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新型漢字

發明新型漢字

發布時間:2022-07-14 01:01:42

⑴ 漢字是夠用了嗎為什麼現在幾乎沒有再發明新的漢字

在小學階段,我們認識的漢字就幾乎可以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經過高中的知識學習,對漢字的掌握度和了解度又再上了一個階梯,認識的字也越來越多了。其實我們可以發現,用來用去好像也就還是那些字。畢竟我們幾乎都沒有出現過新發明的漢字。那就當下的這些漢字真的足夠我們使用嗎?答案絕對是夠的。
01、漢字更強調組合理解。

我們的漢字和外國的語言是完全不一樣的存在。就拿英語來作對比,英語單詞的掌握至少要在幾萬個甚至是十幾萬個以上。因為英語單詞的創造都是根據新事物的創造來的,只要有一個新鮮事物的發生,他們就會多出一個單詞。但是我們漢字不一樣,一個漢字可能代表多重意思,並且可以優化組合成一個新的名詞。

漢字是一項偉大的發明,我們同樣慶幸能夠說漢字。總而言之,中華文化絕對是厲害的!

⑵ 漢字夠用嗎,為何幾乎沒有再發明新的漢字了

中國從出現文明到現在,最少也有六七千年了,而這其中唯一一個沒有因為歷史的流逝而被淡化的物體,就是漢字。從最開始的甲骨文,到現在的簡體字,我們的漢字越來越容易辨識,也越來越豐富。幾乎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漢字准確的描述出來,我們也從來不會產生覺得有漢字不夠用的時候,而更多的是發出怎麼這個字不會寫的感嘆。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還是會有人想問,漢字真的夠用了嗎?怎麼不再發明一些新的漢字來順應時代的發展呢?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用到的漢字不過一兩千字,而漢字足足有一萬多字,根本用不著再發明新的漢字!

而寫在文末的,是想表達一點個人觀點,目前我們中國社會有一個非常令人難過的現象就是:現在不論大人還是小孩子,都多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代替了手寫字,從而拉低了文字的使用性。很多90後,00後,甚至是10後的小朋友,語文漢字基礎差得一踏糊塗,拼音,筆順,部首都搞不清楚了。而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學習英語,加重了他們對漢字的忽略,這絕對不是一個好的現象。如果可以,還是希望我們中國的教育應當以漢字和中文為主,英語更應該在孩子們把漢字掌握熟練之後再教授,不至於讓他們產生混亂感。

⑶ 人類是怎樣發明漢字的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里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了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漢字書體的演變)
1甲骨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里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鍾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對照表)
甲骨文因多為刀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其文字帶有堅硬的筆法(如圖3)。這種如刀刻的筆法,亦有被運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上(如圖4)。
2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鍾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准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並。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4隸書
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 角變成有 角。 一般人認為隸書是指有波磔的、一橫一捺都拖著像刻刀一樣的長長尾巴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體。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圖6)。"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成熟。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圖7)。圖8雖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體,有隸書的〃味道〃。
5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准字體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圖9、10)。圖11與宋徽宗的瘦金體同樣是以細線條勾勒出文字,但因轉折處以圓滑的方式表現,呈現出與瘦金體截然不同的視覺感。
6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圖12)。
(圖12)
7草書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如圖13、14、15)。
8印刷字體
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於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其發端於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朝,定型於明朝,故日本人稱其為"明朝體"。由於宋體字適於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
9電腦字體
隨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在西方文字體的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如海報(POP)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體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並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
如 下圖(其由左至右依序為:迭圓體、綜藝體、古印體、勘亭流及海報體)
漢字的起源是一個未解之謎。說到漢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現在3300年前,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發現了5000個以上的甲骨文單字,其中可以認識的約有1700字。從一定程度上講,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沒有理由落於人後那麼多!思索的同時,我們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會意和形聲成分,在這些甲骨文中,「會意字」不到80%,形聲字佔20%多。這與古代埃及人、蘇美爾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遠遠不如古埃及、古希臘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經用巨大的石塊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時,中國卻只有夯土建築。在古埃及人已經在堅硬的石頭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圖案時,中國卻只能在獸骨或龜甲上刻出粗糙的劃痕。但是看看中國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卻又遠遠高於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圖形。似乎漢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階段,直接進入了一種更抽象的較高級階段。漢字發展經歷的象形階段:表意—形聲的途徑中,象形階段幾乎沒有,所謂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階段就已經被高度抽象了。後來,隨著漢字的演變,漢字更不再是純粹的表意文字了,當希臘人建造帕台儂神廟的精美雕塑,羅馬人建立萬神廟的巨大穹頂時,中國還只有秦漢時期夯土的長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經是一種全國統一的規範文字了,漢朝的隸書與今天的漢字已很接近。無論是跳躍著前進的文字文化,還是中國漢字這一龐大的復雜語言文字元號系統,都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在文字出現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錯。可是隨著語言的不斷豐富,有些語言不能用形象表達了。古埃及人和蘇美爾人開始創造一些僅代表發音的符號來記錄這些語言。中國人卻選擇了另外一種解決辦法:
會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沒有任何意義,只表示一個音節;
通假字,如「說-悅」;開始出現於漢字中。
提及漢語,免不了令人聯想到同樣占文化課很大分量的英語。同時,我們也想了很多。學習一種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這種語言思考,就想用母語思考一樣。但是,最能發揮個人思想創造性的還是母語,更何況要學好「外語」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古羅馬人並不因為羨慕希臘文明,而改用希臘語——盡管兩種語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樣要把拉丁文、希臘文翻譯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臘文。同樣,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到了啟蒙運動時期,更進一步地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並加以普及。
對於外語好的個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費勁。但要他翻譯出來,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講,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學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極端的情況就是——像歷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一樣,徹底消失了。最好的選擇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那樣,以少數擅長語言的人進行大量的翻譯工作之後,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傳播、普及。只有這樣,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語進行高效率的思考、創新。
漢語現在在英語面前面臨的困境是:基於這個語言的文明正處於高峰期——並不象阿拉伯人面對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那樣,是處於經失落的靜態文明;也不象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面對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蘭文明。現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識、新思想依然在英語世界產生,英語,作為當今世界事實上的國際社交語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無前例的。從使用它的人口來說,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數僅次於漢語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約有4億多人。然而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語的人數,要遠比這多得多,可以說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各個民族。所以,現在並不能簡單地因為學習英語消耗了學生大量時間,就不該學英語了。光學好英語是不夠的,全民學英語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質,但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如果從利馬竇、徐光啟向中國傳播西方文藝復興思想算起,已經幾百年了;如果從鴉片戰爭,從林則徐翻譯西方書籍、報紙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算起,到現在也有近百年的時間了。當代的中國,應該正處於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的轉折關頭。現在的中國,應該是學習英語,與翻譯並重;最重要的是要開始用母語思考、創新。提高科研、新聞等行業從業者的英語水平,與普及基礎教育,普及先進科學文化思想並重。不應該在中國把英語變成象歐洲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文那樣的「貴族語言」。
文字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歷史的痕跡,中國文字的演變是跳躍式的,是華麗的,是耐人尋味的,就如同中國的歷史一樣。中國人創造中國文字,中國文字也同樣引導著中國人前進。
六書一詞出於《周禮》:「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然而,《周禮》只記述了「六書」這個名詞,卻沒加以闡釋。
中國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曰:「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五曰轉註: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許慎的解說,是歷史上首次對六書定義的正式記載。後世對六書的解說,仍以許義為核心。
[編輯]六種構造條例解說
[編輯]象形
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編輯]指事
屬於「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凶」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像的部份。
[編輯]形聲
屬於「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製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編輯]會意
屬於「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並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編輯]轉注
屬於「用字法」。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系。
[編輯]六書的運用
實際上,古人並不是先有六書才造漢字。因為漢字在商朝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那時還未有關於六書的記載。六書是後來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然而,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為依據。好像「軚」、「鎄」是形聲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會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佔大多數。這是因為畫出事物是一種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當文字發展下去,要仔細分工的東西愈來愈多,好像「鯉」、「鯪」、「鯇」、「鰍」等事物,都是魚類,難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細把它們的特徵和區別畫出來。於是,形聲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魚」就可以交代它們的類屬,再用相近發音的聲旁來區分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漢字是形聲的字

⑷ 哪些現代人發明的漢字

第一階段是-錢玄同-於1922年和年.兩年發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階段是大陸於1956年通過,再於1964年和1986年.這2年更新改進後,沿用至今。 詳細資料: 簡體字的由來 中國近百年的漢字簡化運動著重形體簡化,主要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五四〃運動時期。於1922年,錢玄同發表了《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簡省漢字筆畫的提議》等一批論文。當中指出當時的漢字筆畫太多,不適用於學術和教育界上。 1935年6月,錢玄同編成了《簡體字譜》,收二千三百多字。教育部門從中選了三百二十四個字,並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這是歷史上第一批官方公布的簡體字。可是,這件事受到當時復古守舊派人士反對,故此這個簡化字表於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階段是大陸建國以後的簡化運動。於1950年,大陸教育部開始搜集常用簡體字。1956年1月,國務院通過 《漢字簡化方案》,並在全國分批推行。該方案共收簡體字五百一十五個,簡化偏旁五十四個。到了1964年,文改會編印了 《簡化字總表》。該表在 《漢字簡化方案》的基礎上,用簡化偏旁類推的方法,將簡化字的數量增加到二千二百三十六個。1986年,大陸發表經過個別調整的 《簡化字總表》,作為人們學習使用簡化字的規范。這總

⑸ 為什麼幾乎沒有再發明新的漢字了漢字夠用嗎

既然現代社會的漢字夠用,當然就不用再發明新的漢字,況且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接下來國家工作的重點是普及高等教育,換句話說,要讓越來越多的人上大學。這可比創造和發明漢字重要多了,畢竟現行的簡體字已經能適應時代和教育的發展。

⑹ 最近發明的新字

"囧" 念jiǒng(窘),意同「Kuso」(日語「糞」的發音。起先是教游戲玩家如何把「爛Game認真玩」的意思,後來經台灣傳入大陸,經過次文化的改造和推廣,漸漸演化成「惡搞」之意。)
單獨使用時同「暈」「雷」「汗」「I 服了 U」等表達類似。但是又絕非如此簡單,字形上看「囧」是漢語象形體,顏文字體和火星體(腦殘體)的集大成者,非常形象地突出了極致扭曲誇張的表情,意思上有著「窘迫尷尬」和「炯炯有神」等同音字體的豐富意境,正所謂惡搞無厘頭,囧神獨強大。又有衍生出「囧rz」等變形。

在現代的網路語言中,雷可以說成是驚嚇,被嚇到了。指看到某些文字,腦子里忽然轟的一聲,感覺像被雷雷過一樣。被雷到或者看了雷文,簡單講就是踩到地雷的意思,就是你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誤看了自己不喜歡的類型的文章,就會感覺不舒服。比如說看同人文的時候,你支持一種CP,但卻不小心看了另一種配對的文,你就被雷到了。
「雷到」原是出自江浙一帶的詞彙,浙江東北部地區,發音lei 是指聽到別人的話很訝異很驚奇抑或難以理解,類似現代詞彙「暈倒」、「無語」等等的意思,由於打字習慣故而出現「雷到」這樣的詞彙,「雷到」其實當地本意是「癱倒」、「翻倒」之意,語境用也比較廣泛。

靐 三個雷,被超級閃到,驚訝得要死。

「槑」字由兩個「呆」組成,於是在網路語言里被用來形容人很呆,很傻,很天真。
兩個「呆」湊到一起便成了「槑」,在最近的網路流行語中,「槑」不僅呆,而且很呆。槑(音同「梅:méi」),部首:木,基本字義:同「梅」。《康熙字典》:槑,古文梅字。單看「槑」的解釋跟「呆」可謂是八桿子打不到一塊兒,可在新新人類的眼裡,它們愣是被拉到同一個屋檐下,成了一家人。僅僅因為這個「槑」字由兩個「呆」組成,於是在網路語言里被用來形容人很天真,很傻,傻到家了。
兩個「呆」湊到一起便成了「槑」,對「雷」、「囧」這些字多少有些審美疲勞的網友們,也漸漸把「魔爪」伸向了我們的古漢字。在最近的網路流行語中,「槑」不僅呆,而且很呆,用來形容人很傻很天真,傻到家了。

巭'確是在韓國造的漢字,但意思不是勉學。'工夫'( kongbu)就是勉學。動詞: (工夫)
巭'( pu)的意思是工作人員.
在《功夫熊貓》上映之後
「巭」成為了「有功夫的人」的簡稱
如:「巭熊貓」,開始越來越受到喜歡惡搞的年輕人的喜歡。
參考資料:網路

⑺ 如何發明一種新文字

發明文字,不是很難。把漢字的普通話發音劃分成一些基本的元素(參考拼音),然後對應相應的符號。再自行規定書寫規則。就是一種表音文字了。至於表意文字,幾乎就不可能了。

⑻ 漢字發明的故事!!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⑼ 中國的漢字夠用嗎為啥幾乎沒有再發明新的漢字了

中國的漢字夠用,因為我們在日常中常用到的漢字只有2000多個,而我國的漢字一萬一千七百多個,這明顯已經夠用了。既然漢字已經夠用了,再造新字也沒有任何的意義了。

到了近代,由於西方文化的沖擊,引進了許多的西方文化,例如化學元素,化學元素都是化學符號,在當時的中國並沒有相對應的文字。中國的學者開始了翻譯這些化學元素,因為考慮到這些化學元素大多數都是氣體符號,於是便用氣字為部首造了許多與化學符號相對於的文字,而金屬元素則用金字為部首造了相應的字。到了現代,如果遇到了新的外來詞,我們則可以通過音譯來表示。例如網際網路則是通過英語單詞的音譯而來。

漢字在中國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文化的傳承上也起著大作用。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的我們,要努力學習,把漢字和中文學好,把中華精神,中華文明發揚光大。

⑽ 漢字夠用嗎為什麼幾乎沒有再發明新的漢字了

漢字不僅作為傳遞消息的重要工具為人們廣泛使用,其中更是承載了中國千年以來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中國的特色文化標志,甚至不少周邊國家也曾以漢字為官方文字,或者是以漢字為基礎創造了自己的官方文字。不過到了今天,我們卻發現很少有漢字再被發明出來了,這是為什麼呢?是已有的漢字已經足夠我們使用了嗎?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漢字的發展史。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的文字之一,關於漢字,最廣泛和具有公信力的說法是倉頡造字。不過現在也有學者提出,倉頡應該只是文字的頒布者或者整理者,漢字不可能是他藝人所造。專家認為,漢字的發展是逐漸從圖畫到筆畫,象形到象徵,而現存最早的漢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

到了今天,我們在漢字使用上還面臨著幾個大問題:一是隨著手機和電腦,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手寫漢字,光靠打字來使用漢字,後果就是現在的人寫文章錯別字和語法錯誤問題越來越嚴重。二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人們愈發重視外語學習,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很多人對外語的重視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母語,這就有些過頭了。

所以比起造字,我們更需要加強現有漢字的普及教育,呼籲人們重視漢字書寫,另外在跟隨國際潮流學習其他語言的時候也不要忘了重視母語學習。

與發明新型漢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
蘿莉羊年限定 瀏覽:393
愛迪生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 瀏覽:864
供電方案有效期 瀏覽:684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