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藏戲的介紹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2006年5月20日,藏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❷ 潮劇的發明者是誰
關於潮劇起源學術界說法紛紜,說法比較統一的是由南戲演變而來,外江戲結合潮州地方方言演變。是歷史積累,任何地方劇種都不可能是有某一個人發明的,只能說誰更有貢獻,是歷史演變問題。
❸ 唐東傑布是藏戲的創始人,開山鼻祖嗎
是的,
唐東傑布大師是一位僧人也是一位著名的建築師和藏戲的祖師
他為了改版變西藏許權多大河上沒有橋,人民交通不方便的局面,他開始在各個大河上面修築鐵鎖橋,但是由於財力有限,便四處募集資金,在募集資金的過程中,組織了幾位美貌的女子開始進行表演,於是藏戲便誕生了。
❹ 藏戲的創始人是誰
唐東傑布
❺ 了解藏戲的開創者是誰
唐東傑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築師,藏戲的開山鼻祖。藏民歷來把他看作是創造藏戲的戲神和修建橋梁的鐵木工匠的「祖師」,是藏族人民心目中智慧、力量的化身。
本名
唐東傑布
所處時代
明代
出生時間
1385
去世時間
1464
主要成就
唐東傑布募集資金修橋造船補路
性別
男
簡介
唐東傑布
唐東傑布高僧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唐東傑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築師,藏戲創始人。藏民歷來把他看作是創造藏戲的戲神和修建橋梁的鐵木工匠的「祖師」,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創造、智慧、力量的化身。
唐東傑布幼時家境貧窮,牧羊為生。成年後當過兵,做過生意,後削發為僧,僧名尊珠桑布。由於他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博學多思,成為一名有造詣的學者和得道者,被眾人譽為唐東傑布(意為「千里平原上的國王」)。唐東傑布親身感受到西藏地域遼闊、山高水險,交通極不發達,給藏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不便。於是,他不畏辛勞,跋山涉水,廣泛地向民眾講明了搭橋的意圖,贏得了許許多多的人信賴和政府官員的支持。終於於1430年在雅魯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鐵索橋。
❻ 藏戲是怎麼形成的 簡要回答
藏戲是因為唐東布傑要為人們修橋,結識七位仙女到處演出,勸人行善積的時候形成的。
藏戲的特色:帶著面具演出、演出時沒有舞台、一部戲可以演三五天、有固定的形式。
❼ 有關藏族的資料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縣以及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人口459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藏族自稱「博巴」,意為農業人群,是最早起源於雅魯藏布江流域的一個農業部落。兩漢時屬於西羌人的一支,7世紀贊普松贊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稱其為「吐蕃」,元明稱「西蕃」,明代稱西藏為「烏斯藏」,清代稱「唐古特」,「藏番」。元朝在西藏地區設置由中央管理的三新宣尉使司、都元帥府,管理包括西藏在內的全部藏族地區。直到康熙年間才稱「西藏」,藏族稱謂亦由此而來。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民主改革結束了這里的封建農奴制度。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從1950年至1965年,先後建立起12個藏族自治州、縣。
藏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方、安多三種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
10世紀到16世紀,是藏族文化興盛時期。結構宏偉、卷帙浩繁的世界最長史詩《格薩爾王傳》,多少世紀以來,就一直在西藏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的藏族地區廣為流傳。史詩以說唱的形式描寫和反映了藏族古代部落的歷史,合計約有一百多部、七十多萬詩行。還有舉世聞名的《甘珠爾》、《丹珠爾》兩大佛學叢書。
華美多姿的藏族服飾
位於西藏首府拉薩紅山上的布達拉宮,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宮堡建築群,高達13層。以其建築特色、輝煌的繪畫、雕塑藝術和珍貴的文物聞名遐邇。
藏戲獨具特色,歌曲和舞蹈充分體現了民族風格。藏族雕刻技藝高超。
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它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厘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五彩哈達是藏人用於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據藏族學者赤烈曲扎的《西藏風土志》載,哈達是在元朝時傳入西藏的。藏族薩迦法王八思巴會見元世祖忽必烈回西藏時,帶了第一條哈達。當時的哈達,兩邊是萬里長城的圖案,上面還有漢字「吉祥如意」的字樣。這表明哈達確實是漢族人發明的。
藏醫葯學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藏葯講求炮製技術,尤對獸醫有獨到之處。醫葯學著作主要有《醫方四續》。算學可以預測日、月蝕及地方近期氣象。
藏歷為陰陽合歷,以「五行」(指木、火、土、金、水)陰陽配合十二生屬系年,每60年一周,以陰火兔年(丁卯)為始年,月有大、小建,一般三年置閏;藏歷元旦是最重要的節日。藏歷正月十五,當地群眾有觀酥油花燈的習俗。4月15日紀念佛誕和唐文成公主入藏的吉日良辰,民間舉行慶祝活動。藏族的節日還有薩噶達瓦節、雪頓節、花燈節和望果節。 藏族的節日
藏族信奉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儀式和內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傳佛教」。藏族對活佛高僧尊為上人,藏語稱為喇嘛,故藏傳佛教又被稱為喇嘛教。
藏區經濟以畜牧業和農業為主。
一位喇嘛在觀看西藏拉薩哲
蚌寺盛大的展佛活動。當天,拉薩迎來一年一度的「雪頓」節,「雪頓」節是藏族傳統
節日,藏語「雪」意為「酸奶」,「頓」意為「宴會」,「雪頓」節即為酸奶節,是
拉薩最隆重節日之一,而節
日的序幕——哲蚌寺展佛是
最令人矚目的儀式。
日常食俗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農忙或勞動強度較大時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習慣。絕大部分藏族以糌粑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細粉。特別是在牧區,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糧食製品。食用糌粑時,要拌上濃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於儲藏又便於攜帶,食用時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區,隨時可見身上帶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餓了隨時皆可食用。四川一些地區的藏族還經常食用「足瑪」、「炸餜子」等,足瑪是藏語,為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蕨麻的一種,俗稱人參果,形色如花生仁,當地春秋可採挖,常用作藏族名菜點的原料。炸餜子即一種麵食,和面加糖,捏成圓或長條狀後入酥油鍋油炸而成。他們還喜食用小麥、青稞去麩和牛肉、牛骨入鍋熬成的粥。聚居於青海、甘肅的藏族也食烙薄餅和用沸水句面攪成的「攪團」。「推」是藏族群眾喜愛的食品,用酥油、紅糖和奶渣估成,形似大奶油蛋。青海藏族常吃一種藏族稱「特」的水油餅。製作水油餅時將麵粉揉成碗口大的面餅,放入開水鍋中煮,待熟後撈出,加酥油食用。河曲地區的藏族有製作大餅之習,一般最小的也在2.5千克以上,最大的可達到100千克,作為饋贈親友和長途旅行時用。雲南迪慶的藏族把蒸洋芋(土豆)、麥面粑粑、蒸饃作為食。
藏族過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為主,豬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講究新鮮,在牛羊宰殺之後,立即將大塊帶骨肉入鍋,用猛火燉煮,開鍋後即可撈出食用,以鮮嫩可口為最佳。民間吃肉時不用筷子,而是將大塊肉盛入盤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則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腸中製成血腸,四川、雲南等地的藏族多將豬肉用來製成豬膘,便於保存。制豬膘時去掉豬的頭蹄,剔除豬骨,四川的藏族還要割下瘦肉,然後抹上花椒、香樟迷,撒上鹽,縫合成方形,風干即成。雲南藏族在將豬肉縫合之後,還要加一塊重石板壓,稱「琵琶肉」。食用時一圈圈切下,蒸熟後用刀切食。其色蠟黃,香而不膩。肉類的儲存多用風干法。一般在入冬後宰殺的牛、羊肉一時食用不了,多切成條塊,掛在通風之處,使其風干。冬季製作風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凍附,能保持風干肉的新鮮色味。雲南藏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華的食品。最常見的是從牛、羊奶中提煉的酥油,除飯菜都用酥油外,還大量用於製作酥油茶。酸奶、乳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經常製作的奶製品,作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在藏族民間,無論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當作必須的飲料,此外也飲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巾含有維生素和茶鹼,可以補充由於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維生素不足,幫助消化。藏族普遍喜飲用青稞製成的青稞酒。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尤甚。
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體。在藏族地區,家家都備有酥油茶筒、奶茶壺。大部分地區的藏族都以干牛糞為燃料,以鐵三角架為灶。雲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銅制。其他地區的藏族喜用木碗並漆上紅、黃、橙色的油漆。比較講究的還要在碗上包銀。牧區的藏族都要隨身配帶一把精製的藏刀,主要用來切割食物,還用於宰羊、剝皮、削帳房厥子等勞動,藏刀的製作歷史悠久,工藝精湛。
節慶、禮儀食俗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藏歷年一般從藏歷十二月就開始准備、置辦年貨,家家都要用酥油炸餜子,藏歷年時的餜子種類很多,有耳朵狀的「古過」、有長形的「那夏」、有圓形的「布魯」等。還要用彩色酥油捏制一個羊頭,製作一個長方形的五穀斗,斗內裝上酥油拌糌粑、炒青稞麥粒等食品,上面插青稞穗、雞冠花和酥油做的彩花。除夕時打掃衛生,每戶的大門外用石灰粉畫上象徵吉祥的八瑞相符號。雲南的藏族除夕晚餐家家吃面團(類似於餃子),在面團里分別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每一種東西都有一種不同的說法,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面團,說明在新的一年裡他心腸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面團者,表示他心腸軟。初一早上,將青稞幼苗、油餜子、捏成的羊頭、做好的五穀斗,擺在佛龕前的茶幾上,預示在新的一年裡五穀豐登、豐衣足食。雲南藏族,除夕時家家都要殺年豬,初一的早上一起床,人人都要喝一種放有紅糖和奶渣的青稞酒,名為「關滇」。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區都要進行宗教法會活動。除過藏歷年外,每年藏歷七月一日,要過「雪頓節」。雪頓節原意為「酸奶宴」,屆時家家都要製作大量的酸奶食用,後來又增加了演藏戲的內容。雪頓節很多人都要提酥油筒、茶壺、保溫瓶,帶上食品到風景優美的地方飲茶喝酒。在每年秋收以前要過「望果節」,過望果節時要互相宴請並進行各種野餐活動,以迎接秋收。還要過「沐浴節」、「降冬節」等傳統節日。在民間迎娶送往也和節日一樣熱鬧,娶親時,主人要在酒壺口和酒杯口用酥油各塑三個予頭,以表示吉祥。在祝酒時,長輩先用中指蘸酒朝上、中、下輕彈三下,以表示祭天、地、神靈。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口,然後(酉+斗)滿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後,大家才能自由飲用。婚禮上,新郎要向新娘敬酒。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藏族傳統宴席為分餐式,無飯菜小吃之分。首道食品為足瑪米飯,次道為肉脯,第三道為豬膘,第四道為乳酪,第五道為血腸等等,還可以上很多道,最末一道為酸奶。席間不飲酒。主、客可多食、少食或不食,但首道和最末一道非食不可,前者象徵吉祥,後者表示圓滿。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製作時還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綹白毛,表示吉祥。
典型食品 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還有很多,例如:足瑪米飯,藏族傳統宴席食品,用足瑪、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腸,藏族傳統菜餚,用牛(羊)血為主要原料製成。乳酪,藏族傳統菜餚,用牛、羊奶發酵後製成。
❽ 開山鼻祖都有誰藏戲的就不用說了。
農業:奉祀土神和穀神。周代的始祖名棄,又名後稷,在堯、舜時期被封做農官,教民耕種稷麥,故後世農業尊其為祖師,並與社神合一,稱為土地神。村野之間,每隔三五里的田頭路邊就建有一座小矮屋土地廟,皖西南一帶稱之為「社祀廟」,各有土地公婆的神像供奉。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後,各土地廟均被拆除;90年代又有所恢復。
裁縫業:尊奉軒轅氏(黃帝)。《史記》稱黃帝:「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後世尊其為中華文明的「人文初祖」。因傳言黃帝曾教民眾用骨針穿麻線縫樹葉和獸皮做衣,故被縫紉業尊為先祖。
蠶絲業:尊奉嫘祖(又作累祖)。傳說她是黃帝的妻子,曾教民養蠶治絲,北周以後被視為蠶神。
釀酒業:凡酒坊、酒館、酒家均尊奉杜康為祖師。杜康即少康,為夏代的第五任君主。《說文解字》稱其為「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又傳禹帝曾命「儀狄造酒」,有的地方亦尊儀狄為酒業的祖師。相傳夏禹時,帝女為進獻品,而令儀狄造酒,其味甘美,甚得禹帝贊賞,因而蔚成造酒之風氣。
堪輿五術業:鬼穀子。鬼穀子姓王名詡(亦有稱禪),春秋時代河南琪縣人,居雲夢山,精通堪輿數術命相、醫術、授徒孫臏,得道後受後人尊崇為祖師。
印刷業:倉頡。倉頡,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他造字以供後人沿擊記錄及溝通。「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夜鬼哭」!文字一出,人類從此由蠻荒歲月轉向文明生活。
木製業:魯班。魯班:姬姓,公輸氏,名般。魯國公族之後。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因是魯國(都城為今山東曲阜)人(一說曲阜人,另說滕州人),「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很多的木工器械都是他發明的。像木工使用的曲尺,叫魯班尺。又如墨斗、傘、鋸子、刨子、鑽子等,傳說均是魯班發明的。
竹木泥瓦匠:同尊魯班為祖師。歷史上確有其人,氏公輸,名般(取同音字為「班」),春秋時魯國人,故稱魯班,生平創造過雲梯、石磨、木作工具及木製飛烏等,為當時傑出的發明家。
金屬業:鐵匠、銅匠、銀匠與冶鑄業均尊太上老君為先祖。《老子內傳》稱:「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生而白首,故號老子;耳有三漏,又號老聃。」傳說老子曾鑄造八卦爐(後人稱為「老君爐」)煉制丹葯以求長生。
教育業:尊孔子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舊時書生、學子、學童在家中正堂,私塾、縣學、府學、大學均在正廳供奉孔子牌位。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晚年致力於教育並著述立說,史稱他曾授教「弟子三干,賢人七十」。
商業:供奉財神牌位。道教奉「趙公元帥」為財神,其像黑面濃須,騎坐黑虎;相傳其人姓趙,號公明,秦時得道於終南山,封號為「正一玄壇元帥」。商界又尊范蠡為祖師。范蠡,字少伯,楚國宛人(今河南南陽),曾協助越王勾踐滅吳,功成後棄宮經商,游齊國稱鴟夷子皮,在陶(今山東定陶)稱陶朱公,經商曾「三致千金」均散濟貧民,其商德極受後人崇敬。
豆腐業:江淮大地奉淮南王劉安為祖師。其人為劉幫之孫,襲封淮南王,治壽春(今壽縣),因「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集編成《淮南子》一書,並在熬制丹葯時,無意間用黃豆、鹽鹵做成了豆腐腦(即水豆腐)。
中醫業:戰國時醫學家扁鵲創立望、聞、問、切「四診」醫術,後世即尊奉他為中醫的祖師。扁鵲姓秦,名越人,河北任丘人。漢代醫學家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倡導辨證論治原則,被後世尊為「醫聖」。民間醫業尊華佗為祖師,華佗名甫,字天化,沛國譙(今毫州市)人,曾創制麻沸散(麻醉葯)用於外科手術,故被尊稱為「外科鼻祖」。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著《千金方》,被後世譽為「葯王」。中草葯製作及民間葯鋪葯店則尊奉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為祖師。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蘄州人(今湖北薪春人),著《本草綱目》傳世。
制筆與造紙業:傳說秦朝名家蒙恬曾改良過毛筆,故被尊奉為制筆業的祖師。蒙恬是秦朝時代大將,他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製成蒼毫名秦筆,而被尊奉為制筆始祖。世傳東漢蔡倫為造紙術的發明人,故民間紙槽作坊、紙業店鋪均供奉「龍亭侯」朴像脾位,尊為祖師。
印染業:染坊店奉東晉葛洪為祖師。葛洪字雅川,自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著《抱朴子》一書,曾在煉丹中提煉出各色染料,被後世應用來印染布帛、紙張。
戲曲業:尊唐玄宗李隆基為祖師。因唐玄宗曾召集歌舞藝人與宮女在梨園學藝,並時常親自執槌擊鼓演奏配樂。因而,後世均稱戲曲藝人為「梨園兄弟」。
火腿業:尊宋朝宗澤為祖師。宗澤字汝霖,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為宋朝名將。相傳他發明了火腿的製作方法,流傳甚廣。
織布業:尊黃道婆為祖師。黃道婆為松江烏泥涇(今屬上海市)人,少年時流落至崖州(今海南崖縣),從黎族人學習了紡織技術。後回鄉改革、推廣軋花、紡車和織機技術,影響深遠。
評書業:尊明末傑出的說書藝人柳敬亭為祖師。評書古稱評話,又稱鼓書、板話。柳敬亭,本姓曹,通州(今江蘇南通)人,被後人譽稱為「柳評書」。
人相業:風後氏。遠古黃帝宰相,精通相術,首創風鑒之學
命相業:麻衣仙。精通民間相人術,著有麻衣相法流傳於世。
畫畫業:王維、吳道子
燒窯業:女媧娘娘。神話記載女媧煉石而補天,是窯業之始祖發明人。
餐飲業:易牙。春秋朝代人氏,善於調味,見賞於齊桓公而聞名。
漁業:姜太公。名尚,在渭水隱居釣魚,遇文王而奉為國師。
歌藝業:老郎神。相傳唐代有灰狼變成紅衣童子指導皇室梨園子弟練唱成果非凡,以娛唐明皇聲色冶遊。
理發業:呂洞賓或羅公。相傳呂洞賓座下之柳木,曾以隨剃即長術戲耍剃頭師傳,經呂洞賓以飛刀變剃刀制伏,故後世理發業供其為祖師。
皮鞋業:孫臏
美容業:李漁。清代戲曲家,人稱李十郎,精於譜曲,指導藝人姿態表演及化妝。
茶業:陸羽。唐代人,著作有茶經之品茗書籍,後經傳頌後,喝茶風氣隨之盛行。
針業:劉海
檳榔業: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因批評時政,遭貶官潮州,因水土不服身患濕寒之症,因吃檳榔而病癒。
刻字業:王維
旅館業:關羽。關羽為人正直,做事言而有信,故為後世人當官及做生意人皆尊為祖師。
屠宰業:真武大帝。年輕時以殺豬為業,但心地善良,後為觀世音菩薩渡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得道。
硯墨業:子路。子路為孔子學生,以硯墨而傳之。
糕餅業:諸葛亮。三國時諸葛亮率軍征蠻凱旋而回時,途經瀘水,猖神阻道有待人頭祭祀,諸葛亮改用牛馬肉做餡,外包麵粉作成饅頭來替代祭祀而受尊崇。
磨刀匠:馬上皇帝 扎柳匠:范丹
竹匠:泰山、張班 扎彩匠:致公禪師
修腳匠:陳七子 制陶業:寧封子
燒窯業(窯匠):童賓 雕漆業:俞伯牙
杠房業:窮神 煤窯業:窯神
裘皮行、熟皮作坊業:比干 糖坊:鄒和尚
銀樓業:歐岐佛 銅鐵業:氈探老祖
銀行業:趙玄壇 洗衣業:梅葛仙
豆腐坊:劉安、樂毅 牲口牙行:馬神
花行、花農:花王神 孵化業:張五、陸相公
澡堂業:智公禪師 飯館茶樓業:灶君
叫化業:韓熙載 酸梅湯業祖師爺朱元璋
各行業的先祖商人的理由:
酸梅湯業先祖朱元璋,其上任理由:酸梅湯是朱元璋發明的。
元末,湖北荊襄一帶鬧瘟疫。當時朱元璋以賣烏梅為生,當他賣到襄陽時,正趕上瘟疫流行,朱元璋自己也被傳染,病倒在了旅店裡。朱元璋去旅店庫房取烏梅,聞到了烏梅的酸氣,馬上就精神了起來。然後朱元璋又煮了些烏梅汁來喝,病竟然好了。朱元璋知道烏梅汁可以治病後便廣為銷售,迅速富裕起來,為日後起兵反元奠定了基礎。
在民國時期,在很多專門賣酸梅湯的小店裡還能看到朱元璋的畫像,定期都要上供祭拜。
絛帶業先祖哪吒,其上任理由:抽過龍筋
絛帶業的製品主要是服裝和器具上使用的絲編的帶子或繩子,是當時京師官宦士紳或商賈的必需品,所以此行業一直興旺發達,各種大小店號在京城到處都是。此行業的祖師爺就是著名的神話人物哪吒。因為《封神榜》講,龍王三太子前來捉拿哪吒,後被哪吒擒住,將其筋抽去,做了一條龍筋絛給自己的父親束甲。絛帶業的人就把龍筋絛附會為絛帶,於是便把哪吒作為本行業祖師爺。
在老北京以前還有一座哪吒廟,位於南城的黑龍潭(今陶然亭公園)一帶。廟不大,廟內供奉有哪吒像一尊,持槍端坐,旁邊有兩個侍童。每年陰歷三月十五,絛帶業的商人都要到哪吒廟祭祀哪吒。
理發業先祖羅公,其上任理由:拯救行業危機
理發業以前稱剃頭業、整容業。在清朝以前漢人是不剃頭的,一直到了清朝入關逼漢人剃頭才出現了剃頭業。民國以後剪去頭發才通稱理發,但仍然有人叫剃頭。
理發業祖師爺姓羅,江西人(也有人說是湖南人)。名字已經不可考,是一個窮道士。據說當年雍正皇帝患頭瘡很嚴重,太監每次為雍正請發(剃頭)及打辮子(梳發辮)總是感到棘手,常常挨揍,甚至還要殺頭。後來雍正又從民間找了很多梳頭匠進宮伺候,但也都一樣被處死或發配。京城很多剃頭業、整容業的人都很害怕,有的出逃,有的甚至改行了。
❾ 藏戲的創始人是誰他因為什麼創建了藏戲
唐東傑布
唐東傑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築師,藏戲創始人。藏民歷來把他看作是創造藏戲的戲神和修建橋梁的鐵木工匠的「祖師」,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創造、智慧、力量的化身。
唐東傑布幼時家境貧窮,牧羊為生。成年後當過兵,做過生意,後削發為僧,僧名尊珠桑布。由於他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博學多思,成為一名有造詣的學者和得道者,被眾人譽為唐東傑布(意為「千里平原上的國王」)。唐東傑布親身感受到西藏地域遼闊、山高水險,交通極不發達,給藏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不便。於是,他不畏辛勞,跋山涉水,廣泛地向民眾講明了搭橋的意圖,贏得了許許多多的人信賴和政府官員的支持。終於於1430年在雅魯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鐵索橋。
以後,唐東傑布為了募集更多的資金修橋造船補路,邀請了山南瓊結縣白納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姐妹,共同組成了歌舞演唱隊,他親自教授她們演唱自己創作的作品,把自己設計的各種款式不同的服裝,裝扮在這些美麗的姑娘身上,隨處表演。演戲化緣得來的錢,作為專用資金,調集了設計師和冶煉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連年施工。在他一生中,共建築了58座鐵索橋。人們親切地贊譽他為「鐵橋活佛」。
唐東傑布在募集資金、解除眾百姓交通不便之苦的過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舞蹈向藏劇的過渡。他將佛教經典中的傳記同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內容融在一起,創作出一種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結合的表演藝術,使過去那種單一的跳神舞逐漸地戲劇化,表現手段也不斷加強,並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形成了藏劇藝術的雛形。因此,藏族人民把唐東傑布尊為藏戲的開山鼻祖。
❿ 藏戲是由誰創造的
藏戲創始人--湯東結布
湯東結布(1385--1464年),明代著名建築師,藏戲創始人。
明洪武十八年(藏歷第六饒迥陰木牛年,公元1385年),湯東結布誕生於後藏昂仁宗沃迦拉孜地方,原名措吉達真。幼時家境貧窮,被迫與家人一同牧羊,兄弟3人,他排行末尾。16歲時,湯東結布的家鄉徵兵,他的兩位兄長不願從戎,他只好應征拿起了槍桿。數年後他遵照父親的旨意,去朵卡等地做生意,兜售氂牛尾巴和麝香等土特產品。一次他在朵卡看見尼香等7人犯法,將被處以極刑。湯東結布見到此情,憐憫之心油然而生,於是他不顧一切,大膽上前,將自己的麝香等物獻給地方長官,請求寬怒這些人的罪行,終於如願以償。可是回到家這中,兩手空空,遭到了父親的嚴厲的叱責。從此,湯東結布削發為僧,從強定寺住持尼瑪森格受沙彌戒,得僧名尊珠桑布。學習期間,他刻苦鑽研,博學多思,尤其修習顯、密宗佛學,很快得到醒悟,成為有一定造詣的學者和得道者,被眾人譽為湯東結布(意為「千里平原上的國王」)。
公元4世紀初葉,湯東結布於游說謁佛途中,耳聞目睹並親身感受到烏斯藏地域遼闊,山高水險,交通卻極不發達。給藏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不便。某次,他由蔡公堂地方向拉薩過河擺渡的時候,因沒有向船夫送禮,竟挨了三記耳光,還落入水中。相傳還有一次,他在拉薩河畔見到了一位身挎弓箭的青年小伙,當下借了那人的弓箭,彎弓射向對岸,孰不知箭落河中,湯東結布當即想到,莫不是吾為眾人遇河架橋設舟、排憂解難的好徵兆。有鑒於這些,他不畏辛勞,跋山涉水,先後奔波於工布、波烏、洛瑜(均為今西藏東部地區)等地,廣泛地向眾百姓及善男信女們講明了搭橋的意圖,贏得了許許多多的人依賴和支持。他們採集了大量鐵礦石,請鐵匠貢噶.桑傑等人加以冶煉。當消息傳至當地宗本那裡時,也感動了宗本以及政府官員。在他們的幫助下,籌集了大量的錢糧,派出建橋工匠、民工,終於在明宣德五年(1430年)首建成曲水鐵索橋。
以後,湯東結布為了募捐集中更多的資金修橋造船補路,邀請了山南瓊結縣白納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組成了歌舞演唱隊,他親自教授她們演唱自己創作的作品,把自己設計的各種款式不同的服裝,裝扮在這些美麗的姑娘身上,外加虎皮袍褂,兩人扮獵人,兩人扮王子,兩人飾仙女,一人敲鈸擊鼓,隨處表演。7姊妹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優美清新的唱腔,為觀眾們所贊嘆不已。看到這樣精彩的藝術表演,大家驚奇地贊日:「莫不是『阿加拉莫』(意為仙女大姐)下凡跳舞了吧!」從此,他的劇團便被人們譽為「仙女七姊妹劇團」。誠如藏文《雲乘王子》劇本的作者在《序言》中所雲:「昔,我雪域之最盛成就自在唐東傑白(即湯東結布)赤列尊者,以舞蹈教化俗民,用奇妙之歌音及舞蹈,如傘纛覆蓋所有部民,復以聖潔教法,以偉人之傳記,扭轉人心所向,而軌儀殊妙之『阿佳拉莫』遂發端焉。------」智慧過人、能歌善舞的湯東結布把演戲化緣得來的錢,作為專用資金,而且積極組織、調集了設計師和冶煉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連年施工。在他一生中,共建築了58座鐵索橋。當然,這些鐵索橋遠非能與今之相比,其結構是把鐵索凌空懸吊在大河兩端,上鋪木板,構成簡單的橋面,其載重量也不大,一次僅可通行兩人(傳說湯東結布一生還修建了60座木橋和118條渡江船,只是後來由於兵燹戰亂,特別是18世紀初葉,蒙古准噶爾部對西藏的侵擾,這些橋梁被全部毀壞)。上述鐵索橋的建成,反映了500年前藏族封建奴隸制社會較高的生產技術水平,也顯示出了古代藏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基於湯東結布對社會的巨大貢獻,人們親切地贊譽他為「鐵橋活佛」。
14世紀中葉,湯東結布在募集資金,解除眾百姓交通不便之苦、造福人民與後世的過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羌姆)舞蹈向藏劇的過渡。他在群眾喜聞樂見的白面具藏族藝術形成的基礎上,將佛教經典中的傳記同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內容融在一起,創作出一種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結合的表演藝術形成棗「喇嘛瑪尼」。這種民間說唱藝術即不同於唱民歌,更不同於講故事,它與角色化的戲劇也不盡一致。其表演形式是通過跳神儀式,同一個僧人掛起繪有神佛的本生畫的唐喀,講演者手持木棍指點著一個個畫面,用固定的誦經調演唱故事內容並結合民間歌舞形式,以吸引群眾。同時,湯東結布還汲取了其它一些藏族歌舞藝術形式,加工提煉,使之適合於表現故事,刻劃人物性格的戲曲藝術,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今天規模的藍面具藏戲。這樣,過去那種單一的跳神舞逐漸地戲劇化,表現手段也不斷加強,並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形成了藏劇藝術的雛形。因此,藏族人民把湯東結布尊為藏戲的開山鼻祖。
明天順八年(藏歷第八饒迥木猴年,公元1464年),湯東結布逝世,享年79歲。
湯東結布一生為西藏交通的開拓、造福人民,為藏戲的創立、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績。他在廣大僧俗百姓的心目中,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受到人民的愛戴和世世代代的緬懷。人們用各種形式歌頌他,紀念他。至今在許多藏戲演出場地中間的一桌子上都有為祭頌他而編演的藏戲故事內容;看戲的觀眾在捐贈東西以前,首先要在湯東結布的像前敬獻哈達,以示謝恩等等。在湯東結布的故鄉昂仁以及拉孜、薩迦等地的群眾,甚至還保留著一種紀念、緬懷其卓越功績的傳統儀式:每逢大家觀看藏戲表演時,都要帶一些青油和羊毛,將這些禮物送給戲班子表示用青油、羊毛擦在鐵索上,以保存好湯東結布所建的(早不復存在的)鐵索橋上,致其不銹,永存於世。這一方面表現了人民群眾對湯東結布的無限崇敬之情;另一方面也說是了鐵索橋的興建與藏戲起源的淵源的歷史關系。另外,在西藏的一些寺廟里,也常可看見供著一位白須白眉、神態安詳、和藹可親、手持八節鐵索的湯東結布畫像或塑像。
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在湯東結布逝世百餘年之後,後人居美登切創作的《湯東結布傳記》(原類烏齊木刻本已佚失,現有德格木刻本傳世)問世,全書174頁,將他奉為珞瑜地區之王,敘述了鐵橋師(又稱為藏戲的「祖師爺」) 湯東結布神奇奮斗的一生,高度地贊揚了他為藏族人民,為藏族文化事業做出的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