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考試是誰發明的
公元前165年,漢文帝為參加「賢良方正科」的士子出題考試。試題共分四個題目(策版目):朕之權不察、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 這次考試也被認為我國取士考試的開端,漢文帝出的這四道題目自然也被認作我國最早的考試作文題了。 這道題當時寫在竹簡上,叫做「策題」。皇帝用策題考試,就是「策問」。應試士子針對策題提出的問題,一目一目地在竹簡上寫出答案——策文,這就是「對策」。參加這次對策的有100多人,穎川郡(河南禹縣)人晁錯獲得第一,從太子家令進而被提升為中大夫。此公後來協助景帝削藩成功,奠定大漢之基業。 明磊曰:余觀之,此次作文聯系實際,關注國計民生,讓士人隨意褒貶君主時政,彰顯漢文帝虛懷若谷、求賢若渴、安邦定國之襟懷。嗚呼!今之袞袞諸公為政有此自信大度乎?皆屍位素餐者流!黨國之政,拒民千里,反不及漢文之事,悲矣哉
❷ 考試是誰發明的應試教育是誰提出的
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用考試來選拔行政官員的制度(據西元前1115年的記載),以及對已進入仕途的官員的定期考核(據西元前2200年的記載)。」 考試一詞由「考」與「試」二字組成,考試的意思,在《說文解字》中是:「考」者「老」也,「試」者「用也,明試以功」。《尚書》中有「試可乃已」、「試不可用」,「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等記載, 《大英網路全書》的說法是根據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西方學者有關科舉的論著而來,而這些論著的說法又是根據《尚書》的記載而來。 「考」與「試」是意義相近的兩個概念,皆有考查、檢測、考核等多重含義。將「考」與「試」二字連用,始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該書《考功名篇》說:「考試之法,大者緩,小者急;貴者舒,而賤者促。諸侯月試其國,州伯時試其部,四試而一考。天子歲天下,三試而一考。前後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計。」 在此以前,考和試是兩個意義相近的概念,當考和試結合為一個詞後,便有了雙重性的含義,一是指對官員的考核和試用;二是指對個體掌握具體知識、能力等效果的一種檢驗、測度和評定。 在十六世紀後,西方各國開始把中國的科舉制度引入文官的考試中,後來加進了現代的測量和統計方法,而成為一門新興的考試科學。 我國現代的考試制度,是隨著解放後,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在高等院校建立的同時而效法外國的,跟從前科舉制度中的考試形式有很大的差距
考試是人類社會步入強制性腦體分工階段的產物。約公元前2000年,中土治國者以"考"、"察"、"比"、"試"等"實踐"方式選拔人才。漢文帝用"對策"選"賢良方正",成為考試之濫觴。隨之,董仲舒首創了"考試"的概念。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考試制度以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由"進士科"取代"察舉科"為標志。十六世紀,中國考試制度傳至西方,十九世紀,英國建立了文官考試制度。二十世紀以來,考試隨著社會的發展得到廣泛的應用.
公元前165年,漢文帝為參加「賢良方正科」的士子出題考試。試題共分四個題目(策目):朕之不察、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 這次考試也被認為我國取士考試的開端,漢文帝出的這四道題目自然也被認作我國最早的考試作文題了。 這道題當時寫在竹簡上,叫做「策題」。皇帝用策題考試,就是「策問」。應試士子針對策題提出的問題,一目一目地在竹簡上寫出答案——策文,這就是「對策」。參加這次對策的有100多人,穎川郡(河南禹縣)人晁錯獲得第一,從太子家令進而被提升為中大夫。此公後來協助景帝削藩成功,奠定大漢之基業。 明磊曰:余觀之,此次作文聯系實際,關注國計民生,讓士人隨意褒貶君主時政,彰顯漢文帝虛懷若谷、求賢若渴、安邦定國之襟懷。嗚呼!今之袞袞諸公為政有此自信大度乎?皆屍位素餐者流!黨國之政,拒民千里,反不及漢文之事
❸ 考試是誰發明的!
考試是人類社會步入強制性腦體分工階段的產物。約公元前2000年,中土治國者以"考"、"察"、"比"、"試"等"實踐"方式選拔人才。漢文帝用"對策"選"賢良方正",成為考試之濫觴。隨之,董仲舒首創了"考試"的概念。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考試制度以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由"進士科"取代"察舉科"為標志。十六世紀,中國考試制度傳至西方,十九世紀,英國建立了文官考試制度。二十世紀以來,考試隨著社會的發展得到廣泛的應用.
❹ 是誰發明的考試
不考試怎麼能顯示出才子和才女們有才,考試其實是考驗一個人的膽量和視力的項目,一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謝謝 本才子回答完畢 o(∩_∩)o...哈哈
❺ 發明考試的人是誰
公元前165年,漢文帝為參加「賢良方正科」的士子出題考試。試題共分四個題目(策目):朕之不察、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這次考試也被認為我國取士考試的開端,漢文帝出的這四道題目自然也被認作我國最早的考試作文題了。
❻ 是誰發明考試的
公元前165年,漢文帝為抄參加「賢良方正科」的士子出題考試。試題共分四個題目(策目):朕之不察、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 這次考試也被認為我國取士考試的開端,漢文帝出的這四道題目自然也被認作我國最早的考試作文題了。 這道題當時寫在竹簡上,叫做「策題」。皇帝用策題考試,就是「策問」。應試士子針對策題提出的問題,一目一目地在竹簡上寫出答案——策文,這就是「對策」。參加這次對策的有100多人,穎川郡(河南禹縣)人晁錯獲得第一,從太子家令進而被提升為中大夫。此公後來協助景帝削藩成功,奠定大漢之基業。 明磊曰:余觀之,此次作文聯系實際,關注國計民生,讓士人隨意褒貶君主時政,彰顯漢文帝虛懷若谷、求賢若渴、安邦定國之襟懷。嗚呼!今之袞袞諸公為政有此自信大度乎?皆屍位素餐者流!黨國之政,拒民千里,反不及漢文之事,悲矣哉
❼ 誰發明了試卷
隋煬帝楊廣。
隨著門閥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
楊廣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大影響極其深遠的大事。那時的進士科以考政論文章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
密封試卷:
漢文帝時曾有「策賢良」之舉,即詔舉資良之後,皇帝要親自測試,以別其優劣。而且,漢文帝還要求應召之人寫出自己的看法,這已經有一點考試的意味了。可以說,漢文帝對古代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考試的基礎上,武則天發明了密封試卷。大家考試的時候,都知道試卷邊上有一條密封線吧!密封線的作用就是保證考試的公平性。根據記載,武則天感覺吏部任用的人才沒有才幹,想到了考官和考生之間可以存在人情關系。於是,武則天下令考試結束之後,把考生的名字貼住,考官看不到考生的名字,自然大大減少了不公平的評分。
❽ 考試是誰發明的
考試是中國人發明的。
中國是考試的發祥地。作為一個文化早熟型的國家,考試制度的最早淵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1910年出版的《大英網路全書》第11版「考試」條說:「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用考試來選拔行政官員的制度據公元前1115年的記載,以及對已進入仕途的官員的定期考核據公元前2200年的記載。」考試一詞由「考」與「試」二字組成,《尚書》中有「試可乃已」、「試不可用」,「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等記載,《大英網路全書》的說法是根據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西方學者有關科舉的論著而來,而這些論著的說法又是根據《尚書》的記載而來。
「考」與「試」是意義相近的兩個概念,皆有考查、檢測、考核等多重含義。將「考」與「試」二字連用,始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該書《考功名篇》說:「考試之法,大者緩,小者急;貴者舒,而賤者促。諸侯月試其國,州伯時試其部,四試而一考。天子歲天下,三試而一考。前後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計。」由此可見,最初「考」字更側重於考核政績的含義,「試」字更側重於測度優劣的含義。當「考」與「試」合為一個詞之後,其內涵逐漸演變為特指考查知識或技能的方法和制度。
考試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
❾ 考試是怎樣被發明的
考試是人類社會步入強制性腦體分工階段的產物。約公元前2000年,中土治國者以"考"、"察"、"比"、"試"等"實踐"方式選拔人才。漢文帝用"對策"選"賢良方正",成為考試之濫觴。隨之,董仲舒首創了"考試"的概念。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考試制度以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由"進士科"取代"察舉科"為標志。十六世紀,中國考試制度傳至西方,十九世紀,英國建立了文官考試制度。二十世紀以來,考試隨著社會的發展得到廣泛的應用。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❿ 誰發明的考試
考試是人類社會步入強制性腦體分工階段的產物。約公元前2000年,中土治國者以"考"、"察"、"比"、"試"等"實踐"方式選拔人才。漢文帝用"對策"選"賢良方正",成為考試之濫觴。隨之,董仲舒首創了"考試"的概念。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考試制度以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由"進士科"取代"察舉科"為標志。十六世紀,中國考試制度傳至西方,十九世紀,英國建立了文官考試制度。二十世紀以來,考試隨著社會的發展得到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