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ted教育與創造力

ted教育與創造力

發布時間:2022-07-29 01:21:39

Ⅰ TED:讓孩子告訴你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你長大以後想成為什麼?」 這可能是大人問孩子最多的問題之一,大人都希望聽到的答案是:宇航員、醫生等,你理解和珍惜孩子心中的答案嗎?
大部分的教育都在教人找到工作,而不是找尋人生。

讓我們花上10分鍾,從孩子的視角來解讀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小的時候,我常被人問到這樣的問題:「你長大後想做什麼?」這個問題確實有點煩。大人們都希望得到的回答是:「我想當太空人」;「我想當一名醫生」——瞧瞧你們成年人的想像力。
孩子的答案或許是滑板客、沖浪手、電腦游戲玩家。這些回答常讓大人們抓狂。但是在我們孩子眼裡,那是好玩的事、有過親身經驗的事。

不過有時也能得到很好的答案,這個答案如此之簡單,如此之淺顯,卻真的意義深刻——「當我長大後,我想做一個快樂的人。」對我而言,當我長大後,我要繼續現在的快樂。

Logan LaPlante,15歲,是個滑雪愛好者。你可以經常在阿爾卑斯山上看到他滑雪的身影。但你不知道的是,在他13歲時,受邀做了這個超酷的演講,當時點擊量達到285000次。他還喜歡設計、寫作和拍攝。你可能還不知道,他三年級時離開了學校,在家上學,他給自己的教育方式起了個名字,叫hack schooling。

Ⅱ 是什麼原因讓TED火的

以前喜歡, 現在覺得很水。不是說理念和講者的水平低。而是公開後TED 當局似乎更希望可以鼓動觀眾的情緒找搏取掌聲。和短短的20分鍾之中, 可見講者比起以前有更多的Chit-Chat, 有更多講述自己感覺的時間, 甚至有更多十分著跡的自我擂攆。不是說講者不可這樣做, 但比起以前那種得不及待地推進深度和廣度的方式, 現在這種看起來更為完整的表達手法... 雖不致於不能看, 但也沒有甚麼沖動想去看了。內容密度不足以致爽度不夠是個大問題。前沿的技術也沒有多前, 在現在想法愈來愈貶值的環境下, 我對TED 的興趣也是愈來愈低。

Ⅲ 托福聽力素材TED去哪

TED 演講的主旨是:Ideas worthspreading. 每年3月,TED大會在北美召集眾多科學、設計、文學、音樂等領域的傑出人物,分享他們關於技術、社會、人的思考和探索。我們一般用TED的演講材料做泛聽。
使用方法
1. 第一遍,關閉字幕,理解講座大意;
2. 第二遍,對照字幕,修正偏差。
1
學校如何扼殺創造
全球著名創造力研究專家Sir Ken Robinson 就創建一個呵護而非摧殘創造力的教育體系展開講述,幽默風趣,發人深思。「教育扼殺了人們的創造力」,Robinson的這句話引起了許多人的深刻共鳴,Robinson在2006年TED 講壇中的這次講演在互聯網上被廣泛轉載, 流傳甚遠,至今仍是TED講壇最受歡迎的講演之一。
這是TED有史以來被觀看最多的一個視頻(1100多萬次)。Robinson是一個極其出色的演講大師,整個視頻讓人從頭笑到尾(英國人就是幽默啊),但在讓人發笑的同時也發人深省。其實,他講的不是教育,不是學校,而是更誠實地面對人類自己。
http://v.163.com/movie/2013/4/7/0/M93FG764L_M93FJLL70.html
2
肢體語言塑造你自己
肢體語言影響著他人對我們的看法,但同時它也影響著我們對自己的看法。通常,開放的、打開的肢體動作會使人更果斷、自信,TED《肢體語言塑造你自己》從心理和生理兩方面證明了這一點。
http://v.163.com/movie/2013/4/O/D/M93FG764L_M93FH90OD.html
3
偉大的領袖如何激勵行動
我們願意跟隨具有領導才能的人,不是為他們,而是為我們自己。也只有那些從「為什麼」這個圈出發的人,才有能力激發周邊的人。」西蒙 斯涅克以其「黃金圈法則」理論,列舉了蘋果、馬丁·路德·金和萊特兄弟成功的例子,向大家講述偉大的領袖如何激勵行動?
演講者用一個簡單但是震撼的模型來闡釋激勵人心的領袖力,這個模型的核心是一個「黃金」圓圈,意思是領袖素質的根本來源是回答「為什麼?」。他列舉了蘋果、馬丁·路德·金和萊特兄弟成功的例子,同時以蒂沃(Tivo)數碼錄像機為失敗的典型。雖然蒂沃最近打贏一場官司,使得其股價上漲了3倍,但是它仍在掙扎中。
http://open.163.com/movie/2011/7/0/A/M78065A8E_M7806OF0A.html
4
解密大腦的奇跡
神經解剖學家吉爾伯特•泰勒所擁有的研究機會不是每一位腦科學家都所希望擁有的:她有嚴重中風,並且觀察到她大腦的功能:運動,語言,自我意識一個接一個關閉。這真是令人驚訝的故事。
Jill Bolte Taylor 經歷了極為嚴重的中風,但出人意料的是她最初的反應卻是:「哇!這太酷了。」她的理由是,有多少腦科學家有這種學習的機會,可以由內而外地去研究腦功能?在這場激情澎湃、廣受追捧的 TED 演講中,Taylor 向我們講述了在中風之後幾小時中她對大腦功能的認知與了解,並著重介紹了大腦左右半球各自特有且又互補的功能。
http://open.163.com/movie/2012/1/C/C/M8H4A8FC9_M8H4AMVCC.html

Ⅳ ted演講學校 扼殺創造力 的笑點

為什麼節食不能減肥:大腦在調控你的體重 作為一名神經科學家,我很疑惑,為什麼這如此困難?很顯然,你的重量決定於你吃了多少和你消耗了多少能量。但絕大部分人沒有意識到的是,飢餓和消耗是由大腦掌控的。大多數情況下你甚至不會意識到你的大腦在後台做了很多事。 這很好,因為你的意識很容易被分散——當你專注於電影的時候,你不需要記得呼吸亦可暢快地呼吸;你不會因為思考晚餐吃什麼而忘記如何行走。你的大腦對於你的體重有著自己的一套想法,無論你有意識地在想些什麼。這被叫做你的設定值,但那是個誤導人的術語,因為事實上它是一個范圍,大約在10到15磅內浮動。你可以通過選擇生活方式來改變你的體重,在這個范圍內上下浮動。但是如果要超出這個范圍將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大腦的一個部分叫下丘腦,它調節著你的體重。 你的大腦有十多種化學會告訴你的身體去增加體重,還有另外十多種會告訴你的身體去減重。這系統的工作原理就像恆溫器,對身體接收到的做出反應,通過調節飢餓感,活動,新陳代謝。根據條件的變化,維持你的體重。這就是恆溫器的作用,對吧?恆溫器會根據屋外部天氣的變化不斷調節,從而保持室內的溫度恆定。現在你可以通過在冬季打開一扇窗來調節室內的溫度,但這個動作並不會改變恆溫器的設置——恆溫器對此的反應是打開火爐,把屋內的溫度調節回溫暖的狀態。 你的大腦就是這樣工作的,當你體重減輕的時候,它會用有效地工具讓你的體重回歸,回歸到它認為正常的狀態。如果你減重過多,你大腦的反應就是你快餓死了。無論你最初是胖還是瘦,大腦的反應都是一模一樣的。我們非常希望我們的大腦可以感知我們是否需要減重,但它不能。如果你真的減去了很多體重,你會感到很餓,你的肌肉會消耗更少的能量。 哥倫比亞大學的魯迪利貝爾博士發現那些減去體重10%的人們,消耗的熱量比未減重之前少到卡路里,因為他們的新陳代謝被抑制了。這些(熱量)等於相當多的食物中所含的熱量。 這意味著一個成功的節食者必須比和他相同體重的人少吃這么多食物,因為那個人一直都這么瘦。 在人類歷史進程中,飢餓一直是比吃撐更大的問題。這說明了一個非常可悲的事實——設定值可以增加,但幾乎不會減少。節食成功並不會降低設定值。如果減重是由長時間飢餓造成的,即便是你已經減輕體重長達七年之久,你的大腦一直會讓你把減掉的體重增回來。這是合情合理的反應。在充斥著得來速漢堡的現代世界,這種反應並不適用於大多數人。過去我們祖先的生活和現代人富足的生活的差異是渥太華大學的約尼博士想讓他的一些病人回到食物不充足年代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改變飲食環境將成為解決肥胖問題最有效的方法。不幸的是,短暫的增重可變為永久的增重。如果你長時間處於超重狀態,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是若干年,你的大腦就會覺得這是新的正常狀態。 節食者更易超重 心理學家把「吃貨」分成兩類:一類人靠本能的飢餓反應去吃,另一類人則是用意志去控制飲食,就像大多數節食者一樣。我們稱他們為本能型食者和自控型食者。有趣的是本型能食者很少會超重,並且他們會花較少的時間思考吃什麼東西。自控型食者則更容易受到、超大分量和自助餐的影響,而造成飲食過量。一個小小的放縱,比如一勺冰激凌,更有可能在自控型食者中導致暴飲暴食的結果。在這種節食和暴飲暴食的循環下,孩子們特別容易受到傷害。一些研究表明,在青少年初期節食的女孩在五年之後超重的可能性是未節食者的三倍。所有這些研究發現,預示體重增加的因素,也預示著飲食失調的產生。順便說一下,請家長們注意了:另一個增重的因素是「因體重而被家庭成員取笑」,所以別那樣做。

Ⅳ THE ELEMENT怎麼樣

"我採用「天命」二字,指稱「喜歡做的事」與「擅長做的事」能夠相互結合的境界。我深信每個人都有必要找到自身的天命歸屬,不只因為那讓我們獲得成就感,更是為了讓人類社群與組織能夠在不斷演進的世界中永續發展。 I use the term the Element to describe the place where the things we love to do and the things we are good at come together. I believe it is essential that each of us find his or her Element, not simply because it will make us more fulfilled but because, as the world evolves, the very future of our communities and institutions will depend on it." -肯64羅賓森(Ken Robinson) 這個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他們好像天賦異稟,才華橫溢,他們非常熱愛自己的工作,並享受其中;這些人對於自己的人生通常感到非常的滿足,甚至有些時刻覺得人生異常完美。 而反觀大多數的人,生活像是夢游一般,渾渾噩噩。有些人就戲謔地說:「哎,這就是人生嘛!」或是引用一下張愛玲的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衣袍,爬滿了虱子。 」 也有一部分人,醒過來了,想有所作為,可是覺得自己身不由己,老大不小了,自己也就這點本事,很無奈,找不到一條出路。 難道第一部分人的存在只是因為他們是被上蒼選中的幸運兒?他們就像夜空中閃耀的星星,只能讓我們仰著脖子羨慕嫉妒恨嗎? 非也非也! 我這次要介紹的這本The Element: How Finding Your Passion Changes Everything (中文版《讓天賦自由》) 的作者,世界知名教育與創造力專家肯64羅賓森(Ken Robinson), 認為那是因為很多人不曾盡情地探索過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找到屬於他們的如指紋般獨特的天命 (the Element) 的緣故。 所謂天命是一個人的擅長的事和喜歡的事的結合,即天賦和熱情的交叉點。如果你能發現和活出天命,就能和真實的自己連接,能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得淋漓盡致,體會到生命的喜悅,並取得超乎你想像的成就。羅賓森在書中分享了59個人的故事, 這些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頓悟到自己的天命,所以活得很精彩。 導致大多數人沒有活出天命的因素很多,最為諷刺的一大因素是——教育。現代的教育體系是為了服務「工業時代」而設計的,特別偏重特定學科能力,比如數學、語文、科學。音樂、戲劇以及舞蹈等科目則普遍不受重視。 而人類的才能具有多元性,有很大的廣度,不僅僅只是學校所偏重的能力。但很多人卻理所當然地把這些能力當做衡量自己才能的唯一標准。 羅賓森提醒大家,要問的不是 "你有多聰明? How intelligent are you?" 而是" 你是怎樣個聰明法? How are you intelligent?" 這讓我想到愛恩斯坦的一句話,能很形象地表達這一點: "每個人都是天才。但是如果你以爬樹的能力來衡量一條魚的話,那麼它一輩子會相信自己是愚蠢的。" 在這種教育制度下最受影響當屬一個人的創造力。2006年,羅賓森在TED的演講「學校扼殺創造力」,引發了全球眾多人的共鳴,成為TED最為經典的演講之一。2010年的TED演講「展開學習革命」對於教育有了更深入的探討。 那麼怎樣才能活出我們的天命呢?羅賓森認為這因人而異,沒有固定的公式,然而天命還是有跡可循的,這個「跡」就是天命的四個基本組成元素。 「天命的兩大成分是「天資」和「熱情」,兩個先決條件是「態度」與「機會」。歸屬天命的順序大約是:我有、我愛、我要、在哪? The Element has two main features, and there are two conditions for being in it. The features are aptitude and passion. The conditions are attitude and opportunity. The sequence goes something like this: I get it; I love it; I want it; Where is it?」 1.我有 I get it 「天資指的是你在某方面與生俱來的天分,讓你靠直覺就能感受或理解某種學問的本質、其中的道理,以及它的用途。 An aptitude is a natural facility for something. It is an intuitive feel or a grasp of what that thing is, how it works, and how to use it.」 因為我們常被鼓勵去做「正確的」,而不是「合適的」事情,這讓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天資是什麼。這個要我們多去嘗試了。我的體會是,有些事情做起來特別得心應手,所用的精力和時間較到大多數人要更少,但確做得更好。這里就有天資的存在。 2.我愛 I love it 光有擅長做還不夠,還要有樂在其中。 美國恐怖小說大師斯蒂芬·金 (Stephen King) 《寫作這回事》說的一句話最能形容這種熱情: 「 即使沒有人聽你演奏(或是讀你寫的東西,看你的表演),每次出手都是一場炫技表演,因為你作為創作者會感到快樂,甚至是狂喜。」 羅賓森在書中呼籲我們要及早發現可以視為玩樂的工作。 3. 我要 I want it 這里指態度問題,即 「你如何解讀周遭環境、如何創造機會、把握機會,基本上就取決於你對自己的期望。 How we perceive our circumstances and how we create and take opportunities depends largely on what we expect of ourselves.」 在探索天命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障礙,這時候你的態度就起了很大的決定性的作用。 4.在哪 Where is it? 「實際的做法就是積極尋求機會,多方探索自己的天賦。我們通常能透過他人認清自己的真正天賦。也能給他們同樣的協助。 In practice, this means actively seeking opportunities to explore your aptitude in different fields. Often we need other people to help us recognize our real talents. Often we can help other people to discover theirs.」 多去結交一些良師益友,找到屬於自己的部落很有必要。 除此之外,找到天命時的兩個特徵也有助於參考。 1.當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對時間的感受發生了變化,幾個小時好像幾分鍾。會進入一種心流的狀態。 2.做熱愛的工作雖然會消耗你的體力,卻讓精神或心靈的能量得到增加,好像充電一般。 總之, 「當你從事自己熱愛又擅長的工作,才可能覺得活出了真實的自我,成為你理想中的自己。你覺得自己做著天生該做的事,也成為你天生該成為的人,這就是歸屬於天命的狀態。 When we are doing something that we love and are naturally good at, we are much more likely to feel centered in our true sense of self—to be who we feel we truly are. When we are in our Element, we feel we are doing what we are meant to be doing and being who we』re meant to be.」 從2009年初次讀到至今,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和啟發。雖然我曾受教育多年,但是卻從來沒有人告訴我,我是有天賦的,並且可以通過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把它發揮出來。我發現,這么多年,所有的兜兜轉轉都是自己一人,憑著一些直覺在做決定。我是如此的喜歡這本書,以至於親自朗讀十多個小時,錄音並配上音樂,把整本書(繁體中文版)製成有聲書當做生日禮物送給愛人。正值嚴冬,寒冷異常,一個人坐在窗邊,一邊看著窗外大雪紛飛,一邊大聲地朗讀錄音,內心感到自己的熱情正被慢慢點燃。 「 隆冬臘月,我終於發現:一個不可戰勝的夏天,就在我內心深處。 In the depth of winter,I finally learned that within me there lay an invincible summer.」 阿爾貝·加繆的話那麼貼切地道出我那時候的感受。 孔子說「人苦於不自知」,以前我不明白為何自己如此的焦慮,生活在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後「不過如此」的空洞感中。韶光飛逝,心中委實不安,深怕垂老之際,回看一生駭然發現是虛度。這本書和很多書、人、事一起慢慢地點醒了我。現在的我總算有些感覺了,當然離活出天命還有很大的距離。我會有一種「嘿,原來這就是我!」的感覺。別人的精彩,不去比較,但會在一旁,為他們熱烈鼓掌喝彩。而自己也好好地活著,努力呈現出屬於我的獨特性,來妝點這世界的風景。有時還會為一些事情急得哇哇跳腳,或是難過得吧嗒吧嗒掉眼淚。但是外面的世界再風風雨雨,我心中會有一種篤定的感覺,像是有一塊磐石在那裡,穩穩當當的。 活出天命,就像去唱那首屬於你自己的歌。它就是你內在的真我想表達和體驗的。這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要做的事情,也是生命的意義之所在。 當我們開心地大聲唱這首歌的時候,就和內在的力量銜接上了,就打開了上蒼賜予我們的禮物。 這里我鄭重地把這本書推薦給你。 原文地址有作者的一些資訊,歡迎大家看看。 版權聲明:文章均盧小英原創,轉載請以超鏈接形式標明文章原始出處 原文地址:http://www.wisdomsnack.com/919.html

Ⅵ 如何比較TED,一席,開講啦這三個演講類節目

TED:作為一個國際性的分享大會,從一開始的科技、娛樂、設計三個方面演變到如今多元化的主題,一直貫徹著他用思想的力量來改變世界的宗旨。我看了不少,其中有很多演講的內容都能讓人更好的認識世界。一席:跟TED很相似,是TED的一種本土化的結果。缺點在於跟TED相似性高人們容易產生反感,做的時間不算久,知道的人不多,還有就是嘉賓的演講功力欠佳。跟TED相比優勢也很明顯,首先是邀請的絕大多數嘉賓是華人,中文的演講讓人容易看明白也更容易普及。其次,嘉賓的邀請方面還是花了一番心思的,從民謠歌手到字體設計師,這些嘉賓們所分享的內容都非常不錯,我也是通過字體設計師的演講才更深入的了解字體這個本應習以為常的概念。再次,本土化的分享類節目是十分有必要的,中國相關的分享在TED上非常少,有的也是類似「中國沒有的美式中餐」這樣中西雜糅的話題,因此有一席這樣一個更加接地氣的平台我個人覺得非常不錯。開講啦:看了幾集感覺一般,大多是名人明星在上面分享人生經歷熬雞湯,下面的聽眾兩眼冒光的盯著明星看。優勢在於請的都是名人,曝光度高,更能吸引觀眾。其次是話題都比較勵志,符合當代價值觀念,是高中班會語文、大學思修馬原近代史等課放映的首選。不足的地方非常明顯,大多看這個都是沖著明星名人去的,真正想了解點東西的太少,當然了,也了解不到什麼東西。內容凈是心靈雞湯偶爾喝一喝還好,看多了容易出問題。

Ⅶ 學校總是扼殺創造力嗎英語作文

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的縮寫)大會的宗旨是「用思想的力量來改變世界」,它於1984年由理查德·溫曼和哈里·馬克思共同創辦。每年來自全球不同學科的頂尖學者與實踐者們會雲集該大會,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凝聚在一個18分鍾的演講里。演講內容涵蓋科學、藝術、政治、建築、音樂等。
Ken RobinsonKen Robinson,全球知名創新與創造力專家,在開發創造性和創新能力方面是國際公認的領袖人物。本文節選自他在TED大會論壇上就創建一個呵護而非摧殘創造力的教育體系而發表的演講,語言深入淺出、發人深思。

We』ve all agreed on the really extraordinary capacity that children have, their capacities for innovation. And my 1)contention is, all kids have tremendous talents and we 2)squander them, pretty ruthlessly. So I want to talk about ecation and creativity. My contention is that creativity now is as important in ecation as literacy, and we should treat it with the same status.
我們一致認同,孩子擁有超凡的才能,或者說創新能力。我認為:每個孩子身上都蘊含著巨大的才能,卻被成人無情地磨滅了。因此,我想談談教育和創造力。我相信在當今這個時代,創造力在教育中的地位同讀寫能力一樣重要,理應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視。

I heard a great story recently, I love telling it, of a six-year-old girl who was in a drawing lesson. The teacher said usually this little girl hardly paid attention, but in this drawing lesson she did. The teacher was fascinated and she went over to her and said, 「What are you drawing?」 and the girl said, 「I』m drawing a picture of God.」 And the teacher said, 「But nobody knows what God looks like.」 And the girl said, 「They will in a minute.」
前些日子我聽到了一個很棒的故事,我喜歡逢人就講。有個6歲的小姑娘在上繪畫課。她的老師說,這個小姑娘上課一向不怎麼專心,而這次卻不同。老師很好奇,於是走過去問小姑娘:「你在畫什麼?」「我在畫上帝」,小姑娘答道。老師不解:「可是從來沒有人知道上帝長什麼樣啊!」小姑娘答道:「等我畫好他們就知道了。」

Picasso once said that all children are born artists. The problem is remaining an artist as we grow up. I believe passionately that we don』t grow into creativity, we grow out of it. Or rather we get ecated out of it. So why is this?
畢加索曾經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問題在於我們長大之後能否繼續保持著藝術家的個性。我堅信,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創造力並非與日俱增,反而是與日俱減。甚至可以說,我們的創造力被教育扼殺了。怎麼會這樣呢?

Every ecation system on earth has the same hierarchy of subjects—every one; it doesn』t matter where you go, you』d think it would be otherwise but it isn』t. At the top are mathematics and languages, then the 3)humanities, and the bottom are the arts. Everywhere on earth. There isn』t an ecation system on the planet that teaches dance every day to children the way we teach them mathematics. Why? Why not? I think this is rather important. I think maths is very important but so is dance. Children dance all the time if they』re allowed to, we all do. We all have bodies, don』t we? Truthfully what happens is, as children grow up we start to ecate them progressively from the waist up. And then we focus on their heads. And slightly to one side.
世界上所有的教育系統都有著相同的學科體系,無一例外。你會想肯定有某個地方會例外的吧,可是無論你走到哪都是這樣。位於頂端的是數學和語言,接著是人文學科,處在最底端的是藝術。全球普遍如此。在這顆星球上沒有一個教育系統會像上數學課一樣天天給孩子們上舞蹈課。為什麼?為什麼不這樣?我覺得這非常重要。我知道數學很重要,但是舞蹈也同樣重要啊。如果獲得允許,孩子們可以整天跳舞,我們也是。我們都有身體可以舞動起來,不是嗎?現實中的真相是:隨著孩子們在長大,大人們開始逐步地訓練他們,首先是腰部以上的部位,然後是集中訓練他們的大腦,並且漸漸地有點偏向大腦一側。

If you were to visit ecation as an alien and say what』s it for, public ecation, I think you』d have to conclude (if you look at the output, who really succeeds by this, who does everything they should, who gets all the 4)brownie points, who are the winners) the whole purpose of public ecation throughout the world is to proce university professors. Isn』t it? They』re the people who come out on top. And I used to be one, so there. And I like university professors, but you know, we shouldn』t hold them up as the 5)high-water mark of all human achievement. They』re just a form of life, another form of life. But they』re rather curious and I say this out of affection for them, there』s something curious about them, not all of them but typically, they live in their heads, they live up there, and slightly to one side. They』re 6)disembodied. They look upon their bodies as a form of transport for their heads, don』t they?
假設你是一位外星來客,來考察地球上的教育,想知道公共教育究竟有何作用。在得出結論之前,我建議你先看看公共教育的產物,看看究竟是誰通過教育獲得成功?是誰中規中矩地完成了使命?是誰得到了所有的贊許?又是誰成了最後的贏家?我想你會由此得出結論:全球公共教育的目的完全在於培養大學教授,不是嗎?他們是教育體制最高端的產物。我過去也曾是其中一員,嗯,我喜歡大學教授們。不過,你知道,我們不應該將他們推崇為全人類最大的成就。他們所代表的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另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不過大學教授們還是蠻古怪的,我是出於對他們的喜愛才這么說的,雖然不是所有大學教授都這樣,但他們的確有些奇特,典型表現為:他們生活在自己的思維里,住在自己的大腦中,而且還略偏向於大腦一側。他們崇尚精神世界,軀體在他們看來不過是思維的承載工具,不是嗎?

In the next 30 years, according to 7)UNESCO, more people worldwide will be graating through ecation tha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history. More people, and it』s the combination of all the things we』ve talked about—technology and its transformation effect on work, and demography and the huge explosion in population. Suddenly degrees aren』t worth anything. Isn』t that true? When I was a student, if you had a degree, you had a job. If you didn』t have a job it』s because you didn』t want one. And I didn』t want one, frankly. But now kids with degrees are often heading home to carry on playing video games, because you need an 8)MA where the previous job required a 9)BA, and now you need a 10)PhD for the other. It』s a process of academic inflation. And it indicates the whole structure of ecation is shifting beneath our feet. We need to 11)radically rethink our view of intelligence.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預測,未來三十年內全球的教育系統畢業生人數將達到歷史之最。高科技及其對工作性質的改變影響,人口以及人口大爆炸,這些我們提及過的因素加在一起將導致畢業生越來越多。學歷突然縮水了。難道不是嗎?我上學那會兒,只要你有一紙文憑,你就有飯碗。如果你沒有工作,那是因為你不想要。坦白說,我當時就不想要(作者的自嘲)。可現在有學歷的畢業生們卻常常待業在家打游戲,因為工作崗位的學歷要求都升級了,過去需要學士的崗位現在開始要碩士了,過去要碩士的崗位現在要博士了。這是個「學歷膨脹」的過程。這一過程說明了整個教育體系正在我們眼下經歷著重大轉變。我們需要從根本上重新審視自己的智能觀。

We know three things about intelligence: One, it』s diverse. We think about the world in all the ways we experience it. We think visually, we think in sound, we think 12)kinesthetically. We think in abstract terms, we think in movement.
我們知道智能有三大特點:第一,智能具有多元性。我們運用各種體驗方式來認知世界,比如視覺、聽覺、觸覺、抽象化、動態化等等。

Secondly, intelligence is dynamic. The brain isn』t divided into compartments. In fact, creativity, which I define as the process of having original ideas that have value, 13)more often than not comes about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14)disciplinary ways of seeing things.
第二,智能具有交互性。大腦並不是由相互隔絕的單元組成的。事實上,創造活動往往就誕生於各學科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所產生的交互作用,在我看來,創造就是「有價值的原創思想的產生過程」。

And the third thing about intelligence is, it』s distinct. I』m doing a new book at the moment called Epiphany which is based on a series of interviews with people about how they discovered their talent. I』m fascinated by how people got to be there. It』s really 15)prompted by a conversation I had with a wonderful woman who maybe most people have never heard of, Gillian Lynne. She』s a 16)choreographer. She did Cats, and Phantom of the Opera, she』s wonderful. Gillian and I had lunch one day and I said, 「Gillian, how』d you get to be a dancer?」 And she said it was interesting, when she was at school, she was really hopeless. And the school, in the 30s, wrote her parents and said, 「We think Gillian has a 17)learning disorder.」 She couldn』t concentrate, she was 18)fidgeting.
第三,智能具有獨特性。目前我正在寫一本新書,叫做《悟》,是根據一系列人物訪談寫成的,主題圍繞「你是如何發現自己才能的?」。我對人們的自我發現很感興趣。事實上,寫這本書的念頭源自我和一位出色的女士之間的對話,也許這里大部分人沒有聽說過她,她叫吉莉安·林恩,是一名舞蹈指導,曾經給歌舞劇《貓》、《歌劇魅影》編排舞蹈,非常棒的一位女士!有一天我和吉莉安一起吃午餐,我問她:「吉莉安,你當初是怎麼走上跳舞這條路的?」她告訴我,其中的故事還蠻有趣的。當年她在學校時,大家都說她沒得救了。那還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學校寫信給她父母說「我們認為吉莉安有學習障礙」。那時候的她無法集中注意力,總是坐立不安。

Anyway, she went to see a 19)specialist in an oak-paneled room with her mother and she sat on her hands for 20 minutes while this man talked to her mother about all the problems Gillian was having at school. In the end, the doctor went and sat next to Gillian and said, 「Gillian I』ve listened to all these things that your mother』s told me, and I need to speak to her privately. Wait here, we』ll be back, we won』t be very long,」 and they went and left her.
後來她媽媽就帶著她去看專科。那是一間鋪著橡木地板的診室。吉莉安把雙手壓在屁股下,耐住性子坐了20分鍾,這段時間里醫生和她媽媽談論了她在學校里出現的種種問題。最後,醫生走過來坐在吉莉安身邊對她說:「吉莉安,你媽媽和我講了你的所有事情,現在我要和她私下談談。在這兒等著,我們很快就回來。」於是他們就留下她出去了。

But as they went out the room, he turned on the radio that was sitting on his desk, and when they got out the room, he said to her mother, 「Just stand and watch her.」 And the minute they left the room, she said, she was on her feet, moving to the music. And they watched for a few minutes and he turned to her mother and said, 「Mrs. Lynne, Gillian isn』t sick; she』s a dancer. Take her to a dance school.」 Somebody else might have put her on medication and told her to calm down.
就在他們離開房間的時候,醫生擰開了他桌上的收音機。走出房間後,醫生對吉莉安的媽媽說道:「就在這兒觀察一下她」。吉莉安說,他們剛離開房間她就站了起來,隨著音樂移動步子。在外面觀察了幾分鍾後,那位醫生轉向她媽媽說道:「林恩夫人,吉莉安並沒有生病,她是個天生的舞蹈家。送她去舞蹈學校吧。」(感謝當年那位醫生,)換了別人或許會對吉莉安進行葯物治療,並告訴她要平靜下來。

I believe our only hope for the future is to adopt a new conception of human ecology, one in which we start to reconstitute our conception of the richness of human capacity. Our ecation system has mined our minds in the way that we 20)strip-mine the earth, for a particular commodity, and for the future, it won』t serve us.
我認為我們未來唯一的希望在於創設一種新的人文生態構想,唯有在此構想上才可重新認識到人類能力之豐富。如同獲得商品的慾望驅使人類掠采礦物資源,現行的教育體制也正以此道壓榨著我們的智力,而這種壓榨並不能造福人類社會。

We have to rethink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n which we』re ecating our children. And our task is to ecate their whole being, so they can face this future—by the way, we may not see this future, but they will. And our job is to help them make something of it.
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我們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則。我們的任務是教育所有的孩子,以便他們能夠面對未來——順便提一下,這個未來或許我們是看不見了,但是他們可以,我們的工作就是幫助他們戰勝未來的挑戰。

Ⅷ TED是什麼意思

TED(指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在英語中的縮寫,即技術、娛樂、設計)是美國的一家私有非營利機構,該機構以它組織的TED大會著稱,這個會議的宗旨是「傳播一切值得傳播的創意」。TED誕生於1984年,其發起人是理查德·索·烏曼。2001年起,克里斯·安德森接管TED,創立了種子基金會(The Sapling Foundation),並運營TED大會。

每年3月,TED大會在北美召集眾多科學、設計、文學、音樂等領域的傑出人物,分享他們關於技術、社會、人的思考和探索。

發展歷史

參會的諾貝爾獲獎者、類似比爾·蓋茨之類的大腕,往往和魔術師、雜技演員混在一起。

盡管每年有上萬人申請參加TED,但只有1000人能得到邀請,他們要「有好奇心、創造力,思維開放,有改造世界的熱情」,還要付得起7500美元一張的門票。

2001年,媒體大亨克里斯·安德森買下了TED,他自稱「TED的守護人」,並將TED演講者的領域從原先的技術、娛樂、設計三個領域擴展到了各行各業,邀請了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探險家、心理學家、語言學家、宗教領袖、慈善家等人加入,致力於使TED成為超越會議性質的世界品牌。

在1984年的第一次TED大會上,有人帶來了日後風靡全球的CD光碟,第一台蘋果電腦也被帶到了講台上。今天,新版的MacbookAir讓全世界無數的粉絲為之瘋狂。

在改變世界的同時,TED自身也在26年後(至2010)由與會成員不過千人的「晚宴」,成長為每天50萬人觀看其視頻的社區。自1990年起,參會的精英們每年三月相聚於美國加州長灘,享受這一場「超級大腦SPA」。

Ⅸ ted是什麼

TED是Technology(科技),Entertainment(娛樂),Design(設計)的縮寫,它是一家美國私有非盈利機構,該機構的會議宗旨是「用思想的力量來改變世界」。1984年TED由美國建築師兼設計師理查德·沃爾曼(Richard Wurman)創立,旨在探求科技、娛樂和設計等領域的創新。

參加TED大會的人,都是來自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各個充滿夢想與抱負。每年3月,TED大會在北美召集眾多科學、設計、文學、音樂等領域的傑出人物,分享他們關於技術、社會、人的思考和探索。

(9)ted教育與創造力擴展閱讀

TED真正的爆發來開始於2006年。當時,安德森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把線下舉行的TED大會放到網上,讓所有人都能在網上免費觀看TED演講視頻,隨便看。正是這個決定讓TED大會像病毒一樣傳播開來。

現在去TED站台演講的人,已經不在局限於科技、娛樂和設計。越來越多在21世紀迅速崛起的人來到這里,涉及各個領域:城市理論家、「意見領袖」、勵志演說家、物理學家、神經學專家、哲學家等,及那些在各自領域攀上頂峰的人。

現在的TED不僅有TED演講,還衍生出幾個子項目:TED-Ed,專門針對教育工作者設立的短視頻課程;TED獎學金;TED廣播時間(TED Radio Hour);TED大獎。

Ⅹ ted演講 怎樣培養自己的創造力和自信心

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閱讀全文

與ted教育與創造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