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稅同盟的內容和經濟作用
內容
1、降低和免除締約國之間的關稅,以至最終取消同盟內部各國的關境,實現締約國之間的商品自由流通;
2、協調各締約國的關稅稅率,實行統一的對外關稅,建立共同的關境,以加強同盟國在對外貿易中的競爭力量。
3、協議的內容往往還涉及到那些對貿易有限製作用的費用和限額。
經濟作用
靜態效果
1、貿易創造效應;
2、貿易轉移效應;
3、貿易擴大效應;
4、建立關稅同盟後,可減少行政開支;
5、建立關稅同盟後,可減少走私;
6、建立關稅同盟後,可以增強集團的談判力量。
動態效果
關稅同盟的建立,在長期會對同盟成員國的經濟結構產生較大的影響,這些長期的結構性影響稱為動態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資源配置更加優化。
2、有利於獲得專業與規模經濟利益。
3、有利於投資的擴大。
4、有利於技術進步。
(1)瓦頓凈貿易創造效應公式計算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1834年建立並逐步發展擴大的德意志關稅同盟,是較早出現的關稅同盟組織,對促進當時德國經濟發展和政治統一起過一定作用。在19世紀70年代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以前,德國的各邦之間和各邦的內部,關卡林立,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
1818年,普魯士率先廢除了內地關稅;繼之於1826年建立了北德意志關稅同盟;事隔兩年,又分別建成了中德和南德各邦兩個關稅同盟。
1834年由18個邦聯合起來,組成了以普魯士為盟主的德意志關稅同盟;此後,這個同盟進一步擴大到所有德語地區,成為全德關稅同盟。同盟公約的內容包括:廢除內部關稅,統一對外稅則,提高進口稅率,關稅收入按比例分配給盟內各邦等等。此外,還有1865年建立的法國和摩納哥關稅同盟。
1924年瑞士和列支敦斯登公國建立的關稅同盟;1948年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建立的關稅同盟;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各國締結的關稅同盟;1960年一度建立的歐洲自由貿易聯盟;以及中非關稅及經濟聯盟和南部非洲關稅同盟,還有安第斯條約組織,包括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厄瓜多和秘魯。
當時的歐洲自由貿易聯盟,與歐洲經濟共同體關稅同盟有所不同,前者q內部的自由貿易僅限於工業品,對聯盟外的國家不實行統一關稅。
② 對外貿易乘數公式
外貿乘數計算公式為:△Y=K[△I+(△x-△M)]
其中△x為出口增量,△M為進口增量,△Y為國民收入增量,△I為投資增量,K為投資乘數。
由此可見,在K及邊際消費傾向不變時,只有對外貿易出現順差才能提高一國的收入量,並增加一國的就業。
1.既無儲蓄,也無投資的均衡開放經濟狀態時:K=1/MPM
2.處於有儲蓄和投資的均衡開放經濟狀態時:K=1/(MPS+MPM)
K:對外貿易系數,MPM:邊際進口傾向,MPS:邊際儲蓄傾向
(2)瓦頓凈貿易創造效應公式計算擴展閱讀:
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程度有限,這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對外貿易乘數理論適用於市場機制完善的國家。只有在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時候,外貿出口才能對國內產業產生連鎖效應,出口部門收入擴大→消費擴大→其他部門生產、收入擴大→消費進一步擴大→國民收入倍數增加的良性循環才能發揮作用。
我國曾長期處於計劃體制狀態,從1994年開始,我國才逐步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對外貿易發揮作用的市場機制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貿出口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
其次,國民經濟結構合理是出口增長構成經濟發展動力的一個必要條件。
我國長期以來的二元經濟結構造成資源分配的過度傾斜,一些出口部門的資源使用是以犧牲國內其他部門的生產為代價的,這使得出口增長向經濟傳遞動力的各種必要的經濟和技術渠道被切斷,出口增長的牽引作用極為有限。
東南亞一些國家前段時期的經濟動盪也從一個側面表明,對外貿易是否能夠經常地對國民經濟作出有利的貢獻,同國內的經濟和貿易結構調整能力有直接的關系。
再次,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大小與否,還取決於出口產品的生產函數性質和出口產品生產部門與國內經濟其他部門在生產、技術及市場交換等方面的關聯程度。
我國在國際上的比較優勢主要是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盡管國家一直致力於推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然而,到目前為止,出口產品中主要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這些產品的技術含量較低,其他部門從出口程度上又都是加工貿易產品。
近幾年,我國加工貿易出口額已達到出口總額的50%以上。
加工貿易出口,僅收取工繳費,附加值不高,雖然這也是國內生產總值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由於我國加工貿易主要利用進口的投人品進行加工後再出口,與國內其他產業的關聯程度不大,難以通過乘數效應對經濟發展作出很大的貢獻。
最後,我國凈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非常小,凈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也相對較小。從表3中可以看出,我國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非常低,最高值也不超過4%,這使得凈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也不大。
數據反映了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增量在當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量中的比重。很顯然,凈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要遠小於消費和投資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的還是消費和投資需求刺激。
③ 關稅同盟的經濟效應
關稅同盟從歐洲開始,是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形式之一。對內產行減免關稅和貿易限制,商品自由流動;對外實行統一的關稅和對外貿易政策。關稅同盟有兩種經濟效應,靜態效應和動態效應。 有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貿易創造效應是指產生由生產成本較高的國內生產轉向成本較低的貿易對象國生產,本國從其他成員國進口產品所帶來的利益。貿易轉移效應是指產品過去從生產成本較低的非成員國進口轉向從成本較高的成員國進口的損失。這是參加關稅同盟的代價。當貿易創造效應大於轉移效應時,參加關稅同盟給成員國帶來的綜合效應就是凈效應,意味著成員國的經濟福利水平的提高;反之,則為凈損失和經濟福利水平的下降。
1、貿易創造效應(Trade Creation Effect)是指關稅同盟內部取消關稅,實行自由貿易後,關稅同盟內某成員國國內成本高的產品被同盟內其它成員國成本低的產品所替代,從成員國進口產品,創造了過去不發生的那部分新的貿易。設A、B、C分別代表三個國家。縱軸P表示價格;橫軸Q表示數量;S和D分別表示A國國內的供應曲線和需求曲線。PT 表示A國的價格;PC表示A國進口C國產品的價格;PB表示A國進口B國產品的價格。A國與B國組成關稅同盟前,A國從C國進口商品,進口價格是PC,加上關稅PCPT,因而A國的國內價格是PT。A國在PT價格條件下,國內生產供應量S0,國內需求量D0,供需缺口為S0D0。A國通過向C國進口S0D0數量的商品來達到國內的供求平衡。現在,我們來看A國與B國組成關稅同盟所帶來的貿易創造效應。A國與B國組成關稅同盟意味著兩國間取消關稅,實行自由貿易,並實施共同的對外關稅。雖然C國的成本和價格比B國低,但是,如果共同對外關稅能達到這樣一種效果,即從C國進口的加上共同對外關稅後的實際價格比從B國進口的價格高,顯然,A國的貿易商就會從B國進口商品,而不會從C國進口。A、B兩國組成關稅同盟後,由於A國從B國進口的價格PB比同盟前的進口價格PT要低,導致國內價格下降至PB水平。在PB價格水平上,A國國內生產供應量縮減至S1,國內需求增加至D1,A國進口S1D1量的商品來滿足國內需求。把A國參加關稅同盟前的進口量與參加同盟後的進口量相比,我們可以看到A國增加進口量S1S0和D0D1。這部分增加的進口量就是貿易創造效應。
貿易創造效應通常被視為一種正效應。因為,A國國內商品生產成本高於A國從B國進口的商品生產成本。關稅同盟使A國放棄了一部分商品的國內生產,改為由B國來生產這部分商品。從世界范圍來看,這種生產轉換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
2、貿易轉向效應(Trade Diversion Effect)是指由於關稅同盟對內取消關稅,對外實行統一的保護關稅,成員國把原來從同盟外非成員國低成本生產的產品進口轉為從同盟內成員國高成本生產的產品進口,從而使貿易方向發生了轉變。A國與B國組成關稅同盟後,由於PB低於PC與共同對外關稅之和,A國就不再從C國進口,而轉向從B國進口。S0D0的商品數量原由A國從C國進口,關稅同盟後改為A國從B國進口。這就是貿易轉向效應。
貿易轉向效應通常被視為一種負效應。因為,A國從C國進口的商品生產成本低於A國從B國進口的商品生產成本,貿易轉向導致低成本的商品生產不得不放棄,而高成本的商品生產得以擴大。從世界范圍來看,這種生產轉換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 關稅同盟不僅會給參加國會帶來靜態影響,還會給它們帶來某些動態影響。有時,這種動態效應比其靜態效應更為重要,對成員國的經濟增長有重要的影響。
關稅同盟的動態優勢:
1、關稅同盟的第一個動態效應就是大市場效應(或規模經濟效應)。關稅同盟建立以後,為成員國之間產品的相互出口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種市場范圍的擴大促進了企業生產的發展,使生產者可以不斷擴大生產規模,降低成本,享受到規模經濟的利益,並且可進一步增強同盟內的企業對外,特別是對非成員國同類企業的競爭能力。因此關稅同盟所創造的大市場效應引發了企業規模經濟的實現。
2、關稅同盟的建立促進了成員國之間企業的競爭。在各成員國組成關稅同盟以前,許多部門已經形成了國內的壟斷,幾家企業長期占居國內市場,獲取超額壟斷利潤。因而不利於各國的資源配置和技術進步。組成關稅同盟以後,由於各國市場的相互開放,各國企業面臨著來自於其他成員國同類企業的競爭。結果各企業為在競爭中取得有利地位,必然會紛紛改善生產經營效率,增加研究與開發投入,增強採用新技術的意識,不斷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在同盟內營造一種濃烈的競爭氣氛,提高經濟效率,促進技術進步。
3、關稅同盟的建立有助於吸引外部投資。關稅同盟的建立意味著對來自非成員產品的排斥,同盟外的國家為了抵消這種不利影響,可能會將生產點轉移到關稅同盟內的一些國家,在當地直接生產並銷售,以便繞過統一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這樣客觀上便產生了一種伴隨生產轉移而生的資本流入,吸引了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
關稅同盟的動態劣勢:
1、關稅同盟的建立促成了新的壟斷的形成,如果關稅同盟的對外排他性很大,那麼這種保護所形成的新壟斷又會成為技術進步的嚴重障礙。除非關稅同盟不斷有新的成員國加入,從而不斷有新的刺激,否則由此產生的技術進步緩慢現象就不容忽視。
2、關稅同盟的建立可能會拉大成員國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關稅同盟建立以後,資本逐步向投資環境比較好的地區流動,如果沒有促進地區平衡發展的政策,一些國家中的落後地區與先進地區的差別將逐步拉大。
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是經濟一體化的兩種形式,也是戰後世界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現象。
關稅同盟與自由貿易區
根據關貿總協定第二十四條第8款(甲)項規定:關稅同盟應理解為以一個單獨的關稅領土代替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關稅領土,因此①對同盟的組成領土之間的貿易,或至少對這些領土產品的實質上所有貿易,實質上已取消關稅和其他貿易限制……;②同盟的每個成員對於同盟以外領土的貿易,已實施實質上同樣的關稅或其他貿易規章。根據這個定義,關稅同盟有兩個基本特徵:
①同盟內取消一切內部關稅壁壘和晨關稅措施;
②同盟成員採取統一對外的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
根據關貿總協定第二十四條第8款(乙)項規定:自由貿易區應理解為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關稅領土所組成的集團,對原產於這些組成領土的產品的貿易,已實質上取消關稅或其他貿易限制的集團……。自由貿易區有兩個特點,一方面,在該集團內成員相互之間取消關稅或其他貿易限制;另一方面,各個成員又各自獨立地保留自己的對外貿易政策,尤其是關稅政策,所以,有人把自由貿易區稱為半關稅同盟。
④ 電解效應系數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總算給你找著了,多給點分啊,很不容易的
電解槽發生陽極效應是產生一種氣體叫過氟化炭,英文簡稱pfc
或pfcs,包含兩個化學成分:cf4
和c2f6,在陽極效應是時發生的量雖然極少,但因為它全球變暖趨勢是一般co2
的6500
倍(cf4)和9200
倍(c2f6),在大氣中生存萬年以上,所以,被國際上作為一種嚴重的溫室氣體對待。計算方法:be(t
co2e
/
t
al)={efcf4×gwp
cf4+
efc2f6×gwp
c2f6}÷1000式中:bc(t
co2e
/
t
al)是每噸鋁產生的基準排放量(t
co2e
表示噸當量二氧化碳=即相當於一般性二氧化碳的噸數)。2003
年iai(國際鋁協)提出的點式下料電解槽為0.65
t
co2e
/
t
al(此數據每年都有變化,它是隨著技術進步而修訂的)。efcf4(過氟化炭中的cf4
因子),單位是(
kg
cf4
/
t
al
),設定在pfc
中佔90%efc2f6(過氟化炭中的c2f6
因子),單位是(
kg
c2f6
/
t
al
)=1/10
cf4gwp
cf4
是全球溫室氣體中cf4
氣體的影響因素=一般co2
的6500
倍。gwp
c2f6
是全球溫室氣體中c2f6
氣體的影響因素=一般co2
的9200
倍。國際上有三種計算方法,iai(國際鋁協)法,alcoa
法,
pechiney
法。pechiney
法.太嚴,我們也缺乏測定設備;alcoa
法只有美國人承認。所以一般採用iai(國際鋁協法。例題:設一台350ka
電解槽的陽極效應系數(英文叫ae)=x
次/槽天;效應時間持續3
分鍾,
試算在x
等於多少的情況下可以小於2003
年iai
的基準。採用iai
法:ef(kg
cf4
/
t
al
或kg
c2f6
/
t
al)=斜率(iai
基準數=0.14)×ae(分鍾)
/
槽.天efcf4=(0.14×x×3)×90%=0.378x
kg
cf4
/
t
alefc2f6=(0.14×x×3)×10%=0.042kg
c2f6
/
t
albe(t
co2e
/
t
al)={efcf4×gwp
cf4+
efc2f6×gwp
c2f6}÷10000.65(tco2e
/
t
al)=(
0.378x×6500+0.042x×9200)/10000.65(tco2e
/
t
al)=(2457x+386.4x)
/
1000650=2483.4xx=0.228
次/槽天低於2003
年iai
基準0.65
t
co2e
/
t
al
的陽極效應系數是0.228
次/槽天如果將ae
時間修改為1.5
分鍾,則be(t
co2e
/
t
al)=0.60
(t
co2e
/
t
al
⑤ 邊際效用計算公式是什麼
邊際效用計算方法如下:
邊際效用=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期間費用-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銷 售費用-財務費用-管理費用-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
產品稅前利潤=產品銷售收入-產品銷售成本-分攤後的銷售稅金及附加-分攤後的期間費用
產品銷售收入= 國內銷售收入+出口銷售收入
產品銷售成本是指與產品銷售收入相對應的銷售成本。
分攤後的銷售稅金及附加 = 企業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分攤比例(按照銷售額進行分攤)
分攤後的期間費用= 企業期間費用合計×分攤比例(按照銷售額進行分攤)
分攤比例(%)=該種產品銷售額/企業生產全部產品銷售額(包括該種產品)×100%。
(5)瓦頓凈貿易創造效應公式計算擴展閱讀:
基數效用論與序數效用論的異同:
基數效用論採用邊際效用的分析法。而序數效用論採用無差異曲線分析法來考察消費者行為,並在此基礎上推導需求曲線。物的效用向量可以表示為:Ux=U(x1, x2, x3, …, xn)。向量的模長可以直接比較,這是基數效用論的方法;多個向量可以復合成一個總的向量,或者一個總的向量可以分解成多個、多組向量,這是序數效用論的方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邊際效用
⑥ 場效應遷移率的計算公式
場效應遷移率的計算公式:M=v/E。
場效應遷移率應該就是指載流子的遷移率。比如mosfet,是單節型晶體管,載流子是電子的話,電子的遷移率就是場效應管的遷移率,電子遷移率和空穴的遷移率是不一樣的,電子遷移率要大,所以,整體的遷移率=電子遷移率+空穴遷移率。
工作原理
場效應管工作原理用一句話說,就是「漏極-源極間流經溝道的ID, 用柵極與溝道間的pn結形成的反偏的柵極電壓進行控制」。更正確地說,ID流經通路的寬度,即溝道截面積,它是由pn結反偏的變化,產生耗盡層擴展變化控制的緣故。在VGS=0的非飽和區域,表示的過渡層的擴展因為不很大,根據漏極-源極間所加VDS的電場。
⑦ 國際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有哪些
一是貿易替代效應,即從靜態角度,一種商品可以通過貿易或投資方式進入一國市場,選擇了投資,便會替代貿易。聯合國1996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對於製造業的特定產品來說,作為公司國際化漸進過程即從貿易到FDI的結果,FDI與貿易的確存在著相互替代的線性聯系
二是貿易創造效應,即FDI可以在母國和東道國之間創造新貿易機會,使貿易在更大的規模進行.FDI會直接導致資本貨物、中間投入物和技術與服務的出口,從而會促進母國的貿易。特別是,FDI作為先進生產函數的轉移,會帶來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和信息的跨國流動,因而從整體和長遠上看,FDI會創造新貿易需求,推動東道國向母國的出口貿易(小島清,1987)
三是貿易補充效應,FDI往往要帶來維修等後續的支持性活動的發展,從而會促進和增加貿易機會。
其四是市場擴張效應,FDI實現的生產擴大,既會加深對東道國的市場滲透,也會進一步拓展新的第三國市場,從而使貿易導向的生產帶來總貿易量的凈增。
⑧ 凈現值NPV、IRR如何計算
凈現值是指投資方案所產生的現金凈流量以資金成本為貼現率折現之後與原始投資額現值的差額。 [編輯] 凈現值的計算 (1)凈現值指標計算的一般方法 具體包括公式法和列表法兩種形式。 ①公式法。本法是指根據凈現值的定義,直接利用理論計算公式來完成該指標計算的方法。 ②列表法。本法是指通過現金流量表計算凈現值指標的方法。即在現金流量表上,根據已知的各年凈現金流量,分別乘以各年的復利現值系數,從而計算出各年折現的凈現金流量,最後求出項目計算期內折現的凈現金流量的代數和,就是所求的凈現值指標。 (2)凈現值指標計算的特殊方法 本法是指在特殊條件下,當項目投產後凈現金流量表現為普通年金或遞延年金時,可以利用計算年金現值或遞延年金現值的技巧直接計算出項目凈現值的方法,又稱簡化方法。 由於項目各年的凈現金流量屬於系列款項,所以當項目的全部投資均於建設期投入,運營期不再追加投資,投產後的經營凈現金流量表現為普通年金或遞延年金的形式時,就可視情況不同分別按不同的簡化公式計算凈現值指標。 ①當全部投資在建設起點一次投入,建設期為零,投產後1——n年每年凈現金流量相等時,投產後的凈現金流量表現為普通年金形式, ②當全部投資在建設起點一次投入,建設期為零,投產後每年經營凈現金流量(不含回收額)相等,但終結點第n年有回收額(如殘值) ③若建設期為S,全部投資在建設起點一次投入,投產後(S+1)~n年每年凈現金流量相等,則後者具有遞延年金的形式 ④若建設期為S,全部投資在建設期內分次投入,投產後(S+1)~n年內每年凈現金流量相等 (3)凈現值指標計算的插入函數法 本法是指運用Windows系統的Excel軟體,通過插入財務函數「NPV 」 ,並根據計算機系統的提示正確地輸入已知的基準折現率和電子表格中的凈現金流量,來直接求得凈現值指標的方法。 當第一次原始投資發生在建設起點時,按插入函數法計算出來的凈現值與按其他兩種方法計算的結果有一定誤差,但可以按一定方法將其調整正確 [編輯] 凈現值指標的分析 凈現值指標是反映項目投資獲利能力的指標。 決策標准: 凈現值≥0 方案可行; 凈現值<0 方案不可行; 凈現值均>0 凈現值最大的方案為最優方案。 優點: 考慮了資金時間價值,增強了投資經濟性的評價; 考慮了全過程的凈現金流量,體現了流動性與收益性的統一; 考慮了投資風險,風險大則採用高折現率,風險小則採用低折現率。 缺點: 凈現值的計算較麻煩,難掌握; 凈現金流量的測量和折現率較難確定; 不能從動態角度直接反映投資項目的實際收益水平; 項目投資額不等時,無法准確判斷方案的優劣。 [編輯] 凈現值與財務凈現值 1、凈現值是指在項目計算期內,按行業基準折現率或其他設定折現率計算的各年凈現金流量現值的代數和。凈現值是一個折現的絕對值正指標,即在進行長期投資決策分析時,應當選擇凈現值大的項目。 2、財務凈現值是指把項目計算期內各年的財務凈現金流量,按照一個給定的標准折現率(基準收益率)折算到建設期初(項目計算期第一年年初)的現值之和。 兩個概念差不多,財務凈現值是凈現值的其中一項。 [編輯] 凈現值與經濟增加值[1] 一、凈現值與經濟增加值之相同點 1.二者都是基於價值的管理 企業的財務目標是使企業價值最大化。要實現這一財務目標,就應該按照NPV法則來選擇投資方案,即投資項目報酬率超過預期要求報酬率(或者叫做預定貼現率、資本成本率),NPV大於零,則企業獲得超額利潤,這種超額利潤就是企業價值的增加值。凈現值越大,企業價值增加越多。 進一步地,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NPV:當投資者(含債權和股權投資者)將資金投入到某項目上之後,項目經營者按照預期目標,通過生產、經營、銷售,再回到貨幣資本狀態,回收的貨幣資本折現到投資初期時的價值應該包括三部分:一是投資者當初投入的本金,二是投入資本的利息(按資本的機會成本率或者WACC折現,即預定的貼現率折現),三是按照預定的貼現率折現後的價值增值,也就是NPV部分。而NPV計算的目的就是為了計量企業的價值增值,凈現值法則與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是非常契合的。 EVA雖然是流行不久的新的理財和管理概念,但其思想淵源始於18世紀經濟學家對企業價值增值的認識。上個世紀後期,美國芝加哥大學的默頓·米勒、麻省理工學院的弗蘭科·莫迪里亞尼和斯坦福大學的威廉·夏普等後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研究公司金融和股票市場價值評估等前沿理論時,得益於對企業現金流量值的格外關注,重新提出了EVA概念。EVA從其產生,就與傳統的會計指標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會計數據的基礎上進行了160多項調整,使其盡量向現金流量值靠攏,力求達到採用現金流量數據一樣的近似效果。 EVA可計算某一期間內企業的價值增值——只有在補償了投入資本(股權和債權資本)的成本後所發生的增值。國內外已有一些學者通過實證研究證實了EVA與股價之間有較高的相關性②。這其中的內在邏輯關系是:當一個企業宣告有較高的EVA業績時,市場會認為這將意味著企業價值增值,故在股價上就會反映出來,體現為EVA與股價之間的相關度較大。 因而,當選擇NPV為正的項目,可以增加EVA;當每個經營年度都較好地完成了EVA目標時,方案NPV正的預期目標就會實現。EVA與NPV是正向相關關系,即當EVA被調整為近似等於現金凈流量CF時,NPV的計算公式變為: 2.二者都考慮了貨幣的時間價值和風險因素 一直以來,貨幣的時間價值觀念和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觀念是財務管理的兩大基本觀念。NPV的計算中,用預定的貼現率r去折現各年的現金流量,這表明NPV考慮了貨幣的時間價值和投資的風險回報。 但是,在會計學領域內,會計利潤似乎與貨幣的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毫不相干。在很長時間內,理財學和會計學各行其道。對一般的管理人員而言,常常認為財務與會計是貌合神離的兩門學科,各自講述著自己的「利潤」故事。因此,在項目決策時,往往難以從會計利潤的慣性思維模式中走出來,尤其一些中小企業管理者在決策時很少用到NPV法則。 可喜的是,EVA在理財學與會計學之間搭起了理解的橋梁。EVA的計算中,WACC中同樣含有貨幣的時間價值和投資的風險回報信息。EVA給人們提供了一種使用會計方法來理解方案決策問題的思路,使NPV的思想不僅僅停留在學者的討論中,而真正成為項目決策的手段。 3.對價值的增加二者都不可能做到精確量化 雖然NPV與EVA都是基於價值的管理,但二者都不能精確量化企業價值和價值的增加。因為在NPV和EVA的計算公式中,本身隱含著一些不確定因素。 NPV是通過對未來現金凈流量的預測和預定的貼現率來計算的,而對於未來的看法是一個主觀判斷的過程,不同的人對未來的看法不盡相同,有的偏樂觀,有的偏謹慎,這就可能導致同樣一個項目,出現不同的NPV值,甚至差異很大。 而EVA的計算對於會計政策的選用有一定的依賴性,在會計數據的基礎上對NOPAT和OIC的調整又帶有主觀印象,而且在WACC的取值上,運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時,β系數的確定也只能做到相對准確,因而,所計算得到的EVA不可能是完全精確的。即便能精確計量EVA,但僅對某一期的EVA來說,是否能代表價值增值在學術上也有一些爭議。 NPV和EVA都可以通過數學模型計算出結果,看起來很科學。但是作為經營管理者在進行決策時,不能被精確的數字所迷惑,不能把企業復雜的經營管理僅僅簡化為一兩個數學模型,因為企業經營管理的過程自始至終都存在大量的不確定性。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在科學的量化基礎上,綜合考慮那些非量化因素的影響以及人的主觀判斷在其中的作用。 二、凈現值與經濟增加值的不同之處 1.計算的基礎不同 從NPV的計算公式可以看出,NPV計算的基礎是現金流量。人們在進行投資方案決策時,要預測備選方案項目生命周期內每年的現金凈流量,計算NPV,選擇NPV大的方案以增加股東價值。因此,NPV不受企業選用會計政策的影響,有不被人的主觀願望所左右的優勢。 相反,EVA以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為基礎,且是通過進行一系列調整,計算出在補償了投入資本(債權和股權等)成本之後的企業凈收益。無疑,EVA為除經營者之外的企業利益相關者提供了一種迄今為止所能找到的最好的視角:從企業的外部來分析評價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和經營者的績效。 它既順應了人們的傳統習慣,即從熟悉的會計報表中提取信息,同時又在此基礎上做了一些調整,如對稅後經營凈利潤和投入資本總額所涉及到的會計報表的某些科目諸如各項准備、營業外收支項目的處理方法進行調整說明、將研發投入資本化、建立在市場價值上的資本成本等等。因此,EVA的數據取之於容易獲得的財務報表渠道,通過對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的調整和分析得來,反映出公司營運的真實狀況及股東價值的創造和毀損程度。 2.在反映價值增加上存在差異 毫無疑問,NPV以現金凈流量為基礎,能夠最本質地揭示企業價值增值。相比之下,由於EVA自身的一些缺陷,因而不能完全反映企業價值和價值增加。比如用EVA作為企業經營者業績評價指標,當企業面臨著巨額的戰略性投資時,常常會引導經營者做出錯誤的選擇。因為,盡管EVA對大量的研發費用、銷售渠道建設費用資本化,但這樣的巨額投資仍然會降低NOPAT,尤其是在投資初期,頭幾年的EVA很可能會大幅下降甚至是負數。但是,該項投資的NPV可能是正數,可以使企業獲得競爭優勢,保證企業可持續發展、長期獲益。如果對經營者的業績評價是基於EVA的激勵機制,面臨這樣的項目,經營者就有可能採取急功近利的選擇,放棄這種事實上NPV大於零的投資。 因此,在某些情況下,某期的EVA降低或小於零,但就整個項目而言,NPV大於零,方案應該執行。 反之,對於NPV小於零的項目,方案應該放棄,但在某些情況下,EVA有可能為正。所以,NPV與EVA也有矛盾的時候。我們在運用EVA評價經營業績時,既要考慮到EVA的水平和年度增加值,也要考慮到EVA預期值與實際值的差異,還要輔之以獎金銀行(bonus bank)和期權等方法。 3.用途不同 既然EVA存在這些缺陷,為什麼西方許多大的企業掀起了EVA的熱潮?而且EVA在理論界引起了這么大的反響?其實,NPV和EVA的用途是不一樣的。 對於企業經營管理者而言,NPV用於方案的價值評估,選擇正的最大的NPV投資方案以增加企業價值。但NPV法是相對於對整個投資經營周期而言的,是對產生價值增值與否的判斷。NPV法不能按年度將投資周期分解、確定投資周期內各年度經營狀況,只有在方案的生命周期結束後,通過比較實際的現金流量與方案決策時預測的現金流量,以檢驗現金流量預測的准確性。 另一方面,EVA是一種較好的控制和評價公司把手對推動企業參與生態工業園的建設具有決定性的主導作用。因此,企業領導必須加強對生態工業園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和認識,力爭變被動適應為主動參與。企業要由過去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轉向為追求經濟、社會和環境共贏的集成效益,從而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因此,企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優化資源利用方式為核心,以提高生產率和降低廢棄物排放為目標,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完善各項執行規章與措施,逐步建立與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相適應的、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運行機制,形成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經營管理模式,將企業建設成為生態型企業,實現清潔生產和綠色製造。 總之,生態工業園作為一個區域工業生態系統,是一個資源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的人工集成生態系統。它具有鮮明的集成特徵和強大的集成效應。正因如此,生態工業園要求企業在一定空間內集聚,實現循環利用資源的區域規模化,從而實現在地區上的規模經濟,形成環境保護、就業、循環利用資源、經濟發展多方共贏的集成效應。這既是我國工業園區的發展方向,也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大勢所趨。
⑨ 關稅同盟的動態效應及靜態效應
關稅同盟從歐洲開始,是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形式之一。對內產行減免關稅和貿易限制,商品自由流動;對外實行統一的關稅和對外貿易政策。關稅同盟有兩種經濟效應,靜態效應和動態效應。
靜態效應
有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貿易創造效應是指產生由生產成本較高的國內生產轉向成本較低的貿易對象國生產,本國從其他成員國進口產品所帶來的利益。貿易轉移效慶是指產品過去從生產成本較低的非成員國進口轉向從成本較高的成員國進口的損失。這是參加關稅同盟的代價。當貿易創造效應大於轉移效應時,參加關稅同盟給成員國帶來的綜合效應就是凈效應,意味著成員國的經濟福利水平的提高;反之,則為凈損失和經濟福利水平的下降。
動態效應
關稅同盟不僅會給參加國會帶來靜態影響,還會給它們帶來某些動態影響。有時,這種動態效應比其靜態效應更為重要,對成員國的經濟增長有重要的影響。
關稅同盟的動態優勢:
1、關稅同盟的第一個動態效應就是大市場效應(或規模經濟效應)。關稅同盟建立以後,為成員國之間產品的相互出口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種市場范圍的擴大促進了企業生產的發展,使生產者可以不斷擴大生產規模,降低成本,享受到規模經濟的利益,並且可進一步增強同盟內的企業對外,特別是對非成員國同類企業的競爭能力。因此關稅同盟所創造的大市場效應引發了企業規模經濟的實現。
2、關稅同盟的建立促進了成員國之間企業的競爭。在各成員國組成關稅同盟以前,許多部門已經形成了國內的壟斷,幾家企業長期占居國內市場,獲取超額壟斷利潤。因而不利於各國的資源配置和技術進步。組成關稅同盟以後,由於各國市場的相互開放,各國企業面臨著來自於其他成員國同類企業的競爭。結果各企業為在競爭中取得有利地位,必然會紛紛改善生產經營效率,增加研究與開發投入,增強採用新技術的意識,不斷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在同盟內營造一種濃烈的競爭氣氛,提高經濟效率,促進技術進步。
3、關稅同盟的建立有助於吸引外部投資。關稅同盟的建立意味著對來自非成員產品的排斥,同盟外的國家為了抵消這種不利影響,可能會將生產點轉移到關稅同盟內的一些國家,在當地直接生產並銷售,以便繞過統一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這樣客觀上便產生了一種伴隨生產轉移而生的資本流入,吸引了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
關稅同盟的動態劣勢:
1、關稅同盟的建立促成了新的壟斷的形成,如果關稅同盟的對外排他性很大,那麼這種保護所形成的新壟斷又會成為技術進步的嚴重障礙。除非關稅同盟不斷有新的成員國加入,從而不斷有新的刺激,否則由此產生的技術進步緩慢現象就不容忽視。
2、關稅同盟的建立可能會拉大成員國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關稅同盟建立以後,資本逐步向投資環境比較好的地區流動,如果沒有促進地區平衡發展的政策,一些國家中的落後地區與先進地區的差別將逐步拉大。
⑩ 一個小國以世界市場價格每袋10元進口花生。它的需求曲線是D=400-l0P,供給曲線是S=50+5P。
1.當價格為10元時,d-s=(400-100)-(50+50)=200。 則進口量為200袋。
2.每袋徵收50%進口稅後,進口價格為15元,因為沒有進口時,國內價格為(400~10便士)=(50+5P)。P=70/3>15,進口後國內價格為15元,此時進口為(400-150)-(50+75)=125。
拓展資料:供給價格彈性是指生產者對價格變化的反應,生產者的反應取決於他們對價格變化和產量變化的適應能力。在農產品供給中,影響供給價格彈性的主要因素有:
①農業生產周期的長度 如果農產品生產周期較長,那麼生產周期內的價格變化不足以對農產品的供給產生影響,因此供給彈性較小。由於生產者沒有時間調整生產規模以形成新的產能,價格可能會再次變化,不再影響當前周期的供應量。如果農產品生產周期短,生產者有足夠的時間在價格變化的影響周期內調整生產規模,改變農產品的供給,那麼供給彈性就大。
②轉變農業生產規模難度大 如果農產品的生產規模容易變化,那麼供給彈性就大,反之亦然。一般來說,資本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農產品的生產規模難以改變,供給彈性較小。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生產規模易發生變化,但供給彈性大。
③農產品價格變動影響的持續時間 如果農產品價格變動的影響周期較長,生產者可以及時進行生產調整,改變供給,則供給彈性較大。如果價格變化的影響是短暫的,生產者沒有時間調整生產,那麼供給彈性就小。
④隨農產品產量的不斷增加,農產品成本增加的程度 如果農業產出的增加大於成本的增加,供給彈性的就大。相反,供給彈性相較會比較小。一般來說,由於土地收益遞減的規律,生產成本隨著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而迅速增加。因此,與工業品相比,農產品的供給彈性較小。 總之,農產品的供應由於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生產周期一般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