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長城到底是哪國發明的
中國的萬里長城修築最早、規模最大。
中國的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工程之一。始建於春秋戰國(公元前770~476),今存者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遼寧丹東鴨綠江畔的虎山口,橫亘甘肅、寧夏、陝西、山西、蒙古、河北、遼寧等地。沿線險要或交通要沖都設有關口,如山海關、居庸關、娘子關等。簡稱為長城。最初修築長城的是戰國時代的燕、趙等國,目的是為了防禦北方異族的侵襲。
秦始皇後來將這些斷斷續續的長城連接起來。據說當時動用了三十萬的兵士和數百萬的人民與奴隸。不過,長城並不能達到完全防止異族入侵的效果。因為長城完成之後,北方異族依然常跨越長城,偷襲中國邊境的村落,搶奪農作物或家畜。
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06-01/04/content_4005080.htm
http://www..com/s?ct=0&ie=gb2312&bs=%D7%EE%D4%E7%B5%C4%B3%A4%B3%C7&sr=&z=&cl=3&f=8&wd=%
英國的哈德良長城——
公元一百二十年,為了防範北方蠻人(蘇格蘭的凱而特人及皮可特人)南下搔擾,羅馬皇帝哈德良下令修建的.全長七十三英里,高十五英尺,寬六英尺.每隔1/3英里,都有一座大石建成的瞭望台.建造時,用了15000人,也許是因為英國的地勢並不高,面積並不大,修建起來也只是用了很短的三年時間.很想知道在這里,有沒有也出現過英國的孟江女的故事……
http://www.xiaorong.com/printpage.asp?BoardID=6&ID=4767
http://www..com/s?ie=gb2312&bs=%C8%AB%CA%C0%BD%E7%D7%EE%D4%E7%B5%C4%B3%A4%B3%
德國長城——
西元二世紀初羅馬人在多瑙河以北,萊茵河以東築起一道長達550公里的防禦工程,以抵禦蠻族的入侵。根據考古測量,這條略呈Z型的界限位於當今德國境內,經過科布林茲,美因茲,海德堡及雷根斯堡的附近。這條長城由土牆,石牆,壕溝,柵欄及900座哨防颱組合而成,沿途還有120個大大小小的軍隊駐防區。哨防颱兼具傳訊功能,相鄰的哨防颱設在目力可及的范圍內,便於以烽火訊號快速傳遞異族入侵的消息。
http://www.aaart.com.cn/cn/news/show.asp?news_id=11919&ca_id=50
http://www..com/s?ie=gb2312&bs=%B9%FE%B5%C2%C1%BC%B3%A4%B3%C7&sr=&z=&cl=3&f=8&wd=%B5%C2%
⑵ 誰發明了長城
長城不是被發明的,而是由城牆演變而來的的一種御敵設施,其實早在秦朝修建擴建長城之前,趙國,燕國也修有長城,分別成為趙長城,燕長城等等,是當時用來防範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襲擾而建的,不能單單說秦始皇發明的長城
⑶ 萬里長城是哪個皇帝發明創造的
泰始皇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修建長城超過5000公里的有二個朝代:一是秦始王時修築的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二是漢朝修築的西起河西走廊,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在1萬里以上。這些長城的遺址分布在我國今天的北京、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新疆、天津、遼寧、黑龍江、湖北、湖南和山東等10多個省、市、和自治區。
由於時代久遠,早期各個朝代的長城大多數都殘缺不全,保存得比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所以人們一般談的長城主要指的是明長城,所稱長城的長度,也指的是明長城的長度,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畔。
⑷ 萬里長城是哪位皇帝建的當時其作用是什麼
萬里長城是秦始皇首先建造的,目的是為了防禦北方異族的侵襲。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
(4)長城是誰發明擴展閱讀
長城的建築結構
長城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
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7.8米,有些地段高達14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
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6.5米,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5.8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牆身由外檐牆和內檐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
按配置的位置和功能,烽燧可以分為四組:設在大漠深處的烽火台是發出警訊的最前線,沿長城兩側設置的烽火台向沿線傳遞情報,由長城通往京師的系列烽火台與王朝中央聯系,還有一組烽火台與長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駐軍聯系。
⑸ 長城是誰建的
長城最早由秦始皇下令修建,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
中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台的遺跡。
(5)長城是誰發明擴展閱讀:
長城的建築方法:
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重要經驗,接著司馬遷又寫入《史記》之中,之後的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成為軍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據。
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險要之處。
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有「易守難攻」的效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城
⑹ 萬里長城是誰創造的
先秦時期,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的長城抵禦匈奴,最終是由於秦始皇橫掃六國,在河口部分的欠缺填補上,是各國的長城連成一片。
而萬里長城是廣大勞苦農民血汗結晶
⑺ 建造長城的人是誰
最早修築長城的是楚國,第一個大規模修建萬里長城的是秦始皇。
楚國為了防止鄭、秦等國侵入,公元前7世紀在如今的南陽市方城縣北邊修築了長城叫做方城,(方城的名字也由此而來,別名裕州)位置在方城縣獨樹鄉黃家外大關口。舊縣志所稱方城山,即指此。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其後築起「西起臨洮(今甘肅山尼縣),東止遼東(今遼寧省),蜿蜒一萬余里」的長城。自秦始皇築長城之後,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禦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邊境上修築起長城,最早建築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方城」,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了「諸侯互防長城」,用以自衛。
其中,秦、趙、燕三國和北方強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鄰,在修築諸侯互防長城同時,又在北部修築了「拒胡長城」,以後歷代君主幾乎都加固增修。這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為了與後來秦始皇所修萬里長城區別,史家稱之為「先秦長城」。
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秦長城不僅在構築方法上有自己的風格,而且在防禦設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以石築見稱。
秦長城第一階段的重點是維修、連接秦趙燕等戰國長城,新築的部分不多,工程量不大,還沒有動用全國的人力物力,由蒙恬率部和沿線軍民共同完成,後期則大力修建長城。在修築北方長城的同時,原諸侯國間用以「互防」的長城被拆毀:「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
⑻ 長城是誰造的
範文瀾先生的《中國通史》中,有一頁《戰國形勢圖》,上面分布著多處曲里拐彎的直角連接符號,那是中國早期地圖上對於長城的形象標記,從宋代開始沿用至今。符號旁邊分別注著:齊長城、楚長城、燕長城、魏長城、趙長城、秦長城……這足以說明最晚在戰國時代,中國的長城已是一個龐大的家族,秦朝的長城當屬小字輩。而矗立於齊魯兩國邊界的齊長城建造時間最早,是長城家族的「長子」。
⑼ 長城的各個組成是誰發明的
長城,是以城牆為主體,附加著大量的城、障、亭、燧結合在一起的防禦體系。
一、長城是戰國時期的產物。
早在25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各國就已經開始修建長城的。當時秦國、趙國、燕國都跟匈奴接壤,所以為了防範匈奴南下,他們各自都修了各自那一段的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