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拉丁字是怎麼樣誕生的
在古代的羅馬文明中,拉丁字母的產生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由於有了拉丁字母,羅馬人不僅將拉丁語和拉丁文化普及到了當時多民族的義大利全境,而且還加速了此後羅馬帝國境內各個民族的羅馬化進程。進入中世紀以後,拉丁字母不僅被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法語和羅馬尼亞語、英語和德語等所承襲,而且也為斯拉夫語族的天主教各國所利用。由於拉丁字母比其他語言文字的字母具有更為突出的優點,所以,我國現行的文字在拼音上也借用了拉丁字母。然而,拉丁字母並不是古代出現的最早文字,但是,關於拉丁字母的產生由來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貳』 文字是如何發明的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漢字已有3000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000年以前。漢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字的范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范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漢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漢字跟漢語的關系看,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漢字本身的構造看,漢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體系。
漢字起源於圖畫。在漢字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發生聯系。雖然每個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號,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質不同。象形字的讀音是它所代表的語素轉嫁給它的。隨著字形的演變,象形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結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聯系。這個時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義,變成了抽象的記號。如果漢語里所有的語素都是由這種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記號代表的,那麼漢字可以說是一種純記號文字。不過事實並非如此。漢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合造成的。從構造上說,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一個層次。因為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為合體字的組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參加的。合體字可以分成以下3類:
①形聲字。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由於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現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來是一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為形旁。現在「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來以「每」為聲旁。由於字音的變化,現在「海」和「每」的讀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這一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為形聲字看待了。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發展到現代漢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個現代合體漢字進行統計。就普通話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 5%。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佔10%。只有韻母一項相同的約佔20%。如果我們只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麼形聲字大概只佔通行漢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占通行漢字35%的樣子。要是把標准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來歷確定形聲字,那麼通行漢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
②合體會意字。古人說「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對於「武」、「信」兩個字來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不過漢字體系裡確實有按照這種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為歪」,「不好為孬」。這一類字的特點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整個合體字的意義。這種字為數很少,只有個別的例子。
以上兩類合體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邊一類的情形不同。 ③合體記號字。這一類合體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這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由於字音和字義的變化,原來的聲旁和形旁已經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舉過的「給、等、 短」一類字。 另一種情形可以舉「章」字為例。 按照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分析,「章」字從「音」從「十」。 可是現在一般人說「立早章」 (以區別於「弓長張」)的時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兩部分。其實從古文字看,「章」本來是一個獨體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沒有關系。
漢字用來記錄漢語已經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沒有中斷過。在如此長的歷史時期里,漢字不僅為人們的現實生活服務,而且記錄下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料;甚至跨越國界,被日本、朝鮮、越南等鄰國借去記錄非漢語語言。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也不斷有人批評漢字的缺點,主要是說漢字難認、難寫、難於機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掃盲、兒童識字教育、文化傳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較起來,漢字有它的短處,但是也有它的長處。漢字最大的長處就是能夠超越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古今漢語字音的差別很大。但由於2000年來字形相當穩定,沒有太大變化,字義的變化比較小,所以先秦兩漢的古書今天一般人還能部分看懂。如果古書是用拼音文字寫的,現代人就根本無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語音差別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談,可是寫成漢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樣的。
50年代開始進行簡化漢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簡化字總表》規定了2200多個簡化漢字(包括用簡化偏旁類推的字)。這項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今後在一個時期內將保持穩定,不繼續簡化。因為不斷簡化會破壞文字的穩定性,而且簡化一批字以後,原來的繁體字並不能廢除。結果是漢字的總數有增無減,反而加重了學習和使用的人的負擔。
關於文字拼音化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論。從理論上說,任何自然語言都可以用拼音文字記錄。但是由於漢語方言分歧,在推廣普通話的工作沒有取得廣泛、切實的成效以前,改用拼音文字會給方言區的人帶來很大的困難。此外,由於漢字歷史悠久,大量的文獻都是用漢字記錄的。一旦改弦易轍,勢必在文獻的廣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難,在社會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動。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是指純粹利用圖形來作文字使用,而這些文字又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產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特別是繁體的[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艹」(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繁體的[門]更像)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人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因此,以象形字為基礎後,漢字發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書中的會意、指事、形聲。然而,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須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礎,拼合、減省或增刪象徵性符號而成。
現時世上最廣為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聖書體。約5000年前,古埃及人發明了一種圖形文字,稱為象形文字。這種字寫起來既慢又很難看懂,國此大約在3400年前,埃及人又演化一種寫得較快並且較易使用的字體。此外,現時中國西南部納西族所採用的東巴文和水族的水書,是現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統。隨著時光的流逝,最終連埃及人自己也忘記了如何釋諱早期的那種象形文字了。若不是因為拿破崙大軍入侵埃及時,隨軍的法國古文字學家們的那次發現,極有可能至今考古學家們仍無法辯認這種文字。
1799年,這些法國古文字學家們發掘出一塊文字的黑石碑。碑文用3種文字寫成,分別是希臘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後期的埃及文字。一位法國古代語學者吉恩·保羅·商博良研究了這些文字,並設法釋讀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商博良釋諱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方法是:對石碑上的文字進行比較,先設法挑選出埃有最後一個法老王族托勒密王朝時期的象形字,隨後再想方法辯認出其他象形文字的詞意。商博良於1822年將自己的發現公諸於眾。
羅塞塔石碑用3種文字記載了同樣的內容,因此成為釋讀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關鍵所在。法國名將拿破崙·波拿巴在埃及地行過一場重大的戰役。為了研究埃及文化,拿破崙派遣的歷史學家們又發掘了許多古代遺址。
值得一說的是 ,中國最初的文字就屬於象形文字。漢字雖然還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徵,但由於漢字除了象形以外,還有其他構成文字的方式;而漢字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已跟原來的形象相去甚遠,所以不屬於象形文字,而屬於表意文字。然而,甲骨文和金文亦算是象形文字。此外,瑪雅文字的「頭字體」和「幾何體」亦是。
wenzi
文字
writing
語言的書寫符號,人與人之間交流信息的約定俗成的視覺信號系統。這些符號要能靈活地書寫由聲音構成的語言,使信息送到遠方,傳到後代。
文字的先驅 文字起源於圖畫。原始圖畫向兩方面發展,一方面成為圖畫藝術,另一方面成為文字。原始人用圖形來表達意思,通常稱為「圖形文字」。這種圖形雖然能交流信息,但是跟語言並無聯系。例如,畫一個箭頭表示「由此前進」,畫一個人高舉雙手錶示「歡迎」,大家都看得懂,可是如果用語言來說出圖畫中的意思, 那就各不相同。你可以說英語 ,他可以說法語。這樣的圖形可以說是文字的先驅,還沒有成為真正的文字。(圖1[文字的先驅,舉例:漁王率五舟,各乘若幹人,歷三日,][渡湖,安抵對岸])
表示意義的圖畫要發展到跟語言相結合,能夠完整地書寫語言,這才成為語言的有效記錄,即成熟的文字。許多民族都創造過原始文字,但是只有極少幾個民族的文字發展到成熟程度。有些文字,只能寫出實詞,不能寫出虛詞,閱讀時候要由讀者自行補充,這是不完備的文字。大多數民族都借入其他民族已經成熟了的符號系統,再加以修改補充,書寫自己的語言。
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 名副其實的文字有 3種主要類型: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音節文字和字母文字。這3種類型代表文字發展的3個階段。
如果每一個詞用一個符號來表示,那就需要許許多多的符號,而抽象詞仍舊難於寫出,這樣的文字是不切實用的。解決的辦法是,把一部分詞符改成只表音,不表意,夾在詞符中間,那就成為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這是最早達到成熟程度的文字類型。
用漢字書寫的中文,基本上屬於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類型。在古漢語中,表示實詞的漢字大都是詞符,表示虛詞以及擬聲和譯音的漢字是音節符號例如,原來表示簸箕的「其」字是詞符,後來借來表示虛詞的「其」,就成為音節符號了。又如,「丁當」、「可」都是音節符號。有些漢字只是多音節實詞中的音節符號而不是詞符,如「葡萄」是由兩音節構成的詞,要用兩個音節符號寫出。
[文字發展示意表]
漢字和假名混合體的日文是典型的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其中漢字大都是書寫詞根的詞符,假名是書寫詞尾助詞等的音節符假名是從漢字變化出來的(圖2[日文假名舉例])
音節文字 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如果丟掉了詞符,全用音節符,那就成為「音節文字」。在任何語言中,詞的數量是很大的,而且不斷增加。音節的數目少得多,而且是相對穩定的。音節文字只要用數目有限的符號,就可以完備地書寫語言。
日本有「假名文字運動」,主張不用漢字,全用假名。這個主張如果實現,日文就成為音節文字了。
衣索比亞文字(近代體稱為阿姆哈拉文字)是一種現行的音節文字。它用大致相同的符號代表相同的輔音,附帶微小的筆畫變化表示母音,成為音節符號。(圖3[阿姆哈拉音節字母舉例])
比較一下日文的假名和阿姆哈拉音節符號,可以看出其間的主要區別是,假名用不同的符號表示相同的輔音,阿姆哈拉文字用基本上相同的符號表示相同的輔音(比較圖2和圖3)。
有些音節文字,不管母音如何不同,輔音相同的音節都用相同的符號來表示。好比 ka、ki、ku 都寫成 k。這樣就產生了所謂「輔音字母」。這樣的字母雖然叫做輔音字母,可是帶有不寫出來的母音,仍然具有音節符號的性質,它是從音節符號向音素(音位)符號演變的中間形態。
公元前11世紀的比布魯斯字母(阿希拉姆碑銘文字,發現於比布魯斯,在今黎巴嫩,現名朱拜勒)是現存最早的已經解讀的輔音字母,可以說是字母的老祖宗。(圖4[比布魯斯字母])
從字母的老祖宗間接傳下來的阿拉伯字母是今天應用比較廣泛的輔音字母。阿拉伯文字把同樣的幾個字母寫在一起,要求讀者根據上下文的不同而讀成不同的詞。這很象用字母來縮寫語言。打個比方:d、p兩個字母連寫在一起,成為 dp,但在一個地方要念成dipu「地鋪」,在另一個地方要念成dapo「打破」。這樣,雖然書寫省事,可是閱讀太不方便了。所以後來又在輔音字母上加幾個點子表示母音。(圖5[阿拉伯字母舉例])
字母文字 字母表示母音的方法有 3種:①用獨立的符號表示母音,例如希臘字母、拉丁字母等。②用不連接的分音符號表示母音,例如阿拉米字母、希伯來字母、阿拉伯字母等。③把分音符號連接在字母上表示母音,例如印度字母、阿姆哈拉字母等。第 3種被認為是音節符號字母。第 2種如果以不加母音符號為正體,也是音節字母。
嚴格意義的「字母文字」,既有輔音字母,又有母音字母。創造母音字母是希臘人的貢獻。他們在公元前8 世紀傳入輔音字母,把其中幾個改為專門表示母音,其餘仍舊表示輔音,但是不再附帶母音。這好比原來k可以表示ka、ki、ku的音,現在用k、a、i、u幾個字母分別寫成 k—a、k—i、k—u。這樣就產生了「音素(音位)字母」。音素字母文字,在書寫時候要把音節分析成為輔音和母音,在閱讀時候要把輔音和母音拼合成為音節。這是完備的拼音制度。(圖6[希臘古典字母])
完備的拼音制度的產生,使文字歷史進入新的階段。一切語言的聲音,如果分析成為音素(音位),一共只有幾十個基本的輔音和母音,只要用幾十個字母就可以寫出。跟音節字母相比,音素字母不但符號數目少得多,而且表音更加靈活。但是文字記錄語音總有遺漏。例如重音、句調、節奏等等,字母文字還是不作表示的。
文字的表達方法 從單個符號來看,文字有 3種基本的表達方法:表形(象形)、表意(會意、指事)和表音(假借、諧聲)。具體的文字,往往混合應用幾種表達方法,而以一種或兩種方法為主。
原始圖形文字主要用表形方法,可是也夾用表意方法,例如用點子或短線表示數目, 所以又稱「形意文字」(圖 1)。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兼用表意和表音兩種方法,所以又稱「意音文字」。意音文字中間一般還有既不表意、又不表音、只有區別功能的所謂「定符」。從廣義來看,區別功能也是一種表意功能。
除新設計的文字以外,音節文字和音素字母文字都在表音之中夾用表意。例如英文或法文中間,有些詞的讀音相同而拼法不同,有些詞附帶不讀音的字母,這些由於歷史或其他原因而形成的特點,今天成為具有區別詞義的拼法。阿拉伯數字是表意符號,但經常夾用在表音的字母文字中間,這也是表達方法的混合應用。
從語言的內容來看, 文字元號所書寫的「語言單位」是可小可大的。從小到大,可以分為 5等:①音素或音位,用音素或音位字母。②音節,用音節符號。③詞兒,用詞符。④片語,用片語符號。⑤語段,用語段符號。今天各國的文字元號,極大多數代表音素或音位,少數幾種代表音節。漢字有的是音節符號,有的是詞符。代表片語和語段的文字現在沒有。但是,文字中間夾進阿拉伯數字和科技符號,也可以表詞、片語或語段。
文字的體式變化 體式是文字的外形。任何文字的體式都是不斷變化的,可是成熟了的文字就變化很慢現存資料開始於5500年前的古埃及文字,早期大都是圖形符號,主要用於碑銘,稱為「聖書體」。這些圖形符號大部分已經失去表形性質,成為表意或表音符號。中期由於用軟筆在紙莎草上書寫,體式變為草書筆畫,丟掉了圖形的外表,主要用於書寫經文,稱為「僧侶體」。晚期筆畫大為簡化,主要用於寫信和記帳,稱為「大眾體」。3種體式很不相同,但是基本結構相同。(圖7[古埃及字演變舉例])
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 即兩河流域,在今伊拉克)的蘇美爾文字,可能更古於埃及文字。蘇美爾文字早期也是以圖形符號為主,後來由於在軟泥板上用硬筆壓刻成字,符號變成一頭粗、一頭細的短線條,類似楔子,稱為楔形字(又稱釘頭字)。楔形字的筆畫漸漸變得越來越簡。這種以泥板為紙張、用壓刻方法書寫的奇特文字,以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為中心,傳播到四周的民族,寫成各種文字。其中最重要的是阿卡德文字,也就是巴比倫和亞述的文字,在歷史上曾經是西亞的國際通用文字。(圖8[楔形字演變舉例])
以上兩種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都在一兩千年前被廢棄了。同類型的中國漢字,從殷商甲骨文算起,有3300年以上的歷史,也經過多次體式變化,甲骨文、金文變為大篆、小篆,再變為隸書、楷書,同時又有行書、草書,但是基本結構未變。它屹立數千年,應用到今天。
文字的主要發源地,除北非、西亞和東亞以外,還有美洲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那裡的瑪雅文字有別致的圖形符號,但是也已經失去表形功能,成為以音節符號為主,兼用意符、音符和定符。最早的遺物是公元328 年的刻碑。瑪雅文字到16世紀被廢棄。(圖9[瑪雅文字舉例])
字母的傳播 文字從原來創造的民族傳播到另一民族,由於語言特點不同和應用要求不同,發生了矛盾。結果是,接受外來文字的民族,為了自己的需要,對傳入的文字進行調整、補充或改革。漢字傳到日本產生假名,就是由傳播而改變的一個例子。
產生比布魯斯字母的黎巴嫩,在地中海東岸,那裡是古代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兩大文化往來交流的走廊地帶。當地的居民,後來被稱為腓尼基人,意思是「商人」,因為他們主要經營商業他們需要簡便的文字來記帳,但是埃及文字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都太繁難。他們從埃及文字中的輔音符號得到啟發,創造出一套輔音字母。 這套字母的產生, 比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晚2000年。這說明字母的產生是經過極長時期的醞釀才瓜熟蒂落(另一說認為比布魯斯字母源出愛琴海音節文字)。
文字隨著文化——尤其是宗教——傳播四方。同一種文字可以傳播到語言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字的類型跟語言的類型沒有必然的關系。例如,日語跟漢語在語言類型上很不相同,可是日本採用了漢字。日語的特點只促進了假名的產生,沒有妨礙漢字的採用。
字母在比布魯斯形成以後,由於簡便好用,不脛而走,無遠勿及。在向東傳播的路線上,形成阿拉米字母系統今天的阿拉伯字母是這一系統的一種晚期變體自成系統的印度各種字母,流傳於印度各邦、東南亞各民族和中國的西藏。印度字母系統可能也是從阿拉米系統分化演變而來。在向西傳播的路線上,形成腓尼基字母系統,它變成希臘字母,又變成基里爾字母(又稱斯拉夫字母)、羅馬字母(又稱拉丁字母)以及其他字母。東正教國家用基里爾字母,天主教國家用羅馬字母。在過去的 300年中,隨著西歐國家的大擴張,羅馬字母傳播到非洲、美洲和亞洲許多國家,成為今天世界上流通最廣的字母(見彩圖[蘇美爾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碑銘體]、[古埃及文字-碑銘體]、[古埃及文字-僧侶體]、[古埃及文字-大眾體]、[用三種文字書寫的埃及羅塞塔石碑(上)碑銘體(中)大眾體(下)希臘文]、[瑪雅文石碑][瑪雅文抄本][古腓尼基字母文字]、[古腓尼基字母文字]、[公元前9世紀的希臘字母])
『叄』 誰發明的拉丁文
羅馬字母
也叫「拉丁字母」。拉丁文的字母。從希臘字母通過伊特拉斯坎(Etruscan)文字作媒介發展而成。最初只有二十個,後來增加到二十六個。由於形體簡單清楚,便於認讀書寫,流傳很廣,成為世界上最通行的字母。中國漢語拼音方案已採用羅馬字母,各少數民族創制或改革文字也以羅馬字母為基礎。
『肆』 拉丁字母的形成,發展,代表及特徵
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傳最為廣泛最為通用的字母,也稱「羅馬字母」。從拼寫極端規則的土耳其語、亞塞拜然語、芬蘭語、義大利語及拼寫極端混亂不規則的英語,到拼寫雖然基本規則,但單詞中不發音字母特別多,拼寫有一定復雜性,會拼讀單詞但要根據讀音寫出單詞有一定難度的法語都是用拉丁字母拼寫其語言的。
總的說來用西里爾字母拼寫的文字比用拉丁字母拼寫的文字規則。日本、韓國、朝鮮以及我國台灣省稱之為羅馬字。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和阿拉伯字母被稱為世界三大字母體系。
中文名:拉丁字母
外文名:「Latin alphabet」或「Roman alphabet」
別稱:羅馬字母
類別:字母
分享
起源
拉丁文的字母約公元前7世紀——前6世紀時,從希臘字母通過埃特魯斯坎(Etruscan)文字(形成於公元前8世紀)媒介發展而成。成為羅馬人的文字,並隨著羅馬人的對外征服戰爭,拉丁字母作為羅馬文明的成果之一也被推廣到了西歐廣大地區。最初只有二十一個,其中有16個輔音字母B、C、D、F、Z、H、K、L、M、N、P、Q、R、S、T、X,4個母音字母A、E、I、O,和一個音值不定的V,既表母音又表輔音。古代拉丁語和古漢語一樣,書寫時沒有標點,且只有大寫字母,後來增加到二十六個。字母G、J、U、Y、W等都是在其使用和發展中(特別是語音的變化)逐漸出現的。同時,為了書寫方便也出現了小寫字母和各種書寫字體。
字母特點
由於形體簡單清楚,便於認讀書寫,流傳很廣,成為世界最通行的字母。西方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已經使用拉丁字母。中國漢語拼音方案也已採用拉丁字母,中國部分少數民族(如壯族)創制或改革文字也採用拉丁字母。
相關介紹
傳統說法
一般相信拉丁字母源於希臘字母。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時,羅馬人從古希臘人在今日南義大利建立的大希臘殖民地的人民學會使用文字。這種源於庫米城的古文字成為了當時剛冒現的各種古義大利字母的其中一員。
羅馬傳說
根據羅馬的傳說,拉丁字母是由女預言家西碧(Sibyl)的兒子Evander在特洛伊戰爭發生前的60年引進羅馬的。這種說法沒有得到歷史的支持。
最初的拉丁字母只有21個,並沒有「G」、「Y」。原來的拉丁字母並沒有「U」字母,但有一個半母音字母「V」;也沒有「W」,因為「V」字的本來工作就是今日英語「W」的功用;他們亦沒有「J」字,因為「I」本身可以當作半母音來用。直到11世紀才從「I」中分化出「J」,從「V」分化出「U」,又從「V」分化出「W」。從庫米字母中,古代的義大利人發展出埃特魯斯坎字母。這套埃特魯斯坎字母有26個字母,而羅馬人從這26個字母中只採納了21個字母,成為了拉丁字母的雛型。
點擊查看圖片
另外,最初的拉丁字母的排列順序也和今天的排列順序有著重大的差異。
由於一般人傾向使用C,使這個字母在這時期可以同時表示/g/和/k/,K因為不受歡迎而被邊緣化。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時,Z被放棄,而其位置則被G所取代。在這時候,/g/和/k/又再分工:C 現時只代表/k/,而G則只代表/g/。
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在未登基前曾發明過三個新字母,用來完善當時的拉丁字母。這三個新字母在克勞狄登基後,亦曾一度通行,但在克勞狄死後就被人遺忘了。不過在公元前1世紀,當希臘被羅馬帝國征服之後,Y和Z分別被引進和再引進到拉丁字母中,並放置到最後。在這時,拉丁字母的成員擴展至23個:
祖先
拉丁字母起源於圖畫,它的祖先是復雜的埃及象形字。大約6000年前在古埃及的西奈半島產生了每個單詞有一個圖畫的象形文字。經過了腓尼基亞的子音字母到希臘的表音字母,這時的文字是從右向左寫的,左右倒轉的字母也很多。最後羅馬字母繼承了希臘字母的一個變種,並把它拉近到今天的拉丁字母,從這里開始了拉丁字母歷史有現實意義的第一頁。
當時的腓尼基亞人對祖先的30個符號加以歸納整理,合並為22個簡略的形體。後來,腓尼基亞人的22個字母傳到了愛琴海岸,被希臘人所利用。公元前1世紀,羅馬實行共和時,改變了直線形的希臘字體,採用了拉丁人的風格明快、帶誇張圓形的23個字母。到中世紀,字母i分化為i和j,v分化為u、v和w,這樣就產生了26個羅馬字母,與現代英語字母相同。
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對西歐的統治,及其文化對整個歐洲的影響使得拉丁語成為了古代和中世紀歐洲的官方語言。即便是英語、德語,在詞彙和語法上也頗受其影響。
『伍』 西方的拉丁文字最早起源於
西方的拉丁文字最早起源於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人創造的一種古代文字,經過長期發展與演變,形成了22個字母,為以後的歐洲的字母文字(拉丁)奠定了基礎.。
腓尼基人簡化了蘇美爾人繁雜的楔形文字(象形),應該稱偽象形文字。
『陸』 拉丁字母大小寫是怎麼發明的發明兩套字母為什麼
拉丁文的字母約公元前7世紀——前6世紀時,從希臘字母通過埃特魯斯坎(Etruscan)文字(形成於公元前8世紀)媒介發展而成。成為羅馬人的文字,並隨著羅馬的對外征服戰爭,拉丁字母作為羅馬文明的成果之一也被推廣到了西歐廣大地區。最初只有二十個,古代拉丁語和古漢語一樣,書寫時沒有標點,且只有大寫字母,後來增加到二十六個。字母G、J、K、V、W等都是在其使用和發展中——特別是語音的變化——逐漸出現的。
同時,為了書寫方便也出現了小寫字母和各種書寫字體。
在早期的拉丁字母體系中並沒有小寫字母,公元4世紀——7世紀的安塞爾字體和小安塞爾字體是小寫字母形成的過渡字體。公元8世紀,法國卡羅琳王朝時期,為了適應流暢快速的書寫需要,產生了卡羅琳小寫字體,傳說它是查理一世委託英國學者凡·約克在法國進行文字改革整理出來的。它比過去的文字寫得快,又便於閱讀,在當時的歐洲廣為流傳使用。它作為當時最美觀實用的字體,對歐洲的文字發展起了決定性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各種語言使用的拉丁字母
英語(26個)
Aa Bb Cc Dd Ee Ff Gg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Ww Xx Yy Zz
法語(26個)
Aa Bb Cc Dd Ee Ff Gg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Ww Xx Yy Zz
荷蘭語(27個)
Aa Bb Cc Dd Ee Ff Gg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Ww Xx IJij Yy Zz
義大利語(21個)
Aa Bb Cc Dd Ee Ff Gg Hh Ii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Zz
5個外來字母 (Jj Kk Ww Xx Yy)
毛利語(15個)
Aa Ee Hh Ii Kk Mm Nn Ngng Oo Pp Rr Tt Uu Ww Whwh
(英國)威爾士語[Welsh](28個)
Aa Bb Cc Ch ch Dd Dd dd Ee Ff Ff ff Gg Ng ng Hh Ii Ll Ll ll Mm Nn Oo Pp Ph ph Rr Rh rh Ss Tt Th th Uu Ww Yy
(義大利)撒丁尼亞語[Sardinian](27個)
Aa Àà Bb Cc Dd Ee Èè Ff Gg Hh Ii Ìì Jj Ll Mm Nn Oo Òò Pp Qq Rr Ss Tt Uu Ùù Vv Zz
歐西坦語[Occitan](23個)
Aa Bb Cc Dd Ee Ff Gg Hh Ii Jj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Xx Zz
(菲律賓)宿務語[Cebuano](20個)
Aa Bb Kk Dd Ee Gg Hh Ii Ll Mm Nn Ng ng Oo Pp Rr Ss Tt Uu Ww Yy
(義大利)倫巴第語[Lombard](22個)
Aa Bb Cc Dd Ee Ff Gg Hh Ii Jj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Zz
(法國)布里多尼語[Breton](25個)
Aa Bb Ch ch C'h c'h Dd Ee Ff Gg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Rr Ss Tt Uu Vv Ww Yy Zz
(法國)科西嘉語[Corsican](24個)
Aa Bb Cc Chj chj Dd Ee Ff Gg Ghj ghj Hh Ii Jj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Zz
『柒』 拉丁文為什麼叫拉丁文,是哪裡發明的為什麼好多歐洲國家都在用拉丁文字
拉丁語屬於印歐語系義大利語族,最早在拉提姆地區和羅馬帝國使用。現在認為拉丁語是一門死語言,即便如此,西方國家很多宗教人士和學者都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語,拉丁語課程也是西方眾多大學開設的課程。
3
而拉丁美洲之所以稱拉丁美洲,是因為自地理大發現始,西班牙和葡萄牙勢力擴張至整個中南美洲,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便成為當地官方語言,而西語和葡語都屬於拉丁語族,因此得名。
『捌』 拉丁文是誰發明的呢
拉丁語(Latin language)最初是義大利半島中部西海岸拉丁部族的語言,和奧斯克·翁布利語同屬古代印歐語系義大利克語族。由於羅馬的強盛,羅馬人的拉丁語逐漸在並存的諸方言中取得了優勢 。公元前5世紀初成為羅馬共和國的官方語言 。
『玖』 拉丁字母文字的造字根據是什麼
圖形
拉丁字母起源於圖畫,它的祖先是復雜的埃及象形字。大約6000年前在古埃及的西奈半島產生了每個單詞有一個圖畫的象形文字。經過了腓尼基亞的子音字母到希臘的表音字母,這時的文字是從右向左寫的,左右倒轉的字母也很多。最後羅馬字母繼承了希臘字母的一個變種,並把它拉近到今天的拉丁字母,從這里開始了拉丁字母歷史有現實意義的第一頁。
埃及象形文字
腓尼基亞字母
古希臘字母
古羅馬字母
當時的腓尼基亞人對祖先的30個符號加以歸納整理,合並為22個簡略的形體。後來,腓尼基亞人的22個字母傳到了愛琴海岸,被希臘人所利用。公元前1世紀,羅馬實行共和時,改變了直線形的希臘字體,採用了拉丁人的風格明快、帶誇張圓形的23個字母。最後,古羅馬帝國為了控制歐洲,強化語言文字溝通形式趨一,也為了適應歐洲各民族的語言需要,由I派生出J,由V派生出U和W,遂完成了26個拉丁字母,形成了完整的拉丁文字系統。
羅馬字母時代最重要的是公元1到2世紀與古羅馬建築同時產生的在凱旋門、勝利柱和出土石碑上的嚴正典雅、勻稱美觀和完全成熟了的羅馬大寫體。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們稱贊它是理想的古典形式,並把它作為學習古典大寫字母的范體。它的特徵是字腳的形狀與紀念柱的柱頭相似,與柱身十分和諧,字母的寬窄比例適當美觀,構成了羅馬大寫體完美的整體。
柱體上的羅馬字體
在早期的拉丁字母體系中並沒有小寫字母,公元4世紀--7世紀的安塞爾字體和小安塞爾字體是小寫字母形成的過渡字體。公元8世紀,法國卡羅琳王朝時期,為了適應流暢快速的書寫需要,產生了卡羅琳小寫字體,傳說它是查理一世委託英國學者凡·約克在法國進行文字改革整理出來的。它比過去的文字寫得快,又便於閱讀,在當時的歐洲廣為流傳使用。它作為當時最美觀實用的字體,對歐洲的文字發展起了決定性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安塞爾字體
卡羅琳小寫字體
15世紀是歐洲文化發展極為重要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德國人古騰堡發明鉛活字印刷術,對拉丁字母形體的發展起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原來一些連寫的字母被印刷活字解開了,開創了拉丁字母的新風格。同時這一時期正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技術與文化的發展、繁榮迅速推動了拉丁字母體系的發展與完善,流傳下來的羅馬大寫字體和卡羅琳小寫字體通過義大利等國家的修改設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卡羅琳小寫字體經過不斷的改進,這時得到了寬和圓的形體,它活潑的線條與羅馬大寫字體嫻靜的形體之間的矛盾得到了完滿的統一。這一時期是字體風格創造最為繁盛的時期。
18世紀法國大革命和啟蒙運動以後,新興資產階級提倡希臘古典藝術和文藝復興藝術,產生了古典主義的藝術風格。工整筆直的線條代替了圓弧形的字腳,法國的這種審美觀點影響了整個歐洲。法國最著名的字體是迪多(Firmin Didot)的同名字體,更加強調粗細線條的強烈對比、樸素、冷嚴但又不失機靈可親。迪多的這種藝術風格符合了法國大革命的精神,是有現實意義的。在義大利,享有「印刷者之王」和「王之印刷者」稱號的波多尼 (Giambattista Bodoni)的同名字體和迪多同樣有強烈的粗細線條對比,但在易讀性與和諧上達到了更高的造詣,因此今天仍被各國重視和廣泛的應用著。它和加拉蒙、卡思龍都是屬於拉丁字母中最著名的字體。
迪多體 波多尼體
一套完整的字母體系中,數字和標點符號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阿拉伯數字是11世紀從印度經由阿拉伯傳到歐洲的。在早期的希臘、羅馬文件中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文章中的句子用小點分開,直到15世紀,隨著印刷業的發展,標點符號才具有專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