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學習創新思維與方法(大學選修課)的主要體會、感想和收獲
通過這學期對創新思維課的學習,感觸非常深刻。我了解到創新思維不僅僅教會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如何去思考、發現問題這樣一個過程。只有當你了解了這個過程,並不斷的反復去訓練,你才有可能真正領悟到創新思維的神奇,真正獲取靈感。因此不得不說,創新思維這種科學的思維方法,在我們生活中有著何等重要地位。 下面我就來談談關於學習了這么多有關創新思維方法的具體感受。首先什麼是創新思維呢:就是指一切能提出新穎的思維成果的非習慣性思維,即凡是沒有有效的方法可供直接應用、不存在確定規則的思維活動,都屬於創造性思維。在這門課上,時東兵老師進行了教學創新,經常讓同學自己選取不同的思維方法上台演講,我們學到了各種創新思維的方法及根據不同的實踐需要作出有效的選擇,減少思維活動的盲目性,提高了思維的效率和成功率。 在課堂上,時東兵老師運用生動的案例,並啟發引導同學們提出許多有趣的思考題,鍛煉了我們的思維能力。時老師分析的創造性思維的幾種策略,其目的就是幫助我們突破思維定勢。因為,我們在遇到問題時,總是喜歡習慣性地思考,跟著經驗走。例如:「狗憑著嗅覺找食物」它只知道要沿著有食物的方向,這樣一個邏輯思維才能獲取食物,卻不知有時要接近目標,反而得遠離目標的道理。還有「直線與曲線插空」我們要想知道這兩組字母的不同,我們總是喜歡沿著習慣性思維,去找這些字母的內在邏輯,就是不知道從它們的外形去尋找不同點。 突破思維定勢也就是要突破設置在你面前的一堵牆,從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新路徑、新方法。例如:1,如何將雞蛋立起,僅僅是哥倫布解題時的一種方法嗎?2,杯子里裝著空氣,為何很多人看不見?3,給你一盒圖釘幾根火柴一支蠟燭,你怎樣用最簡單的方法,將蠟燭固定在門上?在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時,因為,我們都處在思維定勢當中,導致要麼解不了題,要麼找不到簡便有效的方法。 舉第3題來說,我們通常都會想到是將蠟燭的蠟滴在門上,然後把蠟燭粘上去等等,但卻忽略了圖釘盒的潛在功能,就是改變它的容器功能,而拓展它的支撐用途,這樣小小的突破,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用圖釘把圖釘盒固定在門上,然後直接將蠟燭放進去。 我們常常把自己給限定在某個狹小的領域,個人在知覺上受到問題情景中經驗功能的局限,而不能發現其可能的或潛在的功能,以致於不能解決問題。講一個關於想像力的例子:任意給你一組詞好比 火 水 魚 蝦,問你這些東西內在的關系,或者說你怎麼把它們聯系在一起,其實火與水是對比聯想,水與魚是相似聯想,魚與蝦又是接近聯想,很多東西並不是靠邏輯推理出來的,而只有當我們去大膽想像,通過各種聯想去尋找各種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而不是只靠邏輯思維這一種方法。也許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學習創新思維,這種不同於一般邏輯思維科學方法的原因吧。 曾有一項調查:員工中最缺乏的是什麼? 百分之九十九的領導者的答案是缺乏創造性思維。二十一世紀擁有知識和信息的越來越多,這就意味著知識和信息量的價值正在呈下降趨勢,而相反擁有創造力和想像力的人,價值正在上升,愛因斯坦有句名言「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很多企業再僱傭員工的時候,領導者會用這個測試去察看候選人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你能用磚做什麼。在企業中較量的不是知識和信息,因為你能獲得這些,別人也可以獲得,真正較量的企業中靈活的創造力。或許在沒突破思維定勢沒有學創新思維時,我們一般只能想到它能用來修房子,其實它還有很多種用途。。。可是我們很少注重思維方法的學習,遇到問題也沒有選擇行之有效的思維方法來指導自己,思維技能的訓練也只有上課才有真正練到。如何去突破思維定勢, 跳出邏輯箱突破那堵牆, 想出更有效更簡便的辦法, 加強我們的想像力,通過各種聯想去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新路徑新方法呢,因此我們就不得不加強對創新思維的學習。 在靈感思維中我們了解到,一個青年工從他女朋友穿得緊身裙上得到靈感,設計出可口可樂的瓶身。如今滿街遍地是看得人們眼花繚亂的廣告,那我們何不做「廣告門」,這樣豈不是大大增加廣告的暴光率嗎。。。如果是為了好看,也可以做「水簾門」,即新穎又好看且增加店面的檔次。。。當一張書桌只能一個人做,但這時有同學想一起加入,或是家教老師得做旁邊,為何不發明一個可以向四周延伸開來的分散折疊式書桌呢。。。它既可以一個人用 也可以四 五個人一起用 多好呢!你能想像一條船和一個降落傘結合起來是什麼?答案是: 帶降落傘的船。也許聽起來很好笑,但它已經被發明並應用在實際生活中了,目的就是為了節省船的耗油量。當今社會領導者一方面要求員工大膽創新,另一方面卻沒給員工足夠的思考空間和時間,更多企業甚至鼓勵員工加班加點,讓員工疲憊不堪,認為工作時間的延長自然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其實這樣只會讓員工的創造力下降,一個疲勞的人哪有精力去「靈機一動」? 有一個公式:創造力=人×(信息+知識),所以我們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開發,同時,我們更應加強在生活中對創新思維的應用。
❷ 求讀書筆記《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普通教育學》《大教學論》《蘇霍姆林斯基的一生》
《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
假期,看了一本書——《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讀了這本書,我收獲很大。
《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這本被譽為當代教育思想發展里程碑的著作,是20世紀70年代,面對著科學技術革命與社會經濟發展新形勢向教育提出的挑戰。這是國際教育委員會在經過一年多時間對世界教育的形勢、觀點和改革的調研後寫成的,從回顧教育發展的歷史談起,著重論述了當今世界教育面臨的挑戰與主要傾向,指出關於實現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徑以及最終走向學習化社會的道路,最後論述了國際合作問題。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事、學會生存,這是報告中提出的教育的四個支柱,其核心是學會生存。學會生存是由國際教育委員會主席埃德加.富稱謹倡導的。他認為:唯有全面的終身教育才能夠培養完善的人,人們再不能刻苦地一勞永逸地獲取知識了,而需要終身學習如何去建立一個不斷演進的知識體系——學會生存。 學會生存是當前各國教育所面臨的重要任務。傳統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內容、教育目的是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要求、科技發展的挑戰、社會公害的威脅,要求教育以學會生存教育為重點,把教育當作一個長期的發展的工作來看待。終身教育的概念因而產生。教育實踐中,生存實驗的教育手段也被不斷使用。「學會生存」成為教育工作的一個熱點問題。
屢見不鮮這樣的新聞:一位萬人羨慕的北京某著名高等學府的碩士生,因為碩士論文開題報告未被導師通過,覺得無顏見人而跳樓自殺身亡; 一名前程似錦的大學畢業生,因被檢出「小三陽」未被錄用為公務員,便心存不滿而持刀闖入政府辦公室,殺害了招考人; 一個正處於花季的中學生,因某次考試成績不理想,生怕被父母責罵而服毒自盡……
人們不禁要問:現在我們的孩子究竟怎麼了?為什麼這么不堪一擊?
人人都可以說出許多社會大環境的因素,但尋根問底,最根本的則在於我們對孩子生存教育的迥異。
生存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不斷加速,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在這種社會背景、時代變革的逼迫下教會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增強生存能力已經迫在眉睫。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中國每年約有一點六萬名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約四十名孩子。觸目驚心的數字告訴我們,中小學生正處在人生的成長階段,在面對突發事故、災難時更容易受到傷害。目前在國內基礎教育在生存教育領域尚處在缺失的狀態下,我們的孩子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如何在火災中逃生?如何從容面對危險?這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提出了一個極具震撼力的口號:「學會生存!」
家庭是生存教育的第一站。抗擊挫折是生存教育的首要一環。有的父母對孩子進行「缺憾教育」,告訴孩子「世上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教會孩子生存的本領、讓他吃些苦頭、錘煉他堅強的意志,作為家庭教育的基本內容。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堅強、勇敢、樂觀、堅韌不拔,很有出息。有的父母則心甘情願地為孩子受累、吃苦,恨不得替他生病、讀書,把前進路上的一切障礙都為他掃除。過度的愛護、保護,造就的不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而是怯弱、退縮、心胸狹隘的小男人。具有健康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也應是生存教育問題中應有之義。試想,未來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人類個體作為社會人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巨大,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社會環境下,要在競爭中取勝,除了具有豐富的大腦、多元的知識、堅強的意志力以外,沒有健康的體魄和心理會是一種怎樣的情形?
現在有部分家長出於對孩子的愛,運用各種辦法為孩子選好了一條路,並預知排除掉一切障礙,從而使孩子能在順境中成長。其實這樣的做法並不明智。孩子就像飛蛾一樣,必須經過磨練才能真正地展翅飛翔,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生存下來。如果父母總是在孩子出現困難時,幫助他或者甚至於完全代替他處理所有問題。那漸漸地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對父母的依賴感,認為所有問題都應該由父母解決,而自己什麼也不需要做,從而就註定了孩子在社會競爭中的失敗者的地位。教育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學校不能和生活脫節,我們的教學達到真正理解並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能將所學的運用於生活,尤其是創造性地運用,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而實踐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因此我們應以課外實踐為憑借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正是教育在這一無止境的完善過程和學習過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教育包括培養和發展一個人全部潛能的教養過程。是人類社會向教育提出的任務。這一要求和任務沒有任何時候比現在更為迫切和必需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教師應該是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決策者,不管孩子處理問題採取的是什麼辦法,即使是最次的,對孩子也是有利的。只有在挫折、大敗中他們才會不斷吸取教訓,總結出最好的辦法。這樣才能為他們今後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打好基礎。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有展翅飛翔的那一天。《學會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有一段很精闢的話:「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發展的主體,而主體的發展只有通過主體能動的實踐活動才能實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得不到保證,主動性、積極性被壓抑,個性、創造性被束縛,主體作用也就得不到發揮,也就缺少學生的自學、自悟、自得、探討的教學現象。教育的使命就是使人學會生存。要把著眼點從教育轉向學習,從外部的「教」轉向內在的「學」,藉以充分發掘每個人的所有潛力和才能,以適應未來、創造未來,於是終身學習成為人促進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選擇。曾看到這樣7個尊重和4個贊賞,做到7個尊重:①尊重智力發育遲緩的學生;②尊重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③尊重被孤立的學生;④尊重有過錯的學生;⑤尊重有嚴重缺點的學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⑦尊重學生的想像或別出心裁的念頭。做到4個贊賞:①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②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③贊賞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④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我覺得,《學會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就是教會我們怎樣去做到這7個尊重和4個贊賞。這本書讓我們記住:「人永遠不會變成一個成人,他的生存是一個無止境的完善過程與學習過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點主要就是由於他的未完成性。事實上,他必須從他的環境中不斷學習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沒有賦予他的生存技術。為了求生存和求發展,他不得不繼續學習。」
《普通教育學》
赫爾巴特是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和哲學家西方傳統教育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發表了《普通教育學》一書此書的原標題為《從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學》全書共分三編、十四章三編之前有一個「緒論」。 以下是我對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一書做的一些摘錄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學是教育學的基礎學科 「教育者的第一門科學——雖然遠非其科學的全部——也許就是心理學。」赫爾巴特提出了心理學是教育學的基礎學科也是作為教育者必須學習和掌握的的一門學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 一兒童的管理 「滿足於管理本身而不顧及教育這種管理乃是對心靈的壓迫而不注意兒童不守秩序行為的教育連兒童也不認為它是教育。」赫爾巴特認為對兒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責任對兒童的管理是進行正常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備另外對兒童的管理不能太過。 二兒童管理的目的 「……所以為了要使那種在烈性與慾望中成長起來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會的傾向就有必要經常對它們保持明顯的壓制。」赫爾巴特繼承了中世紀的教育對兒童的看法認為兒童起初表現出來的意志就是不服從的烈性這種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為了使這種烈性不會發展為反社會傾向就必須經常用強制來壓制。 三、教學的步驟 教學過程包括「專心」和「審思」兩個基本環節。「專心」是指集中於某一主題或對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動。「審思」是指追憶與調和意識內容的思維活動即深入理解與思考把「專心」中認識的個別事物集中起來使之聯合成統一的東西。專心和審思都各有其靜止狀態和運動狀態。在此基礎上赫爾巴特提出了教學階段理論他把教學劃分為明了、聯合、系統、方法四個連續的階段。 一清楚 這是教學過程的第一步對學生而言這一階段處於靜止狀態的「專心」活動其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注意。作為教師要採用提示等直觀教學講授新教材以便使學生清楚而又明確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決於學生的過去經驗因此要使學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觀念以便向學生提供恰當的新觀念。 二聯想 對學生來說這個階段是運動狀態的「專心」活動。經過了明了階段之後學生能夠將以往的種種觀念迅速地正確再現出來並自然地引起某種聯想。但是也往往會碰到新觀念與舊觀念不相一致、與舊觀念不相聯系的情況這時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通過其他有效方式尋找某些較接近的新觀念或舊觀念去代替或調和它們。在此階段重視培養和利用良好的記憶力和想像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統 經過「聯合」階段學生的新觀念與舊觀念之間產生了一定聯系但並不系統需要學生進一步進行一種靜止狀態的「審思」活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使初步聯合起來的種種觀念進一步與課程的整個內容和目的聯合起來使相關的新舊觀念重新聯合為集團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在這一階段想像和思維表現得特別活躍並具有更嚴密的邏輯性。 四方法 這一階段學生對觀念進一步思考表現為一種動態的「審思」活動。教學過程達到系統階段並不等於觀念體系全部形成了還需要不斷充實和完善這便需要藉助實際的練習使已獲得的系統知識付諸應用使之變得更為牢固和熟練。四、訓育及其方法 一訓育的定義 「現在便容易對訓育的概念下定義了。它與兒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徵它是直接對兒童的心靈發生影響的它與教學共同的地方在於它們的目的都是培養學生。」赫爾巴特通過把訓育與對兒童的管理和教學相比較來更清晰地理解訓育的實質內涵它們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 二訓育的方法 赫爾巴特提出的訓育方法有1.陶冶。訓育與管理不同其最大的特點是陶冶性。通過陶冶使學生逐漸受影響。2.教師的人格感染。教師的形象對學生具有權威性通過教師的人格感化學生是訓育的一個重要手段。3.贊許和責備。赫爾巴特說「通過應得的贊許給兒童以快樂這是訓育的出色的藝術。」兒童、少年與青年每個年齡階段的人都須習慣於忍受其所招致的責備並保持這種習慣只要這種責備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4.建立有益於健康的生活制度。這是「教育的基礎教育的首要准備」。 赫爾巴特在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學》里提出的心理學對教育學的意義兒童的管理理論教學階段論以及訓育及其方法這些教育思想盡管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但對教育科學發展的貢獻是傑出的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借鑒作用。
《 大教學論》
1632年,《大教學論》著成。這個時代是歐洲各國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時代,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運動和崇尚科學的唯實主義思潮,一浪勝過一浪。新的思維方式日益被人們接受,然而舊的封建制度在歐洲大多數國家仍占統治地位,誇美紐斯的出現為這一過渡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他里程碑似的地位,無人質疑。誇美紐斯,連同他的《大教學論》,都是時代的產兒。 然而過渡性的時代決定了人們思想的過渡性,即使是誇美紐斯,也難以避免地被時代特點束縛。所以拜讀著作的同時,還要加以鑒別地理解,方能有所收獲。 本書主要從教育的目的與作用、普及教育思想與統一的教育制度和教學理論展開論述,完整且詳細地構建了整個教育系統。誇美紐斯通過對前人的學習還有對自身的教育實踐活動的經驗概括,使其成為理論體系,成為寶貴的財富,為後人學習借鑒。 面對當時教育環境的封建腐敗,亦深受其害的誇美紐斯痛定思痛,下定決心要扭轉這一局面。但宗教神學的世界觀還有經院主義的方法仍然束縛著人們的頭腦,改革並非易事。如何使教育的改革順理成章?誇美紐斯借鑒了「基督」的聖光使其的出現合理而且有說服力。誇美紐斯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但信仰並沒有成為他的束縛和禁錮,相反地,他突破性地將信仰化作燈塔,指引萬千群眾奔向光明。 誇美紐斯首先從宗教的角度肯定人的潛能,指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除了生存,人具備別的生物所沒有的——活力、感覺與理性,而這些是一個人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然後通過「等級原則」告誡人們「我們雖則永遠在往上爬,爬到較高的一級,但是我們仍舊往前進,絕對沒有達到最高的一層」,暗示教育中學問研究的無止境。如果一個人的心思全在智慧上,那麼研究便無止境。緊接著基督教中的「三重」又更進一步引出教育就是今生至永生的預備。而這個預備的過程則要做到「熟悉萬物;自我約束;皈依上帝」,明智的誇美紐斯就巧妙地將這三件事轉化成了「博學;德行或恰當的道德;宗教或虔信」,而這條路必然要通過教育去實現。 誇美紐斯創造性地借「自然法則」類比人類的教育過程,揭露批判了舊教育違背自然的偏差,發現了問題,從而去探索教育和教學應有的正確的理論,把人類從神權中解放出來,這在當時無疑是進步的,而且是顛覆性地變革。當然,若從現代教育的角度來講,以自然為指導是很片面的,因為人有自然屬性的一部分,但同時也有社會性的一部分。 誇美紐斯先進性地給「人」下了一個操作定義,「只有受過恰當教育之後,人才能成為一個人」。他對人的認識是科學完整的,人不是簡單的肉體存在,只有實現了潛能,表現出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這種認識對於人類的發展有著著實進步的意義,相當於現代人們常說的「提高人口質量」!與此同時,誇美紐斯還用「狼孩兒」例子引證自己的想法,我不禁暗嘆,現代流行的個例研究遠在三百多年前就已經應用於問題的研究和解決了。 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之後,那麼教育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實行最好呢?誇美紐斯又類比樹木生長的自然規律,認為教育應該從幼小的時候就要去實行,並且給出了頗有說服力的幾點原因。其一,人生無常,充滿變數,生或死,健全或殘疾誰都無法預示;其二,行動比學習重要,應花更多的時間在實踐上,而非學習;其三,一切事物的本性在較弱的時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一旦長硬,就不容易改變了;其四,上帝給了人青春的歲月,那隻合於教育之用,別的都不合適;其五,幼兒時期慾望正在沸騰,思想也很迅捷,記憶正很牢固;其六,在人身上,唯一能夠持久的東西是從少年時期吸收來的。誇美紐斯經過一番論證,得出最謹慎的辦法就是在很小的時候就去把人形成到合乎智慧的標准。 可在誇美紐斯所處的時代,並非任何人都可以接受學校的教育,更別提在什麼時候開始學習了。學校是富人權貴的專利,貧窮的廣大人民無權進入,只能從事體力勞動。誇美紐斯對這樣的情況深感痛心,他堅持,被排斥的人當中一定有極優秀的人被糟蹋、被扼殺,這不是個人的損失,而是國家的損失!所以他提出青年人應該受到共同的教育,不分貴賤,還大力號召群眾一道說服當權者實施普及教育,表現出了極大的民主主義精神。 除了地位的不平等,誇美紐斯還指出當前學校教育體系的不科學,並提出了具體嚴謹的改革措施。在學校,青年人都能學到一切可以使人變成有智慧、有德行、能虔信的科目;所實施的教育不用鞭笞,無須嚴酷或強迫,要盡量溫和輕快自然;教育絕不是虛偽的、表面的,而是真實的、徹底的。誇美紐斯對教育體系的闡釋近乎完美,是一種純粹的教育理念,沒有世俗,沒有功利,這是現代教育急需學習的地方。片面最求升學率、美化學校名聲,讓教育摻雜了太多的虛偽和浮躁,教育不再是純粹為了智慧、德行,而是利益。舉個例子,小學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臨近期末考試,班主任(語文老師)就會頻繁占課,自然課、思想品德課統統讓位,進行考前「輔導」,目的就是為了讓整個班級取得好成績,不難猜到,這和老師的年終獎金也許是直接掛鉤的。這明顯就是對科目的不平等看待,自然和品德的提高對人綜合素質的提高非常重要,可是從小學開始孩子們就被灌輸了這種副科不重要的想法,導致後來越發地對此類科目的不重視。社會經常感嘆年輕一代品德素質差,究其原因,上述的這種情況可能首當其沖吧。 有了教育的基本框架,誇美紐斯接下來闡述了幾個教育理論——自然適應性原則、教學量力性原則、直觀法則等等,在此我只談談對「教學量力性原則」的體會。之所以特別關注這個理論,是因為我曾經一直對於現代教育的一個現象非常不解,那就是,在全球性的奧數比賽中,中國經常是無懸念奪冠的國家,但在全球性的學術研究(數學方面)中,經常活躍的卻是美國等本被甩在身後的國家;考完「雅思」准備出國的學生,也常訝異其中數學部分的難度之低,之後在學術領域的發展卻不盡人意。當我看了這部分的內容之後,我似乎有些明白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就出自「不自量力」。 誇美紐斯在這一部分明確指出,教學工作要適合兒童的年齡、心理特點還有其承受能力。 具體內容如下:教學內容必須適合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水平,不可超過他們的理解能力;教學進度要適合兒童的接受能力,不可使他們負擔過重;教學方法要適合兒童的年齡、心理特點,使教學來得「容易」「輕快」;教學科目要適合兒童的天性,因材施教。其實現在發展心理學很大程度也是圍繞「適宜」這個發展程度展開的,但誇美紐斯能在那個時代做出這樣的近乎科學的安排實在難能可貴。我的理解是,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相應的生理發展作為基礎,兒童時期從生理心理兩方面都是發育的初始階段,更多應該進行的是抽象能力如想像力還有性格的培養,而不是把知識一味地灌輸給還沒有成熟接受能力的兒童。 回到剛才那個問題,就拿中美兩國對比來說,中國的初等教育一直重視的是知識的積累,缺乏創造力等能力的培養,而美國卻恰恰相反,從這個角度不難理解,為什麼比賽中國行,而研究卻不及美國的原因。現在國家也一直很重視這個問題,但決心大於成效,我們也應該秉承誇美紐斯用於革新的精神,發現了問題就要毫不遲疑地去解決問題,即使要排除萬難,也必須將教育革命進行地徹底才行。 讀完《大教學論》,我在感嘆誇美紐斯偉大的成就的同時,也更深刻地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不單單是知識的傳遞,德行的培養、行動能力的鍛煉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不只是存在於學校,它還應滲透到社會生活中,因為教育最終的目的是是人類能夠使用從教育中獲得的東西。書中傳遞的教育智慧還有很多,除了上述內容,還有分科教學法、紀律教育、統一的學校制度及教學計劃等,甚至還涉及了學校經費如此細致的問題。我想,寫到這里不是結束,而是認識教育、理解教育的開始,真正的開始。
《蘇霍姆林斯基的一生》
這本《蘇霍姆林斯基的一生》,是一篇傳記體人物小說,不是學術專著,甚至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人物傳記。但是,本書的作者曾親臨帕夫雷什中學,和工作、學習中的蘇霍姆林斯基親密接觸,並與之促膝長談。因此,盡管是一篇小說,但它還是能夠比較忠實地再現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人生。而且,由於它是藝術地再現蘇霍姆林斯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更具有感染力,可讀性更強,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蘇霍姆林斯基出生於烏克蘭一個貧農家庭,52歲的一生中,35年獻給了家鄉的中小學教育事業,其中任帕夫雷什中學校長23年。任帕夫雷什中學校長期間,進行了大量的教育實驗,讓這所農村中學成了國內外著名的教育實驗園地。他不僅影響了一所學校,蘇霍姆林斯基還通過他的實驗,他的著作,他的教育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他一生著作甚豐,有四十一部專著,六百多篇論文,一千多篇童話和故事。他的論著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相繼在我國翻譯出版的有《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帕夫雷什中學》、《要相信孩子》、《給兒子的信》、《公民的誕生》等。這樣一位偉大的教育家,甚至在他成為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和世界知名學者之後,他還始終留在農村學校工作,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蘇霍姆林斯基深信,要當好一名校長,就必須一天也不脫離學生和教學。他明確地提出了口號:到學生中去,到課堂中去,到教師中去。他身為校長,還兼了一個班的班主任,從一年級一直跟到該班學生畢業。他全身心地熱愛學生,殷切地期望他們每個人, 都成為優秀的公民。 他愉快地同學生一起活動,一起學習, 探索各年齡階段學生的個性、心理和精神生活的發展規律。 經他長時間直接觀察的學生達三千七百多人,他還為每個學生寫了觀察記錄。他堅持在教學第一線工作,擔任一門課程(語文、物理或歷史等學科)的教學,像其他教師一樣批改學生的作業。他把幫助和培養教師,看作自己的主要任務之一。他每天都要花兩個小時去聽課,對所聽的每一節課都要進行分析,在連續聽了十幾節課後進行整體剖析。他為青年教師上公開課,與他們談話,要求他們多寫多讀學術性文章;要求教師關心學生的成長,了解學生 精神世界的發展和精神生活。他把全校教師團結成一個優秀的教師集體,這是帕夫雷什中學取得成功的有力的保證。帕夫雷什中學原本是一所極普通的農村 學校,由於蘇霍姆林斯基不懈地進行教育改革和試驗,使之不僅成為蘇聯的優秀學校,而且被看作當代世界著名的實驗學校之一。
蘇霍姆林斯基數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地工作,把全部心血傾注到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上。他在工作崗位上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並獲得了博士學位。他以帕夫雷什中學為實驗基地,同時也廣泛研究其他學校的經驗,孜孜不倦地鑽研教育理論,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研究教育的新問題,提出自己的新觀點並做出新的理論概括。他全面探討了普通教育的各個領域,提出了使青少年全面和諧發展的理論。蘇霍姆林斯基主張個性和諧發展,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他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蘇霍姆林斯基是千萬教師的偶像。如果說,在這之前,我們對他的崇拜是因為經常聽到他的名字,而肅然起敬,那麼,我們還希望在更多的了解他之後,於崇拜之上多些親切。
❸ 急求!!!一篇大學思修讀書筆記!5000字左右!!!!!!
緒論緒論緒論緒論 珍惜大學生活珍惜大學生活珍惜大學生活珍惜大學生活 開拓新的境界開拓新的境界開拓新的境界開拓新的境界 第一節講了我們應當如何去適應人生的新階段,即大學生活。我認為這一節編排的很好,通過講述大學與中學比較的學習,生活,社會環境的變化,使我們對自己為何不適應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令剛入學還不熟悉環境的同學們心理得到緩沖。隨後具體講了如何克服種種不適應,漸漸融入大學新生活的方法,有遞進感覺,編排合理。同時在講我們應當勤奮時候,引用了韓愈的名句,值得鑒賞引人深思。 第二節講的是我們肩負的歷史新使命。這一節我認為寫得過於籠統了。雖然是由我們的使命寫起,但漸漸地使命就被縮小到了歷史使命,使人覺得略有不妥。層次很好,由個人上升到了國家,清晰明了。 第三節是教我們如何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一課,關於理論的學習往往使我們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這是我們想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最根本理論。這節課以理論為主,所以可能較為枯燥。應加入點具體東西。例如我們的先輩們是如何踐行黨員的先進性,如何踐行了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可以使我們更加清楚地了解了理論的實際意義。 第四節講的是「思修」課的意義和方法。我認為這節課安排的位置並不合理。接觸一門新的課程時我們往往不了解應如何進行有效率且較為正確的學習,我們迫切地需要這節課來幫助我們適應新的課程。故我認為這節課應該提到前邊講。其中的學習思考部分出得非常好,討論的內容是我們所關注的,而且內容也是從文中可以領悟出的,使同學們可以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故我認為應多出此類題型加深同學們對課題的理解。 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 追求遠大理想追求遠大理想追求遠大理想追求遠大理想 堅定崇高信念堅定崇高信念堅定崇高信念堅定崇高信念 其中第一節的主要內容是理想信念與大學生成長成才。這節課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以理論為主,高中時候作為理科生,我們政治課的基礎較為薄弱,理論知識一多有時候就難以理解了,故認為第一部分的內容出得過難。第二部分相比之下就較易理解了,語言通俗並且解釋詳細,編排的較好。 第二節的題目是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以馬克思信仰為引入,繼而闡述了我們的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層次清晰且有條理。 第三節是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橋梁。我認為這個題目設計的不太合理。同一章節里前兩節的內容題目主要以理論名稱為主,最後一部分卻使用了比喻,顯得略微突兀。但是這節課的內容非常精彩,引用了許多名家言論為標題,內容豐滿而且文字優美,不僅對思想的深化有益處,同時也可以給同學們文學的欣賞。其中對於大學生實現理想的根本途徑闡述清晰,引人深思。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繼承愛國傳統繼承愛國傳統繼承愛國傳統繼承愛國傳統 弘揚民族精神弘揚民族精神弘揚民族精神弘揚民族精神 總體而言,我認為這一章和下一章的位置安排的有點不妥,遠大理想中應當包含愛國精神和民族精神。單提出來有強調意義,但是結構上就顯得較為空泛,故認為應並入上個章節。 第一節內容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了解了傳統我們才能有更新的進步,所以第一節的內容是很重要的,具有奠基的意義。就內容而言,我認為比較理論化,很難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大家都喜歡有情節的章節,所以應適當加入英雄先輩的光榮事跡。例如他們是怎樣愛國的,以何種行動表現了他們對祖國的愛與憧憬,再由此加深議論我們應當如何以實際行動向他們學習,使愛國主義的傳統精神得到延伸。在此有實際例子更有助於我們的理解。 第二節課的題目是新時期的愛國主義,從時間上講,與第一節有了非常合理的過渡,故我認為設置的非常好。其中的一個部分是,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有祖國,其中引用了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的光榮事跡。這個例子我認為使用的非常恰當,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了什麼是新時期的愛國主義。同時錢學森先生的事跡我們也較為清楚,只是現在錢老已逝,此例子應做個最終修改。 第三節講的是做忠誠的愛國者,這節是很有必要的,從理論上升到了如何以實際行動表明我們的愛國心。但是內容寫得過於空洞,沒有聯繫到我們身為大學生的實際生活,應最後落實到作為一名大學生,如何以自身行動踐行對祖國的真摯愛意,以及成為一名合格忠誠的愛國者。 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領悟人生真諦領悟人生真諦領悟人生真諦領悟人生真諦 創造人生價值創造人生價值創造人生價值創造人生價值 第一節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第一部分是世界觀和人生觀。書中寫道:「人生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此處重點是人生觀,所以世界觀的內容應當略略地帶過,而不應該放在小標題中。此段中引用的馬克思的話使我們對人的本質有了初步的正確了解,放置地合理當……」,之後又從反面,即「反對……」論證了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怎樣的具體行動做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第二節的題目是創造有價值的人生。我個人認為這一課的位置安排的有點奇怪。上節課的最後已經講到了我們應如何以高尚的人生觀指引人生軌跡,此處又重復講到類似內容了,有點重復的感覺。應當提到上節課,組成一節或者將上節課的實際行動指導方法安排到這里組成新的一節整體的課。 第三節是科學對待人生環境。這節課的內容是非常實際的,我認為這個寫的非常好。首先我們應該由自身做起,自己先做到身心的和諧,先調節自己的社會觀人生觀,保持一個積極的人生心態和正確而陽光的人生目標。其後我們才有精力以及條件去促進個人和他人的和諧。與他人相處,尤其是宿舍的姐妹兄弟們是對於剛剛適應著集體生活的我們而言很不習慣的一件事。我們應不僅學會競爭,同時更要學會合作以及互助。這里的講述給我很大的啟發,團結才是力量,這個道理的提出使我們又團結到了一起,成為了一股更加溫暖而強大的前進動力。最後才是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一個小小的過渡遞進使得這節課的內容更加豐滿且符合邏輯。同時也揭示了我們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們對於大學生活的不解與對於社會的茫然不適,使我們的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綜上所述,我認為這是非常好而且很有意義的一課。 第四章第四章第四章第四章 加強道德修養加強道德修養加強道德修養加強道德修養 錘煉道德品質錘煉道德品質錘煉道德品質錘煉道德品質 第一節道德及其歷史發展講的內容是很抽象的,其中道德的起源 與本質的內容最是難以理解,而且較為枯燥,難以吸引同學們仔細研又有解釋意義。後邊部分中簡述的我們應當怎樣做,即「人生應讀。我認為如果在此處添加一些小常識,例如道德的概念是何時由誰提出的,或者各個思想家對於道德的不同觀念等等……以此可以吸引同學們對於這節課內容的學習興趣,調動大家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擴展了我們的課外知識。關於道德的功能以及作用,我認為應當放在道德的歷史後邊,以此優化課時結構,畢竟歷史知識應放在前邊,最後才講意義及影響是我們適應的常見模式。 第二節的內容是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這和第二章的內容重復了,所以有不協調的感覺,而且小部分內容安排也並不合理。我認為應該先寫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然後再介紹我們繼承弘揚優良傳統的重大意義。順序的不同會給同學們不同的感受,先講清什麼是優良傳統再講我們繼承和弘揚的偉大意義可以使人更易接受,同時也更有動力以實際行動表明對這節課程的理解。這里關於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介紹寫的可以說是非常精彩,引用了很多經典且具有思考意義的名句,古人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傳達。語言朴實低調但有含著華麗的意味,使我們提起了學習的興趣。 第三節是弘揚社會主義道德,高中時候選的是理科,所以理論知識方面比較淺薄。這節的標題就很難理解,我們沒有學習過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知識,猛然冒出這個概念比較難以接受。故認為這節課的內容過深。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內容佔得比例也過大了,這一部分高中時候作為重點學習過,此處的重復容易使同學們喪失學習的興趣,應適當添加其他內容來進行平衡,或者在榮辱觀的內容中添加具體事例,讓同學們除了對於理論有個很好的掌握,也學習到具體的行為指導。 第四節的內容是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我國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內容比較長而且空泛,應舉實例進行解說,不然同學們很難理解。第二段的大學生誠信的解說就比較詳細了,小范圍的理論知識我們比較容易理解。個人道德修養部分是我們應該著重學習的部分。這里的理論知識比較多,但是解釋也很詳細,所以我認為編排的非常合理。如果可以適當加入我們感興趣的話題事例就會更有吸引力,使得同學們更有學習的興趣。 第五章第五章第五章第五章 遵守社會公德遵守社會公德遵守社會公德遵守社會公德 維護公共秩序維護公共秩序維護公共秩序維護公共秩序 第一節是公共生活與公共秩序,這個題目概括的簡介明了,點明了我們所居住的公共環境的特點及營造和諧生活特點的。而且內容寫得很靈活生動,是我認為編排的比較好的一段。簡單但不淺顯的內容也使我們的思想得到了升華,讓我們了解到了維護公共生活的基本手段。 第二節的內容是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這幾課的題目即可看出,這是個較為正式嚴肅的課題,我們從中也學到了很多。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若能放在特點前可能會感覺比較和諧。內容部分比較容易理解,都是很平實易懂的語言,而且也是我們最應該做的,有個遞進的感覺,很合理。網路社會中的道德要求是包括在社會公德的實踐中的,故我個人認為這里應該將網路社會的標題層次降低,放到社會公德的實踐中去。這里的網路知識中,少了我們也應有警戒心的部分,為了引起同學們的重視,這里應當適當添加大學生們因為網路上當受騙的案例,以此警示同學們網路的不真實性。 第三節的內容是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規范,其中板塊的安排很合理。由定義引入介紹,繼而過渡到具體事例,把較為籠統的題目適當地具體化,有松有緊。我特別注意了其中的幾個法律規則,有條理而且描述清楚,最重要的是選擇的事例基本是同學們所關心的,所需要注意而且容易被忽視的。故我認為這節課的內容很充實,若裁減掉任何一個小的章程都會顯得欠缺完整。 第六章第六章第六章第六章 培育職業精神培育職業精神培育職業精神培育職業精神 樹立家庭美德樹立家庭美德樹立家庭美德樹立家庭美德 這個標題我並不很理解,為什麼要把職業精神放在家庭前。我們工作的目的就是生活地更好,獲得一個更加和諧溫暖的幸福家庭,所以如果把樹立家庭美德放在前面可能會讓同學們感覺更有親近感。 第一節講的是職業活動中的道德與法律。這里我認為講的較為籠統。如果講一些具體的實際例子,比如身為教師有怎樣的職業道德,或者身為醫生、律師又有怎樣的特殊道德等,以此讓同學們對職業道德的區別和特點有個新的理解。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很基礎的,我們應當做到的是更加努力地工作,並且自覺地培養法律知識,這個在這一部分的最後有提到,身為大學生的我們應當如何做。我認為這是這節課的亮點。我們所關心的不只是大部分人是如何,更多的是關於我們自己,關於我們身邊的生活。 第二節的主題是大學生的擇業與創業。這節課正是我們所關注的,由我國的就業形勢開始講起,繼而講到我們應當以怎樣的態度擇業、創業,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中提出,我們應當有敢於創業的勇氣與思想准備,當然最重要的前提是我們要有創業的前提。現在很火的青春偶像劇《奮斗》、《我的青春我做主》等,使得同學們對於自己創業奮斗有了很片面的見解,很多人認為我們有了創業的決心就等於已經成功了一半,可是實際上,我們距離成功還差著實踐和勤奮。應該就這一很熱的社會現象作出解釋,提醒一些眼高於手的同學們作出實際而且正確的就業選擇。如果書中能加入這一部分的內容就可以使同學們更有親近感,而且書的內容的更新也對於我們學習的改進有幫助。 第三節的內容是樹立正確的戀愛婚姻觀。這對於我們大學生而言是很重視的一課。許多同學由於初高中的忙碌壓抑而盲目決定要談戀愛,到了大學這個較為自由的環境往往就會把持不住自己,有時候並不是因為真的喜歡,所謂的「愛」只是一時的沖動和麻木,許多同學也因此釀成了大錯。書中把戀愛婚姻觀進行了升華,愛情與人生的理解非常深奧,它的本質與人生價值的對比在文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其中提到的大學生片面的愛情也是很好地解說了我們現在的狀態。婚姻和家庭的話題就距離我們比較遠了,但是我們仍然應當提前學習這一知識理念,這里的描寫很具體,內容也很生活。總而言之,這一章的內容還是比較有意義的。 第七章第七章第七章第七章 增強法律意識增強法律意識增強法律意識增強法律意識 弘揚法治精神弘揚法治精神弘揚法治精神弘揚法治精神 第一節的內容是很嚴肅的,引領社會主義法律精神。在這里我們不僅學習到了如何理解社會主義法律的內涵,也對法律體系有了一定的了解。法律體系的部分由於比較復雜,敘述較長,所以我們有時候較難記憶。若可以繪制一個關系表格,逐層遞進,將各種法律用大括弧鏈接,可以使我們對其中的包含關系有更好的了解與記憶。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運行時較為枯燥的一部分。大多數同學的想法是這個內容是不必要的,可實際上這個內容是很有指導建議意義的,對於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條件。故認為應當將標題做的更加吸引同學注意,從而加深同學們對這節課程的學習。 第二節是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我們對於社會主義法治觀念這個詞並不陌生,只是其內涵仍需我們學習推敲,文中對於這個概念的解釋可謂非常詳細,我認為這個部分是很嚴謹的一部分。 第三節的內容又是有關於我們實際行動的指導內容了,增加國家安全意識。這一節課的內容較為充實,但是我還是認為加些實際例子有利於我們的理解,同時也可增加內容的可信性。 第四節是加強社會主義法律修養,這是關於我們思想道德提升的一節課,舉了很簡單的例子:欠債還錢,以此展開論述,我認為這是很合理的教學方法,畢竟我們還是不很明白理論含義,以簡單而實際的例子說明,又助於同學的理解記憶。 第八章第八章第八章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了解法律制度了解法律制度了解法律制度 自覺遵守法律自覺遵守法律自覺遵守法律自覺遵守法律 第一節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基本制度,這里的內容都是比較固定的內容了,因為法律的章程並不會做大規模的改變,嚴謹就好。文中對於原則制度的講解細致科學,有很強的科學性,故認為設計的很好很嚴謹。公民的基本義務權利部分雖然不全面,可是其中的熱點話題以及我們的困惑點都有很好的解說,選擇清晰,有重點。 第二節的內容是我國的實體法律制度。這是個比較正式的課程,主要以介紹法律章程為主,故內容較為確定。敘述清楚層次清晰。 第三節的題目是我國的程序法律制度,這也是我們關注而不很了解的內容。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可以學到民事、行政、刑事的法律訴訟制度,使我們對於法律制度不再陌生,遇到問題知道應如何解決。認為編寫的比較合理且有意義。內容充實過渡自然嚴謹。 結束語結束語結束語結束語 立志做社會主義四有青年立志做社會主義四有青年立志做社會主義四有青年立志做社會主義四有青年 這里的最後總結充分帶動了同學們的激情,使我們對於未來的期待有了光明的嚮往,總結了我們的目標,使我們又一次堅定了信念,寫的很好。 總體看來這本書編寫的極為用心。我認為如果有些適當的小例子會更好。2008年的很多事情也應當計入。例如汶川大地震時候人民們所表現出的愛國情懷以及大無畏的犧牲精神,都是我們學習的目標。另外,如果每章結束後,單提出一頁列取這一章的重點知識,應該可以令同學們的學習更有條理。 通過閱讀全書,我也受益匪淺,希望以後仍有機會閱讀此類書籍。
❹ 關於自主學習,新課標的讀書筆記
新課程實施多年來,教師和學生收益匪淺。我覺得最大的收獲是: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數學的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加強,教學民主化,課堂上師生互動、交流、合作探究和歸納加強了,同時立足基礎,抓好雙基,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創新意識,促進了數學質量的提高。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也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要成為終身學習者
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課程目標,其自身必須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學習者」。
1、要學《課程標准》,理解新課程的目標,准確把握課程功能、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實施、課程評價,把握新課程的精髓。例如,新課程中刪減或增加了一些知識,作為中學數學教師首先要了解減去什麼,增加了什麼,其次對新的教材體系中的新內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對新內容,應分析為什麼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樣教學能體現新教材的意圖,防止范圍,難度失控。對應用性和實踐性的要求,應給予充分的重視。對刪去的內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識點是內容刪去了,但其思想可能還會有所體現。
2、在初中新課程中新增設了「數學實驗室,數學活動,課題學習」這三個模塊。這些內容的增設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所以教師自身應具備寬厚的基礎知識和現代信息素質,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結構;有開闊的視野,善於分析綜合信息,有創新的教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方法和以創新思維培養為核心的評價標准等。從課程改革來看,新的初中數學課程標准中,將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識內容。為了適應教學,中學數學教師應通過自學或培訓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其次,通過報刊,雜志等收集有關的教育教學資料,充實知識。
3、教師要在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上,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識,還要學習與提高對人的認識,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識,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使自己不僅會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與風格。現代教師不再比喻為「一桶水」,而應當被比喻為「一條不斷流動的河流」,「裝滿一桶水,享用一輩子」的思想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二師生之間和教師之間要積極主動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
1、師生合作
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被認為是知識傳授者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朋友式的關系,營造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創設師生「對話」的情境,使學生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寬容,形成自主自覺的意識、探索求知的慾望、開拓創新的激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關系,以達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識建構的目的。
2、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課程中要開設數學實踐活動課,由於綜合實踐活動課包括的知識的內容很廣,有信息技術、各種專業知識、科研方法等。因此,對絕大多數教師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幾乎很難獨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該課程的教學指導工作。這就要求教師從個體走向合作,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它相關學科,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對學生的活動課指導。在教育學生學會合作的同時,教師首先學會合作。
三教師要成為學生的促進者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有五大內涵:知識體系的構建者,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學習過程的激勵者,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育的本質回歸到「立人」上。教師的角色轉變到「促進人的發展」上,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所以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與新課程的理念相適應的。
1、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注重知識主線的突出,將以函數思想為主的代數知識,以平面的基本關系為基礎的幾何知識和以在生活、生產實踐中廣泛應用概率統計初步知識連成一條「數學基本方法——式——方程」和「不等式——函數——平面圖形——概率」這樣一個平面式的知識網路,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2、在數學課堂上,當學生在觀察、討論時,教師並不是清閑的,而是積極地看,積極地聽,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同時教師還應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採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熱情更加高漲。
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是智力發育低下的學生、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被孤立和拒絕的學生、有過錯的學生、有嚴重缺點和生理缺陷的學生,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激勵每一位學生,面對學生的活動成果,教師應喜出望外、贊嘆不已:「科學的發現總是屬於孜孜不倦、頑強探索的人」;面對學生的創新想法,教師應不恥下問:「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麼想出來的?」面對學生的暫時失敗,教師應熱情引導:「換個角度想想,說不定會柳暗花明呢。」同時還特別應處理好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贊賞每一位學生對學習內容中的知識的質疑和對老師的超越。這樣,學生始終處於被激勵的氣氛中,能夠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學生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4、傳統意義上培養學生的能力,主要是體現在解題能力上,而新課程特別強調「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過程性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各種數學能力。
5、學生正處於人格塑造和定化時期,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審美情趨等都會受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數學教師的言傳身教,決定了其人格對學生人格的形成有「潤物細無聲」的功效。這就要求中學數學教師按公民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去塑造自我,實現「超我」。
四立足基礎,抓好雙基
雙基是學生發展的前提,是能力提高的先決條件,就當今中考而言,雙基仍然是主要內容,在實驗區試卷中也不例外。所以要加強雙基教學,尤其要加強數學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則等方面的教學。但在實施雙基時,絕不能機械記憶和簡單重復,搞題海戰術。要側重於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利用雙基解決具體問題,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基礎知識本身,還要揭示它的本質,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掌握蘊涵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
五以學生為主體,注重能力提高
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學生的內驅力非常重要,以學生為主體是獲得好的數學效果的根本保證,任何脫離學生的實際認知特徵的教學行為都是事與願違的。在教學中,有的不要包辦代替,特別是當前的中考試題,靈活多變,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最終目的,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鼓勵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全方位參與教學,把學生在例題和習題解題過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來,長期以往,學生在這些經歷中慢慢學會了思考,變得靈活機智。
六面向全體學生,提高數學素養
在應試教育面前,我們的數學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抓尖子生,忽視「學困生」的現象,這即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嚴重影響著整體數學素養提高,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重心下移,從最後一名學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漲船高」,學生智力存在著差異這是客觀的,我們要分層要求,使每位學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礎上提高,獲得成功。
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生產實踐,所以在教學中聯系生活背景講解數學;使學生感悟到數學就在日常生活中。這樣,一方面學生會主動聯系身邊的實際問題來學習數學,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使他們認識到數學的實用性。
七克服思維定勢,推進開放探究
學生在做題時,往往會出現套路,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是很大程度上的歸納和模仿練習造成的。特別是綜合復習階段,老師習慣把一些問題分類整理、歸納已介紹解題的一般方法,如列方程組解應用題按工程、行程問題等進行歸類,幾何證明按角、線、乘積等進行歸類,實際上這樣學生是歡迎的,因為方法便於接受。效果也比較明顯,但這樣做容易產生思維定勢,再加上經常性的模擬練習,對一些問題的解法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模式,一旦題型變了,就束手無策。在教學中要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要選遍一些因思維定勢而出錯的題目,以引起學生的注意,還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逐步滲透具有開放性和探索性的問題,使學生都能給出自己對問題的理解、解答。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八教師要有創新意識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新課程中,增設了培養學生的素質的內容。這些內容要求教師要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組織教學,因此,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要能夠推崇創新,追求創新,要善於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使思維具有前瞻性和獨創性。總之,教師要有創新的教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創新思維培養為核心的評價標准,善於創設「創新的自由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園地,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式。
總之,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新課程實施,而教材和教師是新課程實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還要我們教者細心揣摩發現與數學背景相關的素材,使教學內容不斷豐富,日漸完善,同時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方法充實自己,不斷總結自己的課堂教學,改變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新課程的實施中出現一些問題在所難免,只要我們勇於實踐,不斷探究,我們就能克服前進道路上不斷發生的問題,真正做到「用科學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激情去感染學生,用聰明智慧的火花點燃每一位學生的數學之光」。
❺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讀書筆記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導。理想信念為人生提供目的和意義,為人生指明追求的目標和前進的方向。
大學生應該如何確立自己的理想信念?
一要把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結合確立。二把個人的理想信念和社會的理想信念結合確立,個人的理想信念不能脫離當代中國的社會現實。三學會對不同的理想信念進行辨別和選擇。
轉眼間我們就已經踏入大學的校門,大學是知識的海洋,人生的理想將在這里確立,未來的發展也即將在這里得到奠基,所以我們必須好好把握這個機會,來爭取更多的知識和本領,讓自己能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好。大學是一個新環境,注重的就是獨立思考和生活,無論是學習、交友乃至認識社會和人生,都需要更多的依靠自己的思考、判斷和選擇。因此,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讓我們更好的面對未來。
1.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意義
從青年大學生自身發展狀況看,青年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大學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的來說,社會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思想還不夠成熟,還存在有明顯的知行脫節的現象。比如在成才問題上,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成才願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奮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的決心和恆心。這就需要在學校教育和引導下,不斷學習,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完善自己。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課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經驗總結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大學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質修養和心理行為訓練的系統理論和知識。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對於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素質和思想認識水平,幫助大學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營養,獲得真、善、美的心靈啟迪,不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青年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看,當代大學生正處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歷史條件下,正置身於利益主體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價值取向多元的歷史背景中。一方面,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極力通過多種途徑加緊進行思想和文化滲透,在對我國大量輸出的書刊、影視、電子游戲、電腦軟體等精神文化產品中,宣揚資本主義價值觀,同我們爭奪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目前社會上出現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及各種社會丑惡現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帶來許多負面影響。特別是在電子信息網路廣泛覆蓋的今天,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以網路為載體,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聲勢大、難於控制的特點,對青少年影響極大,對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對此我們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僅要從治理社會大環境入手,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而且,要從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課,對大學生進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艱苦奮斗創業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實踐證明這是一個有效的措施。它對於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抵禦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及資本主義、封建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使這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所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2.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方法
由於思想道德修養課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而且有一定的理論深度,要想學好它,掌握它,並用於指導人生,就必須要有科學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
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的學習。毛澤東說過:「主義譬如一面旗幟。」科學的理論就像一面引導千軍萬馬朝著正確目標沖鋒陷陣的旗幟。思想道德修養課動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回答和解決在青年學生中具有普遍性的「熱點」、「難點」問題,形成了一整套思想道德修養理論。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首先要認真學習它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掌握其精神實質,從思想深處真正認識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認識到我們社會所倡導的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人生價值觀與人類社會真、善、美相統一的終極價值目標的指向是相吻合的,並能真正理解這種人生價值觀的價值。這是學好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基礎,它對於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理論素質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青年大學生要學好思想道德修養課,不僅要掌握其基本理論和觀點,而且還要注重運用這些觀點,分析認識現實問題,理論聯系實際,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這對於置身於社會轉型期,面臨著多重價值體系選擇窘境的當代大學生來說,尤為重要。理論聯系實際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聯系改革開放的社會實際,一方面是聯系自己的思想實際。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主要是指青年學生要學會運用課堂所講授的理論去分析和認識現實社會生活中紛繁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等現象,去比較和評價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並在分析與比較中,在評價與鑒別中選擇和確立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的政治方向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第三,要注重知行統一,在踐履中學習。知行統一,強調踐履,這是由思想道德修養課的特性所決定的。思想道德修養課利用課堂教學等形式,與大學生共同討論應當怎樣做,為什麼這樣做,以及怎樣做的道理。大學生通過學習討論掌握了這些道理,就謂這「知」。但獲「知」並不是思想道德修養的最終目的,獲「知」的目的是為了「行」,是為了「踐履」。中國古代思想家早就指出,「不行不為真知」。因此,知行統一,注重踐履,就成為這門課的重要特點。這就要求大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要注重知行統一,堅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邊獲知邊踐履,在踐履中進一步加深對「知」的理解和認識,真正做到知行統一,從而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境界,達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在學過這本書以後,我想我們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讓自己學到更多的東西,能在以後的生活工作的取得更好的成就。青年一代的我們要爭取成為「四有」新人,所以我們應該在大學中加強修養、磨練意志、砥礪品格、陶冶情操,培養良好的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
❻ 初中生物教材讀書筆記 以知識點為主
中學生物學課程的新理念
一、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
面向全體學生是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首先要確立的一個理念。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使這個理念變為現實。
1、尊重每一個學生
教師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善意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心聲,關注他們的發展,促進他們的發展,承認他們的發展;同時又要尊重他們的個性,創造條件促使其個性得到發展,使其特長得到充分發展,既成為一個獨特的人,又成為各方面素質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
2、給每個學生提供同等的學習機會
這是促使所有學生均衡發展的重要條件。提供同等的學習機會,就是使得每一個學生都有均等的機會參與各種學習活動;提供同等的學習機會,就要使得每一個學生有均等的機會進行思考、實踐和交流。
3、對每個學生的教學資源分配應該公平
這是保證學生學習機會均等的可靠保證,教學資源如果分配不公平,所有學生學習機會均等就是一個空話。
4、實現課程內容多樣性,滿足不同學生需要
一本教材要按照不同學生的需求,安排不同層次的內容,教師教學過程中在教材處理上、內容補充或替換上、內容呈現的程序和手法上、教學模式和學習活動的選擇上都要照顧不同學生的需求,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解決他們存在的實際問題。
5、真正落實因材施教的原則
這是教育學中一條十分重要的教學原則。只有真正落實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全體學生才能都得到充分的發展。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興趣、不同的思維方式。只有採用不同措施才能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6、對每一個學生的評價必須公平
評價是學生學習的促進因素,也是學生學習的制約因素。公正的評價能促使學生的反思,促進學生發揚優點,積累經驗,克服缺點,逐步發展;不公平的評價,則會嚴重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誤導學生,阻礙學生的進步和提高。
7、使每個學生通過學習都得到發展
這是面向全體學生理念要達到的最終目的,也是我們要時時刻刻把握的目標和方向。
二、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理念
科學素養不僅僅是知識概念,還包括科學的態度、情感、價值觀,包括科學過程技能和科學方法,包括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審視自然界的特有的思維角度和思路。全面的科學素養只有通過探究性學習才能獲得。
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強實驗教學,不僅要重視實驗結論,更要體驗實驗過程,以切實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❼ 怎樣研究一個問題的可行性,創造性
一、寫一下開題報告:為什麼選這個探究性問題,背景介紹,可行性分析,研究意義分析、研究進度安排中期匯報:進度匯報、經驗教訓總結、下階段目標結題報告:數據、圖表、結論、分析、社會意義下文轉載供參考:初中化學自主探究性學習的研究報告(一)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經濟的全球一體化,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的更新和膨脹,使人們對學習有了新的認識,終結性學習正被終身學習所替代。第三次全教會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精神。」探究性學習是與接受性學習對應的一種學習方式,化學學科中的探究性實驗更是體現探究性學習精髓的一種有效途徑。基於以上原因,我們課題組提出了「關於中學化學自主探究性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旨在將學習地看作是獨立獲得問題的解決,讓學生掌握探究思維的方法。這種學習過程是有意義的學習過程,符合中學生認知特點和心理活動規律。(二)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1)從教育學理論角度看,學生學習的成功,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性)和內心體驗(創新性),課堂教學中,在確立教師指導作用的同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要的是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讓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獲取和知識應用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能力。(2)從認識理論角度看,每個人的社會化過程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中小學階段的學習,是人一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的,但一個人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的挑戰和變化。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的能力是學校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標之一。(3)從現代建構主義理論角度看,建構主義認為研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現問題、選擇問題、設計方案,通過主體性的探索,研究求得問題解決,從而體驗和了解科學探究過程,養成自主探索創新的意識和習慣。(三)研究目標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能力培養的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假設課堂教學模式:創設問題情境——自主分析討論問題——自主解決問題課內與課外探究性學習的整合:在課外進行探究性學習,開展帶有濃郁色彩的「發展興趣、深入實際、自主探究」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四)研究方法(1)文獻研究法。對國內外相同課題或相近課題的研究成果進行查閱、學習和研究。(2)個案研究法。教學研究以兩個班級分別作為對照班和實驗班,能力各方面作比較、歸納、總結。(3)行動研究法。在提出理論假設和班級課堂教學改革的框架設計後,開展行動研究。在行動研究中檢驗、豐富、發展、推進和完善理論與形成模式,最終把理論假設轉化為符合課堂教學要求的探究型模式。(五)實施過程1.查閱相關資料,作讀書筆記通過訂閱國家級的化學教學刊物,及購閱教學理論書籍,豐富了自己的理論修養,對該課題的研究實施起了很大的作用。2.對學生進行「化學學習問卷調查」問卷以選擇題的形式對學生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摸底調查,了解他們在學習中需要些什麼,以便更好地進行研究。3.以兩個班級分別作為對照班和實驗班每一課時,都將以對照班和實驗班學生的求知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發展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作比較、歸納、總結。4.指導學生撰寫探究性學習小論文在一些探究課的基礎上,指導學生以論文的形式談學習的收獲和體會。(六)研究成果(1)、理論成果探究型課堂教學模式的功能目標在於學生養成自主探索、研究的主動學習的習慣,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並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激發創造性思維,培養創造能力,使學生學會怎樣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怎樣加工信息,並對提出的假設如何推理論證,形成全新的學習理論。(2)、實踐成果1.創設情景,展示目標課題的展示要從學科本身出發,並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與社會生活,以一定的情景作為鋪墊,要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題不能偏離、超越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也要注意問題一定要難易適度,並能使學生明了所提出問題的指向性。課題應盡量在課前提出,要讓學生能通過查閱資料,同學間的討論等形式制定一定的學習方案,並能探討學習過程中需要的儀器、葯品,以及一些可能發生的現象,相應的結論,使學生能夠保持學習熱情而處於不斷地探索、研究過程之中。2.分析起疑,方案假設課堂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以後,學生就會針對課題討論。這時候學生會產生很多的疑問。此時,教師就要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資料、素材,或者提供給學生獲得資料、素材的途徑,達到幫助學生答疑解惑的目的。接著,在學生對課題進行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應盡量在誘發性的問題情景中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綜合、類推等不斷產生假設並圍繞假設進行推理。引導學生將原有的各種片斷知識、素材,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加以改組,從中發現必然的聯系,逐步形成比較合理的學習方案。教師一方面要允許學生有形形色色的猜測、想像,強調獨立思維、直覺思維和洞察力的形成。另一方面也要指導學生明確因果關系,強調邏輯推理,而不是胡亂猜測。3.動手實驗,驗證探究驗證是學生確立自己的假設是否成立的關鍵,是獲得正確的概念、理論的基本保證。驗證的方法一般以實驗為主,要以實驗中觀察到的科學事實為依據來判斷假設的科學性。當實驗事實與假設不符時,學生可再進行討論或向教師提出疑問。教師則要引導學生找出失敗的根源所在,增加適當的知識素材,指導學生重新進行假設、驗證。4.討論結果,拓展思維在假設、驗證的基礎上學生必然求得結論,使感性體驗符號化,成為認知結構的內在成分。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經過驗證的假設進行加工,用科學的語言來表達結論,適時進行恰當的評論,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歡愉。學生則要積極地把抽象化了的概念、原理應用到新情景中去,用概念、原理體系去解釋新的現象,這種過程既是對原有認知結構的完善,又是概念、原理的復現,有助於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記憶,增強了應用概念、原理來解決問題的能力。上科版第八章復習課的教學案例課題:實驗習題——確定所給白色粉末的成分。1.展示目標課前兩天,向學生展示實驗習題: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碳酸鈉、硝酸鋇、硫酸銅中的一種或幾種,請設計一實驗,確定這白色粉末的組成成分。要求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根據物質的性質,設計實驗鑒定的方案,並擬訂所需的儀器和葯品,同時探討實驗時所可能產生的現象及相應的結論。2.探索方案課堂教學開始,先讓學生復習可能含有的三種物質的性質,並以實驗加以佐證。三中物質的性質:CuSO4溶於水後成為藍色溶液;Na2CO3遇酸後產生氣泡;Ba(NO3)2遇稀H2SO4後產生白色沉澱;三者兩兩混合,CuSO4+Na2CO3——藍色沉澱,Na2CO3+Ba(NO3)2——白色沉澱,CuSO4+Ba(NO3)2——白色沉澱,其中前二種沉澱均會溶於稀HNO3。之後,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就課前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小組討論、交流,以進一步完善實驗方案。討論結束後,每一小組派代表發表組內確定的實驗方案(投影)。而後,大家評議各組實驗方案的優劣。實驗方案並不是唯一,因此,大家對各組方案只是評議,而並不歸結於一個方案,孰優孰劣,由實驗鑒別時論證。3.實驗鑒別師生首先共同討論實驗注意事項??。實驗每2人一組,安靜耐心,作好現象記錄。各組組成成分不同,因此實驗過程中不受鄰組同學實驗的干擾。取樣白色粉末時,應以少量為宜,以防白色粉末受到溫度影響不溶解而誤認為沉澱。溶解白色粉末時,應用蒸餾水,面不用自來水,以防止Cl-在實驗中的干擾。膠頭滴管取燒杯內溶液時,應靠住燒杯內壁,接觸液面即可。學生根據討論,進行實驗。實驗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對方案作一些調整。在實驗時,要注意觀察現象,並作好記錄。實驗結束,根據現象,作出結論。4.結果討論教師對學生實驗時的錯誤操作作評點:對學生中出現的錯誤結論作剖析,分析其中操作及選用試劑等可能的錯誤。此時,教師還應積極引導學生發散性思維:第一步除加水溶解,還可以用什麼方法?學生接過教師拋過來的問題後,立即可以投入到討論??、實驗探索之中,使學生的思維始終在探究性學習中運轉??。[第一步還可以這樣做:取樣,把白色粉末置於表面皿上,然後滴加稀HCl或稀HNO3,看是否產生藍色的現象(判斷有無CuSO4),看是否產生氣泡(判斷有無Na2CO3)]。5.小結鞏固學生對本節實驗課發表自己的見解和體會。(自由發言)6.課外研究針對本節課從實驗習題的布置,實驗方案的設計,實驗鑒定的過程等方面,要求學生寫一篇科技小論文,談自己學習的感受??、體會及對這類課的創新想法,還可自己設計課題帶到課外進行研究。(七)結論實驗證明,通過自主探究實驗學習獲得了新知,激發了積極的思維,初步培養了從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教會學生怎樣學習,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的系統訓練。感受和體驗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培養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了學生勇於探究事物本質的科學精神,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對於一些基礎比較好的同學,他們感到探究性實驗有助於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開闊了解題視野,因此,實驗班中培養了一披化學尖子生,他們在考試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對於成績中下的同學,他們認為化學探究性實驗大大提高了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平時考試中遇到實驗題不再懼怕,能夠獨立冷靜的思考、分析,因此,在這一年中,他們的化學成績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八)討論與分析我校經過一年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課題成果,主要成果:1、學生探究性學習案例集,2、老師教學論文集,3、老師教學案例集。但是還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需要我們在今後的研究中不斷總結和反思:首先,我校對獨立形態的探究型課程雖然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還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學生課題的生成途徑不夠廣泛,只局限在教科研組和探究性課程的范圍內;又如:成果評價表不能反映文理科的差異,這使在評價的標准上不能合理、公正地評價學生課題的價值。如同上述,我們建議:今後的學生課題應與學科教學相結合,學生課題的產生以學科教學為主,兼顧各類活動課課程和探究性學習包。可以適當地開展一些專題性的課題,這些課題可以從學生喜歡的話題產生,使其更適合初中學生的心理。需要說明的是:學生課題的成果評價要考慮到文理科的差異,但也不能過分的強調學科化,重要的是通過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重點在於對學生參與探究的態度、方法和過程的評價。其次,在深入細致地研究了我校教師的教學課堂資料後,愈發感受到學科滲透探究性教學研究的重要性,還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討的地方,比如:探究性教學已初步形成的幾種教學模式如何相互融合,靈活運用?如何在學科教學中將知識、方法和過程優化組合?這些問題將在我們今後的研究中逐一解決。所謂「教無定法」,我們由衷地希望我們的教師能夠在教學中有所創新,這樣才能符合時代的要求,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讓學生真正地學會學習。第三,如何將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教學經驗加以綜合和整合,並結合本校實際,有效地開展校本培訓,加以推廣。(九)參考文獻主要參考文獻:1劉知新,王祖浩.化學教學系統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2梁慧姝,鄭長龍.化學實驗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3劉知新.化學教學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劉大春.科學哲學通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5查有梁.新教學模式之建構.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5《中學化學教學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編著.6倪志剛:《新課程理念下初中化學教學創新設計》東北師大出版社7《中學化學教學參考》陝西師范大學雜志社2003,20048中國教育網:
❽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N篇,字數不限
關於多元解讀與唯一答案的思考
在筆者所聽的實驗課中,執教者都能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情感、經驗、眼光去體驗作品,對作品作出有個性的解讀,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是一種好現象,一改過去不管什麼問題,總是引導學生往教師原先已設好的答案上靠,對文本的解讀強求統一的標准答案的做法,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新課標指出:「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這種對作品進行多元解讀的做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潛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中學生處於正在成長、成熟的時期,由於年齡、學識、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對有些問題並未能作出准確的理解和客觀的評價,因此,提出的有些「不同意見」 站不住腳。這時,為師者就要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找准思維方向,對問題進行客觀的分析,以得出科學的結論。「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可是有的老師也許片面理解要鼓勵多元解讀,培養發散思維、求異思維能力,未能及時指出學生的錯誤所在及其原因。如在評價《水滸傳》時,有學生批評武松打虎,認為武松的做法破壞了生態環境,進而批評作者環保意識不強。又如在講到與夏商周有關的問題時,有學生對歷史上是否存在「夏」提出質疑,認為「夏」之說的根據僅僅是司馬遷的《史記》,而司馬遷也僅僅根據道聽途說。這些說法是夠大膽了,只可惜難以服人。中學生由於各方面的局限性,有些見解是幼稚可笑的,這並不奇怪;而有的執教者竟然對此加以表揚,而不是加以正面引導,這就與所謂的「多元解讀」南轅北轍了。
眾所周知,有些問題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有些文本的解讀是多元的;但也有些問題的答案是唯一的,有些文本的解讀不是多元的。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句,一般認為是說富貴人家中吃不完的酒肉都發臭了,而在大路旁邊卻有因飢寒交迫而凍死的屍骨,把「臭」理解成是指「與『香』相對的一種難聞的氣味」。而有學生認為,這里的「臭」也可以讀作xiù,解作「氣味」。這是有道理的。對此,當然應該加以鼓勵。又如,對李商隱《錦瑟》一詩的理解,可以採用「詠物說」,可以採用「自況說」,可以採用「悼亡」說,還可以採用「自序其詩說」,等等,因為這些說法都是持之有故的。相比之下,認為武松打虎是破壞生態環境就不夠恰當,而否認「夏」的存在也難於自圓其說。對此,應該加以解說,或組織討論乃至爭論,引導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分析問題,尋求答案。一切必須從實際出發,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任何創新都必須以科學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否則,就會陷入反科學的泥坑,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新課標指出:要「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學慣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動中,既能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也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斷提高探究能力,逐步養成嚴謹、求實的學風。」在教學中,既要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鼓勵學生提出獨到的見解;又要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學風和態度,把創新植根於科學的沃土之中。
三、肢體活動與思維活動
在新課標的實施過程中,許多教師根據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不斷地探索教學新方法,創建教學新模式。有的教師非常注意組織課堂活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筆者所聽過的實驗課中,這些課堂活動大都組織得很不錯;但也有一些是不夠好的。比如,有一節《寂靜的春天》的閱讀課,開頭先安排了表演活動:由兩個學生分別扮演鳥媽媽及其女兒,女兒到處找不著爸爸,媽媽說爸爸被人類的化學葯品毒死了,然後發表了一通議論;最後,這一對小鳥母女也相繼被毒死,以致春天一片寂靜。台上的學生表演得很投入,台下的學生也看得很入迷,課堂氣氛是高漲的。也許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考慮的正是如何開展好課堂活動,把課上得生動活潑。而通過這樣的活動對課文作形象的闡釋,正好可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但是,問題在於,就《寂靜的春天》這篇課文的閱讀教學而言,這樣的表演活動是否具有必要性。這篇文章發表於1962年,曾成為轟動全美的暢銷書,激起了公眾的環保意識,並引起廣泛的國際反響,被認為是環境保護主義的奠基石。從寫作上看,它運用了對比手法,突出了濫用化學葯品的巨大危害,使文章具有一種強烈的震撼力量。文字方面並沒有什麼艱深的地方,作為高中的學生,應該是一看就懂的。這樣的表演,如果放在小學或者初中,應該是可以的;如果編成一個文藝節目在晚會上演出,效果也是會不錯的。但是,放在高中的課堂閱讀教學中,就不一定很恰當了。因為這樣的表演,無論是對於演出者還是對於觀看者,都沒有什麼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而高中學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維漸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積累。他們已經越過了以游戲的方式來感知世界的年齡,對於自然科學類的文章的閱讀,他們逐漸趨向於客觀的認知、理性的思考和邏輯的推理。教師應該在高中生的這一思維發展的進程中推上一把,以加速他們的成長、成熟。當然,並不是說在高中階段不能通過表演的方法去開展學習活動,這里所強調的只是應該根據學習主體和具體文本的需要來確定組織何種語文活動。像這樣的沒有多少思維容量,只是追求一種氣氛的語文課堂活動,對於高中生來說,就容易變成一般的肢體活動了。
我們所提倡的高中語文課堂活動,應該主要指思維活動。有些思維活動容量較大,並具有一定的難度,這樣的課,學生即使沒有「動」,也堪稱最好的活動。如有個老師上《雙桅船》一課,第一步是「知人論世」,主要由老師作必要的介紹;第二步是「誦讀感悟」,組織學生反復誦讀詩歌;第三步是「破譯意象」,引導學生對詩中具體的意象進行分析;第四步是「鑒賞探秘」,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評論;第五步是「尋求共鳴」,要求學生聯系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去探求文本的意義,並進行知識的拓展。可以說,學生的活動貫穿始終,既學到了知識,又訓練了能力,思維容量大,這樣的活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課堂活動。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從本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這里強調了「從本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來運用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由此看來,對於高中教學來說,所謂的語文課堂活動,指的主要應該是思維活動,而不是簡單化的肢體活動。
四、膚淺與深刻
在筆者所聽過的高中實驗課中,有的是比較膚淺的。例如,有位老師上《荷花澱》一課,在引導學生分析水生夫妻對話時,只是強調夫妻是如何的恩愛情深,難分難舍;有位老師上《故鄉的榕樹》一課,在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時,也只是停留在熱愛故鄉的層次上;有一節駁論寫作指導課,老師出了這樣的一道堂上訓練題:公共汽車上,有一個學生給外國人讓座,別人嘲笑他崇洋媚外,請你反駁,等等。聽過以後,覺得似乎是在聽初中的課;因為如果是在高中,像這樣解讀文本,像這樣進行寫作訓練,未免顯得過於膚淺了。
我們面對的是高中的學生,而高中的學生與初中的學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經過了初中三年的學習,高中學生在學識方面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拓展;尤其是在高二以後,其所涉獵的知識面和所掌握的知識量,更是初中的學生所不能相比的。而且,隨著思維能力的提高,高中學生看問題也會逐漸地深刻起來,他們已經不會只滿足於是什麼,還要去探究為什麼,對有的問題可能還有自己獨到的看法。但是,他們的學識畢竟還只是初步的,他們的思維畢竟還正在逐步地走向成熟,還需要老師加以引導。高中語文教學,必須適應學生的這些變化,在課堂教學中提出有一定質量的有一定思維深度的問題,並引導他們深入進行研究。這是高中教學與初中教學不相同的地方。否則,學生的學識水平和思維能力就有可能仍然停留在初中階段,得不到應有的提升。像《荷花澱》中的夫妻對話,更突出的應是表現了國家、民族的感情;像《故鄉的榕樹》,應是通過抒發對家鄉的熱愛來表現對祖國的熱愛。像駁論寫作練習題,思維的空間就很小,學生不用怎麼思考就能回答好,因為思維定勢太明確了。
近年來,隨著高中的擴招,不少學校增加了許多老師。在這些老師中,有一部分是從外地調進的,有一部分是原來一直在初中任教的,還有一部分是大學剛剛畢業的。在第一部分老師中,有不少自然是各地的教學精英;在後兩部分老師中,不少的很快就適應了高中的教學,但有的還必須繼續適應。尤其是從初中轉到高中的老師,更要注意區別初中和高中的不同,並能確立不同的教學目標,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有個老師上《霸王別姬》這一課,從「擇生與擇死」這個角度,引導學生去對比項羽的「擇死」與司馬遷的「擇生」:項羽覺得無面目見江東父老,同時不願意讓一個亭長來憐憫自己,認為這是一種恥辱,他要保有自己的尊嚴,要站著生,也要站著死,所以他以死明「志」;而司馬遷雖然遭受了奇恥大辱,但是他忍辱負重,選擇了生,因為他認為有比個人尊嚴更重要的東西——事業。這樣的分析,涉及到了「價值觀」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深刻性,適合高中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也有助於培養高中學生的思維能力,能達到高中語文教學的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標指出,「高中學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維漸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積累」,我們應該「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確實很有必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同時,深入研究學生的特徵,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到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提出切合高中學生實際的目標、要求和具體的問題,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未知領域,不斷地提高思維能力。
五 精心設置「探究」點
在過去的課堂教學中,由於種種原因,許多老師習慣用「授—受」的方式來進行教學。自從實施新課標以來,老師們積極運用「探究」的方式,指導學生通過探索研究去閱讀和把握文本,使得新課堂中充滿了濃厚的「探究」氣氛,這是符合新課標理念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指出:「為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其良好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同時我們也發現,有的老師是在濫用「探究」,例如,有的把所有問題都歸在要「探究」的一類中,從讀音、字形、詞義,到句、段、篇,都是「探究」的對象,可謂整節課都在「探究」之中;有的則進行毫無意義的「探究」,例如,要學生去「探究」柳永詞《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句中即將離別的兩個情人可能想說些什麼話。
顯然,這些「探究」點的設置太隨意了。
探究學習(發現學習)是相對於接受學習而言的。和接受學習相比,探究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經歷探究過程以獲得理智、能力的發展和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探究學習要達到的目標。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的對象採取研究的態度」。所以,創造融洽的教學氣氛,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大膽「質疑問難」和「別出心裁」地探究問題是很重要的。
根據上述探究學習的特點、目標和必須採用的方法來看,那種看似滿堂「探究」的做法實際上是沒有領會探究的內涵,把探究簡單化了,會影響真正的探究;而對「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的所謂「探究」則是把探究庸俗化了,句中的意境貴在「此時無聲勝有聲」,是沒有必要去「探究」的。
那麼,應該如何設置探究點呢?一般說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是學習的重點。例如,《拿來主義》中,作者是如何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和先破後立的方法的?
二是評析的難點。例如,《失街亭》中,應該如何評價諸葛亮在這場軍事斗爭中的決策?
三是文本的疑點。例如文本中的錯誤之處。
四是理解的分歧點。例如,《鴻門宴》中,對「與之同命」,歷來有兩種解釋,一說「之」代劉邦,意謂跟劉邦同生死,重點突出樊噲之「忠」;一說「之」代項羽、項庄他們,意謂跟項羽、項庄他們拼個你死我活,重在表現樊噲之「勇」。你同意哪一種說法?為什麼?
五是鑒賞的空白點。例如,《祝福》中,假如祥林嫂的丈夫沒有死,或假如她的阿毛沒被狼吃掉,或假如她沒進魯四老爺家打工,或假如臨死前沒遇上「我」,她會不會有不同的結局?為什麼?
六是閱讀的延伸點,例如,傳記文學的閱讀和以前所學過的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的文學作品的閱讀在方法上有什麼異同?
實際上,一節課中,設置一二個探究點就足夠了,宜精不宜濫,必須克服「探究」的隨意性,精心設置探究點。
當然,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加以正確的指導,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以避免學生陷入任憑自己瞎鬧的「探究」之中;當學生無法解決問題時,則要進行適當的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