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血氣發明

血氣發明

發布時間:2022-07-07 18:56:57

❶ 春秋戰國中,最悲壯的國家是哪個誰是最英勇的將軍那個國家最有民族血氣…

最悲壯的是燕國最英勇的將軍這個太多啦趙牧 廉頗 白起 是他們的代表吧趙國和秦國最有民族血氣趙國發明胡服騎射打得北方少數民族落花漏水秦國開疆擴土揚威域外

❷ 急需一些養生知識。急!!!

養生知識

1、記住:睡覺是養生第一要素。睡覺的時間應該是晚21:00~早3:00。因為這個時間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長,即第2天沒精神。

2、一切葯物對治病來說都是治標,不是治本,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因為一切的病都是錯誤的因產生錯誤的果.錯誤的因不除,錯誤的果就不會絕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從心生.心凈則身凈.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復系統來修復自己的疾病.其實人和動物是一樣的,動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確的觀念遠比昂貴的葯物和危險的手術更能幫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確的觀念,你就會有正確的決定,你就會有正確的行為,你就可以預防許多疾病的發生。

4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絕對不是從書本里學來的,而是從自己的真誠心、清凈心(就是佛家所說的菩提心),從定中生出來的。

5人是一切生物中構造最完美的靈體,健康的身體是人生來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狀況的調節是靠人體本身所具有的調節修復系統來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輔助作用。

6人的大部分生病現象是人體在調節、清理身體垃圾時所表現的現象,是人體自動調節平衡所表現出的狀態,所以應該把它們當成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應該去把它當成病因來消滅。所以當人在生病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裡要安定,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7人的健康離不開兩大要素:1)足夠的氣血;2)暢通的經絡(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足夠的氣血靠:足夠的食物+膽汁+必要時間內(晚天黑後~午夜1點40)優質的睡眠(這個時候大腦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經主導)+良好的生活習慣。

9暢通的經絡需要:清凈心。一切七情六慾都會破壞清凈心,從而破壞經絡的正常運行。

10維持健康的身體不僅需要「增收(增加氣血)」,也需要「節支(減少血氣的損耗)」。

11過度地增加食物不僅不會增加血氣,而且會成為身體中的垃圾負擔,反過來還得靠消耗血氣來把他們清理掉。五臟六腑是一個血氣加工廠,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無限的,所以食物的數量必須得到控制。

12適當運動可以幫助人的氣血運行,但同時也在消耗人的氣血。人體的微循環主要應該靠松靜來達到的,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3人體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氣來清除它們,但人的血氣因為垃圾的增多和血脈的阻塞而減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也正是人衰老的機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減少體內的垃圾;2)增加血脈經絡的暢通;3)增加體內的氣血。

14與其相信葯物,相信檢查的數據,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調節能力。但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開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這一切。

15健康,從調節心性開始。為了你的健康,你學佛吧。學佛得到的快樂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16對於一個有宿疾的人來說,只有氣血充足了(一是通過這里所介紹的補充氣血的方法,二是通過靜坐打通氣機),病情才會顯現出來。所以練功的人在功夫達到一定水平後都會出現一些「有病」的現象。這個時候要沉住氣,定下心來多做些靜功來增加自己的氣血,以盡快度過這個時期。

17人違背了養生法則,雖不一定會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習慣,就會大大增加得病的機會。這就和交通規則一樣,你違背了交通規則,不一定會出事故,但其危險性是顯而易見的。

18人為什麼必須保持一定的飢渴才是對養生有利呢?其實這就是「虛」的妙用。道家講,虛則靈。這和謙虛使人進步,自滿使人落後一樣,所以人必須經常保持「虛靈」的狀態,才能時時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9人要想健康,就必須使體內有足夠的"氣"來"氣化"所進的食物.只有這樣,你的體內才不會積累垃圾,不會有多餘的食物來釋放游離的"虛火"損害你體內的臟器.這個"虛火"反過來會損耗你的"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現代人生病,大多數是飲食不節的緣故.

21俗語說「靈機一動,計上心來」。這個「機」字如果能真正領悟透了,那麼你的悟性就算是開了。老師教人,醫生治病,其實就是在點撥你的這個「機」,讓你「機」打開。這個「機」,有時也叫「關鍵」。當然,這個「機」起作用是有條件的,就和氫氣只有達到一定濃度,遇火才可以燃燒爆炸一樣。記住,別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內因。

22其實,許多真正的發現和發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謂系統的書本知識;恰恰相反,一個沒有受過任何系統教育,但悟性極高的、具有開放思維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23人生最忌是個亂字,心亂了,對外可以紊事,對內可以打擾血氣,使失正常。凡惱怒恐怖喜憂昏疑,都是亂,為多病短壽的根源,不但養病時不應亂,即平居時亦忌心亂。

24多嗔傷肝,多淫傷腎,多食又傷脾胃。憂思傷脾,憤怒傷肝,勞慮傷神。

25身病之起,無不由心虛弱,外邪乘入。而心虛氣弱,每由心魂惱亂,真體不充,發現種種不安。貪食貪勝貪得貪樂逸,皆足以致病。以貪之不得,於是乎嗔。貪嗔可使心盪氣促,膽驚肝旺,六脈震動,五臟沸騰,外邪同時乘入,此病之起因。

26凡人慾求長壽,應先除病。欲求除病,當明用氣。欲明用氣,當先養性。養性之法,當先調心。

27人受五行之氣而治生,故肉身以氣為主。氣虧則病,氣滯則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氣。

28氣以行血,血以補氣,二而一也。凡人久視則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七情六慾之過則傷元氣、傷心腎。相火旺,真陽耗,

29治五臟之病,莫先於補氣。腎猶亟焉。補氣在勿動心,心動則肝旺,各脈震驚,真水耗損。

心為扇,主引風。風動則火旺,火旺則水干,水干則地損。

30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堅心專,兩心相合,可以統治百病,無不神效。

31人病可分兩種:一是經絡基本暢通但氣不足。表現是經常這疼那疼,這是因為他氣不足以氣化食物,而產生了相火(也叫虛火),隨著經絡在體內亂穿,哪兒通走哪兒,遇到一個地方堵塞了,這個地方就疼了。這樣的人吃一點葯物就會立即見效。二是經絡不通,氣也就無處存身。表現在外表看不出有什麼毛病,但一旦發現就是大病,而且這種人經常是吃什麼葯都見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

主發謂之機。箭在弦上要發出去,必須撥動這個機。其他任何事情都是這樣,都有一個機,只有觸動這個機,事情才會發生,不觸動這個機,其他的條件再多,也沒辦法引發事件。機就是這么一個東西,它是事情發生的最關鍵因素。它是點,不是面。可是觸動這個點,就能帶動面。所以,病機就是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最關鍵因素,(也可以講,病機一開,人的病狀就會顯現出來,人就進入了「病」的惡性循環當中。和病機相對的就是「生機」。生機一開,人就會進入康復這個良性循環當中。實際上病機和生機是一個東西的兩個方面,是一對陰陽。病機開了,生機就關了,而生機開了,病機也就自然開始關閉了。這個就是辯證法。)

32、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所以,就養生而言,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看一個人也是一樣,觀相不如觀氣,觀氣不如觀心。

33心神不安,情性燥急,為致病致死之總因。故安心法,為衛生第一要訣。心可以主動一切。心定則氣和,氣和則血順,血順則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內部抵抗力強,病自除矣。故治病當以攝心為主。

34風寒陰陽暑濕,在在皆可使人致病。萬一抵抗力薄弱,即可乘虛而入。身弱者多病,即是此理。富人有保衛力,如衣食住等等。貧人有抵抗力,如氣足神旺,毛孔厚密,不易侵入等等。富人多食肥甘,傷胃傷齒。貧人多餓,所食不雜,故無腸病。富人多逸,故多氣惱。貧人多勞,故少疾病。富人不造福而享福,只是消福,消盡則窮。窮人能勤儉,即是造福,果熟即富。凡衣食住之保衛力富,則精氣神之抵抗力弱。保衛力弱,則抵抗力強。

35大病初癒,切忌理發洗足沐浴

36故求長壽無病,常強肉身。欲強肉身,當調伏精氣神。欲調精氣神,當拒絕擾亂之賊。欲杜此賊,當先攝心。欲求攝心,當化貪嗔痴三毒。欲化除此三毒,必學心戒。但空口言戒,無益於事,必求開慧,方不為所愚。欲求開慧,必先求定。欲求得定,必學靜坐。

37能靜則仁,有仁則壽,有壽是真幸福。

38一切修身修心法門,只有兩字訣:曰放下、曰回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只要一放下,一回頭,病者頓愈,迷者頓覺。此真無量壽者。

39心過勞的人,心疲肝旺,心過勞就是心太滿,不虛。心滿,則不納肝(木)生之火,心不納肝生之火,則肝氣必積而盛。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營養不足,夜眠不安。土又克水,於是腎水大虧,水不足則火更旺,心腎相聯,心氣更弱,肺病即成。內部相互關聯,一動全動,一病全病。而擾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覺,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靜坐。

40靜坐是息心法,心息則神安,神安則氣足,氣足則血旺,血氣流暢,則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補充,已足可以增長。現在病可去,未來病可防,此其小者也。又心息則神明,神明則機靈,靜者心多妙,觀機辨證,格外敏捷,見理既正,料事益遠,遇亂不驚,見境不惑,能一切通達,自無主觀偏執之弊,而大機大用,由此開啟矣。

41人在生病的時候最忌諱是嗔恚心起。這個時候一定要安然順受,讓心安定。然後慢慢調理,健康很快恢復。心安才能氣順,氣順才能除病。否則心急火上,肝氣受損,加重病情。心神寧一,那渾身的血氣,自可健全發揮。

心有兩種,一是真心,一是妄心。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風動,風止波息,而水不動。寂然無念,是無心心也。

42子時失眠,腎水必虧,心腎相連,水虧則火旺,最易傷神。

43睡時如有思想,不能安著,切勿在枕上轉側思慮,此最耗神。

44午時屬心,此時可靜坐一刻鍾,閉目養神,則心氣強。

45早起如在寅時三點至五點,此時切忌郁怒,不然必損肺傷肝,萬望注意。

46人生一切事業,皆以精神為根本,而精神之衰旺強弱,全賴心神之靜定不亂,一個亂字,足以妨礙一切工作。

47人生以血氣流通為主,氣滯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結毒為癤為瘰,為癌為瘤,皆是血氣不流通之故。氣以順為主,血以通為暢。百病無不先由氣滯,氣郁於內,肝先受傷。挽救之法,在化除得訣。而化除要訣有二:第一尋其根,其根在心,心空則一切自化。第二以葯石、按摩助其化除,幫助血氣之流通。

48養病治病不可求速。因性急助火,火旺損氣,反而不美。另不可貪多,貪則無恆而性急,況百病由貪而起,不可再貪以重增病苦也。

49心屬火、腎屬水,心腎相連。火宜降下,水宜上升,水火相濟,則蒸氣內發。各部機體運動,可求得健康。此可於舌上察知。舌無水則不活,故活字以三點水加舌字。舌上可以報告內部各種病狀深淺,以斷生死。

50大病自救法:一、不要怕死,決信我這個病,非但可以養好,並且身體可以格外健康,保證長壽。因為自己機體中本有特具的能力,不是空言的安慰。二、相信不用醫葯或靠何種營養食品,一定有自己除病延年的妙法。三、從今日起,我決定不許再去打擾我那病體,不許想著我那個病是如何病的,好壞都不許去計較它,只做個無事人。四、在這修理期內,不許想念工作,也不許悔恨喪失了時間和工作,專心一致,否則又遲誤了。

51靜養法:安坐(卧)在床上,把身心一齊放下,自己渾身如融化,不許用一毫氣力,好像沒有這個身子相似。呼吸順其自然,心也不許它用一點力,一起念便是用力了。把心安在腳底板下,此是引火向下,引水向上,自然全身氣血順暢。

52修行要訣: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作祖無他秘密。

具體要求:不許任何部分用一點氣力,包括意念、呼吸、肢體,做到:眼不觀,耳不聞,鼻不嗅,舌不嘗,口不納,心不想。此是唯一條件。若有所思所聞所覺,即是用氣力,甚至乎使臂指即是用氣力。呼吸稍粗亦即是用氣力。不久那呼吸自然而平,似乎不由口鼻內出納,而渾身八萬四千毛孔中有了動作,或張或翕,此時無我無身無氣無心,天然心歸本位。所謂引火歸元,又名水火既濟,為治療百病之總訣。

53為了養生而死的,佔十分之三。到底怎麼回事?是因為太愛惜自己的身體了。為了這副臭皮囊,怕受辱,怕受寵,怕吃虧,怕上當,瞻前顧後,左顧右盼,擔驚受怕,患得患失……這樣,他那顆心整天縮成核桃樣,像是被狗反復啃過,怎麼能不死。越怕死,越死得快。你要是養生,就得不怕死。只有不怕死,才能遠離死。真正不怕死的人,走路不會遇上老虎,就是遇上老虎也不吃他。打仗遇不上刀槍,就是遇上,刀槍也不傷他。為什麼?因為他不把死當回事,不怕死,死也就沒法了。養生,並不是修道的目的,但是修道的人已經看透了生死,所以不再怕死,既然已經不再怕死,那麼死也就不再是問題。生死這一關過去,還有什麼過不去的?因此,修道的人能夠長生。沒想到長生,反倒能長生。一心想著長生,反而死得快。長生不是修道的目的,它只是修道的附帶現象。

54人有病,人還不以為有病,這就是人的最大的病。知道自己有病的人有多少呢?

55天天三更半夜還在網上的人,本身就是養生的大忌。包括一些所謂的名醫也是這樣。還有,他們的心量也是斤斤計較,試問這樣的人連自己都保不住,還怎麼醫人呢?

56別貪那個小便宜,大便宜也別貪。一個貪字就含著禍。貪,患得患失會導致人得心臟病。貪,患得患失是不懂道法自然的表現。

57不要天天想著吃什麼補陰,吃什麼壯陽。記住了,運動就可以生陽;靜坐就可以生陰。陰為陽之母,陽為陰之用。

58人在氣不足的時候,不能盲目補氣,否則會影響身體健康。如果是因為血不足,就需要先補血,因為血為氣之母,否則就成了干燒器皿,把內臟燒壞;如果是因為淤滯不通,就可以增加氣血,血氣同補。這樣才能達到補氣的作用。

59環境對人養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這就是為什麼人在空氣清新的深山老林里,會把痼疾養好的道理。因為深山老林中的精微物質(負離子)會通過人在放鬆情況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體內部,從而滋潤孕養五臟六腑,使人重新煥發活力。還有重要的一點常人並不所知,就是人不僅僅是通過口鼻來呼吸,人身體的每個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們吸取著天地的精華。

60人在松靜的狀態下,慢慢深呼吸就能體會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氣的交換:在吸氣時,實際除了肺在吸氣,整個身體是在把體內的氣向外排,即把人的氣釋放到天地;而肺在呼氣時,實際人是在通過全身毛孔吸收天地的精微之氣。這大概就是老子所說的「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61運動有兩點禁忌:一是不能在氣血不足的時候運動;二是不能在污濁的環境中運動。

62運動的作用有二:一是增加氣血的運行速度,促進體內的垃圾排出體外;二是打開皮膚的毛孔,吸收天地精氣。

63什麼是悟性?什麼是智慧?悟性和智慧就是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處理、看待一切事物。但一些庸人自擾的人總是把簡單的事情看復雜了、做復雜了。繁和簡其實是一回事,是一回事的兩個方面。聰明的人看到的是簡單的一面,愚蠢的人看到的是復雜的一面。

64人治不了的病,要靠神治;神治不了的病要靠佛治。佛是什麼?佛是心。

65現代的醫院和法院差不多,動不動就給病人下了死刑判決通知書。而好多情況下,是把不該判死刑的人判了死刑。為什麼這么說呢?就以「癌症」為例,癌症現在在人們的心裡=死刑。其實如果我們不叫它癌症,那麼對於病人來講,就等於給病人留下了希望,等於留下了生機。所以我講,現在的癌症病人有大半是被嚇死的,是被精神壓力折磨死的。同時也是被醫院折磨死的。因為你一旦被診斷成了癌症,那麼他就可以肆無忌憚地處理你,治不死是你命大,治死了,因為你是癌症。事實上講,沒有治不了的病,只是你的心能不能放下,一切病從心生,一切病從心治。只要你還活著,你就有生機。找到了這個生機,對症而治,你就會康復。

66現在是一個競爭,把所有的秩序都打亂了,把人引入了魔道。競爭是什麼?競爭就是把人們引入無限的貪欲世界。你一方面提倡競爭,一方面又談什麼構建和諧社會,這不是典型的自欺欺人嗎。

67根據陰陽互抱的原理來看,清與濁相互吸引。所以人食入清新之物必將與體內污濁之物相抱,從而把它們排除體外。

68污濁之物的產生一是因為食入不幹凈食物,但更主要的是食入了過多的食物,體內不能運化造成食物堆積成垃圾。

69順應自然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一個人生下來,他的命運就基本上是有一定定數的。他該干什麼,不該干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如果能順著他的運數去做,就會平安無事。有悟性的人會發現、知道自己的運數,知道他應該干什麼,不應該干什麼。所以養生絕對不是簡單模仿,人雲亦雲。不要去羨慕別人,要從自己的心裡找到自己的悟性。那麼人如何才能發現自己是否順其自然了呢?其實這太簡單不過了,你有病了,你不舒服了,你不自在了,那你就是違背自然了。要做到順外面大自然的自然,還要順自己內在命運的自然,這二者是不可或缺的。

70很多人一聽到醫師宣布自己得了重病時,往往都會顯現出一副無辜的模樣,希望用切、割、毒、殺等外來方式去除疾病,然而,疾病真的會沒來由地產生嗎?世上絕對沒有這種「好好的就突然生病的事情」。以感冒為例,如果真要病人作自我反省的話,通常患者都會表示,自己在感冒之前,曾經一連熬了好幾個通宵;有些人會說,自己最近吹了冷風、淋了雨;有些人則說,工作的壓力很大,常常頭痛又失眠。事實上,諸如此類現象,都是導致感冒的因素,接句話說,假使病人的敏感度及警覺性夠的話,自然能夠做到「防患未然」的目標。

71真正的科學是什麼?就是因緣果報。不信因果,就不是真正的科學。

72沒有怕吃虧的心,沒有占別人便宜的心。換句話說,就是你能吃虧,別人就是要你命你都捨得,你都給他,而自己在任何時候都不去貪便宜,那你的心還能不定嗎?世人誰能做到?但佛就做到了。

73當人們掌握了健康的方法之後,會真正享受到那種完全不用擔心疾病的自信,這種感覺真好,但願您也能和我們一樣擁有這份自信。

74學問深時意氣平,心定則氣平。所以對於一個得道的人來說,觀察一個人,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也是相隨心轉的結果。

75名為五欲之最難破者,色次之,財又次之,食與睡更次之。名心不死,無以入道。

76百病之始,起於風邪乘入。如體氣虛弱,營衛失調,或憂思驚恐,酒色勞力,真氣耗而外邪入矣。

77治五臟之病,莫先於補氣。腎猶亟焉。補氣在勿動心,心動則肝旺,各脈震驚,真水耗損。

心為扇,主引風。風動則火旺,火旺則水干,水干則地損。

78對於醫生而言,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堅心專,兩心相合,可以統治百病,無不神效。

79從當年希特勒繞開盟軍堅固防線攻克馬其諾防線的案例中,我悟到了:對付一些頑固的病症,不能正面硬攻,要從其他的相關方面突破。如治療腎病,肝病這些頑固之症,可通過調肺、脾等來達到效果。

80中庸,是養生的根本原則。人體中的氣血也是一對陰陽,血為陰為體,氣為陽為用。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不足,易得淤積之病,如腫瘤、血栓等;氣太過,易得腦出血之類的病。所以,只有氣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81人只有悟到什麼是「自然」了,才算是得道了。知道自然,然後能順其自然,這個人就是神人。懂得陰陽了,懂得順其自然了,你就一定會成為良醫大德了。

82什麼是自然,自然就是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兩面,任何事物都要經過生、長、收、藏的過程。你順應這個過程,採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去調節病人的平衡,怎麼會治不好病呢。

83簡單和復雜是一對陰陽,越是復雜的事情,往往用最簡單的辦法就可以解決。同樣,看似最簡單的問題,你往往解決起來並不容易,你付出極大的努力也不一定能解決得了。這就和剛柔一樣,柔極能克剛,剛極柔不防。所以,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就要有這個思路,遇到復雜的問題要去找簡單的方法解決,遇到簡單的問題不要忽視它,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就和毛主席所說的那樣,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就是對問題給予藐視,對過程引起重視。

84我們看看這個世界上是不是這個道理。吃飯睡覺有幾個人能順其自然,有幾個人能遵守自然。你遵守不了,為什麼?因為它太簡單了,正因為太簡單了,所以你就不容易遵守。這就是辯證法。

85什麼是平衡?平衡就是陰陽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約,哪一方太過或不及都會失去平衡。怎麼會傷元氣,失去平衡就是在傷元氣。經常處於平衡的狀態,元氣就會保持得好,人就衰老的慢。

86陰陽之道就是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依存、互相轉化。任何一對矛盾,如果一方脫離了另一方,不受另一方的制約了。那它離消失、滅亡就不遠了。你看,當今社會,領導們都不喜歡制約,喜歡獨來獨往,我行我素,貪污受賄,其結果是什麼就可想而知了。陰和陽就是如此。大自然中,一個事物的出現,總有另它產生的因素,但同時總會出現另一因素來制約它。這就是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也是陰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道理。所以養生的道理也是如此,你生病了,總有一個使你生病的因素存在,同時也會有一個制約它,令你疾病消失的因素存在。正如自然界中毒蛇存在的地方,必定附近就有解蛇毒的草葯存在一樣。

87什麼叫人得意忘形?他失去控制了,失去陰的制約了,所以其下場畢竟是……,同樣人也不能一味消沉下去,這就是失去陽對他的制約了。

88如何具有大智慧,沒有博大的胸懷,哪來的大智慧。

89俗語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也要應時,到什麼年齡就要學他這個階段應該學的東西,否則就是不應時,不順其自然。但看看我們現在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有多少是學了應該學的東西。小時候應該學什麼,應該學德,學孝道,接著學識字斷句,再往下學如何做事。到青年學如何優生優育、家庭幸福。到了中年,學習養生之道。到了老年,學放下心態,安享晚年。繼續教育學什麼,就是要學這些。

90情志跟疾病的相關性是很密切的,有些疾病就是因情志而起,你用葯物治療,治來治去都不好,對於這類疾病,解鈴還需系鈴人。五志能夠致病,五志亦能解病。

91養生有一條很重要,就是不能怕死。怕死者陽氣不足,陽氣不足,死神就會找到你。這就是道家所講的,修煉人要有英雄的氣質。仁、智、勇三者缺一不可。

92當你把什麼學問理解到她是非常簡單樸素的時候,這時候你才是真正得到其中的三昧了。如果你還感到她是那麼博大精深,深不可測,那是你還沒有掌握到她的精髓,是只見到茂密的樹葉,而沒看到她的根本,這時候你還是處於「有」的階段,沒有達到「無」的境界。一切離不開陰陽,萬事萬物離不開陰陽。這個根本就是陰陽。知其一,萬事畢。

93凝神定氣,物我兩忘。---養生的真諦。

94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95五行相生相剋的應用:凡是因五臟太過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剋的方法對治。同樣,凡是因為五行不足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生的方法解決。這是運用五行的根本原則。

96現代人往往都在追求提高物質生活方面下工夫,這種追求的後果是很可怕的。要知道,人們對於物質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一旦這種慾望得不到控制,那等待我們的就是無止境的痛苦。其實,物質能帶來的享受,精神也能;葯物能治療疾病,心理療法也能做到。所以,我們用一生來追求財富,不如用一生來培養出一種好的心態,讓我們的精神達到一種超凡的境界。

97當人們掌握了健康的理念和方法之後,會真正享受到那種完全不用擔心疾病的自信,這種感覺真好,願我們都能擁有這份自信。

98我們人體是一個充滿智能的機體,我們的身體有好多「哨兵」:牙齒、闌尾、扁條體等。本來一旦我們的身體有異常時(通常是「上火」),這些哨兵會立即做出反應通知大腦。聰明的人這時候就應該調整心態,檢討自己,讓自己平和下來。但現在我們的西醫都做了什麼?你疼不是嗎,我把你們通通切除掉。現在更有甚者,發明了一種儀器,你不是得了過敏性鼻炎打噴嚏嗎?我把你鼻子里的敏感區神經燒毀,這樣以後你怎麼刺激它都不會打噴嚏了。西醫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可能我們再生病後,切掉的就是我們的五臟六腑了。

99記住,我們偶爾拉肚子、打噴嚏、咳嗽、發燒等都是我們自己的身體修復系統在工作,不要一出現這些症狀就濫用葯物。

100很多重病或絕症,都只有一個理由:恨。當這恨沒了,病也必一起消失。這世間最難解的是綿延不止的恨,固有解不開的恨,才有治不好的病。

❸ 我國古代取得的重要科技成就有哪些

我國有哪些古代重要科技成就?四大發明就不說了,中國人都知道。簡單介紹一下除四大發明外,各領域的科技成就。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文化繁榮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大量的思想家、哲學家各持主張,到處游說,互相爭辯,造成「百家爭鳴」的局面,也促進了科學的發展。
農業
這一時期農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鐵農具廣泛使用。在耕種上開始出現復種輪作。出現農家學派和農業專書。戰國時期的農家著作有《神農》和《野老》兩書。現存最古老的農書就是《呂氏春秋》(公元前239年)一書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四篇論著。第一篇論述了新興地主階級的重農思想,後三篇論述了從耕地、整地、播種、定苗中耕除草、收獲以及不違農時等一整套農業生產技術和原則。形成了精耕細作的傳統。這四篇著作也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思想,注意到了耕耘、施肥等人為因素與土壤、氣候等自然因素的辯證關系。
精耕細作的農業培養方式的雛形形成。具體表現為:深耕(利用鐵具、牛耕深度耕作)、畎畝(排水防漬方法形成)、慎種(等距全苗的觀念)、易耨(中耕除草做得迅速而細致)、審時(適應氣候時節以耕種)
手工業
在技術方面,青銅冶鑄技術在春秋戰國時期發展到最高階段。從春秋中期到戰國時期,青銅冶鑄已經從西周時期比較單一的陶范鑄造發展到綜合地使用多種金屬工藝,創造新的器形、紋飾,達到了新的技術高度。戰國中期以後,冶鐵技術很發達,出現了三項重大突破:一是生鐵冶鑄技術的出現。在戰國時期,用生鐵鑄成的農具和手工工具已被廣泛應用。但是早期的生鐵都是白口鐵,碳以碳化鐵的形式存在,性脆易折。二是煉鋼技術的出現。三是鑄鐵柔化術的出現。 將成型鑄鐵器件在高溫下進行弱化處理,可得到強度、韌性大為改善的黑心韌性鑄鐵和白心韌性鑄鐵,鐵器件得以在戰國時期廣泛應用。
春秋末期大型渠系工程開始興建,戰國時期更加盛行。著名的渠系工程有漳水十二渠、都江堰、鄭國渠、邗溝和鴻溝等。這一時期,手工業生產技術也取得了很大進步,內部分工細密和手工業技術的規范化是這一時期手工業發展的突出特點。《考工記》是我國第一部手工業技術規范匯集,它對車輛的製作工藝和規范、弓箭的材料要求和技術要求、樂器的製作和樂音知識等都有了完整的說明。
醫學
這一時期中國獨特的醫學理論初步建立。醫學方面出現專門的醫學著作。之前的《扁鵲內經》、《扁鵲外經》已經佚失。保留的最早的醫學文獻就是《黃帝內經》,它是以論述人體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診斷等作為重點,並包括針灸、經絡、衛生保健等。這部著作用問答形式寫成,據考證成書大概在戰國時期。該著作主要介紹了醫學中的整體概念,把人體器官看成一個整體,符合辯證法。並用當時流行的陰陽、五行學說闡述生理、病理、疾病的發生發展。認為人體陰陽相對平衡是維持正常生理活動的條件,如果失掉這種平衡就會產生疾病。把肝歸屬於木,心歸屬於火,脾歸屬於土,肺歸屬於金腎歸屬於水,用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來闡明人體各部分的關系。
一、職業醫生和醫學專著的出現
在春秋時期,中國已經出現了專職的醫生隊伍。扁鵲及其弟子子陽、子豹等都是當時著名的職業醫生,公元前6~5世紀的秦國還有了專門的宮廷醫療機構。
同時,專門醫學著作也陸續問世,如長桑君 的《禁方書》,《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也多成於春秋戰國之際。戰國時,醫書的數量已十分可觀,《黃帝內經》是其中最著名的。
二、醫學基礎理論體系的奠定
隨著巫、醫的分流和醫學研究的開展,春秋戰國時期醫學理論逐漸形成。如春秋時醫和的陰、陽、風、雨、晦、明「六氣」致病說,扁鵲言論涉及的「五臟」、「腸胃」、「血脈」、「血氣」、陰陽等生理概念,《內經》確立了以臟腑經絡氣血為核心的醫學理論體系,為後世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天文觀測技術
從原始的定性描述向定量化研究的轉變,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出現——《石氏星表》。
關於五大行星的知識 。測定了幾個行星的會和周期。(會和周期就是某一個行星前後兩次和太陽在同一方向上或和太陽在相反方 向上所間隔的時間) 發現了火星、金星的逆行現象。甘德還用肉眼發現了木星的衛星。石申則發現日食、月食是天體相互掩蓋的現象。
天象觀測。關於日食的記錄,在這一時期大約有50次,經分析有33次是可靠的。《左傳》記載了關於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記錄。《春秋》中記載了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
四分歷的使用。能夠更好地確定節氣,確立了陰陽合歷的歷法形式,產生了24節氣的獨立創造。
大約在公元前360—前350年間,楚國人甘德寫了《天文星占》、魏國人石申寫了《星占》,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在技術方面,用天文觀測儀器漏壺來測定時間,用圭表觀測日影來確定季節。
數學
商代人已使用10進位法,有了畫圓和直角的工具。春秋末期的《孫子兵法》里有關於分數的記載,戰國時期《荀子.大略》等書中記載了乘法九九表。《墨經》中提到了幾何學中的點、線、面、方、園乃至極限和變數的概念。
籌算制度的出現。
組合數學雖是現代數學的分支,它的思想卻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春秋時期成書的《易經》便含有組合數學的萌芽。
自然哲學
世界本源問題
自然哲學作為古代科學的一種形態,在春秋戰國時期取得了光輝的成果。以墨家、道家以及荀子和韓非為代表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對科學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
殷周時期的八卦說和五行說。《管子.水池》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老子提出「道」是「萬物之宗」的思想。尹文學派提出了唯物主義的精氣說,認為「精」、「氣」是世界的本原。荀子進一步發展精氣學說認為萬物都是由統一的物質性的氣所構成。中國的自然哲學家們也曾涉及到物質有沒有最小單位或物質能不能無限分割等問題。惠施提出「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即物質的最小單位無內可言。也有人主張物質可以無限分割,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的命題。
關於宇宙的結構
先秦時期的天圓地方說;西周時代的蓋天說,蓋天說不符合天體的真相,不能解釋天體運轉的現象。比蓋天說進步些的是地圓說;戰國時趙人慎到主張「天體如彈丸」;《莊子》對地不動的觀念提出疑問;戰國末期李斯提出「日行一度」的觀念。
實驗方法
墨子和他的學生進行了光的直線傳播的小孔成像的實驗,以及平面鏡、凹鏡、凸鏡的實驗,說明了焦距與物體成像的關系。
《墨經》中還用實驗方法討論了衡器一類的杠桿平衡情況,比阿基米德更早注意到距離和平衡的關系。
墨家也很注重概念研究和邏輯推理。對於一事物現提出名詞,再下定義,然後解釋。但是,當時的實驗方法還是定性研究,沒有形成一個嚴密的邏輯體系。
秦漢到南北朝
從秦漢經三國、兩晉到南北朝,這一階段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中又一個重要的時期。秦漢時期,秦統一了全國,文字度量衡的統一對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漢承秦制,使封建制度進一步鞏固。全國的統一,不僅促進了科學技術的交流而且還能集中人力、物力,從而更好的進行科學技術的研究。
三國、兩晉和南北朝時期,各對峙政權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大都採取發展生產的措施,促進了生產技術和實用科學的發展。民族大融合促進了科技的交流和發展。
農業
農業上,出現了一系列的農書。著名的有西漢時期的《氾勝之書》該著作把農作物的栽培過程當作一個有機整體來研究,總結了我國北方的耕作制度。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該書對古代農學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他的出現標志著我國農業實用科學體系的形成。
手工業
在技術方面,冶鐵技術和制瓷技術比較成熟,漆器工藝得到發展。出現了一系列的鋼技術的發明,主要有鑄鐵脫碳鋼、炒鋼、百煉鋼、灌鋼等技術。從商周時期的原始瓷器經過1000多年到了東漢出現真正的瓷器。瓷器是從靑秞器演變而來的,早期都是青瓷南北朝時期出現白瓷。秦漢時期的漆器工藝發展很快,工序有很多步,而且技術設施和組織管理都十分完善和嚴整。
秦統一中國後,開鑿了著名的通航運河靈渠。農田水利灌溉工程,在漢武帝時期盛極一時。大型的有龍首渠、六輔渠、白渠等。龍首渠穿過大山使用了穿鑿隧道的方案,並發明了井渠施工法。六輔渠主要是灌溉鄭國渠灌溉不到的地方。
醫學
中國獨特的醫學體系在這一時期形成並迅速發展。從戰國到三國是中醫醫學體系的形成時期。《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理論開始形成的標志。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以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為代表的醫學著作,還出現了以《神農本草經》為代表的葯學著作。《傷寒雜病論》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葯、的辯證施治原則,使醫學理論與醫療實踐相結合。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大量的醫葯學著作,特別對脈學、針灸學、本草學、方劑學方面,如王叔和的《脈經》、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葛洪的《肘後方》等。使我國醫葯學體系臻於完善。
漢代也出現了很多名醫,如:張仲景、淳於意、華佗等。淳於意辯證審脈,治病多有效驗。華佗擅長內、外、婦、兒、各科尤其是外科手術的成就十分有名。
天文觀測技術
天文學的發展是這一時期的又一重要成果,東漢著名天文學家張衡對渾天說進行了說明並創制了渾天儀和地動儀,正確解釋了月食的成因。歷法方面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歷法體系,西漢編制的太初歷,對於後世的歷法建立了楷模;南北朝時期編制的大明歷,首次把歲差的概念引入歷法。對於推算太陽所在宿度和節氣的精度,有重要作用;東晉虞喜最早發現了歲差,歲差是月亮和太陽對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振動作用所造成的地軸進動的反應。
在技術方面,在天文儀器的製作上對圭表和漏壺進行了改進,是它們的更加精準。
數學
數學在這一時期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算經十書在這一時期出現,其中最重要的是《九章算術》,該書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還流傳到朝鮮和日本,對朝鮮和日本古代數學的發展也有很大影響。《周髀算經》包括了應用勾股定理進行測量方面的計算,還使用了相當繁復的分數演算法和開平方法。
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劉徽、祖沖之等數學家。劉徽對《九章算術》的全部問題作了理論說明,並且發明了「割圓術」開創古代計算圓周率的途徑。祖沖之在數學方面取得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
從中可以看出,我國古代的數學,主要是以計算為主,而邏輯論證的思想是不夠的。
化學和地學
化學的發展,是以煉丹術的形式開始的。煉丹家了解到物質變化是自然界里的普遍規律。同時在長期的煉丹活動中積累了一些關於無機物可以化合、分解變成其他物質的經驗和知識,寫下了早期人類化學活動的一頁。
地學方面,西漢初年 繪制的地圖,使我們可以窺知當時地圖繪制的精度、技術、形制等問題,為研究古代地圖提供了珍貴資料。
地理著作的編纂,東漢時期,出現了第一部用「地理」命名的地學著作,就是《漢書.地理志》,該書是在封建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政治要求下的產物,它既包括有自然地理知識,又包括有人文地理的內容,開創了我國古代特有的地理學模式。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還出現了專門記述水道的地理著作。《水經》和《水經注》,它們以記錄水道的來龍去脈作為主要內容,能反映一定的自然地理狀況,具有比較高的地理價值,成為我國古代地理學著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隋唐到元代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在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和體系之後,到唐宋時期達到了高峰,成為科技史上更加光輝燦爛的一章。唐朝在經濟文化上達到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宋代科學技術取得了很大發展。總之不管是在技術上還是科學上中國在世界上均處於領先地位。隋代到元代的社會雖然動盪,但總體上是比較穩定的,農業取得了較好的發展。國內各民族間和中國和外國間的科技交流有所加強。
農業
農具的改進:隋唐時期,已經使用牛牽引的鐵犁,唐代已經普遍的使用灌溉工具,馬均的龍骨水車得到推廣。
農書的出現:
隋唐時期陸羽的《茶經》是我國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葉專著。
宋代的《陳旉農書》是我國最早專門總結江南水田耕作的一部小型的綜合性農書。
元代的《王禎農書》是對農業機械的發展作了生動的描述。
宋代的《陳旉農書》是一部關於南方水稻栽種技術的專著,宋元時期各種植物譜錄紛紛出現,如《桔錄》、《荔枝譜》、《菊譜》等,出現了有關甲克類、鳥類和魚類的專題論文。
在技術方面,農業技術和水利工程得到空前發展,農業技術的改進主要體現在農具的改進上,隋唐時期,南方耕地廣泛使用直轅犁改進而來的曲轅犁,水田耕作技術也有所提高。
水利工程方面,南北航通大運河的開鑿。封建社會以農業為主,農田水利的興修在這時期是最發達的,例如浙江的海塘成為抵禦海潮侵襲的有效設施。
這一時期,我國的科學技術逐漸傳入國外。
醫學
這一時期,醫療行政機構已經比較完善。唐代的醫葯教育制度也應經相當健全。北宋時期,設立了專門的醫學教育機構 「太醫局」 。還建立了一些帶有慈善性質的醫療設施。隋唐時期,有巢元方修撰的《諸病源候論》問世。宋代政府也組織編修本草和方術,最後修成《開寶本草》金元時期中醫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形成四大家的醫學學說。巢元芳的《諸病源侯論》、葯王孫思邈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字,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中醫分科:由唐代的四科發展到宋代的九科,到元代更增加到11科。
隋唐時期的醫療行政機構和醫學教育
隋唐政府設有「太醫署」和「尚葯局」。北宋設立了「太醫局「分九科,元代分13科。宋元時期設立醫學校,三年考試一次,及格的可以進行會試,錄取後可以任醫官。
隋唐時期:《諸病源候論》,《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行的葯典。《開元廣濟方》,《貞元集要廣利方》。
宋代:《開寶本草》,《嘉佑本草》,《圖經本草》,《證類本草》,《太平聖惠書》,《聖慧選方》。
天文學
天文學上,歷法發展的高峰,皇極歷、大衍歷都在這一時期形成,宋代歷法主要體現在一系列天文常數精確度的提高。元代的授時歷把我國古代歷法推向新高潮。
數學
數學方面,到宋元時期達到高峰,特別是在13世紀下半葉出現了秦九韶、李冶、楊輝、朱世傑等四位數學家。秦九韶的《數學九章》在高次方程的數值解法和一次同餘式的解法兩個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李冶開創了用代數方法解幾何問題的先例。楊輝密切聯系當時的社會需要發展實用數學,對各種問題提出簡潔演算法。朱世傑的《算學啟蒙》從初級知識入手,是一部由淺入深的啟蒙教科書。
地學
唐宋時期地學知識的發展,體現在地圖發展越來越詳細,統治者組織人員編修地圖。同時從唐代到宋元時期中外交通發達,交往頻繁,出現很多域外地理著作。同時對海陸變遷、潮汐漲落、地址礦物也有新的認識。
宋代以後對各門實用科學進行綜合研究,沈括的《夢溪筆談》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明清時期科技
這一時期是中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終結,封建社會進入末期,各種矛盾激化,資本主義萌芽得到發展,西方的科學技術進入我國,封建階級的保守性並沒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同時土地兼並嚴重,階級斗爭尖銳,科技發展緩慢,但與此同時手工業生產有所發展。
農業
傳統農業面臨危機,海外新作物的引進和「一歲數收」技術的進步是這一階段農業的主要特點。農學著作大量增加。有地區性農書,重要的有《沈氏農書》和《知本提綱》。作物栽培學的農書如《稻品》和《芋經》農場經營管理的專書如《補農書》和《農書著實》。救荒的農書如《救荒本草》。除蝗的專書如《捕蝗考》。
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是一部集我國古代農業科學之大成的學術著作,搜集了農業政策和農業技術各方面的知識。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是關於手工業和農業的最寶貴的網路全書之一。對農業和手工業具有重要作用,也傳入國外。
醫學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一部具有世界學術地位的專著,該書對葯物進行了詳細的記錄,並傳入日本。李時珍共完成了52卷的《本草綱目》,在這部巨著中共敘述葯物1892種,書中還附有處方11096條。書中生動描述了葯用生物的形態、產地、採集和栽培方法,還精確地論述了蒸餾法及其歷史以及水銀、碘、高嶺土等在醫療中的用途,糾正了前人的某些錯誤,對世界醫葯學和生物學都作出了重大貢獻。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是繼《本草綱目》之後一部比較好的本草書籍。《植物名實圖考》是一部科學價值比較高、開近代植物志先聲的專著。此外,中醫學也有了新的發展,在內科醫學方面,溫病學說的形成和發展,是明清兩代的重要成就。外科醫學方面,出現了陳實功的《外科正宗》。
在醫療技術上,明清兩代的醫學家在臨床實踐中,深入研究了傳染病等熱性病的病因、特點和防治措施,總結出胃、氣、管、血及三焦辨證的論治的醫學理論,形成溫病學說。另一個成果就是人痘接種法的發明。
地學
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記錄了通過觀察山水得到的地理知識,他用幾乎畢生的精力,歷盡艱辛,到祖國各地進行實地考察。他以游記的形式記述了他考山觀水所得到的地理知識,特別是關於溶岩、河道的考察結果。他對因高度、緯度不同而產生的氣候及其對動植物生態與分布的影響等,都做了很好的論述。
建築冶金造船
建築技術普遍提高,到了清明時期中國傳統的建築技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南北二京宮殿的建築、園林建築以及萬里長城的修建,都更好的體現了我國的建築技術
冶金技術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采礦方面,明代已經採取「火爆」法。在明代發明了煉焦法,並改進了鼓風備,增加了冶煉爐的溫度,並可以使爐子變大,從而使冶金生產的質量和產量都有比較大的提高。我國也是用火煉鋅最早的國家。
明代被稱為中國航海家的時代,明代初期我國在航海技術繼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鄭和下西洋所用的大船一般被稱為「寶船」最大的船長有44丈4尺,寬18丈,帆有12張。

❹ 血氣分析的發展歷史

自五十年代末丹麥的Poul Astrup 研製出第一台血氣分析儀四十多年來,血氣分析技術一直在急性呼吸衰竭診療、外科手術、搶救與監護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血氣分析儀的各項性能也得到極大的提高。根據血氣分析的時代特點,大致可將其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一) 50年代末-60年代 這一時期血氣分析儀發展和應用起步不久,處於手動時代,結構笨重(100kg),所需樣品量大(約為2ml),可測定值較少,有PH、PCO2、PO2。以丹麥Radiometer公司的AME-1型為代表。
(二) 70年代-80年代 計算機和電子技術的應用導致血氣分析儀進入全自動時代,由於採用了集成電路,儀器結構得到重要改進,重量降至30kg左右。感測器探頭小型化使得所需樣品量降至幾百—幾十微升,工作菜單日趨簡單,操作可在提示下進行,可測量和計算的參數也不斷增多。各公司生產的儀器均實現了自動定標、自動進樣、自動清洗、自動檢測儀器故障和電極狀態,並自動報警,電極的使用壽命和穩定性不斷提高,儀器的預熱和測量時間也逐步縮短。丹麥Radiometer公司的ABL系列、美國IL公司的1300系列、瑞士AVL公司的AVL系列、美國CORING的16、17系列都屬於該類產品。
(三) 90年代-至今 90年代以來,計算機技術進一步滲透到血氣分析領域,先進的界面幫助模式、圖標模式使操作更為直觀,許多廠家把血氣和電解質等分析結合在一起,生產出了血氣電解質分析儀。軟體和硬體的進步使現代血氣分析儀具有超級的數據處理、維護、貯存和專家診斷功能。為滿足日益增長的POCT需要,血氣分析儀正朝著攜帶型、免維護、易操作的方向發展。

❺ 古時候是怎麼驗明正身的

一、召穩婆

明人馮夢龍《醒世恆言》中,載道:「便叫左右喚了老實穩婆一名,到舟中試驗高氏是非處女,速來回話.........。」負責這項工作的婦女曰穩婆,穩婆就是接生婆,亦有委由男方的女性親屬或媒人負責辦理。見於文字所記載,中國第一個裸體檢查,是舊題佚名氏撰的《雜事秘辛》。其記述了漢恆帝時梁皇後(梁瑩)裸體被選及冊立為後之事。帝王選後,如何檢查是否為處女呢?漢恆帝為了保證「龍種」繁衍的優質,是特地派了「吳句」前往撿查的。

首先,是進行總體的審定。」俱合相法」行動舉止都沒有問題。早上的陽光透過窗戶映照在梁瑩的面上 」如朝霞和雪,艷色射不能正視」。接著,檢查五官。」目波澄鮮,眉撫連卷,朱口皓齒,修耳懸鼻,軸艷頤頤,位置均適」 五官端正,恰到好處,絕無歪嘴蹋鼻之毛病。

(電影羅馬假期中就有這幕戲)只要是非處女對女性把手伸到它的口中,它就會把嘴巴閉起來,咬斷該名女性的手。實際上,石像是不會把嘴巴閉起來的,所比以,無論那一種女性,只要把手放入石像的口中,都會得到「處女」的證明。假如想洗清不名譽的罪名,這種說法是最好的監別法。

❻ 五行德運與天人感應是什麼

早在戰國時期,齊魯地區就出現了以騶衍為代表的陰陽家學派。它是吸收和綜合了遠古流傳的陰陽變化和五行運轉這兩支不同系統的地區文化而發展起來的。五行學說認為構成宇宙萬物的是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稱為五行。它們之間,「終始五德,從所不勝」:土德後,「木德繼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昭明文選》卷六《魏都賦》注引《七略》)。「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史記》卷七四《孟子苟卿列傳》)《呂氏春秋》在闡述上古歷史發展的進程時,就是這樣描述的: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姨(即蚯蚓)大螻(大螻蛄)。黃帝曰:「土氣勝。」土色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人。代火者必將水,天且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應同》)

這個五德:土、木、金、火、水相剋代的序列無疑便就是沿用騶衍五德終始的理論。秦始皇代周,周得火德。按照從所不勝的原則,秦自然便得水德。根據這種德運推移理論,於是秦採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法治設施。夏以建寅之月(十三月)為歲首,殷以建丑之月(十二月)為歲首,周以建子之月(十一月)為歲首,秦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水德尚黑,故秦的衣服、旄旌、節旗皆用黑色。黑終數六,故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河名日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又水主陰,陰主刑殺,故尚刑法,認為「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於是急法人者不赦」。

漢興,劉邦曾向人詢問秦時祠何帝?回答是白、青璜、赤四帝。劉邦說,我聽說天有五帝,何以為四?誰也無法回答。劉邦若有所悟說:我知之矣!這是待我而具五數也。於是立黑帝祠,命名北峙。劉邦把北畦待我而起,自以為獲水德之瑞,故襲用秦的正朔服色。孝文帝時,魯人公孫臣以終始五德上書,謂漢得土德,宜更元,改正朔,易服色;並且預言將有黃龍見的瑞應。丞相張蒼反對。時河決酸棗,東潰金堤。張蒼主張以河決金堤為符,證明漢乃水德之時。討論沒有結果,這個問題一直沒有結論。

漢武帝太初元年夏(前104),落下閎創新歷,「然後日辰之度與夏正同」。武帝乃改元「太初」,恢復夏歷的以正月為歲首。色尚黃,官更印章以五字,如丞相的印章則稱「丞相之印章」五字,正式承認漢據土德。西漢末,劉向、劉歆父子「以為帝出於震,故包羲氏始受本德,其後以母傳子,終而復始,自神農、黃帝下歷唐虞三代,而漢得火焉。故高祖始起,神母夜號,著赤帝之符,旗章遂赤,自得天統。」(《漢書》卷二五下《郊祀志》)所謂「以母傳子」,就是反騶衍的「從所不勝」,取五行相生之意。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士生金、金生水,往復循環。按照這種理論,伏羲以木德王,木生火,故神農以火德王;火生土,故黃帝以士德王;土生金,故少吳以金德王;金生水,故顓頊以水德王;水生木,故帝嚳以木德王休又生火,故帝堯以火德王伙又生土,故帝舜以土德王;土又生金,故夏以金德王;金又生水,故商以水德王林又生木,故周以木德王。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年,正式採納了劉向的意見,以為漢得火德,色上赤。周得本德,以漢直接承周而得火德。然而中間還隔著一個秦,又如何進行解釋呢?劉向於是編造出正闖的理論:以為「昔共工氏以水德,間於木、火,與秦同運,非其次序,故皆不永」。就是說,伏羲以木德王,繼之者為共工氏,「雖有水德,在木、火之間,非其次序,故霸而不王」。只有神農以火德王,才是五德運行的正當次序。准此,秦的地位正如共工。周得木德,秦代周,以水德,也不是五德相生的正當運行,所以說也只是閏位。(《資治通鑒》卷六九,胡注引孟康日潤者,偏也,不正也。從此以後,五德相生,往復運行和偏閏的說法,長期為後來的王朝所承用。北周字文覺代西魏,即天王位,「以木德承魏水,行夏之時;服色尚黑,隨水行也」。隋文帝推運得火德,故色上赤。唐高祖認為得土德,色上黃。德運的迷信如此深人人心,故久病不愈的唐武宗李瀍,終於自認為在「王氣勝君名」這條戒律里找到了原因。當年漢光武把治水的「洛」字改寫成了「雒」,「洛」從水而東漢以火德王。水火不相容,所以必須改去水旁,使兔相勝之厄。唐德土而武宗名瀍,「瀍」亦水旁。土勝水,正犯了「王氣勝君名」的大忌諱,他相信這就是久病難愈的真正原因。於是他便改名為「炎」,炎從火,火生土,這就可以變成以君名生王氣,病也就可不治而愈了。這當然只是迷信,決無益於病體。會昌六年三月,下詔改名後沒有幾天武宗也就一命嗚呼了。金朝曾為本朝是金德還是土德爭得十分熱鬧,結果認為得運為土.堂而皇之地撰成了《大金德運說》一書。《四庫提要》的作者駁斥它說:「五德之運,不見《六經》,惟《家語》始有之,而其書出於王肅偽撰,不可據為典要。後代泥於其說,多侈陳五行傳序之由,而牽合遷就,附合支離,亦終無一當。仰蒙我皇上折衷垂訓,斥妄祛疑,本宅中大之隆規,破讖緯休祥之謬說,闡發明切,立千古不易之定論。」(《史部·政書類》(二)乾隆的這一見解的確是遠超過了他的同儕們。

神道設教的核心便是天命論。無論是感生說、五運終始等,都是要證明皇帝的地位是授受於天,常人是不應該非分覬覦,也是不可能僭分奪取的。感生說無法驗之於常識,五運始終也涉於幽玄。漢武帝時,大儒董仲舒確立了天人感應學說,用現實生活中大家都可以感受到的天時、地理、與物種的災禍變異來進行附會,其欺騙性就大得多了。

孔子和孟子,都很少談到天。孔子不語神怪。他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他心目中的天,似乎只是自然運行的載體。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他對鬼神基本上是恃否定態度的。孟子則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他認為人心即天理,又以「人歸」來驗證舜之得天下為「天與」。並且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從民心上來體認天,這正是孟子思想的進步與可貴的地方。漢儒在這方面已與孔子、孟子有了很大的不同。董仲舒就是在儒的基礎上,吸收了駿衍的符應說及其他學說,發展成著名的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學說的代表人物。他的特點就是把儒學神學化。

在他上漢武帝的《天人三策》里,董仲舒除了提出改正朔、易服色、制禮樂、更化、崇儒,並以儒道來推行教化等一系列政治措施外,還全面地闡發了天與人之間的感應關系。他引《春秋》為證,說:「臣謹按,《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人之生理、氣質、情性,都是化天之理數而成,與天道是相對應的。「為生不能為人,為人者天也。人之人本於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類天也。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時。人生有喜怒哀樂之答,春秋冬夏之類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樂,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也。」(《春秋繁露·為人者天地》)不過,能夠同天直接聯系的人只能是皇帝一個人,因為只有他才是受天之命來代天執行覆養萬民的。所以說天人感應的「人」,「實質所指即是統治世間的天子』(《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冊,第108頁)。「災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也。」(《春秋繁露·必仁且知》)所謂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滅,必有災異。這種禎祥災異,就是天人之間感應的具體顯現。董仲舒提出受天明命的君王必須勉強行道,道,也就是天道,即「所由適於治之路」,仁義禮樂皆其工具。皇天不言,以文象設教。人主有道,天瑞應誠而至;人主失德,則「邪氣積於下,怨惡蓄於上。上下不和測陰陽繆(古戾字)而妖孽生」,此災異所緣而起者。它們皆是「陰陽之精,其本在地而上發於天者也。政失於此壩,變見於彼,猶景之象形,響之應聲。」(《漢書·天文志》)所以,「天子為善一日,天立應以善,為惡一日,立應以惡」(《資治通鑒》卷五二胡注引《易緯稽覽·中軍傳》鄭玄注)。「善不妄來,災不空發。王者心有所想,雖未形顏色,而五星以之推移,陰陽為其變度。」(《資治通鑒》卷五六)天人感應說把所有天災、星變、物種變易都准確地與人事對應起來。如:

田獵不宿、飲食不享、出入不節、奪民農時及有奸謀,則木不曲直:

棄法律、逐功臣、殺太子、以妾為妻,則火不炎上;治宮室、飾台榭,內淫亂、犯親戚、侮父兄,則稼穡不成;好攻戰、輕百姓、飾城廓、侵邊境,則金不從革;簡宗廟、不待祠、廢祭祀、逆天時,則水不潤下。(《漢書·五行志上》)

地震則是由於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升所產生。太陽是眾陽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象,如果君德衰微,陰道強盛,侵蔽陽明,則應為日蝕。(《漢書·孔光傳》)如果婦順不修,陰事不得,皇後有失德之舉,則會發生月蝕。又「君不修道,則日失其度,腌昧亡光,各有雲為:其於東方作日初出時,陰雲邪氣起者,法為牽於女謁,有所畏難。日出後為近臣亂政,日中為大臣欺誣,日且人為妻妾役使所營。」(《漢書·李尋傳》)「陽之專氣為霰,陰之專氣為雹。盛陽之氣在雨水,則溫暖而為雨,陰氣薄而脅之不相人,則搏而為雹也。盛陰之氣在雨水,則凝滯而為雪,陽氣薄而脅之相人,則消散而下,因水而為霰。」(《資治通鑒》卷十五胡注引《大戴禮》引孔會子雲)所有陰陽不調,都和人君的行事相對應。據翼奉的說法,這種天人間的感應,其驗效甚至如人之病生於內臟,而病象則顯於外表、行動之中一樣,迅速准確。災異就是天對人君的警告。「天所以有災變何?所以譴告人君,覺悟其行,欲令悔過修德,深思慮也。《援神契》曰:行有點缺,氣逆干天,情感變出,以戒人也。」(《白虎通》卷六《災變》)谷永形容皇天降災異以譴告人君過失,「猶嚴父之明誡,畏懼敬改,則禍銷福降;忽然簡易,則咎罰不除」(《漢書-谷永傳》)。

在所有這些災異中,日蝕和星變是皇天對人君最嚴重的警告。漢時的皇帝,遇到發生日蝕,都要戰戰兢兢,發布詔書,引咎自責,並採取一些輕搖薄賦等惠民的措施。漢文帝即位的第二年,日蝕,他親布詔書,曰:

朕聞之,天生民為之置君以養治之。入主不德,布政不均,則天示之災,以戒不治。乃十月晦日有食之,適見於天。朕獲保宗廟,以徽紗之身,托於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亂,在予一人。唯二三執政,猶吾股肱也。朕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之所不及,勻以啟告朕。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敕以職任,務省搖費以便民。聯既不能遠德,故憫然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設備本息。今縱不能罷邊屯戍,又飭兵厚衛,其罷衛將軍軍。太僕見馬遺財足,余皆以給傳置。

從這封詔書里,可以窺見當時對這種天人感應說迷信的虔誠,也可以了解到這一學說對皇帝本人,確實存在某種制約的作用。星變也是讓皇帝恐懼的災象。古人把彗星分為孛、彗長三類。李星光芒短,其光四齣;彗星則光芒參參如掃帚;長星的尾巴很長,三丈二丈無常。其實都是彗星離日遠近不同時的形態。「大法:孛、彗星多為除舊布新,長星多為兵革事。」(《資治通鑒》卷十四胡注引文穎日)《孝經內記》雲:「彗出北斗,兵大起;彗在三台,臣害君;彗在太微,君害臣;彗在天獄,諸侯作亂。所指,其處大惡。彗在日旁,子欲殺父。」(《史記·秦始皇本紀》正義引)孛為惡氣所生,災又更甚於彗。太白經天,也是大災禍降臨的先兆。太白即金星。《漢書·天文志》說:「太白經天,天下革,民更王。」所謂「經天」,「謂出東人西,出西人東也。太白陰星,出東當伏東,出西當伏西。過午則經天。」劉向《五紀論》雲:「太白少陰,弱不得專行,故以巳、未為界,不得經天而行,經天則晝見,其占為兵喪,為不臣,為更王,強國弱,小國強。」(《資治通鑒》卷一九一胡注引)古代天文書謂五星之精為妖:歲星流為蒼彗、熒惑,填星散為赤彗、黃彗,太白、辰星變為白彗、黑彗。(《資治通鑒》卷三胡注)

對於皇天示警的災異,皇帝通常採取下詔罪己,號召官員直言過失,停止某些煩民勞費的項目或設施,頒行某些寬恤的政策,決獄慮囚,避正殿,減常膳,撤樂,進行祈禱等方式,以為應答。應該承認,這種災譴理論盡管純出於迷信附會,但在實際政治生活中,它的確是有很大影響的。唐太宗就曾對侍臣們說過:「人言天子至尊,無所畏憚。朕則不然,上畏皇天之鑒臨,兢兢業業,猶恐不合天意。」一般的君主,都因迷信的支配,在所謂天譴面前,無論是「應之以實」,採行某些寬省民團的措施,或者是「側身修德」,剋制一下生活的淫奢,都應該說是一件好事。畏天修德是人君的必有品德。富弼稱「人君若不畏天,何事不可為者,去亂亡無幾矣」;所謂「畏天者昌,天亡」。就是習以為常而不思儆戒的意思。

歷史上皇帝對於天譴的儆示還有一種很妙的應付辦法。這種辦法既不是應之以實;也不是應之以「文」——即多少表示引咎自責,而是移禍於人以資搪塞。秦朝廷祝官中有秘祝一職,「即有災祥,輒移過於下」。應劭曰:「秘視之官,移過於下,國家諱之,故日秘也。」(《資治通鑒》卷十五胡注)漢文帝究竟不失為一個開明的皇帝,他下詔說:「蓋聞天道,禍自怨起而福由德興。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秘祝之官移過於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弗取。其除之。」秘視移災的把戲,古已有之。楚昭王、宋景公都不忍移災於卿佐,說:「移腹心之疾,置於股肱,何益也。」(《資治通鑒》卷三三臣光日)對於天譴,可以倭過於臣下,且正式定為制度,真是「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文帝以後,這一作法實際上仍然沿行。漢宣帝五風四年,日蝕,騶馬猥佐(官名)上書,導至日蝕的是楊澤驕奢,不思悔過。揮被腰斬以應譴。哀帝建平二年,宮廷中有大聲如鍾嗚,揚雄、李尋皆認為是鼓妖作祟,宜退御史、丞相以應天變。明帝永明十三年,日蝕,三公皆免冠自劾。安帝永初元年,太尉徐防以災異寇賊策免,司空尹勤以水雨漂流策免從此開以災異策免三公之例。直到魏文帝曹丕時,始有詔:「災異之作,以譴元首,而歸過於股肱,豈禹、湯罪己之義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職,後有天地之眚,勿復劾三公。」當時的災異,實際上已成朝臣打擊政治對手,爭奪宰相大權的手段。這種現象一直不絕於後世。前泰的越厲王荷生,殺皇後梁氏、太傅毛貴、車騎將軍梁楞、僕射梁安、司空工墮以應天象。北齊世祖高湛因彗星見,乃避位傳太子,自號太上皇帝。隋。唐以後,這類的事才比較少見。

和災譴相對的便是祥瑞。祥,福也;瑞,符信也。《白虎通》說:「天下太平府瑞所以來至者,以為皇者承天統理,調和陰陽,陰陽和,萬物序,體氣充塞,故符瑞並臻.皆應德而至。德至天,則斗極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地,則嘉禾生,蓂莢起,櫃鬯出,太平感。德至文表,則景星見,五緯順軌。德至草木,則未草生,木連理。德至鳥獸,則鳳凰翔,鸞鳥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見,白烏下。德至山陵,則景雲出,芝實茂,陵出黑丹,阜出萋莆,山出器車,澤出神鼎。德至淵泉,則黃龍見,醴泉涌,河出龍,洛出龜書,江出大貝,海出明珠。德至八方,則祥風至,佳氣時喜,鍾律調,音度施,四夷化,越裳貢。」唐時,祥瑞的種類列在禮官者,據《儀制令》:大瑞計六十四種,如景星、慶雲之類。上瑞三十八種,如白猿、赤兔之類。中瑞三十二種,如蒼烏、朱雁之類。下瑞十四種,如嘉禾、芝草、連理木之類。(《資治通鑒》卷一九三胡注引)隋文帝既迷信書俄緯,又好機樣小數。「初,帝受周禪,恐民心未服,故多稱符瑞以耀之,其偽造而獻者,不可勝計。」(《資治通鑒》卷一七九)皇帝喜好它,因為它可以增加政治資本,滿足虛榮心理。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焉者。官僚們自然競相投其所好,以討好悻進。因此,獻祥瑞是希悻進的官僚們上下爭先的諂媚手段,而正派人是不屑為的。孔安國說得好:「草木之秀異,禽獸之珍奇,雲物之變動,無時無之。系時好與不好耳!以為祥瑞,注意多有,雖元狩之麟,神爵之鳳,尚可力致,況其他乎?惟上之人油然無欲於此;苟欲之,則四面而至矣!」漲翰《松窗夢語》卷五引)歷史上也有一些有見識的君主,對此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唐太宗就曾指出:「朕每見諸方表奏符瑞,慚俱增深。且安危在於人事,吉凶系於政術。若時主肆虐,嘉貺未能成其美;如治道休明,庶征不能致其惡。以此言之,未為可恃。」又說:「夫家給人足而無瑞,不害為堯舜;百姓愁怨而多瑞,不害為桀紂。」(《唐會要》卷二八《祥瑞上》)他把百姓家給人足為樣,得賢修治為瑞,不為虛榮所逐,確是很難得的。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學說建築在簡單比類與附會上,實流於巫術。但它卻長期流傳在中國政治和思想史領域,即使到了封建社會的後期,大思想家如顧炎武,仍相信人事足以感天,並且把這種感應與孟子的「氣壹則動志」聯系起來。(《日知錄》卷三十《人事感天》)「素不言祥瑞」的清雍正帝,卻又相信「天人感應,捷如影響」。它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所產生的實際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對災異發生的種種牽強的類比和解釋,無疑是一種迷信,但它一方面往往成為朝廷政爭的借口;另一方面也構成神力的制約。在某種情況下,對當時的政治是產生相當影響的。

❼ 針炙是誰發明的

針炙療法,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的先民們就在華夏大地上用砭石磨成石針,於人體上刺治疾病。迨至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問世,書中載有用金屬製成的「九針」即九種針具,其治病范圍較廣。隨著冶金術的不斷發展,至漢代就制有金針、銀針;明清使用過馬卸鐵針,而當代則普遍使用較為完美的不銹鋼針。而且電針儀器相繼迭出,真是錦上添花,異彩紛呈,療效卓著,且無毒副作用和不良反應。由於針炙具有「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的鎮痛作用;「損其有餘,補其不足」的調整作用和「扶正祛邪」的免疫作用。正由於針灸療法具有上述三種作用的獨特優勢,所以其治療病種極為廣泛,目前據有關資料的數據統計能治800多種病,而以300多種病的療效最為理想。正由於針灸療法具有抗炎、抗感染、抗病毒和抑制原蟲的作用,所以能治病咽炎、喉炎、扁桃體炎、中耳炎、胃炎、腸炎、膽囊炎、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急性單純性闌尾炎、宮頸炎、盆腔炎、尿路感染、風濕性關節炎、氣管炎、支氣管炎、腮腺炎以及由瘧原蟲感染的瘧疾等。
針炙療法是自然療法,是綠色療法,深受國際醫學之林的重視和應用,並引起了五大洲各國的專家學者紛紛來我國學習針灸醫學。我國這一古老而又新興的針灸學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財富。

❽ 請問什麼叫做「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是針灸於辯證循經外,按時取穴之一種操作規程方法。它的含義,就是說人身之氣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時,《針灸大成》徐氏有「剛柔相配,陰陽結合,氣血循環,時穴開闔」之說。中醫子午流注在我國歷史悠久,其理論基礎在兩千多年前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就已經奠定,在中華民族傳統醫學的寶庫中,是最具有特色的寶貴理論。 子午是指時辰,流是流動,注是灌注,子午流注理論是把一天24小時分為12個時辰,對應十二地支,與人體十二臟腑的氣血運行及五腧穴的開合進行結合,在一日十二時辰之中人體氣血首尾相銜的循環流注,盛衰開合有時間節奏、時相特性。子午流注抗癌療法來源於這樣的規律,因時、因病、因人、因地從而准確、有效的調整患者氣血,調理臟腑氣血陰陽,在特定的時間點進行殺滅癌細胞,恢復患者氣血運行的正常時間規律,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子午流注原理有人以為開穴的原因是因為營氣和衛氣恰在同一點上相遇,這一點上的穴就開了,這是大謬。要知道營衛之氣在人體各部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內經說:「營衛之氣一日夜分別運行都是五十周,周而復始,共行八百一十丈」而且每天如此,這樣一算,豈不是每天營衛之氣都有碰頭的機會了么?再仔細一算它們碰頭的機會在一天中有五十次之多;一天二十四小時,五十除於二十四得二,那就是營衛之氣在同一點相遇有兩次,如此說來,不是每天同一經穴要有兩次開穴,而且天天都一樣么這種理論如何站得住腳 其實他是把「開」字誤解做「開放」的意思,以為經穴開放,所以治病有效,所以才有這種理論。其實開字是宣通的意思,就是經氣在這時居於該穴,和該穴有關的身體各部病邪,都可藉針灸補瀉的作用宣通氣血(人身的疾病,歸納起來都是由氣血偏勝偏衰和積滯不通所致,)所以開穴時取此穴治病,效果最好(內經中有守時待氣之說,就是這個理論的根據)人體臟腑經脈,六十六個經穴(五行穴)都配合陰陽五行,「時」「日」天干也配合陰陽五行.因為人體是一個小天地,天地之氣和人體之氣是相應的,所以營衛之氣在人體經脈中就有盛衰不同的時候,而五行又有生克的關系,相生,同氣才能相應而合;相剋,異氣就不能相應而合。所以十二「經的天干」逢到「日的天干」相同時,同氣相應,這條經上的穴,只要「穴的五行」和「時的五行」相應,經氣旺盛,這穴就「開」了。但是為什麼用天干而不用地支呢?因為天之氣以陰陽五行生化萬物,針灸治病完全是根據氣化原理來的,所以前賢探究出經氣與天氣相應的道理,而發明了「子午流注」針法。 它是注重時間條件,以自然界周期現象,與人體氣血周流的情況相配合的。在《靈樞·經脈》篇、《營氣》篇,以及《難經·一難》、《二十三難》都有記載。《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本輸》篇,記載井滎俞很詳明,惟於井滎俞配屬五行,僅有陰井木、陽井金,其餘均無配屬。《難經·六十四難》對井滎俞配屬五行和十干運用,才有進一步的說明。《靈樞·衛氣行》篇雲:「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靈樞·五亂》篇說:「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說「: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是謂「得天時而調之」。《甲乙經》說:「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病在於陽分,必先候其氣之加於陽分而刺之。病在於陰分,必先候其氣之加於陰分而刺之。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百病不除」。凡此皆與子午流注有密切之關系。南唐·何若愚著《流注指微賦》,將子午流注的應用和方法,作了概括的說明,元·竇漢卿著《標幽賦》,內有「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開闔,論其五行五臟查時日之旺衰」,由此可見子午流注到了元代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針刺方法。它如明代的《針灸節要》、《醫學入門》、《針灸大成》等書皆有論述。而《針灸大全》徐鳳氏又推而廣之著「子午流注逐日按時定穴歌訣」,學者多為習誦以便應用。可知子午流注法由來已久,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所注重的一種高級的針灸療法。 古書註解 子午流注者,謂剛柔相配,陰陽相合,氣血循環,時穴開闔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時一刻,乃一陽之生;至午時一刻,乃一陰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有十,經有十二: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已脾、庚大腸、辛肺、壬膀胱、癸腎,余兩經,三焦、包絡也。三焦乃陽氣之父,包絡乃陰血之母,此二經雖寄於壬癸,亦分派於十干,每經之中,有井、滎、俞、經、合,以配金、水、木、火、土,是故陰井木而陽井金,陰滎火而陽滎水,陰俞土而陽俞木,陰經金而陽經火,陰合水而陽合土。經中有返本還元者,乃十二經出入之門也。陽經有原,遇俞穴並過之,陰經無原,以俞穴即代之。是以甲出丘墟,乙太沖之例。又按《千金》雲:六陰經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里,己公孫,辛列缺,癸水泉,包絡內關是也。故陽日氣先行,而血後隨也。陰日血先行,而氣後隨也。得時為之開,失時為之闔,陽干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見者氣納於三焦;陰干注臟,乙、丁、己、辛癸而重見者,血納包絡。如甲日甲戌時,以開膽井,至戊寅時正當胃俞,而又並過膽原,重見甲申時,氣納三焦,滎穴屬水,甲屬木,是以水生木,謂甲合還元化本。又如乙日乙酉時,以開肝井,至己丑時當脾之俞,並過肝原,重見乙未時,血納包絡滎穴屬火,乙屬木,是以木生火也。余仿此。俱以子午相生,陰陽相濟也。陽日無陰時,陰日無陽時,故甲與己合,乙與庚合,丙與辛合,丁與壬合,戊與癸合也。何謂甲與己合?曰:中央戊己屬土,畏東方甲乙之木所克,戊乃陽為兄,己屬陰為妹,戊兄遂將己妹,嫁與木家,與甲為妻,庶得陰陽和合,而不相傷,所以甲與己合。余皆然。子午之法,盡於此矣。

❾ 哥本哈根大學的傑出人物

丹麥人口僅500多萬,不到英國的十分之一、美國的百分之二、中國的千分之五,而她在各領域或培養或吸引的傑出人物卻是燦若繁星,這其中哥本哈根大學厥功至偉:
第谷·布拉赫,天文學家,開普勒導師;
瓦爾明,植物學家,現代生態學的奠基者;
奧勒·羅默,天文學家,最早的光速測定者;
克達爾,丹麥分析化學家,提出凱氏定氮法;
克努曾,海洋學家,國際海洋物理科學協會主席;
卡斯帕爾·韋塞爾,數學家,發現復數的幾何意義;
本·羅伊·莫特森,核物理學家,1975年獲諾貝爾獎;
秦仁昌,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尼古拉斯·斯坦諾,地質學與地層學之父,解剖學家;
本特·斯特龍根,天文學家,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主席;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化學家,1997年獲諾貝爾獎;
拉斯姆森·巴托林,地質學家兼醫師,發現光的雙折射;
冼鼎昌,理論物理學家及同步輻射應用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瑟倫·索倫森 (Søren Sørensen),化學家,1909年在嘉士伯實驗室提出pH;
楊福家,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諾丁漢大學校監、復旦大學校長;
烏夫·哈格若夫 (Uffe Valentin Haagerup),數學家,前 Acta Mathematica 主編;
巴克 (Per Bak),理論物理學家,與湯超等人利用沙堆模型闡述自組織臨界理論;
希爾德‧李維 (Hilde Levi),物理學家,率先應用放射性碳定年法和放射自顯影術;
英奇·雷曼,地震學家,發現地球地核內核,1971年獲美國地學最高獎威廉·鮑威獎;
博赫納,奧匈帝國-美國數學家,提出博赫納定理、波赫納一辛欽定理,程民德導師;
阿格·玻爾,核物理學家,哥本哈根大學尼爾斯·玻爾研究所主任,1975年獲諾貝爾獎;
喬治·伽莫夫,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生物學家,與喬治·勒梅特一起最早提出「大爆炸」理論;
喬治·德海韋西,化學家,1922年發現鉿(其拉丁文意即「哥本哈根」),1943年獲諾貝爾獎;
彼得·盧德維格·梅德爾·西羅 (Peter Ludwig Mejdell Sylow),數學家,提出並證明了西羅定理;
仁科芳雄,核物理學家,日本原子物理學之父,著名「日本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譜系」的源頭 ;
托馬斯·芬克 (Thomas Fincke),數學家,首創三角函數中的secant(正割)及tangent(正切);
奧斯卡·克萊因 (Oskar Benjamin Klein),物理學家,提出卡魯扎-克萊因理論、克萊因-戈爾登方程;
伊戈爾·諾維科夫 (Igor Dmitriyevich Novikov),天體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提出諾維科夫自洽性原則;
威海姆·約翰遜 (Wilhelm Johannsen),遺傳學家、植物學家,「基因」、「基因型」和「表現型」等概念提出者;
I.馬德森 (Ib Madsen),數學家,原 Acta Mathematica 主編,1992年獲洪堡獎,2011年獲奧斯特洛斯基獎;
約翰·艾弗里 (John Scales Avery),量子化學家,其所在的帕格沃什科學和世界事務會議於1995年獲諾貝爾獎;
霍爾格·貝克·尼爾森 (Holger Bech Nielsen),物理學家,他與李奧納特·蘇士侃、南部陽一郎一起,被視為超弦理論的三位先驅;
卡爾·馮·魏茨澤克 (Carl Friedrich Freiherr von Weizsäcker),物理學家、哲學家,里夏德·馮·魏茨澤克之兄,1957年獲普朗克獎章;
克里斯托弗·漢斯廷 (Christopher Hansteen),挪威地球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奧斯特學生,最早繪制地球磁場地圖,曾收養阿貝爾;
拉斯·哈爾斯格 (Lars Hesselholt),數學家,美國數學學會會士,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JAMS) 編委會成員;
漢斯·謝爾勒魯普 (Hans Carl Frederik Christian February Schjellerup ),天文學家,哥本哈根大學天文台台長,曾為大北電報公司起草中文電碼;
哈那德·玻爾,數學家、足球運動員,主要研究數學分析,和奧托·諾伊格鮑爾、理查·科朗特一起創辦全球最大數學資料庫 zbMATH (Zentralblatt MATH),1908年獲奧運銀牌;
漢斯·克里斯欽·奧斯特,物理學家、化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安徒生的忘年交,首先發現電流的磁效應、首先分離出鋁、首先詳細闡述「思想實驗」,1829年創立丹麥技術大學;
約翰·惠勒,物理學家,1942年與玻爾共同闡述核裂變機制,參與曼哈頓計劃,提出「黑洞」、「蟲洞」等概念,他也是提出多世界詮釋的休·艾弗雷特三世和著名物理學家費曼的導師,1997年獲沃爾夫獎;
朱利葉斯·佩特森,數學家,研究領域涉及代數、分析學、密碼學、幾何學、力學、數理經濟學和數論,以其在圖論上的貢獻而聞名於世,提出佩特森圖(彼得森圖),在丹麥被譽為「科學界的安徒生」;
尼爾斯·玻爾,物理學家,他創立的哥本哈根學派吸引了沃納·海森堡、馬克斯·玻恩、沃爾夫岡·泡利、保羅·狄拉克、朗道、莉澤·邁特納、約爾當、亨德里克·克喇莫斯、吉安·卡羅·威克、弗拉基米爾·福克 (Vladimir Fock, 前蘇聯)、羅森菲爾德 (Léon Rosenfeld, 比利時)、普拉契克(George Placzek, 捷克)、莫勒 (Christian Møller, 丹麥)、威爾遜 (Alan Herries Wilson, 英國) 等人,1922年獲諾貝爾獎; 陸再英,心血管內科專家;
革蘭,醫師及細菌學家,發明革蘭氏染色;
尼爾斯·傑尼,免疫學家,1984年獲諾貝爾獎;
約翰尼斯·菲比格,病理學家,1926年獲諾貝爾獎;
尼爾斯·呂貝里·芬森,醫師與科學家,1903年獲諾貝爾獎;
亨利克·達姆,生物化學家、生理學家,1943年獲諾貝爾獎;
奧古斯特·克羅,葯學家,諾和諾德創始人,1920年獲諾貝爾獎;
阿爾伯特·傑德 (Albert Gjedde),神經科學家和葯理學家,歐洲科學院院士;
彼得·帕納 (Peter Ludvig Panum),生理學家和病理學家,最早發現細菌內毒素;
馮·馬格納斯 (Preben von Magnus),病毒學家,馮·馬格納斯現象以其名字命名;
海塞 (Lasse Hessel),醫生兼發明家,發明女用避孕套,2000年獲英國女王企業獎;
保羅·阿斯楚普 (Poul Bjørndahl Astrup),臨床化學家,發明血氣分析儀,提出鹼剩餘;
科里斯坦·漢森 (Christian D.A. Hansen),葯學家,全球最大益生菌供應商科漢森創始人;
比約恩·易卜生 (Bjørn Aage Ibsen),麻醉學家,創立重症醫學,建立世界上首個ICU病房;
卡爾·蘭格 (Carl Lange),醫師、生理學家及精神病學家,與威廉·詹姆斯共同提出情緒理論;
沃雷·沃爾姆 (Ole Worm),醫生及古物研究家,Wormian bones(顱骨縫間骨)以其名字命名;
克里斯蒂安·玻爾 (Christian Bohr),生理學家,尼爾斯·玻爾和哈那德·玻爾之父,發現波爾效應;
舒曼 (Holger Werfel Scheuermann),醫生,Scheuermann's disease (青年性駝背)以其名字命名;
埃里克·雅各布森 (Erik Jacobsen),葯學家,和 Jens Hald、Keneth Ferguson 等人發現雙硫侖樣反應;
保羅·克亞爾 (Poul Kjer),眼科學家,Kjer's optic neuropathy(常染色體顯性視神經萎縮)以其名字命名;
小卡斯珀·巴托林 (Caspar Bartholin the Younger),解剖學家,托馬斯·巴托林之子,巴氏腺以其名字命名;
老卡斯珀·巴托林,解剖學家、醫學家和神學家,最早描述了嗅神經的機理,其著作《人體解剖學》長期以來是解剖學的通用教科書;
托馬斯·巴托林,解剖學家、內科醫生,率先發現人體淋巴系統,率先提出冷凍麻醉的科學理論,率先記載人體自燃現象,率先描述13三體綜合征; 何莫邪,漢語言學家;
藤枝晃,日本敦煌學學者;
勃蘭兌斯,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
丹·扎哈維 (Dan Zahavi),現象學家;
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作家暨詩人;
拉斯克,語言學家,比較語言學奠基人;
亨利克·諾德布蘭德,詩人、小說家、散文家;
約翰內斯·威廉·揚森,作家,1944年獲諾貝爾獎;
卡爾·耶勒魯普,詩人兼小說家,1917年獲諾貝爾獎;
裴特生 (Holger Pedersen),語言學家、歷史語言學學者;
葉斯柏森,語言學家,英語語法權威,國際語音協會創始人之一;
亞當·戈特洛布·奧倫施拉格,詩人、劇作家,被譽為「北歐詩歌之王」;
李來福 (Leif Littrup),歷史學家,研究史學史、中國歷史和比較史學;
赫傑特·拉什穆森 (Hjalte Rasmussen),法學家,推動歐共體司法改革;
易家樂 (Søren Egerod),方言學家,師從漢語言學泰斗高本漢和趙元任;
阿爾夫·羅斯 (Alf Niels Christian Ross),法學家,斯堪的納維亞法學派代表人物;
柏思德 (Kjeld Erik Brodsgaard),中國學專家,哥本哈根商學院亞洲研究中心主任;
約翰·尼古拉·馬茲維 (Johan Nicolai Madvig),古典學學者,嘉士伯基金會首任主席;
格倫特維(葛龍維) (N.F.S. Grundtvig),思想家和教育家,「丹麥的孔子」 ,對丹麥社會影響深遠 ;
霍爾堡(路維·郝爾拜),作家、散文家、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霍爾堡國際紀念獎(郝爾拜獎)以其名字命名;
尼爾斯·泰格森 (Niels Christoffer Thygesen),經濟學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濟發展與評審委員會主席,歐元主要設計者之一;
陶木生 (Vilhelm Ludwig Peter Thomsen),語言學家、突厥學學者,葉斯柏森導師,土耳其國家圖書館所在的大街以他的名字命名;
約翰·盧茲維·海貝爾 (Johan Ludvig Heiberg),古典學及數學史學者,發現失落的「阿基米德羊皮書」,與希思 (Thomas Little Heath) 譯注《幾何原本》;
尼爾斯·萊切 (Niels Peter Lemche),宗教學學者,與Thomas L. Thompson等人倡導聖經極簡主義 (Biblical Minimalism),逐漸形成神學界的哥本哈根學派;
奧利·維夫,國際關系學者,他和巴裡布贊、莫頓·凱爾斯特拉普 ( Morten Kelstrup ) 等人創立的哥本哈根學派是建構主義國際關系安全研究領域重要的學派之一 ;
葉爾姆斯列夫,語言學家,他與布龍達爾、尤爾達爾 (H. J. Uldall) 一起,創建了結構語言學三大學派之一的哥本哈根學派,韓禮德、哈里斯、喬姆斯基等人亦受其影響;
索倫·克爾凱郭爾,哲學家、作家、詩人,存在主義哲學和人本心理學先驅,讓-保羅·薩特、卡爾·羅傑斯、卡夫卡、易卜生、威斯坦·休·奧登、魯迅、伍迪·艾倫等人深受其影響; 韓征和,國內高溫超導應用領域領軍人;
彼得·諾爾,計算機科學家,2005年獲圖靈獎;
查爾斯·西蒙尼,軟體開發專家,1966年獲邀前往哥本哈根大學;
尼爾斯·莫林 (Niels Morling),法醫,國際法醫遺傳學會 (ISFG) 主席;
艾拉普 (Ove Arup),英籍丹麥裔結構工程師,跨國公司奧雅納創始人;
拉希 (Georg Rasch),心理統計學家,提出Rasch模型為IRT理論奠基;
彼得·達爾高 (Peter Dalgaard),生物統計學家,R語言核心開發小組成員;
尼爾·瓊斯 (Neil D. Jones),計算機科學家,ACM Fellow,歐洲科學院院士;
阿恩·阿斯楚普 (Arne Astrup),肥胖研究專家,World Obesity Federation主席 ;
米克爾·圖路普 (Mikkel Thorup),計算機科學家,Journal of the ACM (JACM) 編委;
佩爾·平斯特拉普-安德遜 (Per Pinstrup-Andersen),食品經濟學家,2001年獲世界糧食獎;
尤金·波爾齊克 (Eugene Polzik),實驗物理學家,與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共同研發量子計算機;
梭倫.約翰遜 (Søren Johansen),計量經濟學家,其學術思想與克萊夫·格蘭傑互相交流和影響;
彼得·霍伊 (Peter Høj),生物化學工程師,昆士蘭大學校長,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CEO,CSIRO委員;
斯蒂恩·拉斯穆森 (Steen Rasmussen),人工生命和復雜系統科學家,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和聖菲研究所研究教授;
皮亞特·海恩 (Piet Hein),發明家、數學家、設計師,發明六貫棋、索瑪立方塊等多種游戲,擅長用超橢圓曲線進行設計工作;
科琳娜·科茨 (Corinna Cortes),計算機科學家,谷歌紐約負責人,提出支持向量機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的通用演算法;
馬德斯·托夫特 (Mads Tofte),計算機科學家,哥本哈根信息技術大學校長,與導師羅賓·米爾納提出SML (Standard Meta-language);
安德斯·克羅格 (Anders Krogh),生物信息學家,率先將隱馬爾可夫模型和人工神經網路引入生物信息學領域,《生物序列分析》作者之一;
托瓦爾·蒂勒 (Thorvald Nicolai Thiele),數學家、精算師和天文學家,在統計學、插值、三體問題等多個方面均頗有建樹,首先將定量化引入金融數學,首先用數學方法描述布朗運動; 格萊·貝,演員、歌手;
裴德盛,丹麥駐華大使;
本傑明·克里斯滕森,早期驚悚片大師;
康妮·赫澤高,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主席;
波爾·尼魯普·拉斯穆森,歐洲社會黨主席;
赫勒·托寧·施密特,丹麥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莫根斯·呂克托夫特,聯合國大會第70屆會議主席;
佩爾·柯克比 (Per Kirkeby),畫家、雕塑家、詩人;
保羅·施呂特,政治家,1994年任歐洲議會副議長;
貝蒂·俄林,政治家和經濟學家,1977年獲諾貝爾獎;
哈夫丹·馬勒 (Halfdan T. Mahler),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
摩丹·弗羅斯特,羽毛球運動員、教練,羽壇老「四大天王」之一;
維格迪絲·芬博阿多蒂爾,世界上第一位民選產生的女性國家元首;
斯汀·寶仕 (Stine Bosse),北歐聯合銀行董事,Tryg保險公司CEO;
楊煥明,華大基因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史蒂夫·斯庫利 (Steve Scully),美國C-SPAN監制,白宮記者協會會長;
艾斯吉爾德·埃布森,賽艇運動員,獲3枚奧運金牌和6枚世界錦標賽金牌;
瑪格麗特二世,丹麥歷史上第二位女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遠房表妹;
保羅·哈特林,政治家,其領導的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1981年獲諾貝爾獎;
克勞斯·邁爾 (Claus Meyer),企業家、廚藝大師和社會活動家,「全球最佳餐廳」Noma聯合創始人;
麥德斯·歐麗森 (Mads Øvlisen),諾和諾德CEO、諾維信董事長、樂高集團董事,聯合國全球盟約企業家代表;
簡·雷學利 (Jan Leschly),馬士基集團、美國運通公司董事,職業網球運動員(1967年世界前十),國際網球名人堂主席;
拉斯·米科爾森,著名演員麥德斯·米科爾森之兄,參演國際知名的《謀殺第一季》、《權利的堡壘》,客串《神探夏洛克》、《紙牌屋》等劇; 除上述已提及的諾貝爾獎得主外,其他曾在哥本哈根大學進行教學或研究工作的得主有:
施里弗,物理學家,1972年獲諾貝爾獎;
威爾金森,化學家,1973年獲諾貝爾獎;
溫伯格,物理學家,1979年獲諾貝爾獎;
漢斯·貝特,物理學家,1967年獲諾貝爾獎;
保羅·伯格,生物學家,1980年獲諾貝爾獎;
沃爾特·科恩,化學家,1998年獲諾貝爾獎;
格拉肖,理論物理學家,1979年獲諾貝爾獎;
詹姆斯·沃森,生物學家,1953年獲諾貝爾獎;
安德烈·海姆,物理學家,2010年獲諾貝爾獎;
詹姆斯·弗蘭克,物理學家,1925年獲諾貝爾獎;
愛德華·路易斯,遺傳學家,1995年獲諾貝爾獎;
萊納斯·卡爾·鮑林,化學家,1954年獲諾貝爾獎;
內維爾·弗朗西斯·莫特,物理學家,1977年獲諾貝爾獎;
馬克斯·德爾布呂克,生物物理學家,1969年獲諾貝爾獎;
弗里茨·阿爾貝特·李普曼,生物化學家,1962年獲諾貝爾獎;
哈羅德·克萊頓·尤里,宇宙化學家、物理學家,1934年獲諾貝爾獎;
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物理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1983年獲諾貝爾獎;
。。。。。。。。。。。。
哥本哈根大學孕育了世界著名童話大師安徒生,存在主義哲學先驅克爾凱郭爾;她培養了第一個發現超新星的人和第一個測定光速的天文學家;這里有電磁理論的先驅,也有量子理論的創始人;她科學地闡述了人腦的結構和肌肉的肌理,尋找到了地球和生命最久遠的證據。

閱讀全文

與血氣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
門頭廣告牌使用費合同 瀏覽: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