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雜交米

發明雜交米

發布時間:2022-07-23 12:20:38

A.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取得了哪些成就

袁隆平在中國家喻戶曉,以開發出第一個大幅提高產量的雜交水稻品種而聞名。他在中國中部湖南省省會長沙的一家醫院去世。這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在雜交水稻研究方面花費了 50 多年時間,幫助中國創造了一個偉大的奇跡——用不到世界總耕地的 9% 養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袁老1930年9月出生於北京。年輕的時候,他親眼看到人們吃不飽。“1949 年以前,我看到人們在路上餓死的令人心碎的場景,”袁回憶說。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從事農業教育和研究工作。

近年來,他的研究重點轉向探索維持糧食安全的可持續方法。2017年9月,袁征團隊與湖南省農科院合作開發的一株低鎘秈稻,在重金屬污染地區,水稻平均鎘含量降低90%以上。同年,他的團隊成功培育出耐鹽鹼水稻品種,2020年中國東部江蘇省最高平均畝產800公斤以上,或每公頃12噸。耐受性水稻品種也在迪拜等地得到推廣,並被高度評價為對抗全球糧食不安全的新方法。

B. 雜交水稻是誰發明

1960年袁隆平發抄明了雜交水襲稻。

袁隆平利用助手發現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敗」作為雜交水稻的不育材料並發表了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觀點,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種的禁區。

七十年代中期,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系配套並培育成功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

現我國雜交水稻的各個優良品種已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

(2)發明雜交米擴展閱讀:

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上級為了讓袁隆平把雜交水稻研究搞下去,決定調袁隆平到省農科院工作,而妻子鄧哲未能隨調,只好帶著孩子留在了黔陽。袁隆平這一走,夫妻雙方就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異地分居生活。理解支持丈夫的鄧哲毫無怨言,獨自用弱肩承擔起了家庭的全部責任。

鄧哲為袁隆平共生養3個兒子,一個自己有工作的女人拖著3個年齡都只差兩歲的男孩子,其艱難困苦之情可想而知。後來奶奶和外婆家的情況發生了變化,兩個70—80歲的高齡老人生活無著,鄧哲又把兩個老人接到身邊一起生活。

C. 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是誰

雜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他更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並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采訪時發表了對轉基因的看法。對於轉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過安全檢測的轉基因作物,都是沒有問題的。袁隆平表示,轉基因是農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3)發明雜交米擴展閱讀:

雜交水稻之父相關評價:

袁隆平院士是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是當代神農。50多年來,始終在農業科研第一線辛勤耕耘、不懈探索,為人類運用科技手段戰勝飢餓帶來綠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獲。他的卓越成就,不僅為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更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

袁隆平熱愛祖國、一心為民、造福人類的崇高品德,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風范,與時俱進、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不畏艱險、執著追求的堅強意志,嚴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當代中國人學習的楷模,更是新世紀呼喚的時代精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雜交水稻之父

D. 發明雜交水稻的背景是什麼

背景是1960年,我國發生了全國性的大飢荒。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利用助手發現的天回然雄性不育的答「野敗」作為雜交水稻的不育材料並發表了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觀點,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種的禁區。

七十年代中期,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系配套並培育成功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

現我國雜交水稻的各個優良品種已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

(4)發明雜交米擴展閱讀:

雜交水稻的意義:

1、解決了十多億人吃飽飯的大問題、體現了我國農業科技世界領先的能力水平、大幅增加了農民的種植收入。

2、產量高。由於有雜種優勢,雜交種通常產量較常規重顯著提高,整齊度也好。

3、抗性強。也是雜種優勢的結果 。

E. 大米雜交水稻創始人是誰

是袁隆平。

袁隆平

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今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當代神農氏」、「米神」等。

1953年,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85年更名為西南農業大學,2005年西南農業大學與西南師范大學合並組建為西南大學)。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袁隆平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水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

畢業後,袁隆平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盤古開天闢地,人類呱呱誕生,從那一刻起,擺脫飢餓,奮力生存便成了人類的主題。滾滾歷史長河中的歷朝歷代,各君各王,雖在不同王國用卻擁有著同一個恆故不變的夢想——解決糧食問題。民以食為天,人類從未停止過對飢餓的抗爭,從未停歇過對糧食的渴望。面對嚴峻現實,世界陷入了糧食恐慌,人們連連發問:誰來養活中國,誰來養活世界?20世紀70年代,中國通過對雜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終將水稻畝產從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並推廣2.3億多畝,增產200多億公斤。這些事跡都歸功於袁隆平。

F.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怎樣被推上神壇的

最近一句「都怪袁隆平讓你吃太飽了」流行於很多人的朋友圈。


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個神仙般的人物,他培養成功的超級高產水稻畝產已經達到了900公斤,僅在「十一五」期間,超級稻品種累計推廣4.14億畝,占同期水稻種植面積的20.2%,平均畝產達到575.2公斤,畝增產67.9公斤,累計增產稻穀561.9萬噸。僅2010年,超級稻推廣面積就達到1.01億畝。

對於袁隆平所取得的成就,國家當然給予了他相當高的榮譽。

袁隆平先後獲得他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就連他的名字也多次以《當代神農氏》、《永遠執著的美麗》、《一個價值一千億元的名字》、《造福全人類的先驅者》為名出現在中小學教科書中。

但是我總是忍不住問迷信袁隆平的朋友:「既然大米都吃不完了,為什麼還要問泰國進口?為什麼超市買不到袁隆平大米?難道是特供?印度人口和中國相差無幾,為什麼還能做到糧食出口?」

這里不是不尊重袁老,而是有些東西要實事求是,功勞肯定大,但不能神話!



事實就是這樣,發現者是李必湖,將其培養出種子的也是李必湖,袁隆平只是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野敗」,袁怎麼就成了雜交水稻之父了呢?別人生了個孩子,你給起個名,孩子就成您的了?

此項農業技術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被譽為水稻生產的「第二次綠色革命」。1980年作為專利轉讓給美國。這是中國向西方發達國家轉讓的第一個大型科技項目,標志著中國水稻育種和生產走向世界科技舞台。

沒有李必湖就不會有後來的雜交水稻,從這個意義上講,李必湖才是當之無愧的雜交水稻之父。

G. 誰是雜交水稻之父

世紀70年代,在東方文明古國的廣闊土地上,爆發了一場震撼世界的「綠色革命」,中國培育成功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的雜交水稻,已經增產了幾百億斤糧食,並在亞洲、非洲、美洲許多國家推廣成功,被公認為是繼墨西哥矮稈小麥培育成功之後又一項對解決世界性糧食短缺有重大意義的科學發明。為獲取這一勝利立下頭功的,是湖南省農業科學研究院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1930—)教授。

袁隆平是湖南人,出生於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自幼參加田間勞動,熱愛鄉村的一草一木,也體會到每粒稻穀所含的艱辛。他於1959年在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後,就來到湖南黔陽農校擔任遺傳育種教師。

利用雜種第一代的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是實現農業生產突破的最經濟、最有效的技術手段。早在三四十年代,美國就推廣了雜交玉米,50年代,墨西哥又出現了矮稈高產的雜交小麥,但是自20年代以來,育種學家們培育白花授粉的水稻雜交優良品種的工作卻一直沒能獲得成功。袁隆平在農校一邊結合教學,及時了解外界水稻育種動態;一邊細心觀察周圍稻田具有特殊性狀的植株。1960年他在培育高產稻種試驗中,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水稻,他決心培育出人工雜交水稻。1964年夏天,他首次發現了雄性不育株,以後又率先提出了通過培育水稻三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進行雜交的設想,並含辛茹苦地加緊進行田間實驗。1973年,終於突破難關,在世界上第一個育成強優勢秈型雜交水稻,1974年和1975年在南方多處試種效果良好,1976年後開始大面積推廣。從此,中國成立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國家。國內外的生產實踐證明,在同樣條件下,雜交種比一般良種增產20—30%,高的達50%以上。

年,秈型雜交水稻作為我國第一項出口專利轉讓給美國,很短時間內為許多稻米生產國引種。

為了表彰袁隆平對國家和人民作出的傑出貢獻,1981年國家科委向他頒發了新中國成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1985年,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向他頒發了發明創造金質獎,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他科學獎,1988年又在英國倫敦榮獲國際朗克基金獎。國際友人贊譽他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H. 袁隆平成功研發雜交水稻經歷了什麼過程

雜交水稻的成功是一場「綠色革命」。袁隆平說:「我很贊賞八個字,那就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知識是基礎,沒有豐富的知識是不行的;汗水意味著實干,勤勤懇懇地去干;靈感則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實乾的升華;機遇就是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的需要。

1960年7月的一天,同往常一樣,袁隆平到水稻試驗田裡觀察,突然發現一棵形態特異的水稻植株。當該植株成熟後,穗大粒多。他如獲至寶,很仔細地收集起來,准備明年種植。第二年春天,他將種子播在試驗田裡,然而結果卻令他大失所望,一點兒也沒有看出任何有利的優勢性狀。

但是,袁隆平並不氣餒,經過仔細調查分析,看起來沒有生長優勢的水稻,若根據奧地利遺傳學家孟德爾的遺傳因子分離定律來分析即可知道,純種的第二代不分離,只有雜種第二代才會出現分離現象。所以他意識到他所發現的這棵水稻是天然雜交稻,這正是他夢寐以求的一棵雜交水稻呀!

根據這些情況,袁隆平決心自己培育人工雜交水稻,於是設計了水稻三系配套方案,即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

要實現雜交水稻的三系方案,首先必須找到天然雄性不育系植株。袁隆平在稻田裡連續工作了十幾天,1964年6月20日,他終於搜尋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1966年2月28日,《科學通報》刊登了袁隆平關於《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文章。多年的種植實踐告訴我們,採用三系法種植水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並在生產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979年4月,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袁隆平宣讀了論文,引起專家、學者們的極大興趣,一致公認中國的雜交水稻研究和推廣應用居世界領先地位。

1981年7月,美國西方石油公司來華拍攝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的彩色紀錄片,片名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花園里——中國雜交水稻的故事》。該影片先後在美國、日本播映。日本的《神秘的水稻威脅日本》一書中稱:雜交水稻這一海外傳奇給日本帶來了風暴。

但是,袁隆平並沒有就此滿足已取得的成績,他看出三系雜交水稻還是有缺點的,比如雜交優勢還不夠強,增產幅度不大,並且沒有早熟的品種,品質一般等。於是袁隆平在此基礎上又推出了「兩系法」。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的關鍵是培育出光溫敏型雄性不育系。此不育系的植株在長日照下(夏季)表現為雄性不育,可用於制種;在短日照下(春、秋季)低溫時,雄性植株卻變為可育,能自交結實。這種特性使它本身既可用於自身的繁殖,又可以雜交制種,從而可減少三系法的保持系,成為兩系法。

兩系法和三系法相比,簡化了生產程序,雜種優勢強,增產潛力大。袁隆平說:「三系雜交水稻單產10年徘徊,兩系雜交水稻可望異軍突起。」

兩系雜交水稻在我國一些省市種植正在開花結果。湖南兩系雜交早稻種植17萬畝喜獲豐收。平均單產與同熟期的常規品種相比,每畝可達450千克,增產50千克,生長期縮短10天,而且米質提高了一個檔次。

廣西農科院雜交水稻所在李丁民的率領下,從1987年開始研究兩系雜交水稻育種。經過10年的努力,已育成KS—7、KS—9和KS—14三個不育系。近幾年,又育出一批新的恢復系,比三系雜交水稻增產10~15%。計劃到2000年推廣示範面積300萬畝。

雜交水稻的培育在國際上影響很大,研究和推廣都迅猛發展。早在1986年,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斯旺米納塞說:「我相信,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不僅僅是湖南和中國的研究中心,同時也是全世界雜交水稻的研究中心。」1992年在菲律賓馬尼拉國際水稻會上,聯合國糧農組織立項資助一些如越南、朝鮮、印度等國開展高效益的雜交水稻研究和推廣,掀起了第二次雜交水稻的熱潮。

兩系法水稻是我國獨創的方法,是育種方法上的又一次重大變革,已被列為我國科學技術重大成就之一。同時,袁隆平也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並先後榮獲了我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1981)、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傑出發明獎」(198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1987)、英國讓克獎(1988)、美國菲因斯特拯救飢餓獎(1993)、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獎(1994)、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1995)、日本「日經亞洲大獎」(1996)等。

袁隆平教授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是三系法、二系法和一系法。所謂一系法是培育不分離的第一代雜種,能夠將雜種優勢的性狀固定下來,免去制種,程序就更簡化了。

目前,袁隆平正向著一系法這一目標邁進,為解決人類所面臨的飢餓問題將做出更大的貢獻。

I. 袁隆平怎樣發明的雜交水稻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

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

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這項戰略構想的提出,為中國已取得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開發成功後開展雜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學生李必湖、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並且育 性轉換明顯和同步。

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雜交水稻的發展戰略」,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

1987年,國家「863」計劃將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立為專題,袁隆平組成了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開展全國性的協作攻關。歷經九年的艱苦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增產5%~10%,且米質一般都較好,近年的種植面積為6000畝左右。



(9)發明雜交米擴展閱讀

袁隆平1997年提出「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技術路線,在國際上引起高度重視。在他的率領下,先後於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實現了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標。

畝產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標也於2014年10月實現歷史性突破,為進一步大面積、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奠定了基礎。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J. 袁隆平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他種過哪些水稻

雜交水稻被稱作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提到雜交水稻,我們就會想到「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袁隆平自己經歷了千辛萬苦,找到了不育植株,從而為解除人們的飢餓問題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由於袁隆平對中國雜交水稻的巨大貢獻,1981年6月6日,袁隆平等榮獲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袁隆平被稱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閱讀全文

與發明雜交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