種淺薄的啟蒙,而他們的努力多在於新文學一方面。所以後來新文化運動幾乎與新文學運動合一,幾乎被文學運動遮蓋得無影無蹤;實際上,就可見的成績說,也只有文學留有些微的隱約的光耀。

二 文學革命的歷史的意義
歷史的發展必然地取辯證法的方法(Dialektische Methode)。因經濟的基礎的變動,人類生活樣式及一切的意識形態皆隨而變革;結果是舊的生活樣式及意識形態等皆被揚棄(Aufheben奧伏赫變),而新的出現。
近代的資本主義激潮的來侵早就把我們舊日的經濟的基礎破壞,歐戰中我們更有了近代式的資產階級及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的「印貼利更追亞」,文學這意識形態的革命漸不能免,而解決這一切的關鍵也已伏在「文」和「語」的對立關系。
文學在古代和當時的語言沒有分離互異的道理。後來漸由修詞的工夫,因襲的固執與特創的廢語(如秦始皇之「朕」等)等的合作,「文」和「語」才逐漸分離至於互異。但是「語」的成分及它在「古文」以外的勢力是不可抹殺的。
佛典的翻譯,大約是因為問答法和普及的關系,使語體顯然形成了一大流脈。後來更由詞典的發達與小說的勃興,使這里的「質的變化」的發生只缺少了些微的「量的變化」。他方面。文體逐漸發展到了盡頭,對於新的內容的表現成了一種桎梏,只坐待時鍾的高響——文體永遠被「奧伏赫變」的時刻。
最後這些微的量來了,由外國文興新思想的方面,於是這桎梏被粉碎了。新發展的內容取新的形式翱翔於新開的天地。

三 文學革命的經過
文學革命的史實可以不須在這里多寫。我現在只略述大概的經過。而且與新文化運動對照著,因為前者在理論上是後者的一個分野,它們有許多共同的趨向。
新文化運動的第一種工作為就舊思想的否定(Negation),第二種工作為新思想的介紹。但這兩方面都不曾收得應有的效果。這是因為從事這兩種工作的人們對於舊思想的否定不完全,而對於新思想的介紹更不負責。我們只要一說運動開始不久就有所謂國學運動的出現,胡適之流才叫喊了幾聲就好像力竭聲嘶般的回了老巢,猛吸著破舊了的酒瓶想獲得一點生命的力,其餘一些半死的大妖小怪也跟著一齊亂喊;我們只要一看研究系共學社張東蓀等所翻譯的那些要通不通的譯本;我們只要一看梁漱溟著的不三不四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但是最不幸的是這些「名流」完全不認識他們的時代,完全不了解他們的讀者,也完全不明了自己的貨色。這是為什麼新文化運動不上三五年就好像壽終正寢的原故。他們不知道那時候的覺悟的青年已經拒絕了他們的迷葯,他們本應該背著葯籠到資本主義安定的國家去討飯吃的呀!
文學運功在它的初期大致與新文化運動有同樣的傾向。胡適之流始終不能擺脫舊的腔調,文學研究會的翻譯也大可與共文學社媲美。與「國語運動」相對的有「新式標點」派,其實他們只是亂點。
維持文學革命的運動使它不至於跟著新文化運動同歸的是民十以後的創作方面的努力。這時候,創造社已正式登台,不斷地與惡劣的環境奮斗。它的諸作家以他們的反抗的精神,對一般青年給與了不少的刺激。他們指導了文學革命的方針,率先走向前去,他們掃盪了一切假的文藝批評,他們驅逐了一些蹩腳的翻譯。他們對於舊思想與舊文學的否定最為完全,他們以真摯的熱誠與批判的態度為全文學運動奮斗。
有人說創造社的特色為浪漫主義與感傷主義,這只是部分的觀察。據我的考查,創造社是代表著小資產階級(bourgeois)的革命的「印貼利更追亞」。浪漫主義與傷感主義都是小資產階級特有的根性,但是在對於資產階級(bourgeois)的意義上,這種根性仍不失為革命的。
是這種創作方面的努力救了我們全文學革命的運動。創造社以反抗的精神,真摯的熱誠,批判的態度與不斷的努力完成我們的語體。由創造社的激勵,全國的「印貼利更追亞」常在繼續地奮斗,文學革命的巨火至今在燃,新文化運動幸而保存了一個分野。

四 文學革命的現階段
我們的文學革命現在究竟進展到了怎樣的階段?
A. 我們的文學運動現在的主體
主體——智識階級
我們的文學運動
內容——小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Ideologie意德沃羅基)
媒質——語體,但與現實的語言相去尚遠。
形式——小說與詩居多數,戲劇甚少。
實地分析的結果如此,理論上亦應該如此。這都是由小資產階級的根性發源出來的。
創造社素來對於完成我們的語體非常努力,它的作家們沒有一刻忘記這一方面的努力,實際上他們的成功由於這一方面的努力的亦不少,但他們以前的三個方針:
A:極力求合於文法,
B:極力採用成語,增造語匯,
C:試用復雜的構造,
他們在應用這三個方針的時候,做夢也沒有想到他們會與現實的語言相離那麼遠!
離開文學本身,在文學可以影響的范圍內,也有幾宗現象可以注意:
甲:各大書店現在還出文言教科書,
乙:許多國語教科書尚多不通的語句,
丙:新式標點還在流行,依舊在亂點。
關於文學革命的現階段的考查還有北京一部分的特殊現象必須一說。這是以語絲為中心的周作人一派的玩意。他們的標語是「趣味」;我從前說過他們所矜持的是「閑暇,閑暇,第三個閑暇」;他們是代表著有閑的資產階級,或者睡在鼓裡的小資產階級。他們超越在時代之上,他們已經這樣子過活了多年,如果北京的烏煙瘴氣不用十萬兩無煙火葯炸開的時候他們也許永遠這樣過活的罷。

五 文學革命今後的進展
由以上歷史的考察,我們就可以決定文學革命今後的進展么?
不,這斷乎不可以。
文學在社會全部的組織上為上部建築之一;離開全體我們不能理解一個個的部分,我們必須就社會的全構造研究文學這一部分,才能得到真確的理解。
我們要研究文學運動今後的發展,必須明白我們現在的社會發展的現階段;要明白我們的社會發展的現階段,必須從事近代資產階級社會全部的合理的批判(經濟過程的批判,政治過程的批判,意識過程的批判),把握著唯物的辯證的方法,明白歷史的必然的進展。
我們可以簡單地這樣申述:——
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了最後的階段(帝國主義),全人類社會的改革已經來到目前。在整個資本主義與封建勢力二重壓迫下的我們,也已經曳著跛腳開始了我們的一個分野——卻還睜著雙眼,在青天白日里找尋以往的迷離的殘夢,
我們遠落在時代的後面。我們以一個將被「奧伏赫變」的階級為主體,以它的「意德沃羅基」為內容,創制一種非驢非馬的「中間的」語體,發揮小資產階級的惡劣的根性。我們如果還挑起革命的「印貼利更追亞」的責任起來,我們還得再把自己否定一遍(否定的否定),我們要努力獲得階級意識,我們要使我們的媒質接近農工大眾的用語,我們要以農工大眾為我們的對象。
換一句話,我們今後的文學運動應該為進一步的前進,前進一步。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

六 革命的「印貼利更追亞」團結起來!
資本主義已經到了他的最後的一日,世界形成了兩個戰壘,一邊是資本主義的餘毒法西斯蒂的孤城,一邊是全世界農工大眾的聯合戰線。各個的細胞在為戰斗的目的組織起來,文藝的工人應當擔任一個分野。前進!你們沒有聽見這雄壯的呼聲么?
誰也不許站在中間。你到這邊來。或者到那邊去!
莫只追隨,更不要再落在後面,自覺地參加這社會變革的歷史的過程!
努力獲得辯證法的唯物論,努力把握唯物的辯證法的方法,它將給你以正當的指導,示你以必勝的戰術。
克服自己的小資產階級的根性,把你的背對向那將被奧伏赫變的階級,開步走,向那齷齪的農工大眾!
以明了的意識努力你的工作,驅逐資產階級的「意德沃羅基」在大眾中的流毒與影響,獲得大眾,不斷地給他們以勇氣,維持他們的自信!莫忘記了,你是站在全戰線的一個分野!
以真摯的熱誠描寫在戰場所聞所見的。農工大眾的激烈的悲憤,英勇的行為與勝利的歡喜!這樣,你可以保障最後的勝利;你將建立特勛,你將不愧為一個戰士。
革命的「印貼利更追亞」團結起來,莫愁喪失了你們的鐐銬!

二三,一一,一六於修善寺

——1928年2月1日《創造月刊》第1卷第9期

⑷ 中國現代文學史 3個階段名稱

①1917-1927年,五四文學運動時期。文學革命開端時間,開創性的作品:胡適《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文學革命論》、魯迅《狂人日記》、郭沫若《女神》、胡適的白話新詩,戲劇、小品散文的出現,最早的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現實主義)、創造社(為藝術浪漫主義),特點:奠基性,開創性。
②1928-1937年,開始的標志是革命文學運動的開始。創造社、太陽社於1928年正式發起革命文學運動,革命文學標志現代文學從藝術形式到思想內容的深刻變化。重要內容:左翼革命文學的發展,集中出現了一批革命文學的作家作品,左聯五烈士、東北作家群、蔣光慈、葉紫、魯迅後期、茅盾前期的創作,都看作左翼時間的創作。左翼之外,風格獨立,卓有特色的藝術大家有:巴金、老舍、沈從文、曹禺等。特點:從思想到藝術都進入成熟階段,整個文學創作呈現繁榮、復雜、多元的格局。
③1938-1949年,開端標志:抗戰爆發進一步深化的階段。特點:抗戰爆發,形成全國規模的抗戰文藝運動,使現代文學又出現一次深刻的變化,抗日救亡成為壓倒一切的主題,現代文學密切配合社會發展。由於政治變化,出現國統區、解放區。解放區與國統區已經是不同的社會制度,解放區已經是不同於國統區的「新天地」,局面更復雜,流派更多。關鍵字:抗戰文藝運動、國統區、解放區。

⑸ 現代文學史串講筆記(自考復慣用)

名詞解釋 1, 五四文學革命:五四文學革命是不僅是一次中國文學的革命運動,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文化革命運動。經過晚清文學改良運動以來近20年的雲雨孕育,五四時期,中國現代文學終於在文學革命的催生下,以嶄新的姿態誕生了。五四文學革命是中國現代文學的正式發端。1917年初,胡適,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相繼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和《文學革命論》的文章,標志著文學運動的正式興起。二人的文章從理論上拉開了文學革命的序幕。很快得到了有識之士的響應。文學革命的實踐也邁開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統一戰線。以魯迅郭沫若為代表創作的新文學作品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表明了新文學的實質性進展。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郭沫若的新詩集《女神》都從形式上改變了中國文學的舊貌。五四文學革命時期還出現了大量的社團,刊物,並確立了白話文的地位。這次文學革命是中國歷史上亘古未有的大變革,他的成功從形式上根本改變了中國文學的面貌,從此中國文學走上了嶄新的道路。 2, 革命文學運動:新成立的太陽社和經過整頓的後期創造社於1928年初正式發起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他們大力宣揚文學是宣傳的武器,要為革命斗爭服務,要實現大眾化,革命作家要努力改造世界觀,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克服小資產階級思想,為千千萬萬勞動群眾服務。從文學革命都革命文學,標志著中國現代文學從藝術形式到思想內容的深入發展和變化。 3, 抗戰文藝運動:抗戰的爆發給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全館范圍的抗戰文藝運動充分表明了中共現代文學始終與時代社會相輔相成,同步共進的根本特徵。抗戰文學的主要特點是:形成了全國規模的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救亡成為壓倒一切的文學主題;出現了大量充滿熱情,易於宣傳和富有鼓動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如街頭詩,街頭劇,多人合作的大型戲劇和報告文學等;出現了眾多的文學中心 4, 解放區文藝運動: 5, 延安文藝座談會: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開。毛主席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從根本上闡述了我們的文藝是「為什麼人」(即文藝的方向)和「如何為」(即實現文藝方向的途徑)的問題。《講話》從生活,思想,藝術三個方面論述了創造人民文藝的必須途徑,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深刻總結了新文化運動以來的經驗教訓,解決了新文學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對新文學具有重大深遠的指導意義,造成了我死文學革命以來中國新文學發展進程中有一次深刻的變動。 6, 象徵詩派:以李金發為代表的中國早期象徵詩派是「五四」以後出現與中國詩壇的。象徵派詩人舵手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影響,其作品的特點是注重自我心靈的藝術表現,強調詩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謂「觀念聯絡的奇特」。李金發於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為幸福而歌》,《食客與凶年》,是中國早期象徵詩派的代表作。此為,後期創作社的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也是象徵主義詩歌的重要作者。 7, 九葉詩派:九葉詩派是中國現代文學的末期產生的詩歌流派,他們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同時有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災難。他們有著共同的追求,這是特別注重是個本身價值的一群,如其代表詩人辛迪所說「我的是寧願讓一個讀者讀一千遍,也不願讓一千個讀者只讀一遍」他們要求堅持文學的本身價值和獨立傳統,在藝術和現實之間求得平衡;他們還追求個人與時代的融合,主張必須以血肉的感情書寫思想的探索,首先是思想自己,思想希冀與一切社會歷史生活的嚴肅關聯,既要有凝聚的沉潛德育深切的個人投擲,又要有全局的把握和超人的目光。 8, 街頭詩運動:1938年夏,田間來到延安,於是認柯仲平一起,積極提倡街頭詩運動。所謂街頭詩,就是群眾的詩,它是抄寫在村莊的門樓,牆壁上或印成傳單散發的通俗政治鼓動詩,也叫牆頭詩或詩傳單。這種詩歌形式出現後,受到群眾的歡迎,起到鼓舞人民,打擊敵人的戰斗作用。田間的街頭詩最為突出,洶涌著詩人從心底流出來的政治熱情,有昂揚激盪的節奏感,語言簡練,通俗易懂,在群眾中廣為流傳。 2003年北師大現代文學史串講資料(簡答與論述部分) 三、簡答與論述 1、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重要階段?各個階段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是什麼?各個階段之間有什麼內在的聯系? 一般把1919前後到1949年之間的大約30年的文學發展稱為中國現代文學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學運動時期。文學革命開端時間,開創性的作品:胡適《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文學革命論》、魯迅《狂人日記》、郭沫若《女神》、胡適的白話新詩,戲劇、小品散文的出現,最早的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現實主義)、創造社(為藝術浪漫主義),特點:奠基性,開創性。2)1928-1937年,開始的標志是革命文學運動的開始。創造社、太陽社於1928年正式發起革命文學運動,革命文學標志現代文學從藝術形式到思想內容的深刻變化。重要內容:(1)左翼革命文學的發展,集中出現了一批革命文學的作家作品,左聯五烈士、東北作家群、蔣光慈、葉紫、魯迅後期、茅盾前期的創作,都看作左翼時間的創作。(2)左翼之外,風格獨立,卓有特色的藝術大家有:巴金、老舍、沈從文、曹禺等。特點:從思想到藝術都進入成熟階段,整個文學創作呈現繁榮、復雜、多元的格局。3)1938-1949年,開端標志:抗戰爆發進一步深化的階段。特點:(1)抗戰爆發,形成全國規模的抗戰文藝運動,使現代文學又出現一次深刻的變化,抗日救亡成為壓倒一切的主題,現代文學密切配合社會發展。(2)由於政治變化,出現國統區、解放區。解放區與國統區已經是不同的社會制度,解放區已經是不同於國統區的「新天地」,局面更復雜,流派更多。關鍵字:抗戰文藝運動、國統區、解放區。(內在聯系我沒有寫,再聽錄音) 2、簡單理解五四新文學初期,在各種文體的發展中,為什麼散文的成就最大? 其一,傳統文學,傳統觀念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學,以文為本,文章是正宗,這樣一種文學主張,對五四散文的發展依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無形地在思想中影響著人們。其二,散文創作具有無形龐大的作者隊伍,這是其他幾種文體不能比的,詩人不一定寫小說,劇作家不一定寫詩,但所有人都寫散文,造成了隊伍無形壯大,帶來作品數量的優勢,成就相對來講就高一點。其三,五四時間是一個思想大解放的時期,思想空前自由,而散文最能適應當時時代特點,可嚴肅、可放鬆,可大可小,這幾個方面,決定了散文成就更大。 3、在魯迅、老舍、張天翼錢鍾書等人的筆下,現代小說諷刺幽默的特色各呈現出什麼樣的形態? 這四個人都在其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與技巧表現出其諷刺幽默的風格。1)魯迅諷刺幽默是一種思想結果,來自一種敏銳的思考,對本質問題的深刻揭示,來自於思想的深刻性,來自一種邏輯的思辯的色彩。以及魯迅刻畫人物的特別,擅長人物的典型性、類型化的刻畫,以至達到特殊的諷刺幽默效果。2)老舍的諷刺幽默來自一種寬厚,來自一種從容,溫文爾雅。北京語言的嫻熟的運用,作品中顯示的諷刺幽默是比較溫和的,即使是挖苦人,也不那麼銳利,那麼尖刻。3)張天翼的諷刺幽默來自一種辛辣、尖刻,冷峻的,更多的帶有一種冷麵的幽默,其小說的諷刺幽默是充滿淚水的,是來自於沉重和輕松之間的對比,文學史上稱為「冷麵幽默」。4)錢鍾書以其淵博學識,較豐富的人生閱歷,古今知識的厚重,在其作品中表現出的諷刺幽默更多的來自於的一種學者式的智慧,有一種獨特的語言魅力,是妙筆生花的。 4、以郁達夫、蕭紅、沈從文、孫犁等人為例,論述分析現代作家在追求小說的散文化和詩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個性的差異? 幾個人的小說的共同點是不注重情節的連貫,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節淡化。不同點:『郁』以情緒的流動結構作品,感情的放縱,聽任感情的宣洩,抒情方式不講究節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論》;從郁到孫,抒情表現在小說這種文體上,有一重要特點,即小說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強,不以情節取勝,而重在抒情。『蕭』主要是著力描寫散點的透視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內在的一面,處於前二者之間,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構造了一個田園牧歌、詩一樣的王國,在結構上大幅度跳躍,善於採用雖斷若續的表現方法;『孫』到孫梨的筆下,小說的散體化與詩化已經進步了許多,達到了一種融合,一種更高的意境,進一步開拓了小說文體的空間,使其更寬闊,更自由,融敘述、抒情、議論為一體,結構靈活,講究節制的美,講究分寸,如《荷花澱》。 5、簡單敘述丁玲和張愛玲的小說各自在哪些方面達到了對時代社會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見長。但深度的視角不同。『丁』對社會問題分析(包含階級)表現思想的深度大膽。『張』對人性的分析顯示出其深度,來源於對生活痛惜的體驗。她們都擅長於對人物內心深處的描寫,擅於把人性放在心裡深處來表現。丁玲表現的是農村中的階段關系,寫的是農民與土地的關系,農民奪取土地和長久擁有土地之間的問題,農民自我階級間的斗爭,丁玲就是在後一個問題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確,顯示了獨立而深刻的思考,達到了一個很深的深度,如《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張愛玲表現的是大都市中的人際關系,描寫的是人與金錢的關系,金錢對人性的巨大的腐蝕和誘惑,看到人性在金錢面前的變異,本質上的變化是擋不住的,張愛玲在後者抓得更深刻更准確。二人都能對各自描寫對象的准確的把握,如《傾城三月》《金鎖記》。 6、簡單對比冰心和蕭紅的創作,各自顯示了什麼樣的審美追求? 她們都基於對社會本質的認識和了解,但她們所表現的所有不同,一個表現愛,一個表現恨,有不同的藝術表現和追求。『冰心』最大的追求是歐歌人類之愛,頌揚人性的美好,有了愛就有一切,愛能融化一切,復甦一切,愛是拯救一切的神奇力量,代表作《超人》,是冰心這種愛的象徵,冰心是充滿理想化的作家,有一種浪漫的情調,但冰心並不膚淺,並不認為這個世界已經都充滿了愛,而是缺乏愛所以她要追求、頌揚愛。『蕭紅』審美追求與冰心相反,表現出對人生的痛苦、失望和悲傷,塢地揭露了人世間的丑惡、殘忍和冷漠。她更多看到是飢餓、孤獨和凄涼等景象。直接來源於她於生活的本質的表現。通過這種血淋淋的表現來顯示社會的本質。如《小城三月》是對人生悲涼的象徵。 7、老舍和丁玲小說創作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代表作與特色是什麼? 老舍的創作道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三部長篇小《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早期的三個長篇基本上顯示了老舍創作的基本風格,對市民命運的密切關注,幽默譏諷的筆法特色初步顯示出來。中期:小說創作的成熟期《駱駝祥子》《離婚》《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月芽》。代表作《駱駝祥子》。《離婚》標志幽默譏諷的特色開始成熟了,《貓城》是長篇,有政治色彩和寓言故事。這個階段對市民形象的塑造達到了典型化的程度,幽默風格達到了圓潤的境地,是老舍高峰和成熟期的創作。後期:顯示了風格的發展和變化,以《四世同堂》為突出特點,老舍對市民形象的描寫,已經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獨特的體系,構成了老舍的市民世界,幽默諷刺進一步深入轉化為批判和揭露。縱觀老舍整個的創作,除了上述特點以外,還有一個獨特的風格,即是他的語言特色,老舍的作品顯出鮮明的濃厚的京味文化。 丁的創作道路分為三個階段。初期,20年代,發表以個性解放,婦女解放為主題的作品,以《莎菲女士的日記》為代表,基本顯示了她的創作特點,顯示出一種深刻敏銳的政治見解和政治眼光。中期,30年代(即30年代到解放區前後的創作),一部分繼續表現知識分子、農民命運的作品,另一部分是來解放區以後表現農民、女性,這個時期創作的過度體現了丁玲思想發展的變化。後期,40年代,以《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寫農民地位命運的變化,顯示了丁玲思想、藝術上的高峰。這三個階段共同體現了丁創作的總體特點,不同時代最重要的、最敏銳的問題,以一個女性特有的敏銳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始終感應、追隨著時代的步伐,在積極的思考。

2003年北師大現代文學史串講資料(基本知識和名詞解釋) 8、茅盾《子夜》對現代長篇小說藝術框架的構建有什麼獨特的貢獻? 茅盾《子夜》對現代長篇小說藝術框架的構建的獨特的貢獻是大規模,全景性地反映描寫時代社會生活,《子夜》讓我們看到整個時代長篇小說的成熟和成功。a.《子夜》顯示了一種開朗視野,宏大嚴謹的結構,線索繁多,人物關系復雜,反映各種矛盾,始終圍繞一個交點,一條主線,一個中心人物,以吳遜甫為代表的民族資本家的命運。b.塑造吳遜甫這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善於把人物放在廣闊時代背景中描寫,善於提示人物性格和命運在時代社會發展中變化,以故事情節刻畫人物,又以人物帶動情節的發展寫人,寫物融為一體,合二為一。c.多種藝術手法的運用。最主要的手法是典型人物和環境的塑造,即人物和生活背景的關系,運用細節描寫手法(用細節描寫很深的具有時間跨度的東西),吳太太與雷參謀(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一朵枯萎的玫瑰花。場景(環境),交易場所,農村、紗廠等,刻意的場景描寫來提示人物本質,趙伯韜用場面顯示基本質,心理描寫手法,杜竹齋以復雜深刻的內心矛盾,其他從農村來的資本家的內心矛盾語言藝術的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作家個性化的敘述語言。敘述語言是客觀,准確,冷靜,沒有抒情和議論,主要是作家的描寫(生活材料,堆積多,藝術消化不夠),人物語言是鮮活的,個性化的,語言符合其身份和地位,趙伯韜凌駕一切,吳遜甫,多面(懇切,剛腹自用),人物語言,越鮮活,個性化,茅盾的敘述語言越客觀,越准冷靜。 9、趙樹理《小二黑結婚》農村題材的作品中,開拓出哪些嶄新的時代意義?對農民命運的描寫有什麼根本性的突破? 趙是解放區作家中,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刻的關注農民命運的作家,這種關注的視角很獨特,以《小二黑結婚》為例。首先,趙的小說有高度的敏銳的政治眼光和時代責任感,認識到一些人們不以為然的司空見慣的現象,從農村中的日常生活、風俗民情,敏銳地感受到解放區的時代變化了,政權改變了,但人們的思想變化還遠遠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趙的作品告訴我們,以魯迅開始對農民的思想啟蒙和改造,這樣的思考仍然是解放區作家的重要任務,並不因為政權變化了,農民落後的思想就一掃而光了,《小二黑結婚》是從解放區依然存在的包辦婚姻的角度來寫的。更沉重的告訴我們,封建意識還是很頑固的,作家從敏銳的政治視角來寫。其次,趙的作品特別准確地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在作品中描寫各種各樣的農民,在當時的農村裡,殘存的封建勢力在人民政權下不成氣候,象二黑、小芹這樣有先進意識的農民還是不多的,在農民中更普遍的是像三仙姑這些農民是絕大多數,還根不上時代的步伐方向,他們也在跟著時代的主潮,只是跟不上,他們已經在轉變之中了,而這些是中國發展前途的基礎,作者這些人給予熱情的期待,是善意的扶持,這個描寫體現了魯迅以來對農民描寫的變化,趙抓住了時代的本質。對農民命運的描寫在趙的小說中我們看到中國農民的發展變化,並由此看到了中國的前途,在理解、同情中對農民的命運充滿了期待,體現了中國現代文學史至魯迅以來對農民描寫的根本變化,在民族化,大眾化的創作中,顯示了自己獨特的追求。 10、30年代初中期曹禺《雷雨》《日出》等作品,真正顯示了話劇這種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結合現代話劇的發生、發展來論述曹禺是真正意義上的話劇奠基人? 中國的話劇從世紀之初的引進,一直到曹禺《雷雨》《日出》問世,人們才領略到話劇這種藝術形式的魅力。是種高雅藝術,曹禺在某種意義上講,曹禺是中國現代戲劇史上最卓越的開拓者,是中國的話劇的奠基人,是他奠定了中國話劇由引入發展到走向成熟的基業。現代的話劇作為一種移植的藝術品種,在新文學中起步並不晚,經過胡適、田漢、洪深、歐陽予倩這四位奠基人的積極努力,一直在推動著話劇的發展;現代話劇的發展,一直沒有得到高度的認同,一直沒有真正感受到話劇的真正魅力。曹的出現,《雷雨》《日出》的問世,中國的讀者和觀眾才真正為話劇所震撼,所傾倒,中國現代話劇真正走向成熟,嚴格地講是從曹禺的劇作問世後才開始的。兩部作品一舉奠定了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曹禺的話劇創作從藝術結構、人物形象、語言形式,從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顯示了中國現代話劇的價值。是最中國的,也是最不中國的,他懂得中國傳統戲劇的表演方法,他表現的是中國典型的傳統的,中國式的情節,這就是最中國的。因為他懂得話劇的是外國的劇種,有其特點要了解,以語言為主,以人物對白來表現情節,又是最不中國的。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把中國的話劇引入中國戲劇,曹是第一人。充分顯示悲劇的力量,在舞台和理論兩個方面來成就中國戲劇,他一出現就是高峰,他的存在是為話劇而存在的。 結構上的,生活戲劇化,沖突,善於運用偶然、巧合來構造激烈的戲劇沖突,在偶然中寓示著必然,在巧合中蓄含著必須,力圖把握命運和命運的難以把握。(這段話我沒有記全,要聽一下錄音)。【話劇的發展脈絡(中國現代話劇史的發展);話劇發展中哪些人做出什麼貢獻;曹禺對話劇的貢獻。】 11、為什麼說魯迅的一出現就是一個高峰(為什麼魯迅的作品一出現就這么成熟、深刻)? 這要從幾個方面來論述,魯迅的生活經歷,思想基礎,審美追求,決定的,也是由時代歷史和文學自身的發展所決定的。生活方面:在人生經歷中對國民的劣根性有深刻的認識,所以魯迅的作品一出現就是成熟的,在新文學以前,他就慮過『立人』的思想,在確立要用文學作為自己終生奮斗的職業,以此作為起點,用文學來拯救民主命運,用文學來改變民族的劣根性,所以魯迅創作的生活與思想基礎是非常深厚的。審美方面:魯迅有對傳統文化的深切體會,打下了良好的中國古典文學的基礎。在南京求學和在日本留學期間,魯迅大量的閱讀了西方古典美學著作,接觸了最新思潮的報刊,這些為他後來從事文藝學術事業提供了豐富的營養,構成了魯迅一出現就是一個高峰,也是為什麼魯迅在文學史上的成就和地位。(要再聽一次錄音,29頁第二題說要結合魯迅的人生經歷和創作道路來回答這個問題) 12、從胡適到穆旦中國新詩大至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並指出各個階段的主要代表詩人、流派在現代文學史上獨特(重要)貢獻? ⑴胡適、郭沫若對傳統的舊詩格式的打破,對現代新詩格局的開創,即破舊立新,開創了一代詩風。⑵以聞一多,徐志摩為代表的新月詩派,提倡新詩格律化,對中國現代新詩的健康發展做出了特有的貢獻,從某種意義上看,他們也是對中國古典詩歌優秀傳統的繼承和出新,即新中有舊。⑶戴望舒所代表的20年代末期,30年代初期的現代派詩歌的出現,貢獻在於及時的感應著世界文學思潮的發展和流變,吸取了現代主義的一些表現手法,並表達了現代人生的一些獨特的情緒,代表作《雨巷》,同時,30年代現代派詩人比較注重舊詩歌中的情韻,含蓄的長外,因此,30年代的詩人豐富了現代新詩的格局,提高了新詩的表現藝術,擴大了新詩創作的視野,特別是在探索中西詩歌審美追求的契合點上,開辟了一條現代新詩的發展道路。⑷艾青,抗戰前期,40年代初中期的詩人,是胡、郭以來現代詩歌的第二個高峰,是新的聚合和新的開創。他把胡、郭等人開創的現代自由詩的開放灑脫與新月詩人特別注重格律的規范化追求融合起來,加以重新的整合,開創了自己獨特的散文美、散體化的詩歌。⑸以穆旦等人為代表的九葉詩派,40年代中後期。貢獻在新的時代社會條件下,及時的感受著時代發展的信息,同時又更加充分的吸取外國現代派詩歌的營養,因此,他們追求詩歌的純粹的藝術性、實用性,注重詩歌本身價值,他們還追求個人與整個時代的融合,他們詩的詩情詩意、形式和語言都與傳統的詩不同了,他們用新鮮的感覺與新穎的看法來寫詩,是反傳統的,是有創新的。(再聽錄音) (註:⑴+⑵也是一道題「結合中國現代新詩的發歷程,闡述新月詩派新格律詩的理論和實踐所顯示出的意義」。⑴+⑵+⑶+⑷也是一道題「為什麼說艾青是郭沫若等人以來的現代新詩發展的第二個高峰?」) 13、郭沫若的新詩創作在中國現代新詩發展史上的獨特貢獻是什麼? 就郭沫若的新詩創作本身而論,其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都並不是最傑出的。但是郭沫若的最大貢獻在於,他首先徹底打破了中國傳統舊詩的格式,以真正的嶄新的現代詩歌的形式取而代之。郭沫若的詩讓人們看過以後知道了什麼是現代新詩,讓人們看過以後知道了現代新詩原來是可以這樣寫的。郭沫若是中國現代新詩真正意義上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14、《四世同堂》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 1)思想的豐富性。它既是一部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罪惡史,又是一部中華民族抗爭侵略者的覺醒史和斗爭史,作品具有廣闊的史詩意味。2)思想的深刻性。它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抗戰時期,論陷了的北平),深刻展現了我們民族性格的種種情狀,深刻反省了民族性格的變化與升華(好的變壞,壞的變好,好的更好,壞的更壞)。作品具有深刻的反思意味。 15、《四世同堂》比老舍以往創作的突破: 1)在人物塑造上,《四》集老舍平民世界之大成,終於完整地、系統地塑造刻畫了市民形象的群體,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構成了完整的市民形象的體系。2)在藝術結構上,《四》打破了老舍以往主人公命運單線索發展的結構模式,而是眾多人物命運,眾多的情節線索,縱橫交叉,構成了一網狀的結構方式,極大拓展了作品的生活分量和容納的空間。3)在語言特色上,《四》把老舍一以貫之的北京方言口語推向更為純熟,更為豐富,更為生動准確地境地,該作可以稱為老舍的『語言庫』。 16、《邊城》所體現的沈從文小說的風格特色: 1)《邊城》是一曲充滿愛和美的人生頌歌,青年男女的情愛,祖孫父子的親愛,人們之間的友愛,湘西風俗風景的可愛,以及這些愛中蘊蓄的美,融合在整個故事和人物之中,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美感。2=小說不以曲折的情節取勝,而是看重作品的寫意性與抒情性,獨創出一種詩化的境地。《邊城》全書21節,每一節都是詩,也都像夢,然而又是現實,是夢與現實的協調一致。3=結構疏放,色味清淡,意境超逸。這類小說發韌於『五四』時期的現代抒情小說,並將其大大地推進了一步,影響了後來的許多作者。

⑹ 郁達夫的創作分為幾個階段

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 早期的散文創作(1920年—1933年)。在這十幾年的時間里,他一共寫了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議論雜文,表現了他從日本回國時滿懷希望的心情和見到滿目瘡咦的祖國後無限失望的感嘆,既有他對革命的前途感傷悲觀的思想,又有對革命慷慨激昂,疾聲吶喊的激進的理論郁達夫作品圖片(12張)。 首先,強烈地表現作家個性,這是郁達夫散文創作的理論認識,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散文中無所顧忌地對自己的思想、生活細節進行詳細的描寫,非常強效地表現了他「自敘傳」的獨特風格。第二,憂郁感傷的情凋。郁達夫的散文,與小說一樣與眾不伺,憂郁感傷的情調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創作中。第三,恣肆坦誠、熱情呼號的自剖式的文字。第四,回腸盪氣的詩的調子。另外,郁達夫散文中那種不拘形式縱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達夫的散文發出的是帶有強烈個性的自己的聲音,篇篇洋溢著回腸盪氣的詩的情調,熱情坦白,毫無遮掩地表現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里的苦悶心情,展現出一幅幅感傷,憂郁而又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面。
中期的散文創作(1933年—1938年) 。這個時期,是他思想的一個低潮期,由於國民黨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極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種落後的「名士」風度,留連往返於山林江湖。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為從封建舊營壘中出來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弱點:軟弱性和妥協性。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他憎惡現實,不願同流合污,才逃遁的這一面。
晚期的散文創作(1938年—1945年)。1938年春,他參加了政治部第三廳的抗日宣傳工作,他用筆參加戰斗,寫下了許多政論文章,用自己熱情的聲音來鼓舞人們戰斗。

⑺ 郭沫若的生平道路可以分為幾個時期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生於四川省樂山縣銅河沙灣。

1921年,發表第一本新詩集《女神》,書中洋溢著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息,《女神》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為中國新詩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與郁達夫等人一同創立上海文學學社「創造社」,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旗手。

1922年3月15日,《創造季刊》問世。這一時期,郭沫若的詩作同胡適等人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作品,影響了日據時期台灣的早期新詩創作。[6]

1926年到1927年,任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

1927年,他就任蔣介石總司令指揮下的北伐軍總政治部副主任。

1930年,他撰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通過引用當時的歷史文獻資料與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學發展規律的論斷,證明中國同樣經歷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郭沫若由此在中國開創了唯物史觀派,該學派在此後占據了中國學術界的主流地位。

隨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綱領的中國共產黨走上執政舞台,該書的觀點被當作中小學課本的參考教材之一。郭沫若憑借這一時期的甲骨文研究而與王國維、羅振玉、董作賓並稱甲骨四堂,並藉此於1948年當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之後,擔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期間組織了聲勢浩大的武漢抗戰文化運動,發動歌詠、話劇、電影等各界一同宣傳抗戰。他也創作了大量話劇劇本,鼓舞民心士氣,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膽》、《高漸離》六齣歷史悲劇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歡迎。台大歷史系教授王遠義認為郭沫若等人這一時期的作品,開創了一條大眾形式與精英創作結合,現代性與傳統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學與文化道路。

1948年國共內戰期間,郭沫若因為考古學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當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員在《知識場域的桂冠:從第一屆中研院院士的選舉談起》一文,敘述了這次中研院院士選舉和郭沫若的當選過程。

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文聯主席等要職,當選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二、第三、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長期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曾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


資料部分來自網路,整理成篇。

⑻ 中國當代文學發展脈絡、幾個階段

中國當代文學發展脈絡: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中國已進入"社會主義革命"階段,必然地出現一種新的性質的文學形態。

到50年代後期,"新文學"的使用已大大減少,開始出現了以"現代文學"加以取代的趨向,而"當代文學"是"社會主義文學"的這一理解,一直延續到80年代以前的若干當代文學史的寫作中。

改革開放後,當代文學的多元化使得各種當代文學論著異彩紛呈。

以啟蒙主義為特徵的"五四"文化傳統是一種一元化價值取向的知識分子的運動,以魯迅為代表的"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實踐被認同為新文學傳統的主流。

中國文學史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形成了兩種傳統:"五四"新文學的啟蒙文化傳統和抗戰以來的戰爭文化傳統.這兩種文學傳統,有時是以互相補充或者比較一致的方式,有時則以互相沖突以致取代的方式來影響當代文學。

中國當代文學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78年

"第一次文代會"的召開,使長期被分離在兩個地區(國民黨統治區和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的文學工作者終於"會師"。

"五四"新文學的戰斗傳統和戰爭中形成的解放區文化傳統在目標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並且正式確立了毛澤東的《講話》所規定的中國文藝新方向為全國文藝工作的方向。

在當時,當身帶硝煙的人們從事和平建設以後,文化心理上很自然地保留著戰爭時代的痕跡,在這種文化氛圍的制約下,文學觀念由軍事軌道轉入政治軌道,兩軍對陣的思維模式具體地表現為片面強調階級斗爭的教條模式。

第二階段:1978年--1989年

文學的真正"復甦"來說,是以1978年8 月開始的"傷痕文學"為標志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抗戰以來影響了中國文化建構四十年的戰爭文化規范被否定。

1979年10月在第四次文代會上,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辭,明確提出了"不要橫加干涉"的意見,並且承認文藝創作是一種復雜的精神勞動。

黨"不是要求文學藝術從屬於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而是根據文學藝術的特徵和發展規律,幫助文藝工作者獲得條件來不斷繁榮文學藝術事業。"

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 "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總方針。1984年胡啟立代表中共中央出席第四次作家代表大會作出了"創作自由"的許諾。

80年代的文學充滿了生機勃勃的創新精神和活躍氣氛,"五四"新文學傳統又漸漸地恢復了活力。

第三階段:90年代——新世紀

90年代初的文化特徵:知識分子在"共名"狀態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會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覺中逐漸形成。

在文學創作上則體現為作家放棄了宏大歷史敘事,轉向個人化的敘事立場,特別是由此走向了對於民間立場的重新發現與主動認同。新文學的傳統在90年代表現出新的活力。

(8)創造社階段擴展閱讀:

現狀:

中國當代文學體制沿襲1949年以後的官方文學體制,培養出大量庸俗腐朽,阿諛逢迎體制內作家,曠日持久地製造出人類文明時代以來巨量的文學垃圾。

而少數具有精神自省的自由作家所創作的有著較高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文學精品難以面世,導致中國當代不僅文學界,而是全社會腐朽庸俗之風日盛,精神與思想面臨全面崩潰的局面。

文學作為引領人類精神的燈塔的作用日益退化。

近代文學的產生主要有兩個原因:

1、在當時的社會大的環境影響下,西方的各種思想文化流入中國對當時中國傳統的文學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傳統文學在當時先進的知識分子的吸收結合融合產生了近代文學;

2、在當時中國的自身原因,八股文在當時己經不適用了,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中國當時的知識分子進過不斷摸索學習產生了近代文學,也對當時的思想啟蒙運動以及當時的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當時特色的社會背景下,近代文學有其顯著的特點。它的創作目的就是為了讓當時的人名擺脫舊的文體的束縛,梁啟超倡導新體散文,從小說戲劇方面,改革的呼聲也非常強烈。

⑼ 創造性勞動分為哪幾個階段

分為4個階段,1.准備階段
2.醞釀階段
3.明朗階段
4.驗證階段

創新勞動就是創造性地勞動,即通過人的腦力勞動萌發出技術、知識、思維的革新,從而高效提升勞動效率、產生出超值社會財富或成果的勞動。

閱讀全文

與創造社階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
日本商標注冊多少錢 瀏覽:75
商標注冊證天貓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