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歷朝歷代發明

歷朝歷代發明

發布時間:2022-07-31 11:18:06

『壹』 中國的歷法最早是誰發明

夏禹時期,至今稱:夏歷.歷代都在補充完善,到明崇禎年間,結合西歷制『』時憲歷『』,即延用到今天,已4710年.2013年元月1日始為4711年.

『貳』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的發展都有哪些深刻影響

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的足跡,是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象徵

1、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掀起一場人類文字載體革命;

2、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3、指南針的發明:為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提供了條件;

4、火葯武器的發明:火葯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2)歷朝歷代發明擴展閱讀:

火葯的歷史沿革: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煉丹家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學方法,但是他們的方向是求長生不老之葯,火葯的發明是副產品。煉丹家對於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葯,在使用之前,常用燒灼的辦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減低,這種手續稱為「伏火」。

唐初的名醫兼道士孫思邈在「丹經內伏硫磺法」中記有:硫磺、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裡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實。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後夾入鍋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燒焰火。

等到燒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來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伏火了。

唐朝中期著名道士清虛子,在「伏火礬法」中提出了一個伏火的方子:「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三錢半。右為末,拌勻。掘坑,入葯於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里內,煙漸起。」他用馬兜鈴代替了孫思邈方子中的皂角,這兩種物質代替碳起燃燒作用的。

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這說明煉丹家有意要使葯物引起燃燒,以去掉它們的猛毒。雖然煉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點火會發生激烈的反應,並採取措施控制反應速度,但是因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時有發生。

『叄』 中國歷朝歷代文化科技成就

1.天文歷法成就

時間
名稱
地位


《夏小正》記載各個月份物候,天象,氣象,農事
最早的歷法


沿用夏歷,認識許多星座,日食月食,干支紀日法
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的記錄

春秋
觀測日食,前613年觀測到彗星
世界最早關於哈雷彗星的記錄

戰國
《甘石星經》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西漢
「太初歷」,以正月為歲首,太陽黑子的記錄
中國第一部完整歷法/世界公認最早記錄

東漢
張衡發明渾天儀,地動儀,最早科學解釋月食
測定地震方位,比歐洲早1700年

唐朝
僧一行,實測子午線,制訂《大衍歷》
世界上第一次測量子午線/表明我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

北宋
沈括十二氣歷
有利於安排農事,英國落後800年

元朝
郭守敬,簡儀,高表,《授時歷》
比現行公歷早300年

2.技術發明以及醫葯

戰國 《墨經》反映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物理學重大成就

東漢數學著作《九章算術》;魏晉時期數學家劉徽運用極限理論提出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南朝祖沖之精確計算圓周率,比外國早1000年,著有《綴書》等對數學發展有傑出貢獻;西晉地圖學家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提出制圖原則;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地理著作;隋唐時期我國古代建築成熟,隋建築師宇文愷主持修建大興城,唐朝在此基礎上擴建為長安城。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建造趙州橋,在世界橋梁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北宋沈括著《夢溪筆談》總結古代和北宋時期的科技成就,在我國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徐霞客《徐霞客游記》是地理學著作,對於石灰岩溶蝕地貌的觀察和記述,早於歐洲兩個世紀。宋應星《天工開物》,總結了明代的農業、手工業的生產技術;「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秦漢時期,造紙術發明、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紙張原料易得,造價低廉,造紙術於4世紀起傳到朝鮮,越南、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經過阿拉伯12世紀傳到歐洲和非洲,16世紀傳到南美洲;魏晉南北朝時期,造紙術進步,紙張白度增加,表面光滑,質地細薄,紙產量大增,逐漸取代簡牘,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隋唐雕版印刷術和火葯的發明,唐中期的書籍已經有了製成火葯的配方。唐朝末年,火葯開始用於軍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葯武器。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在宋代劃時代發展。11世紀中期,北宋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向東傳到朝鮮、日本,向西傳到埃及和歐洲,歐洲人用活字印刷晚了四個世紀。指南針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經普遍使用,13世紀,指南針傳入阿拉伯和歐洲各國,用於航海,對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到重大作用,同時也為歐洲航海家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北宋政府在東京設專門機構,製造火葯和火器,南宋時發明了管行火器突火槍,管形火器的出現,開創了人類作戰歷史的新階段,火葯和火葯武器在13世紀中期傳入阿拉伯。

戰國 扁鵲 脈學之宗 四診法,望聞問切;西漢編訂《黃帝內經》我國現存最早的重要醫

學文獻,奠定了古代醫學理論的基礎;東漢《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葯物學著作;東漢末年「神醫」華佗擅長外科手術,發明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年;「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是後世中醫重要經典;唐朝醫學家孫思邈《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醫學成果,並有很多創見,在我國醫葯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四部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行的葯典。明朝後期李時珍《本草綱目》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葯學,是「東方醫葯巨典」

『肆』 明末清初有哪些逆天的科學發明

確實,明末清初(17世紀中葉),東西方都涌現了大量的發明創造。區別在於,西方的創造發明多數都流傳下來,並逐漸改造優化;而東方的發明創造,只是小范圍短時間流行,更多的卻失傳了。

這是戚家軍裝備使用,為了在多山南方使用,隨時隨地射擊,因此設了一個支架,像是猛虎蹲坐的樣子,其聲“猛若虎”故得名。即使是在沙灘、礁石區、樹林、山坡上也能使用,而且重量輕,強壯的士卒2人即刻抬著走。

發射彈葯上不挑剔,鉛彈可以用,石子也可以用,裝填量在幾十上百個左右。尾部用重物壓住,,發射時鉛丸石子齊射,聲震如雷,射擊面呈扇形,范圍極廣,可達數百米。(用現代的眼光看來,這是野戰火炮的雛形,發射的還是針對軟體目標的榴霰彈)

『伍』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什麼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分別是: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

其實不能說聰明不聰明的,這些東西早晚都會被發明出來,只不過時間上早晚不同而已。

中國也有很多「第一」的,不要妄自菲薄哦。

『陸』 中國的四大發明

「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已故科技考古學家王振鐸先生根據王充《論衡·是應篇》的這十二個字,考證中國古代有過名為「司南」的勺形磁性指向器,並據此設計了司南復原模型,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長期以來,司南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的一大重要發現。

然而近日,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孫機發表論文指出,司南並非一種勺形磁性指向器,在我國古代司南其實指的是「司南車」或「指南車」。

「司南之杓」,還是「司南之酌」?

將司南理解為一種磁性指向器是目前我國學界的主流說法。《辭海》「指南針」條目說:「在戰國時已有用天然磁鐵礦琢磨成的指南針,稱為司南。最早的記載見於《韓非子·有度》,其著作年代約在公元前三世紀。」《辭源》「司南」條目也說司南是「指南針、羅盤一類測定方向的器具」。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考古學界未有司南文物的發現,而古文獻和古文物互相印證的研究方法,目前已經是學界的通行做法。因而,在主流的聲音之外,對司南的造型也引起了不少爭議。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孫機在2005年第4期的《中國歷史文物》雜志上發表一篇論文《簡論「司南」兼及「司南佩」》,再次對司南提出了質疑。

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孫機表示,中國的教科書、郵票、網路全書、《辭海》、《辭源》都將司南等同於指南針,至少是其前身或祖型,這一認識是在王振鐸先生制出司南模型後形成的。

王振鐸製作司南模型的依據是東漢王充《論衡·是應篇》中「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這十二個字,他認為「杓」是勺柄,亦即「司南」

之柄,從而推導出「司南形如勺」,進而造出了勺狀模型,而「投之於地」中的地又是「地盤之地」,為銅質。根據此種解釋,司南就是銅地盤(古代一種占筮工具)上放置的一個有磁性的勺。

對此,孫機表示,對古文獻的考據應以離其年代最近的校本為准。王振鐸的引文的《論衡》版本,流傳自明嘉靖年間,但是在更古的版本,前北平歷史博物館舊藏殘宋本《論衡》中,不是「司南之杓」,而是「司南之酌」。「『酌』的意思是行、用之意,為動詞。因此這十二個字的解釋便為:司南車之使用,放置在地上,它的橫桿就指向南方之意。通行本中作為王先生立論之基礎的『杓』,其實是一個誤字。」

天然磁石難造「司南」?

司南由青銅地盤與磁勺組成。王振鐸先生復原出的司南還參考了漢代地盤的形狀,在銅地盤上放置一個有磁性的勺,構成了司南的造型。地盤內圓外方;中心圓面下凹。磁勺用天然磁體磨成,置於地盤中心圓內,靜止時,因地磁作用,勺尾指向南方。

那麼,磁勺的磁性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孫機認為,天然磁石有磁距,但很小。而且天然磁石怕震動、怕高溫。

居里夫人的丈夫埃爾·居里就曾提出過居里溫度,表示在700多度高溫下,磁鐵礦加熱便會失序,從而消磁。而如果將天然磁石製作成勺狀時,其鑄造過程中的震動和摩擦更會使它退磁。因此「天然磁石是無法承擔起漢代司南的主體之重任。」

孫機指出我們所看到的國博內的司南是人工磁鐵所制,這是一種以鎢鋼為基體的「人造條形磁鐵」,製作出勺狀的模型後,再繞上通電的線圈,使其成為永久磁鐵。

但是漢代根本就沒有人工磁鐵,嫁接了現代技術和現代材料的司南屬於想像之物。
造紙的歷史
古今中外,公認為東漢初期的宦官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人。
據范曄的《後漢書》記載:"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這是歷史文獻中最早的關於造紙術的記載。從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蔡倫造紙使用的原材料是樹皮、麻頭、舊布、漁網等價格低廉的物料,這樣造出的紙成本低,很快就得到了推廣應用。
但是,在也有一些文獻記載了蔡倫之前就有紙張使用的例證。例如,在班固的《漢書》中,就記載了公元前12前用紙包葯事例。特別是本世紀以來在甘肅天水放馬灘、敦煌馬圈灣烽燧遺址和敦煌甜水井漢懸泉郵驛遺址出土的西漢紙,以現存實物證實了遠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西漢就已出現了紙張的使用。這大約比蔡倫發明造紙術要提前170年左右。
由此看出,早在西漢時期就發明了紙張,當時的紙張質量較差,不能用於書寫,到了西漢後期,紙張的質量才有提高。而蔡倫正是在此造紙術的基礎上,對原材料、工藝進行了改進,製造出了質量很高的紙,特別是蔡倫擴大了造紙的原料,而且為以後廣用各種植物纖維造紙提供了條件。
公元105年,蔡倫所造的紙已經能滿足書寫的要求,對於蔡倫來說,造紙的目的就是用來取代木牘、竹簡、縑帛等書寫、記錄文字的材料,由於紙質輕,價格低等優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東漢末年,造紙技術與超過了蔡倫的造紙。
公元2世紀4世紀,是竹簡、縑帛和紙張並用的時期,由於紙張的質量和產量不斷提高,紙張作為寫字用的材料,已成為文人不可缺少的寫字材料。
有關中國古代造紙的方法,歷史上記載很少,但就紙的製作工藝及其原理,發明迄今兩千年來,並無多大實質性變化。總結起可歸納以下幾點:
一是將砍伐來的植物,比如麻類植物,用水浸泡,剝其皮,再用刀剁碎,放在鍋里煮,待晾涼後再行浸泡、腳踩,用棍棒攪拌,使其纖維變碎、變細。
二是摻入輔料,製成紙漿。
三是用抄紙器(竹簾之類)進行抄撈、晾乾,即可製成為紙。

紙的分類
機械紙
1.印刷紙 包括新聞紙、凸版印刷紙、膠版紙、凹版印刷紙、銅版紙、書皮紙、招貼紙等
2.書寫紙 包括書寫紙、有光紙、打字紙等。
3.制圖,圖畫紙 包括描圖紙、制圖紙、圖畫紙。
4.電絕緣紙 包括電容器紙、電話紙、電纜紙、絕緣紙等。
5.卷煙紙 包括卷煙紙、煙嘴紙等。
6.吸收紙 包括吸墨紙、濾紙、鋼紙原紙、羊皮紙原紙等。
7.計器用紙 包括打字電報紙帶、捲筒電報紙、打孔卡片紙等。
8.感光紙 包括照相原紙、感光原紙等。
9.轉印紙原紙 包括復寫原紙、打字蠟紙原紙等。
10.工業技術用紙 包括提花紙、砂紙原紙、紙繩紙、防潮原紙、瓦楞原紙等。
11.包裝紙 包括牛皮包裝紙、草漿包裝紙、木漿包裝紙、廢紙包裝紙、葦漿包裝紙、雜漿包裝紙、植物羊皮紙、仿羊皮紙、紙盒紙、火柴紙、紙袋紙等。
紙板
1.裝訂紙板 包括灰色廢紙板、裝訂制盒紙板等。
2.制盒紙板 包括草紙板、白紙板、瓦楞紙板、箱紙板等。
3.電絕緣紙板 包括電絕緣紙板、雷送紙板等。
4.工業技術用紙版 包括車票紙板、牛皮紙板、提花紙板、字模紙板等。
5.建築紙板 包括屋頂紙板、牆壁紙板、油氈原紙等。
6.製鞋紙板 包括後跟紙板、破布皮革鞋墊紙板等。
按《造紙工業產品目錄》分類 按《中國造紙年鑒》分類 按《造紙工業標准體系表》分類

1952年錢臨照院士曾應郭沫若要求製作一個司南,作為訪蘇禮品。錢臨照找了最好的磁石,請玉工做成精美的勺形,遺憾的是它不能指南。孫機解釋道這完全是因為磁距太小,地磁場給它的作用不夠克服摩擦力。

「因此我們更不用指望公元前3世紀《韓非子》的時代和公元1世紀《論衡》的時代中的匠師能夠做出來。」

另外,孫機指出,如果磁體沒有呈現出可自由轉動的細長的形狀,其指極性是很難被觀察到的。因此盡管我國很早就發現了磁石的吸鐵性,但對磁石指極性的認識卻要到宋代以後。而公元前的《韓非子》中便有了司南一詞的出現,所以司南所指的不會是有磁性的指向器。

司南是齒輪機械繫統?

在駁斥司南是勺形磁性指向器之後,孫機還進一步提出,司南應為司南車,也稱指南車。

《韓非子·有度篇》中:「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漸以往,使人主失端,東西易面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是當下公認最早對司南的文獻記錄。孫機解釋道,根據離《韓非子》最早的註解———唐人李瓚所做的「司南即司南車也」的注釋表明,「司南」實際上為「司南車」的簡稱,也稱為指南車。

他稱,這種指南車裝有能自動離合的齒輪系,連接車上的木人。木人手臂平舉,做出指向狀。任憑車子轉向,但這木人仍舊指南,孫機指出根據各種文獻考據,司南即為司南車,它完全是機械性的,而無磁性。

「我們無需在科技史上再設置一個並不存在的所謂『以司南勺定位』的階段。羅盤在我國的發明不晚於11世紀,應用於航海不晚於12世紀初,而磁針在歐洲文獻中最早見於英人尼坎姆於1190年間的記載。羅盤無疑是我國最先發明的。」孫機稱,即使司南不是磁性指向器,也不會影響古代中國人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

反對聲音:司南完全可具磁性

對孫機的觀點,王振鐸生前的助手、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李強有不同的意見。李強表示,即使有更早的版本出現「司南之酌」,這個「酌」也有「勺」的意思,據此就認為王振鐸理解有誤是不科學的。

此外,他認為,不能說直到宋代以後才有指極性的記載,就否定前人在日常生活中對此的運用,「即使是沈括也不可能真正知道磁石指南的確切原因,那是十九世紀當人們知道地球也是一個磁場才通曉的事情。」而且,製造司南的工匠是生活在社會邊緣的道家學派的一個支流,由於其活動詭秘,很少為主流派文人所注意、所記錄,因此直到宋以後才出現對指極性的記載也不足為奇。

而對「指南車」,李強認為這一裝置在製作原理和製作工藝上有很大的難度,它是由一組齒輪系組成的機械構造,而已知最早的齒輪系機械構造見於東漢張衡製造的水運渾天儀,指南車相當精密,比水運渾天儀的構件還要復雜,各輪的齒數都直接影響結果。「把這種難度很大的發明推放到戰國時代,不是錯亂了科技史中的前後次序了嗎?」李強認為將司南等同於指南車才是混淆了前後次序。
宋朝的火葯發展
北宋建國後,由於自始至終北方與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威脅未曾間斷(契丹、西夏、女真接踵而興),而政府卻又因安內的考量不得不採行重文輕武的國策。在這種矛盾的情勢下,既不願亦無法堷養出有特殊領導能力的軍事人才,自然亦大為削弱北宋軍隊的作戰實力。為了彌補上述缺陷,只有在兵員的增加與武器的精益求精方面下工夫。因此,自太祖初即位,即以「魏丕為作坊副使」,負責軍器的監制與改良工作,開始大力推動武器的製作與改良工作。而魏丕為一精於設計的機械人才,據《玉海》記載他所創制的戎器「無不精緻」,原先射程只有七百步的床子弩,經過他改良後射程「增至千步」。在他的領導下,北宋的武器改良有了好的開始,也奠定了火葯被大量用於武器製作方面的環境因素。至開寶九年(976)三月,魏丕奉命出任代州剌史,但仍兼領作坊使的工作,太祖並下令「作坊所造兵器每旬(十日)一進(呈),上親閱之,列五庫以貯焉。」九月,又下詔將作坊擴大為南北兩大製造,大量製造鎧甲刀等兵器。不久再增置弓弩院專造弓弩箭鏃,以及南北二造箭庫,大量製造弓箭。由於早在六年前兵部令史馮繼升即曾向朝廷奉獻「火箭」,故而此時所制弓箭中或許已有上附火葯的火箭。唯據史書所載太祖在滅南唐(開寶八年,975)及太宗在滅北漢(太平興國四年,979)的重要軍事行動中,未見火葯武器之使用。而在太宗三次對契丹人用兵之記錄中,亦未出現使用有炸傷力的火葯武器的記載。因此推知,在太祖時期出現的火葯武器,在太宗時可能尚未被重視。直到真宗即位初期,一則因君臣頗為勵精圖治,於國防建設十分關心;再則自太宗歧溝關之役宋師慘敗後,引來了契丹人連年不斷的入寇,無論是地方政府或邊境軍民皆深受其害。故而激起了軍民強烈的的抗敵意識,大家皆勇於貢獻一己之力以加強國防力量。不斷的有各階層人士向朝廷輸納新式改良武器:如「咸平元年六月,御前忠佐石歸宋獻大羽弩箭,箭裁尺余而所淚甚遠,中鎧則簳去而鏃存,牢不可拔。三年四月,神騎副兵馬使焦偓獻盤鐵槊,重十五斤,令偓試之,馬上往復如飛。八月,神衛水軍隊長唐福獻所制火箭、火毬、火蒺藜。
先是,相國寺僧法山,本洺州人,其族百口,悉為戎人所掠。至是,願還俗,隸軍伍以效死力,且獻鐵輪撥,渾重三十三斤,首尾有刃,為馬上格戰具。
五年,知寧化軍劉永錫制手炮以獻,詔沿邊造之以充用。
五年九月戊午,石普言能發火毬、火箭,上召至崇政殿試之,輔臣同觀。」
在上述新造武器中,唐福所獻之火箭、火毬、火蒺藜,石普所發之火毬、火箭,皆為利用火葯以傷敵的火葯武器。而此有炸傷力的火葯武器在景德元年(1004)的對遼之役中開始發揮破敵的功效。如該年十一月,在宋師天雄軍被遼大軍圍困時,幸賴宋將孫全照所訓練的弓弩手以能射穿鐵甲的火箭破敵而使天雄軍不致全軍覆沒,見《續資治通鑒長編》記其經過曰:

「景德元年……十一月……天雄軍聞遼師將至,闔城惶遽,王欽若與諸將議分守諸門……既而莫肯守北門者,乃以命(孫)全照……全照素教畜弩手,射人 馬,洞徹重甲(能洞徹重甲,以當時的弩箭性能而言,非火箭莫屬),隨所指麾應用無常。於是大開北門下吊橋以待之,遼師……遂南攻德清軍,欽若聞之遣將率精兵追擊,伏兵起斷其後,天雄兵不能進退,全照請於欽若曰:若亡此兵是亡天雄也,北門不足守,全照請救之,乃引麾下出南門力戰,傷遼伏兵甚眾,天雄兵乃復還,存者什三四。」

而澶州之役宋師床子弩所發射致遼統帥達蘭於死的箭,亦極可能是上附火葯的葯箭,見《續資治通鑒長編》記曰:

「景德元年冬十月……契丹既陷德清,是日,率眾抵澶州北直犯大陣,圍合三面,輕騎由西北隅突進。李繼隆等整軍成列以御之,分伏勁弩控扼要害。其統軍順國王達蘭有機勇,所將皆精銳,方為先鋒,異其旗,躬出督戰,威虎軍頭張壞守床子弩,弩潛發,達蘭中額頭,其徒數十輩競前輿曳至寨,是夜,達蘭死,敵大挫。」

由於力主侵宋的契丹統師為宋所傷,增加了宋軍的氣勢,才有真宗親赴前線勞軍之舉,奠定了和談的基礎,給宋、遼間帶來了長時間的和平。此一戰役的結果,使北宋朝野深深體會到武器精良甚至勝過千萬雄師。因此,澶淵之盟(1104)後,雖然國境長期無大戰事,而真宗及繼位的仁宗對兵器的改良仍然極為重視與鼓勵。如天禧四年(1020,澶淵之盟後十六年)四月,詔「南作坊之西偏為弓弩造箭院」增加弓弩箭鏃的製作數量,「諸州有作院,歲造弓弩箭、韌、甲胄、箭鏃等凡六百二十餘萬。又別造諸兵幕甲袋釭敳鍋鍬鑠斧等謂之什器,凡諸器械列五庫以貯之」。仁宗時為了讓各級政府及統兵官了解歷朝歷代名將所常的戰陣戰術,以及當時所擁有的各種武器及其製法,更特命大臣丁度、曾公亮負責搜集資料,編成專書,此書即為《武經總要》。書成後並下令頒行各州軍監為研習之用。此書以今日水準而言雖然內容不盡充實完美,但卻為較完整保存北宋軍知識與武器製作技術的一本代表作品。全書共有四十卷,分前後兩集,前集敘制度十五卷,邊防五卷。後集敘歷代戰爭故事十五卷、占候五卷。其中前集卷十二攻城,卷十三器圖兩卷中,圖繪了當時常見的攻防用各種武器並詳述其製作與使用法,此中即包括了類似今日黑色火葯配方及各式使用火葯的武器,為今日所存唯一較完整介紹北宋時期火葯及火葯武器發展內容的專書,彌足珍貴。

另一方面,由於朝廷之重視武備,遂使地方官吏獻改良武器者亦先後多人,如《宋史》所記者即:

「慶歷元年,知並州楊偕遣陽曲縣主簿楊拯獻龍虎八陣圖及所制神盾、噼陣刀、手刀、鐵連槌、鐵簡,且言龍虎八陣圖有奇有正,有進有止,遠則射,近則擊以刀盾。彼蕃騎雖眾,見神盾之異,必遽奔潰,然後以驍騎來擊,無不勝者……帝閱於崇政殿,降詔獎論。

皇佑元年,御崇政殿閱知灃州供備庫副使宋守信所獻沖陣無敵流星弩,拒馬,皮竹牌、火鐮石火綱三刃、黑漆順水山字鐵甲、野戰拒馬刀弩、砦腳車、沖陣劍輪無敵車,大風翎弩箭八種。

四年,河北、陝西都總管司,郭諮所造獨沖陣無敵流星弩,可以備軍陣之用。詔弓弩院如樣制之。

(皇佑)五年,荊南兵馬鈐轄王上臨陣槍。」

神宗即位,力圖振興國勢,朝野一心變法圖強。在新法中,強兵為主要項目之一。因此,在即位之初的熙寧元年(1068)十二月,就有內副都知張若水進呈百姓李宏所設計製造,殺傷力十分強大的新式武器「神臂弓」。也因為張若水對新式武器之關心與研究為神宗所重視,乃命張若水負責弓弩製作與改良工作,並將其過程編輯成書共一百十卷。為了大力推動兵器之製作與改良工作,神宗又於熙寧六年正式成立專責機構「軍器監」,負責所有有關兵器製作改良事宜,並於各兵器原料如木材銅鐵等出產地區設置都作院,就地生產。為了鼓勵全民參與軍器之研究與改良,特下詔命「凡知軍器利害者,聽詣監(軍器監)陳述」,凡經試驗結困效果良好的利器必定頒其製作格式於各地都作院,依式製作以給各地駐軍使用。在政府強力的推動下,北宋的兵器製作技術至神宗以後有了大幅度的進步,其中尤其以水陸攻防皆宜,且能將殺傷力特強的火葯武器射至敵方的弓箭進步幅度最為可觀。 由於弓弩性能之日益精良,已成為宋代對外攻防的主要武器,因此它所用的箭鏃,其製作與改良亦成為朝野所一致重視的大事。在改良方面,神宗時已研發出狼牙箭、鴨觜箭、出尖四楞、插刃鑿子等四種新而效力獨特皆可附裝火葯的箭型,令各地兵工廠大量製作以送軍中使用。在數量方面,據《宋史》所載,僅在元豐六年(1083)下詔頒賜西北蘭會路一地的火葯火箭即多達二十五萬只之多,其他可想而知。這種大量製造火葯火箭的事實對宋代中期火葯配方與火葯武器的發展與普及有著很大的幫助,惜因存世資料有限,無法做更進一步的證實。然而,火葯武器在南宋初期抗金戰役中卻發揮了十分強大的殺敵功能:如採石磯戰役中,宋朝大將虞允文利用火葯火毬(又名霹靂炮)擊敗金兵,以及南宋中期先後出現了新式而效力更強大的火葯武器,如可發射火葯子窠的突火槍及以鐵為外皮的鐵火炮等事實,似乎證明上述的推論應是合理的。

『柒』 我國歷朝歷代為什麼會發明農具

在我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上,農業在整個生產中都佔有重要地位。隨著社會經濟的版發展,為權了增加產量,提高勞動生產率,勞動人民發明創造了多種多樣的農業生產工具,不但數量多,而且在時間上也多是比較早的。我國農業歷史悠久,地域廣闊,民族眾多,農具豐富多彩。就各個地域、不同的環境、相應不同的農業生產而言,使用的農具又有各自的適用范圍與局限性。在這樣的情況下,歷朝歷代農具都不斷得到創新、改造,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貢獻。

『捌』 說說萬里長城、四大發明的故事

萬里長城主要是秦朝把之前歷朝歷代所修建的長城連接而成,用於防範當時北方的游牧民族,但是基本上沒有起到什麼作用。火葯,來源於古代煉丹方士的偶的,雖然化學運用比西方早了千年,但是卻用在了煙火爆竹等娛樂項目上,直至明朝才有起色裝備部隊,卻被滿清韃子將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毀於一旦;造紙術東漢蔡倫造紙;印刷術,最早是雕版印刷,也就是在一整塊木板上刻上想要的文章,然後刷墨印刷,屬於一次性,後來畢升發明活字印刷,才提高並普及了書籍;指南針,最早見於黃帝與蚩尤的征戰,蚩尤作法降大霧,黃帝軍迷失方向,由黃帝手下一名大臣造指南車才逃離,延續千年,最出名的運用當屬明成祖時期三寶太監下西洋的艦隊所運用了,可惜依舊止步於韃子的垃圾統治。

『玖』 論述題: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的貢獻。

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的足跡,是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象徵

1、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掀起一場人類文字載體革命;

2、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3、指南針的發明:為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提供了條件;

4、火葯武器的發明:火葯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9)歷朝歷代發明擴展閱讀:

火葯的歷史沿革: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煉丹家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學方法,但是他們的方向是求長生不老之葯,火葯的發明是副產品。煉丹家對於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葯,在使用之前,常用燒灼的辦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減低,這種手續稱為「伏火」。

唐初的名醫兼道士孫思邈在「丹經內伏硫磺法」中記有:硫磺、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裡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實。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後夾入鍋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燒焰火。

等到燒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來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伏火了。

唐朝中期著名道士清虛子,在「伏火礬法」中提出了一個伏火的方子:「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三錢半。右為末,拌勻。掘坑,入葯於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里內,煙漸起。」他用馬兜鈴代替了孫思邈方子中的皂角,這兩種物質代替碳起燃燒作用的。

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這說明煉丹家有意要使葯物引起燃燒,以去掉它們的猛毒。雖然煉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點火會發生激烈的反應,並採取措施控制反應速度,但是因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時有發生。

『拾』 古代歷朝歷代總共有多少發明

這誰知道

閱讀全文

與歷朝歷代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
日本商標注冊多少錢 瀏覽:75
商標注冊證天貓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