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文化的所有層面中什麼最能體現文化的超越性和創造性
在文化所有層面中,精神意識最能體現文化的超越性和創造性,它反映的是人腦感性意識和理性意識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因果關系發展的必然性,從而體現出文化自身固有的超越性和創造性。
可是,「文化」究竟是什麼?要想回答這一問題卻是一件十分頭疼的事情,因為「文化」無形、無象、無邊、無際;它始於人、傳於人、聚於腦、傳於今;它為有而無,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為得而舍,舍而後得;它以其始可容納宇宙,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稱其大。對於這種抽象的文化概念,大多人感到高深莫測,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其實不然,只要我們認真地探究,就會發現:「文化」得以成立的條件始終反映的是人腦先天感性意識和後天理性意識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因果關系:首先,它以人腦先天感性意識材料為基礎和前提;其次,對先天感性意識材料通過人腦後天思維機能經過由簡到繁,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取精去糙,存真去偽,擇優汰列的理性抽象思維加工,將其抽象概括為具體的文化概念符號;最後,反過來又利用這種抽象的文化概念符號來指導人類的先天感性意識行為,使人類的先天意識行為具備了自身的目的性和計劃性,並進入文明時代,從而反映出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並匯聚成人類獨具的精神文化知識。正是人性這種特有的精神文化知識,才最能體現文化的超越性和創造性。
李勝中2015
『貳』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一,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問題呢?有以下四點根據。
(一)是貫徹教育方針,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需要。
(二)是深化教育改革,適應為新世紀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
(三)開發右腦潛力,促進思維創造力全面發展。
(四)適應國家上級學校選才需要。
二,怎樣結合教學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一)轉變觀念,把教的過程轉變為學的過程。培養學生樂於自覺求疑、主動探索的積極性與自學能力。如:黛玉教詩。
(二)在教學實踐中,注意培養學生獨立觀察、比較,「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思維習慣。
(三) 在處理理解、掌握、運用新老知識矛盾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1,由以知引導出未知過程中,培養聯想與想像能力;
2,由舊知過渡到新知結果中,消除思維定勢;
3,由具體到抽象,由抽象到具體,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系統能力;
4,由知識到技能,在實驗、實踐中,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5,由內到外,由結果到過程,注重考試的啟發與創造性。
(四)注意不同年齡段學生認識過程的不同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不同教學活動。
(五)注意非智力因素在智力發展中的作用。
(六)要特別重視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專指在創造性活動中的思維過過程。它是創造力的核心。而所謂創造力,是指為改善某一目標,在以往經驗、知識基礎上,經過反復分析、對比、聯想、想想、綜合等思維活動,提出新設想的能力,即發現新問題和創造性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創造性思維,一般認為有如下五種品質:
一敢懷疑、不盲從、勇於突破舊框框的求異性;
二善於由此及彼進行縱向、橫向、逆向聯想的品質;
三從不同角度想問題的多向性品質;
四省略思維步驟或跨越事物相關度差距及可觀度限制的跨越性品質;
五具有辯證分析能力和思維統攝能力的綜合性品質。
一,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問題呢?有以下四點根據。
(一)是貫徹教育方針,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需要。
人類社會的高度發展,要求人的自身發展去適應它、促進它。因此,從推動現代化建設出發,培養全面發展的創造性人才,就成為擺在教育面前的主要課題。
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在生理、心理兩方面的發展。心理,包括感知、記憶、思維、想像、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人的心理現象的總體。包括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智力,即通常指的智慧,是人的各種能力的綜合。包括觀察、注意、記憶、思維等能力,其核心是人的思維能力,特別是有別於再現思維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改善人們智能結構,提高人的素質的需要。如愛因斯坦所說:「要是沒有能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個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想像。」
(二)是深化教育改革,適應為新世紀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
托夫勒在《未來的沖擊》一書中說:「明天的社會,將是人類在技術系統下處理情報資料,運用考察力,而從事於創造性的工作。至於機器則越來越僅是日常的例行工作。」培養21世紀所需要的人才,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標。日本由七十年代開始的第三次教育改革根本目標,就提出「為人的心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世界中的日本人」。著重培養適應未來科學發展的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包括「能從多方面觀察事物的敏銳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概念抽象能力;能抓住整體中復雜相關的各個部分和要素的分析能力;能全面的、變化的抓住事物的綜合能力;盡可能多的專門領域的知識,特別是邊緣學科的知識。」
這個目標的確定,出於它經濟競爭的需要,也是為世界科學技術革命的發展所決定的。人類第一次科技革命,以1687年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與蒸汽機的廣泛應用為標志,與其相對應的,培根提倡科學教育,出現了誇美紐斯的班級授課制度與教學原則,以及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建立(1873年),電磁波的被證實(赫茲於1888年),和電力的普遍應用為標志,與之相對應的,在教育領域提倡義務初等教育,普及中等教育,建立理工學院,發展師范教育。第三次,以相對論與量子理論的建立,原子能的開發應用為標志。在教育方面,提倡科學教育,強調專才教育,建立研究生制度。提倡中等義務教育,發展職業教育。第四次,科技革命,,以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等的建立及電子計算機的普遍應用為標志。在教育方面,提倡終身教育、智能教育、未來教育。博才教育育創造教育。由此可見,提倡創造教育,大力培養青少年創造性思維能力也是教育自身發展內外部規律所決定的。
從提高人的自身素質看,進行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是符合人類智能發展過程的。美國布魯納認為,人類發展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書本知識的識記、領會。第二階段,用原則概括來解決新問題、分析新情況的能力。第三階段,創造性思維的結合和評價。人類智能由低到高層次的發展,電腦的廣泛應用,為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提出了必然性與現實性,開辟了難以預計的美好前景。
(三),是開發大腦潛力,促進思維全面發展的需要。
美國醫學、生理學家1981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獲得者斯佩里博士創立的右腦開發理論認為:人的大腦分成左、右兩個半球,它們各有分工,又互相配合。左腦專管邏輯思維,右腦專管形象思維,負責繪畫、音樂、自然風光欣賞,憑直覺觀察事物,縱觀全局,把握整體。按大腦生理學來解釋,可分為類別認識能力、圖形認識能力、形象認識能力、空間認識能力、繪畫認識能力、形象認識能力。右腦的記憶容量是左腦的萬倍。一個人聰明不聰明,才思是否敏捷,主要取決於右腦。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內容重視數理與語言,而這是大腦左半球的功能。人們只重視左腦功能的發展,忽視了右腦。然而腦科學表明,左右腦半球同樣具有高級智力功能,只是有著不同的思維模式及功能。左大腦半球善於分析、抽象、計算和求同,是人腦處理語言、數學,進行抽象邏輯思維、集中思維、分析思維的智力活動控制中心;而大腦右半球則善於想像、虛構、感受和求異,是人腦處理表象、進行具體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發散思維的智力活動控制中樞。左右兩半腦在功能上雖有分工,但也有一定互補能力,是相輔相成、協調統一,缺一不可的。然而我們的教育只注重大腦一半功能的開發,這是一種多麼巨大的浪費!特別是與創造活動直接有關的許多高級智力功能,如具體的、形象的、直覺的、綜合的思維能力,都有在於人腦的右半球。加強形象思維的培養,發展創造思維能力,必然促進右半腦智力的發展和整個大腦的生理發育,充分發掘人類自身的最大的潛力。
邏輯學家費斯德說:「知識的高速發展部分的必須歸於人類業已積累起來的背景知識所起的背景知識所起的積累作用-----但是,自從十六世紀以來,促使人類長足進步的主要是思維方式亦即科學方法。」因此,腦力的開發,人類自身素質的提高將給人類帶來不可想像的巨大財富。促使人類社會發生歷史性的巨大變化。
(四)是適應國家為上級學校選才標準的需要。
國家高考的試題,時根據培養目標、教學大綱、考試大綱和教材決定的。反過來,也必將推動教學向著人才培養目標方向發展。幾年的考題都注重基礎知識和運用能力的考察。測驗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敏捷性。八七年語文卷十六頁,五千五百多字,沒有機敏的頭腦,根本適應不了要求。
創造學在國際上的研究,已有五十年的歷史,只是把它作為一門技術訓練課程,納入學校教育中還是近年來在個別國家的事。近兩年,我國語文界有些同志結合教學對創造思維某些方面能力的培養,做了很好的探索,這是被語文課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的。作為基礎工具課的語文分語言和文章。從語言作為人的意識符號看,他是與人的高級神經活動(第二信號系統)相聯系的。它不僅是交流思想、表達感情意志的工具,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工具。這也可以說是語言的一種內部功能。從文章與文學作品角度看,一百九十是篇精選課文幾乎都是作者匠心獨運的創造性成果,是培養創造性思維最好教才。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自覺的、有意識的加強這方面探索,一定會把語文教學水平提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二,怎樣結合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呢?
(一)轉變觀念,注意把教的過程變為學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自覺求異的學習積極性與自學能力。
據說外國父母在孩子放學時,總愛問「你今天又向老師提什麼問題了?」而中國父母則問:「老師今天又教你什麼了?」中國老師往往喜歡那種「終日不違如愚」式的學生,而外籍教師則抱怨中國學生不好教,不知提問題。只有把立足點移過來,把教的過程變為學生學的過程,才能發揮學習主體的能動作用。
我國古代很注意啟發性教學。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和學記中的「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都是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主動探索,自覺求異。「憤、悱」就是在疑難面前,欲解不能的狀態。後三局就是誘導啟發增強自信。《紅樓夢》林黛玉很懂這個道理。在她教香菱學詩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能領略她循循善誘的師德師能,更能領會出她關於構思詩的感性思惟狀態及詩的標準的論述。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學詩分這樣幾步:
一注重自學,加強指導。開始主要布置香菱自已多讀範文,從旁指導。
1,去其畏難,鼓其自信心,破其迷津。黛玉接手後就說:「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2,導其方向,破其迷津。香菱說她最愛陸放翁的「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黛玉道:「斷不可看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在學不出來的。」
3,精選教材,要學生細心揣摩。王維五律100首,老杜七律120首,青蓮七絕1--200首。肚子里先有這三個人在做底子,然後再讀其它。
二抓住重點、難點,平等討論。也不說的很多,而是順人思路,藉以破難,因勢利導。一日,黛玉道:「可領略了些滋味沒有?」香菱笑道:「領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說與你聽聽。」黛玉笑道:「正要講究討論,方能長進。你且說來我聽。」香菱笑道:「據我看來,詩的好處,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 有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這話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從何處見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聯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再還有`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這`白'`青'兩個字也似無理。想來,必得這兩個字才形容得盡,念在嘴裡倒象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還有`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這`余'字和「上」字,難為他怎麼想來!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灣住船,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作晚飯,那個煙竟是碧青,連雲直上.誰知我昨日晚上讀了這兩句,倒象我又到了那個地方去了。」
寶玉笑道:「既是這樣,也不用看詩。會心處不在多,聽你說了這兩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黛玉笑道:「你說他這`上孤煙'好,你還不知他這一句還是套了前人的來。我給你這一句瞧瞧,更比這個淡而現成。」說著便把陶淵明的"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翻了出來,遞與香菱。香菱瞧了,點頭嘆賞,笑道:「原來`上'字是從`依依'兩個字上化出來的。」寶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講,越發倒學雜了。你就作起來,必是好的。」
三是苦練實練,激發靈感。香菱接受作業後苦到什麼程度呢?寶釵說;「這個人定是瘋了」。「可真詩魔了」。詠月詩寫了兩遍不合格,被退回重寫。最後終至精血誠聚,靈感來潮,激發潛能,「忽於夢中得了八句」。總算成功了。
黛玉教詩,是一篇完整的創造思維教學過程。從中可見,教者首先必須深諳教材真髓,才能名師出高徒。黛玉的詩道、品格合於一身:「透徹玲瓏……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也。豈冬烘翁可比?
縱觀近年語文教改中,涌現出的優秀教師,盡管具體做法有異,但都貫穿了這條誘導啟發基本精神。
1,加強預習,強調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不僅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去自學、思考,還要進一步探討老師為什麼要這樣提出問題,主動的把懷疑、評價預想加到裡面,學會自己提問題。不僅解疑,而且質疑。這樣在邊讀邊思考中,是自己處於主動支配地位,從而提出反映鞥新的因果聯系、新的信息組合的較高層次的問題。這樣問題的提出就標志著認識已跨進新創造的大門。愛因施坦說:「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在這里,學生通過自己讀書,愛葉老說:「可獲得獨創成功的快感」,(包括能向老師提出創設性的問題)、「作比量長短的思考」 、「集中了追求解決的注意力」,和第一次閱讀新教材的新鮮求知慾。這種心理是繼續向下學習的巨大內動力。布魯諾說「學習最大的刺激乃是對新教材的興趣。」
2,導讀、討論,是學生在進一步精讀教材的基礎上解疑問難,和師生討論啟疑解疑的過程。讀書要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邊讀邊勾劃圈點。隨疑隨記,隨得隨評,隨積累隨歸納整理,養成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在課堂導讀過程中,教師最應忌諱的就是炫耀多知善講。仍要注意引導學生思路發展。自己則「引而不發,躍如也」。為學生設疑、啟疑、點疑,以便使學生在師生在共同解疑中,不斷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把問題逐漸引向深入。
朱熹是提倡讀書有疑的。他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方始是學。」但是他未能向前邁一步,在似乎無所疑之中去創設新疑,這才是創造性思維所要求的,這「 方始是學」的根本目的倘不能在學思結合有所創新上下工夫,那學得再多又有什麼用?美國亞克敦,除了博覽圖書館書以外,把家中收藏的七萬冊書全部讀完了,而且做了讀書附記與校勘,但終生無任何創造性建樹,無一專著發表。鄭板橋曾說:五經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讀是書獃子,漢魏六朝,三唐(初盛晚)兩宋詩人,字字都學,便是蠢人。
在討論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保護學生積極性。氣氛輕松活潑,學生智力才能處於最佳狀態。學生不愛發言有兩個障礙,除了不相信自己,習慣於照抄書本與老師的話,主要是怕答不好丟面子,自尊心特別強。因此老師不要輕易說這也不行那也不對,把課堂搞的緊張兮兮的。還要特別注意保護好那種好提新問題的冒尖學生。
西德心理學家海特納教授,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提出12條訓練法,對我們很有啟發。例如第二條他說:「不以權威態度對待學生」,第五條,「不要向學生予示結果和方法,要推遲判斷。」第七條,「鼓勵學生獨自評價他人的進步、成績。」第十一條,「培養挫折忍耐力」及十二條「抓住整體結構,不讓學生過早研究一個孤立組成部分。」以免過早單一化
或鑽牛角尖里出不來。這些對語文教學的導讀、討論這一步,都有重要啟示(見《創造學》)。
3,練習與考試。很多成功的語文教師都十分注意在聽、說讀書訓練與考試中,對學生進行創造思維的培養。
習題的設計,深淺適度,靈活多樣,富於思考。題,出的好,學生對這個思維發散點興趣能厚,可以在比較、聯想、想像中「精鶩八極,心游萬仞」,調動各種接受器官參與活動,使學生感到勞動創造的愉快。在愉快中進取。這樣就要求練習題注意目的性、多樣性、趣味性、啟發性、差異性。而在考察題目的類型上也注意從判斷、選擇、配對、比較、填充、分析、綜合、量大、題活、綜合性強等多方面考慮,以便於有助於發展人的創造思維。
(二)注意結合教學,培養學生「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觀察能力。
觀察,包括注意與知覺兩個階段,是有意的知覺活動。由於知覺同思維密切聯系是觀察的主要特徵,故觀察有時也被稱為思維的知覺。有人把大腦功能分成四種能力:吸收能力、貯存能力、運行能力與創造能力。觀察與注意即屬於吸收能力。觀察,不僅在耳聰目明,更表現為心智腦力敏銳深刻,注意力的集中。而這正是創造思維所需要的品質。
達爾文曾經說過:「我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感覺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中人之上。」作家、美術家、科學家、發明家,無不得力於觀察力的敏銳。晚清著名畫家任伯年,為朋友畫貓多幅不中意,直到有一晚上爬上房頂,親自觀察了一隻又驚又怒的貓,才華除了傳世的《狸貓圖》。中學課本吳丞相為歐陽修品畫,也說明了觀察的重要。
觀察,一要進行細致的比較,找出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比如有這樣一個智力測驗題: 「南來的北往的兩隊人要同時過一座獨木橋,怎樣過?」粗心的孩子就可能想加寬橋面,機智的孩子可能想一個抱一個調換位置。而善於觀察的孩子可能發現,題給的條件,從南來和向北往實際上是一個方向,按次序走就可以了。這里用的南來北往,不是習慣用語的固定含義,有向南去的,有向北去的,而是就字面取義。傳說福樓拜教莫伯桑寫作時就要求他觀察一堆篝火和樹,寫出這堆篝火和這棵樹的特點;還曾要求他寫出與別個不同的雜貨商與守門人的特點,而且要他用一句話讓人知道一匹馬與前後五十匹馬的不同之處。
二要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就是這個道理。
三要就觀察到的東西進行聯想、推理,像福爾摩斯那樣。
四要注意敏捷,講究速度。高考語文題量很大,反映慢的,不等弄明白,下課了。
(三)在處理理解、掌握與運用知識過程中,培養創造思維能力。
『叄』 小學五年級如何培養數學思維能力
一、要為孩子創造培養數學思維的有利環境
作為家長,要盡可能地為孩子創造培養數學思維的有利環境。我覺得,在孩子願意學的前提下,報課外班是個很好的選擇。我家孩子有一個同學,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就學奧數,每次考試在班裡都是數一數二。其原因我想是因為課外的延伸學習拓展了他的數學思維,使他的數學思維能力優於同齡人。
二、要激發和鼓勵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
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要讓孩子的數學思維得到長足發展,就應該想方設法地讓孩子喜歡上數學這門學科。所以,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就應該激發孩子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探索心,鼓勵孩子學習數學的信心,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
例如,數獨是時下最流行的智力游戲,是一項經典的思維能力訓練游戲。它以數字為表現形式,能培養孩子的邏輯推理能力、觀察力、想像力、專注力、反應速度等。它的玩法簡單易上手,任何年齡、任何碎片時間都能操練,所以我們不防試試讓自己的孩子也喜歡上它。可以讓孩子看《最強大腦》這檔節目,感受數讀魅力,培養數學思維。
三、要將數學思維的培養融合到日常生活中
要將孩子數學思維的培養過程與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相結合。例如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及組合圖形的計算後,就讓孩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算一算自己家兩室一廳的住的面積有多大。讓孩子自己動手測量每個房間的長和寬,算出總面積。再比如,到了超市,讓孩子算算所有物品的總價,自然少不了加減乘除運算,數學能力自然就潛移默化地提高了。
四、要刻意培養孩子的嚴謹性
嚴謹性,是數學思維能力一個重要特徵,家長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去做。一是學習的嚴謹性。為孩子制訂有規律的每日計劃,科學合理的安排學習時間,孩子在完成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考慮到孩子的專注力,學習時間不宜過長。學習結束後,可以獎勵孩子看電視或玩手游,安排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樣孩子會更加努力的。二是生活的嚴謹性。自己的書桌要收拾整理干凈,物品要歸回原處,擺放整齊。
『肆』 如何創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自主高效課堂
在教學中,怎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在愉快的情境中學習,並受到感染和獲得較深刻的記憶,使課堂達到高效呢?我認為應該從下面幾方面著手:
一、創設情境,產生情感共鳴
在品德與社會課上,創設情境進行教學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式。創設情境一定要按教學的目的和要求,根據內容的需要,設計相應的情境,要以鮮明的形象為主體,以此吸引學生、感染學生、激發學生,把他們帶入一個新奇的境界;要重視情理結合,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情境感知材料,形成表象,獲得道德認識。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講明道理,使情與理有機地結合起來。
創設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種:如1、通過故事創設情境
教師利用優美、動聽的語言描述,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對學生的認知活動有著指導作用,並且帶有情感色彩的語言,不但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同時能給學生一種美的享受,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如在講解鄰里一家親時,教師在上課開始請一位同學講自己家和鄰居發生的小故事,同學娓娓到來,很快就把其它同學的思維拉到自己家與鄰居家發生的事情中,同學們都躍躍欲試,使課堂很快的活起來,動起來。
2、利用圖片創設情境
精彩的有說服力的圖片能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充分調動學生最直觀的享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教授 《江山如此多嬌》一課時,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引用了一組圖片:吉林霧凇、西湖全景、九寨溝風景、黃山四絕等我國各地比較出名風景的圖片,立刻就把學生帶入風景綺麗的大自然中,他們就會情不自禁地跟著老師一起體會、一起探究。
3、利用經驗創設情境
對於一些學習內容,多數學生已有一定的學習經驗。例如家鄉的節慶一課,同學們從小到大已經經歷過很多節日了,在上課伊始,讓學生們說出自己知道的哪些節日,怎樣過的,然後再讓同學們找出各個節日的特徵及由來,學生們根據自己大腦中儲存的信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會很快樂的進入到課堂教學中來。
4、利用資源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時結合學生身邊的資源,如課內外的一些活動,並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從而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他們的認知能力,創設一個貼近學生的情境。
在本課教學中,范老師就是讓學生利用各種媒介,如在電腦中看到新聞全運會召開,電視里了解了我縣第三次公路匯戰,報紙里知道國家領導人出訪,身邊的老師告訴第三中學開學典禮等,這些都是學生利用身邊的資源,了解了各種信息,為本節課辨別真假信息打下了很好的鋪墊。
還有利用表演創設情境,利用視頻資料創設情境 ,利用猜迷,游戲創設情境等等 ,這里就不一一說了。
品德與社會課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不管採用哪種形式去創設情境,都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學實際,都要緊扣教學目標。 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而,提高思想覺悟,提高課堂效率。
二、轉變教學方式,充實課堂教學
高效的品德與社會課堂,應該是教師把傳授知識的滿堂灌形式轉化為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知識強化,促進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升的活動形式,把死記硬背轉化為以訓練學生思維發展為中心的活動形式。課堂上的教師應該變得「悠閑」,學生變得「忙碌」;教師講的時間少了,學生思考的時間多了;學生的問題意識顯著增強,提問次數明顯增多,課堂成了學生展示自我才華的舞台、學習的樂園。教師的教學行為發生了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學生不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隨之轉化為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為主的學習形式。由於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所以在課堂上學生學習興趣盎然,有欣喜的發現、有對抗激烈的爭辯,有對課本的質疑……這種學習過程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范老師在本節課教學中,在學生通過身邊的媒介了解各種信息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自主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在課上自己感知了本課內容,然後依據教師給出的問題,根據自己生活中經驗,相互探討,研究,了解了生活事哪些是虛假信息。如得話費,中獎先打錢,相信街邊吆喝賣葯的小販等等,還有的同學根據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演起了小品,雖然演技不太好,但那就是發生在同學們身邊活生生的事。學生們通過自說,自講,自演,反映了個別人對待信息不加分辨,盲目相信的現象,在教師的進一步點撥下,學生明白了在獲取信息時,要注意分辨,增強了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在了解了知識點滴和孩子們進一步交流活動下,學生知道了網路是一個虛似的世界,存在著危險,注意網上病毒的危害,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能夠利用傳媒安全有效的獲取信息。
三、充分發揮小組合作作用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既古老又年輕的小學生學習方式,在新課改實驗中仍占據著課堂教學的重要地位,它可以使學生優勢互補,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學生個性健全發展,被廣大教師認同和採用。它不僅廣泛應用於語文、數學等學科中,品德與社會課中也同樣可以運用。分組的原則是4-6人一組,組間同質,組內異質。
小組合作學習應該分為兩個步驟進行,第一步,展示學生收集的資料,根據學生自己收集整理的資料,先在小組內交流,(小組內部討論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小組內部的資料要研究透徹,以便在接下來的匯報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數。交流資料時,老師提示學生:先對收集的資料分類,如有重復的保留一份,資料如果較多,選擇主要的匯報。然後分組匯報(在匯報材料的過程中,教師要作適當的點評,並進行表揚鼓勵),分組匯報完畢後,讓學生組與組之間進行探討交流,達到資源共享,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要進行有效的指導。讓孩子們真真正正的參與到小組的活動中來。第二步展示教師准備的資料,學生搜集的資料不是很全面,教師要把自己搜集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展示,並由此及彼,精講點撥,讓學生感受
四、遷移拓展,思想與行為高度統一
品德與社會課,重視的是促進正確道德觀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學生把學習到的道德知識,最終要落實到實踐中,接受實踐的檢驗。所以要聯系學生的實際,讓他們在生活實踐中進行鍛煉,給予學生體驗的機會,讓學生把學到的道德知識、情感真正內化,上升為道德行為。因此教師還應該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充滿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
在本節課,范老師設計了去著名景區旅遊,事先需要搜集哪些信息,學生根據身邊的媒介,去電腦上查找,去書中查找,問老師,問身邊的人,很圓滿的完成了任務。教師把本節課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實現了教材內容的擴展,真正把課堂教學延伸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實現了知行統一。
五、總結要活,以活躍拓寬思維
課堂教學的結束階段是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路化,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減輕記憶的負擔的重要環節。它對於發展興趣,強化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說引人入勝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那麼,畫龍點睛的結束則使成功得以鞏固。因此,課堂總結可針對本節課的內容或進行歸納總結,或設置懸念,或開拓延伸,或活動游戲,力求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課堂的結束是一個知識點的延伸:結尾是「問號」不是「句號」。
這些都是從理論引闡述如何使品德與社會課達到自主高效,那麼我們
具體到課堂步驟:1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2自主學習 動情明理 3 合作探究,深化明理 4 回歸生活(結合實際),拓展延伸 5評價引導,情感升華
一、創設情境 激情引趣這是課堂教學的起始階段,是每種課型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教師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舊知識的結合點,自然地把學生引入學習新知的環境中,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讓學生進入情境中產生驚訝,疑惑或問題,進而為尋求解答而產生學習某種知識和技能的願望 。情境必須具有真實性和教育性。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激趣的方法有:視頻資料,做游戲,談話,講故事,猜謎語等等。
二、自主學習,動情明理
這一環節的內容,低年級學生看書,先了解書中的內容,中高年級需要事先搜集資料,資料收集整理有很多種,(閱讀報紙,雜志,課文,聽廣播,看電視,參觀,訪問,調查,上網等)應該分為兩個步驟進行,第一步,展示學生收集的資料,根據學生自己收集整理的資料,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分組匯報,(在匯報材料的過程中,教師要作適當的點評,並進行表揚鼓勵),分組匯報完畢後,讓學生探討,交流,(小組內部討論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小組內部的資料要研究透徹,以便在接下來的匯報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數,然後有組之間進行匯報交流,達到資源共享)。第二步展示教師准備的資料,學生搜集的資料不是很全面,教師要把自己搜集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展示,並由此及彼,精講點撥,讓學生感受。
三、合作探究,深化明理 課堂教學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活動,合作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應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和理念,這樣就能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發現,最終實現教學相長,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根據學生現在掌握的資料內容,要設計探究題,比如辨析,說說你的想法,你認為他們做的對嗎等,在討論探究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配以相應的探究指導,引導學生通過教材或者收集的資料進行研討,討論結束後,教師要作激情小結。
四、回歸生活,有效拓展
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現實生活,實現教材內容的擴展。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擴大教材的內涵和外延,真正把課堂教學延伸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 實現知行統一。
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設置不同的活動
1、情境模擬,多媒體為之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生動,直面,交互性強的特點,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彷彿自己就是情境中的人物。
2、角色扮演;活動是小學生所喜歡的教學形式之一,但內容必須符合小學生的生活實際與年齡特徵,比如:演一演,說一說,唱一唱,有利於激發學生參與興趣,使德育內容為學生理解和接受,有利於促進學生德性的形成和發展。
3、現象分析,學生的道德評價能力是其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教師選取實際生活中的現象,為學生對話提供了平台,學生根據已有知道,與他人與教材等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學生在對話中明辨是非,提高能力,從而使課堂充滿人文關懷,煥發生命活力。
五、評價引導,情感升化 是對一堂課學生參與教學情況的評價,也是本節課知識,能力,方法的總結和概括,好的課堂小結,可以起到深化升華之效。此環節的操作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方面:
1、讓學生自我總結,談談學習本節課的收獲、感悟或還存在的疑惑。
2、回扣學習目標,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的各項要求。
3、深化問題,設置懸念,為下一節課的教學作好鋪墊。
4、布置實踐性作業,加深對課上所學內容理解的同時,讓學生親近社會,融入社會生活,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不同的課型中處理方法也大不一樣。
活動型教學:首先讓學生結合課文文字與生動的插圖,自主理解課文內容。與此同時,使學生頭腦中建立文本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行組織,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自主設計模擬表演的方案,並在小組內討論表演的方法與步驟,分配角色,進行表演。
實踐體驗型教學:讓學生走出課堂,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品德與社會課是要把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社會即課堂,課堂即社會,樹立大課堂觀、大社會觀。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專門的時間,提供足夠的條件,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體驗社會生活,感受我們生活的環境。也就是說,凡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親自去實踐體驗的內容,就要放開手,制定周密計劃,親自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體驗參與的快樂,培養學生走向社會,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
綜合學習型教學:高年級教材中涉及到許多有關歷史、地理、社會常識和法律常識的內容,對於這類型教學內容,要實現多種學科的整合,組織開展綜合性學習。這樣,根據課文內容搜集相關的知識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務。一般的課文內容,放在前一周進行;對於需要長時間搜集、整理的內容,則放在前幾周甚至前幾個月進行。收集社會信息的途徑有多種,閱讀報紙、雜志、課文;聽廣播、講座;看電視、文藝節目;參觀、訪問、調查、上網等等。然後在收集信息的基礎上,組織小組合作、交流討論。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我們必須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以教學理論和課程標准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伍』 如何有效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思維的源泉.創設問題情境,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良好渠道.它可以直接地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喚起學生真正的主體教育,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本文主要通過闡述如何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師能夠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迫切學習新知識的興趣,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一定能讓我們的學生發揮主體作用,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關鍵詞: 創設問題情境;思維;數學問題;問題設計
創造性思維是一個民族強大的很重要的因素.而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自主性學習能力,就需要在數學課堂上創設問題情境.選擇適當的問題情境,就顯得尤為重要.創設數學問題情境,迫在眉睫.我認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激發與引導學生的思維便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學生的思維不是自然發生的,亞里士多得曾精闢地指出:「思維從問題開始.」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許多數學教育者無不注重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師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精心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促使學生思維活動持續發展,這是數學教學的關鍵問題.
1 精心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你要盡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事情就成功了一半."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創設各種教學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調動學生的思維功能,變被動為主動,變苦學為樂學,變學會為會學.
1.1 提供感性材料,創設問題情境
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中也處處有生活.對於一些實際問題,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有的甚至親身經歷過,所以當老師提供具有典型意義的直觀背景材料時,他們往往躍躍欲試,想學以致用,從而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 「抽樣調查」這節課,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趙大叔承包了一個魚塘,想知道①魚塘里有多少條魚?②你能幫他想辦法求出共有多重嗎?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就能幫他解決這個問題.這樣設置懸念,引入新課,使學生對某種知識產生一種急於想解決問題的心理,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學生可能出現許多不同的解決方案,產生了不同的認知沖突,教師這時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讓他們自己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成功的快樂.通過對事情發展過程的聯想,設計非常規問題,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1.2 從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時,有時會出現下面的情況,一是如果不學習新知識,則問題將無法解決;二是解決了問題後,要他說明解題過程的正確性時,不用新知識便無法說明理由,這樣的情形之下都可引發問題情境.
例如,在《有理數的乘方》的新課教學時,我是這樣引入新課的:我拿了一張紙進入課堂說「這張紙厚約0.1毫米,現在對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要對折 30次,請同學們估計一下厚度為多少?」學生紛紛做出估計,有的說30毫米,有的說60毫米,膽子大一點的學生說10米.我說「經過計算,這厚度將超過10座珠穆朗瑪峰疊起來的高度.」於是師生一起來探求.
設一張紙的厚度為0.1毫米,則對折30次後的厚度為0.1×229毫米.學生用計算器求53687.0912米,五萬多米快有7個珠穆朗瑪峰高了,以此來引入新課,增加了趣味性,滿足了好奇心,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從而使學生在觀察思考、嘗試、列式中,感受到有學習新知的必要,繼而形成穩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引發聯想,思維迅速活躍了起來,使學生的全部心理活動參與到了這節課的學習中來.相反,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沒有問題情境,就很難激發學生的思維.
又如,學生在學習"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之前,教師根據"性質定理"與"判定定理"的內在聯系,在學生回憶性質定理後,可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如有一個等腰三角形,若一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塗沒了,只留下一條底邊和一個底角,大家想一想,能否將原來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畫出來?
於是,當學生經過動手實踐,畫出圖形後,要求學生說出畫法.而這些畫法的正確性是需要"判定定理"來判定的.於是教師用問題"這樣畫出來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嗎?"來引出課題,創設了問題情境.
1.3 通過具體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恰當地使用工具,讓學生自己進行實驗,通過觀察,主動探究知識,不僅在課堂情趣創設方面有奇妙方面,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
例如,在講授"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一是讓學生畫一個三角形,然後用量角器量出各角的度數,計算出三個內角的度數,得數都在180度左右;二是把三個內角拼在一起,觀察一下,能構成一個怎樣的角?學生會很有興趣地進行拼接活動並且發現,三個內角拼在一起構成一個平角.這樣一來學生很容易想到證明此定理的方法.
1.4 通過復習舊知識,創設問題情境
教師在復習與新課有關的舊知識過程中,以舊引新,借題發揮,為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牽線搭橋,是數學教學手段中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
1.5 通過講精彩的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向學生繪聲繪色地講述精彩的故事,創設問題情境,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講授一元二次方程應用時,教師引用印度古代的一個故事:靜靜的湖面上,一枝筆直的荷花,露出水面半英尺,一陣微風把它吹斜,恰巧使荷花與水面齊平,一位老翁發現此時荷花離開原位置二英尺.你能幫助老翁計算一下,湖水深幾英尺?
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還如製造懸念、運用幽默來創設情境等.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講授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間製造一種"不協調",將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教學是一門藝術,相信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來採用相適宜的創設情境,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問題情境中的問題並非常規意義下的問題,更不是一般的數學練習題和考試題.所謂問題,其含義應該有幾個方面:其一,具有非常規性,可能沒有固定的解決方法和模式,需要獨辟蹊徑來解決;其二,具有開放性,不一定有唯一確定的答案;其三,具有探究性,通常只是給出了一種隱含問題的情境,需要通過對情境的研究去明確和揭示問題,判定課題計劃、構造數學模型、預測答案,並給出和檢驗問題的解答.其四,具有趣味性,通過對學生智力的挑戰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
總之,教師應當適時適量的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精心設計,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 結合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2.1 注意培養觀察力
觀察是信息輸入的通道,是思維探索的大門.敏銳的觀察力是創造思維的起步器.可以說,沒有觀察就沒有發現,更不能有創造.兒童的觀察能力是在學習過程中實現的,在課堂中,怎樣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呢?
首先,在出示問題情境的同時,要給學生提出明確而又具體的目的、任務和要求.其次,要在觀察中及時指導.比如要指導學生根據觀察的對象有順序地進行觀察,要指導學生選擇適當的觀察方法,要指導學生及時地對觀察的結果進行分析總結等.第三,要科學地運用直觀教具及現代教學技術,以支持學生對研究的問題做仔細、深入的觀察.第四,要努力培養學生濃厚的觀察興趣.
2.2 加強數學直覺思維訓練
數學直覺思想是人腦數學對象及其結構規律的敏銳想像和迅速判斷.數學直覺思維是把經驗因素同數學問題的實質直接聯系的思維形式,它具有思維形式的整體性、思維方向的綜合性、思維方式的自由性、思維過程的簡約性和直接性等特徵.
在數學教學中加強直覺思維訓練應當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恰當地設置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做整體思考.圖形的旋轉中,有這樣一個問題情境:有一個直角三角形的苗圃,由正方形花壇和兩塊直角三角形的草皮組成,如果兩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斜邊長分別為3米和6米,問草皮的面積是多少?把這一問題作為整堂課的開始,雖然很少有學生會想到用旋轉來解決,通過直觀演示,還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激活了學習的內部動因,恰當地引發了學生的直覺思維.
2.3 加強逆向思維的訓練
思維本身具有雙向性,由此及彼與由彼及此就是思維的兩個相反方向.如果把其中一個方向叫做順向思維,那麼另一個方向就是逆向思維.由於教學的原因及學生的學習習慣,往往形成學生單向思維的狀態,並形成一種思維定勢.而逆向思維突破了習慣思維的框架,克服了思維定勢的束縛,所以帶有創造性,常常使人茅塞頓開,甚至絕處逢生.
2.4 注意培養想像力
想像是思維探索的翅膀.愛因斯坦說:"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可以包羅整個宇宙."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想像,往往能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獲得數學發現的機會,鍛煉數學思維.
2.5 注意培養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指從同一來源探求不同答案思維過程.它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創造性的特徵.加強發散思維能力的訓練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重要環節.根據現代心理學的觀點,一個人創造力的大小,一般來說與他的發散思維能力是成正比的.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一般可以從幾方面著手.訓練學生同一條件,聯想多種結論;改變思維角度,進行變式訓練;培養學生個性,鼓勵創優創新;加強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思.隨著開放性問題的出現,為發散思維注入了新的活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精心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促使學生思維活動的持續發展,已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我執教的屆九年級(6)班的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比以前倍增,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學生上課的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積極發言的人數也越來越多;課後作業認真,訂正及時,主動要求面批作業的人數也增加了;大部分學生課外自覺地復習、預習,甚至自學;肯鑽研課外習題的同學也多了起來,常常會有學生來問問題;班中對數學感興趣的同學越來越多,使班級中逐步營造出主動學習數學的氛圍.同時,這個班的數學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在期末市統一考試中成績居年段第一.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精心創設問題情景,以問題為教學載體,把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是能激發與引導學生思維,並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只有創設出有利於激活課堂教學的問題情境,才能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真正轉變,提高教學質量.我將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更深地探索如何創設最有效的問題情境,並時時改進,使問題情境更好的為教學服務,使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曾經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筆者相信創設數學問題情境,可以讓枯燥的數學知識教學變得富有生命力,真正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真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參考文獻:
[1] 鄔雲德.走向開放式教學的教學設計. 數學教學研究.2002.6.
[2] 李玉琪.創造性思維與數學教學.山東教育學院學報.1991年第2期.
[3] 賀祖英.創設問題情境與學生思維.中國教育學會.2001年9月份.
『陸』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創造性思維能力
一、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內,要科學運用遷移規容律,加強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二、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
求異思維指思維的路徑朝著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並引出更多的信息,使思維者能從各種設想出發,不拘泥於一個途徑,布局限於既定的理解,盡可能作出合乎條件的多種解答。
三、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小學低年級學生不可能去創造新的知識,培養學生思維是要求學生能在一般解題方法的基礎上另闢蹊徑,尋求獨創解法。
『柒』 創造性思維的特徵包括哪些
創造性思維的特徵包括:
1、原創性:
對「原創」一詞不難理解;做到「原創」,就需要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和思考方式,能夠體現獨樹一幟的想法和觀點;面對事物的時候,能夠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及循規蹈矩的束縛,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維度進行思考、認識事物、表達見解等。
2、發散性
我想,「發散思維」這一名詞,很多人都聽說過,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思維方式!如果能夠培養和鍛煉發散思維呢?在面對一個問題和想法時,盡可能的提出和想像出多種可能性,從一個詞、一個點向四周發散去思考,盡量尋找多咱答案!比如:說到「蘋果」你能到什麼?喬布斯、牛頓、手機、伊甸園、蛇、亞當、紅色……等等,你還能想到更多……
擁有創造性思維的5種特徵
3、逆向性
對與逆向思維方式,很多人在生活中會常常遇到。在思考和解決一個問題時,當一種方式和方法行不通時,總不能一條路走到黑吧!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通過逆向思維的思考方式,在解決問題時,不僅用直面問題的方式正面思考,還要善於變換思考角度,從反面去想,從更多的角度和立場去思考,將會帶來全新的視角,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4、質疑性
對於很多成年人,對於生活中的很多事物,或許會少了一份質疑性。很多事物的存在,會讓我們感覺,這是理所當然,本來就應該是這樣,就會保持固有的想法!創造性思維的基礎能力,就是對一些事物保有質疑的態度,沖破「理所當然」而提出新的想法!對孩子來說,沒有經驗和理所當然作為基礎,很多事物,在他們的眼中,還會有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孩子們總會問出,很多讓大人們匪夷所思的問題,這就是孩子們比大人們更具有創造性思維!
5、重組性
對於重組這一點,我想,對於很多人都會有這種經歷。我們會看到自己的孩子,或回想在自己小的時候,將家中很多小電器、小玩具等進行拆卸後,然後,重新組裝,成為一個新的東西,這個重組的過程給我們和孩子帶來了無窮的奇趣。一定有很多人,在小時候曾把家中的收音機、鬧鍾、電子表等進行拆卸並重新組裝過,這個重組的過程,就是創造性思維的一種體現和能力。
『捌』 創造性思維的4大屬性
創造性思維具有獨創性、多向性、綜合性、聯動性和跨越性 。
(一)創造性思維的獨創性
這是創造性思維的基本特點。創造性思維活動是新穎的獨特的思維過程,它打破傳統和習慣,不按部就班,解放思想,向陳規戒律挑戰,對常規事物懷疑,否定原有的框框,銳意改革,勇於創新。在創造性思維過程中,人的思維積極活躍,能從與眾不同的新角度提出問題,探索開拓別人沒認識或者沒完全認識的新領域,以獨到的見解分析問題,用新的途徑、方法解決問題,善於提出新的假說,善於想像出新的形象,思維過程中能獨辟蹊徑,標新立異,革新首創。
(二)創造性思維的多向性
創造性思維不受傳統的單一的思想觀念限制,思路開闊,從全方位提出問題,能提出較多的設想和答案,選擇面寬廣。思路若受阻,遇有難題,能靈活變換某種因素,從新角度去思考,調整思路,善於巧妙地轉變思維方向,產生適合時宜的新辦法。
(三)創造性思維的綜合性
創造性思維能把大量的觀察材料、事實和概念綜合一起,進行概括、整理,形成科學的概念和體系。創造性思維能對佔有的材料加以深入分析,把握其個性特點,再從中歸納出事物規律。
(四)創造性思維的聯動性
創造性思維具有由此及彼的聯動性,是創造性思維所具有的重要的思維能力。聯動方向有三個方向:一是看到一種現象,就向縱深思考,探究其產生原因;二是逆向,發現一種現象,則想到它的反面;三是橫向,能聯想到與其相似或相關的事物。總之,創造性思維的聯動性表現為由淺入深,由小及大,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從而獲得新的認為、新的發現。
(五)創造性思維的跨越性
創造性思維的思維進程帶有很大的跨越性,省略了思維步驟,思維跨度較大,具有明顯的跳躍性和直覺性。
邏輯思維又稱抽象思惟,是思維的一種高級形式。其特點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斷和推理作為思維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和具體化作為思維的基本過程,從而揭露事物的本質特徵和規律性聯系。抽象思維既不同於以動作為支柱的動作思維,也不同於以表象為憑借的形象思維,它已擺脫了對感性材料的依賴。抽象思維一般有經驗型與理論型兩種類型。前者是在實踐活動中的基礎上,以實際經驗為依據形成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如工人、農民運用生產經驗解決生產中的問題,多屬於這種類型。後者是以理論為依據,運用科學的概念、原理、定律、公式等進行判斷和推理。科學家和理論工作者的思維多屬於這種類型。經驗型的思維由於常常局限於狹隘的經驗,因而其抽象水平較低。
『玖』 創造性思維的特徵是什麼
創造性是創造性認知品質的核心,是用超常規的方式重新組織自己有的經驗產生新方案,新成果的心理活動過程,創造性思維的顯著特徵,具有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