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羌族四大發明

羌族四大發明

發布時間:2022-07-10 13:28:19

Ⅰ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崑曲
時間:2001
崑曲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公元14—17世紀)。崑曲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的所有戲劇劇種,如川劇、京劇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崑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這些內容亦是培訓京劇演員的基本科目。崑腔及其戲劇結構(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劇種所借鑒。《牡丹亭》、《長生殿》成為傳統的保留劇目。崑曲表演用鑼鼓、弦索及笛、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擊樂器伴奏。崑曲的舞蹈動作主要分作兩類,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古琴
時間:2003
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古琴一直占據著一個重要地位,和中國的書畫、詩歌以及文學一起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古琴是中國獨奏樂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人們彈奏古琴往往不僅是為了演奏音樂,還和自娛自賞、冥思、個人修養以及摯友間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
從早期的文學作品以及考古發現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的演奏是一種高雅和身份的象徵,因此它成了一種貴族和文人的精英藝術,而不是一種面向大眾的表演藝術。實際上,古琴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因為它是中國文人所必需的素質修養「琴、棋、書、畫」當中的一種,且位居其首。古琴藝術吸納了大量優雅動聽的曲調,演奏技法復雜而精妙,而且有著獨特的記譜法,大量樂譜都是人們口頭流傳下來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個徽,通過十種不同的撥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個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種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發音,其聲剛勁渾厚,常用於曲調中的骨幹音;「泛」是以左手輕觸徽位,發出輕盈虛飄的樂音(泛音),多彈奏華彩性曲調;「按」是左手按弦發音,移動按指可以改變有效弦長以達到改變音高的目的。同一個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於變化。

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時間:2005年
2005年11月25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第三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我國政府申報的「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全票通過,成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木卡姆」為阿拉伯語,意為規范、聚會等意,這里轉意為大麴,是穆斯林諸民族的一種音樂形式,集歌、舞、樂於一體。「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流傳於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 其以 「十二木卡姆」 為代表,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麴,這十二套大麴分別是:拉克、且比亞特、木夏吾萊克、恰爾尕、潘吉尕、烏孜哈勒、艾且、烏夏克、巴雅提、納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

蒙古族長調民歌
蒙古族長調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時期就已經存在,它與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是蒙古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志性展示。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區。

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端午節、中國書法、中國篆刻、中國剪紙、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媽祖信俗、南音、南京雲錦織造技藝、宣紙傳統製作技藝、侗族大歌、粵劇、格薩(斯)爾、熱貢藝術、藏戲、瑪納斯、花兒、西安鼓樂、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呼麥等22個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3個項目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篆刻
中國篆刻是以石材為主要材料,以刻刀為工具,以漢字為表象的並由中國古代的印章製作技藝發展而來的一門獨特的鐫刻藝術,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既強調中國書法的筆法、結構,也突出鐫刻中自由、酣暢的藝術表達,於方寸間施展技藝、抒發情感,深受中國文人及普通民眾的喜愛。篆刻藝術作品既可以獨立欣賞,又在書畫作品等領域廣泛應用。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
雕版印刷技藝是運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圖案,再用墨、紙、絹等材料刷印、裝訂成書籍的一種特殊技藝。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比活字印刷技藝早400多年。它開創了人類復印技術的先河,承載著難以計量的歷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傳播史上起著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

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是以筆、墨、紙等為主要工具材料,通過漢字書寫,在完成信息交流實用功能的同時,以特有的造型符號和筆墨韻律,融入人們對自然、社會、生命的思考,從而表現出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人格精神與性情志趣的一種藝術實踐。中國書法伴隨著漢字的產生與演變而發展,歷經3000多年的發展歷程,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

中國剪紙
中國剪紙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動的一種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它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識、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今天,剪紙依然是中國百姓用以表達意願、思想和情感的方式或形式,它介入當代民俗活動,呈現出互動的活力和再創造的面貌。

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是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榫卯為木構件的主要結合方法,以模數制為尺度設計和加工生產手段的建築營造技術體系。營造技藝以師徒之間「言傳身教」的方式世代相傳。由這種技藝所構建的建築及空間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和宇宙的認識,反映了中國傳統社會等級制度和人際關系,影響了中國人的行為准則和審美意向,凝結了古代科技智慧,展現了中國工匠的精湛技藝。這種營造技藝體系延承七千年,遍及中國全境,並傳播到日本、韓國等東亞各國,是東方古代建築技術的代表。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存續著中國皇家織造的傳統,是中國織錦技藝最高水平的代表。它採用「通經斷緯」等核心技術在構造復雜的大型織機上,由上下兩人手工操作,用蠶絲線、黃金線和孔雀羽線等材料織出華貴織物,如龍袍。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有著完整的體系,是人類非凡創造力的見證。如今,因燦若雲霞而得名的南京雲錦,依然作為中國傳統織造技藝的經典,用於高端織物的織造,為民眾所喜愛。

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節期在農歷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龍舟競渡、除五毒等。各種活動因地而略有不同,湖北省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湖南省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省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和浙江等全國廣大地區均各具特色。端午節是蘊涵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對中國民俗生活有重大影響。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於一體,反映傳統農耕生產生活中祭祀祈福、歡慶豐收的民間表演藝術。舞蹈具有生態、純朴、粗獷、和諧的特徵。舞前踩地神祭祀,表達了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舞者伴隨嗩吶、洞簫、鑼鼓的節拍歡歌起舞,表達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願望。場面熱烈奔放,民族特色鮮明。農樂舞已融入中國朝鮮族的血脈,成為社會文化生活中的藝術瑰寶。

《格薩(斯)爾》
《格薩(斯)爾》是關於藏族古代英雄格薩爾神聖業績的宏大敘事。史詩講述了格薩爾王為救護生靈而投身下界,率領嶺國人民降伏妖魔、抑強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間使命,最後返回天國的英雄故事。憑借傑出藝人的說唱,史詩流傳千年,主要流傳於中國西部高原地帶的廣大牧區和農村。史詩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關族群關於自然萬物的經驗和知識,成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眾共享的精神財富。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無伴奏、無指揮的侗族民間多聲部民歌的總稱。包括聲音歌、敘事歌、童聲歌、踩堂歌、攔路歌。「眾低獨高」是其傳統的聲部組合原則,優美和諧是其鮮明的藝術品格,歌師教歌、歌班唱歌呈全民性的傳承方式。它所承載和傳遞的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人倫禮俗、智慧精髓等至關重要的文化信息。

花兒
花兒是流傳在中國西北部甘、青、寧三省(區)的漢、回、藏、東鄉、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創共享的民歌。因歌詞中把女性比喻為花朵而得名。它用漢語演唱,在音樂上受羌、藏、漢、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傳統音樂的影響。花兒產生於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後)。由於音樂特點、歌詞格律和流傳地區的不同,又被分為「河湟花兒」、「洮岷花兒」和「六盤山花兒」三個大類。人們除了平常在田間勞動、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興漫唱之外,每年還要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自發舉行規模盛大的民歌競唱活動——「花兒會」,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與情感交融的特殊價值。

《瑪納斯》
柯爾克孜史詩《瑪納斯》傳唱千年,是中國三大史詩之一,演唱異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瑪納斯及其後世共8代英雄的譜系式傳奇敘事,長達23.6萬行,反映了柯爾克孜人豐富的傳統生活,是柯爾克孜人的傑出創造和口承「網路全書」。相關社區的傳統節慶、民俗活動是其主要的文化空間。

媽祖信俗
媽祖是中國影響最大的航海保護神。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的媽祖因救海難而獻身,被該島百姓立廟祭祀,成為海神。隨著航海業發展和媽祖影響擴大。媽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以媽祖宮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習俗和廟會等為表現形式的民俗文化。該信俗傳播到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2億多民眾所崇拜並傳承至今。湄洲島是媽祖祖廟所在地。

呼麥
呼麥是蒙古族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一個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里唱出兩個聲部。在中國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獨一無二的。呼麥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錫林郭勒、呼倫貝爾、呼和浩特及新疆自治區阿爾泰山一帶的蒙古族居住地。蒙古國、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等地區和國家也能聽到這種方式的歌唱。作為一種特殊的民間歌唱形式,呼麥是蒙古族人傑出的創造。它傳達著蒙古族人民對自然宇宙和世界萬物深層的哲學思考和體悟,表達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諧生存發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

1南音
南音是集唱、奏於一體的表演藝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簫、二弦、三弦、拍板等樂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五個漢字元號記寫樂曲。現存的3000餘首古曲譜,保留了自晉(公元265-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1911年)歷代不同類別的曲目。音樂風格典雅細膩,其演唱形式、樂器形制、宮調旋律、曲目曲譜及記譜方式獨特,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提供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南音是相關社區廣大民眾珍愛的文化遺產。

熱貢藝術
熱貢藝術主要指唐卡、壁畫、堆綉、雕塑等佛教造型藝術,是藏傳佛教的重要藝術流派。肇始於13世紀的熱貢藝術,主要分布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河流域的吳屯、年都乎、郭瑪日、尕沙日等村落,其內容以佛教本生故事、歷史人物和神話傳說等為主。熱貢藝術以其鮮明的地域特色,為信仰藏傳佛教各族僧俗群眾所喜愛。它承載著熱貢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是相關社區廣大民眾生產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蠶桑絲織技藝
蠶桑絲織是中國的偉大發明,是中華民族認同的文化標識。這一遺產包括栽桑、養蠶、繅絲、染色和絲織等整個過程的生產技藝,其間所用到的各種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織機,以及由此生產的絢麗多彩的綾絹、紗羅、織錦和緙絲等絲綢產品,同時也包括這一過程中衍生的相關民俗活動。五千年來,它對中國歷史做出了重大貢獻,並通過絲綢之路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一傳統生產手工技藝和民俗活動至今還保存在浙江省北部和江蘇省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杭州、嘉興、湖州和蘇州等市)以及四川省的成都等地區,是中國文化遺產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藏戲
藏戲是帶著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戲劇,形成於14世紀,流傳於青藏高原。常演劇目為八大傳統藏戲,內容大都是佛經中勸善懲惡的神話傳說。藏戲原來流傳於民間,由藝人口傳身授,在廣場或寺院中演出,後來建立了專業劇團,出現了舞台演出形式,這兩種演出樣式都為藏族群眾認可和喜愛。藏戲承載著藏族文化的血脈,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是他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
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是一種具有製作性、技能性和藝術性的傳統手工藝,至今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陳腐和練泥;器物的成型、晾乾、修坯、裝飾、素燒、上釉、裝匣、裝窯;最後在龍窯內用木柴燒成。在原料選擇、釉料配製、造型製作、窯溫控制方面,龍泉青瓷具有獨特的技藝。龍泉青瓷燒制技藝服務人類生活,其成品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陳設瓷、裝飾瓷、茶具、餐具等,是燒制技術與藝術表現的完美結合。龍泉窯燒制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寧靜,是中國古典審美情趣的表現。

宣紙傳統製作技藝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宣紙是傳統手工紙的傑出代表,具有質地綿韌、不蛀不腐等特點。自唐代(公元8世紀初)以來,一直是書法、繪畫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載體,至今仍不能為機制紙所替代。宣紙傳統製作技藝有108道工序,對水質、原料制備、器具製作、工藝把握都有嚴格要求。這一技藝經口傳心授世代相傳,不斷改進,與多種文化元素結合,對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對促進民族認同和維護文化多樣性有重要的作用。

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是流傳在西安及周邊地區的鼓吹樂。樂隊編制分敲擊樂器與旋律樂器兩大類,演奏形式分為坐樂和行樂。至今使用著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時期俗字譜的記寫方式。樂曲結構龐大、風格典雅,是中國傳統器樂文化的典型代表,對研究中國古代音樂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

粵劇

粵劇是用粵語演唱的戲劇樣式,有300餘年的歷史。粵劇吸納了多元的音樂、戲劇元素,將梆子、二簧聲腔與粵方言音韻予以最完美的結合,創造性地拓展了中國戲曲的藝術表現,成為中國南北戲曲藝術的集大成者,迥異於中國其他戲曲劇種。作為粵方言區中最具影響力和海外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戲曲劇種,粵劇以多樣而獨特的演劇形式,滲透在嶺南的傳統和現代生活中,成為族群認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3項「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羌年
羌年是中國四川省羌族的傳統節日,於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慶祝活動。節日期間,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禱繁榮,展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對自然的尊重,並促進社會和諧、家庭和睦。在釋比(神父)的細心指引下,村民們身著節日盛裝,舉行庄嚴的祭山儀式,殺羊祭神。然後,村民們會在釋比的帶領下,跳皮鼓舞和薩朗舞。活動期間,釋比吟唱羌族的傳統史詩,人們則唱歌、喝酒,盡情歡樂。新年之夜,每個家庭的一家之主會主持祭拜儀式,獻祭品和供品。通過慶祝新年,羌族的傳統、歷史積淀和文化信息得以繼承和傳播,族人的社會習性得以鞏固,羌族人民也藉以表達了對所有生靈、對祖國和對祖先的尊重與崇拜。然而,近年來,由於人們的遷徙活動日益頻繁、年輕人對羌族傳統文化的興趣不斷減弱,加之外來文化的沖擊,慶祝羌歷新年的人越來越少;2008年汶川大地震摧毀了許多羌族村莊,羌族人民聚集區遭到嚴重破壞,羌歷農歷新年也因此陷入岌岌可危的狀態。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是以傳承人對環境以及結構力學的認知體系為基礎,採用原木材料,使用傳統木建築工具及手工技法,運用「編梁」等核心技術,以榫卯連接並構築成極其穩固的拱架橋梁技藝體系。木拱橋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師傅指揮,其他木匠操作完成。木匠工藝按照嚴格的程序,通過口頭傳授和個人示範流傳下來,抑或通過師傅對學徒的教授或是作為家族手藝,代代相傳。作為傳統工藝的載體,木拱橋既是傳播工具,也是傳播場所。它們是當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場所,人們在木拱橋上交流信息、開展娛樂活動、舉行祭拜儀式,從而加深了感情,凸顯了文化特徵。中國傳統木拱橋營造的文化空間提供了一個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了解與互相尊重的環境。但近幾年來,城市化進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築空間不足等因素威脅到了木拱橋工藝的傳承與存活,這一傳統已有所流逝。

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
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是中國海南省黎族婦女創造的一種紡織技藝,它集紡、染、織、綉於一體,用棉線、麻線和其他纖維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婦女從小就從母親那裡學習扎染經紗布、雙面綉、單面提花織等紡織技藝。母親們通過言傳身教,傳授技能。黎族婦女僅憑自己的豐富想像力和對傳統樣式的了解來設計紡織圖案。在沒有書面語言的情況下,這些圖案便成了黎族歷史、文化傳奇、宗教儀式、禁忌、信仰、傳統和民俗的記錄者。黎錦是黎族重要的社交、文化場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一些宗教儀式和各種節日,特別是婚嫁場合。每逢這些重要日子,黎族婦女都會為自己設計服裝。作為黎族文化的載體,黎錦的傳統紡織技藝是黎族文化遺產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近幾十年來,掌握織、綉技藝的婦女人數急劇減少,黎錦的傳統紡織技藝正瀕臨滅絕,急需給予保護。

Ⅱ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崑曲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公元14—17世紀)。崑曲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的所有戲劇劇種,如川劇、京劇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崑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這些內容亦是培訓京劇演員的基本科目。

2、鐵畫,也稱鐵花,安徽蕪湖特產,為中國獨具風格的工藝品之一。鐵畫是以低炭鋼為原料,將鐵片和鐵線鍛打焊接成的各種裝飾畫。它將民間剪紙、雕刻、鑲嵌等各種藝術的技法溶為一體,採用中國畫章法,黑白對比,虛實結合,另有一番情趣。

3、嘉善田歌是吳歌的一個品種, 嘉善田歌是浙江一種獨特的歌謠形式,是過去勞動者尋求慰藉、抒發思想感情的歌聲。田歌有獨唱、對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見的是把當地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編成長篇,到處演唱。田歌的曲調有「滴落聲」、「大頭歌」、「羊早頭」、「落秧歌」、「平調」、「急急歌」、「小快板」等。

4、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等,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但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著名,一般認為形成於明代。 鳳陽花鼓主要分布於鳳陽縣燃燈、小溪河等鄉鎮一帶。其曲藝形態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擊小鼓和小鑼伴奏,邊舞邊歌。歷史上藝人多以此為出門乞討的手段,鳳陽花鼓因此而傳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間,許多文人的詩文記錄了鳳陽花鼓表演時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清中期以後,舞蹈因素逐漸從民間的鳳陽花鼓中淡出,僅剩下唱曲部分,分為「坐唱」和「唱門頭」兩種形式。

5、《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6、羌年是中國四川省羌族的傳統節日,於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慶祝活動。節日期間,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禱繁榮,在釋比(神父)的細心指引下,村民們身著節日盛裝,舉行庄嚴的祭山儀式,殺羊祭神。然後,村民們會在釋比的帶領下,跳皮鼓舞和薩朗舞。

7、中國編梁木拱橋營造技藝是採用原木材料,使用傳統木建築工具及手工技法,運用「編梁」等核心技術,以榫卯連接並構築成極其穩固的拱架橋梁技藝體系。木拱橋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師傅指揮,其他木匠操作來完成。

8、《麥西熱甫》廣泛流傳於新疆,由於地域不同,表現出來的形式豐富而又多樣,是實踐維吾爾人傳統習俗和展示維吾爾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藝、戲劇、雜技、游戲、口頭文學等的主要文化空間,是民眾傳承和弘揚倫理道德、民俗禮儀、文化藝術等的主要場合,是維吾爾傳統節慶、民俗活動的重要部分。

9、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帶尖底古海船的統稱。其船上平如衡,下側如刀,底尖上闊,首尖尾寬兩頭翹,全身上下蘊藏著美的因素,散發出誘人的魅力。而所謂「水密隔艙」,就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為互不相通的艙區,艙數有13個、也有8個。這一船舶結構是中國在造船方面的一大發明,它具有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又增加了遠航的安全性能。漳灣福船承其衣缽,特徵鮮明,一脈尚存。如今,它已是一種瀕將消亡的民間手工技藝,堪稱中華絕活之一。

10、木活字印刷術曾在溫州地區普遍存在。由瑞安平陽坑鎮東源村王姓家族傳承的木活字印刷術已成為我國完整保留和仍在使用的極少數地方之一,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它完全繼承了中國古代的傳統工藝,是活字印刷術源於我國的實物明證,堪稱古代印刷術的活化石。

(2)羌族四大發明擴展閱讀:

截至2013年12月,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總數已達37項,成為世界上入選「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

2017年12月7日,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在韓國濟州島召開的會議上,義大利南部負有盛名的那不勒斯披薩製作(Neapolitan pizza-making)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評選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梅花篆字)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參考資料: 網路-非物質文化遺產

Ⅲ 有哪些朝代在黃河流域建都

1. 西魏 535年-557年 文帝 元寶炬 長安 (今陝西西安)

西魏(535年―556年),中國南北朝時期由北魏分裂出來的割據政權。由宇文泰擁立魏孝文帝的孫子元寶炬為帝,國號「大魏」與高歡所掌控的東魏、南梁對立,建都長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政權實由宇文泰掌握。至557年被北周取代,經歷兩代三帝,歷時二十二年。北齊 550年-577年 文宣帝 高洋 鄴城 (今河北臨漳)。

2.北周 557年-581年 孝閔帝 宇文覺 長安 (今陝西西安)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稱後周(唐宋以後鮮用),宇文周。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國基,由其子宇文覺在其侄子宇文護的擁立下正式建立。歷五帝,共二十四年。

3.隋朝 581年-618年 隋文帝 楊堅 長安.大興 (今陝西西安)

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北周覆亡。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隨後於589年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605年,隋煬帝即位後,令宇文愷營建東都洛陽,並於606年頒布詔書遷都洛陽。隋文帝在位年間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開創了開皇之治的繁榮局面。隋煬帝在位時期修建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但因過度消耗國力,引發隋末民變和貴族叛變。

4.唐朝 618年-907年 唐高祖 李淵 長安 (今陝西西安)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史稱武周。705年,神龍革命後,唐中宗恢復唐朝國號。 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開創了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上下。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經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唐宣宗大中之治國勢復振。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

5.北宋 960年-1127年 宋太祖趙匡胤開封 (今河南開封)

北宋(960—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

顯德七年(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改元建隆。後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兵權與財政權集中於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鎮割據的亂象。 但也導致宋朝與遼國、西夏、金國的戰爭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發生靖康之難,次年被金國滅亡。

Ⅳ 羌族有哪些文化遺產

在這里舉行的「全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調演」首場演出引來了人們的陣陣掌聲。最後一個節目是羌族多聲部民歌——《薩朗》。歡快的曲調、流暢的節奏調動起了全場觀眾的熱情,也把整台演出推向了最後的高潮。

「薩朗」,羌語意為「唱起來,搖起來」,為自娛性舞蹈。羌族人在跳「薩朗」時,手牽著手圍成圈,一人領跳一人收尾,便可舞蹈起來,時而輕快熱烈,時而舒緩如流水。羌族舞蹈最大的特點就是腳步的變換和扭腰的弧度。通過這種獨特的舞蹈語言,甚至可以推測:羌族舞蹈是由古羌人騎馬作戰時的動作演變過來的。

觀眾在陶醉於這精彩的歌舞的時候,可能並沒有意識到,在這原生態的唱腔背後,還有著更深的意蘊。無論是圍著火塘和場院跳起歡快的「薩朗」,或是古樸沉穩的「席步蹴」,羌族同胞豐富的精神世界即深刻地體現在他們的民族音樂舞蹈中,他們的多聲部民歌「尼沙」更是改寫了我國沒有多聲部、沒有和聲音樂和復調音樂的歷史。

薩朗、羌笛、刺綉,這些羌族文化的瑰寶深刻地揭示了羌人由來已久的認知天地的觀念、他們的精神傳統、他們的習俗與審美。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北川等羌族聚居區受到嚴重破壞。與此同時,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設施和有關資料也遭受嚴重損失,震後,國家迅速在該地區建立了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馮驥才先生曾說過:我們要保護的是羌文化的原真性和整體性,它必須是一個有靈魂的、有精神的、有生命的文化,而不是一個文化軀殼。這條路上,我們任重而道遠。而這個晚上,在這個多民族和諧多元、活力四射的舞台上,我們看到了那活著的民族情感和演進中的精神歷史。

作為一種鮮活的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仍然散發著獨特的光彩和魅力,仍然是傳承文化、推動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文化創新的基礎和源泉。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歷史使命與責任。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和文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56個民族同胞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中華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不但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生活經驗和審美趣味,而且彰顯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其中,具有鮮明的少數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體現著少數民族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像一道道燦爛的光芒,映射在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

這場名為「多彩民族」的大型專場演出只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全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調演」中的一場。調演活動匯聚了全國20個省(自治區、市),20餘個少數民族,近20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近2000名少數民族同胞,向廣大民眾盡顯少數民族獨具韻味的「非遺」風情。

這一系列蘊含著各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演出不但反映了各少數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彰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凡魅力,而且為廣大民眾共享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提供一個鑒賞、交流、吸納的平台。很多觀眾在觀看演出後,紛紛表示希望今後能夠經常看到這樣的高水平的演出,不僅陶冶了情操,豐富了文化知識,還深切地認識到各民族大團結的意義,今後一定要攜起手來共同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美好未來。(孫佳山/文 浦峰/攝)

Ⅳ 我是六年級的學生,我要找到一篇關於語文書上第二單元口語交際「祖國在我心中」的主持人台詞。

小時候,媽媽告訴我說:「你是中國人」爸爸對我說:「中國人是龍的傳人,」老師對我說:「好好學習是報效祖國的最好的方法」。長大後,我才明白,龍的傳人是要擔任建設祖國的重大責任。

我們的祖國有遼闊的疆域,陸地面積約九百六十萬平方千米,在世界居第三,南方穿彩裙,北方飄雪花。西邊的星辰還在天上掛,東邊的朝霞已經滿地灑。知道我們祖國多大了吧!我國還有遼闊的海域,在祖國的大陸東面,自北向南,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海相連,中國整個大國形狀似一隻凌空欲飛的雄雞一樣,昂首挺立在世界的東方。

我國不僅地大,科技也逐漸發達起來,人們不會忘記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葯。人們不會忘記神六、神七飛上藍天,人們更不會忘記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這些不僅反映中國經濟勢力的增強,還反映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共同創建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共同維系著各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和繁華,全國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由此構成我們中華民族的美麗如:白族人民喜歡白色或接近白色的顏色、苗族的百皺裙的圖案不僅豐富而且美觀,銀飾的工藝也非常高超,傣族人民喜歡跳孔雀舞等,都是不同的風俗。

在祖國的懷抱中,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身在何處,都是心心相連的兄弟姐妹,各族民族手牽著手,大步地向祖國的明天踏進。

祖國啊祖國,你真偉大,我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為有一個美麗富饒的祖國感到自豪。

Ⅵ 你還知道哪些我國傳統民族文化 盡可能多地寫一寫

各民族春節風俗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里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綉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遊覽名勝古跡,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採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採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裡背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里盡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

達斡爾族——正月初一,天亮起來,婦女准備早餐,男人燒香拜天拜地拜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賜太平豐年,拜完神,向長輩敬酒叩頭接受老人的祝詞。吃完水餃,穿起新衣服,近親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長輩年老者帶領,按輩份高低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哈尼族——除夕婦女忙著做糍粑,小夥子上山砍竹子,搭鞦韆架。不論男女老少,春節里都喜歡盪鞦韆。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圍坐在火塘旁,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

瑤族——節日期間,人們聚在一起,觀看風趣別致的「耕作戲」。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農夫,一人扮擴鋤農民,三人邊舞邊歌,表示慶農業豐收;青年男女則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唱山歌,尋找意中人。

景頗族——春節期間舉行「打靶」比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綉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雲南拉祜族的「擴塔」節(拉祜語為春節)。除夕,每家每戶要做象徵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爭先恐後跑到泉邊,迎接象徵純潔、幸福的新水,以先得為快。同時,帶著禮品走村串寨、訪親問友。 〔希望能幫到您!〕

Ⅶ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

1、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2、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3、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4、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5、傳統體育和游藝;6、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葯、民俗這幾大類。

民間文學:苗族古歌、布洛陀、遮帕麻和遮咪麻、牡帕密帕、刻道、白蛇傳傳說、梁祝傳說、孟姜女傳說、董永傳說、西施傳說、濟公傳說、滿族說部、河西寶卷、耿村民間故事、伍家溝民間故事、下堡坪民間故事、走馬鎮民間故事、喀左東蒙民間故事等。

傳統音樂:蒙古族呼麥、河曲民歌、左權開花調、蒙古族長調歌、巢湖民歌等。

傳統舞蹈:京西太平鼓、秧歌、井陘拉花、龍舞、獅舞等。

傳統戲劇:崑曲、潮劇、弋陽腔、青陽腔、高腔、河北梆子等。

傳技藝: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首彩陶燒制技藝、石灣陶塑技藝、黎族原始制陶技藝、慢輪制陶技藝、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技藝等。

曲藝:蘇州評彈、揚州評話、福州評話、山東大鼓、山東琴書、河南墜子、紹興蓮花落等。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吳橋雜技、聊城雜技、天橋中幡、維吾爾族達瓦孜、抖空竹、寧德霍童線獅、線獅等。

傳統美術:楊柳青木版年畫、武強木版年畫、漳州木版年畫、桃花木版年畫、高密撲灰年畫、楊家埠木版年畫等。

傳統醫葯: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中醫診法、中醫傳統制劑方法、針灸、中醫養生、藏醫葯等。

民俗: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等。

Ⅷ 中國有哪些從古代到現代的文化

1、中國文化

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賈湖文化等,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經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為主,以漁獵業為輔的原始氏族社會,其中出土的龜甲契刻符號與約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類同和相似之處,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發現最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實物資料。當華夏文明在中原發展的時候,現在的中國疆域內還分布著其他各種文化。其中,距今5000年到10000年的文化,近代以來考古發現的金陵北陰陽營文化、高郵龍虯庄文化、嘉興馬家浜文化、餘姚河姆渡文化、含山凌家灘文化、潛山薛家崗文化、天門石家河文化、巫山大溪文化等,分布於長江下游、中游和上游等地。三星堆遺址發現的古蜀文明,更是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現代漢語與中華文化里,少數的詞彙被用作描繪愛的慨念:
● 「愛」這個字可用作動詞,如「我愛你」,或名詞,如「愛情」。
● 「戀」這個字並不會作單詞用,通常會與其他字組合,如「談戀愛」、「戀人」或「同性戀」。
● 「情」這個字通常解作感覺或情緒,通常指代為愛,而其可與其他字組合為相愛的意思,如「愛情」、「情人」。
● 性相關聯的事。
在儒家學說里,戀是純愛之意。戀為所有人追求的東西,為道德生活的反映,儒家多用「仁」來表達對人之愛,是一種摒棄私慾的愛。子女對父母的愛為「孝」,父母對子女的愛為「慈」,兄弟姊妹之間的愛為「悌」。
而墨子則發展出與儒家的戀概念相對的愛的概念。愛在墨家學說里為兼愛之意,即愛無等差,對眾生皆持對等的愛。浪費與攻伐對愛則不利。雖然墨子的想法亦有一定影響力,但儒家的戀仍是大部份中國人對愛的慨念。
感情指兩人之間的感覺。兩人會以建立良好感情來表達對對方的愛,如互相幫助。而且可以對萬物存有感情,不只限於人。
緣份是指兩人間命運的關連。俗語說:有緣千里能相聚,無緣對面不相逢。

2、地域文化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漸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並且具有中華文化的共性。除了主體民族漢族外,藏族、滿族、蒙古族、羌族等少數民族也擁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文化。中華文化主要可分為幾個地區:河南、山西、陝西、河北、山東一帶的黃河流域;四川、雲南、貴州一帶的長江上游;湖南、湖北、江西一帶的長江中游;安徽、浙江、江蘇一帶的長江下游;東北地區;內蒙古地區;新疆地區;西藏、青海以及四川西部等地的藏區;廣東、廣西一帶的珠江流域,福建的閩江流域等。

3、諸子百家

在春秋戰國時代,周朝的封建制度崩潰,諸侯們互相討伐。中國的知識份子或探討救世的學問,或發明各種學術以利諸侯爭霸。造就了中國思想史上最活躍的年代。那時期產生的各學術,總稱為諸子百家。

4、符號圖騰

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中國的帝王自稱「真龍天子」,具有權威的象徵。龍是一種在中國傳說中虛構的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龍在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5、服飾

漢服為中國漢族傳統的民族服裝,各個朝代的漢服都有不同的特徵。清朝滿族統治者入主中原後,要求所有民眾必須身穿滿族服飾,傳統漢服也就此滅亡。近年來開始了一輪復興漢服的運動,發起者多為崇尚中華文化的年輕人。另外也有不少民眾認為滿族服飾也應該歸納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服裝。

6、教育

自從漢朝開始獨尊儒術後,中國開始了2000多年的儒學教育。隋朝時確立科舉制度,宋朝時開始興建書院。清朝末年科舉制度取消。如今大陸地區主要實行高考制度來選拔學生進入大學;台灣地區則是以學力測驗制度來選拔學生進入大學。

7、宗教

華夏文明的文化邏輯與「天圓地方」說存在密切關系。 當然,如果我們認識到井田制度的文化來源——「疆理」農業和「疆理」規劃對土地產權初始界定的作用和意義。那麼,從「天圓地方」和「疆理」農業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與文明起源的歷史脈絡是非常清晰的,而這種文化關系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賈湖文化時代。所以,井田制度的破解不僅可以解決中國夏、商、周三代基本政治經濟制度的問題,同時也可以進一步認識到中國文化與文明的起源問題。春秋戰國之時,思想進步,人文理性精神勃發,上古嬗變而來之宗教觀念革新。季梁曰:「民,神之主也,是以聖人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神為人創,民為神主,則前古神秘觀念漸消。上古「上帝」之概念漸由自然之「天」取代,天為道德民意之化身,這構成了後世中國文化信仰的一個基礎。「敬天祭祖」是中國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
道教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形式,佛教自從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後,在不斷和中華文化交流中融合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儒家不是純粹的宗教形式,儒家學者關心的是現實世界。

8、文字

中國所使用的漢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唯一至今還在廣泛使用的意音文字,大約已經使用了近4000年。
漢字不僅在中文中存在,也被日本和朝鮮,和越南等國家使用。漢字是在圖形符號的簡化過程中形成的。商朝的殷墟出土的動物甲骨上的甲骨文為現在所發現的最早的成熟的漢字。同時青銅器上的鍾鼎文也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先秦的文字頗不統一,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將漢字發展分化,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改秦國的大篆為小篆,結束了文字分化的歷史。
小篆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有新的形聲會意字出現,讓文字記載更為准確精密。小篆筆畫以曲線為主,後來逐步變得直線特徵較多、更容易書寫。到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體。隸書的出現是漢字的一大進步,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今天人們書寫方式有隸書、楷書、宋書、行書等等。由於中國進行過簡化字的改革,如今的華人社會里存在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或稱正體中文)兩種主要書寫系統。

9華人社會文化

編輯

華人的社會關系是一個典型的互惠型的社會關系。通常社會關系的不同是通過類似家庭稱呼來表達的。個人與社會的聯系被稱作「關系」,而這種聯系裡面的情感被稱作「感情」。華人的社會關系通常是通過互相送禮來進行。在華人的社會關系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面子的概念和其它一些與東方人的文化有關的概念。例如與佛教有關的概念「緣分」就是其中之一。亦因此影響了華人對事情及人物的觀感,往往以利害關系來判斷事情好壞。
和其他民族、社會習慣於把個人和社會的關系比喻大小箱子關系的觀點為不同,華人更趨向於把社會關系比喻為「網」。因此,華人評價與他人的社會關系的好壞是親疏遠近而不是里外。
在中國大陸經歷文化大革命等對文化的破壞後,台灣成為保存中華文化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包括傳統的文字、地方戲劇、文物收藏、傳統節日等等。

10、傳統文化

參看中國古代文化 。
農歷 -武術-二十八宿- 對聯 - 龍 -五行學說- 八卦 -中國傳統節日- 中國古代哲學 - 儒家 - 氣- 道 -茶藝

11、傳統學科

數學 :《周髀算經》; 《九章算術》(三國時劉徽著);祖沖之; 算盤 。
天文學:天象觀察記錄, 發明觀測儀器:圭表;渾儀;簡儀;高表;仰儀,制定歷法(農歷)。
醫學 :中醫,藏醫,蒙葯。
農學 :《齊民要術》,賈思勰著 《水經注》,酈道元著
四大發明:造紙術 ,印刷術 ,火葯 ,指南針。
建築:參見中國建築 ,園林 ,廟宇 ,宮殿 ,故宮 ,阿房宮,塔 ,萬里長城 ,墓葬建築。
繪畫:中國畫 ,清明上河圖。
書法:金文—篆文—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硬筆書法 。
音樂:中國民族音樂 ,中國戲曲,傳統民歌。
手工藝:剪紙,中國刺綉.
舞蹈:古代舞蹈,周朝雅樂 ,大舞 ,小舞 ,漢朝樂府,唐朝樂舞,現代舞蹈,綵帶舞,武功 ,扇子舞 。
戲曲:京劇 ,評劇 ,越劇 ,粵劇,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
曲藝 :相聲 ,歌仔戲 ,皮影戲 ,布袋戲,南曲 ,高甲戲。
戲曲影視:中國電影,中國電影史 ,中國電視 ,中國電視史。
服飾:參見中國服飾 。
飲食:請參照中國菜。
八大菜系:川菜 (四川菜)
湘菜 (湖南菜)
粵菜 (廣東菜)
蘇菜(江蘇菜)
魯菜 (山東菜)
浙菜(浙江菜)
閩菜 (福建菜)
徽菜 (安徽菜)
筷子
教育:國子監 ,太學 ,科舉制,私塾 ,書院 ,翰林院 。
文學:參見中國古典文學 。
中國神話 。
中國寓言 。
中國典故 。
中國小說 。
中國詩詞 。
體育:象棋 -- 圍棋 -- 武術(功夫) -- 氣功-- 蹴鞠--麻將。
華夏文明的文化邏輯與「天圓地方」說存在密切關系當然,如果我們認識到井田制度的文化來源——「疆理」農業和「疆理」規劃對土地產權初始界定的作用和意義。那麼,從「天圓地方」和「疆理」農業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與文明起源的歷史脈絡是非常清晰的,而這種文化關系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賈湖文化時代。所以,井田制度的破解不僅可以解決中國夏、商、周三代基本政治經濟制度的問題,同時也可以進一步認識到中國文化與文明的起源問題。文化、政治、經濟及其制度安排之間本來就存在整體性的結構關系,只是傳統經濟學理論沒有予以必要的揭示而已。實際上,重商主義並非誰試圖擺脫就可以擺脫得了的。制度安排應當是探討文明的一條重要路徑,同時也是討論一定社會結構經濟性質的一種重要方法。宏觀價值理論的建立也許有助於這些問題的討論並得到比較令人信服的解釋,也可以為傳統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提供共同的解釋基礎。

12、范圍

中華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中華文化指有中華文化圈共同創造,繼承,延續和發展的文明,她包括東北亞,東亞,東南亞和中亞的一部分地區和范圍.這個范圍在漢朝開始形成,唐朝和元命時代達到鼎盛.狹義的指有我們國家國土內繼承,延續和發展的文明.

閱讀全文

與羌族四大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
蘿莉羊年限定 瀏覽:393
愛迪生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 瀏覽:864
供電方案有效期 瀏覽:684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