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動滑輪發明者

動滑輪發明者

發布時間:2022-07-05 13:52:31

㈠ 杠桿 滑輪

杠桿的五要素 通常把在力的作用下饒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做杠桿。五要素: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和支點支點:杠桿的固定點,通常用O表示。動力:驅使杠桿轉動的力,用F1表示。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叫動力臂,用L1表示。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用F2表示。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叫阻力臂,用L2表示。阻力在一段平直的鐵路上行駛的火車,受到機車的牽引力,同時受到空氣和鐵軌對它的阻力。牽引力和阻力的方向相反,牽引力使火車速度增大,而阻力使火車的速度減小。如果牽引力和阻力彼此平衡,它們對火車的作用就互相抵消,火車就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1]。物體在液體中運動時,運動物體受到流體的作用力,使其速度減小,這種作用力亦是阻力。例如劃船時船槳與水之間,水阻礙槳向後運動之力就是阻力。又如,物體在空氣中運動,因與空氣摩擦而受到阻力。 阻力與摩擦力並不相同,因為摩擦力有時可以是動力(例如:傳送帶送貨物)。使機械作功的各種作用力,如水力、風力、電力、熱力以及原子能。阻力臂與動力臂 阻力的作用線到支點之間的距離稱為阻力臂 ,符號是L2。以支點為中心分開一塊木頭,那麼你用力的那個位置到支點就是動力臂,而另一半便是阻力臂。 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叫「力臂」,從支點到阻力的作用線的距離L2叫作「阻力臂」。把從阻力點到支點的棒長距離作為阻力臂,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是因為對阻力臂的概念認識不清所致。 杠桿的平衡條件 :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 F1L1=F2L2 書本上對杠桿的介紹</B>編輯本段杠桿的簡介 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著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就叫杠桿。在生活中根據需要,杠桿可以做成直的,也可以做成彎的,但必須是硬棒。阿基米德[1]在《論平面圖形的平衡》一書中最早提出了杠桿原理。他首先把杠桿實際應用中的一些經驗知識當作"不證自明的公理",然後從這些公理出發,運用幾何學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得出了杠桿原理。這些公理是:(1)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相等的重量,它們將平衡;(2)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將下傾;(3)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不相等距離處掛上相等重量,距離遠的一端將下傾;(4)一個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的作用來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變。相反,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個懸掛在它們的重心處的重物來代替;似圖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又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方面,而且據此原理還進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據說,他曾經藉助杠桿和滑輪組,使停放在沙灘上的桅船順利下水。在保衛敘拉古免受羅馬海軍襲擊的戰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桿原理製造了遠、近距離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種飛彈和巨石攻擊敵人,曾把羅馬人阻於敘拉古城外達3年之久。這里還要順便提及的是,在我國歷史上也早有關於杠桿的記載。戰國時代的墨家曾經總結過這方面的規律,在《墨經》中就有兩條專門記載杠桿原理的。這兩條對杠桿的平衡說得很全面。裡面有等臂的,有不等臂的;有改變兩端重量使它偏動的,也有改變兩臂長度使它偏動的。這樣的記載,在世界物理學史上也是非常有價值的。編輯本段杠桿的定義 杠桿是一種簡單機械。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就是杠桿(lever).杠桿不一定是直的,也可以是彎曲的,但是必須保證 物理書中的杠桿是硬棒。蹺蹺板、剪刀、扳子、撬棒等,都是杠桿。滑輪是一種變形的杠桿,且定滑輪是一種等臂杠桿,動滑輪是一種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兩倍的杠桿。編輯本段杠桿的性質 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叫做支點使杠桿轉動的力叫做動力,(施力的點叫動力作用點)阻礙杠桿轉動的力叫做阻力,(施力的點叫阻力作用點)當動力和阻力對杠桿的轉動效果相互抵消時,杠桿將處於平衡狀態,這種狀態叫做杠桿平衡,但是杠桿平衡並不是力的平衡。注意:在分析杠桿平衡問題時,不能僅僅以力的大小來判斷,一定要從基本知識考慮,做到解決問題有根有據,切忌憑主觀感覺來解題。杠桿靜止不動或勻速轉動都叫做杠桿平衡。 定滑輪和動滑輪通過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的直線叫做力的作用線從支點O到動力F1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L1叫做動力臂從支點O到阻力F2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L2叫做阻力臂杠桿平衡的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公式:F1×L1=F2×L2</B>一根硬棒能成為杠桿,不僅要有力的作用,而且必須能繞某固定點轉動,缺少任何一個條件,硬棒就不能成為杠桿,例如酒瓶起子在沒有使用時,就不能稱為杠桿。動力和阻力是相對的,不論是動力還是阻力,受力物體都是杠桿,作用於杠桿的物體都是施力物體力臂的關鍵性概念:1:垂直距離,千萬不能理解為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長度。2:力臂不一定在杠桿上。編輯本段平衡條件 使用杠桿時,如果杠桿靜止不動或繞支點勻速轉動,那麼杠桿就處於平衡狀態。動力臂×動力=阻力臂×阻力,即L1F1=L2F2,由此可以演變為F2/F1=L1/L2杠桿的平衡不僅與動力和阻力有關,還與力的作用點及力的作用方向有關。假如動力臂為阻力臂的n倍,則動力大小為阻力的1/n 杠桿原理"大頭沉"動力臂越長越省力,阻力臂越長越費力.省力杠桿費距離;費力杠桿省距離。等臂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可以用它來稱量。例如:天平許多情況下,杠桿是傾斜靜止的,這是因為杠桿受到幾個平衡力的作用。編輯本段杠桿的分類 一類:支點在動力點和阻力點的中間。稱為第一類杠桿。既可能省力的,也可能費力的,主要由支點的位置決定,或者說由臂的長度決定。例:蹺蹺板,剪刀,船槳,(運煤氣罐等重物的)手推車,鞋拔子,塔吊,撬釘扳手等。二類:阻力點在動力點和支點中間。稱為第二類杠桿。由於動力臂總是大於阻力臂,所以它是省力杠 滑輪組桿。例:堅果夾子,門,釘書機,跳水板,扳手,開(啤酒)瓶器,(運水泥、磚的)手推車。三類:動力點在支點和阻力點之間。稱為第三類杠桿。特點是動力臂比阻力臂短,所以這類杠桿是費力杠桿,然而能夠節省距離。例:鑷子,手臂,魚竿,皮劃艇的槳,下顎,鍬、掃帚、球棍等以一手為支點,一手為動力的器械。另外,像輪軸這類的工具也屬於一種變形杠桿。就拿最簡單、相似於第一類杠桿的定滑輪來介紹,滑輪軸心好比支點,兩端物體的拉力好比杠桿的兩端施力,而如果滑輪是一個完美的圓,施力臂和阻力臂皆將是圓的半徑。編輯本段生活中的杠桿 杠桿是一種簡單機械;一根結實的棍子(最好不會彎又非常輕),就能當作一根杠桿了。上圖中,方形代表重物、圓形代表支持點、箭頭代表用,這樣,你看出來了吧?在杠桿右 杠桿實驗邊向下杠桿是等臂杠桿;第二種是重點在中間,動力臂大於阻力臂,是省力杠桿;第三種是力點在中間,動力臂小於阻力臂,是費力杠桿。費力杠桿例如:剪刀、釘錘、拔釘器……杠桿可能省力可能費力,也可能既不省力也不費力。這要看力點和支點的距離:力點離支點愈遠則愈省力,愈近就愈費力;還要看重點(阻力點)和支點的距離:重點離支點越近則越省力,越遠就越費力;如果重點、力點距離支點一樣遠,如定滑輪和天平,就不省力也不費力,只是改變了用力的方向。省力杠桿例如:開瓶器、榨汁器、胡桃鉗……這種杠力點一定比重點距離支點近,所以永遠是省力的。如果我們分別用花剪(刀刃比較短)和洋裁剪刀(刀刃比較長)剪紙板時,花剪較省力但是費時;而洋裁剪則費力但是省時。既省力又省距離的杠桿是沒有的。杠桿的應用1.剪較硬物體要用較大的力才能剪開硬的物體,這說明阻力較大。用動力臂較長、阻力臂較短的剪刀。2.剪紙或布用較小的力就能剪開紙或布之類較軟的物體,這說明阻力較小,同時為了加快剪切速度,刀口要比較長。用動力臂較短、阻力臂較長的剪刀。3.剪樹枝修剪樹枝時,一方面樹枝較硬,這就要求剪刀的動力臂要長、阻力臂要短;另一方面,為了加快修剪速度,剪切整齊,要求剪刀刀口要長。用動力臂較長、阻力臂較短,同時刀口較長的剪刀。</SPAN></SPAN>
</p> 滑輪編輯本段滑輪的構造 滑輪組是由若干個定滑輪和動滑輪匹配而成,可以達到既省力又改變力作用方向的目的。使用中,省力多少和繩子的繞法,決定於滑輪組的使用效果。動滑輪被兩根繩子承擔,即每根繩承擔物體和動滑輪力就是物體和動滑輪總重的幾分之一。數,原則是:n為奇數時,繩子從動滑輪為起始。用一個動滑輪時有三段繩子承擔,其後每增加一個動滑輪增加二段繩子。如:n=5,則需兩個動滑輪(3+2)。n為偶數時,繩子從定滑輪為起始,這時所有動滑輪都只用兩段繩子承擔。如:n=4,則需兩個動滑輪(2+2)。其次,按要求確定定滑輪個數,原則是:一般的:兩股繩子配一個動滑輪,一個動滑輪一般配一個定滑輪。力作用方向不要求改變時,偶數段繩子可減少一個定滑輪;要改變力作用方向,需增加一個定滑輪。綜上所說,滑輪組設計原則可歸納為:奇動偶定;一動配一定,偶數減一定,變向加一定。由可繞中心軸轉動有溝槽的圓盤和跨過圓盤的柔索(繩、膠帶、鋼索、鏈條等)所組成的可以繞著中心軸轉動的簡單機械。滑輪是杠桿的變形,屬於杠桿類簡單機械。在我國早在戰國時期的著作《墨經》中就有關於滑輪的記載。中心軸固定不動的滑輪叫定滑輪,是變形的等臂杠桿,不省力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中心軸跟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叫動滑輪,是變形的不等臂杠桿,能省一半力,但不改變力的方向。實際中常把一定數量的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成各種形式的滑輪組。滑輪組既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工廠中常用的差動滑輪(俗稱手拉葫蘆)也是一種滑輪組。滑輪組在起重機、卷揚機、升降機等機械中得到廣泛應用。滑輪有兩種:定滑輪和動滑輪 ,組合成為滑輪組。(1)定滑輪定滑輪實質是等臂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但可以改變作用力方向.定滑輪的特點通過定滑輪來拉鉤碼並不省力。通過或不通過定滑輪,彈簧秤的讀數是一樣的。可見,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但能改變力的方向。在不少情況下,改變力的方向會給工作帶來方便。定滑輪的原理定滑輪實質是個等臂杠桿,動力L1、阻力L2臂都等於滑輪半徑。根據杠桿平衡條件也可以得出定滑輪不省力的結論。(2)動滑輪動滑輪實質是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杠桿,省1/2力多費1倍距離.動滑輪的特點使用動滑輪能省一半力,費距離。這是因為使用動滑輪時,鉤碼由兩段繩子吊著,每段繩子只承擔鉤碼重的一半。使用動滑輪雖然省了力,但是動力移動的距離大於鉤碼升高的距離,即費了距離。動滑輪的原理動滑輪實質是個動力臂(L1)為阻力臂(L2)二倍的杠桿。(3)滑輪組滑輪組:由定滑輪跟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既省力又可改變力的方向.滑輪組用幾段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總重的幾分之一.繩子的自由端繞過動滑輪的算一段,而繞過定滑輪的就不算了.使用滑輪組雖然省了力,但費了距離,動力移動的距離大於重物移動的距離.滑輪組的用途:為了既節省又能改變動力的方向,可以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成滑輪組。省力的大小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組用幾段繩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滑輪組的特點用滑輪組做實驗,很容易看出,使用滑輪組雖然省了力,但是費了距離——動力移動的距離大於貨物升高的距離。編輯本段定滑輪定義 塑料滑輪軸承使用滑輪時,軸的位置固定不動的滑輪稱為定滑輪。特點 定滑輪實質是等臂杠桿,不省力,但可改變作用力方向.杠桿的動力臂和阻力臂分別是滑輪的半徑,由於半徑相等,所以動力臂等於阻力臂,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通過定滑輪來拉物體並不省力。通過或不通過定滑輪,彈簧測力計的讀數是一樣的。可見,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但能改變力的方向。在不少情況下,改變力的方向會給工作帶來方便。原理 定滑輪實質是個等臂杠桿,動力臂(L1)、阻力臂(L2)都等於滑輪半徑。根據杠桿平衡條件也可以得出定滑輪不省力的結論。編輯本段動滑輪定義 定義1 滑輪:軸的位置隨被拉物體一起運動的滑輪稱為動滑輪。定義2:若將重物直接掛在滑輪上,在提升重物時滑輪也一起上升,這樣的滑輪叫動滑輪.特點 動滑輪實質是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杠桿,省1/2力多費1倍距離.使用動滑輪能省一半力,費距離。這是因為使用動滑輪時,鉤碼由兩段繩子吊著,每段繩子只承擔鉤碼重的一半。使用動滑輪雖然省了力,但是動力移動的距離大於鉤碼升高的距離,即費了距離。軸的位置隨被拉物體一起運動的滑輪,稱為動滑輪。它是變形的不等臂杠桿,能省一半力(不考慮滑輪的重力與摩擦力的情況下),但不改變用力的方向。使用動滑輪能省一半力,費距離。這是因為使用動滑輪時,鉤碼由兩段繩子吊著,每段繩子只承擔鉤碼重的一半。使用動滑輪雖然省了力,但是動力移動的距離是鉤碼升高的距離的2倍,即費了距離。不能改變力的方向。隨著物體的移動而移動。原理 不改變力的方向,動滑輪的原動滑輪實質是個動力臂(L1)為阻力臂(L2)二倍的杠桿。(省力)編輯本段滑輪組定義 滑輪組:由定滑輪和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既省力又可改變力的方向. 用途 為了既節省又能改變動力的方向,可以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成滑輪組。 省力的大小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組用幾段繩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特點 滑輪組用幾段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總重的幾分之一.繩子的自由端繞過動滑輪的算一段,而繞過定滑輪的就不算了.使用滑輪組雖然省了力,但費了距離,動力移動的距離大於重物移動的距離.費距離的多少主要看定滑輪的饒繩子的段數.用滑輪組做實驗,很容易看出,使用滑輪組雖然省了力,但是費了距離——動力移動的距離大於貨物升高的距離。關系 幾個關系(滑輪組豎直放置時):(1)s=nh (2)F=G總 /n(不計摩擦)其中 s:繩端移動的距離 h:物體上升的高度G總:物體和動滑輪的總重力F:繩端所施加的力 n:拉重物的繩子的段數F=1/n×(G物+G動)在進行連接滑輪組時,要一個動滑輪一個定滑輪的連,否則將連接失敗根據F=(1/n)G可知,不考慮摩擦及滑輪重,要使2400N的力變為400N需六段繩子,再根據偶定奇動原則,有偶數段繩子,故繩子開端應從定滑輪開始,因為要六段繩子,所以需要三個並列的整體動滑輪,對應的,也需要三個並列的定滑輪,從定滑輪組底部的勾勾處繞起,順次繞過第一個動滑輪,第一個定滑輪,第二個…直到最後一段繩子繞過第三個定滑輪,此時繩子方向即向下,且會使拉力為400N(不考慮摩擦與滑輪重)

㈡ 什麼是滑輪組和滑輪

滑輪組是由若干個定滑輪和動滑輪匹配而成,可以達到既省力又改變力作用方向的目的。使用中,省力多少和繩子的繞法,決定於滑輪組的使用效果。動滑輪被兩根繩子承擔,即每根繩承擔物體和動滑輪 力就是物體和動滑輪總重的幾分之一。 數,原則是:n為奇數時,繩子從動滑輪為起始。用一個動滑輪時有三段繩子承擔,其後每增加一個動滑輪增加二段繩子。如:n=5,則需兩個動滑輪(3+2)。n為偶數時,繩子從定滑輪為起始,這時所有動滑輪都只用兩段繩子承擔。如:n=4,則需兩個動滑輪(2+2)。 其次,按要求確定定滑輪個數,原則是:一般的:兩股繩子配一個動滑輪,一個動滑輪一般配一個定滑輪。力作用方向不要求改變時,偶數段繩子可減少一個定滑輪;要改變力作用方向,需增加一個定滑輪。 綜上所說,滑輪組設計原則可歸納為:奇動偶定;一動配一定,偶數減一定,變向加一定。 由可繞中心軸轉動有溝槽的圓盤和跨過圓盤的柔索(繩、膠帶、鋼索、鏈條等)所組成的可以繞著中心軸轉動的簡單機械。滑輪是杠桿的變形,屬於杠桿類簡單機械。在我國早在戰國時期的著作《墨經》中就有關於滑輪的記載。中心軸固定不動的滑輪叫定滑輪,是變形的等臂杠桿,不省力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中心軸跟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叫動滑輪,是變形的不等臂杠桿,能省一半力,但不改變力的方向。實際中常把一定數量的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成各種形式的滑輪組。滑輪組既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 工廠中常用的差動滑輪(俗稱手拉葫蘆)也是一種滑輪組。滑輪組在起重機、卷揚機、升降機等機械中得到廣泛應用。 滑輪有兩種:定滑輪和動滑輪 ,組合成為滑輪組。 (1)定滑輪 定滑輪實質是等臂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但可以改變作用力方向. 定滑輪的特點 通過定滑輪來拉鉤碼並不省力。通過或不通過定滑輪,彈簧秤的讀數是一樣的。可見,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但能改變力的方向。在不少情況下,改變力的方向會給工作帶來方便。 定滑輪的原理 定滑輪實質是個等臂杠桿,動力L1、阻力L2臂都等於滑輪半徑。根據杠桿平衡條件也可以得出定滑輪不省力的結論。 (2)動滑輪 動滑輪實質是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杠桿,省1/2力多費1倍距離. 動滑輪的特點 使用動滑輪能省一半力,費距離。這是因為使用動滑輪時,鉤碼由兩段繩子吊著,每段繩子只承擔鉤碼重的一半。使用動滑輪雖然省了力,但是動力移動的距離大於鉤碼升高的距離,即費了距離。 動滑輪的原理 動滑輪實質是個動力臂(L1)為阻力臂(L2)二倍的杠桿。 (3)滑輪組 滑輪組:由定滑輪跟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既省力又可改變力的方向. 滑輪組用幾段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總重的幾分之一.繩子的自由端繞過動滑輪的算一段,而繞過定滑輪的就不算了. 使用滑輪組雖然省了力,但費了距離,動力移動的距離大於重物移動的距離. 滑輪組的用途: 為了既節省又能改變動力的方向,可以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成滑輪組。 省力的大小 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組用幾段繩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 滑輪組的特點 用滑輪組做實驗,很容易看出,使用滑輪組雖然省了力,但是費了距離——動力移動的距離大於貨物升高的距離。
希望採納

㈢ 對阿基米德故事的感悟與心得

對阿基米德故事的感悟與心得
阿基米德是古希臘最有名的一位科學與數學家,他的故事很多很多,諸如發明滑輪來省力、利用浮力原理來辨別皇冠的真假,讀後都讓我很受啟發。據說阿基米德有個親戚叫柯倫,他經常為難阿基米德,並對他的發明不屑一顧。當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翹起地球」時,柯倫終於想到了一道超難的題:「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拉動一艘大船」。
一開始,這個題目真的難倒了阿基米德,他冥思苦想,終於發明了滑輪。並利用定滑輪和動滑輪相配合,輕松地拉動了一艘大船。柯倫也驚訝不已。阿基米德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在於----發現浮力定律。有一次柯倫又為難阿基米德,讓他辨別「金皇冠里有沒有被工匠摻入銀子」。這下,真的難倒了阿基米德,他苦思苦想,不得其解,為了解悶,阿基米德准備洗澡,他進入水裡之後,水往外溢了一些,而當他離開水後,水位下降了,阿基米德想:「白銀密度比黃金密度多近一倍,那把皇冠和同樣體積的黃金比較溢出的水,不就可以了嗎?」
最後,他利用這種方法成功的測出皇冠溢出的水比金子溢出的水多很多,說明工匠摻了一些銀子。阿基米德真是一位偉大的科學與數學家啊!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一位大數學家!

㈣ 簡單是最美的-作文

平凡也是一種美

平靜的湖面,猶如一面明鏡,靜靜的平鋪著,好像時間也隨之而停留,來欣賞著這一刻平靜的美好;它雖無大海的雄偉壯勇,傲視天下的氣勢,但它仍然具有它那平凡的猗漣,給予你美的享受,它會使你內心平淡,沒有喧器世俗的打擾,彷彿世間只剩下了你和它.

平凡也是一種美,我國古代又有幾個皇帝願意一生都呆在那四面高牆的皇城當中,他們又有幾個不願脫去一身的龍袍,平平淡淡的做一名布衣百姓,過著真正屬於自己看似平凡其實不平凡的人生呢?我國東晉時期的大散文家詩人陶淵明,又何償不是這樣,他看透官場的黑暗,看破人心的險惡,不願為五斗米而折腰,從此便隱居深山,做一個平凡的隱士,過著平凡的生活,生活在自己的人生准則當中,生活在自己的畢生追求當中,所以他才會發出這樣的詩句「衣沾不足惜,但是願無為。」

如今,當你問任何一個小朋友「你長大想要干什麼?」的時候。當然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會有很多小朋友回答說:「要當大官!」「要做國家首富」。或許還會說「要當國家主席!」而在他們當中很少有人說要當農民或想要當清潔工的。可見這些小孩子從小就很注重名利和權利。但他們擁有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標,這固然是很好的.但是他們當中又有幾個成為了國家主席,國家大官......

或許就是因為他們所追求的太不平凡了,所以他們生活在這么沉重的思想壓力和精神壓力下,往往會使他們痛苦,煩惱;郁悶.那還不如把自己的願望定的平凡一些,實際一些,那時你不僅會輕松和坦然的面對眼前的一切,而且還會以你最好的一個狀態去迎接每一次挑戰並且交出你的最好的一份答卷.到那個時候,平凡的你會驚奇的發現自己並不平凡.

平凡使你平靜,平凡使你坦然,平凡使你看淡一切,平凡使你心如止水,一顆平靜的心伴你實現你的精神理想。那時候,平凡的你終會進放出不平凡的光輝!

生活中處處存在著美。家裡面井然有序,窗明幾凈,各種家什擺放錯落有致,這是一種整潔的美;端莊秀麗,靜謐可人,這是一種沉靜的美;落落大方,清新自然,這是一種自信的美;平和灑脫,超然物外,這是一種閑適的美;粗獷豪放,不拘小節,這是一種大氣的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天地自然之靈氣鑄就成了一種渾然天成的美,美得清秀而豐盈,是集自然之大成的一種超脫的境界。「小荷才露尖尖角」般的靈秀,使人擺脫俗氣,過目難忘。這些叫人忘俗的天然之美,可能誰都會見過,只是大多忘記了欣賞,沒有真正感到那種透視的美。
美的感覺存在於心中,很多時候無法用文字表述出來,很多美好的思緒在腦海中一閃即過,無法捕捉。美不是空談,而是要去體驗、去感受、去欣賞。
倘若說欣賞自然之美需要睿智和一雙善於發現真諦的眼睛,那麼欣賞人間真情,則需要有細膩的情感。在高速發達的現代社會,大多因生計而疲於奔波,身邊的零散瑣碎的事情往往被忽略了,漸漸地把日子過得淡然無味,一頭霧水,不知道生活到底為了什麼?「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的天空下蔭蔽?」,作家冰心的細膩由此可見一斑,這應該是她最真摯情感的表白。細膩的情感燃燒時,身邊的細微的美肯定會熠熠生彩、璀璨奪目的。此時的生活還會索然無味么。
常常感動於親情的溫暖,感動於朋友間情誼的真摯,可當有人溺水時,岸上的人或許大聲呼救,或許焦急萬分,但無論如何最感人的還是縱身跳下去救人的那個人,這是一種真誠無畏的美。人在落魄時,萎靡不振,孤獨無助,那個能助你排憂解難的人,恰似明月的青輝毫不吝嗇地傾灑入你的心田,登時那種誠摯而熱心的美會感動你一生。具有先天缺陷的人,常常感動生活的苦澀,上蒼的不公正,那個能助你撫慰心靈創傷、改變你命運的人總是叫人敬佩,這種無私而拯救心靈的美會讓你永誌不忘。
身邊的瑣碎事情看起來凌亂而繁雜,不經意中大多放棄了,長時間的漠然必然麻木不仁,也就無從談起美的存在。
欣賞美其實很簡單,如果你對內在世界的美麗漠不關心,那你無論如何也看不見外在世界的美麗。擯棄掉偏見和固執,一種前所未有的美就呈現在你眼前了,因為美就在你的心中。找到心中的美,生活中處處都能找到美。
美的極致便是安詳,美是一種毫無標的的愉悅。人如果能拋棄偏執,丟下無謂的煩憂,哪怕一片樹葉,一朵小花,都能發現它的美,只要用心,生活中的美和喜悅便會不請自來。
生活不都是快樂和幸福,同樣生活也不可能全是落寞和寂寥。用一種欣賞美的眼光去看看陽光和雨露,恬淡而愉悅,用一種欣賞美的眼光去看看花草樹木,清新而爽快,用一種欣賞美的眼光去看看大海,寥廓而深遠……
生活中的美充斥在各個角落,要的是你學會發現,學會欣賞。練就一種修養,一種品位去適時捕捉和欣賞生活中的美,為心靈開一扇窗,讓智慧的光芒和生活中眩目多彩的美呈現在你眼前。

相逢是首歌
我以為,人生的旅途中,我們不會有相逢的路口。可偏偏,在這個夏季,我們相見在這個古老的城市陌生的驛站。
11:58分,由武漢開往青島的2144次列車提前2分鍾到達淄博站,列車在淄博停靠的時間是5分鍾,隨著列車員親切的報站聲,同行的朋友們將目光聚焦在了我的身上,大家的心情似乎比我要迫切的多,一雙雙神秘的眼睛等待著見證這場歷史性的會晤。這樣的眼神讓一直保持著鎮定的我多少顯得有些不自在,畢竟是第一次見網友,而且是在這樣的時間,這樣的場合,以這樣的方式……真不知道這一轉過身去,等待著自己的會是怎樣的尷尬場面。

火車停下來了,車門打開,一陣熱浪迎面襲來,正午的陽光刺得我眼睛發痛。我用手順了順凌亂的頭發,下了車,整個身體被白色的光無所不在的包圍著,讓我感覺無處躲藏。我沒有發現迎候我的目光,於是,開始在站台上搜索,這時,一個高大的身影向這邊奔跑而來,雖然還沒有完全看清楚他的面龐,但我知道自己已經可以確認並已經被這樣的場景感動了。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了我從來沒有用心去體會過的5分鍾給人的匆匆,於是,我開始去用心去理解這短短的5分鍾對於人的生命的意義。

我曾在心裡設想過與網友的相逢,會是在人潮洶涌的街頭,兩人擦肩而過,我也曾想,會是一個人在錯過後回首,看曾經在夢境中沉浮的身影,消失在人海,於是在我的腦海里便印下了那個悄悄回望的身影……而眼前這個跑動的身影,就像是一幅用真誠描繪出的美麗畫卷,在我的心裡渲染出這個夏天一季的熱情與浪漫!

迎著這個身影,我心裡坦盪了許多,目光也開始變的從容。在我們相視而笑的瞬間,我發現他的額頭沁滿了汗珠,於是,我沒有馬上抽出被他寬大的掌心緊緊握住的手,而是拽著他走到站台下的陰涼處……一切顯得那麼的自然,沒有一絲難堪,也沒有一點拘謹。

他比我想像中要清瘦,眉宇間透出的那股自信讓我想起了他傳給我的身份證。那是他給我看的他的照片,說實話,因為身份證照的特殊要求,我平生最怕看的就是身份證照片,所以,他把身份證傳過來,我根本沒敢看,連核對真實年齡的機會都沒有給自己留下,就丟進了垃圾簍。不過,我心裡一直在想:一個敢於把身份證給網友看的人,也算有點個性,或者是有點自信吧。後來,無論是在QQ里,他獨特的問候和告別的方式,還是在網站、論壇里,他對我文章獨到的評價意見,都證實了我的這種感覺。所以說,他的目光並沒有讓我感覺到陌生,相反,透過那雙眼睛,我更多的感受到了一顆善良、真誠與坦盪,猶如水晶般透亮的心靈。

時間在默默的凝望中飛逝,在烈日炎炎下,在眾目睽睽中,5分鍾的相見總有一種豪邁的悲愴。原以為,相逢會有很多回顧,可以有機會彌補一些聊天時的遺憾,想當面感謝他對我文章的指導與評價,想問問他:為什麼在立意有分歧的情況下,仍然幫我修改了那篇《追尋寄託》?然而,那一刻,他就站在我身邊,我卻不得不承認,這些話其實應該永遠的珍藏在我的心裡。

列車緩緩啟動,隔著玻璃窗,看著站台上的那個身影漸漸模糊,我的耳邊飄盪起那熟悉的旋律:你曾對我說,相逢是首歌,眼睛是春天的海,青春是綠色的河;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心兒是年輕的太陽,真誠也活潑。你曾對我說,相逢是首歌,分別是明天的路,思念是生命的火。相逢是首歌,歌手是你和我,心兒是永遠的琴弦,堅定也執著……

旋律在心中慢慢盪開,思緒也隨著音符飄散。記不清是那一位哲人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在浩瀚的宇宙中只有一個有生命的星球,能夠成為這個星球上的一員,是多麼的難得!能夠在這個星球上與另一個生命同處於一個國家,一座城市,這又是多麼的偶然!而我們能夠在網路幾億人中,轉轉折折相識,這裡面本身就暗藏著不可預測的玄機,相識了,相知了,還能有這樣一份不約而得,不期而至的相遇,這又是多麼值得珍惜的事情啊!也許,這就是人們說的福氣吧。

所以,對於這次人生旅途上的短暫相逢,不論其間是否有緣分的牽引,我都從心底充滿了對命運的感激。通過這一次相逢,我想我會對網路交友有一個新的認識,也會反思以前對網路上的朋友是不是做到了心胸坦盪呢?相逢是首歌,唱著這首歌,行走於網路,暢游於生命的長河,我的心情無比爽朗!

生活如歌,或高亢,或低沉;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濃烈;生活如畫,或明麗,或素雅。因為欣賞,你才會感覺到生活是多麼的美麗和溫馨。
生活中的美
東邊的天飄浮著層層粉紅的霞,我騎著車向學校奔去。街上行人稀少,我被這寧靜的氣氛所陶醉,也不禁放慢了速度……這不正是寧靜而美麗的晨嗎?然而,那一陣掃地聲打破了晨的寧靜,我循聲望去,看到了一個背影。彎腰、掃地、彎腰、掃地……那個動作很平常、很均勻,但他沒有因為汗水而停止,還是在繼續著、繼續著……突然,他轉過身,我看到了他的模樣,黝黑的皮膚略顯疲倦,可他露出的笑是那麼質朴、欣慰……呵!可愛的人,感謝他為這美麗的一天奏響了生機盎然的序曲。
生活如酒
燦爛的陽光透過玻璃射進了教室,老師站在講台上,和藹可親地誇贊道:「這次,剛轉入我班的新同學小雪在書畫比賽中得了一等獎,大家鼓掌祝賀!」。說罷,老師舉起了她的作品。於是,教室里便沸騰起來了,同學們都爭先恐後的伸出脖子往前看,「哇!好美的畫啊!」小雪彷彿品嘗了美酒一般,心裡美滋滋的。在老師和同學欣賞的眼光中,她找到了自信。 生活如畫
太陽沒有射出刺眼的光芒,只是無力地流出橘紅的色彩。在我前面,一個盲人老奶奶戴著墨鏡,拄著拐杖緩緩地前行, 「當心啊!這里有一級台階,我來扶您。」一個稚嫩聲音劃過我的耳畔,只見一個小女孩飛奔過來。我心頭一熱,多好的小女孩啊!在夕陽下,那一老一少的背影漸漸遠去,與落日的余暉構成了一幅多彩的畫卷。
美在環衛工人黑黝黝的臉上,美在人民教師循循善誘的眼神里,美在小女孩滿含愛心的關切中……
塵世的喧囂和霓虹燈的艷影大概早已吞沒了人們的感覺,人們似乎早已忘記了生活的情趣。其實生活就如歌、如酒、如畫,只要我們認真去品味、欣賞,你就感覺到那歌是如此動聽,那酒是如此香醇,那畫是如此優美!

十六歲的天空
我被時間一路沖刷,流淌過十六個春夏秋冬,向上仰望,看見的是十六歲,屬於自己的天空。

尤記得,在若干年前的某個春天,在萬物復甦,百花盛開之際,在小草露頭,河水融化之時,有個小女孩拉著同伴的手在林中快活地跑著,跳著,唱著,臉上掛著無憂無慮,天真快樂的表情。而現在,那個女孩去哪兒了呢?為什麼消失不見了呢?難道她離開了嗎?——沒有,她只是正坐在教室里,看著黑板上「距中考還有278天」。聽著物理老師講著水在0℃度以下時會凝結成冰,突然思緒紛飛,回到那個春天,「現在,凍結的冰也該開化了吧?」,她正想著,老師的高聲呼喊的話語又在耳邊回響:「現在馬上就要中考了,這可是你們人生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千萬不能忽視,一定要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學習中去……」於是拍拍腦袋,告訴自己別老想著玩了,認真聽課!

是的,那個貪玩的孩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名背負著老師和家長的期待與中考壓力的畢業班的學生,一個處在十六歲天空下的不像是孩子的孩子。

尤記得,從上小學開始就一直期待一件事情——快點長大,我要成為全校學生的學長。到了五年級,終於變成了最高年級,心中的喜悅溢於言表。而現在,已成為了初中畢業年級的學生,卻依然不希望現實就是這樣,因為有太多的事情等待我們去面對:中考的壓力,畢業的離開。記得小學畢業時,心裡充滿了喜悅,因為終於可以邁進初中的校門;而現在,畢業使我留戀朋友的友誼,留戀師長的關懷,留戀一起走過的點點滴滴,心中的不舍滋長成酸楚與依戀,卻也只得無奈地,看著日歷一頁一頁地被翻過,看著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

然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我們正處在十六歲的天空下。

十六歲的天空,不再像以往那樣,總是晴空萬里,沒有一絲風,沒有一朵雲;而是,忽而艷陽高照,忽而烏雲密布,變幻莫測。

十六歲的天空,不再像從前那樣,一群群鳥兒結伴飛翔其中;而是寂靜得如一潭死水,時間不允許我們向上觀望,只得安慰自己:「天空中飛鳥已經飛過,只是未留痕跡。」

十六歲的天空,不再像兒時那樣,盡是快樂與純真;也有煩惱與憂愁,沮喪與不悅,欺騙與虛偽……

在十六歲的天空下,我放棄了游戲的時間,而是去研究動滑輪和定滑輪究竟哪個更省力;在十六歲的天空下,我放棄了陪媽媽逛街買衣服的機會,而是去探討硝酸鉀的溶解度曲線;在十六歲的天空下,我放棄了課間和朋友閑聊的時間,而是去思考如何把一個不規則圖形分成面積相等的兩部分;在十六歲的天空下,我放棄了最愛的動畫片,而是去尋找英語動詞不定式和動詞ing形式的區別;在十六歲的天空下,我放棄了重要的睡眠中的一個小時,而是去我國古代偉大的文學寶庫中去暢游……

然而,十六歲的天空也不盡是陰霾,還有一份份感動與溫暖——

在日益成長的過程中,我讀懂了親情,讀懂了友情;我體會到了來自長輩的關愛,來自老師的鼓勵,來自朋友的幫助,這些都給了我無盡的力量,在又一個陰冷的日子裡,我可以靠回憶來取暖。

清廉
西晉時,胡質與胡威父子在歷史上都以清廉出名。有一次,晉武帝召見胡威談論邊疆之事時,談到了他們父子的清廉。 武帝問胡威:「你的清廉與你父親的清廉相比,哪一個更高?」胡威回答:「我比不上我的父親。」武帝問為什麼,他說:「我父親清廉惟恐別人知道,我清廉惟恐別人不知道,所以我遠遠不如我父親。」從材料中看,胡威認為自己淡利求名,與父親的淡泊名利相比,不如父親,因而他認為「恐人不知」不如「恐人知」境界高。

到底哪個境界更高呢?我倒要為胡威的「恐人不知」叫好。因為恐人知與恐人不知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前者封閉,後者開放;前者僅僅是「獨善其身」,後者卻是「兼濟天下」。

胡質固然清廉,也能嚴於律己,但由於未作宣傳,他的清廉就鮮為人知,而別人也以自己的心思揣度他,因而出現手下都督變相行賄之事。假如他公開表明態度,進行宣傳發動,何至於出現這樣的情況(雖然後來他除了那個行賄都督的名,但這不是保護人做法)?胡威正是因人「恐人不知」,才識帝王、大臣們見識了他的浩然正氣,皇上提拔他,重用他,他將以自身的清廉帶動身邊的人乃至整個朝廷的清廉風尚。這種效果是「恐人知」遠遠不能達到的。

我們現在處在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生活,我們不得不去競爭,我們要競爭。我們考大學、搶著進高等學府是為了什麼?――為了我們能更好地在競爭中勝出,我們又如何進入高等院校?我們應「恐閱卷老師不知道」我們的才華,那些高考狀元們為什麼會吸引社會關注的眼光?因為他們是成功者,他們成功地表現了自己,若他們「恐人知」他們的才華,他們又如何能在競爭中勝出,又如何給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他們恐人不知他們的才華,他們勇於刺青自我,勇於向世人證明:我是最棒的。對此,我們怎能說「恐人不知」不如「恐人知」呢?當這些學子把自己的才華奉獻給社會時,我們又怎能說「恐人不知」的境界不高呢?

由此可見,「恐人知」對整個社會而言,只是一種消極的行為,它也許給你帶來安寧的生活環境,帶給你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但卻無法帶給你生命的活力,無法帶給你展示自我的廣闊舞台。「恐人不知」則不僅僅是對名的追求,它追求的是你自己對自己的肯定,更代表社會對你的肯定。人是一種「二表動物」,其中之一便是「愛表現自己的才能和品質」。為何要逆著人的本性去壓抑自己呢?順其自然或者勇於表現自己豈不更好?人亦是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個分子,應為大家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為何要「恐人知」?我有某種高於別人的才能或有某種高尚的品德,這就是我與別人的不同之處,我就應「恐人不知」,就要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這樣我才能不枉費我的才能。
我們現在已搭上開往高考的班車,我們已無法退卻,此時此刻,我們又豈能「恐人知」?

換個角度看......

世界是美好的,上帝讓每一件事都具有兩面性,讓我們去發現,去樂觀的對待每一件事.

看風使舵

這貌似是一個貶義詞,成語詞典上的解釋是:比喻跟著情勢轉變方向(貶義).用比較容易懂的話來說就是:只顧忌自己的利益,看情勢,或他人的眼色做事,不顧全大局.不知道別人怎麼看,我覺得這種解釋太牽強了,只看「比喻跟著情勢轉變方向」你會認為這是一個貶義詞嗎? 相反我認為「看風使舵」也是一褒義詞,換一句話說,是一個聰明的詞語,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一個人也不能太死板, 要學會「看風使舵」見機行事,這樣辦事的成功率不是更大一些嗎?而這樣不一定會危害到他人.

失敗

蠻多人往往害怕失敗,其實這也沒什麼好害怕的,一次,或幾次的失敗就預示著你一生是失敗嗎?? 顯然不是.那麼,你應該感謝失敗,至少它給了你通往成功的鑰匙,別罵我是瘋子,因為事實也確實是這樣滴!是失敗使得你獲得寶貴的經驗,你才能走向成功的大門.

一絲不苟

它形容做事情認真,不馬虎.我認為.認真固然重要,但是,太過於鑽,就會忽視現在你所擁有的,記得誰曾經告訴過我:我們在飛的過程中,也許是飛得太快,飛得太猛,等飛到終點之後……再回首看看以前,才恍然發現,我們遺漏的已經太多太多,卻已經無法挽回

寫了也不少了,總之,凡事都有兩面性,所以,有時候換個角度看看 ,也很不錯……

說到中日問題,即令人喜,又讓人憂.中日交往從漢朝就開始了,隋唐時期交往密切.日本派遣了很多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中國文化,所以日本如今還有許多文化與中國相似.可再談到侵略,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可不止一次兩次,而且每一次中國都會有許多人傷亡.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旅順屠殺」一次次抨擊著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的心靈.而2006年的小泉首相第六次參拜」靖國神社」使世界又一次憤慨.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消息時,也無比氣憤,可我發現在我發表了一大堆憤慨之詞後,父母並不那麼生氣,反而很平靜.我問他們為什麼.母親的一番話使我感觸良深:」日本侵略中國,你那麼憤怒.那你有沒有想過,中國元朝鼻祖--成吉思汗曾經將中國的領土擴大了多少?在這過程中,他殺的人可少與日本在中國所殺的人數?為什麼中國人還那麼對他頂禮膜拜?如果把這向後推幾百年,那世界所唾棄的可就不只是日本,還會有一個中國.反過來講,如果中國那時侯是成吉思汗統治,也不會被侵略了.為什麼日本要侵略你?清朝政府的腐敗將廣大寶藏都浪費了,來點打擊是應該的,讓中國人民意識到腐敗的可怕性,這是歷史的必然.弱肉強食是自然規律.我承認小泉參拜』靖國神社』是應該萬民鄙棄的,但如果我們中國強大了,他日本還敢隨便惹你嗎?他參拜明顯有示威的意味.所以只有中國自己強大,其他什麼辦法都是空談.不是嗎?」我沉思了:是啊,中國人不應該只想著怎麼禁止人家參拜,而是應該多想想怎樣出自己的那份力來強大中國.日本一代又一代地淡化日侵中戰爭的教育,不承認自己侵略過中國.而中國上海政府竟然也在淡化日侵教育,滬教版的語文教科書中刪去了很多抗日戰爭的文章,取而代之的是」比爾·蓋茨的致富」等文章,說是 要同世界經濟接軌.我不否認在這個日益開放的社會,應加一些著一類的文章,但不能因此而淡化這些抗戰教育.這樣的話,以後,孩子們會漸漸遺忘國恥.以後會怎樣呢?

換個角度看問題 常常聽到有人抱怨自己容貌不是國色天香,抱怨今天天氣糟糕透了,抱怨自己總不能事事順心 ……剛一聽,還真認為上天對他太不公了,但仔細一想,你為什麼不換個角度看問題呢?容貌天生你不能改變,但你為什麼不想一想展現笑容,說不定會美麗一點;天氣不能改變,但你能改變心情;你不能樣樣順利,但可以事事盡心,你這樣一想是不是心情好很多? 由此我想到了很多…… 人生路上難免有許多的不盡如人意,但我們不要死鑽牛角尖,換個角度看問題,說不定我們會有意料不到的收獲。 聞名滬上的勞動模範徐虎,只是一名普通的水電工,換了別人在他這個崗位上,他或許會想:我再怎麼說總有些才幹,卻叫我給別人修水管、修馬桶,簡直是埋沒人才。為此而整天大呼沒遇伯樂。而徐虎卻從小事上做起——「辛苦我一人,方便千萬家」,徐虎從這個角度上看到了自己的價值,所以他安心於做一名普通的水電工。這是他換個角度看問題的收獲。 或許你會說徐虎太安於平凡,現在的社會要的是高學歷人才,人要向高處爬,但也請你換個角度想一想,如果每個人都向上爬,那麼這些老百姓「柴、米、油、鹽」,社會小事誰去做呢?所以說你也別老給自己訂什麼高額標准,要求自己沖刺到第幾,你只要想自己盡力也就行了;你呢也別總是想著去當高幹、總裁、元帥……這些人固然是人類精英,拿破崙也曾說過「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畢竟不是人人都能成為元帥的。錢鍾書先生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固然可惜,但你想錢老至少揚名中外學術界,這一點也可喜可賀。楊絳先生在《隱身衣》一文中說道:「假若是個蘿卜,就要力求做一個水多肉脆的好蘿卜,假如是白菜,就要做一棵瓷瓷實實的包心好白菜。」有很多人固然生活在平凡中,但在平凡中可以創造一個不平凡的自我,而不是暗自地埋怨。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生活就變得更加美麗。 換個角度看問題——我有人生。

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人們過多地去思考它帶來的正面影響,卻忽略了它帶來的負面影響,可往往從負面去思考問題,你學會的東西卻很多很多......
給你自己一個微笑,你依然可以活的很精彩.很多時候,我們自己渴望的總是考試的成績,對自己抱的希望越多,成績揭曉的的時候失望就越大.於是,我們就會反復地問自己:"為什麼第一名不是我?"可你想過了沒有,自己為什麼會考的那麼差?自己努力了沒有?方法正確了沒有?多問自己這樣的問題,你就會從中找到失敗的原因,從而就可以對症下葯,把自己從失敗的深淵中解救出來.給自己一個微笑,相信自己,你依然可以活的很精彩.
給自己一個微笑,也給自己一次機會.有這樣一個故事:一群興致勃勃的人在登山的路上,遇到了從山上下來的滿身疲憊的人.於是,登山的問下山的說,怎麼樣?山上有什麼好玩的嗎?下山的滿臉失望地說,沒有,什麼也沒有,只是一座破廟......如果你是登山的,聽到這些話,就停滯不前,滿心失望.請問你這次旅途愉快嗎?不,一點都不愉快.這個時候,你只有給自己一個微笑,給自己一次機會,自己爬上去看個究竟,也許,你會從中發現一些新的東西......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研究了8000多種不適合做燈絲的材料後,有人問他:你已經失敗了8000多次,還繼續研究有什麼用?愛迪生說,我從來都沒有失敗過,相反,我發現了8000多種不適合做燈絲的材料......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就截然不同了.有時候,能從失敗中走出來也是一種成功,如果你整天沉浸在失敗的痛苦之中,那麼你永遠無法成功......
敞開你的心扉吧,當你失落的時候,讓陽光溫暖你的心房;重新振作起來吧,當你失敗的時候,給自己一次機會;放飛你的夢想吧,給自己一個微笑,讓自己離成功更進一步......
換一個角度思考,你將獲得永生.

㈤ 杠桿是用什麼原理分類的,並舉例說明

初中物理學中把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做杠桿。

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和支點

⒈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通常用O表示。

⒉動力:為達到目的而使杠桿轉動的力,通常用F1表示。

⒊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通常用F2表示。

⒋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叫動力臂,通常用L1表示。

⒌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叫阻力臂,通常用L2表示。

註:杠桿靜止或勻速轉動,就說此時杠桿處於平衡狀態。

力臂

杠桿繞著轉動的點,同樣是整個杠桿中保持不動的點叫做支點。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叫「力臂」。把從阻力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作為阻力臂,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是因為對阻力臂的概念認識不清所致。

杠桿平衡條件

杠桿的平衡條件: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

F1×L1=F2×L2

變形式:

F1:F2=L2:L1

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那麼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

2簡介

編輯

介紹

在力的作用下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做杠桿。在生活中根據需要,杠桿可以做成直的,也可以做成彎的,但必須是硬的物體。

阿基米德在《論平面圖形的平衡》一書中最早提出了杠桿原理。他首先把杠桿實際應用中的一些經驗知識當作"不證自明的公理",然後從這些公理出發,運用幾何學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得出了杠桿原理。這些公理是:⑴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相等的重量,它們將平衡;⑵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將下傾;⑶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不相等距離處掛上相等重量,距離遠的一端將下傾;⑷一個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的作用來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變。相反,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個懸掛在它們的重心處的重物來代替;似圖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又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

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方面,而且據此原理還進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據說,他曾經藉助杠桿和滑輪組,使停放在沙灘上的桅船順利下水。在保衛敘拉古免受羅馬海軍襲擊的戰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桿原理製造了遠、近距離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種飛彈和巨石攻擊敵人,曾把羅馬人阻於敘拉古城外達3年之久。

這里還要順便提及的是,關於杠桿的工作原理,在中國歷史上也有記載過。戰國時代的墨家曾經總結過這方面的規律,在《墨經》中就有關於天平平衡的記載:「衡木:加重於其一旁,必錘——重相若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平衡量的一臂加重物時,另一臂則要加砝碼,且兩者必須等重,天平才能平衡。這句話對杠桿的平衡說得很全面。裡面有等臂的,有不等臂的;有改變兩端重量使它偏動的,也有改變兩臂長度使它偏動的。這樣的記載,在世界物理學史上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定義

杠桿是一種簡單機械。

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物體就是杠桿(lever).

杠桿不一定是直的,也可以是彎曲的,但是必須保證是物體。

蹺蹺板、剪刀、扳子、撬棒等,都是杠桿。

滑輪是一種變形的杠桿,定滑輪的本質是等臂杠桿,動滑輪的本質是省力杠桿。

3原理

編輯

組成

人們通常把在力的作用下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做杠桿。

組成:支點、一件物體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叫做支點。

性質

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叫做支點

使杠桿轉動的力叫做動力,(施力的點叫動力作用點)

阻礙杠桿轉動的力叫做阻力,(施力的點叫阻力用力點)

當動力和阻力對杠桿的轉動效果相互抵消時,杠桿將處於平衡狀態,這種狀態叫做杠桿平衡,但是杠桿平衡並不是力的平衡。

注意:在分析杠桿平衡問題時,不能僅僅以力的大小來判斷,一定要從基本知識考慮,做到解決問題有根有據,切忌憑主觀感覺來解題。

杠桿靜止不動或勻速轉動都叫做杠桿平衡。通過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的直線叫做力的作用線

從支點O到動力F1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L1叫做動力臂

從支點O到阻力F2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L2叫做阻力臂

杠桿平衡的條件(文字表達式):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

F1×L1=F2×L2

一根硬棒能成為杠桿,不僅要有力的作用,而且必須能繞某固定點轉動,缺少任何一個條件,硬棒就不能成為杠桿,例如酒瓶起子在沒有使用時,就不能稱為杠桿。

動力和阻力是相對的,不論是動力還是阻力,受力物體都是杠桿,作用於杠桿的物體都是施力物體

力臂的關鍵性概念:1:垂直距離,千萬不能理解為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長度。

2:力臂不一定在杠桿上。

力臂三要素:大括弧(或用|→←|表示)、字母、垂直符號

平衡條件

(1)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相等的重量,它們將平衡;

(2)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將下傾;

(3)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不相等距離處掛上相等重量,距離遠的一端將下傾;

(4)一個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的作用來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變。

相反,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個懸掛在它們的重心處的重物來代替;似圖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又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

杠桿原理

在使用杠桿時,為了省力,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的杠桿;如欲省距離,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桿。因此使用杠桿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離。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須多移動距離;要想少移動距離,就必須多費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動距離,是不可能實現的。

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方面,而且據此原理還進行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阿基米德曾講:「給我一個支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杠桿,我就可以撬動地球」。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但是找不到那麼長和堅固的杠桿,也找不到那個立足點和支點。所以撬動地球只是阿基米德的一個假想。

杠桿的支點不一定要在中間,滿足下列三個點的系統,基本上就是杠桿:支點、施力點、受力點。其中公式這樣寫:支點到受力點距離(力矩) * 受力 =支點到施力點距離(力臂)* 施力,這樣就是一個杠桿。杠桿也有省力杠桿跟費力的杠桿,兩者皆有但是功能表現不同。例如有一種用腳踩的打氣機,或是用手壓的榨汁機,就是省力杠桿(力臂>力矩);但是我們要壓下較大的距離,受力端只有較小的動作。另外有一種費力的杠桿。例如路邊的吊車,釣東西的鉤子在整個桿的尖端,尾端是支點、中間是油壓機(力矩>力臂),這就是費力的杠桿,但費力換來的就是中間的施力點只要動小距離,尖端的掛勾就會移動相當大的距離。兩種杠桿都有用處,只是要用的地方要去評估是要省力或是省下動作范圍。另外有種東西叫做輪軸,也可以當作是一種杠桿的應用,不過表現尚可能有時要加上轉動的計算。

使用杠桿時,如果杠桿靜止不動或繞支點勻速轉動,那麼杠桿就處於平衡狀態。

動力臂×動力=阻力臂×阻力,即L1×F1=L2×F2,由此可以演變為F2/F1=L1/L2

杠桿的平衡不僅與動力和阻力有關,還與力的作用點及力的作用方向有關。

假如動力臂為阻力臂的n倍,則動力大小為阻力的1/n"大頭沉"

動力臂越長越省力,阻力臂越長越費力.

省力杠桿費距離;費力杠桿省距離。

等臂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可以用它來稱量。例如:天平

許多情況下,杠桿是傾斜靜止的,這是因為杠桿受到幾個平衡力的作用。

詳解

杠桿是可以繞著支點旋轉的硬棒。當外力作用於杠桿內部任意位置時,杠桿的響應是其操作機制;假若外力的作用點是支點,則杠桿不會出現任何響應。

假設杠桿不會耗散或儲存能量,則杠桿的輸入功率必等於輸出功率。當杠桿繞著支點呈勻角速度旋轉運動時,離支點越遠,則移動速度越快,離支點越近,則移動速度越慢,由於功率等於作用力乘以速度,離支點越遠,則作用力越小,離支點越近,則作用力越大。

機械利益是阻力與動力之間的比率,或輸出力與輸入力之間的比率。假設動力臂、阻力臂分別為動力點、阻力點與支點之間的距離,動力、阻力分別作用於動力點、阻力點。則機械利益為:

4分類及應用

編輯

一類

支點在動力點和阻力點的中間。稱為第一類杠桿。既可能省力的,也可能費力的,主要由支點的位置決定,或者說由臂的長度決定。動力臂與阻力臂長度一致,所以這類杠桿是等臂杠桿。例:蹺蹺板、天平等。

二類

阻力點在動力點和支點中間。稱為第二類杠桿。由於動力臂總是大於阻力臂,所以它是省力杠桿。例:堅果夾子,門,釘書機,跳水板,扳手,開(啤酒)瓶器,(運水泥、磚的)手推車。

三類

動力點在支點和阻力點之間。稱為第三類杠桿。特點是動力臂比阻力臂短,所以這類杠桿是費力杠桿,然而能夠節省距離。例:鑷子,手臂,魚竿,皮劃艇的槳,下顎,鍬、掃帚、球棍,理發剪刀等以一手為支點,一手為動力的器械。

變形杠桿

另外,像輪軸這類的工具也屬於一種變形杠桿。就拿最簡單、相似於第一類杠桿的定滑輪來介紹,滑輪軸心好比支點,兩端物體的拉力好比杠桿的兩端施力,而如果滑輪是一個完美的圓,施力臂和阻力臂皆將是圓的半徑。

根據杠桿模型可知,若L1〉L2,則F1〈F2,這是杠桿可省力;若L1〈L2,則F1〉F2,這時杠桿要費力;若L1=L2,則F1=F2,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

根據動力臂與阻力臂的不同,我們可以把杠桿分為三類:省力杠桿、費力杠桿和等臂杠桿。

復式

復杠桿式(compound lever)是一組耦合在一起的杠桿,前一個杠桿的阻力會緊接地成為後一個杠桿的動力。幾乎所有的磅秤都會應用到某種復式杠桿機制。其它常見例子包括指甲剪、鋼琴鍵盤。1743年,英國伯明翰發明家約翰·外艾特在設計計重秤時,貢獻出復式杠桿的點子。他設計的計重秤一共使用了四個杠桿來傳輸負載。

生活中

杠桿是一種簡單機械;一根硬棒(最好不會彎又非常輕),就能當作一根杠桿了。上圖中,方形代表重物、圓形代表支持點、箭頭代表用,這樣,你看出來了吧?在杠桿右邊向下杠桿是等臂杠桿;第二種是重點在中間,動力臂大於阻力臂,是省力杠桿;第三種是力點在中間,動力臂小於阻力臂,是費力杠桿。

費力杠桿例如:理發剪刀、鑷子、釣魚竿……杠桿可能省力可能費力,也可能既不省力也不費力。這要看力點和支點的距離:力點離支點愈遠則愈省力,愈近就愈費力;還要看重點(阻力點)和支點的距離:重點離支點越近則越省力,越遠就越費力;如果重點、力點距離支點一樣遠,如定滑輪和天平,就不省力也不費力,只是改變了用力的方向。

省力杠桿例如:開瓶器、榨汁器、胡桃鉗……這種杠力點一定比重點距離支點近,所以永遠是省力的。

如果我們分別用花剪(刀刃比較短)和洋裁剪刀(刀刃比較長)剪紙板時,花剪較省力但是費時;而洋裁剪則費力但是省時。

既省力又省距離的杠桿是沒有的。而且只能省力,不能省功。

應用

⒈剪較硬物體

要用較大的力才能剪開硬的物體,這說明阻力較大。用動力臂較長、阻力臂較短的剪刀。

⒉剪紙或布

用較小的力就能剪開紙或布之類較軟的物體,這說明阻力較小,同時為了加快剪切速度,刀口要比較長。用動力臂較短、阻力臂較長的剪刀。

⒊剪樹枝

修剪樹枝時,一方面樹枝較硬,這就要求剪刀的動力臂要長、阻力臂要短;另一方面,為了加快修剪速度,剪切整齊,要求剪刀刀口要長。用動力臂較長、阻力臂較短,同時刀口較長的剪刀。

㈥ 滑輪是什麼時候發明的由誰發明

現存滑輪最早的證據是西元前八世紀發明的,由亞述(Assyria)人發明。
關於滑輪的繪品最早出現於一幅西元前八世紀的亞述浮雕。這浮雕展示的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滑輪,只能改變施力方向,主要目的是為了方便施力,並不會給出任何機械利益。在中國,滑輪裝置的繪制最早出現於漢代的畫像磚、陶井模。在《墨經》里也有記載關於滑輪的論述。
亞述(Assyria)古代西亞奴隸制國家。位於底格里斯河中游。公元前三千年代中葉,屬於閃米特族的亞述人在此建立亞述爾城後逐漸形成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城邦。
古希臘人將滑輪歸類為簡單機械。早在西元前400年,古希臘人就已經知道如何使用復式滑輪了。大約在西元前330年,亞里士多德在著作《機械問題》(《Mechanical Problems》)里的第十八個問題,專門研討「復式滑輪」系統阿基米德貢獻出很多關於簡單機械的知識,詳細地解釋滑輪的運動學理論。據說阿基米德曾經獨自使用復式滑輪拉動一艘裝滿了貨物與乘客的大海船,西元一世紀,亞歷山卓的希羅分析並且寫出關於復式滑輪的理論,證明了負載與施力的比例等於承擔負載的繩索段的數目,即「滑輪原理」。
1608年,在著作《數學紀要》(《Mathematical Collection》)里,荷蘭物理學者西蒙·斯特芬表明,滑輪系統的施力與負載之間移動路徑的長度比率,等於施力與負載之間的反比率。這是雛型的虛功原理。
1788年,法國物理學者約瑟夫·拉格朗日在巨著《分析力學》(《Mécanique analytique》)里,使用滑輪原理推導出虛功原理,從而揭起了拉格朗日力學的序幕。

㈦ 克萊爾·彼得森在研究地球的年齡時為什麼要把鉛攆出去

20世紀40年代末,芝加哥大學一位名叫克萊爾·彼得森(盡管姓彼得森,他原先是艾奧瓦州的一個農家孩子)的研究生在用一種新的鉛同位素測量法,對地球的確切年齡作最後的測定。不幸的是,他的岩石樣品全部給污染了——而且通常還污染得很厲害。大多數樣品里的鉛含量超過正常濃度的大約200倍。許多年以後,彼得森才明白,問題出在俄亥俄州一個名叫小托馬斯·米奇利的人身上。

米奇利是一名受過訓練的工程師,要是他一直當工程師,世界本來會太平一些。但是,他對化學的工業用途發生了興趣。1921年,他在位於俄亥俄州代頓的通用汽車研究公司工作期間,對一種名叫四乙鉛的化合物作了研究,發現它能大大減少震動現象,即所謂的發動機爆震。

到20世紀初,大家都知道鉛很危險,但它仍然以各種形式存在於消費品之中。罐頭食品以焊鉛來封口;水常常儲存在鉛皮罐里;砷酸鉛用做殺蟲劑噴灑在水果上。鉛甚至還是牙膏管子的組成材料。幾乎每一件產品都會給消費者的身體里增加一點兒鉛。然而,人接觸機會最多、接觸時間最長的,還是添加在汽油里的鉛。

鉛是一種神經毒素。體內鉛的含量過高,就會無可挽回地損害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與鉛過分接觸會引起很多病症,其中有喪失視力、失眠、腎功能衰竭、失聰、癌症、癱瘓和抽搐。急性發作的時候,人可以突然產生恐怖的幻覺,令患者和旁人措手不及。一般來說,這種症狀接著會導致昏迷或死亡。誰也不願意讓自己的身體攝入過量的鉛。

另一方面,鉛很容易提煉和開采,大規模生產極其有利可圖——四乙鉛確實可以防止發動機爆震。所以,在1923年,美國三家最大的公司——通用汽車公司、杜邦公司和新澤西美孚石油公司——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名叫四乙鉛汽油公司(後來又簡稱為四乙公司),世界願買多少四乙鉛,它就生產多少四乙鉛。結果證明,世界的需要量很大。他們把這種添加劑稱做「四乙」,是因為「四乙」聽上去比較悅耳,不像「鉛」那樣含有毒物的意味。1923年2月1日,他們把這個名字(以比大多數人知道的更多方式)推向市場,讓公眾接受。

第一線的工人幾乎馬上出現走路不穩、官能混亂等症狀,這是中毒不久後的標志。四乙公司也幾乎馬上執行一條行若無事、堅決否認的方針,而且在幾十年裡行之有效。正如沙倫·伯奇·麥格雷恩在她的工業化學史《實驗室里的普羅米修斯》一書中指出的,要是哪家工廠的雇員得了不可治癒的幻覺症,發言人便會厚顏無恥地告訴記者:「這些人之所以精神失常,很可能是因為工作太辛苦。」在生產含鉛汽油的初期,至少有15名工人死亡,數不清的人得病,常常是大病。確切的數字無法知道,因為公司幾乎總是能掩蓋過去,從不透露令人難堪的泄漏、溢出和中毒等消息。然而,有的時候,壓制消息已經不可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1924年,在幾天時間里,光在一個通風不良的場所就有5名生產工人死亡,35名工人終身殘疾。

隨著有關新產品很危險的謠言四起,為了打消人們的擔心,四乙鉛汽油的發明者托馬斯·米奇利決定當著記者的面作一次現場表演。他一面大談公司如何確保安全,一面往自己的手上潑含鉛汽油,還把一燒杯這類汽油放在鼻子跟前達60秒之久,不停聲稱他每天可以這么干而不受任何傷害。其實,米奇利心裡對鉛中毒的危險很清楚:他幾個月之前還因接觸太多而害了一場大病,現在除了在記者面前以外決不接近那玩意兒,只要可能的話。

加鉛汽油獲得成功,米奇利深受鼓舞,現在又把注意力轉向那個時代的另一個技術問題。20世紀20年代,冰箱使用有毒而危險的氣體,時常泄漏,風險很大。1929年,俄亥俄州克利夫蘭有家醫院發生冰箱泄漏事故,造成100多人死亡。米奇利著手發明一種很穩定、不易燃、不腐蝕、吸入很安全的氣體。憑著辦事幾乎從不後悔的本能,他發明了含氯氟烴。

很少有哪個工業產品如此快速而又不幸地被大家接受。20世紀30年代初,含氯氟烴投入生產,結果派上了一千種用場,從汽車空調器到除臭噴霧劑什麼都離不開它。半個世紀以後人們才發現,這玩意兒正吞噬著平流層里的臭氧。你將會明白,這不是一件好事情。

臭氧是氧的一種形式,每個分子含有三個而不是通常的兩個原子。它的化學特性有點兒古怪:它在地面上是一種有害物質,在高高的平流層卻是一種有益物質,因為它吸收危險的紫外輻射。然而,有益的臭氧的量並不很大。即使均勻地分布在平流層里,它也只能形成大約兩毫米厚的一層。這就是它很容易受擾動的原因。

含氯氟烴的量也不大——只佔整個大氣的大約十億分之一——但是,這種氣體的破壞力很強。1千克含氯氟烴能在大氣里捕捉和消滅7萬千克臭氧。含氯氟烴懸浮的時間還很長——平均一個世紀左右——不停地造成破壞。它吸收大量熱量。一個含氯氟烴分子增加溫室效應的本事,要比一個二氧化碳分子強1萬倍左右——當然,二氧化碳本身也是加劇溫室效應的能手。總之,最後可能證明,含氯氟烴差不多是20世紀最糟糕的發明。

這一點米奇利永遠不會知道。在人們意識到含氯氟烴的破壞力之前,他早已不在人世。他的死亡本身也是極不尋常的。米奇利患脊髓灰質炎變成跛子以後,發明了一個機械裝置,利用一系列機動滑輪自動幫他在床上抬身或翻身。1944年,當這台機器啟動的時候,他被纏在繩索里窒息而死。

要是你對確定事物的年齡感興趣,20世紀40年代的芝加哥大學是個該去的地方。威拉德·利比快要發明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法,使科學家們能測出骨頭和別的有機殘骸的精確年代,這在過去是辦不到的。到這個時候,可靠的年代最遠只達埃及的第一王朝——公元前3000年左右。例如,誰也沒有把握說出,最後一批冰蓋是在什麼時候退縮的,法國的克羅馬農人是在過去什麼時候裝飾拉斯科山洞的。

利比的方法用途很廣,他因此獲得了1960年的諾貝爾獎。這種方法基於一種認識:生物內部都有一種碳的同位素——名叫碳-14,生物一死,該同位素馬上以可以測定的速度開始衰變。碳-14大約有5600年的半衰期——即任何樣品消失一半所需的時間——因此,通過確定某種特定的碳樣的衰變程度,利比就可以有效地鎖定一個物體的年代——雖然是在一定限度以內。經過八個半衰期以後,原先的放射性碳只剩下0.39%。這個量太小,無法進行可靠的測算,因此碳-14年代測定法只適用於年代不超過4萬年左右的物體。

有意思的是,隨著這項技術的廣泛使用,有些疵點也日漸顯露出來。首先,人們發現,利比公式里有個名叫衰變常數的基本成分存在3%的誤差。而到了這個時候,全世界已經進行了數千次計算。科學家們沒有修正每個計算結果,而是決定保留這個不準確的常數。「這樣,」提姆·弗蘭納里說,「你只要把今天見到的每一個以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法測定的年代減去大約3%。」問題沒有完全解決。人們又很快發現,碳-14的樣品很容易被別處的碳污染——比如,一小點兒連同樣品一起被採集來的而又沒有被注意到的植物。對於年代不大久遠的樣品來說——年代小於大約2萬年的樣品——稍有污染並不總是關系很大,而對於年代比較久遠的樣品來說,這有可能是個嚴重的問題,因為統計中的剩餘原子數實在太少了。借用弗蘭綱納里的話來說,在第一種情況下,就像是1000美元里少數1美元;而在第二種情況下,就像是僅有的2美元里少數了1美元。

而且,利比的方法是以如下假設為基礎的,即大氣里碳-14的含量以及生物吸收這種物質的速度,在整個歷史進程中是始終不變的。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現在知道,大氣里碳-14的數量變化不定,取決於地球的磁場能否有效地改變宇宙射線的方向;在漫長的時間里,變化的幅度可能很大。這意味著,有些以碳-14年代測定法測定的年代要比別的這類年代更無把握。在比較缺少把握的年代當中,有人類首次抵達美洲前後這一段時期的年代。這就是為什麼那個問題老是爭論不休的原因之一。

最後,也許有點兒出人意料的是,計算結果可能由於表面看來毫不相乾的外因——比如動物的飲食結構——而完全失去意義。最近有個案例引起了廣泛激烈的爭論,即梅毒究竟起源於新大陸還是舊大陸。赫爾的考古學家們發現,修道院墳地里的修道士患有梅毒。最初的結論是,修道士在哥倫布航行之前就已經患上了梅毒。但是,該結論受到了質疑,因為科學家們發現,他們吃了大量的魚,這會使他們骨頭的年代看上去比實際的要古老。修道士可能患有梅毒,但究竟是怎麼患上的,什麼時候患上的,問題似乎容易解決,卻依然沒有解決。

由於碳-14年代測定法的缺點加起來還真不少,科學家們發明了別的辦法來測定古代物質的年代,其中有發熱光測定法和電子自旋共振測定法。前者用來測定存留在泥土裡的電子數;後者以電磁波轟擊一件樣品來測定電子的振動。但是,即使用最好的方法,你也無法測定20萬年以上的東西的年代,也根本無法測定岩石那樣的無機物質的年代。然而,若要確定我們這顆行星的年齡,這當然是必不可少的。

測定岩石年代的問題在於,世界上幾乎人人都一度不抱希望。要不是出了一位決心很大的、名叫阿瑟·霍姆斯的英國教授,這項探索很可能會完全停頓下來。

無論在克服困難方面,還是在取得的成就方面,霍姆斯都很有英雄氣概。20世紀20年代,正當他的事業進入全盛期的時候,地質學已經不再吃香——物理學是那個時代的熱門科學,資金嚴重缺乏,尤其在它的精神誕生地英國。多少年來,他是達勒姆大學地質系的惟一人員。為了進行測定岩石年代的工作,他常常不得不借用或拼湊設備。有一次,為了等校方為他提供一台簡單的加法機,他的計算工作竟然耽擱了1年時間。有時候,他不得不完全停止學術工作,以便掙錢來養家糊口——一度在紐卡斯爾開了個古董店,有時候他連地質學會每年5英鎊的會費也繳不起。

霍姆斯在研究工作中使用的方法,在理論上其實並不復雜,直接產生於歐內斯特·盧瑟福於1904年最初發現的那個過程,即,有的原子以一種可以預測的比率從一種元素衰變成另一種元素,因此這個過程可以用來當時鍾。要是你知道鉀-40要經過多長時間才變成氬-40,並且測定樣品里這兩種元素的量,你就可以得出那種物質的年代。霍姆斯的貢獻在於,以測定鈾衰變成鉛的比率來測定岩石的年代,從而——他希望——能測定地球的年齡。

但是,有許多技術上的困難需要克服。霍姆斯還需要——至少會很高興擁有——一種能對細小樣品進行精密測量的先進儀器,而我們已經知道,他所能得到的不過是一台簡單的加法機。因此,他竟然能在1946年較有把握地宣布,地球至少已經存在30億年,很可能還要長。這是一項相當了不起的成就。不幸的是,他又一次遇到了巨大的障礙:他的科學界同行們非常保守,對他的成就拒不承認。許多人盡管樂意贊賞他的方法,卻認為他得出的不是地球的年齡,而只是組成地球的材料的年齡。

就在這個時候,芝加哥大學的哈里森·布朗發明了一種統計火成岩(即通過加熱形成的岩石,而不是通過沉積形成的岩石)里鉛同位素的新方法。他意識到這項工作相當乏味,便把它交給了年輕的克萊爾·彼得森,作為他的論文項目。他向彼得森保證,以他的新方法來測定地球的年齡會「易如反掌」。實際上,這項工作花了幾年時間。

1948年,彼得森著手從事這個項目。與托馬斯·米奇利豐富多彩、不斷推動歷史前進的貢獻相比,彼得森測定地球年齡的工作有點兒平平庸庸的味道。有7年時間,先是在芝加哥大學,後在加州理工學院(他於1952年遷往那裡),他在無菌實驗室里埋頭苦幹,仔細選擇古老岩石的樣品,精密測定裡面鉛/鈾的比例。

測定地球年齡的問題在於,你需要有極其古老的岩石,內有含鉛和鈾的晶體,其古老程度幾乎與這顆行星一樣——要是岩石年輕得多,測出的年代顯然會比較年輕,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而真正古老的岩石在地球上是很難找得著的。到20世紀40年代末,誰也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實際上,要等到太空時代,才可能有人貌似有理地說明地球上古老岩石的去向,這真是不可思議的。(答案在於板塊構造,我們當然將談到這個問題。)與此同時,彼得森只能在材料非常有限的情況下把這一切搞清楚。最後,他突然聰明地想到,他可以利用地球之外的岩石,從而繞開缺少岩石的問題。他把注意力轉向隕石。

他提出了一個假設——一個很有遠見的假設,結果證明非常正確,即,許多隕石實際上是太陽系早期留下來的建築材料,因此多少保留著原始的內部化學結構。測定了這些四處游盪的岩石的年代,你也就(接近於)測定了地球的年齡。

然而,通常來說,總是說來容易做來難。隕石數量不多,隕石樣品不是很容易能採集到手。而且,布朗的測量方法過分注重細節,需要做很多改進。最大的問題是,彼得森的樣品只要接觸空氣,就莫名其妙地不斷地受到大氣里鉛的嚴重污染。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他最後建立了一個消過毒的實驗室——世界上第一個無菌實驗室,至少有一份材料里是這么說的。

彼得森任勞任怨地幹了7年,才收集到可用於最後測試的樣品。1953年春,他把樣品送到伊利諾伊州的阿岡尼國家實驗室。他及時獲得了一台新型的質譜儀,可以用來發現和測定秘藏在古晶體里的微量鈾和鉛。彼得森終於得出了結果。他激動萬分,直接驅車去艾奧瓦州他度過少年時代的家中,讓他的母親把他送進醫院,因為他認為自己在發心臟病。

此後不久,在威斯康星州的一次會議上,彼得森宣布地球的確切年齡為45.5億年(誤差7000萬年)——麥格雷恩贊賞地說:「這數字50年以後依然沒有改變。」經過200年的努力,地球終於有了個年齡。

彼得森幾乎馬上把注意力轉向大氣里那個鉛的問題。他吃驚地發現,有關鉛對人體的影響,人們僅有的一點兒認識幾乎無一例外是錯誤的,或者是令人產生誤解的——這也不足為怪,因為40年來對鉛的影響的每項研究,全是由鉛添加劑的製造商們提供資金的。

在一項這樣的研究中,一名沒有受過化學病理學專門訓練的醫生承擔了一個五年計劃。根據計劃,他讓志願者們吸入或吞下越來越大量的鉛,然後對他們的大小便進行化驗。不幸的是,那位醫生似乎也不懂,鉛不會被作為廢物排泄出體外,只會積累在骨頭和血液里——這正是鉛很危險的原因,他既沒有檢查骨頭,也沒有化驗血液。結果,鉛被宣布對健康毫無影響。

彼得森很快確認,大氣里有大量的鉛——實際上現在仍有大量的鉛,因為鉛從來沒有消失——其中大約90%來自汽車的廢氣管,但他無法加以證明。他需要一種方法,把現在大氣里鉛的濃度,與1923年四乙鉛開始商業生產之前的濃度進行比較。他突然想到,冰核可能會提供這個答案。

人們知道,在格陵蘭島這樣的地方,每年的積雪層次很分明(因為季節溫差使得冬季到夏季的顏色稍有不同)。只要往前數一數這些層次,測量一下每一層里鉛的含量,你就可以計算出幾百甚至幾千年裡任何時候全球大氣里鉛的濃度。這個見解成為冰核研究的基礎。許多現代氣候學的研究工作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

彼得森發現,1923年之前,大氣里幾乎沒有鉛;自那以後,鉛的濃度不斷危險地攀升。現在,把鉛攆出汽油成了他一生的追求。為此,他經常批評鉛工業及其利益集團,而且往往言辭很激烈。

這證明是一場殘酷的斗爭。四乙公司是全球一家勢力很大的公司,上頭有很多朋友。(它的董事當中有最高法院的法官劉易斯·鮑威爾和美國地理學會的吉爾伯特·格羅夫納。)彼得森突然發現研究資金要麼被收回,要麼很難獲得。美國石油研究所取消了與他簽訂的一項合同,美國公共衛生署也是,後者還算是個中立的政府機關呢。

彼得森成了一個對本單位越來越不利的人。鉛工業界官員不斷向加州理工學院董事會成員施加壓力,要麼讓他閉嘴,要麼讓他滾蛋。傑米·林肯·基特曼在2000年的《國家》雜志中寫道,據說,四乙公司願意向加州理工大學無償提供一名教授講席的費用,「如果能讓彼得森卷鋪蓋走人的話」。荒唐的是,一個美國研究委員小組被指派來調查大氣中鉛毒的危險程度,他竟然被排除在外,盡管他這時候毫無疑問已經是美國大氣鉛問題的主要專家。

幸好,彼得森從來沒有動搖過。由於他的努力,最後提出了《1970年潔凈空氣法》,並於1986年在美國停止銷售一切含鉛汽油。美國人血液里的鉛濃度幾乎馬上下降了80%。但是,由於鉛是一種難以消除的物質,今天每個活著的美國人血液里的鉛濃度,仍要比一個世紀以前的人高出大約625倍。大氣里鉛的含量還在以大約每年10萬噸的速度繼續增加,而且完全是以合法的方式,主要來自采礦、冶煉和工業活動。美國還禁止在家用油漆中添加鉛,正如麥格雷恩所說,「比大多數歐洲國家晚了44年」。考慮到鉛的驚人毒性,美國直到1993年才在食品罐頭上停止使用焊鉛,這是不可思議的。

至於四乙公司,它仍在發展,雖然通用汽車公司、美孚石油公司和杜邦公司在該公司已經沒有股份。(1962年,它們把股份賣給了奧爾馬爾造紙公司。)據麥格雷恩說,直到2001年2月,四乙公司依然堅持認為,「研究表明,含鉛汽油無論對人的健康還是對環境都不構成威脅」。在它的網站上,公司的歷史沒有提及鉛——也沒有提及喬治·米奇利——只是簡單地提到原先的產品里含有「某種化學混合物」。

四乙公司不再生產含鉛汽油,但據2001年的公司報表,2000年四乙鉛的銷售額仍達到2510萬美元(它的全部銷售額為79500萬美元),比1999年的2410萬美元略有增長,但低於1998年的11700萬美元。公司在它的報告中說,它決心「使四乙鉛產生的現金收入增加到最大程度,盡管全世界的使用量在不斷下降」。四乙公司通過與英國奧克特爾聯合公司的一項協議在全世界銷售四乙鉛。

至於喬治·米奇利留給我們的另一個禍害含氯氟烴,美國在1974年已經禁止使用,但它是個頑固不化的小魔鬼,以前(比如從除臭劑或噴發定型劑)排放到大氣的這種東西幾乎肯定還在那裡,等你我上了西天很久以後還會在吞食臭氧。更為糟糕的是,我們每年仍在向大氣里排放大量含氯氟烴。韋恩·比德爾說,每年仍有2700萬千克以上的這種東西在市場上銷售,價值15億美元。那麼,是誰在生產含氯氟烴?是我們——那就是說,許多大公司仍在其海外的工廠里生產這種產品。第三世界國家要到2010年才加以禁止。

克萊爾·彼得森於1995年去世。他沒有因為自己的成就而獲得諾貝爾獎。地質學家向來沒有這個資格。更令人不解的是,盡管他在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堅持不懈,大公無私,取得越來越大的成就,他也沒有獲得多少名氣,甚至沒有受到多大重視。我們有理由認為,他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地質學家。然而,誰聽說過克萊爾·彼得森來著?大多數地質學教科書沒有提到他的名字。最近出版的兩本有關測定地球年齡的歷史的暢銷書,竟然還把他的名字拼錯了。2001年初,有人在《自然》雜志里就其中的一本書寫了一篇書評,結果又犯了一個錯誤,令人吃驚地認為彼得森是個女人。

無論如何,多虧克萊爾·彼得森的工作,到1953年,地球終於有了個人人都能接受的年齡。現在惟一的問題是,它比它周圍的世界還要古老。

㈧ 杠桿原理是什麼又是誰發明的

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在《論平面圖形的平衡》一書中提出了杠桿原理。

杠桿原理(物理學力學定理)杠桿又分稱費力杠桿、省力杠桿和等臂杠桿,杠桿原理也稱為「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矩(力與力臂的乘積)大小必須相等。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1·L1=F2·L2。式中,F1表示動力,L1表示動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從上式可看出,要使杠桿達到平衡,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阻力就是動力的幾倍。




(8)動滑輪發明者擴展閱讀:

杠桿可分為省力杠桿、費力杠桿和等臂杠桿,沒有任何一種杠桿既省距離又省力

1、省力杠桿:L1>L2,F1<F2,省力、費距離。如拔釘子用的羊角錘、鍘刀,開瓶器,軋刀,動滑輪,手推車 剪鐵皮的剪刀及剪鋼筋用的剪刀等。

2、費力杠桿:L1<L2,F1>F2,費力、省距離。如釣魚竿、鑷子,筷子,船槳裁縫用的剪刀 理發師用的剪刀等。

3、等臂杠桿:L1=L2,F1=F2,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又不多移動距離,如天平、定滑輪等。

㈨ 關於滑輪的一些問題

滑輪是阿基米德 發明的
滑輪:邊緣有凹槽,能繞中心軸自由旋轉的心輪,稱為「滑輪」,可分為定滑輪與動滑輪兩種。

定滑輪:滑輪的軸固定不動的,稱為「定滑輪」。

(1)定滑輪可視為支點在中間,且兩臂等長的杠桿應用。以定滑輪吊起重物時,繩上施力與物重相等,即不會省力。
(2)使用定滑輪吊起物體時,只是為了改變力的作用方向,達到操作方便的目的。
(3)使用定滑輪時,繩子拉力的方向和拉力的大小無關,此因拉力的方向總是和臂垂直,故物體被拉升的方向與拉繩子的方向無關。
動滑輪:滑輪的軸可隨物體上下移動),稱為「動滑輪」。

(1)動滑輪可視為抗力點在中間,且施力臂為抗力臂兩倍長的杠桿的應用。
(2)以動滑輪吊升物體時,繩上施力的大小約為物重的一半,可以達到省力的效果。
(3)使用動滑輪時,拉力的大小和拉繩的方向有關。拉力F的大小視拉繩方向和垂直方向之夾角的增加而增大。

參考資料:滑輪應用歷史

㈩ (2011上海二模)如圖所示的裝置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提物工具--「差動滑輪」,俗稱「神仙葫蘆」.

由於物體勻速上升,故物體處於平衡狀態,因此懸掛動滑輪的鏈條每根的彈力大小與重力關系為:2T=Mg,因此T=

1
2
Mg,故A正確;
拉力F做的功轉化為物體的重力勢能,物體上升h,則力F運動的距離為3h,故根據功能關系有:F×3h=mgh,所以:F=
Mg
3

力F的功率為
Mgv
3

物體上升速度為
v
3
,故C錯誤,ABD正確.
故選ABD.

閱讀全文

與動滑輪發明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