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服務創造價值廣東三九

服務創造價值廣東三九

發布時間:2022-07-20 09:45:30

A. 以服務創造價值為主題的作文

以服務創造價值為主題的作文……稍等

B. 服務創造價值,管理創造效益什麼意思

筆者經常受公司之託進行財務管理咨詢,最近幾家公司的財務總監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新經濟形勢下,財務管理在公司價值創造活動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怎樣才能真正起到核心作用呢?筆者認為,只有明確了財務工作的宗旨、扮演了正確的角色、取得了工作實績才能贏得財務管理應有的地位。第一,財務管理應成為公司戰略規劃的主要參與者。戰略規劃決定了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關繫到企業的興衰成敗。而企業主要是一個經濟價值創造的主體,關鍵戰略一般事關財務問題。這就要求公司的財務管理工作關注公司戰略規劃,為公司戰略產生理想的財務影響起到參謀和支持作用。隨著經營管理模式的國際化,戰略規劃和戰略指導的任務越來越多地落到了公司財務管理者身上,這就要求財務人員必須充分運用其綜合管理能力確保戰略計劃的全面性和科學性;充分運用財務規劃與決策工具輔助戰略規劃,確保公司戰略的經濟性與創值性,確保公司發展的正確方向。第二,財務管理應成為公司創造價值的協助者。企業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生產,從存貨儲備到產品銷售,每一個環節的經營活動都與價值變動相聯系。財務管理者應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為各個經營環節的決策服務,提高創造價值的能力和水平。具體來說,財務管理者可以在批量采購、最優庫存、自產與外包、更新與維修、生產批量、銷售定價與銷售政策、收款策略、商業信用與供應鏈金融等方面協助經營管理者進行科學決策,從而確保企業各個經營環節的價值創造。第三,財務管理應成為公司創造價值的保護者。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經營環境的不斷變化,企業面臨著內外部多方面的風險,任意一項風險的發生都會毀損企業的價值。這就需要企業建立合理、有效的內部控制和風險防範與預警機制以對風險進行評估、防範和監控。在企業的內部控制建設中,企業領導人是關鍵,財務管理是核心。企業要圍繞防範價值毀損這個關鍵目標,構建起內部控制與風險防範體系,而財務管理在內控體系建設過程中要發揮主導作用。第四,財務管理應成為公司創造價值的促進者。公司的價值創造和其他活動一樣,要想產生理想的效果就需要一定的激勵機制。一般來說,激勵機制一旦形成就會內在地作用於企業價值創造系統本身,使企業的價值創造機能處於良性的運行狀態。公司財務管理要參與相應的經濟責任考核和薪酬激勵以及各項獎懲制度的制定,完善與價值創造相關的激勵機制,並通過經濟責任考核以及各種獎懲措施促進公司的價值創造活動。第五,財務管理應成為新環境下的價值直接創造者。波特在《競爭優勢》中提出了價值鏈的概念。他把企業內外價值增加的活動分為基本活動和支持性活動,基本活動涉及企業生產、銷售、進料、發貨、售後服務。支持性活動涉及人事、財務、計劃、研究與開發等。基本活動創造價值,輔助活動保證基本活動的運行。在現代經濟環境下,財務管理除了作為輔助活動支持企業的各項創值活動之外,還可以利用現代經營環境發揮創造價值的功能。比如,企業可以在財務管理活動中通過降低成本費用來實現價值創造:利用多種結算手段降低結算成本;對外統一籌資降低資金使用成本;建立外匯資金平台,統一結售匯,降低企業用匯成本;進行資金集中管理,降低流動性成本;進行稅收籌劃,降低稅收成本;積極增加現金流入創造價值;科學利用閑散資金進行投資,獲取現金流流入;用好政府優惠政策,獲得補貼收入;等等。總之,企業財務管理的地位是要靠自己的工作成績來確立的。

C. 做銷售要用心服務才能創造價值

客戶在我心中

我們常說,顧客就是上帝。也許,大家會覺得上帝虛幻了一些,離我們遠了一些,其實,客戶是實實在在的人群,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感覺,而這感覺就是來自我們所提供的實實在在的服務。一句親切的稱呼,一次貼心的設計都能贏得客戶的信賴。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對不斷變幻的市場需求,面對迅速膨脹的客戶群體,服務質量的重要性已經成為建築設計行業的生存之本、效益之源和發展動力。商場如戰場。如何吸引客戶,留住客戶,培養客戶的忠誠度,是擺在我們每一位聖凱員工面前的一個棘手的問題。

當年輪轉動到了一個新的起點,當時代又向前邁進了一步的時候,我們突然發現建築設計院遍地都是,僅煙台地區就有100多家。社會變了,市場變了,用戶的選擇也變的多樣化了。如何讓客戶在眾多選擇面前垂青我們聖凱?如何擊敗競爭對手贏得客戶?答案很簡單:從細節做起。細節對於企業何以如此重要?就是因為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細節產生差異,差異創造優勢。我們要用一種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積極心態,使服務真正體現出個性化、人性化、差別化,來創造聖凱的品牌。最終使我們的服務步入品牌化、標准化、系統化服務的新階段。企業的經營首先是客戶的經營,體會客戶感受,用心服務於客戶。想客戶之所想,急客戶之所急,用真誠、耐心和細節提升客戶價值。「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整潔優雅的辦公環境、親切溫馨的服務人員、統一規范的企業標識、優質全面的服務內容,技術過硬的設計團隊都能夠帶給客戶良好的感受,進而產生客戶的信賴和認同。務必讓每一位聖凱員工真正做到「誠信、和諧、創新、卓越」。看似簡單的8個字,其實包含了幾多內容、幾多艱辛、幾多付出。我們聖凱人正是用我們的心血、汗水和智慧詮釋和實踐著這簡單的8個字。讓每一位客戶高興而來,滿意而歸,讓他們真正的、實實在在的享受到我們優質、高效的服務。

客戶為我們送來生意,我們要為客戶送去滿意!在這一過程中,設計人員就成了客戶與公司連接的紐帶。我們主動與客戶溝通,傾聽著來自客戶的聲音。細心理解顧客為何而來,善於發現顧客真實需要,精心設計顧客需要產品,盡力提供顧客滿意服務,持續保持良好服務形象。於是好的服務就成為了聖凱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把我們和客戶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用我們的精心設計,換取客戶的滿意與信賴。如今我越來越感受到客戶需要我們,我們更離不開客戶。客戶就是上帝,客戶的理由總是對的,客戶在我心中!一切為了客戶,因為客戶就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客戶的滿意度提高了,企業的發展就有了可靠的保證,我們個人也就有了一個發揮自己才能、實現自己利益的堅實平台。耕地靠牛,點燈靠油。沒有了客戶,我們聖凱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客戶永遠是對的」已成為聖凱人自覺的行為准則。全面優質服務對每一位專業的設計人員而言,不僅是工作,更是一門藝術,一門需要全心投入、用心付出的藝術。在工作中不僅僅是機械的去完成工作,而是採取換位思考的方法,用客戶的心理來研究自己的工作,改變服務觀念,提升公司形象。牛皮不是吹出來的,泰山也不是堆出來的,我們聖凱的優質服務更不是隨隨便便的一句空話就說出來的。我們應該堅持科學嚴謹的態度,設身處地的為客戶著想,力爭將建築設備的造價、產品性能達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如果遇到甲方提出的違背設計規范及原則的要求應耐心解釋,並予以拒絕。堅決不能對客戶提出的要求拈輕怕重、漠不關心、甚至跟客戶發生爭吵,使性子。我們一定要處理好客戶的投訴事件。每一次投訴,都是對我們工作的監督和鞭策,嚴格按照公司的制度,在規定的時間內處理完畢,不躲避、不推諉。給客戶一個滿意的答復。這些做法都體現出了我們聖凱的企業文化精神,體現出我們聖凱的服務理念,體現出一個有所作為的員工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責任是生命的價值,榮譽是生命的意義,企業則是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總和、體現和結果。成績僅代表過去,不斷的進步才代表未來。新的時期給了我們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心懷使命、銳意進取、不斷向前,推行優質服務,實行崗位責任制,開展大客戶VIP服務,貫徹執行服務與技術領先的戰略,實現零投訴、零事故。只有淡季的思想、沒有淡季的市場,我們不能做到盡善盡美,但要做到盡職盡責。面對今天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們會拭目以待,已經到了沖刺的時刻,全力以赴,留住每一位客戶,爭取完成各項任務指標,為百年聖凱寫下光輝的一頁!

D. 服務業是如何創造價值的

對服務勞動是否創造價值的思考[摘要] 服務勞動是否創造價值一直是我國學者爭論的焦點。本文在綜述不同觀點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即要用發展的眼光認識商品價值的內涵。接著本文將服務分成生產者服務、消費者服務和分配服務並分別論述了它們的價值形成過程。[關鍵詞] 服務 勞動 價值20世紀90年代初期,發達國家國民生產總值中服務的比重佔60%-70%,中等發達國家也達到50%;在國際貿易領域,服務貿易流量約佔全球貿易總額的1/4,且有明顯的增長趨勢;[1]在就業方面,服務業在世界發達國家就業量佔2/3左右。[2]可見,隨著世界各國經濟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服務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變得越來越重要。一、 文獻綜述與本文問題的提出雖然服務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是服務價值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理論問題。對於服務價值問題,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在於服務勞動的價值創造問題,即服務勞動是否創造了價值。對於服務勞動是否創造了價值,學術界主要存在三種觀點:服務勞動不創造價值、部分服務勞動創造了價值和服務勞動創造價值。 服務勞動不創造價值的觀點的支持者大都認為只有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才能創造價值。吳宣恭(2002)認為活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產權和交換、分配過程不能創造價值,而只能把已經創造出來的價值轉移給相關的所有者,成為他們的收入。胡均(2002)認為只有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才創造價值,非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雖然重要,但並不創造價值,承認非生產性勞動創造價值,不僅不是肯定其重要性,反而是貶低了它的重要性。谷清水(2002)對「精神勞動和服務勞動都能創造價值」的5個理論依據一一進行反駁,反對以社會「需要」和「重要」與否衡量一項活動是否創造價值,主張只有既消耗又物化在有用物品中、使勞動處於「凝結」物狀態的勞動才創造價值。屈炳祥魏彩霞(2002)以馬克思對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劃分為依據,對王述英關於「服務勞動也是生產勞動」一說進行反駁,認為服務勞動不是生產勞動,不創造價值。魏新麗肖彬(2004)反對柳新元為將服務納入創造價值的勞動中而將使用價值的概念擴大的做法,他們認為,使用價值的本質特徵在於它的物質性,純粹的服務勞動參與經濟運行是通過介入流通領域和消費領域實現的,參與交換後並沒有使價值增大。部分服務勞動創造價值觀點的學者大多主張擴大生產勞動的外延,認為創造價值的勞動既包括創造物質財富的勞動,也包括創造精神產品的勞動。程恩富(2001)在提出並論證「新的活勞動價值一元論」的基礎上主張將非物質生產領域中一些部門勞動者的勞動納入創造價值的范疇。他認為,能夠提供文化商品(精神商品)的勞動、直接為生產性企業提供某種生產性服務的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以及與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的生產和再生產直接有關的非物質生產勞動都創造價值。郭小魯(2001)反對根據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國內生產總值包含服務勞動的價值得出服務勞動創造價值的結論,他認為物質產品的生產者在生產商品過程中購買的服務勞動是價值創造的一個環節,而唱歌、咨詢服務、金融服務等勞動結果不是有形商品的服務勞動從屬於物質產品的生產,只具有交換價值但不創造價值,並通過構造經濟社會模型對此進行說明。衛興華(2004)主張要適應社會的發展,超越物質生產的范圍,拓寬生產勞動和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范圍,並將社會所需的勞動分為物質生產勞動、精神生產勞動、商業和服務勞動和社會公務勞動四類。精神生產勞動生產精神財富,有的可以創造價值如出版書籍、科技發明、建築設計,有的則不能創造價值如教師講課、舞蹈表演、藝術家演出等。商業和服務勞動有的創造價值如金融業、保險業、等商業性服務,有的不創造價值如機關、學校等非商業性服務和歌舞廳純粹娛樂型服務。社會公務勞動不創造價值。服務勞動創造價值的觀點的支持者較多。李江帆(1997)剖析了否定服務勞動創造價值的流行觀點如「價值轉移說」、「國民收入再分配說」及「非生產勞動說」,從反面論證了服務勞動創造價值的論點。陳憲(2003)通過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與西方的效用價值論相結合,沿著實物勞動成果-服務產品-服務產品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服務產品的價值與價值量的思路論證了服務勞動創造價值。柳新元(2003)通過擴大馬克思的使用價值范疇,把獨立於主體之外的能夠滿足主體某種需要的所有客體納入使用價值范疇的范圍內,並證明服務勞動生產了使用價值,進而論證了服務勞動創造價值。韓玉軍(2004)通過修正古典理論框架,消除「兩分法」把服務納入了古典價值的范疇,並通過對服務價值的實質進行理論分析得出服務勞動創造價值的結論。這三種類型對行探討出了在綜述了服務勞動的價值創造問題不但會影響到世界對服務及其所創造出的巨大財富的認識和態度,而且會影響到服務價值理論的基礎。筆者認為,認為服務勞動不創造價值的學者其實是過於束縛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框框裡面,不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服務勞動。其實馬克思本身也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服務勞動的。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念本身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用舊的價值觀念理解現代的服務經濟現象顯然是不合理的。事實上,服務具有多種類型,這些類型之間具有很大的差別,與社會物質生產之間的關系也具有很大差別。在不同的社會發展時期,服務扮演的角色也是有著很大的差別的。布朗寧和辛格爾曼於1975年根據聯合國標准產業的規則,將服務產業分為:消費者服務業,如招待與食品服務、私人服務、娛樂與消遣服務、雜項服務;生產者服務,如企業管理服務、金融服務、保險與房地產;分配服務,如運輸與貯藏、交通與郵電、批發與零售。認為服務勞動創造價值的學者雖然在理論上給予了論證,但是較少有學者詳細分析各類服務勞動是如何創造價值的。因此,本文將結合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現代價值的內涵,分三種類型探討服務的價值形成。二、 服務價值內涵的發展(一) 馬克思對服務價值的發展古典經濟學家有關服務價值的觀點受到他們有關價值決定因素的影響。重農主義者和重商主義者及後來的許多古典經濟學家都依靠勞動價值學說與交換價值概念來理解和定義服務。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稱:服務生產所使用的勞動並不「將它本身固定或實現在任何特定的物體上……這個物體在那種勞動過程過後仍將持續存在,隨後還能夠購得等量的勞動」,[3]他把「牧師、律師、醫生、文人、演員、歌手、舞蹈家」等服務列入非生產勞動范疇,認為這些服務是沒有價值的。馬克思對服務價值論進行了一定的發展。馬克思的《資本論》主要是考察物質生產領域里的活動,服務業方面只是論述了流通和金融業,並沒有涉及其他服務活動領域。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在這個領域中的所有這些表現,同整個生產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因此馬克思並不認為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不重要,而是服務業在當時很不發達。後來馬克思在《剩餘價值論》一書中,曾明確地指出服務是一個經濟范疇。馬克思還批評了斯密僅把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看成是創造價值的勞動觀點,他指出「勞動的這種物質規定性同勞動作為生產勞動的特性毫無關系」。[4]馬克思還指出「對於提供這些服務的生產者來說,服務就是商品。服務有一定的使用價值和一定的交換價值。」[5]馬克思還把服務分成可以形成有形產品和不形成有形產品兩種,並對兩種服務的勞動價值給予了經濟學上的肯定。可見馬克思也是用發展的和歷史的眼光看待服務勞動的。(二)價值內涵的發展隨著社會環境、經濟技術條件及顧客消費觀念的變化,價值的內涵和外延也在變化。馬克思對價值定義的實質是無差別的勞動,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計量。他從經濟學的角度,對勞動價值進行高度抽象化,主要是為了揭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內在特徵。但是,我們並不能停留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來理解現代社會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內涵。馬克思對價值的定義只依附於勞動時間和一般技術水平,沒有包含商品交換時的主觀需求的認定性。在物質財富有限,對功能的需求和物質供給矛盾凸現的背景下,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工程師L·D邁爾斯創立了價值工程(VE)/價值分析(VA)技術。他認為:價值是投入的單位成本獲得的產出或收益。它反映出價值與成本的密切關系。他認為成本是顧客購買決策的重要權衡因素。在買方市場下,需求不斷變化,企業間競爭激烈,Michael E.Porter在《競爭優勢》一書中認為,價值是買方願意為企業提供給他們的產品與服務所支付的價格;價值一般用總收入衡量;「著眼於價值而不是成本,有助於提示競爭優勢的來源」。1997年,《精細思想》的作者James P.Womack和Dniel T.Jones認為:「價值是由顧客決定的,是顧客獲得滿足的度量,可以用具有特定價格、能在特定時間內滿足用戶需求的特定產出表示」。在「顧客價值」概念凸現的今天,現代市場營銷學之父Philip Kotler認為顧客價值是指整體顧客價值與整體顧客成本之間的差額部分,而整體顧客價值是指顧客從給定產品和服務中所期望得到的所有利益。可見商品的價值內涵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變著。每個時代人們對價值的理解都受到其經濟環境的影響,都有著獨特的角度。我們怎麼還能用馬克思時代的價值內涵來理解今天的經濟現象呢?三、 服務價值的形成(一) 生產者服務的價值形成一個經濟體里的生產者服務的產生在於物質生產的需求,因此生產者服務的提供方和接受方分別是生產者服務企業和物質生產企業。物質生產企業購買某種服務,目的是提高生產效率,獲得更多利潤。因此該種服務的提供必須能夠滿足物質生產企業的要求,提高其生產效率,提高其創造的價值。而這種服務提供者的收入是來自於他所服務的物質生產企業。如果從「顧客價值」的概念來理解,那麼它的顧客價值是來自於物質生產企業由於接受了服務後創造物質價值速度的加快。馬克思的價值理論認為,產品的價值由生產資料的價值(C)、勞動者的工資(V)、剩餘價值(M)三部分組成。這三個部分在生產者服務的價值形成中分別表現為:生產者服務企業所用到的固定資產或服務工具的折舊、生產者服務企業員工的工資、生產者服務企業的企業主得到的利潤和提交政府的稅收。商品的空間形態通常是確定的、有形的,原材料通過勞動者的加工轉移到最終產品上。但是,服務的空間形態是不確定的、無形的。服務勞動者加工的對象往往是物質生產者的成品或半成品,或者服務勞動者可以代替物質生產者完成其產品生產的某一工作環節,或者由於服務勞動者的參與,物質生產者的勞動效率得到提高。從生產者服務的對象、過程和結果,我們都不能否認這一項服務的價值存在性。(二) 消費者服務的價值形成有些觀點認為,消費者服務只是個人收入的再分配,提供消費者服務的勞動沒有給社會創造或加快社會創造物質產品,並不創造價值。這只是站在服務業極不發達的時代狹隘地理解價值的內涵和外延。經濟學要研究的主要是社會資源的配置問題。之所以要研究這個問題主要是人類慾望的無限性。人類慾望是無限的,那麼人類的需求絕不會局限於物質的需求。人類需求由物質需求向精神需求的升級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見證。雖然消費者服務是看不到的,但是可以被感受到。消費者服務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服務接受者為了提升自己的人力資本水平,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從而為自己增加個人收入帶來幫助;另一種是服務接受者的物質需求已經得到充分的滿足,從而對非物質需求的一種追求。第一種消費者服務其實是生產者服務在以人為單位上的一個縮影。第一種消費服務的顧客價值可以體現為服務接受者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提高。而這種提高可以使服務接受者創造更多的物質價值或其他服務價值。由此可見第一種消費者服務通過改變服務接受者,間接地參與了物質部門的價值創造。第二種消費者服務雖然不能增加物質生產創造的價值,但是並不能以狹隘的價值內涵來否定它的價值。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更高級的需求也往往是通過接受第二種消費者服務得到滿足的。消費者服務的提供者可以是企業或個人。生產資料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服務提供者使用的固定資產和工具的折舊上,或服務提供者本人為了具備提供這種服務的能力而花費的成本在其所提供服務上的均攤,或兩者的綜合。如果服務提供者是企業,勞動者的工資和剩餘價值就分別體現為企業員工的工資和企業主的利潤和提交政府的稅收。如果服務提供者是個人,那麼勞動者的工資和剩餘價值一起體現在其個人的所得和所提交的個人所得稅。(三) 分配服務的價值形成分配服務主要發生在流通領域。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認為流通領域是不會創造價值的。其理由是:無論價值交換過程有多長,它最後都要表現為對使用價值的購買力。其實這種看法是產生於服務業極不發達的時代。在服務業極不發達的時代,人們只看重物質生產環節,領略不到其分配服務的價值。實際上物質商品的流通是需要成本的。如果流通成本太大必然會阻礙物質商品交換環節的完成。物質商品的交換環節如果沒辦法完成,那麼物質商品的交換價值就得不到實現。物質商品的價值如果得不到實現,那麼生產者會去生產這種物質商品嗎?顯然不會。分配服務的功能正好是為了克服商品的流通障礙。發達的分配服務為一個經濟體物質生產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流通環境。分配服務的接受者可以是企業,也可以是個人。當分配服務的接受者是企業時,其顧客價值體現為企業可以擴大其產品的出售,從而擴大其生產,獲得更大的利潤。當分配服務的接受者是個人時,其顧客價值體現為個人可以獲得或更低的成本獲得自己需要的產品。而提供分配服務的企業需要投入一定的固定資產或工具,還有勞動力,這體現為其服務的成本。而該企業所得的利潤和提交政府的稅收,是其分配服務的剩餘價值的體現。四、 結論綜上所述,價值的內涵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演變的,我們不能停留在馬克思的時代背景,用馬克思價值內涵來理解今天的服務價值問題。生產者服務、消費者服務和分配服務領域的勞動都有創造價值,且在服務價值形成過程中有很大的差異。
本文來自: 人大經濟論壇(http://www.pinggu.org) 詳細出處參考:http://www.pinggu.org/html/2007-3/19/154266.html

E. 旅遊業如何用服務創造供給價值

據報道,10月8日國家旅遊局發布通報稱,預計黃金周8天長假國內旅遊人數將達7.1億人次,同比增長10%,國內旅遊收入5900億元,增長12.2%,與此同時旅遊業如何用服務創造供給價值再次引發了廣泛的關注。

網友對此紛紛表示,為旅遊者提供更具個性、更加貼心、更有效率的服務。服務提升顏值,服務實現增值,服務創造價值;不僅創造更好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也必將創造更好的旅遊行業價值。

F. 如何理解「服務創造價值」如何把「服務創造價值」的理念滲透到實際工作中去

1、完善的服務可以樹立和鞏固品牌形象,增加品牌價值;2、完善的服務可以回發現和挖掘市場潛力,充分答利用現有的商品,最大限度地佔領市場;3、完善的服務本身就是企業的利潤增長點。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要以服務為核心,圍繞服務開展經營管理工作,充分滿足服務對產品提出的各項要求;以服務知道產品的設計、生產、管理、銷售。

G. 華潤三九企業文化是什麼

華潤的使命
通過堅定不移的改革與發展,把華潤建設成為在主營行業有競爭力和領導地位的優秀國有控股企業,並實現股東價值和員工價值最大化。

華潤的定位
華潤是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多元化企業。

企業精神
誠信:堅守誠信原則 重視個人操守 加強互信關系 鞏固卓越商譽
團隊:尊重不同文化 包容各種觀念 倡導平等溝通 發揮團隊精神
務實:貫徹務實態度 激勵奮發精神 壯大企業根基 奠定領導地位
積極:積極迎接挑戰 勇於面對改變 主動學習新知 實現自我價值
專業:整合豐富資源 薈萃各方精英 積累中外經驗 提升專業水平
創新:營造開放環境 鼓勵創新思想 構思非凡意念 推動企業發展

企業承諾
開放進取,以人為本,攜手共創美好生活。

華潤的企業標語
與您攜手 改變生活

核心價值觀
誠信——華潤以誠信為本,向股東、員工、客戶、消費者、政府、社會做出全面誠信承諾。恪守誠信原則、重視個人操守、加強互信關系、鞏固卓越商譽。

華潤價值觀
業績導向——華潤追求業績第一,要求業績不僅包括經營指標,還包 括團隊建設成績和培養人的能力,要能夠創造新的生意模式或管理辦法,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依靠卓越的財務成就、優秀的專業團隊、領先的管理模式、敬業的員工隊伍,推動業績不斷增長,確保正確的發展方向。

人文精神——華潤的行業選擇、產品和服務,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無不建立在 「一切以人為本、人口驅動增長、尊重人文精神、改善人們生活」的理念之中。華潤努力打造和諧企業,對內營造良好的環境。

團隊建設——包容不同理念、發揮團隊精神、倡導行動學習,推動組織發展。

創新求變——理念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由此推動華潤持續進步,基業常青。

經營理念
市場環境瞬息萬變,時代發展潮起潮落,華潤始終能夠順勢而變,不斷探索,努力轉型,企業一直保持勃勃生機,穩步發展,這與華潤長期以來始終堅持集團多元化,利潤中心專業化的發展戰,積極倡導以人為本,誠信經營的企業文化。

H. 服務勞動是否創造價值

創造抄價值,應該說是間接創造價值。
價值和使用價值不同,所以很明顯服務勞動的價值沒有直接體現。但是通過服務勞動一系列的勞動都會創造價值。比如互聯網本身沒有創造價值,它是一種媒介,但是在網上開店,通過這種媒介,可以創造價值。

I. 服務行業創造剩餘價值嗎

勞動是人類有目的的創造性活動,這種活動是高度發達的腦力與復雜與精確的體力相結合進行回的社會性生產,勞動者是社會主體.利用牲畜的能力為人類的目的服務,是勞動者的智慧.科學地說,牲畜是靠生物本能活著的動物,它沒有自己的目的,它的本能經過人類的馴化而成為生產勞答動的一種工具.牲畜是動物的生命形態,它的活動不是勞動,更談不上創造剩餘價值.

J. 如何實現服務創造價值

第三產業、服務業勞動也創造產值(專題論文)傳統的生產勞動觀點認為只有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才創造價值,對他們的勞動才計算產值,而把從事第三產業的服務性勞動稱之為非生產勞動,認為它不創造價值,從而不計算產值,作為國民收入再分配處理。可是,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的劃分是必要的,但必須承認第三產業勞動者的勞動也創造價值,他們與物質生產部門勞動者的勞動一樣,都是生產者,共同創造價值。肯定第三產業勞動者的勞動也創造價值,這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重要的還是一個實踐問題,它關繫到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全面衡量,關繫到對范圍廣泛的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視與否,因此,有必要從理論上加以澄清。一、第三產業勞動創造價值(一)從第三產業勞動成果勞務的屬性看第三產業勞動創造價值人們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就有多方面的需要,為了滿足這些需要,人們必須從事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活動以及服務勞動。第三產業的勞動者雖然不直接提供具體的物質產品以滿足社會需要,但他們的勞動總要提供服務,提供效用,滿足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的需要。第三產業的產品——勞務,作為勞動的產物,同樣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服務的實用價值在於它的有用性,它能具體地滿足人們的生產需要和生活、發展、享受的需要。例如,商店的售貨員提供的服務可以滿足顧客購買商品的需要;旅店服務員提供的服務可以滿足旅客住宿和飲食的需要;醫院的醫生和護士提供的服務可以滿足患者醫療的需要;學校的教職員工提供的服務可以滿足學生求知的需要;文藝團體提供的服務可以滿足觀眾精神享受的需要等等。但是,與物質產品相比,服務的使用價值又有自己的特點。物質生產勞動是人們運用勞動手段作用於一定的勞動對象,改變其形狀與性能,生產出新的產品,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而第三產業的勞動則不同,它不需要象物質生產那樣,先形成一定的產品形式,而是直接以活勞動本身去滿足人們的需要。這是由服務勞動的特點所決定的。服務勞動者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就同時為服務的享用者提供了服務的使用價值,服務的過程就是使用價值實現的過程。服務作為一種活動,並不象物質產品那樣有一定的實體可以摸得著的,但它是可以感受到的。服務的使用價值也不象物質產品的使用價值那樣,是生產過程結束的產物,只有在它離開了生產過程而進入消費過程時才能實現其使用價值;而服務則相反,服務的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是同時進行的,也是同時結束,當然服務的效果還會存在。第三產業的勞動不僅創造使用價值,而且也創造價值,其價值同樣是抽象勞動的凝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於從事非物質生產的第三產業勞動者來說,他們的活動就是一種可以用來交換的商品,它具有實在的交換價值和價值。馬克思指出,服務勞動者用服務去取得他們所需要的商品,「就象每次商品和商品相交換一樣,是等價物換等價物」。第三產業的產品即勞務的價值也是由三部分組成。第三產業勞動者在活動過程中消耗的原料、勞動工具和設施的折舊等形成C, 他們的工資——即維持勞動力(及家庭成員)再生產所必需的消費資料的價值形成V,他們在必要勞動以外創造的價值形成m。第三產業勞動的價值有兩種實現方式:一是為社會生產服務的那部分勞動創造的價值,通過構成社會生產的費用或社會產品的加價而轉移到總產品的價值之中,隨著社會總產品的實現而最終實現。例如,企業為提高職工的整體素質或專業技能,需要聘請教師或工程師對職工進行培訓,為此要支付教育培訓費用,這些費用要加入到產品成本中去,隨著企業產品的銷售而收回。這部分教育培訓費用實際上是第三產業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只不過是藉助於產品的實現而實現。二是直接為人們生活發展服務的那部分勞動所創造的價值,通過為勞動力再生產服務,把服務的價值加入到「勞動力的生產費用或再生產費用」中,以工資的形式表現出來,最終將在各類產品的價值中實現。(二)社會總產值中包含著第三產業的勞動第三產業部門的勞動者是社會勞動者的必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勞動也是社會總勞動的重要部分,他們勞動創造的價值同樣是社會總價值的一部分。這是因為,隨著勞動社會化的發展,一方面愈來愈多的勞動者從物質生產部門轉向非物質生產部門;另一方面物質生產部門與非物質生產部門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共同為發展生產、創造價值、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做出貢獻。當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是主要靠延長勞動時間、更不是靠提高勞動強度,而主要是靠科學技術、靠勞動者素質、靠現代科學管理和不斷完善的社會組織系統來實現。因此,既不能說只有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也不能說物質產品只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成果,而科學研究、文化教育以及社會組織管理部門的勞動就不是生產勞動,不創造價值。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向社會全方位滲透,勞動社會化出現質的飛躍;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出現水乳交融的情景。直接從事物質生產的人數愈來愈少或比重不斷下降,而從事非物質生產的人數愈來愈多,比重不斷上升。第三產業作為非物質生產,雖然不同於第一、二產業的物質生產,但它總要提供服務、提供效用,滿足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的需要,屬於現代的綜合性生產,他們的勞動也是生產性勞動,也創造價值。二、第三產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我們在理論上承認第三產業的勞動創造價值經濟的發展帶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消費項目逐漸增多,勞務消費的比重不斷上升,從而促進了以非物質生產為特徵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其地位日益提高,作用越來越重要。據有關資料介紹,目前一些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無論從產值還是從就業人數看,都已佔整個國民經濟的60—70%。我國北京第三產業的產值也佔一、二、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的42%,天津佔34%,上海佔31%。第三產業在社會再生產和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它是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再生產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全過程。生產的准備工作離不開為生產服務的第三產業的勞動,而產品生產出來以後,也需要服務勞動者的勞動,才能使產品進入生產消費或生活消費。在生產——消費之間需要有第三產業的服務勞動作為橋梁,這是一部分服務勞動的主要作用。如果沒有第三產業的服務勞動,社會再生產就不可能順利進行。第二,它是勞動力再生產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勞動力再生產包括腦力、體力的恢復,也包括勞動力的培訓,這些均離不開第三產業的服務勞動。第三產業的服務勞動既可保持勞動力的再生產,又可提高勞動力的質量。例如教育部門的勞動,雖然不直接提供物質產品,但它卻有開發人的智力、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質、專業知識技能和全面發展人才的功能。教育作為智力開發的主要手段和途徑,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經濟建設有沒有後勁,關鍵在於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在於勞動者素質的高低,當今國際間的經濟競爭、科技競爭和軍事競爭,在一定意義上是智力的競爭、人才的競爭。誰在發展教育、培養人才方面取得優勢,誰就能奪得經濟、科技和軍事上的優勢。第三,第三產業勞動可以增加社會總供給,對實現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起重要作用。社會總供給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由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提供了物質產品和勞務的總和。社會總需求是一國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對生產出來的各種物質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在不斷變化,個人消費中用於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和旅遊等方面開支呈上升趨勢。「恩格爾定律」認為,家庭收入越少,用於食物支出所佔的比重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用於食物支出所佔的比重就會減少。一般地說,在人們各類消費中,吃的需求彈性小,穿次之,用的彈性大,非實物性消費的需求彈性更大。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的人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客觀上要求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以改變勞務消費在社會總消費中比重過低的狀況,而且也是實現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平衡的有效途徑。因為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不僅要求總量平衡,而且要求結構平衡。要實現結構平衡,就必須調整一、二、三次產業及各自內部的結構。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緩慢,且內部結構也不合理,如交通通訊業的滯後,生產服務體系不完善,教科文衛事業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要等等,已嚴重地阻礙和制約著經濟的協調發展和消費需求的實現。所以,努力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是實現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的有效途徑。最後,發展第三產業是提供勞動就業,增加資金積累,活躍城鄉經濟的重要途徑。近幾年來,在發達的工業化國家,由於生產越來越社會化和專門化,更多的服務性工作和勞動從生產和生活領域中獨立出來和集中起來,使非物質生產大大擴展了范圍,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和產值都有了極大的發展。我國由於種種原因,第三產業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改革開放十多年來,第三產業雖然發展較快,但是總的來看,目前我國第三產業仍然相當落後,不僅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而且專業化、社會化水平也很低。1993年全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27.2%,第三產業從業人數佔全社會勞動者總人數的比重僅為18.9%,不僅遠遠低於發達國家,而且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我國是人口大國,勞動力相對過剩,僅農村就有近兩億剩餘勞動力。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是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主要途徑。因為第三產業中的許多具體行業都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能容納較多的勞動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前旅遊業作為「無煙工業」所創造的大量產值,所吸收的大量外匯,所帶動的相關產業的發展,已經引起了各國的普遍重視。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的抽樣調查,1994年海外來華旅遊者達4000餘萬人次,國內旅遊總人數為5.24億人次。隨著「雙休日」制度的實施,必將使更多的國民特別是工薪階層有更多的短期旅遊的機會,從而促進旅遊業的發展。旅遊業的發展,不僅可以為社會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而且在整個第三產業中,它又是關聯帶動功能較強的產業,其發展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交通運輸、城建、商業飲食服務、文化文物設施、輕工、外貿、金融、保險、通訊等事業的發展,從而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創造更多的產值和國民收入,並大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上述第三產業的重要作用要求我們在理論上必須承認第三產業的勞動是社會總勞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他們的勞動也創造價值。只有在理論上承認第三產業的勞動創造價值,在實踐中才會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三、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表明第三產業勞動創造價值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隨著經濟發展的現代化和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就業人數和產值構成,也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基礎上,逐步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可以說,三次產業順序發展,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提高,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指出:「第三產業的興旺發展,是現代化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目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戰略意義。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最重要的是從理論上肯定第三產業的勞動者和第一、二產業的勞動者一樣,他們的勞動也是社會勞動,共同創造價值。這是消除「非物質生產部門是由物質生產部門養活」偏見的理論基礎,也是進行正確的全面的國民經濟核算的客觀要求。過去,我們僅把物質生產算作生產性勞動,僅對物質產品計算產值和國民收入,而把范圍廣泛的第三產業視為非生產性勞動,認為他們的勞動不創造產值和國民收入,大有被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養活」之嫌。這顯然是不科學、不公正的,不僅造成了物質生產者與非物質生產者思想上的隔閡,而且也不能反映現代經濟生活的全貌。根據馬克思的再生產原理,必須保證價值補償與實物補償。有的作為企業性質的第三產業,通過直接收費取得了補償。而有的屬於事業性質的第三產業,沒有直接收費,而是通過迂迴的形式,主要由其他生產單位和個人繳納的稅金,通過財政撥款,以保證其業務活動的正常進行。這種繳納相當於「購買」,也取得了補償。這是因為,為社會生產和生活提供各種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第三產業的生產,同其他單位與居民對這種服務的消費,是實實在在的生產和消費,而且所佔比重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因此,必須從社會勞動出發,同時計算物質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與消費,使經濟核算能全面地反映社會經濟生活。按照社會勞動創造價值的原理,擴大生產勞動的范圍和國民經濟的核算范圍,對於研究社會總供需的平衡,研究貨幣資金流量及其運動規律,搞好宏觀經濟調控以及進行國際間經濟指標的對比,都有其現實意義。加快第三產業發展,也是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迫切要求,是我國發展市場經濟的重要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有一個完善的市場體系,它是由消費品市場、生產資料市場、科技市場、勞動力市場、金融市場、信息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等構成的有機整體。當前我國市場體系的建立尚處在起步階段,它還很不完善,各種生產要素市場還很不健全,因此,必須加快和培育社會主義市場體系。而加快和培育市場體系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過程。因為,統一市場體系的許多內容,如科技市場、金融市場、信息市場等也是發展第三產業的內容。這就是說,發展第三產業也就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所要求的。重視和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發展第三產業的成功經驗。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是代社會化規律的先進的經營管理方法。國外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過程,不僅是經濟增長的過程,而且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使之趨於合理,逐步高級化的過程。從西方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發展的情況看,當經濟發展進入以服務業為主的時期時,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一般超過第二產業的發展,產值比重和勞動力比重都超過50%,有的國家甚至超過 70%。盡管各個國家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戰略的重點選擇、各種資源以及對機遇的把握等方面有很大差異,但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趨勢是:三次產業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的比重,由第一產業占優勢比重逐漸向第二、三產業占優勢比重演進。產業結構演進的歷史充分表明,第三產業的勞動也創造價值。從理論上肯定第三產業勞動創造價值,有利於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黨的十四大把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第三產業發展作為今後時期關系全局的十大任務之一。與此同時,國務院也作出了《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我們相信,有黨和政府的重視,再加上積極學習和借鑒國際上發展第三產業的經驗,我國的第三產業必將得到長足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服務創造價值廣東三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
門頭廣告牌使用費合同 瀏覽: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