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唐時發明

唐時發明

發布時間:2022-07-27 00:25:28

① 唐朝時期有什麼比較有名的發明創造

唐朝時期比較有名的發明創造有:火葯、黃道游儀和水運渾儀和雕版印刷等,具體如下:內
1、火葯容。火葯的研究始於古代煉丹術。唐代煉丹家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創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創狀火磯法,用硝石、硫磺及馬兜鈴(含炭素)一起燒煉。這兩種配方,都是把三種葯料混合起來,已經初步具備火葯所含的成分。
2、黃道游儀和水運渾儀,天文儀器,對觀察天象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行,本名張遂,是唐代最著名的天文學家。開元十三年,一行還用自己製成的「復矩圖」,令南宮說率人到今河南若乾地點測量北極高度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影長度,測出地球子午線1°的長度約合十二萬三千七百米。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實測子午線,具有重大的意義。
3、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國出現的印刷形式。現存最早的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的《金剛經》。1966年在南朝鮮發現雕版陀羅尼經,刻印於 704~751年之間,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② 遠古主要四項發明有

中國古代有造紙術、火葯、指南針、活字印刷術四大發明,其實中國古代的"大發明"不只四項,還有中醫學。中醫學不是一般的發明,而是"大發明",是比造紙術、火葯、指南針、活字印刷術更傑出的發明和創造,可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
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它由中國首創,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傑出成就。這里所稱之中醫學,是指從遠古到1840年所形成的經典中醫葯學術體系,它由中國獨創,產生於中國古代社會,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傑出代表。

第二,它傳播至全世界並被廣泛地接受和應用。中醫學早已開始走出國門,20世紀70年代以來,又進入國際化的新階段,現已傳至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科學價值和卓越療效已經為世界醫學界所公認,中醫學正在被地球村的居民們日益廣泛地接受。

第三,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產生了重大推動作用,作為"大發明"的價值和意義已得到世界公認。

中醫學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重大推動作用

首先是在醫學方面,中醫學有別於西醫學的思維方式、理論內容、防治原理、治療方法,可補西醫學之不足,發揮其特有的優勢,推動醫學發展和變革,為人類健康做出特有的貢獻。

其次是在科學發展和文明進步方面,中醫學關於人的生命運動的復雜現象和深層規律的認識,有力地推動著生命科學的研究,將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做出重大貢獻。國外著名醫學家和科學家們一再指出,"經絡"問題可能包含著若干項諾貝爾獎級的課題,中國要拿諾貝爾獎,最有希望的是中醫葯。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院士一再指出,中醫現代化將推動人體科學的突破,形成一場科學革命,引起一次東方式的文藝復興。"中醫的理論和實踐,我們真正理解了、總結了以後,要改造現在的科學技術,要引起科學革命。""這不是簡單的問題,這是人類歷史上再一次出現的跟文藝復興一樣的大事。"

中醫學不僅是"大發明",而且其發明和創造的程度都大大地超出了其他四大發明,具有博大精深的特質。

③ 四大發明的先後順序

按照出現時間的先後順序,中國四大發明誕生的時間順序是:1、造紙術2、指南針3、火葯4、印刷術


造紙術:

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指南針:

指南針的前身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司南,指南針的發明至早不逾於宋代。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

火葯:

火葯是中國人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始於古代煉丹術。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葯的國家,隋代時,誕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體系火葯。黑色火葯在唐代(9世紀末)時候正式出現。

火葯的最初使用並非在軍事上,而是在宋代諸軍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 ——葯發傀儡。宋人同時也以火葯表演幻術,如噴出煙火雲霧以遁人、變物等,以收神奇迷離之效。

中國發明了火葯首先運用於製造煙火,不久後就將其運用與軍事,並發明了世界第一根火箭。大炮和火槍在宋代中國火葯的軍事運用已經相當成熟,使得中國的科技遙遙領先於世界。

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 宋仁宗時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印刷術先後傳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地區。

④ 造紙術印刷術火葯 指南針是怎樣發明的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紙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遠古以來,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中國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樹皮和破布。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薴麻和大麻。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期,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後期用於紡織。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檀木和構皮(即楮皮)。最遲在公元前2世紀時的西漢初年,紙已在中國問世。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製造成的,由於造紙術尚處於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鬆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於書寫,一般只用於包裝。
直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
第四是乾燥,即把濕紙曬干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漢代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四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濕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造紙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晉南北朝時已經開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紙。到了隋朝、五代時期,竹、檀皮、麥桿、稻桿等也都已作為造紙原料,先後被利用,從而為造紙頁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充足的原料來源。
其中,唐朝利用竹子為原料製成的竹紙,標志著造紙技術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竹子的纖維硬、脆、易斷,技術處理比較困難,用竹子造紙的成功,表明中國古代的造紙技術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程度。唐時,在造紙過程中加礬、加膠、塗粉、灑金、染色等加工技術相繼問世,為生產各種各樣的工藝用紙奠定了技術基礎。生產出來的紙張質量越來越高,品種越來越多,從唐代到清代,中國生產的用紙,除了一般的紙張外,還有各種彩色的臘箋、冷金、錯金、羅紋、泥金銀加繪、砑紙等名貴紙張,以及各種宣紙、壁紙、花紙等。使紙張成為人們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紙的發明、發展也是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公元105年發明造紙後,造紙術就從河南向經濟文化發達的其它地區傳播。蔡倫被封到陝西洋縣為龍亭侯,造紙術就傳到漢中地區並逐漸傳向四川。據蔡倫家鄉湖南耒陽的民間傳說,蔡倫生前也向家鄉傳授過造紙術。東漢末年山東造紙也比較發達,出過東萊縣(今掖縣)的造紙能手左伯。公元二世紀造紙術在我國各地推廣以後,紙就成了和縑帛、簡 牘的有力的競爭者。
公元三到四世紀,紙已經基本取代了帛、簡而成為我國唯一的書寫材料,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科學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公元三到六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造紙術不斷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擴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紙。在設備方面,繼承了西漢的抄紙技術,出現了更多的活動簾床紙模,用一個活動的竹簾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撈出成千上萬張濕紙,提高了工效。在加工製造技術上,加強了鹼液蒸煮和舂搗,改進了紙的質量,出現了色紙、塗布紙、填料紙等加工紙。
從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磧出土的這一時期所造出的古紙來看,紙質纖維交結勻細,外觀潔白,表面平滑,可謂「妍妙輝光」。公元六世紀的賈思勰還在《齊民要術》中,專門有兩篇記載了造紙原料楮皮的處理和染黃紙的技術。同時,造紙術傳到我國近鄰朝鮮和越南,這是造紙術外傳的開始。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源自道家的雕版印刷,它活躍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代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印刷術先後傳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地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我國現在看到的第一部記載火葯配方的書,約成書於八九世紀。書中說「以硫磺、雄黃合硝石,並密燒之」,會發生「焰起,燒手面及火盡屋舍」的現象。這里的「密」應該是蜂蜜的「蜜」。蜜加熱能變成炭。硫磺、硝石與炭混合,這就是火葯的配方。
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 (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葯製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葯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引線點燃後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戰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葯武器的加速發展。北宋政府建立了火葯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宋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葯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這些都是以火葯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戰爭中顯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下圖為南未突火槍和北未火葯箭。
在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英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

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11世紀末或12世紀初,中國船舶開始使用指南針導航。北宋《萍州可談》:「舟師(掌舵者)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
先秦時代的漢族勞動人民已經積累了對磁現象的認識,在探尋鐵礦的時候,常常遇到磁鐵礦,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鐵——化學式Fe3O4,別名氧化鐵黑、磁鐵、吸鐵石,為具有磁性的黑色晶體,故又稱為磁性氧化鐵)。《管子》的數篇中早已記載了這些發現:「山上又磁石者,其下有金銅。」《山海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磁石的吸鐵特性很早被人發現,《呂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鐵,或引之也。」古人稱「磁」為「慈」。古人把磁石吸引鐵看作慈母對子女的吸引。並認為:「石是鐵的母親,但石有慈和不慈兩種,慈愛的石頭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頭就不能吸引了。」 漢以前古人把磁石寫成「慈石」,是慈愛石頭的表達。到了西漢,有一個名叫欒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特性做了兩個棋子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相互排斥。欒大稱其為「斗棋」。他把這個新奇的玩意獻給漢武帝,並當場演示。漢武帝驚奇不已,龍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

⑤ 造紙術是誰發明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1] 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蔡倫
紙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遠古以來,中國勞動人民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樹皮和破布。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薴麻和大麻。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期,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後期用於紡織。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檀木和構皮(即楮皮)。最遲在公元前2世紀時的西漢初年,紙已在中國問世。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製造成的,由於造紙術尚處於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鬆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於書寫,一般只用於包裝。
直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術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
第四是乾燥,即把濕紙曬干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漢代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四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濕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造紙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兩個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晉南北朝時已經開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紙。到了隋朝、五代時期,竹、檀皮、麥桿、稻桿等也都已作為造紙原料,先後被利用,從而為造紙頁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充足的原料來源。
其中,唐朝利用竹子為原料製成的竹紙,標志著造紙技術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竹子的纖維硬、脆、易斷,技術處理比較困難,用竹子造紙的成功,表明中國古代的造紙技術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程度。唐時,在造紙過程中加礬、加膠、塗粉、灑金、染色等加工技術相繼問世,為生產各種各樣的工藝用紙奠定了技術基礎。生產出來的紙張質量越來越高,品種越來越多,從唐代到清代,中國生產的用紙,除了一般的紙張外,還有各種彩色的臘箋、冷金、錯金、羅紋、泥金銀加繪、砑紙等名貴紙張,以及各種宣紙、壁紙、花紙等。使紙張成為人們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紙的發明、發展也是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⑥ 指南針和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最早具有指南針作用的辨別方向的專業器材是
司南
,到宋朝時期出現了羅盤,後利用
磁極
的變化改進為指南針。
印刷術
始源於隋朝的
雕版印刷
,經
宋仁宗
時的
畢升
發展、完善,產生了
活字印刷
。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文化傳播。

⑦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什麼發明家是誰

  1. 中國的四大發明一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

  2. 指南針沒有明確的發明家,是靠勞動人民的智慧來發明出來的。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指南針的N指北方,E指東方,W指西方,S指南方。

  3.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造紙術(也稱蔡侯紙)蔡倫改進。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為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改進了造紙術,才使紙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對紙的概念有個統一認識。什麼樣的物品叫「紙」。

  4. 火葯是中國漢族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5. 雕版印刷:據載是北宋時期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但四大發明中的活字印刷術並非現代印刷術的前身,而據李約瑟所論北宋制的膠泥活字印刷術有許多劣勢的地方。

  6. 畢升

⑧ 活字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畢升, 宋代的。
唐時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宋時畢升改進了它,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⑨ 造紙術是誰發明的

是的!
蔡倫約東漢永平四年(公元61年)生;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卒。宋陽地處今湘江支流來水流域,是穀米之鄉。出身於普通農民家庭的蔡倫,從小隨父輩種田,但他聰明伶俐,很會討人喜歡。漢章帝劉旭(公元56~58年)即位後,常到各郡縣挑選幼童入宮。永樂十八年(公元75年)蔡倫被選入洛陽宮內為太監,當時他約15歲。他讀書識字,成績優異,於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小黃門(宦官中職務較低者)。此後作黃門侍郎,掌管宮內外公事傳達及引導諸王朝見、安排就座等事。正宮竇太後無子,指使蔡倫誣陷章帝妃宋貴人「挾邪媚道」,通令她自殺。宋貴人所生太子劉慶被貶為清河王。竇後又指使人投「飛書」(匿名信)誣陷章帝妃梁貴人,強奪其子劉肇為養子並立為太子。章帝於公元88年卒,10歲的劉肇登基,為和帝,由竇太後聽政。蔡倫因功被提拔為中常侍,隨侍幼帝左右,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與九卿等同。中國歷史上宦官干預國政,也正由此開始。 永平九年(公元97年),竇太後卒,和帝親政。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立鄧綏為皇後,蔡倫立即投靠鄧皇後。鄧綏喜歡舞文弄墨,蔡倫為投其所好,甘心屈尊兼任尚方令,主管宮內御用器物和宮廷御用手工作坊。在此期間,他總結西漢以來造紙經驗,改進造紙工藝,利用樹皮、碎布(麻布)、麻頭、魚網等原料精製出優質紙張,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受到和帝稱贊,造紙術也因此而得到推廣。同年,和帝卒,鄧後所生百日嬰兒即位,不到二年又卒。鄧後再立13歲皇侄劉祜(公元94~125年)嗣位,為安帝。劉祜是清河王劉慶之子,但由於他即位初期仍由鄧太後把持朝政,蔡倫繼續受到重用,被封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洋縣),從此進入貴族行列。由他監制的紙被稱為「蔡侯紙」。約於元初五至六年(公元118~119年)蔡倫又被提升為長樂太僕,相當於大千秋,成為鄧太後的首席近侍官,受到滿朝文武的奉承。 正當他權位處於頂峰之際,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鄧太後卒,安帝親政。蔡倫因為當初受竇後指使參與迫害安帝皇祖母宋貴人致死、剝奪皇父劉慶的皇位繼承權而被審訊查辦。蔡倫自知死罪難免,於是自盡而亡。蔡倫一生在內廷為官,先後侍奉4個幼帝,投靠兩個皇後,節節上升,身居列候,位尊九卿,卻以慘死告終。但他在兼管尚方時,推動了手工業工藝的發展,被稱為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因而留名後世,得到史學家的首肯。
據《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蔡倫主管尚方期間,曾「監作秘劃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近代考古發掘的實物也證明確實如此。尚方令本來是少府屬官,主管刀劍等各種宮廷御用器具的製造,與中常侍高位根本不相稱,但蔡倫盡力討好,凡是帝、後喜歡的器物,都在尚方精製。鄧後喜歡文史和紙墨,曾令各州郡歲貢紙墨。蔡倫也正因此而成為促進東漢造紙術發展的關鍵人物。由於職務上的關系,蔡倫得以有觀察、接觸生產實踐的條件。每有空閑,他就閉門謝客,親自到作坊進行技術調查,學習和總結工匠們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再加上他自己的聰穎創新,對發展當時的金屬冶煉、鑄造、鍛造及機械製造工藝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如當時的鋼刀製造以炒鐵為料,經多次鍛打而百煉成鋼。當時所製造的器物在質量、性能及外觀上確實是精工製造,堪為後世仿效。 但是。蔡倫對工藝技術最突出的貢獻還是在造紙方面,大致可從三個角度來評述。第一:組織並推廣了高級麻紙的生產和精工細作,促進了造紙術的發展。第二:促進皮紙生產在東漢創始並發展興旺。第三:因受命於鄧太後監典內廷所藏經傳的校訂和抄寫工作而形成了大規模用紙高潮,使紙本書籍成為傳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葯)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大大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
蔡倫(61—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今湖南省耒陽市)。漢和帝時,蔡倫入宮做皇帝的侍從,後來升任「尚方令」,負責管理皇室工廠,監造。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在洛陽發明了用樹皮、破魚網、破不、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合適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蔡倫約東漢永平四年(公元61年)生;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卒。東漢桂陽郡(今湖南省耒陽市)地處今湘江支流耒水流域,是穀米之鄉。出身於普通農民家庭的蔡倫,從小隨父輩種田,但他聰明伶俐,很會討人喜歡。漢章帝劉旭(公元56~58年)即位後,常到各郡縣挑選幼童入宮。永樂十八年(公元75年)蔡倫被選入洛陽宮內為太監,當時他約15歲。他讀書識字,成績優異,於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小黃門(宦官中職務較低者)。此後作黃門侍郎,掌管宮內外公事傳達及引導諸王朝見、安排就座等事。正宮竇太後無子,指使蔡倫誣陷章帝妃宋貴人「挾邪媚道」,通令她自殺。宋貴人所生太子劉慶被貶為清河王。竇後又指使人投「飛書」(匿名信)誣陷章帝妃梁貴人,強奪其子劉肇為養子並立為太子。章帝於公元88年卒,10歲的劉肇登基,為和帝,由竇太後聽政。蔡倫因功被提拔為中常侍,隨侍幼帝左右,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與九卿等同。中國歷史上宦官干預國政,也正由此開始。 永平九年(公元97年),竇太後卒,和帝親政。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立鄧綏為皇後,蔡倫立即投靠鄧皇後。鄧綏喜歡舞文弄墨,蔡倫為投其所好,甘心屈尊兼任尚方令,主管宮內御用器物和宮廷御用手工作坊。在此期間,他總結西漢以來造紙經驗,改進造紙工藝,利用樹皮、碎布(麻布)、麻頭、魚網等原料精製出優質紙張,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受到和帝稱贊,造紙術也因此而得到推廣。同年,和帝卒,鄧後所生百日嬰兒即位,不到二年又卒。鄧後再立13歲皇侄劉祜(公元94~125年)嗣位,為安帝。劉祜是清河王劉慶之子,但由於他即位初期仍由鄧太後把持朝政,蔡倫繼續受到重用,被封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洋縣),從此進入貴族行列。由他監制的紙被稱為「蔡侯紙」。約於元初五至六年(公元118~119年)蔡倫又被提升為長樂太僕,相當於大千秋,成為鄧太後的首席近侍官,受到滿朝文武的奉承。 正當他權位處於頂峰之際,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鄧太後卒,安帝親政。蔡倫因為當初受竇後指使參與迫害安帝皇祖母宋貴人致死、剝奪皇父劉慶的皇位繼承權而被審訊查辦。蔡倫自知死罪難免,於是自盡而亡。蔡倫一生在內廷為官,先後侍奉4個幼帝,投靠兩個皇後,節節上升,身居列候,位尊九卿,卻以慘死告終。但他在兼管尚方時,推動了手工業工藝的發展,被稱為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因而留名後世,得到史學家的首肯。
據《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蔡倫主管尚方期間,曾「監作秘劃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近代考古發掘的實物也證明確實如此。尚方令本來是少府屬官,主管刀劍等各種宮廷御用器具的製造,與中常侍高位根本不相稱,但蔡倫盡力討好,凡是帝、後喜歡的器物,都在尚方精製。鄧後喜歡文史和紙墨,曾令各州郡歲貢紙墨。蔡倫也正因此而成為促進東漢造紙術發展的關鍵人物。由於職務上的關系,蔡倫得以有觀察、接觸生產實踐的條件。每有空閑,他就閉門謝客,親自到作坊進行技術調查,學習和總結工匠們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再加上他自己的聰穎創新,對發展當時的金屬冶煉、鑄造、鍛造及機械製造工藝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如當時的鋼刀製造以炒鐵為料,經多次鍛打而百煉成鋼。當時所製造的器物在質量、性能及外觀上確實是精工製造,堪為後世仿效。 但是。蔡倫對工藝技術最突出的貢獻還是在造紙方面,大致可從三個角度來評述。第一:組織並推廣了高級麻紙的生產和精工細作,促進了造紙術的發展。第二:促進皮紙生產在東漢創始並發展興旺。第三:因受命於鄧太後監典內廷所藏經傳的校訂和抄寫工作而形成了大規模用紙高潮,使紙本書籍成為傳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葯)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大大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

⑩ 唐朝到唐太宗時候最大的發明是什麼

在唐朝發明了灌溉工具簡車和曲轅犁。在唐朝,冶煉技術得到顯著提高。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在造船方面,唐朝在使用推進器上開創了先河。還有就是唐三彩。

附(唐朝的文化藝術和宗教):

唐朝為中華文化做出了許多貢獻。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葯王孫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醫書;868年,中國《金剛經》的印製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國的造紙、紡織等技術通過阿拉伯地區遠傳到西亞、歐洲。

唐朝由於經濟發達,文化在當時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與世界許多國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朝鮮、日本派來許多留學生到長安學習。唐朝同阿拉伯地區的友好往來,使綠寶石、胡椒、伊斯蘭教先後傳入中國。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畫和雕塑有40%是唐代的作品。

唐朝最令人矚目的文學成就可算唐詩。自陳子昂和「初唐四傑」起,唐朝著名詩人層出不窮,盛唐時期的李白、杜甫、岑參、王維,中唐時期的李賀、韓愈、白居易,晚唐時期的李商隱、杜牧是其中的幾個代表。他們的詩作風格各異,既有對神話世界的豐富想像,又有對現實生活的細致描寫,既有激昂雄渾的邊塞詩,亦有沉鬱厚重的「詩史」,還有清新脫俗的田園詩。這些詩作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學成就的傑出代表。後世宋、明、清雖仍有傑出詩人出現,但律詩和古詩的總體水平都不如唐朝詩人,使得唐詩成為了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

首都長安小雁塔近景唐朝的傳奇小說繼承六朝筆記小說的傳統並有新的發展。從唐傳奇起,小說真正開始有完整的故事結構和人物關系,並開始反映社會現實。唐朝的傳奇代表作有:《枕中記》《鶯鶯傳》和《李娃傳》等,這些作品為後世宋朝的話本和明清小說的發揚光大奠定了基礎。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較寬容,中國傳統兩大宗教——佛教和道教都有較大發展。唐朝初年,高僧玄奘遠赴天竺(現在的印度)取經657部,唐朝特此興建了大雁塔來保存這些佛經。佛教經典的大量翻譯以及中國僧人自身思想體系的逐漸成熟使得中國佛教在此時期迎來空前的發展,中國佛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時期形成或成熟。其他宗教如伊斯蘭教,景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和祆教也隨著國際交流傳入中國。唐武宗時對佛教採取高壓政策,史稱會昌滅法,使得除禪宗等少數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別從此一蹶不振。

附(唐朝經濟):

唐朝經濟雖不如其後的宋朝那樣發達,但亦可圈可點。

農業

唐朝農業生產工具又有新的進步。曲轅犁就出現在唐朝。還出現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車和筒車。唐朝前期,僅見於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達一百六十多項。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絳岩湖、鏡湖等。天寶年間,唐朝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糧食產量也有提高。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長安洛陽米價最低時每斗僅十三文,青州、齊州每斗僅五文。唐朝後期,由於人口南移加上土地開墾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手工業

唐朝手工業分官營和私營兩種。工部是主管官營手工業的最重要部門,直接管理的機構有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少府監主管精緻手工藝品;將作監主管土木工程的興建;軍器監負責兵器的建造。監下設署、署下設作坊。此外還有鑄錢監和冶監等。官營手工業的產品一般不對外銷售,只供皇室和衙門消費。工人則分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戶、雜戶等。私營手工業較官營手工業比不發達。唐朝前期主要手工業有紡織業、陶瓷業和礦冶業。唐後期,南方手工業大幅進步,特別是絲織業、造船業、造紙業和制茶業。

商業與交通

唐朝錢幣「開元通寶」唐朝的城市商品經濟仍不發達,但已有成長。長安、洛陽、蘇州、揚州、成都、廣州等都是一定地域內的商業中心。唐朝國內交通發達。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道路遍布全國。水路交通則是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為主。全國共有驛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其中陸驛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驛二百六十所。自安史之亂後,由於大批士紳與工匠南遷,長江流域商業城市發展快速,國家的經濟財政亦仰賴南方的補給,當時有所謂「揚一益二」的說法;而江南最大城市、江南東道治所蘇州的繁華程度在中唐時已逐步超越揚州和洛陽,在全國僅次於長安,成為整個中國南方唯一的、最高等級的州——雄州,有「甲郡標天下」之說,即所謂「當今國用,多出江南。江南諸州,蘇最為大」;此外杭州、湖州等地的經濟也得到了較快發展。廣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寧波)和揚州等地成為海上貿易中心。而坊市分開的制度在蘇州、揚州等商業城市被打破,還出現了夜市。大城市中出現了櫃枋和飛錢。櫃枋經營錢物寄付,在櫃枋存錢的客戶可以憑書貼(類似於支票)寄付錢財。飛錢又叫便換,類似於現在的匯票。這些都說明了商業在唐朝後期的繁榮。

閱讀全文

與唐時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迪生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 瀏覽:864
供電方案有效期 瀏覽:684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