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學宿舍想手沖怎麼辦
咖啡豆搞定了,接下來是器具,有了它們你才能做手沖咖啡呀。
必要器具(自己喝足夠了):磨豆器、手沖壺、濾杯、濾紙,以及你的杯子。
可選器具(大神 or 裝~):量勺、電子秤、溫度計、桌布、花瓶、進口下午茶具、單反相機……
先說磨豆器。商業濃縮機請自覺無視,我們自己手沖兩杯咖啡,需要那種貴得要死的龐然大物嗎?新手建議買一個手動磨豆器,咖啡豆倒進去,手把轉轉轉,感受一下豆子們的粉碎感——你會發現,剛烘焙好的豆子,跟放了兩周的豆子,磨起來的手感完全不同(豆子還是新鮮的最好)。
再說手沖壺。它分鶴嘴壺和細嘴壺兩種,建議新手從細嘴壺開始,它更容易控制水流,不管怎麼沖都不會失敗。鶴嘴壺的水流量大,控制不易,適合老手。你別小看水流,如果控製得不好,你很容易把咖啡沖成一杯刷鍋水……
濾杯和濾紙。濾杯有點像我們做化學實驗用的漏斗,需要搭配濾紙使用。濾紙比較好找,個人建議買原漿、不要漂白款,因為漂白款帶有某種氣味,可能會讓你的咖啡多一種迷之口感……
至於其他可選器具,看個人需求即可。我個人是不用稱的,今天想喝淡一點,咖啡豆就少磨一點,反之就多一點,看心情嘛,做人那麼處女座幹嘛,喝杯咖啡沒必要把自己逼瘋吧?
N4技巧小tips
最後,也是最玄學的部分——技巧。
這東西誰也說不明白。比如水溫,很多人認為 85 度最好,然而美國精品咖啡協會建議是 93 度,然而我們把水燒開、灌到常溫的手沖壺里大概是 95 度,然而……咳咳,科學告訴我們,水溫越高越能加速溶解、芳香物質的釋放……但你又怎麼解釋冷萃咖啡,一樣很醇厚啊……
我個人的經驗,在咖啡豆不變的前提下,影響手沖咖啡味道的因素有三點:研磨度、水溫、時間。簡單說就是,咖啡磨得越細,水與咖啡接觸的面積就越大,咖啡就越苦,反之就是更酸;水溫越高,咖啡香氣就越明顯,同時也會增加苦味;水和咖啡接觸時間越久,咖啡就越醇厚,當然苦味也會更強烈。
嗯,是不是很玄學……
▲米奇表示,煮咖啡哪來那麼多玄學
其實啊,只要你選對咖啡豆、器具齊全,自己想怎麼沖都行:滾水沖熱水沖,快沖慢沖懶人沖,繞圈沖定點沖狂野沖,站沖坐沖倒立沖,睜眼沖閉眼沖念經沖,英倫紳士沖法式貴婦沖日系性冷淡沖……隨便!
現在,煮開你的熱水,掏出你的磨豆器,磨好你的咖啡豆,搭好你的濾杯濾紙,撒上你的咖啡粉,用手沖壺緩緩注入熱水,讓咖啡粉充分潤濕……大概十分鍾,你就能喝到一杯外面賣很貴的手沖咖啡啦!
N5防坑建議
別買咖啡粉。通常,咖啡豆在磨成粉之後, 1 分鍾之內香氣會流失一大半,更何況咖啡粉呢。而且,咖啡粉更容易受潮,哪天你喝到臭腳丫味別怪我。
濃縮咖啡跟手沖不是一回事。也沒有誰高誰低,只是方法不同導致出品不同。
用礦泉水。你都上手沖器具了,就別再用暖壺里燒開的自來水了好嗎?
一杯好咖啡,不需要加奶,更不需要加糖。
不要迷信大品牌。那些在圈內小有名氣的咖啡館,水平比大牌連鎖店高得不知道哪裡去了,還能跟你談笑風生。
多多練手,多多品嘗才是王道。
㈡ 作文:家鄉的美景
我有時候在MSN上和朋友聊天,說,作為一個北方人……朋友驚問,你是北方人?不會是東北的吧?我說我是安徽阜陽人,阜陽就在安徽的最西北部啊,朋友便呵呵地笑。對於遠在北京的他們來說,黃河以南皆是南方,我自稱北方人,實在有點大言不慚。
但在我心中,阜陽就是一座很北方的城,而且越來越北方了。
美食:很混沌,很豐富
阜陽小吃的妙處,都在於這種混沌的豐富,再簡單的小吃,味道里都要有很多層次。
南人食米,北人食麵。非要嚴格地摳字眼,難免有失偏頗,但說這是個大趨勢,基本上是沒問題的。阜陽的吃食,多以麵食為主,我小時候最愛去糧店,不是熱愛那些大米白面,是喜歡看那裡擺放的極其壯觀的油炸饊子,金燦燦的一盤盤,碼得像小山似的,油香四溢,我現在看到「米爛陳倉」這個詞,就會很沒道理地想起那個場景。
後來才知道,饊子是少數民族兄弟的發明,如今仍是開齋節美食中的主角,在阜陽如此普及,大約跟這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城有關吧。阜陽的很多吃食,都有一種好像得在西北才有的異族情調,我小時候跟爸媽逛夜市,每每看到小吃挑子上除了掛著汽燈,還有「清真教門」的木牌子。後來木牌子漸漸地不見了,思之令人惆悵。前幾年我去開封,在那裡的小吃攤子上又見這樣的木牌,宛若童年重來,又有與故人重逢的狂喜。
盡管那牌子很少掛出,但阜陽的美食,多有一種非漢族的粗獷和豐富。比如格拉條,用機器軋出來的一種像面條、更圓而粗的麵食,外地人打旁邊一看,總不明白這玩意有什麼好吃的,但我想念家鄉的味道時,最憶的,便是這低調樸素的格拉條。
格拉條的風情,得在搭配了各色作料與配料之後才能體現出來。作料主要是辣椒油和芝麻醬。辣椒油的辣,芝麻醬的香,混在一起,又香又辣,相得益彰。配料則沒有一定之規,也最能決定一家格拉條店的成敗,尋常為豆角豆芽之屬,講究點的,則會加入許多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東西。我在小城中常去的一家,多了一樣碎花生米,說起來好像很平常,但格拉條本身的勁道與口感,豆角與豆芽質地不同的鮮脆,都是偏軟性,唯獨花生碎粒香而微硬,是恰到好處的那麼一點撥,因為細碎,並不要搶十成風頭。將上述一切,放在一起大嚼,是一種天下之美皆在唇齒之間的豐富,起碼那一刻,我對生活是滿意的。
阜陽小吃的妙處,都在於這種混沌的豐富,再簡單的小吃,味道里都要有很多層次。芝麻醬以特別的出味能力,活躍在各種小吃之上,我在合肥吃涼皮常覺得寡淡,就是因少了芝麻醬的摻合,辣椒油和醬油醋們各自為政,無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膠泥感。
阜陽總是刻意要把最簡單的,做得不簡單,我讀書時候校門口賣的八寶粥,不過幾毛錢一碗,但竟有藕粉芝麻麥仁葡萄乾陳皮玫瑰等十好幾種原料,賣八寶粥的女人,極有耐心地,打面前的瓶瓶罐罐里取出來,放入一隻小瓷碗,再將長嘴銅壺里的熱水緩緩兌入,藕粉變成半透明的糊糊,五顏六色的食材淪陷於其中,互相滲入,失去自我,成為我們口舌中旖旎的風光。
一般說來,城市都是越變越沒有風格的,這兩年回阜陽,卻見它北方的特色愈加濃重,好友帶我去阜王路一帶吃小吃,竟然是羊頭與羊蹄,好大一塊煮在鐵鍋里,熱氣蒸騰,要吃就現盛上來。雖然我未敢問津,但是在清寒的天氣里,坐在被油煙熏得黢黑的小鋪子里,望著外面路上來來往往的人流,以及更遠處清河廣場上那個正咿咿呀呀地唱著豫劇的戲台,一時間,竟有種在遠方的怔忡。是的,生活在別處,當我們遠離家鄉,在異鄉生存,被一次次回望的家鄉,也就成了值得品味的別處了。
美女:彪悍的作女們
我認識的阜陽女人中,有許多很能折騰的作女,生命不息,折騰不止。
說過美食,輪到美女了。曾幾何時,我對阜陽的美女像對阜陽美食一樣自信,認為就我到過的地方而言,在阜陽見過的美女是最多的。後來我們主任幫我普及了一下統計學知識,我在阜陽所以見到了數量最多的美女,是因為我在這個城市待的時間最長,如果能夠精確地拿數目除以時間,就會發現不是那麼回事。
但不管怎樣,走在阜陽街頭,你一定不會感到寂寞的,也許是相對靠近淮河,兩岸流民來來去去,南北結合的優勢體現在相貌上。阜陽的女孩子,一般說來,皮膚和五官硬體都說得過去。另一方面,阜陽雖是一個小城市,卻甚是講究穿著。半年前,出版公司的策劃同我去阜陽簽售,一抬眼看到一家專賣店,十分吃驚,據他說,就是在北京,也只有在比較高檔的商場,才能看到這家專賣店的身影。寫到這里我想到一件事,老有人批評我結婚生子之後不修邊幅,且呈每況愈下之勢,其實我的形象指數走低,未必和我的家庭生活有關系,更有可能的,是我離開阜陽的年頭越來越長,它對我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小了。
不管怎麼樣,單是說容貌,排除個人感情而言,阜陽女人並不比其他地方的女人特別多少。個人以為,吾鄉女人勝在性格,當然,每一個地方都有各種性格的人,我說的,還是我的個人經驗,或者說,就我視線范圍內比較突出的一群。
在阜陽,是有許多像我媽那種溫良恭儉讓的女性,也許還占據了大多數。但是,你知道,像我媽這類人是沒有什麼好寫的,身上的色彩太淡,活得過於平鋪直敘,打小我感興趣的是跟我媽完全不同的那一類,怎麼形容她們呢?用人家說俺的男性老鄉曹操的那句話吧: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這類女人的特色是相貌出眾,聰明能幹,若是遇人很淑,她們絕對是出得廳堂下得廚房的絕佳主婦,大事小事都能玩得轉擺得平。但是,由於她們身上自帶某些優秀的秉性,對生活也就有了更多的期許,若是遇人不淑,「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句話對於她們,根本是個荒謬的道理,她們絕不會隨波逐流,甘心於命運的擺布,那種奮爭映到他人眼裡,就成了兩個字,叫做「折騰」。
我認識的阜陽女人中,有許多很能折騰的作女,生命不息,折騰不止,她們一定要凝聚自己所有的能量,看到所有的夢想都發光。她們也一般不甘心困守小城,目標永遠在遠方,在干成一番事業的同時,也往往給他人留下很多話題,不久前頻頻上娛樂頭條的潘蔚你們知道吧?看到照片我才想起來,這不就是俺們阜陽女人,經常找俺弟弟大宇照相的那位美女?她的感情問題咱們在這里暫且不討論,單看媒體報道,她熱愛高爾夫,善於烹調,喜歡收拾房子,床邊還經常放本書,那股上進的勁頭,倒是盡顯阜陽女人的本色。
美景:尤司令的花園
這尤家花園,是一位尤姓司令建的,而這位尤司令,跟我家還有些八竿子也許能打到的親戚關系呢。
下面,該說說美景了,盡管我非常想顯擺一下我們家鄉的美景,想過好好地網路一下,再以我擅長的修辭,把那些數據與名詞變得美輪美奐,但是一個寫作者的良心阻止我這樣做,思之再三之後,我得承認,我的家鄉,不是一個以風景見長的地方。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帶我們去春遊,第一年是清潁公園,第二年是魁星樓——我們稱之為三層塔,第三年是文昌閣——我們稱之為七層塔,第三年還去了一趟潁州西湖——以上這些,全是些很大路貨的景緻,本地的文人也許能細細搜羅歷史,湊成一篇華麗文章,但是在中國每一個縣級市,都能找到差不離的景緻吧。
還回到我小學時候,這不是到了第四年了嗎,本地再無可去之處,老師斟酌了再斟酌,決定冒險帶我們來一次遠游,去附近的縣城,也是我出生的潁上縣,參觀那裡的尤家花園。
潁上縣屬於當時的阜陽地區、如今的阜陽市,把該處風景寫進我這篇文章里,我想也不算太牽強。它倒是一個魚米之鄉,臨近淮河,水汊縱橫,我爸還為它寫過詩,具體的句子我忘了,總之比阜陽城區更有說頭就是了。
如今的潁上縣,儼然是一個旅遊勝地,小張庄,八里河,一到旅遊季節,就在各大報紙上刷出廣告,但這些都是後來建的,在俺遙遠的童年,一說起去潁上玩,尤家花園才是首選。
尤家花園在潁上縣城西邊幾公里處,花葉繁茂,草木蔥蘢,小時候也不懂得它有什麼好,只是見識了許多稀罕植物,採集了一些不常見到的果實,回去分贈給小夥伴,亦是一樣可愛的禮物。
後來聽我姥姥說,這尤家花園,是一位尤姓北洋司令建的,而這位尤司令,跟我家還有些八竿子也許能打到的親戚關系呢。我聽了就很驕傲,讓我姥姥說得詳細點,她也說不清楚,因為是我姥爺那邊的親戚。去問我姥爺,他說,根本不是親戚,但確實有點瓜葛。當年他在潁上縣公安局工作時,尤司令作為在押的犯人,經常去幫他們侍弄花草。
聽我姥爺說,解放後,曾擔任豫西七縣「剿匪司令」的尤蔭軒因為可以想像的原因,被逮捕判刑。但幸運的是,他有個兒子,跟他走了不一樣的路,在水利部還是什麼地方擔任要職,他也因此不必受羈押之苦,就在公安局大院里修剪花草。
尤司令有點像愛花如命的秋翁,似乎還沒到解放,他就已經歸隱,將戎馬生平丟到腦後,唯有那一園子的花草,是他性命所系。正因如此,處境的轉換亦不讓他多麼痛苦,他在公安局大院里,安安心心,全心全意地守護著花草們,像是找到了安妥靈魂的所在。
我姥爺他們辦公室里也養花,只是養得不那麼精心,有時下鄉辦個案子,十天半個月才回來,嬌氣點的花草就半死不活的了。我姥爺他們便送到尤司令那裡去,請他救活,每次去,尤司令都憤憤然:你們哪裡是養花啊,啥花跟了你們算倒了霉了。
聽我姥爺這樣復述時,我想,再怎麼說,那會兒尤司令也還算帶罪之身,竟然敢與我公安幹警這樣說話,除了他兒子的關系之外,大概更因為他對花草的熱愛,讓他顧不了其他了吧。
我問我姥爺尤司令什麼樣子,他說,就是一個小老頭,不過看上去特別干凈、精神,於是我就看到在那座偌大的花園里,一個特別干凈、精神的小老頭,與他的小花草們對望,目光悠遠,愛意深長。
這樣一個人,為什麼會去參軍,又是什麼使得他放下武器,拾起花鋤,背後應該有一段很特別的故事吧。也許有一天,我能夠了解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然後將它寫下來。
再多啰嗦一句的是,作為這個故事背景的潁上,除去自然風景之外,還給我留下了完整的縣城印象。早年我隨我姥姥在街上走,三步就能遇到一個熟人,一路打著招呼,交流著家長里短。
窄窄巷子里,總有咣當作響的石板路,而更讓我感到某種堪稱雋永的詩意的,是縣城的那些早晨。在百貨公司的台階下,有老農蹲在那裡賣東西,或者是幾棵大蔥,或者是一縷煙葉,全賣掉也不過幾毛錢,那麼小的生意,以至於我現在想起來,就不由得想到一句話,他們賣的不是東西,而是寂寞。
㈢ kalita鶴嘴壺怎麼控制溫度
只有燒開自動斷電的開水壺。
溫濕度控制器是可同時對溫度、濕度信號進行測量控制,並實現液晶數字顯示,還可通過按鍵對溫、濕度分別進行上、下限設置和顯示,從而使儀表可以根據現場情況。
㈣ 謎語大全及答案123
編輯本段謎語
雨打黃梅頭—倒霉。(倒梅)
半兩棉花——免談。(免彈)
禿子打傘——無法無天。(無發無天)
矮子過渡——安心。(淹心)。
馬店買豬——沒那事。(沒那市)。
臘月天氣——動手動腳。(凍手凍腳)。
父親向兒子磕頭——豈有此理。(豈有此禮)。
公共廁所扔石頭——引起公憤。(引起公糞)。
反穿皮襖——裝佯。(裝羊)。
孔夫子搬家——凈是輸。(凈是書)。
孕婦走獨木橋——鋌而走險。(鋌而走險)。
外婆死了兒子——無救。(無舅)。
老公拍扇——凄涼。(妻涼)。
秀才的空棺材出葬----------目中無人。(木中無人)。
王八中解元----------規矩。(花生--------------非吵不可。(非炒不可)。
皮匠不帶錐子--------真行。(針行)。
何家姑娘嫁給鄭家----正合適。(鄭何氏)。
和尚的房子----------妙。(廟)。
河邊洗黃蓮----------何苦。(河苦)。
盲人戴眼鏡----------假聰明。(假充明)。
做夢變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飛飛)。
猴子學走路----------假惺惺。(假猩猩)。
精裝茅台------------好久。(好酒)。
蜘蛛拉網------------自私。(自絲)。
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萬歲爺流鼻血--------正紅。(朕紅)。
打破沙鍋------------問到底。(紋到底)。
西瓜地裏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圓)。
脫了舊鞋換新鞋------改邪歸正。(改鞋歸正)。
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
碗底的豆子----------歷歷在目。(粒粒在目)。
賣布不帶尺----------存心不良。(存心不量)。
窮木匠開張----------只有一句。(只有一鋸)。
磚窯裏失火----------謠言。(窯煙)。
燈盞無油------------枉費心。(枉費芯)。
鍾馗嫁妹------------鬼混。(鬼婚)
糞船過江------------裝死。(裝屎)。
黏窩窩摻黃蓮--------一年一年的苦。(一黏一黏的苦)。
葯鋪裏開抽屜--------找玩。(找丸)。
癩蝦蟆跳水井--------不懂。(噗咚)。
唱戲的騎馬----------不行。(步行)。
炒鹹菜不放醬油------有言在先。(有鹽在先)。
吃餃子不吃餡--------調皮。(挑皮)。
從河南到湖南--------難上加難。(南上加南)。
打燈籠搬石頭--------照辦。(照搬)。
大水沖走土地廟------留神。(流神)。
耕地裏甩鞭子--------吹牛。(催牛)。
孩子的脊樑----------小人之輩。(小人之背)。
航空兵翻觔斗--------顛倒是非。(顛倒試飛)。
耗子掉到水缸裏------時髦。(濕毛)。
老和尚住山洞--------沒事。(沒寺)。
貨輪出了海----------外行。(外航)。
火燒旗桿------------長嘆。(長炭)。
黃鼠狼鑽雞籠--------投機。(偷雞)。
醬缸裏泡石頭--------一言難盡。(一鹽難進)。
井裏放爆竹----------有原因。(有圓音)。
老母雞抱空窩--------不簡單。(不見蛋)。
吃人參----------候補。(後補)
皮皇帝的媽媽--------皮太厚。(皮太後)。
千年的石佛像--------老實人。(老石人)。
牽著羊進照相館------出洋相。(出羊相)。
牆上栽菜------------無緣。(無園)。
扇著扇子說話--------瘋言瘋語。(風言風語)。
十兩紋銀------------一定。(一錠)。
守著廁所睡覺--------離死不遠。(離屎不遠)。
唐僧的書------------一本正經。(一本真經)。
小碗兒吃飯----------靠天。(靠添)。
肉鍋丟進河----------昏昏沉沉。(葷葷沉沉)。
王八肚裡插雞毛------歸心似箭。(龜心似箭)。
寺後有個洞----------妙透了。(廟透了)。
壽星齊仙鶴----------沒路了。(沒鹿了)。
十八個錢放兩下------久聞久聞。(九文九文)。
染房的姑娘不穿白鞋--自然。(自染)。
後邊扎小辮------違法亂紀。(尾發亂系)。
爐子翻身------------倒楣。(倒煤)。
㈤ 茶道最早是什麼國家
茶道源於中國,最早是在秦朝之前的蜀國(四川)。
顧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認為飲茶是秦統一巴蜀之後才開始傳播開來,肯定了中國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展起來的。這一說法,現已被絕大多數學者認同。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被譽為是道家的化身。
茶道源於中國,南宋時期傳入日本和朝鮮,之後又傳入西方。
起源
茶道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意思就是:喝茶,飲茶等茶道被廣泛的推行,風靡一時,王公貴族朝臣沒有不喝茶的人。)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由此可見,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陸羽所創的煎茶茶道。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
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
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徑山寺取經,交流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築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檯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
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根據《詩經》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范仍源於中國。
中國的茶道出現很早,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范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復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復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范,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葯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2]
唐代的飲茶方式和唐代的茶湯與我們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同。唐代飲茶,是將茶餅切碎碾成粉末,過「羅」 (「羅」,就是篩子。「茶羅」是一種專門用來篩茶粉的茶具)後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狀,同時還要往裡加鹽、蔥、姜、桔皮、薄荷等,類似於一種可怕的「胡辣湯」。也難怪這種徹底怪味、想像起來都讓人覺得不堪下咽的「茶湯」能提神,能讓人喝了不打瞌睡。
唐代的茶道向後世流傳,在經歷了元朝統治的一百年後徹底在中國的土地上湮滅。反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內容。元代興起的茶葉泡水一直傳到了今天,但這里已經沒有了「道」的成分。今日盛行於中國的所謂「茶道」、「茶文化」,所謂「『勤和簡靜』的茶道思想」,以及諸多扭捏姿態,全是近三十年來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虛的胡扯。所謂「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還有更荒誕的所謂漚了若干年的一個普洱茶餅子價渝百萬的宣傳,則簡直形同欺詐。這正是所謂器之不存,道亦不復。
所以,盡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詞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准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借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文學家王心鑒《詠茶葉》 詩中說:千挑萬選白雲間,銅鍋焙炒柴火煎。泥壺醇香增詩趣,瓷甌碧翠泯憂歡。老聃悟道養雅志,元亮清談祛俗喧。不經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鮮。
茶道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行為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繼承唐宋遺風。
深入挖掘中國文化內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國文化的復興。茶文化既屬中國文化范疇,即為以禮規范在品茶的各個細節,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和飲者的修養、情緒等共同形成的一種意境之美。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一種具體表現,談茶文化必須結合中國漢文化而論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
發展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樹原產地並不是只有中國一個,在世界上的其它國家也發現原生的自然茶樹。但是,世界公認,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有著卓越的貢獻,這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並利用茶這種植物,把它發展形成為中國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並且逐步地傳播到中國的周邊國家乃至整個世界。
秦漢以前巴蜀是中國茶業的搖籃
顧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認為飲茶是秦統一巴蜀之後才開始傳播開來,肯定了中國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展起來的。這一說法,現已被絕大多數學者認同。
巴蜀產茶,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茶區,並以茶為貢品。
關於巴蜀茶業在中國早期茶業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漢成帝時王褒的《童約》,才始見諸記載,內有「烹荼盡具」及「武陽買茶」兩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帶,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出現了專門用具﹔從後一句可以看出,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了如「武陽」一類的茶葉市場。西漢時,成都不但已形成為中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由後來的文獻記載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不僅僅是在秦之前,秦漢乃至西晉,巴蜀仍是中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要中心。
三國兩晉長江中游成為茶業發展壯大
秦漢時期,茶業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而傳播。首先向東部、南部傳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個佐證。茶陵是西漢時設的一個縣,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鄰近江西、廣東邊界,表明西漢時期茶的生產已經傳到了湘、粵、贛毗鄰地區。三國、西晉階段,隨荊楚茶業和茶葉文化在全國傳播的日益發展,也由於地理上的有利條件和較好的經濟文化水平,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在中國茶文化傳播上的地位,逐漸取代巴蜀而明顯重要起來。
三國時,孫吳據有東南半壁江山,這一地區,也是這時中國茶業傳播和發展的主要區域。此時,南方栽種茶樹的規模和范圍有很大的發展,而茶的飲用,也流傳到了北方高門豪族。西晉時長江中游茶業的發展,還可從西晉時期《荊州土記》得到佐證。其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說明荊漢地區茶業的明顯發展,巴蜀獨冠全國的優勢,似已不復存在。
南渡西晉之後,北方豪門過江僑居,建康(南京)成為中國南方的政治中心。這一時期,由於上層社會崇茶之風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東飲茶和茶葉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中國茶業向東南推進。這一時期,中國東南植茶,由浙西進而擴展到了現今溫州、寧波沿海一線。不僅如此,如《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表明東晉和南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也著名起來。三國兩晉之後,茶業重心東移的趨勢,更加明顯化了。
唐代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茶葉生產和技術中心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和飲用,已有一定發展,但北方飲者還不多。及至唐朝中後期,如《膳夫經手錄》所載「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都嗜茶成俗,於是南方茶的生產,隨之空前蓬勃發展了起來。尤其是與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區,茶的生產更是得到了格外發展。唐代中葉後,長江中下游茶區,不僅茶產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術,也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舒州集賢沐芽、湖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茶成為了貢茶就是集中體現。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葉生產,集一時之盛。當時史料記載,安徽祁門周圍,千里之內,各地種茶,山無遺土,業於茶者十之七八。同時由於貢茶設置在江南,大大促進了江南制茶技術的提高,也帶動了全國各茶區的生產和發展。由《茶經》和唐代其它文獻記載來看,這時期茶葉產區已遍及今之四川、陝西、湖北、雲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十四個省區,幾乎達到了與中國近代茶區約略相當的局面。
宋代茶業重心由東向南移
從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國氣候由暖轉寒,致使中國南方南部的茶業,較北部更加迅速發展了起來,並逐漸取代長江中下游茶區,成為茶業的重心。主要表現在貢茶從顧渚紫筍改為福建建安茶,唐時還不曾形成氣候的閔南和嶺南一帶的茶業,明顯地活躍和發展起來。
宋朝茶業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長江一帶早春氣溫較低,茶樹發芽推遲,不能保證茶葉在清明前貢到京都。福建氣候較暖,如歐陽修所說「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作為貢茶,建安茶的採制,必然精益求精,名聲也愈來愈大,成為中國團茶、餅茶製作的主要技術中心,帶動了閔南、嶺南茶區的崛起和發展。由此可見,到了宋代,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宋朝的茶區,基本上已與現代茶區范圍相符,明清以後,茶區基本穩定,茶業的發展主要是體現在茶葉製法和各茶類興衰演變。
程序
洗茶:將沸水倒入壺中,又迅速倒出。
沖泡:沸水再次入壺,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
功夫茶茶具(6張)
客人示敬. 「春風拂面」: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
封壺:蓋上壺蓋,用沸水遍澆壺身。
分杯: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壺」:將壺中茶湯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壺:將茶湯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
奉茶:以茶奉客。
聞香: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在古箏的伴奏下,主泡火熏香。凈手,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宜興的紫砂壺。燙杯溫壺是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潔具提溫。「烏龍入宮」:將烏龍茶放入茶壺。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鑒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分類
煎茶道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最早記述於唐代,有「吃茶」之說。流行於宋代。
法門寺出土的金質茶具,展現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葉經烘乾後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時有時會加入鹽等調料,喝茶時與茶葉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鬥茶道
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麵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
工夫茶道
清代 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後來在安徽祁門地區也有盛行。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器具
置茶器
① 茶則: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壺的用具。
②茶匙:將茶葉由茶則撥入茶壺的器具。
③茶漏(斗):放於壺口上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散落壺外。
④ 茶荷:屬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還可視茶形、斷多寡、聞干香。
⑤ 茶擂:用於將茶荷中的長條形茶葉壓斷,方便投入壺中。
⑥ 茶倉:分裝茶葉的小茶罐。
理茶器
① 茶夾:將茶渣從壺中、杯中夾出;洗杯時可夾杯防手被燙。
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 茶針:用於通壺內網。
④ 茶槳(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於通壺嘴。
⑤茶刀:取、倒茶葉。
分茶器
①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壺中的茶湯泡好後可倒入茶海,然後依人數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數少時則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產生苦澀味。茶海上放濾網可濾去倒茶時隨之流出的茶渣。
品茗器
① 茶杯(品茗杯):用於品啜茶湯。
② 聞香杯:藉以保留茶香用來嗅聞鑒別。
③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盤,可避免茶湯燙手,也起美觀作用。
滌潔器
①茶盤: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
②茶船(茶池、茶洗、壺承):盛放茶壺的器具,也用於盛接溢水及淋壺茶湯,是養壺的必須器具。
③ 渣方:用以盛裝茶渣。
④水方(茶盂、水盂):用於盛接棄置茶水。
⑤ 滌方:用於放置用過後待洗的杯、盤。
⑥茶巾:主要用於干壺,可將茶壺、茶海底部殘留的雜水擦乾;其次用於抹凈桌面水滴。
⑦ 容則:擺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容器。
配件
① 煮水器:種類繁多主要有炭爐(潮汕爐)+玉書碨、酒精爐+玻璃水壺、電熱水壺、電磁爐等。選用要點為茶具配套和諧、煮水無異味。
② 壺墊:紡織品。用於隔開壺與茶船,避免因碰撞而發出響聲影響氣氛。
③ 蓋置:用來放置茶壺蓋、水壺蓋的小盤(一般以茶托代替)。
④ 奉茶盤:奉茶用的托盤。
⑤ 茶拂:置茶後用於拂去茶荷中的殘存茶末。
⑥ 溫度計:用來學習判斷水溫。
⑦ 茶巾盤: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溫度計等。
⑧香爐: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理論
天人合一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華。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正因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國茶人心裡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中國茶人有著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渴望,所以中國茶人最能領略到「情來爽朗滿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覺鶴心杳冥」那種與大自然達到「物我玄會」的絕妙感受。
尊人
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於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托 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
貴生
貴生是道家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義思想。在道家貴生、養生、樂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養生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矩,而是從養生貴生的目的出發,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如馬鈺的一首《長思仁·茶》中寫道:
一槍茶,二槍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未作差。
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
可見,道家飲茶與世俗熱心於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貪圖功利名祿的人飲茶會失眠,這表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賜給道家的瓊漿仙露,飲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當作忘卻紅塵煩惱,逍遙享樂精神的一大樂事。對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調歌頭·詠茶》一詞中寫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槍旗爭展,建溪春色佔先魁。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碾破春無限,飛起綠塵埃。
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台。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坐忘
「坐忘」是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四諦」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為「坐忘」, 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茶道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以及「滌除玄鑒」「澄心味象」的審美觀照,均可通過「坐忘」來實現。
無己
道家不拘名教,純任自然,曠達逍遙的處世態度也是中國茶道的處世之道。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幾年來台灣海峽兩岸茶人頻頻聯合舉辦國際「無我」茶會,日本、韓國茶人也積極參與,這正是對「無我」境界的一種有益嘗試。
道法自然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
物質方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採茶、制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產出好茶。行為方面,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為美,以朴實為美,動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任由心性,絕無造作。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彌漫,彷彿自己與宇宙融合,升華到「無我」的境界。
要素
中華茶道,就其構成要素來說,有環境、禮法、茶藝、修行四大要素[1]。
(一)環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環境下所進行的茶事活動,茶道對環境的選擇、營造尤其講究,旨在通過環境來陶冶、凈化人的心靈,因而需要一個與茶道活動要求相一致的環境。茶道活動的環境不是任意、隨便的,而是經過精心的選擇或營造。茶道環境有三類,一是自然環境,如松間竹下,泉邊溪側,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環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樓閣、畫舫水榭、書房客廳。三是特設環境,即專門用來從事茶道活動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環境和室內環境,茶室的室外環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綠植物及花木。室內環境則往往有掛畫、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掛畫、插花,必不可少。總之,茶道的環境要清雅幽靜,使人進入到此環境中,忘卻俗世,洗盡塵心,熏陶德化。
(二)禮法
茶道活動是要遵照一定的禮法進行,禮既禮貌、禮節、禮儀,法即規范、法則。「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陸羽《茶經》「五之煮」)此為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規矩。
「童子捧獻於前,主起舉甌奉客日:為君以瀉清臆。客起接,舉甌曰:非此不足以破孤悶。乃復坐。飲畢,童子接甌而退。話久情長,禮陳再三。」(朱權《茶譜》序)此為宋明點茶道主、客間的端、接、飲、敘禮儀,頗為謹嚴。禮是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儀容、態度、語言、動作。茶道之禮有主人與客人、客人與客人之間的禮儀、禮節、禮貌。
茶道之法是整個茶事過程中的一系列規范與法度,涉及到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一些規定,如位置、順序、動作、語言、姿態、儀表、儀容等。
茶道的禮法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損益,與時偕行。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禮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禮法內容卻是相對固定不變的。
(三)茶藝
茶藝即飲茶藝術,茶藝有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首先以習茶方式劃分,古今茶藝可劃分為煎茶茶藝、點茶茶藝、泡茶茶藝;其次以主茶具來劃分,則可將泡茶茶藝分為壺泡茶藝、工夫茶藝、蓋碗泡茶藝、玻璃杯泡茶藝、工夫法茶藝。再次則以所用茶葉來劃分。工夫茶藝依發源地又可劃分為武夷工夫茶藝、武夷變式工夫茶藝、台灣工夫茶藝、台灣變式工夫茶藝。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和載體,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道離不開茶藝,茶道依存於茶藝,舍茶藝則無茶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但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茶藝可以獨立於茶道而存在,作為一門藝術,也可以進行舞台表演。因此說,表演茶藝或茶藝表演是可以的,但說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則是不妥的。因為,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藝而不是茶道。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過茶事活動怡情悅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華茶道的修行為「性命雙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雙修亦即身心雙修。修命、修身,也謂養生,在於祛病健體、延年益壽;修性、修心在於志道立德、怡情悅性、明心見性。性命雙修最終落實於盡性至命。
中華茶道的理想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結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目的在於修行,環境亦好,禮法亦好,茶藝亦好,都是為著一個目的--修行而設,服務於修行。修行是為了每個參加者自身素質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茶禮、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獨立於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依存於茶藝。茶藝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心養性、參悟大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茶道的內涵包容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其外延介於茶道和茶文化之間。
茶道的內涵大於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茶藝、茶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應嚴格區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藝的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㈥ 東北哪些年代悠久的老物件,最後一件被人當俗語掛在嘴邊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誠然,東北黑土地上不僅有大豆高粱,同時也有各種各樣的老物件。它們都是東北人勤勞與智慧的結晶,也是人們生活的希望與動力。它們都是些什麼呢?我們今天就簡單的略舉9件,令您大飽眼福,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別人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那究竟金剛鑽長啥樣呢?或許90%的讀者都沒見過。今天,您可看仔細了,這就是百聞不如一見的金剛鑽,其鑽頭由金剛石打造而成,硬度極高,因此就成了做瓷器活的利器。
東北的老物件,都是東北人在生活中的巧妙設計與總結,作為一個東北人,小編也為此而感到驕傲。相信看到這些老物件的您,肯定也能想起不少家鄉的老物件吧!
㈦ 請問四川的長嘴茶壺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最好有依據,謝謝
四川長嘴銅壺功夫茶
四川茶藝全名是四川長嘴銅壺工夫摻茶藝術,故簡稱四川茶藝。四川茶藝源於唐宋時代川東地帶,唐宋時期有《鬥茶圖》為據,唐朝末期西蜀更加重視休閑。茶文化在當時更是風行一時。(古時的文明娛樂作詩賦詞喝酒鬥茶相稱於古代的看片子聽風行歌一樣)後來經由戰亂。鬥茶之風緩緩消散,到清末民初又由川東一帶崛起。
四川成都竹葉青品德優良、茶嫩芽青很合適四川茶藝的茶藝情勢 ,四川長嘴銅壺工夫茶,圖中人提的壺莫若就是當初令中國茶藝界膛目結舌的四川長嘴銅壺!因為歷經多年的歷史積淀,到20世紀90年代才得已發揮。甚至到現在的變化多端的--四川茶藝。是人類對文化的追求的智慧結晶。是人類尋求高貴文化與精力文明的最高境界!
四川茶藝自2001年首屆茶藝大賽後各路茶藝精英秉承中國茶文化的使命相續出山。為中國,香港六合彩。為四川竹葉青茶文化增加了壯麗輝煌的一頁。首次為同行所知的四川長嘴銅壺花式功夫茶藝高手為:廖氏兄弟、劉倡瑋、曾小龍、潭幫洪、蔣奔騰、周春艷、何震紅…隨後四川蒙頂山授徒得已發展,六合彩資料。隨之是峨眉派邀民間茶藝人授徒得以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