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果殼創造

果殼創造

發布時間:2022-07-05 22:11:34

Ⅰ 跪求果殼中的宇宙里的名句

「充滿希望的旅途勝過終點的到達。我們追求發現,不僅在科學中,而且在所有領域中激起創造性。如果我們已經抵達終點,則人類精神將枯萎死亡。但我認為,我們將永遠不會停止:我們若不更加深邃,定將更加復雜。我們將永遠處於可能性的膨脹的視界之中心。」

Ⅱ 果殼網和知乎網有什麼區別

1.傳播內容不同:

知乎是傳播用戶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果殼是傳播科學知識與科技知識。

2.目的不同:

知乎重在解決用戶的生活學習等方面的問題,也進行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的分析與探討。

果殼重在喚起大眾對科技的興趣,讓人們對身邊的生活進行有意思的科技解讀和創造。

3.活躍人群不同:

果殼的活躍用戶一般是認證所學專業,有學術素養,高學歷人群可以在這里進行學術交流。

知乎的活躍用戶是某個行業的人員,注重經驗和見解,特別是一些IT精英,大佬在知乎活躍。

(2)果殼創造擴展閱讀:

果殼名字的由來:

哈姆雷特曾言「即便我身處果殼之中;仍自以為是無限宇宙之王」;霍金以此為題著書《果殼中的宇宙》,暗示自己身處輪椅之上的那些時光。

果殼網的創辦者在一次洗澡中想到了這個典故,並決定用果殼來命名這個網站:網路是我們的果殼,然而親愛的讀者們,這里談的,大至宇宙小到原子,沒有什麼能束縛我們的好奇。

Ⅲ 誰提出的「果殼宇宙」理論他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果殼宇宙」理論是斯蒂芬·霍金提出的。關於「果殼宇宙」理論:「果殼中的宇宙」典出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在劇中吟唱道:即便把他關在果殼中,他仍然是無限空間之王。藝術和科學是息息相通的,莎翁和霍金本就是他們各自領域中的無限空間之王。宇宙學家霍金認為,整個宇宙是由一個高維果殼狀的泡泡演化而來的,果殼上的皺紋(即量子擾動)在演化中產生了今天宇宙的所有結構。霍金認為,在4維「膜」世界中,人類生活在一個胚中,鄰近還有另一個「影子」胚。因為光被限制在胚中,不能傳播到另一個胚,所以人類不能看到影子世界。但是人類會感覺到影子胚中的物質的引力影響。這種引力在人類所在的胚世界中會顯示成一種「暗」源。檢測「影子」胚的僅有辦法是通過引力的途徑。霍金說,弦、膜和胚「與宇宙中任何其他東西一樣,都會有量子起伏。」這些量子起伏就使得胚這樣一類客體會自發地創生和消失。這個過程很有一點像沸騰的水中蒸汽泡形成的過程。量子力學中的海森伯不確定性原理導致了胚從泡泡中創生。如果這個4維泡泡繼續長大,那麼生活在這個泡泡上的人就會感到宇宙正在膨脹。按照霍金的無邊界設想,胚世界的自發創生有一段虛時間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中,宇宙像一個果殼:一個4維球面(不妨想像成是一個多了兩維的核桃殼 )。只是果殼是空的,在這胚世界圖像中的4維果殼是滿的:人類生活其中的胚在虛時間中的歷史是一個4維球,它是一個5維泡泡的邊界,而餘下的5維或6維是捲曲的,並且卷得非常小。依照霍金的理論,胚在虛時間的歷史將決定它在實時間的發展。高維泡泡在虛時間中產生一個完全光滑的球形的4維「果殼」的概率是最高的;然而,這又對應於在實時間內以暴脹方式永遠膨脹的胚。星系不能在這種胚世界中形成,從而智慧生命也不會出現。然而,高維泡泡在虛時間中產生一個有點不光滑和偏離球形的4維「果殼」的概率雖然稍低一些,但是卻能與實時間中的減速暴脹過程(胚在開始時有一個加速膨脹——暴脹的相,隨後膨脹又緩慢下來)相對應。在這個減速暴脹過程中,星系可能形成,智慧生命也會出現。有趣的是,這些智慧生命將會創造一種宇宙理論,認識到他們來自於不那麼光滑,也不那麼圓的4維「膜」。具體參考: http://ke..com/view/451954.htm

Ⅳ 5個本科生4個月做出1款中國芯,他們是否會創造奇跡呢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舉行了新聞發布會,並宣布了“一生一芯”計劃第一期的成果。這是中國第一次由五名本科生為領導,完成了一款64位的晶元處理器SoC晶元設計和完成流片,並在Linux操作系統上和學生自己編寫的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教學操作系統上成功運轉。盡管與商用處理器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作為一款RISC-V處理器,該晶元的功能已經比較完整了。

“一生一芯”這個名字的初衷是希望每個學生有一天可以用自己設計的晶元畢業。在9個月的時間中,首次加入該計劃的五名本科生提交了超出預期的本科畢業設計答卷,並以自己開發的晶元“果殼”畢業,這也標志著第一期“一生一芯”成功了。其實嚴格來說,“果殼”是教學晶元,而不是產品晶元,但是,只要我們站穩腳跟,更多的晶元人才將來能夠加入我國的半導體行業,相信“中國芯”將在不久的將來實現。

Ⅳ 果殼智能手錶二代元件器是否為圓形重一新設計創造

肯定的,從方形變為圓形,走線什麼的全都需要重新設計的。

Ⅵ 宇宙怎麼來的啊

宇宙

universe;cosmos

宇宙的誕生

我們現在觀察到的宇宙,其邊界大約有100多億光年。它由眾多的星系所組成。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普通行星,而太陽系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恆星。我們所觀察到恆星、行星、慧星、星系等是怎麼產生的呢?

宇宙學說認為,我們所觀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於一個很小、溫度極高、密度極大的原始火球。在150億年到200億年前,原始火球發生大爆炸,從此開始了我們所在的宇宙的誕生史。

宇宙原始大爆炸後0.01秒,宇宙的溫度大約為1000億度。物質存在的主要形式是電子、光子、中微子。以後,物質迅速擴散,溫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後1秒鍾,下降到100億度。大爆炸後14秒,溫度約30億度。35秒後,為3億度,化學元素開始形成。溫度不斷下降,原子不斷形成。宇宙間彌漫著氣體雲。他們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恆星系統,恆星系統又經過漫長的演化,成為今天的宇宙。

物質現象的總和。廣義上指無限多樣、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狹義上指一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後者往往稱作可觀測宇宙、我們的宇宙,現在相當於天文學中的「總星系」。

2003年2月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曾向全世界公布他們有關宇宙年齡的研究成果。根據其公布的資料顯示,宇宙年齡應該為137億歲。2003年11月份,國際天體物理學研究小組宣稱,宇宙的確切年齡應該是141億歲。地球的形成大約是距今45億年。

詞源考察 在中國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這個詞的是《莊子·齊物論》。「宇」的含義包括各個方向,如東西南北的一切地點。「宙」包括過去、現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體時間。戰國末期的屍佼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指空間,「宙」指時間,「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後來「宇宙」一詞便被用來指整個客觀實在世界。與宇宙相當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這些概念僅指宇宙的空間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詞,「宙」指時間,「合」(即「六合」)指空間,與「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這個詞在英語中叫cosmos,在俄語中叫кocMoc ,在德語中叫kosmos ,在法語中叫cosmos。它們都源自希臘語的κoσμoζ,古希臘人認為宇宙的創生乃是從渾沌中產生出秩序來,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語中更經常用來表示「宇宙」的詞是universe。此詞與universitas有關。在中世紀,人們把沿著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標共同行動的一群人稱為universitas。在最廣泛的意義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現成的東西所構成的統一整體,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義,所不同的是,前者強調的是物質現象的總和,而後者則強調整體宇宙的結構或構造。

宇宙觀念的發展 宇宙結構觀念的發展 遠古時代,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識處於十分幼稚的狀態,他們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的構造作了幼稚的推測。在中國西周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的早期蓋天說認為,天穹像一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後來又發展為後期蓋天說,認為大地的形狀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紀 ,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中央則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像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則是尼羅河。古印度人想像圓盤形的大地負在幾只大象上,而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公元前7世紀末,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圓盤,上面籠罩著拱形的天穹。

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這一觀念為後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麥哲倫率領探險隊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後 ,地球是球形的觀念才最終證實。

公元2世紀,C.托勒密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地心說。這一學說認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動,月亮、太陽和諸行星以及最外層的恆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繞著地球旋轉。為了說明行星視運動的不均勻性,他還認為行星在本輪上繞其中心轉動,而本輪中心則沿均輪繞地球轉動。地心說曾在歐洲流傳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學的日心說,認為太陽位於宇宙中心,而地球則是一顆沿圓軌道繞太陽公轉的普通行星。1609年,J.開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諸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公轉,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同年,G.伽利略則率先用望遠鏡觀測天空,用大量觀測事實證實了日心說的正確性。1687年,I.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力學原因,使日心說有了牢固的力學基礎。在這以後,人們逐漸建立起了科學的太陽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圖像中,恆星只是位於最外層恆星天上的光點。1584年,G.布魯諾大膽取消了這層恆星天,認為恆星都是遙遠的太陽。18世紀上半葉,由於E.哈雷對恆星自行的發展和J.布拉得雷對恆星遙遠距離的科學估計,布魯諾的推測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贊同。18世紀中葉,T.賴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測說,布滿全天的恆星和銀河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F.W.赫歇爾首創用取樣統計的方法,用望遠鏡數出了天空中大量選定區域的星數以及亮星與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獲得了一幅扁而平、輪廓參差、太陽居中的銀河系結構圖,從而奠定了銀河系概念的基礎。在此後一個半世紀中,H.沙普利發現了太陽不在銀河系中心、J.H.奧爾特發現了銀河系的自轉和旋臂,以及許多人對銀河系直徑、厚度的測定,科學的銀河系概念才最終確立。

18世紀中葉,康德等人還提出,在整個宇宙中,存在著無數像我們的天體系統(指銀河系)那樣的天體系統。而當時看去呈雲霧狀的「星雲」很可能正是這樣的天體系統。此後經歷了長達170年的曲折的探索歷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視差法測仙女座大星雲等的距離確認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個世紀,人們通過對河外星系的研究,不僅已發現了星系團、超星系團等更高層次的天體系統,而且已使我們的視野擴展到遠達200億光年的宇宙深處。

宇宙演化觀念的發展 在中國,早在西漢時期,《淮南子·俶真訓》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認為世界有它的開辟之時,有它的開辟以前的時期,也有它的開辟以前的以前的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中還具體勾畫了世界從無形的物質狀態到渾沌狀態再到天地萬物生成演變的過程。在古希臘,也存在著類似的見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於原子在空虛的空間中作旋渦運動,結果輕的物質逃逸到外部的虛空,而其餘的物質則構成了球形的天體,從而形成了我們的世界。

太陽系概念確立以後,人們開始從科學的角度來探討太陽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爾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旋渦說;1745年,G.L.L.布豐提出了一個因大彗星與太陽掠碰導致形成行星系統的太陽系起源說;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則各自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現代探討太陽系起源z的新星雲說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1911年,E.赫茨普龍建立了第一幅銀河星團的顏色星等圖;1913年,H.N.羅素則繪出了恆星的光譜-光度圖,即赫羅圖。羅素在獲得此圖後便提出了一個恆星從紅巨星開始,先收縮進入主序,後沿主序下滑,最終成為紅矮星的恆星演化學說。1924年 ,A.S.愛丁頓提出了恆星的質光關系;1937~1939年,C.F.魏茨澤克和貝特揭示了恆星的能源來自於氫聚變為氦的原子核反應。這兩個發現導致了羅素理論被否定,並導致了科學的恆星演化理論的誕生。對於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較遲,目前普遍認為,它是我們的宇宙開始形成的後期由原星系演化而來的。

1917年,A.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運用他剛創立的廣義相對論建立了一個「靜態、有限、無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現代宇宙學的基礎。1922年,G.D.弗里德曼發現,根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場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靜態的,它可以是膨脹的,也可以是振盪的。前者對應於開放的宇宙,後者對應於閉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個膨脹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發現了星系紅移與它的距離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這一發現是對膨脹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紀中葉,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熱大爆炸宇宙模型,他們還預言,根據這一模型,應能觀測到宇宙空間目前殘存著溫度很低的背景輻射。1965年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證實了伽莫夫等人的預言。從此,許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標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國的古斯在熱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暴漲宇宙模型。這一模型可以解釋目前已知的大多數重要觀測事實。

宇宙圖景 當代天文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層次結構的、物質形態多樣的、不斷運動發展的天體系統。

層次結構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體系統。太陽系中共有九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和冥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衛星繞其運轉,地球有一個衛星 月球,土星的衛星最多,已確認的有17顆。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體都圍繞中心天體太陽運轉,構成太陽系。太陽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其直徑約140萬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徑約14萬千米。太陽系的大小約120億千米。有證據表明,太陽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統。2500億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和星際物質構成更巨大的天體系統——銀河系。銀河系中大部分恆星和星際物質集中在一個扁球狀的空間內,從側面看很像一個「鐵餅」,正面看去�則呈旋渦狀。銀河系的直徑約10萬光年,太陽位於銀河系的一個旋臂中,距銀心約3萬光年。銀河系外還有許多類似的天體系統,稱為河外星系,常簡稱星系。現已觀測到大約有10億個。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團,叫星系團。平均而言,每個星系團約有百餘個星系,直徑達上千萬光年。現已發現上萬個星系團。包括銀河系在內約40個星系構成的一個小星系團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團集聚在一起構成更大、更高一層次的天體系統叫超星系團。超星系團往往具有扁長的外形,其長徑可達數億光年。通常超星系團內只含有幾個星系團,只有少數超星系團擁有幾十個星系團。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約50個星系團構成的超星系團叫做本超星系團。目前天文觀測范圍已經擴展到200億光年的廣闊空間,它稱為總星系。

多樣性 天體千差萬別,宇宙物質千姿百態。太陽系天體中,水星、金星表面溫度約達700K,遙遠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溫度最高時也只有50K;金星表面籠罩著濃密的二氧化碳大氣和硫酸雲霧,氣壓約50個大氣壓,水星、火星表面大氣卻極其稀薄,水星的大氣壓甚至小於2×10-9毫巴;類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個固體表面,類木行星卻是一個流體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為0.70克/厘米3,比水的密度還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於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則達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數行星都是順向自轉,而金星是逆向自轉;地球表面生機盎然,其他行星則是空寂荒涼的世界。

太陽在恆星世界中是顆普遍而又典型的恆星。已經發現,有些紅巨星的直徑為太陽直徑的幾千倍。中子星直徑只有太陽的幾萬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達太陽光度的數百萬倍,白矮星光度卻不到太陽的幾十萬分之一。紅超巨星的物質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萬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別可高達水的密度的十萬倍和百萬億倍。太陽的表面溫度約為6000K,O型星表面溫度達30000K,而紅外星的表面溫度只有約600K。太陽的普遍磁場強度平均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場通常為幾千、幾萬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脈沖星的磁場強度可高達十萬億高斯。有些恆星光度基本不變,有些恆星光度在不斷變化,稱變星。有的變星光度變化是有周期的,周期從1小時到幾百天不等。有些變星的光度變化是突發性的,其中變化最劇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幾天內,其光度可增加幾萬倍甚至上億倍。

恆星在空間常常聚集成雙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們可能占恆星總數的1/3。也有由幾十、幾百乃至幾十萬個恆星聚在一起的星團。宇宙物質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恆星、行星等之外,還以彌漫的形式形成星際物質。星際物質包括星際氣體和塵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個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狀各異的各種星雲。宇宙中除發出可見光的恆星、星雲等天體外,還存在紫外天體、紅外天體、X射線源、γ射線源以及射電源。

星系按形態可分為橢圓星系、旋渦星系、棒旋星系、透鏡星系和不規則星系等類型。60年代又發現許多正在經歷著爆炸過程或正在拋射巨量物質的河外天體,統稱為活動星系,其中包括各種射電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馬卡良星系、蠍虎座BL型天體,以及類星體等等。許多星系核有規模巨大的活動:速度達幾千千米/秒的氣流,總能量達1055焦耳的能量輸出,規模巨大的物質和粒子拋射,強烈的光變等等。在宇宙中有種種極端物理狀態:超高溫、超高壓、超高密、超真空、超強磁場、超高速運動、超高速自轉、超大尺度時間和空間、超流、超導等。為我們認識客觀物質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實驗環境。

運動和發展 宇宙天體處於永恆的運動和發展之中,天體的運動形式多種多樣,例如自轉、各自的空間運動(本動)、繞系統中心的公轉以及參與整個天體系統的運動等。月球一方面自轉一方面圍繞地球運轉,同時又跟隨地球一起圍繞太陽運轉。太陽一方面自轉,一方面又向著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運動,同時又帶著整個太陽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繞銀河系中心運轉,運轉一周約需2.2億年。銀河系也在自轉,同時也有相對於鄰近的星系的運動。本超星系團也可能在膨脹和自轉。總星系也在膨脹。

現代天文學已經揭示了天體的起源和演化的歷程。當代關於太陽系起源學說認為,太陽系很可能是50億年前銀河系中的一團塵埃氣體雲(原始太陽星雲)由於引力收縮而逐漸形成的(見太陽系起源)。恆星是由星雲產生的,它的一生經歷了引力收縮階段、主序階段、紅巨星階段、晚期階段和臨終階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關,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發生熱大爆炸後40萬年,溫度降到4000K,宇宙從輻射為主時期轉化為物質為主時期,這時或由於密度漲落形成的引力不穩定性,或由於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後再演化為星系團和星系。熱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繪了我們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們的宇宙起源於200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當時溫度極高、密度極大。隨著宇宙的膨脹,它經歷了從熱到冷、從密到稀、從輻射為主時期到物質為主時期的演變過程,直至10~20億年前,才進入大規模形成星系的階段,此後逐漸形成了我們當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漲宇宙模型則是熱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補充。它認為在宇宙極早期,在我們的宇宙誕生後約10-36秒的時候,它曾經歷了一個暴漲階段。

哲學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學家認為,我們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間的哪一點爆炸,而是整個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漲模型表明,我們的宇宙僅是整個暴漲區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漲後的區域尺度要大於1026厘米,而那時我們的宇宙只有10厘米。還有可能這個暴漲區域是一個更大的始於無規則混沌狀態的物質體系的一部分。這種情況恰如科學史上人類的認識從太陽系宇宙擴展到星系宇宙,再擴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樣,今天的科學又正在努力把人類的認識進一步向某種探索中的「暴漲宇宙」、「無規則的混沌宇宙」推移。我們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種更大的物質體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個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個更大物質體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區分哲學和自然科學兩個不同層次的宇宙概念。哲學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無限多樣、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自然科學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則是人類在一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兩種宇宙概念之間的關系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隨著自然科學宇宙概念的發展,人們將逐步深化和接近對無限宇宙的認識。弄清兩種宇宙概念的區別和聯系,對於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宇宙無限論,反對宇宙有限論、神創論、機械論、不可知論、哲學代替論和取消論,都有積極意義。

宇宙的創生 有些宇宙學家認為,暴漲模型最徹底的改革也許是觀測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能量從無中產生的觀點,這種觀點之所以在以前不能為人們接受,是因為存在著許多守恆定律,特別是重子數守恆和能量守恆。但隨著大統一理論的發展,重子數有可能是不守恆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說是負的,並精確地抵消非引力能,總能量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恆律阻止觀測宇宙從無中演化出來的問題。這種「無中生有」的觀點在哲學上包括兩個方面:①本體論方面。如果認為「無」是絕對的虛無,則是錯誤的。這不僅違反了人類已知的科學實踐,而且也違反了暴漲模型本身。按照該模型,我們所研究的觀測宇宙僅僅是整個暴漲區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觀測宇宙之外並不是絕對的「無」。現在觀測宇宙的物質是從假真空狀態釋放出來的能量轉化而來的,這種真空能恰恰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和能量形式,並不是創生於絕對的「無」。如果進一步說這種真空能起源於「無」,因而整個觀測宇宙歸根到底起源於「無」,那麼這個「無」也只能是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②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暴漲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學的宇宙概念。這個宇宙不論多麼巨大,作為一個有限的物質體系 ,也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暴漲模型把傳統的大爆炸宇宙學與大統一理論結合起來,認為觀測宇宙中的物質與能量形式不是永恆的,應研究它們的起源。它把「無」作為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把「無」和「有」作為一對邏輯范疇,探討我們的宇宙如何從「無」——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轉化為「有」——已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這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有一定意義。

時空起源 有些人認為,時間和空間不是永恆的,而是從沒有時間和沒有空間的狀態產生的。根據現有的物理理論,在小於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圍內,就沒有一個「鍾」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測量,因此時間和空間概念失效了,是一個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物理世界。這種觀點提出已知的時空形式有其適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確的。正像歷史上的牛頓時空觀發展到相對論時空觀那樣,今天隨著科學實踐的發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時空觀。由於在大爆炸後10-43秒以內,廣義相對論失效,必須考慮引力的量子效應,因此有些人試圖通過時空的量子化的途徑來探討已知的時空形式的起源。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們決不能因為人類時空觀念的發展或者在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上無法度量新的時空形式,而否定作為物質存在形式的時間、空間的客觀存在。

人和宇宙 從本世紀60年代開始,由於人擇原理的提出和討論,出現了人類存在和宇宙產生的關系問題。人擇原理認為 ,可能存在許多具有不同物理參數和初始條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參數和初始條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類,因此我們只能看到一種允許人類存在的宇宙。人擇原理用人類的存在去約束過去可能有的初始條件和物理定律,減少它們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學現象得到解釋,這在科學方法論上有一定的意義。但有人提出,宇宙的產生依賴於作為觀測者的人類的存在。這種觀點值得商榷。現在根據暴漲模型,那些被傳統大爆炸模型作為初始條件的狀態,有可能從極早期宇宙的演化中產生出來,而且宇宙的演化幾乎變得與初始條件的一些細節無關。這樣就使上述那種利用初始條件的困難來否定宇宙客觀實在性的觀點失去了基礎。但有些人認為,由於暴漲引起的巨大距離尺度,使得從整體上去觀測宇宙的結構成為不可能。這種擔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漲模型正確的話,隨著科學實踐的發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類認識上的困難。

宇宙

宇宙,是我們所在的空間,「宇」字的本義就是指「上下四方」。

地球是我們的家園;

而地球僅是太陽系的第三顆行星;

而太陽系又僅僅定居於銀河系巨大旋臂的一側;

而銀河系,在宇宙所有星系中,也許很不起眼……

這一切,組成了我們的宇宙:

宇宙,是所有天體共同的家園。

宇宙,又是我們所在的時間,「宙」的本意就是指「古往今來」。

因為,我們的宇宙不是從來就有的,它也有著誕生和成長的過程。現代科學發現,我們的宇宙大概形成於二百億年以前。在一次無比壯觀的大爆炸中,我們的宇宙誕生了!(這就是著名的「大爆炸」理論。)

宇宙一經形成,就在不停地運動著。科學家發現,宇宙正在膨脹著,星體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

宇宙沒有開始,沒有結束,沒有邊界,更沒有誕生與毀滅,只有一個個階段的結束與開始,我們現階段的宇宙大概形成於二百億年以前。在一次無比壯觀的大爆炸中,這階段的宇宙開始了!最新研究表明,大爆炸孕育於黑洞中,黑洞將所有物質,包括光子在內壓到一個點,這時連電子,中子,質子等都已不存在(究竟是什麼物質比電子還小呢?當代科技無法解釋,暫稱為誇克),這時發生了比核聚變更高等級的爆炸,這種爆炸的范圍至少波及數十億光年,又一個新的宇宙紀元就誕生了.

Ⅶ 果殼時間的簡介

果殼時間作為果殼網、科學松鼠會在華語地區全新打造的非營利精品科學講壇,致力於開創中國科學傳播的新空間,關注中國科技發展的新趨勢,立足本土,放眼國際,誠邀華語世界的科學及各界精英,共享華語智慧。 果殼時間現已改名為未來光錐。
讓思想享用盛宴的時間 壁壘重重的現代社會迫切需要思想盛宴的滋養。華語世界也不例外。我們想像這樣一個舞台,它為新知的傳播提供最適宜的空間,它展現本土智慧,同時放眼國際。
「果殼」一詞帶來的啟示 文學青年哈姆雷特有這樣一句內心獨白:「即使被束縛在果殼之中,我仍自認為是無限宇宙之王。」科學青年霍金受到這句獨白的啟發,將自己的書命名為《果殼中的宇宙》,其意是自己雖然身體殘疾,被禁錮在輪椅這個果殼當中,但仍然不能阻擋他探索宇宙的奧秘。
今天,科學青年、文學青年、藝術青年……都難以逃離鋼筋水泥的城市果殼,卻不甘心。我們願獻上果殼時間,讓人們在這里放心卸下疲憊的軀殼,全身心地暢游科學的宇宙,讓思維超越極限,讓夢想自由生長。
傳達的理念 人類社會對科技愈加依賴。然而,人們品嘗科技果實,創造果實的科學家卻逐步淡出大眾視野。果殼時間願做一個連接學者和大眾的橋梁,我們將挖掘能夠影響未來社會和生活的科學家,給他們搭建一個舞台,讓他們各顯其能,以豐富和生動的形式傳播科學理念以及科研成果。在這里,觀眾將隨科學家一起暢游迷人的科學世界,見證一個最奇妙也最真實的未來。
沒有禁忌,沒有距離,帶著你對知識的好奇和對未來的渴望來;步出果殼時間,你收獲的不僅有對未來的自由暢想,還有改造未來的動力。讓我們信心十足,向未來問好。
別具一格的現場 科技不枯燥,科學家很酷。果殼時間的主題富有前沿性,嘉賓的講解帶有故事性,科學問題的呈現具有現場感。它將遠不是一場簡單的「講座」,而是一場由科學家做主角的「科學表演」。每次活動歷時2小時,每位嘉賓將利用屬於自己的20分鍾,以最獨特的方式向觀眾展示他的個性、科學理念和研究成果。
舞台的主角 科學工作者、研發人員、經濟學家、社會學家、設計師、文學家、音樂家……國內各個領域中的傑出人物輪番登台,傳達自己關於科技、社會、人生的思考和探索,並讓富於創新的思想匯聚在此,相互碰撞,讓知識的化合反應自由發生。他們將撥開科學的神秘大幕;利用我們的舞台,他們將顛覆大眾對科學家的既有印象,讓人們看到學者勇於探險、樂於創新的一面;用獨特的科研第一手資料,他們將展現一個最美妙和最腳踏實地的未來。
誰將應邀而至 分布在社會各個生態龕的人們將匯聚在舞台前,他們中有社會意見領袖、各行業的中堅力量,當然還有活力無限的年輕人。這些人是社會創新的探索者和實踐者,他們有夢想和行動熱情,也有跨界交流合作的動力。新鮮的科技使他們熱血沸騰,前沿的話題被他們熱捧成風。
我們堅持非營利 果殼時間作為一個非營利講壇,不以營利為宗旨和目的,資源提供者向該項目投入資源不取得經濟回報,不享有該項目所有權。通過該項目創造的收入和利潤不會用於成員的分紅,而是全部投入這個項目的運作。果殼時間的演講內容亦不會用作商業用途。
關於「果殼時間」你應該知道的十條:
1. 她是演講,是科技現場秀……沒有一個現有的詞可以准確描繪;
2. 科技是她的第一推動。藝術、人文、創意……會慢慢排隊入場;
3. 向未來問好,也回頭看,但不沉溺於歷史;
4. 關乎夢想,關乎生活,科學家也食人間煙火;
5. 精挑細選定嘉賓,以專注和專業架設學者公眾橋梁;
6. 遴選觀眾,非請勿入。在果殼時間,遇到志同道合者;
7. 六名全職員工,十幾位志願者和數家供應商,一切努力只為呈現最夢幻現場;
8. 非營利項目。當然,不代表一定不收門票;
9. 堅持華語。不排除會出現粵語和上海話;
10.身處果殼,心懷宇宙。未來,你好。

Ⅷ 果殼網總部在哪

果殼網總部在北京朝陽。
果殼網,作為一個開放、多元的科技興趣社區,吸引了有意思、愛知識、樂於分享的年輕人聚集在這里,用知識創造價值,為生活添加智趣。在這里可以關注感興趣的人,閱讀他們的推薦,也將有意思的內容分享給關注的人;依興趣關注不同的小組,精準閱讀喜歡的內容,並與網友交流。

Ⅸ 知乎、百度新知、豆瓣和果殼他們之間有什麼異同點

內編寫出一本網路全書,後來無疾而終,但維基網路卻在不花錢的情況下辦到了。這是因為,維基網路激發的廣大網友的參與創作慾望,遠非給幾個專家的金錢能比。同維基網路相似,豆瓣、果殼和知乎最優秀的地方同樣在於,它們都吸引了一群優秀的人,激發它們的創造慾望,為網站提供高質量的內容,而這批優秀的人會吸引更多相似的人,形成自己的社區文化,從而使網站壯大。它們都是應用「動機科學」的典範。 外在的動機,是網站設計的網友給予的直接反饋。「贊、「推薦」、「粉絲數」和「評論」。這些反饋構成了創作的外在強化物。很多人都會記得寫一篇文章,獲得很多「贊」時的獨特感覺。贊的背後,是被尊重、得到承認和影響力,雖然虛擬,同樣讓人沉醉。內在動機,除了自身的創作沖動,一個網站能吸引優質粉絲,一定是它激發了你隱隱之中對自己的想像、期待和深刻的身份認同。不同點:豆瓣、果殼和知乎最大的差異,在於它們所激發的身份認同不同,因此吸引的人也不同。如果用一種理想身份來表示這三個網站,豆瓣、果殼和知乎對應的分別是:文藝青年科學家和思想者;如果用一個詞來表示這三個網站的核心內容,它們對應的分別是情(文藝的本質是情感)雖然果殼一直致力於產生和傳播有趣的科學知識,我所受的知識訓練也應該跟果殼更親近些,我卻更喜歡知乎。這是因為,知識是死的,但觀念是活的;知識是外在的,但觀念是自身的;知識告訴我們答案,但觀念卻讓我們思考問題;更重要的,觀念融合了我們自身的經歷、感悟和由此沉澱下來的人生智慧,它是靈活的知識,是有思想的。

Ⅹ 果殼網的產品和應用

2010 年11月14日,果殼傳媒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果殼網正式上線,同時推出泛科技閱讀品牌「果殼閱讀」業務。
在發布會上,姬十三展望果殼網的定位時表示:「Web 2.0將內容生產權帶給用戶,但是如何創造專業、優質的內容則成為新的挑戰。科學松鼠會從草根中培養了一批具有公眾影響力的知識領袖;而果殼網將進一步拓展這一模式,把web 2.0時代的去中心化與傳統媒體的內容擔當、編輯立場相結合,用科技內容關切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姬十三表示:「我們的目標始終是面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讓鮮活的科技內容走進流行文化。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既可以選擇公益方式,也可以通過商業路徑。」 非營利機構哈賽中心將管理科學松鼠會、高端科學講壇「果殼時間」,以及未來的科學支教、科學互助等多個與科學相關的公益項目;而商業化運作的果殼傳媒將包括果殼網、果殼閱讀(果殼傳媒旗下讀書品牌)、科技品牌傳播等多項業務,成為國內領先的泛科技綜合性傳媒。 科學人
科學人是果殼網旗下的媒體品牌,藉助於原創性采訪與科學家訪談,架起科學與公眾的橋梁,幫助科學在社會議題中擔當起應有的角色。
MOOC學院
MOOC學院是果殼網旗下的一個討論MOOC(大型開放式網路課程)課程的學習社區。MOOC學院收錄了主流的三大課程提供商Coursera、Udacity、edX的所有課程,並將大部分課程的課程簡介翻譯成中文。用戶可以在MOOC學院給上過的MOOC課程點評打分,在學習的過程中和同學討論課程問題,記錄自己的上課筆記。
知性社區
知性是果殼網出品的性能力提升應用。這款應用可以幫助使用者評估自己的性健康指數,並有針對性地生成訓練方案。知性社區整合中文世界最大的兩性健康社區,每日發布最火熱最實用的兩性話題。
研究生
「研究生」是果殼網出品的女性科學備孕管理APP。幫助女性了解基礎體溫(BBT)的概念,幫助女性養成基礎體溫的記錄習慣。在此基礎上,結合排卵試紙以及對一些身體狀況的分析,幫助想要生寶寶的女性更加科學地預測排卵期。 萬有青年燴
萬有青年燴是一個技能分享線下活動,由果殼網主辦,主要在北京和上海舉辦。每次活動通過內部推薦和公開招募的方式選出6-8位講者,每人用7分鍾向現場觀眾分享自己的技能、知識和經驗。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值得分享的東西,任何一種技能都可以被學習。
萬有青年燴at
「萬有青年燴at」是由果殼網授權萬有青年燴愛好者申請舉辦的本地化活動。它套用萬有青年燴特色的活動模型,並獲得果殼網的技術指導、宣傳資源等一系列的支持。與果殼網官方舉辦的萬有青年燴不同的是,整個活動從策劃到執行將完全由申請者自己組織的團隊完成,並且申請者可以適當進行本地化設計。這也是at的另外一層意思:Another Team,另外一支團隊。表明at活動和官方活動有一樣的質量要求、傳播使命。
果殼公開課
「果殼公開課」是一種全新的學習體驗,獨特設計的1+1課程,不僅在劇場舉行,也發生在特殊場所,如野外、實驗室、公司等,整個世界都是我們的課堂。離開學校的你,仍有機會提升修養、擴展視野,並學以致用;名師親自遴選弟子,望對該學科有愛的弟子來切磋,略有知識基礎者優先考慮;和名師密切交流,獨特的小課設置提供充分的社交互動。
菠蘿科學獎
「菠蘿科學獎」是由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支持,浙江省科技館與果殼網合力打造的科學獎項,以「向好奇心致敬」的名義,廣泛徵集、褒獎和傳播有想像力的科學研究成果和事件,找到那些並無野心改變世界,但也不會被世界摧毀好奇心的人,和更多的人一起分享科學
第八日
藝術家走進科學實驗室,進行跨界的交流,看誕生出怎樣的新靈感。 「果殼精選」是果殼網出品的內容精選閱讀應用,每天為你推薦最熱門的果殼文章、問答、小組帖,讓你隨時隨地獲取新鮮、有價值的生活知識和科技資訊。果殼網是開放、多元的泛科技興趣社區,提供負責任、有智趣的科技主題內容。從食品安全到空氣污染,從拖延症到性知識,解讀生活熱點,粉碎網路謠言,用靠譜知識讓生活更有品質。
科技有意思,果殼走著瞧。

軟體信息:
更新: 2015年01月08日
版本號: 3.0.2
大小: 8.1MB
語言: 簡體中文, 英文開發商: Beijing Guokr Interactive Technology Media Co Ltd
© 2013 Beijing Guokr Interactive Technology Media Co Ltd
兼容性:
需要 iOS 5.0 或更高版本。與 iPhone、iPad、iPod touch 兼容。 果殼網為Android用戶量身設計的手機客戶端,簡單易用,讓你能隨時隨地獲取新鮮、智趣的生活資訊。馬上下載體驗。科技有意思,果殼走著瞧。
軟體信息:
軟體版本:1.5
系統要求:Android 2.3.3或更高版本
大小:1.74MB
更新日期:2015-01-23

閱讀全文

與果殼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