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弓箭是誰發明的
在遙遠的古代,弓箭是人類狩獵、作戰不可缺少的工具。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內天,容揉合了高科技的弓箭依然是特種士兵手中的利器。
然而,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弓箭是誰製造的?
解放後,在我國山西省桑乾河的支流峙峪河與小泉河匯合的一塊面積為1000平方米的小丘地層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塊被稱作「峙峪人」的枕骨殘片,此外還發現了一批文化遺物。其中有一種加工精緻的小石鏃,是用很薄的長石片製成的,有很鋒利的尖端。器身兩側的邊緣也不十分鋒利。這種石鏃明顯地符合箭頭的三要素:鋒利、尖頭適度、器型周正。這三點可以說明它是箭頭。在與尖頭相對的另一端(底部)左右兩側有點凹進去,成為一個小把,這顯然是用來安裝箭桿的。從這兩點可以推知峙峪人已經使用石制的弓箭。雖然這種石箭在今天看來很不象樣,但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比它更早的弓箭。由此我們可以宣稱,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弓箭是我們中國人的祖先在28000年前製造出來的。
在弓箭出現以前,人類使用的工具是比較簡單的。而弓箭是一種復合工具,它的出現,是原始社會技術顯著進步的一個標志。它射程遠,命中率高,攜帶方便,大大加強了人類向自然界作斗爭的力量。
⑵ 發明弓箭有何意義
弓箭是遠古一項重要的發明,對於以狩獵和畜牧經濟為主的原始民族,具有極大意義,可以有效地抵禦猛獸和更多地獲得獵物。因此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明確指出:「弓箭對於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一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
⑶ 弓箭是怎麼發明的
弓箭是中石器時代後期或新石器時代早期出現的工具。1963年,在山西朔縣峙峪村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發現了一枚用燧石打制的箭鏃。由此證明,中國先民最遲在距今約2.8萬年,已經開始使用弓箭。
原始人類發現樹枝彎曲後再伸展時具有彈射的功能,從而發明了弓。彎曲的樹枝、藤條、竹皮,在伸展時都展現出一定的彈性,是製作原始彎弓的理想材料。製作弦的最初材料是細藤條、獸筋之類有韌性的東西。箭是用各種樹枝或竹枝做成的。
在弓箭出現以前,人類使用的工具是比較簡單的。而弓箭是一種復合工具,它的出現,是原始社會技術顯著進步的一個標志。它射程遠,命中率高,攜帶方便,大大加強了人類適應自然、改善環境的能力。
⑷ 古人是怎樣發明弓箭的
箭的歷史伴隨著弓的產生,遠在石器時代就作為人們狩獵的工具。傳說黃帝戰蚩尤於涿鹿,純用弓矢以制勝,此為有弓矢之最早者;惟當時之弓矢,都以竹木為之,雖能及遠,終未能完善,迨後推闡其理,互相發明,加以精密之改造,於是乎弓矢逐成為戰爭之利器。箭的製作在春秋時期有了較大的進步,表現為:第一,製作上趨於科學、規范化:如箭簇、箭桿、羽毛間的比例及箭桿的長與直徑、桿的前後部的重量等,都有了一定的比例規定。從出土的春秋時箭簇實物標本看來,《考工記·矢入》中所規定的規格、尺寸、比例關系,與實際基本相符。第二,箭骸雖多為青銅質,但形制有了較大的改革,即逐漸拋棄了從商代到西周的傳統的雙翼扁體型,而改為三翼三棱錐體型,即由兩翼的側刃前聚成鋒改為三棱的三條凸起的棱刃前聚成鋒,簇鋒小而銳,大大提高了箭簇的穿透力和殺傷力。即使是仍然保持著扁體雙翼型的箭簇,也加長了脊部,縮窄了雙翼,且使兩翼角下垂,以增強穿透的能力。在春秋前期,三棱錐型的箭矢仍是少數,但到了春秋晚期,它卻迅速增多,被大量使用。如長沙瀏城橋一號楚墓出土的46枚銅簇中,三棱錐體型的箭骸多達29枚,就是明證。
箭歷經迄今約有三萬能年的演化。古代軍隊把箭列為作戰的武器隨著火器的出現,至十九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戰爭中已基本上不用弓箭。近代以後,射箭從軍事上分離出來,成為習武強身的體育運動項日,射箭被列為正式的比賽項目之一。
遠在3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在中國境內的人類就開始使用弓箭了。最早的箭很簡單,用一根樹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長度的箭桿,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應是原始社會石器時代,人們把石片、骨或貝殼磨製成尖利的形狀,安裝在矢桿一端,這就製成了有石鏃、骨鏃或貝鏃的矢了,比起單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進了一大步。
由於遠古的箭桿難以保存至今,所以出土實物中往往僅留下箭鏃。新石器時代的石、骨、蚌鏃,有棒形、葉形、三角形等多種,有些已有鏃莖和逆刺。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中最先出土了商朝早期的青銅鏃。商周時期,青銅鏃的主要式樣是有脊雙翼式。春秋戰國時,三棱式鏃盛行,戰國時此類鏃多裝鐵鋌,以節省銅材。漢以後銅鏃開始向鐵鏃過渡,這個過程經歷了約200年。河北省滿城縣出土的西漢前期的三翼式或四棱式鐵鏃,仍系模鑄成型,鋒利程度不及銅鏃;而四川省新繁縣牧馬山出土的東漢鐵鏃呈扁平的銳角三角形,既適合鍛造,又有較強的殺傷力。這種形制遂為後代長期使用的點鋼鏃所承襲。
箭桿多用竹製,也有木製的。先秦時期,在南方的雲夢澤和肅慎族聚居的東北地區,均產制矢之楛。直至明、清,華南制箭還用竹桿,華北用萑柳,東北、西北多用樺木桿。為了較准確地命中目標,必須把握住箭在飛行中的方向,於是人們在箭桿的尾部裝上羽毛,使箭的形制趨於完善。
箭的飛行速度和准確性與尾羽的關系密切。箭羽太多,飛行速度慢;太少,穩定性差。為了使之有恰當的比例,在《考工記》中載有將箭浮沉部分的長短,以求出裝尾羽之比例的方法。箭羽以?翎為最上,角鷹羽次之,鴟梟羽又次之。裝雁鵝羽的箭遇風易斜竄,質量就更差了。在宋朝,當優質羽供應不足時,曾發明風羽箭。據《宋史·兵志》記載,慶歷四年(1044),宋廷「賜鄜延路總管風羽子弩箭三十萬」,可見風羽箭也是一種實戰兵器。這種箭將箭尾安羽處剔空兩邊,利用向內凹進的空槽產生渦流阻力使箭保持飛行穩定,其設計思想是相當科學的。
為增大箭的殺傷效力,後漢時耿恭發明了「毒箭」。三國時,關羽攻打樊城,遭到曹仁500名弓弩手的亂箭阻擊,右臂中一弩箭,箭頭有毒,毒已入骨,右臂青腫,不能運動,遂請華倫醫治。神醫華倫曰:「此乃弩箭所傷,其中有烏頭之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無用矣。」烏頭是一種葯用植物,中草葯名叫「附子」,其莖、葉、根均有毒。那時少數民族慣用的弓弩箭頭多帶劇毒,中箭者,皮肉爛,爛到五臟而死。可見毒箭的致殘、致死率是很高的。隨著金鎧鐵甲的出現,要求箭更具穿透力。晉代多用鋼鐵箭鏃。唐代箭分為竹箭、木箭、兵箭、弩箭四種,前兩種用於狩獵,後兩種用於戰斗。用於戰斗的箭鏃用鋼製成,刃部較長,能穿透堅甲。除了毒箭以外,還有在箭桿上縛有縱火物(油脂或火葯)的火箭(中國古代火箭),在戰爭中廣泛應用。
明清時代,出現了一種飛行中帶響的箭叫「鳴鏑」。據《前漢演義》描述,這種箭出自匈奴國太子冒頓之手。冒頓為爭王位,欲收服民心,以便為所欲為,便發明了一種骨箭,上面穿孔,發射時有聲,稱為「鳴鏑」,由他專用。遂傳令部眾:「汝等看我鳴鏑所射,便當一齊射箭,不得有違,違者立斬!」此後,冒頓常率部眾外出狩獵,只要他鳴鏑一發,部眾萬矢齊攢,稍有延遲,立斃刀下。眾人甚是畏懼,不敢怠慢。一日,冒頓牽出自己心愛的好馬,用鳴鏑射馬,部下亦爭相競射,冒頓見狀喜笑顏開,遍加獎賞。然而冒頓並不因此而滿意,又先後用鳴鏑射殺自己的愛妻,射殺了國王頭曼的好馬,部眾聞聲急射,稍有遲疑者,立即喪命。從此,只要嗚鏑一響,眾箭飛至,無一敢違。冒頓認為時機已成熟,這一日,請國王一同出獵,自己隨在馬後,用鳴鏑對准頭曼射去,部眾隨聲同射,匈奴國王頭曼斃於亂箭之下,冒頓弒父自立為王。明清時的「鳴鏑」是在箭鏃上加了一個用骨或獸角製成的小哨。箭的發展,是隨弓弩的不斷改進而發展的,強弓大弩的出現,要求箭具有良好的貫穿力,所以對箭鏃的要求也不斷提高。
1963年,在中國山西朔縣峙峪村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發現了一枚用燧石打制的箭鏃。該遺址的年代約為距今2.8萬年。這個發現確鑿地證明了中國先民在距今約2.8萬年已經使用弓箭。
弓箭的發明是人類技術的一大進步,說明了人們已經懂得利用機械存儲起來的能量:當人們用力拉弦迫使弓體變形時,就把自身的能量儲存進去了;鬆手釋,,弓體迅速恢復原狀,同時把存進的能量猛烈地釋放出來,遂將搭在弦上的箭有力地彈射出去。恩格斯說:「弓、弦、箭已經是很復雜的工具,發明這些工具需要有長期積累的經驗和較發達的智力。」而且弓箭的發明或許與音樂的起源也有某種關系。英國科技史家貝爾納(J.D.Berrnal)曾說:「弓弦彈出的汪汪粗音可能是弦樂器的起源。所以弓對於音樂的科學方面和音樂的藝術方面,都有貢獻。」
關於弓箭的發明,中國古人有獨特的理論,即「弓生於彈」(《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彈指彈弓。在甲骨文中,彈字寫作B ,為一張弓,弦中部有一小囊,用以盛放彈丸。這種形狀的彈弓,在中國一直廣為流行。近代北京天橋的雜耍藝人中有打彈者,有的就使用這種彈弓,而西雙版納和緬、泰北就的傣族人,可能至今仍用這種的竹彈弓。也許,先民最初發明的只是發射小石子或泥彈丸的彈弓,之後進一步摸索,才將弓用於射箭,於是產生了弓箭。
據說是黃帝之孫——「揮」所發明,他任監管製造弓箭的官職「弓正」。 據傳說正因為揮發明的「弓箭」使黃帝的政權更加強大,黃帝打敗了蚩尤,就有「弓箭」的功勞。揮也是張姓的始祖,因他發明「弓」而得到張的封姓,所以張也就是有一個「弓」和「長」組成。
在冷兵器時代,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弓箭出現的時間,也許可以上溯到遙遠的神話時代。後羿射九曜的傳說,向來膾炙人口,這也是關於弓箭威力的最有效的廣告—— 一個半人半神的英雄,居然將天上的十個太陽射掉九個!商代甲骨文中「弓」字的原型,明顯地是一個「反弓」的形象。這就引出了一個直接的結論,即這是一張復合弓。復合弓在保持弓身短小的情況下增大了力量,而在狹小的環境中,例如馬車或馬背上,弓身必須短小。戈也是馬車上使用的專門武器。
另一個例子來自《詩經》中的「騂騂角弓」。這首詩有可能是東周早期的作品。詩中不僅清楚地提到了角制的弓,而且還提到了反弓的特點。製造角弓異常復雜,但是它們在發射力量方面與普通木弓相比並不佔優勢,角弓只是佔用的空間更小。在馬背上或馬車內需要的就是這樣的弓。由此得出的結論是,商周戰場射術的貴族傳統是同駕馭馬車的技術密切相關的。在靜止的戰車上使用高技術的角弓射箭,只有富有的貴族階層才能負擔得起。
東周時期的制弓業的發展難以考證。雖然弩的發展和應用脈絡清晰,但是東周弓的性質和發展卻難以確考。考古發掘出土過角弓,但是由於缺失太多而無法拼湊出原來的形狀。雖然歷史文獻中有很多有關楚弓的評論,但是出土文物表明,它們只是塗漆的木質長弓,或是由竹篾製成的弓。許多出土文物都清楚地證明,斯基台人或薩加人的弓在中國北部和東部邊境非常流行。西周禮器上的圖案顯示許多步兵手持劍和短弓,立姿射箭,待用的箭箭頭朝下,插入周圍地面。同時,中國人很快從他們的北方鄰居那裡學會了騎射技術,而保留反角弓有利於騎射。
漢代的圖案仍然反映了騎射和使用弩的情景。但是,根據從科霍坦地區的景厥和樓蘭附近區域出土的弓,可以發現東漢後期和西晉初期引進了一種樣式與以前大不相同的弓。這種弓設計獨特,特別適合在在馬背上使用,尤其是兩軍酣戰之時,因為這時無法使用更多的騎射技術。
從唐代到明代,曾經有過成排使用弩手的紀錄。弩手共分為三排,前排射擊,中排准備,後排上箭。在出土的唐代弩的機械裝置圖中,瞄準對象中就有跪拜的西方人的形象,表明弩是用來對付西部的突厥人的。元、明朝代,是人們廣泛採用的不是蒙古弓而是突厥弓。突厥人在巴勒斯坦用這種弓矢對付過十字軍。據說這是蒙古人大量僱用突厥僱傭軍的結果。在明代李呈芬和高穎的作品中,還能發現在14世紀歐洲的阿拉伯禁衛軍的文獻中提到的技術,甚至能發現他們整句整句地引用文獻中的話。明代軍隊偏好使用輕裝甲的輕騎兵,這一兵種強調速度和在飛奔中迅速取箭和搭箭。
清朝建立後,明代使用的突厥弓被棄用,取而代之的是重型的弓和具備穿甲能力的長箭。清朝使用的弓在前代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已有千年歷史。這種弓的拉力很大,達到30公斤以上,弓身也長,達到1.8米。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用特別長且重的箭來對付裝甲,即使它不能射穿裝甲,三十米內還是能夠輕而易舉地將對手射落馬下。實際上,清代武舉考試的必考科目之一,就是要看能否把放在樁上的重球射落地面。
弓箭僅有一種型制,按等級的高低分為皇帝、親王郡王、侍衛和職官兵丁用等;按用途分為打獵行圍、檢閱部隊以及實戰用。各種弓箭只在選材裝飾上有區別,所配之箭計有41種之多。弩有4種,分別是如意弩、雙機弩、雙機貫鳧神弩和射虎弩,但是未見實際使用的記錄。這些弓弩雖然受到火器的強烈沖擊,卻仍然隨著八旗兵在戰場上縱橫馳騁,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但是清中後期滿清八旗因承平日久而逐漸腐化,騎射之古風盪然無存,加之鴉片戰爭後閉關鎖國的舊中國大門被打開了,中國官吏發現了更先進的火器,並很快用它們裝備了自己的部隊,像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等團練武裝中根本見不到弓箭的身影了。至此,伴隨著中**事發展走過漫長歷史歲月的古弓弩終於像西山落日那樣,不可挽回地消失在軍事革命的地平線以下。
中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箭,是在內蒙古居延甲渠侯官遺址出土的,系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所制。此箭全長67厘米,裝三棱銅鏃,竹桿,有三條尾羽,鏃和羽均纏絲塗漆用以與箭桿相固聯。
⑸ 弓箭最初出現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呢它主要是怎麼樣被發明出來的呢
弓箭最初出現的時間是舊石器時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弓箭是怎樣被發明出來的。
據歷史記載,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弓箭的國家,弓箭主要是在舊石器時代的晚期被發明出來的。人們最早使用的箭並不是像現在箭刃很尖利,而且能夠射很遠的距離,他們僅僅是使用一根木棍或者是竹子就把它做成了箭,然後把另一端用打磨或者是削的方式弄的很尖利,這樣就成了人們最早使用的箭。因為這種箭很脆弱,再射一些很堅硬的物體或者是距離較遠的物體時,微力比較弱。
以上這個故事僅代表我個人的觀點,如果有任何錯誤,敬請諒解。
⑹ 弓箭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弓箭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發明的。
中國古人有獨特的理論,即「弓生於彈」(《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彈指彈弓。在甲骨文中,彈字寫作B ,為一張弓,弦中部有一小囊,用以盛放彈丸。
這種形狀的彈弓,在中國一直廣為流行。近代北京天橋的雜耍藝人中有打彈者,有的就使用這種彈弓,而西雙版納和緬、泰北就的傣族人,可能至今仍用這種的竹彈弓。
也許,先民最初發明的只是發射小石子或泥彈丸的彈弓,之後進一步摸索,才將弓用於射箭,於是產生了弓箭。
(6)我愛發明弓箭擴展閱讀
弓箭弓箭主要用途:弓箭的發明和改進使得人們能夠在較遠的距離准確而有效地殺傷獵物,而且攜帶、使用方便,可以預備許多箭,連續射擊。如果說,任何工具和武器都是人手的延長,那麼,弓箭堪稱是火器誕生之前,人手的最偉大的一次延長。
恩格斯說:「弓箭對於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一樣,乃至決定性的武器。」如此評價弓箭,仍嫌不足。因為即使在「野蠻時代」,也沒有任何一種青銅或鋼鐵兵器(包括鐵劍),能與弓箭的作用相匹敵。可以說,直至火器誕生,弓箭都是決定性的武器。
⑺ 弓箭怎麼被發明創造出來的
弓箭,是我國古人常用的一種工具和兵器。弓箭的最早發明者在我國,這是毫無疑問的。
但發明者究竟是誰,是什麼時候製造出弓箭來的,古書上的說法不一,有的說是伏羲創造出的弓箭,也有的說弓箭是黃帝發明的,還有的古書說是後羿發明了弓箭等。
其實,據考古學家考證,這些說法都不準確,因為從挖掘出的文物來看,科學家們認為,弓箭問世的時間,比這些傳說中的人物還要早得多,在我國可以追溯至兩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
從各種古籍和出土的文物上可以看出,人類發明的最早的弓箭樣子很簡陋,是用一根樹枝或者一根竹子,把它彎起來就是弓箭的弓體,用植物的藤或者動物的筋做弦。
這種最原始的半月形的弓箭,由於弓體已經彎曲到了很大的程度,所以發射出來的力量很小。
後來,人們不斷總結經驗,把弓體改為「弓」形,使弓箭的中間部分凹進去,不上弦時弓體不會有很大的變化,這樣就可以儲備更多更大的勢能,增大弓箭的殺傷力。
科學家們從金文、甲骨文的「弓」字來源於返曲弓的形狀推測,可見它的發明和使用比它的文字出現還要早。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學家們在山西省的舊石器時代後期的遺址里發現了那時打制的石箭頭,可以想像我國製造弓箭的歷史有多麼久遠!
至東周時期,我國的弓箭製造有了很大的提高。很長的時間之內,弓箭都是兵家、獵戶手中的重要武器。
弓箭在使用時需要一手持弓箭,一手拉弦,因此影響了射箭的准確度。
為了克服這些不足,我國古代人借鑒用於殺死獵物的原始弓形夾子,產生了製造弩的最初想法,即在弓臂上安上定向裝置和機械發射體系,命中率和發射力大大提高。就這樣,比弓的性能更加優越的弩誕生了。
由此看來,弩就是裝有臂的弓。它作為我國古代的一種常規武器,顯然是由弓演化發展而來。
弓箭的使用在我國至少已有兩三萬年的歷史,弩作為我國軍隊的常規武器則有2000多年的歷史。從保存下來的有關弩的詳細描述看,最早的弩是一種青銅手槍式,其頂部的設計屬於周朝早期。
⑻ 弓箭於哪時發明
最早的弓箭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弓箭的國家。 在距今約2.8萬年前的峙峪(今山西朔縣峙峪村)人...木製作的,難以保存下來,所以這些小石鏃便是中國和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弓箭實物。...
⑼ 弓箭是怎樣發明的
弓箭是中石器復時代後期或新制石器時代早期出現的工具。1963年,在山西朔縣峙峪村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發現了一枚用燧石打制的箭鏃。由此證明,中國先民最遲在距今約2.8萬年,已經開始使用弓箭。
原始人類發現樹枝彎曲後再伸展時具有彈射的功能,從而發明了弓。彎曲的樹枝、藤條、竹皮,在伸展時都展現出一定的彈性,是製作原始彎弓的理想材料。製作弦的最初材料是細藤條、獸筋之類有韌性的東西。箭是用各種樹枝或竹枝做成的。
在弓箭出現以前,人類使用的工具是比較簡單的。而弓箭是一種復合工具,它的出現,是原始社會技術顯著進步的一個標志。它射程遠,命中率高,攜帶方便,大大加強了人類適應自然、改善環境的能力。
⑽ 弓箭是如何發明的
弓箭是中石器時代後期或新石器時代早期出現的工具。1963年,在山西朔縣峙內峪村的舊石器時容代晚期遺址中發現了一枚用燧石打制的箭鏃。由此證明,中國先民最遲在距今約28萬年,已經開始使用弓箭。原始人類發現樹枝彎曲後再伸展時具有彈射的功能,從而發明了弓。彎曲的樹枝、藤條、竹皮,在伸展時都展現出一定的彈性,是製作原始彎弓的理想材料。製作弦的最初材料是細藤條、獸筋之類有韌性的東西。箭是用各種樹枝或竹枝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