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半月談製造創造

半月談製造創造

發布時間:2022-07-13 15:26:11

⑴ 求2010年半月談的半月評論.希望能幫幫忙

《半月談》2010年第1期【半月評論】:

拒絕「城市二元化」

城市化,在當下中國人的腦海中,有著特別豐富的想像。
它是引領現代化巨輪遠航的飄揚的旗幟,它是撬動全球化大國崛起的神奇的支點,它是普通中國人從傳統走向未來的一個璀璨的夢想。
在中國應對後危機時代挑戰、加快經濟發展模式轉型之際,城市化又被賦予特殊的使命。
可是,當我們激情澎湃地去鼓呼、去追趕、去推進的時候,有沒有思索過、詰問過:城市化的真諦、城市化的意義是什麼?我們需要的究竟是怎樣的城市化、為誰的城市化?
聆聽各級政府宏大敘事中的城市化構想,投身今日中國呼嘯前進的城市化浪潮,我們首先應當關注、應當警惕的,不是城市化的速度和指數,而是城市化的內質和價值。
許多地方正鋪開改天換地的「新造城運動」。鄉村城鎮化、郊區城市化、縣城城區化,由此引發了緊鑼密鼓的「圈地運動」,更有暗潮洶涌的「圈縣運動」。可是,如果脫離製造業服務業的支撐,僅僅靠爆炒房市股市做大資產泡沫就能舉托新城崛起?在城市空心化的格局中,新市民生存發展、就業謀生的機會在哪裡?
許多地方正熱衷經濟增長的「新城市拉動」。意在加快城市化進程,拉動進城打工農民和失地農民的消費升級,進而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創新。可是,在城市GDP化的偏向中,百姓消費的基礎是什麼?城市化並非僅僅是建制的擴大、土地的圈佔和人口的膨脹,城市功能的開發,公共空間的拓展,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福利的普及與提高,如何及時跟進?
許多地方正推進城市經營的「新地標活動」。政府一味追求「現代城市形象」:更高的樓房,更豪華的商務區,更宏大的花園廣場,更具動感的都是韻律……令人目眩的種種商業地標、產業地標、文化地標,往往變成造價驚人的工程,變成財富和技術的炫耀。可是,在城市化泡沫化的幻象中,普通人的地位和尊嚴如何提升?
在人類歷史的演進中,城市化意味著什麼?是一種新的發展,人的創造力量的解放和財富源泉的涌流;是一種新的生活,人的生活方式的變革和生活品質的提升;是一種新的文明,人的道德精神的進步和人文價值的升華。
城市化的靈魂應是以人為本。踐行以人為本的重心在哪裡?在於堅守社會的公平正義,在於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在於保障弱勢群體基本的生存條件和發展機會。我們的城市化除了要努力開掘「管理者的財源」、打造「投資者的樂園」,更當努力建設「勞動者的家園」。
看一看身邊的城市化浪潮,我們應當警惕:不少城市藉助於區區一紙戶口登記的戶籍改革,藉助於統籌城鄉一體化的制度創新,便擁有了更多的土地資源和發展空間,同時也產生了眾多的從鄉村湧向城市的失地農民。當城市化難以為其提供基本的生存條件、足夠的就業機會和有效的福利保障時,「失地」和「變市民」更可能換來的僅僅是無業市民的身份。
還有億萬進城謀生的打工農民,承受著危機沖擊和產業轉型的巨大壓力,甘冒著減薪欠薪和隨時失業的現實風險,支付者種種職業病患的侵害和留守子女的成長的人生代價,托舉起城市的高樓大廈,召喚出城市的昌盛繁榮。可是,至今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還被拒絕於城市的發展之外、社會之外、體制之外。讀一讀媒體關於南京農民工凍死街頭橋洞的新聞吧,我們如何卸下心頭這不能承受之重?
看一看眼前的城市化景象,我們亦當清醒:交通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密集,然而,與之伴隨的是機動車對路道資源的一再擴張,是自行車道、步行者道的一再被擠占、被壓縮,有的地段甚至已被斷然取締。中國是一個自行車大國,是一個恰逢低碳社會到來、無法重復美國消費故事的國情,步行和自行車交通仍是我國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占絕大多數的中低收入者還難以進入「有車一族」,他們日常的出路又在哪裡?他們行走的路權如何保障?
房地產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火熱,然而,與之伴隨的是房價對普通百姓的重壓和裹挾。有業內人士表示,房改十年最大的遺憾就是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問題。當時希望通過經濟適用房既解決百姓住房,又拉動經濟增長,卻出現了有錢人買了多套經濟適用房,有的城市還沒有廉租房的政策。後來,國家下達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結果也基本踩空,從而造成民生住房體系的嚴重缺位。於是,我們在一些大都市中,隨處可見這樣的場景:馬路一邊的高檔社區里居住的是擁有一套或多套房產的「有錢人」,而僅一牆或一路之隔的「棚戶區」里則擠滿了城市低收入人群和外來流動人口。社區圍牆,成了貧富的「楚河漢界」。
還有,城市普通教育發展中門檻不斷抬高的擇校和地產與名校牟利的「勾兌」,文化設施建設中競相攀比的豪華和風格樣式的崇洋,道路環境整治中對馬路攤點的清理和對「美麗城市」的追求,等等,日益加劇城市平民生活的窘迫和艱辛。
當我們還在問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艱難求解之時,一個新的城市二元結構圖像又已隱約浮現。
這里,有城市的財力問題,有發展的階段問題。但更重要的問題,是政府的執政理念,是發展的價值取向,是城市化得路徑選擇。
人民城市,應當人民做主,人民創建,人民共享。

《半月談》2010年第2期【半月評論】:
必須從根子上鏟除「拉票」行為

堅持在幹部選拔任用過程中擴大民主,是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黨中央前不久頒布的《2010——2020年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規劃綱要》,專門就擴大幹部提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問題提出了新的要求。

幹部選拔工作中的民主程序是幹部工作的生命,缺失民主程序的幹部選拔工作不僅是沒有群眾基礎,而且貽害無窮。任何事物在發展進程中,都不會一帆風順,可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近年來我們在幹部選拔任用過程中擴大民主,隨之卻出現了一些「拉票」現象。「拉票」行為破壞了幹部選拔工作的正常秩序和民主的真實性,影響極壞。因此,必須從根子上鏟除「拉票」這個毒瘤,這是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幹部工作的重點。
所謂「拉票」就是在幹部推薦過程中,打招呼或者暗示具有推薦資格的一些同志投票推薦自己,從而使自己達到升遷的目的。這種靠「拉」,不靠「干」的行為,不符合黨的幹部任用工作原則。如果縱容這種行為,就會形成一種誤導:「幹得好」不如「拉得好」。有些人平時不是把心思用在干好工作上,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經營關繫上。整天吃吃喝喝,工作上馬馬虎虎,關系方面卻是左右逢源。隨著打擊和查處「拉票」行為力度的加大,「拉票」行為從原來的的赤裸裸地進行,轉變成了悄悄地進行。拉票者把工夫用在了「詩外」,用在了平時。
變換花樣的「拉票」行為呈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新特點。
一是在日常工作中送人情。一些領導幹部在工作中公權私用,該堅持的原則不堅持,做老好人,搭順水人情。甚至,明明是正常的工作,也要暗示對方對自己心存感激,讓對方背上人情債。這種人對上如此,對同級、下級也是如此。可以想像,以這樣的態度和工作出發點,能不耽誤工作和事業!當然,在這種人看來,耽誤工作和事業不要緊,要緊的是自己的選票不能丟!他們認為,堅持原則,不光得罪人,還丟了選票,沒有群眾基礎,你幹得再好也是白搭。更何況,評價有些工作好與不好沒有硬性指標,對這種人來說,上下擁護,大家「認可」才是最重要的。
二是依靠手下親信幫忙。手下培植幾個信得過的人,平時在有意無意間幫自己鼓與呼,往自己臉上燙金。這實際上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他們有一條共同的「利益鏈」。這些「抬轎子」的人,一般都是領導幹部的親信,都是靠依附某位領導受提拔重用的,平時領導信任,關鍵時刻為領導挺身而出。這些親信們時時處處維護領導權威,利用手中的職權,與方方面面搞好關系。這種行為看起來是無可厚非,實際上在拿組織原則做交易,他們是在用公權為上司爭取「票倉」。
三是在親朋好友中搞感情投資。民主是個好東西,好就好在它對權力起到了約束和反製作用。以前,在人們的印象中,有些人為了職務升遷,總往領導家裡跑。如今,情況有點變化,他們的親朋好友們平時也會主動「出訪」,走家串戶送出自己的「關心和愛護」。事實上,對於這種感情投資,大家都心知肚明。他們去的人家,一定是對他們有用的,是手中有選舉權的人,那些沒有選舉權的人自然不會享受到如此待遇。
四是「大款朋友們」出面保駕護航。這些年,領導幹部傍大款現象屢禁不止。在查處的領導幹部腐敗案件中,往往是領導幹部的大款朋友出了事,自己也被牽扯出來。領導幹部的大款朋友往往神通廣大,憑藉手頭闊綽,他們結交了方方面面的「朋友」,結成了一張張的關系網。到了關鍵時刻,沒有這些大款擺不平的事。領導幹部平時結交大款朋友,認真經營關系,關鍵時刻大款們會異常活躍,到處游說,為他們的領導朋友賣力地爭取每一張選票。
上述種種行為,比幹部自己直接「拉票」危害更大,這些手段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和欺騙性,必須加大力度予以根治。在選人用人問題上,要防止簡單的以票取人。首先,要認真分析、比對,把幹部平時的表現和考核獲得的各項指標進行綜合評價,科學論證,防止工作簡單化、公式化和理想化。其次,要早預防,要建立起防止和杜絕「拉票」行為的相關工作機制,讓那些「拉票」者無可乘之機,無可鑽之空,無生存的土壤。第三,要加大查處力度,要有鋼性的措施,對「拉票」行為決不手軟。
鏟除毒瘤要下猛葯。要從輿論上形成聲勢,在舉措上形成機制,讓「拉票」行為無處藏身,沒有市場,沒有機會。在這個基礎上,還要讓被查實的「拉票」者受到嚴肅處理。只有這樣,才能從根子上鏟除「拉票」行為。

《半月談》2010年第3期【半月評論】:
迎接一億新生代農民工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明確提出關注新生代農民工問題。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指1980年、1990年後出生,現在外面打工的青年。他們佔到全國1.5億農民工的6成,大約有一億人。對一號文件的這一新提法,社會給予了高度關注。
正如人們所議論的,拖著「拉桿箱」進城的他們和「扛著蛇皮袋」進城的父輩們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後者可工可農,可進城可返鄉,而前者當中很多是「五穀」不識、從沒下過田土的「農盲」,他們的人生目標是圓「城市夢」。受教育程度高、職業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有人把這一群體描述為「三高一低」。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但是,正如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等最近發布的研究報告稱,中國「社會結構滯後經濟15年」。以這一億新生代農民工為例,他們身處城市,城市卻拒絕接納,根在鄉村,鄉村已無法回歸。在社會保障、就業培訓等很多方面沒有被城市所充分容納。他們,正是「社會結構滯後」的代表性群體。
當這一億新生代農民工在中國的舞台上走來,我們首要的姿態應是擁抱、歡呼。
他們,是中國產業發展可依賴的人才大軍。一切資源之中,人的資源最寶貴。相比父輩而言,他們的文化水平大幅提高,見識大為豐富,接受新技術、新知識、新信息、新生活方式的能力大大加強。事實上,他們大部分已經成為中國製造業、服務業等的主要勞動力來源。當中國步入老齡化時代,他們將是中國發展最活躍的生產力群體。
他們,是中國城市化最有潛力的群體。今年的一號文件,側重支持城鄉統籌以及城鎮化發展。國際金融危機使中國更深刻地意識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可靠支柱與巨大潛力在農村的消費與農民的城鎮化。這一億人的父輩,或許半輩子在城裡尋找生存發展的機會,但靈魂深處還是頑強維系著「葉落歸根」、還鄉定居的鄉土情結。而夢想城市生活、積累一定資本的他們,無疑將是城鎮化的熱烈響應者。
但我們確實不能迴避,這一億新生代農民工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新課題。驀然回首,他們來得如此快,如此龐大,以至於我們必須承認,政府與社會還缺乏足夠的准備。迎接他們,須總結借鑒近30年對待農民工的經驗與教訓,政府的治理要創新,民間的力量要參與。
迎接他們,就不應使之成為被城市冷漠對待的一群。他們雖然擺脫了收容遣送等舊規定的束縛,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也開始得以分享,然而在就業機會的獲得、同工同酬、勞動維權以及社會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許多不平等、被歧視的方面。他們雖然在城市裡奮斗,但常常只能棲身工棚或棚戶區,無法像城裡人一樣進入廉租房居住。如果說,他們的父輩給社會的壓力主要是就業,那麼他們面臨的身份認同、性、婚姻、保障等問題,則遠遠超出了就業的范疇。
迎接他們,就要避免他們成為頹廢消極的一群。南方一個大省3大監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農民工罪犯9成在26歲以下。他們當中有的已經完全看不出他們父輩們所具有的勤勞、堅忍、節儉與執著,在城裡找工作挑肥揀瘦、嫌累怕苦,大事做不了、小事不願做。或滯留城裡游盪,或回鄉後偷雞摸狗,令留守村裡的老農搖頭嘆息,令基層派出所頭痛。他們當中部分人極易形成遊民,成為社會秩序的潛在挑戰者。
迎接他們,就要力爭使他們在社會結構中成為可以向上流動的一群。人出生之初的不平等,是不同國家、不同時期存在的普遍社會現實,但是一個正常、健康的社會,除了以健全的社會保障保護每一個人的生存權利,還應該給每一個人的發展提供公平均等的機會。如果貧民能夠通過努力成為富有者,文盲能夠通過努力成為知識分子,新生代農民工和他們的子弟能夠通過奮斗,成為企業家、官員、教授——這樣的社會,才會充滿活力、和諧穩定。
迎接他們,就要讓他們成為能夠發出自己聲音的一群。盡管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盡管他們就居住在城裡,但是在城市的輿論場里,他們如同隱士,社會很少能夠聽到他們的聲音。他們的戶籍在鄉村,但是很多人沒有回鄉參加村委會主任「海選」,而在城裡他們又往往難以參與政治選舉與公共生活。他們應該盡可能被納入到政治參與的進程中來,從而能夠理性、大聲地表達利益訴求。
當這一億新生代農民工走來,每一級政府、每一個公民須明白:沒有這一群人的和諧,社會就難以和諧;沒有這一群人的成長,中國就難以科學發展;沒有這一群人的幸福,我們的國家就很難說使最大多數人的幸福增加;而從長遠來看,沒有這一群人的自由發展,其他「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就難以具備。

⑵ 半月談為什麼能與公考題目「撞臉」

「時事政策顧問,學習生活益友」是半月談人一直秉持的辦刊宗旨,在不斷的探索與實踐中,半月談始終堅持以下理念:
以「談」取勝
談時事,談政策,談思想,短談,深談,新談。解讀型,互動式,家常化,「代表官方,不打官腔」,高格調的大眾化,高品位的通俗化,這是《半月談》的敘事方式和話語風格。
扁擔精神
《半月談》就像一條扁擔,一頭擔著上面的精神,一頭擔著百姓的願望。立足基層,服務人民,這是《半月談》的角色擔當和功能定位。
大編輯部思想
組織各地黨委宣傳部門、報刊發行部門的通聯隊伍和國務院各個部委、新華社各個方面的特約記者,一同投身刊物的發展。「大編輯部」成為半月談聯系各級黨委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成為半月談事業起飛和發展的重要一翼。這是半月談的先行創造和重要法寶。

⑶ 半月談的介紹

《半月談》是1980年新華通訊社主辦出版的圖書,是中宣部根據新時期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面向廣大基層讀者的重要黨刊。自1985年起,《半月談》的發行量(360多萬份)和影響力一直雄踞全國時政報刊之首,被譽為「中華第一刊」。2009年,《半月談》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發行量最大的時政期刊,創造了報刊業的又一項中國之最。

⑷ 求 半月談 的有關內容

你好,朋友!
《半月談》,是中宣部根據新時期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委託新華社主辦的、面向廣大基層讀者的重要黨刊,創刊於1980年5月。自1985年起,《半月談》的發行量(360多萬份)和影響力一直雄踞全國時政報刊之首,被譽為「中華第一刊」。2009年,《半月談》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發行量最大的的時政期刊,創造了報刊業的又一項中國之最。

電子版是不沒有的。。。每年公務員考試前,半月談 都會出一本有關 本年度我國時政大事。你可以給他們打電話:010 63077501 它我們考公務員很有幫助,建議你從現在起訂每期的!

⑸ 公考申論復習時,該如何有效利用《半月談》

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⑹ 半月談2010年第20期

半月談2010年第20期 城市應為百姓造
隨著我國城鎮化快速推進,不少地方興起了「新城區」建設熱。然而記者前不久在采訪調研時發現,一些在建或已建成的「新區」,盲目擴張、佔用耕地、規劃失當、空置率高等問題十分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引發了群眾不滿和社會矛盾,導致群體性事件頻發。

不可否認,隨著一些地方經濟和社會的迅猛發展,原有的城市承載力達到極限,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尋求新的城市生長點理所當然。但是,城市發展不能脫離實際,更不能以損害群眾利益為代價。那麼,一些地方「造城」進程中問題頻出的根源在哪裡?又該如何科學規劃、建設新城,實現城市發展與百姓滿意「雙贏」呢

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不光體現在城市有多大,建設有多美,更重要的是看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滿意程度。在提倡科學發展的今天,地方政府應在事關百姓生活發展的城市建設中,端正城市規劃、建設理念,切實轉變城市發展模式,謹防把城鎮化、城市新區建設搞成勞民傷財的盲目造城運動。
建設人民滿意的城市

去年財政收入已經突破100億元的江蘇省宜興市在新城區建設上,卻沒有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大手筆」。根據宜興作為縣級城市的實際情況,當地將城東新區緊鄰老城區布置,充分依託老城區的交通和服務配套優勢,帶動新區發展。根據宜興整體城市人口發展規模預測,科學確定新區規模為大小適中的6.5平方公里,規劃居住人口約7萬人,而不貪大求洋、盲目攀比規模和數字。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宜興新城區建設有這樣幾條做法:一是科學確定新城規模,充分利用東氿水面的生態優勢和景觀優勢,以生態優先為理念,通過引湖入城、城湖雙向聯動等手段,把城市、山水、綠地融為一體,創造優美的宜居環境,打造融居住、商務、文化、旅遊為一體的現代化活力水城;二是加大社會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力度,如中小學、醫院等,不斷聚集吸引人氣,方便百姓生活;三是土地開發量力而行,做到有序開發,成熟一塊,開發一塊,最大限度地避免囤地現象的發生。

宜人、宜居、宜業、宜游是江西省宜春市的生動寫照。「創建宜居城市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指數,為市民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園。」宜春市市長龔建華說。

為了給市民創造舒適幽雅的環境,當地政府買地建綠、退建還綠。袁山公園是宜春市最大的公園,一名開發商看中了這塊寶地,並計劃在此建商品樓。在沒完工之前,宜春市政府主動與開發商協調,花600多萬元重新回購土地,並投資100多萬元,對已開發區域進行修復,還市民一個天然公園。

政府讓地造綠,在宜春也傳為美談。原市委辦公處是黃金地段,市委搬遷後,有開發商欲出資7600萬元購買。市裡從造綠於城、造福於民的角度考慮,准備投資500多萬元在該地段建公園。據統計,近幾年來,政府在老城區拿出面積為13.8萬平方米、價值約3.5億元的黃金地段,建起秀江游園、棗樹游園等。

「沒有產業支撐,再漂亮的城市都只是一座空城。」龔建華說。在城市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產業建設將為城市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目前,宜春正在推進中心城區鋰電鉭鈮、醫葯、建材、機電、油茶和服務業「六大產業」的發展,致力把宜春打造成「中國鉭鈮產品生產基地」、「亞洲鋰都」,「全省一流、全國具有影響的醫葯園」,覆蓋贛西、輻射長株潭等周邊地區城市群的服務業高地,江西「建材之鄉」、「全國機械工業城」、「中國最大的油茶產業基地」。
從根本上減少盲目「造城」

針對一些地方「空城」現象突出問題,專家建議,必須抓好兩個點,即以規劃為龍頭,以產業為支撐。規劃要讓群眾參與,體現群眾意願。在產業建設上,要逐步改變城鎮「生產低、小、散,組織化程度不高」的特點,鞏固城市傳統產業,發展壯大科技型產業,引進和扶持勞動密集型產業。

產業支撐是城市規劃和發展的根本和依據,要避免「空城」現象,必須合理規劃,以產業為支撐,根據本地發展的實際情況和群眾的需求,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制定出符合本地實際的科學發展規劃,並以此來指導城市建設。千萬不可盲目追求一時的形象工程和政績,四處攤大餅,搞些華而不實的開發區、新城區,最後既導致土地的閑置和浪費,也招致百姓的不滿和利益損失。

在新城建設中,要堅決遏制仍在蔓延的「土地財政」風。針對目前大中小城市愈演愈烈的賣地之風,楊保軍、孫施文等專家表示,相關部門一定要在宏觀調控上進行調整,堅決控制土地出讓的規模,明確土地使用方向。同時,還要堅決控制地方政府的財政預算,明確財政尤其是土地出讓金的使用方向。

完善對地方領導的考核辦法,嚴厲追究決策失誤的相關領導責任。孫施文表示,目前上級政府在考核幹部的時候,一般只會看到他任期內GDP增加了多少,或是否提升了城市形象,卻往往忽視其背後的問題。一些地方領導可能把路修寬了,也蓋了許多公共建築,有的甚至還造起了一座新城,但其身後卻留下了巨大的債務。因而,上級政府在考核幹部時一定要將這個因素考慮在內,否則這個缺口會越來越大,長此以往,極易引發社會矛盾。

最有權力給政府政績打分的應該是老百姓,既然老百姓是政府的最有力的考官,那麼怎麼才能體現老百姓的滿意程度呢?那就要通過一個多層次的評估體系來體現它,也只有從制度上規范了政府部門的行為才能從根本上減少盲目「造城」

⑺ 《半月談》和《半月談內部版》有什麼區別

半月談,辦刊宗旨是「時事政策顧問,學習生活益友」,以形勢宣傳教育為主,每半月一期。
半月談內部版,辦刊特色是「社會性、問題性、前瞻性」,以深度報道為主,每一個月一期。

《半月談》,是中宣部根據新時期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委託新華社主辦的、面向廣大基層讀者的重要黨刊,創刊於1980年5月。自1985年起,《半月談》的發行量(360多萬份)和影響力一直雄踞全國時政報刊之首,被譽為「中華第一刊」。2009年,《半月談》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發行量最大的時政期刊,創造了報刊業的又一項中國之最。

⑻ 半月談2010年第17期 的半月評論是什麼

希望能幫到你

第17期:轉型,是一種生長
中國經濟發展已經迎來一個嶄新的轉型時代。
這轉型的內涵是什麼?
看經濟模式,是從投資主導走向消費拉動;看城市成長,是從規模擴張走向品質提升;看產業發展,是從要素依賴走向創新驅動。
這轉型的動力在哪裡?
壓力就是動力。壓力來自「三個倒逼」:後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再平衡的倒逼,美歐經濟正在經歷一次「再工業化」的旅程,給中國製造平添了更大的壓力;中國經濟要素紅利流失的倒逼,土地、資源、環境、人口等基本要素的優勢已見明顯弱化,高端的技術、人才等要素供給尚遠遠不足;社會公平訴求、民生權利保障的倒逼,新生代農民工的崛起催生著全新的發展需求。
這轉型的道路怎麼走?
實踐的探索不斷,但轉型的盲區也不少。不少地方的官員,做工作報告,寫轉型文章,訂發展規劃,都少不了一些熱詞彙、新概念、大目標,互相攀比著幾年建成一個「未來之城」,幾年再造一個「創意新都」。基礎差點的,連轉型的字面意思都沒吃透,就忙著喊口號,貼標簽,什麼都往這個筐里裝,裝得越多越好;條件好一些的,則跟著忙乎彎道超車,騰籠換鳥,結果呢?倒是彎道熄火的不少,鳥去籠空的也有;一些領跑在前的,由於心太切,步太急,發展思路不清晰,核心技術不掌控,國際市場不認識,就競相增加風電裝機容量,搶著上馬光伏電池產業,紛紛推出創意產業園區,很快便出現了新一輪產業同質化競爭現象,浪費著資源,過剩了產能,鎖定在低端。有業內專家感嘆:再大的產業,再多的資源,再好的前景,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這轉型是什麼?不是運動,而是生長。
生長是有根的,根在何處?
根在資源的優勢。發展轉型是共同的,產業升級是共同的,創新驅動是共同的。但是,畢竟每一個地區的發展進程不一,資源稟賦不一,人文背景不一,大路朝天,各走一邊,為什麼非要同刮一陣風、同擠一條道呢?蘇南無錫立足人文環境和經濟成長優勢,走「和而不同」的轉型路徑,引進海歸博士施正榮,強勢開拓太陽能電力新能源,推動中國光伏產業進入世界最先進者行列;搬來領軍人物劉海濤,定位「智慧產業」的發展,搶先進入世界「感知城市」的第一方陣。轉型轉出了差異化、特色化,也轉出了新的增長極、新的競爭力。
根在市場的活力。30多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尋找其中的奧妙,政府強勢主導有目共睹。但是,轉型的深入,恰恰要以政府職能的深刻轉換為前提,以市場功能的充分釋放為動力,更多地依靠企業家的變革精神,依靠勞動者的素質優化,依靠市場化的倒逼機制。政府自應有所作為,但應著力於產業政策的引導、市場制度的建設和高端要素的供給,順勢而為,市場主導。一邊舉著轉型的旗幟,一邊還是傳統的路數,停留於強力干預和行政問責,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或是南轅北轍。
根在產業的基礎。加快發展新興產業,絕非意味著摒棄傳統產業;大力倡揚中國創造,絕非意味著逾越中國製造。傳統產業、中國製造是中國經濟成長的動力引擎,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仍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立身之本;中國人口數量龐大,就業壓力沉重,絕不能輕言棄守產業鏈中的低端環節,尤其是傳統的中小企業,是激發經濟活力、保障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還當為它們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中國創造不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還要深深植根於既有的產業基礎,並以中國創造去提升、改造、拓展中國製造。產業轉型,更多地要注重提升附加值,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拉長產業鏈,向「微笑曲線」研發、設計和品牌、物流的兩端延伸;佔領制高點,在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融合中實現轉型升級。
根在體系的支撐。轉型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制度改革的跟進,需要人力資本的開發,需要創新能力的培育,這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想一想近年來社會輿論對新一輪改革再出發的期盼,多麼急切!然而回望現實,在特殊利益集團日益坐大的境地中改革進展又何其艱難?想一想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情景,為了搶占市場先機,為了分享政策優惠,多有企業投機取巧,「拿來」幾個國外的零部件,移花接木,拼拼湊湊,就敢堂皇貼出「自主創新」的標簽,這跟轉型需求相去又何其遙遠?
根深樹盛葉茂。看一看浙江這塊土地上的創造吧!「安吉道路」:放棄了近300億元的高消耗、高污染類投資項目,換來了青山綠水,換來了全縣白茶、筍竹、旅遊等生態產業的一片興旺景象;「新昌道路」:一個資源貧乏的山區小縣,堅持實施「人才戰略」,竟然培育出了一批在國內甚至全球細分市場上的「隱形冠軍」;「義烏道路」:嫁接文化創意企業,給小商品市場帶來了一場產業革命,終於走出產品檔次偏低、缺乏核心技術和企業原創薄弱的困境……果真是萬千氣象,遍地英雄。
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定性;少一些亂折騰,多一些創造力;少一些應景趕潮,多一些敢闖敢試。如此,方能走上轉型的正道,方能期望轉型的成功。

閱讀全文

與半月談製造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
門頭廣告牌使用費合同 瀏覽: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