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美國怎麼發明爆米花

美國怎麼發明爆米花

發布時間:2022-07-20 07:30:54

⑴ 爆米花是哪國人發明

中國宋朝就有爆來米花了源。

起源於中國宋朝的爆米花,當時的詩人范成大在他的《石湖集》中曾提到上元節吳中各地爆谷的風俗,並解釋說:「炒糯谷以卜,谷名勃婁,北人號糯米花。」為什麼把爆米花叫做「孛婁」呢?爆米花想是摹擬爆谷時的響聲,因為當地的方言把打雷的聲音叫做「孛轆」。

(1)美國怎麼發明爆米花擴展閱讀:

爆米花壞處:

1、爆米花中澱粉含量多,小孩多吃爆米花後可能會降低食慾,影響正餐多種營養素的攝取,嚴重者出現營養失衡的情況。

2、爆米花主要成分是澱粉,還會添加一部分糖漿,小朋友長期多吃爆米花是可能引起身體肥胖。生長期小孩的過度肥胖問題不利於生長發育。

3、爆米花中一般都會加入糖漿增加甜度。小孩吃爆米花後會攝入很多糖分。這樣的飲食習慣會影響口腔清潔和牙齒發育,出現齲齒甚至齲洞等問題。

⑵ 爆米花是誰發明的

宋人發明的,由油鍋炒玉米粒發明演化而來。

爆米花是發明於宋代,范成大在《吳郡志·風俗》中記載:「上元,爆糯谷於釜中,
名孛婁,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年之休咎」。

新春來臨之際,宋人用爆米花來卜知一年的吉凶,姑娘們則以此卜問自己的終身大事。

宋人把飲食加入文化使之有了更豐富的內涵,所以,爆米花機是宋人發明的,之後不斷被改進,如加入壓力指示等。

2013年1月,在中國司空見慣的爆米花機引起了美國人的好奇,登上美國Discovery探索頻道的著名節目《流言終結者》,後來發展成當今的爆米花。

(2)美國怎麼發明爆米花擴展閱讀:

一、歷史來源:

起源於中國宋朝的爆米花,當時的詩人范成大在他的《石湖集》中曾提到上元節吳中各地爆谷的風俗,並解釋說:「炒糯谷以卜,谷名勃婁,北人號糯米花。」為什麼把爆米花叫做「孛婁」呢?爆米花想是摹擬爆谷時的響聲,因為當地的方言把打雷的聲音叫做「孛轆」。

爆米花的發明更折射出中國飲食的豐富多彩,它有更深的含義,就是開創了一種食物的加工方式膨化食品。說明中國古代的食品加工不止僅僅是食品簡單的加熱作熟,而是通過的物理的高溫高壓作用原理來改變食物的狀態口感,這種加工方式就是現代新興的膨化食品。

這種加工方式使普通不和口的食品變為可口有特色的食品小吃,可以說千百年前的爆米花是近現代各種五花八門膨化食品零食小吃的祖先。

二、保存方法

由於爆米花易受潮,受潮後就會丟失了其酥脆可口的新鮮口感,所以爆米花不易保存太久,要趁新鮮吃。如要儲存,須放在通風乾燥處,防止受潮。

⑶ 爆米花機的歷史

爆米花機是一種製造與生產爆米花的食品設備。爆米花機在很早以前就被人們使用,來自美國范德堡大學和秘魯國家歷史研究院的科學家們曾在秘魯北海岸附近發現了距今約3000至6700年的爆米花和玉米棒殘渣,證明了玉米粉和爆米花曾經是生活在此地的人類祖先的主要食物。
玉米是由一種名為墨西哥類蜀黍的野草演變而來的,約9000年前才開始作為農作物在墨西哥普遍種植。數千年後,玉米才被引進南美地區,並在安第斯山脈地區逐漸進化發展為今天我們常見的幾個品種。
原產於中美洲的玉米自16世紀傳入中國,據記載明朝鄭和下西洋帶回了這種高產農作物。在原產地美洲以外,中國是玉米種植最為普及的地區。玉米也是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
民間習俗中,在農歷二月初二即傳統「龍抬頭」這一天,人們都要吃爆玉米花。
根據北方民間的神話故事,「金豆開花」的爆米花用以解救龍王為人間降雨。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
中國傳統的爆米花,起源可以上溯到宋朝。當時的詩人范成大在他的《石湖集》中曾提到上元節吳中各地爆谷的風俗,並解釋說:「炒糯谷以卜,谷名勃婁,北人號糯米花。」又在《吳郡志·風俗》中記載:「上元,……爆糯谷於釜中,名孛婁,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年之休咎。」在新春來臨之際宋人用爆米花來卜知一年的吉凶,姑娘們則以此卜問自己的終身大事。宋人把飲食加入文化使之有了更豐富的內涵。
為什麼把爆米花叫做「孛婁」呢?爆米花想是摹擬爆谷時的響聲,因為當地的方言把打雷的聲音叫做「孛轆」。清代學者趙翼在他著的《檐曝雜記》記收有一首《爆孛婁詩》 :「東入吳門十萬家,家家爆谷卜年華。就鍋排下黃金粟,轉手翻成白玉花。紅粉美人占喜事,白頭老叟問生涯。曉來妝飾諸兒子,數片梅花插鬢斜。」詩人筆下的爆米花不僅寫得很美,而且洋溢著生活的情趣。
爆米花鬆脆易消化,可作為日常的可口零食。爆米花的發明更折射出中國飲食的豐富多彩,它有更深的含義,就是開創了一種食物的加工方式,即膨化食品。這說明中國古代的食品加工不僅僅是簡單的加熱作熟,還有通過高溫高壓作用來改變食物的狀態、口感,這種加工方式就是現代新興的澎化食品。這種加工方式使普通不和口的食品變為可口有特色的食品小吃,可以說,千百年前的爆米花是近現代各種五花八門膨化食品零食小吃的祖先。

⑷ 那位知道爆米花的歷史

1、爆米花在歐洲的歷史

爆米花是一種古已有之的膨化食品,數百年前「項鏈」饞人早在歐洲移民遷入這塊「新大陸」之前,居住在這塊大陸上的印第安人便盛行吃爆玉米花了。哥倫布在返回歐洲後,曾向人們描繪了「新大陸」上的印第安兒童用爆玉米花串成項鏈在街上兜售的生動情景。

也是印第安人教會了歐洲新移民如何栽種、如何烘烤玉米的技術。一名歷史學家還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洞穴里發現了5000年前古代印第安人食用的爆玉米花,只是由於當時的「工藝」所限,在口感上遠遠不如當代爆玉米花鬆脆而已。

現代的發明家為喜食爆玉米花的家庭設計了一種電鍋,據說僅花費10分鍾就能爆制好一大盆玉米花。美國的許多地方電視台還常常播出如何爆制玉米花的常識,還介紹各種新風味爆玉米花的方法。

2、爆米花在中國的歷史

起源於中國宋朝的爆米花,當時的詩人范成大在他的《石湖集》中曾提到上元節吳中各地爆谷的風俗,為什麼把爆米花叫做「孛婁」呢?爆米花想是摹擬爆谷時的響聲,因為當地的方言把打雷的聲音叫做「孛轆」。清代學者趙翼在他著的《檐曝雜記》記收有一首《爆孛婁詩》,

詩人筆下的爆米花不僅寫得很美,而且洋溢著生活的情趣。 范成大在《吳郡志·風俗》中記載在新春來臨之際宋人用爆米花來卜知一年的吉凶,姑娘們則以此卜問自己的終身大事。宋人把飲食加入文化使之有了更豐富的內涵。爆米花鬆脆易消化,可作為日常的可口零食。

爆米花的發明更折射出中國飲食的豐富多彩,它有更深的含義,就是開創了一種食物的加工方式膨化食品。說明中國古代的食品加工不止僅僅是食品簡單的加熱作熟,而是通過的物理的高溫高壓作用原理來改變食物的狀態口感,這種加工方式就是現代新興的膨化食品。

這種加工方式使普通不和口的食品變為可口有特色的食品小吃,可以說千百年前的爆米花是近現代各種五花八門膨化食品零食小吃的祖先。


(4)美國怎麼發明爆米花擴展閱讀:

爆米花的製作原理:

早期的爆米花在加工時,是將玉米(許多穀物和雜都類都可以) 置於特殊容器中的加熱,使得玉米處在高溫高壓的狀態下,鍋內的溫度不斷升高, 且鍋內氣體的壓強也不斷增大。然後「砰」的一聲巨響,機器蓋子被打開,玉米被突然釋放在常溫常壓下,鍋內的氣體迅速膨脹,壓強很快減小,

使得玉米粒內外壓強差變大,導致玉米粒內高壓水蒸氣也急劇膨脹,瞬時爆開玉米粒,即成了爆米花,同時玉米內部的結構和性質就會發生變化。而爆米花大多基本上都是由爆裂玉米經過簡單加熱爆出來的爆米花,加工容器早已不是早期的「轉爐」了,因此也避免了鉛帶來的危害。

⑸ 看電影吃爆米花誰發明的啊

吃爆抄米花並不是起源於電影襲, 而是起源於美國的肥皂劇. 美國的肥皂劇是那種又長,又好笑的片子,在欣賞這種片子的時候, 如果有爆米花這種食品相伴, 能夠更好的享受肥皂劇帶來的樂趣. 在肥皂劇中看到一個笑點之後, 大笑完,再塞進一大口爆米花嚼著, 是多麼的享受啊! 而美國的電影步入商業時期後, 一些很可笑又算作是打發時間的電影, 如何讓觀眾更好的欣賞呢. 肥皂劇的好伴侶爆米花便派上了用場.

⑹ 美國爆米花和中國爆米花的區別

美國爆米花和中國爆米花由於在環境和氣候的影響下,在水分,干濕度方面可能會有一點區別,以前由於製作工具的不同區別比較大,不過現代已經沒有多大區別的,具體如下:

爆米花(Popcorn),一種膨化食品,很受年輕人歡迎,可作為日常零食。爆米花有許多意想不到的變化,傳統的只加鹽和少許融化的奶油,或是裹上甜甜的焦糖,還有與戈爾根朱勒乾酪混和的完美組合。

爆米花有三種,一種是玉米爆的,第二種是大米,第三種則是小米。一般在美國的話用的比較多的是玉米。

常見的爆米花是用玉米、爆米花 酥油、糖一起放進爆米花的機器里做成的。 爆米花的原理取適量的玉米(或大米)放入爆花鍋內,並封好頂蓋,再把爆米鍋放在火爐上不斷轉動使之均勻受熱後,就可爆出可口的爆米花來。這是因為在加熱的過程中,鍋內的溫度不斷升高,鍋內氣體的壓強也不斷增大。當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米粒便會逐漸變軟,米粒內的大部分水分變成水蒸氣。由於溫度較高,水蒸氣的壓強是很大的,使已變軟的米粒膨脹。但此時米粒內外的壓強是平衡的,所以米粒不會在鍋內爆開。當鍋內壓強升到4-5個大氣壓時,突然打開爆花鍋的頂蓋,鍋內的氣體迅速膨脹,壓強很快減小,使得米粒內外壓強差變大,導致米粒內高壓水蒸氣也急劇膨脹,瞬時爆開米粒,即成了爆米花。

⑺ 最早的爆米花

爆米花最早是被 Guatemalans在數千年前發現的。 最古老的爆米花原型之一是在公元前3600年前的新墨西哥城發現的(證據)。再者更早的證據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00年前的秘魯。還有一些紫色的爆米花於二十世紀開端被發現。有說大宋時候中國也有 這個應該很正常 不矛盾 宋正好是當時中國經濟文化學術發明最巔峰時候 也是世界最發達的文明 對世界貢獻巨大 前後都不及後來衰落 但是爆米花這個源頭不好說 東西方都有很好理解 就這種原理都發現了 名字存形式不同而已

⑻ 誰發明了在影院賣爆米花

這是歷來已久的一個傳統,一個生活習慣。文章(故事)如下:

19世紀上半葉,北美捕鯨人去智利時,發現了當地流行一種有趣的吃法:將玉米置於高溫下,讓穀物受到內部強壓,澱粉原料的核心向外碰到堅硬谷殼爆炸。這就是爆米花。他們覺得這種小東西很可愛,就帶回了新英格蘭。不久,爆米花在北美流行起來,1848年,它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小零食,還被美國字典收錄。幾十年後,蒸汽爆米花機的發明加劇了這種零食的流行程度。爆米花開始能脫離廚房被大批量生產,能流動販賣,人們可以方便地在室外看運動會、馬戲和參加集市時購買,加上誘人的香味,它很快成為路邊小販首選。大街上隨處可見,各種娛樂場所更是賣的紅紅火火,除了一個地方——電影院。

那時有聲電影還沒有問世,無聲電影早期用的字母限制了觀眾的文化水平,電影院也都致力保持這種上流的品味,擔心爆米花會弄臟地毯,也不希望那些修養好的顧客受到吃爆米花時發出的聲音干擾。1927年,電影進入有聲時代,那些文化並不高的人也能來觀看了。到1930年,美國每周去看電影的人達到了9千萬之多,電影的聲音已經可以蓋過吃零食的聲音了。但這些還不足以讓電影院採取行動,不過至少他們對要不要開放觀眾帶零食進來已經遲疑不決。

上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給電影業和爆米花帶來了一次很好的合作機會。為了找到一個便宜的地方消遣,人們都湧向電影院。只要包里有5到10美分,就能享受到爆米花這項「奢侈品」,這在絕大多數人的接受范圍之內。更重要的是,玉米的成本很低,10美元一大包的爆米花玉米粒能用很久。當時的街頭小販把握了這個商機,開始在電影院外面擺攤售賣爆米花,因為買的人多,早期的電影院在衣帽間外邊還專門掛著標識,要求觀眾寄存衣帽和爆米花。爆米花就這樣成為了最早的影院中偷偷摸摸攜帶的食物。

盡管仍然想維持影院的外觀,也沒有建造合適的通風設備。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觀眾攜爆米花入場,電影院老闆終於覺得這個商機不可忽視,他們開始把大廳租借給小販,允許他們售賣爆米花。雖然位置更多是像是在影院前的街道上,小販們也樂意,這反而可以拓寬生意——既可賣給觀眾也可賣給街上的人。後來,劇院經理逐漸意識到,若省去中間商,直接出售爆米花,他們可能會獲得更多利潤。於是,很多影院開始自設爆米花機,但也有影院仍然拒絕引入,覺得爆米花機會降低他們的檔次。20世紀30年代中葉,電影院生意開始走下坡,很多影院開始虧損。但只有那些轉向賣爆米花和其他零食的影劇院倖免於倒閉。這使得很多影院轉變了態度,開始自己販賣零食。

二戰使爆米花和電影院的關系更密切了。糖類出口國菲律賓等切斷了對美國的貨源,糖原料開始短缺,實行定額配給。這使得存在競爭關系的零食糖果和碳酸飲料也跟著短缺。爆米花開始獨秀一枝。到1945年時,它和電影的關系已經非常牢固:美國消費的半數以上爆米花是在電影院中。在電影開場前或放映中,電影院為他們的特許經營商店大做廣告,吸引觀眾去大廳買零食。

20世紀60年代電視出現了,人們開始選擇在家看電影,而爆米花在家裡吃的不多,主要因為不易製作:需要有爆米花機、油、黃油、食鹽和其他材料。爆米花銷量開始持續下降。這時,一項新產品問世了——EZ Pop,只需將其放到爐子上就可自動製作。爆米花變得簡單易制,在家裡也開始流行起來。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隨著微波爐的普及,爆米花更加興盛。這樣,即使在家中,傳統的爆米花和電影或娛樂之間的聯系被延續下來。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電影院文化逐漸傳入其他國家,「看電影吃爆米花」的習慣也一起打包出口。發展到後來,人們想到電影院已經能很自然的就想到爆米花,看電影吃爆米花也已經成為一件約定俗成的儀式性事件:人類有著這樣的習慣,一旦適應了將某種特定食品與某類環境聯系起來後,就會一直不停地吃著它。

於是,在幾乎任何一個影院,你都能看到爆米花。

來自互聯網:顧純 網易探索頻道編輯

望滿意~

⑼ 最早的爆米花機器是什麼

傳統的爆米花機就是「大炮手搖爆米花機」,而用老式爆米花機製作爆米花也被形象地稱為「崩爆米花」。老式爆米花機由機頭螺桿、大彎頭、小彎頭、機蓋、加力管/桿、開口銷和搖手組成,另外為了能夠架於爐火之上,還需要前後兩個支架。

爐火上架著黑乎乎像大炮一樣的爆米花機,師傅一邊拉著風箱一邊搖動著,隨著「嘭」的一聲巨響,一團白煙升騰而起,熱騰騰香噴噴的爆米花便裝滿了口袋,誘人的香氣讓口水噴涌而出——這是很多中國80後兒時美好而有趣的記憶。

這種在中國司空見慣的爆米花機引起了美國人的好奇,登上了美國Discovery探索頻道的著名節目《流言終結者》,用來實驗探究製作爆米花的最快方法。

(9)美國怎麼發明爆米花擴展閱讀:

爆米花的歷史:

爆米花是一種古已有之的膨化食品,數百年前「項鏈」饞人早在歐洲移民遷入這塊「新大陸」之前,居住在這塊大陸上的印第安人便盛行吃爆玉米花了。

哥倫布在返回歐洲後,曾向人們描繪了「新大陸」上的印第安兒童用爆玉米花串成項鏈在街上兜售的生動情景。也是印第安人教會了歐洲新移民如何栽種、如何烘烤玉米的技術。

一名歷史學家還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洞穴里發現了5000年前古代印第安人食用的爆玉米花,只是由於當時的「工藝」所限,在口感上遠遠不如當代爆玉米花鬆脆而已。

現代的發明家為喜食爆玉米花的家庭設計了一種電鍋,據說僅花費10分鍾就能爆制好一大盆玉米花。美國的許多地方電視台還常常播出如何爆制玉米花的常識,還介紹各種新風味爆玉米花的方法。

一名頻頻在電視屏幕上亮相、自稱為「爆玉米花大王」的專家瑞頓·巴哈爾已成為全美家喻戶曉的人物——此君一上台,講的都是「玉米經」。

⑽ 爆米花的起源

3月20日是農歷二月初二,為龍頭節,也叫龍抬頭,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節日。龍頭節的很多傳說都與飲食有關。

傳說龍頭節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

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也相繼效法伏羲。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

二月初二這天有看「引龍熏蟲」之說,為的是驅毒,以免於病疫。這一天民間飲食多以龍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食「龍子」,吃餛飩叫食「龍牙」,蒸蒸餅也要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家家戶戶還要吃春餅、炸油糕、吃豬頭肉、爆米花以「挑龍頭」、「吃龍膽」,慶賀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收,國泰民安。

金豆開花與爆米花的傳說是,武則天做了皇帝,因她篡奪了唐室江山,惹怒了玉皇大帝,便諭旨龍王三年內不準向人間降雨。這可苦了老百姓,只見大地旱得莊稼枯死,河塘干竭,斷絕生路。龍王看見人間五穀乾枯,餓殍遍野時,不忍心違旨降了雨。玉皇大帝聞之勃然大怒,即將龍王壓在一座山下受刑,並立石碑上面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若想重返靈霄閣,金豆開花方可歸。」老百姓為了搭救龍王,就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找呀找呀,可哪裡都找不到這樣的豆呀!到了二月初二這天,有個人看見一個老婆婆在集上賣苞穀粒,他靈機一動,這玉米粒不就是金豆嗎,炒炒不就開花了。於是,玉皇大帝就免了龍王的罪將它召回天庭,重掌風雨大權,不久人間普降春雨。

打這以後每年的二月初二老百姓就都爆炒玉米花吃,邊吃口裡還念叨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倉流」的順口溜,以寄希望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景。

閱讀全文

與美國怎麼發明爆米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蘿莉羊年限定 瀏覽:393
愛迪生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 瀏覽:864
供電方案有效期 瀏覽:684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