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典音樂的十大名曲有那些
一、《高山流水》
《陽春白雪》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兩首高深的歌曲名,即《陽春》和《白雪》,是由楚國著名歌舞家莫愁女(姓廬,名莫愁。郢州石城,今湖北鍾祥人)在屈原、宋玉的幫助下傳唱開來的,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現存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樂曲產生的年代沒有確切的史料可以說明。
唐代顯慶二年(657年)呂才曾依琴中舊曲配以歌詞。《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盪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後來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
(1)再創造的音樂擴展閱讀:中國古典十大名曲
中國古典十大名曲,指《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陽簫鼓》、《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單單聽了這些名字就已經神為之奪,再加上由中國傳統樂器演奏,聲音優雅,中國韻味之美由此可見一斑,是中國傳統音樂的精髓。
2. 藝術家對宗教題材進行再創造的作品有哪些
藝術家更直接對宗教題材進行再創造,賦予它們以永恆的生命力。文藝復興時期的奧爾蘭多·第·拉索的《安葬彌撒》、《懺悔詩篇》、序茲的《耶穌在十字架上說的七個字》、海頓的《創世紀》、巴赫的《馬太受難曲》等音樂作品;喬托的《哀悼基督》、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等繪畫作品;但丁的《神曲》、彌爾頓的《失樂園》、王爾德的《莎樂美》等文學作品,哪一件不是藝術史上的巨作。藝術就像鑲嵌在宗教故事上的華麗寶石一樣,提升了它們的審美價值,構成了人類文明史上壯美的文化景觀。
3. 怎樣理解音樂是再創造的藝術
音樂藝術既生動、鮮明,又飄渺、抽象;既無需藉助詮釋、譯述而能給人以直接的感受,又往往令人覺得深邃高遠、撲朔迷離、難以言狀。因而這種具有廣泛群眾性的藝術,又常常被人說"聽不懂",尤其是一些器樂作品。音樂何以這樣感人?它怎樣表情達意?繁復的品類樣式有哪些分辨的線索?解決這些問題,既需要感性的積累,也需要理性的把握。正是:感受到的東西不一定能夠很好地認識;只有認識了的東西才能更好地感受它。
音樂--作曲家精心譜寫的作品,經過表演家精心唱、奏而呈現在聽眾面前,並被聽眾感受到的音樂,實際上是一個特定的音響過程,一個多種要素結合一道,涵載著一定生活內容、思想感情的,活躍、流動、組織有序的音響過程,它續續揚揚,作用於人們的聽覺,引發人們種種相應的生活、情感的體驗和聯想,使人隨之步入藝術審美境地,並從中獲得某種精神享受和滿足。由這段概述引申開去,我們從四個方面對音樂的主要藝術特徵,加以簡要剖析。
一、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作為音樂藝術物質材料的聲音,是一個超脫了自然原型的特殊的音響體系
這一點是音樂具有與其它藝術不同的種種特殊性的根源所在,也是音樂諸多藝術特徵生成的根源所在。音樂不同於口技,不同於戲劇、影視中的"音響效果",音樂是一種表現力極強的、獨特的藝術品種。這首先由於它賴以存在的物質材料,不是一般意義的聲音;是人在漫長的歷史實踐中,經過反反復復的選擇而留取下來的,經過多方面加工組織起來的一些特殊的聲音,它們源於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但又超脫了"自然客體"的屬性。譬如,從高低方面講:太高太低的、不易清晰聽辨和不便准確控制的聲音,都被陸續淘汰,留下來在音樂中使用的,大體上就是現在的鋼琴上所能奏出的那88個音。這88個音各有自己固定的音高;由低至高依次排列起來,成為"音列"。音列中的音根據振動頻率的倍數關系,被劃分成若干"組"。每組--即每一個"八度"之中,按高低相等的距離,分設12個半音,其中有7個音被稱為"基本音級"(如鋼琴上的白鍵音),另5個音被稱為"變化音級"(如鋼琴上的黑鍵音,7個基本音級分別命以固定的名稱--C、D、E、F、G、A、B,這就是"音名"。變化音級的名稱,按基本音級加註"升""降"來稱謂。如"升C"(#C)、"降D"(b D),"升D"(#D)、"降E"(bE)等等。
為了歌唱方便,各音還命有"唱名",這便是:"Do、Re、Mi、Fa、Sol、La、Si"。構成"音列"等等還只是音在高低方面的初步組織。音列中各個音間距離相等,每個音都有等同的意義,而這種相互等同、各自孤立的音是不能表達音樂思想、感情的。因此需要進一步組織:以某一個音為穩定音,其它若干音依不同的傾向關系與穩定音聯結成一個體系--調式。
調式種類很多,現在廣泛使用的調式有:西洋大、小調式;中國漢族五聲調式,其它民族調式等。調式體系中的音叫做"調式音級"。
調式音級除了按各自級數稱謂--二級音、三級音、四級音、五級音……--之外,還分別命有專用的名稱,如大小調式各組音分別稱為:"主音、上主音、中音、下屬音、屬音、下中音、導音"。
調式體系中的各個音級之間,已不再僅僅是單純的音高關系,同時還構成了旋律和音程的關系。在調式音級穩定與不穩定的基礎上,進而將旋律、音程在縱向與橫向方面相結合,形成多聲部--和聲、復調……以上是對音在高低方面的一些選擇和加工。同時,在長短方面進行加工,組成節奏、節拍體系;在音質、音色等方面進行選擇加工,形成"樂種"、"聲種"、"聲部"、"樂器組"等等不同意義上的各種分體系。經過這諸多方面的選擇、加工而構成的"音樂音響"總體系,其聲音的優化程度、美化程度、可操作程度;運動中的穩定與不穩定、平衡與不平衡、緊張與舒緩等內在的動力和邏輯、色彩、力度等等--一整套表現性能,不僅具備了,而且完善、強化起來。對它的掌握和運用,愈益能夠體現人的自覺的意願和要求。這樣的聲音,也只有這樣的聲音才成為了音樂藝術的物質材料。
二、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音樂藝術的展現要在一定的過程中完成
音樂藝術特別生動活躍,特別具有"動人也切""入人也深"的感染力量。為什麼?古希臘哲學家、美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這樣思考:為什麼音樂的表現力比色彩大如許之多?結論是--因為它是時間性的。事物在運動中存在,人在運動中生活,人對事物的感受和認識有一個過程,人的思想感情的深化、發展也在過程中實現,因此,通過聲音運動過程來展現的音樂藝術,對反映運動著的事物,表達發展、深化的思想感情,有著特殊的適應性。調轉過來,在欣賞過程中音樂的這種"特殊的適應性",便轉化為特殊的感染力。例如:欣賞一幅攝影或繪畫作品《晨曦》:廣闊的近景、遙遠的天際,金黃與緋紅的光芒塗抹著朝霞、鋪灑向大地。構圖簡潔、明快,形象活潑、爽麗。從建築物的輪廓、路面的凈潔以及道旁的花草、人物的眉宇之間,都可以看到脈脈生機、欣欣向榮。然而,這晨曦中的大地怎樣地在醒來,勃勃生機又怎樣地在涌動……要進一步真切地感受這些,則需欣賞者發揮想像力,將自己身置其境,並使畫面上的一切活躍起來去體味。可是欣賞音樂作品情況便不同了。譬如聽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培爾·金特》第一組曲(作品第46號)中的第一曲《朝景》:長笛在中高音區奏出一個四小節的樂句,柔和的68節拍,明亮的E大調,清瀅流動的旋律線……明徹的音色、委婉的曲調,在木管組長音的襯托之下,顯得格外甘美,令人心曠神怡。接著,這一旋律由雙簧管降低8度在中音區奏出,襯景長音改由弦樂組擔任。隨後,這兩句音樂上移大三度,在#G大調上重復。經過在B大調短暫停留過渡,這一旋律又由整個弦樂組在E大調上奏響。曲調引伸,音區擴展,織體綿延,和聲、調性的轉換等等,這一切融成一體,注入人們的心田。於是,人們感受到的不是一個靜止的"朝霞滿天"的畫面,而是個有變化的過程,"光線"在變,"色彩"在變,"溫度"在變,由太陽"吐露微明"到"噴薄欲出"到"冉冉升起",勃勃生機也由萌動、積蘊到習習涌動……這些感受獲得於一個過程,這一過程也正是音樂展現的過程,二者同步。
音樂藝術有一種引人"介入其中"的力量。這是因為音樂的律動和起伏,會自然誘發人體運動機制產生變化、與之相應。一支隊伍集合起來出發行進,沒有人喊"一二一",眾人的腳步自然走不齊。倘若此時,有一支軍樂曲奏響,它節奏鮮明、雄壯有力:過一會兒請看,人們的腳步隨著這樂曲的進行,已經整齊劃一。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不僅注意力集中於它,而且肌肉、肢體、喉嚨、牙關以至循環系統、呼吸系統都會隨著它而張弛。身體運動機制的活動、變化,又直接作用於情緒使之興奮、波動。所以,沒有任何一種藝術能夠像音樂這樣:可以在一個短暫的時間內,使眾多的人按照同一意向感奮起來,而且可以達到那樣強烈的程度。正因如此,任何一個國家、一個軍隊,都要搞軍樂、軍歌、進行曲和其它能夠統一步調、鼓舞士氣的音樂。近幾年,我國社會音樂生活中突出的問題之一便是品類失衡。希望有更多更好的反映人民奮發進取、建設"四化"的內容,明快嘹亮、催人振奮、鼓壯威風的音樂作品和表演。這是群眾的呼喚,人民的呼喚,也是時代的呼喚。
三、音樂是表現的藝術;所謂"音樂形象"是形成於頭腦中的形象,是感情化、性格化的形象
表現藝術是相對於再現藝術而言的。這兩類藝術都反映生活、表達思想感情,不同的是:再現藝術反映生活要模仿、復現客觀生活的形態,創造"看得見摸得著"的藝術形象,通過具體的形象來達意抒情。表現藝術則是將來源於客觀生活的思想感情,直接地披露出來。音樂是典型的表現藝術。音樂的音響是感情的直接載體。涵載著感情內容的音樂,給人的感受是直接的,或者也可以稱為是"直觀的"。人們在從音樂音響中直接獲得相應感受的同時,會生發種種想像,這想像可能浮現為具體的"畫面"、"圖景"、"情境"……生動、活躍的想像,反過來可以強化自己的音樂感受,但音樂自身卻沒有也不可能提供任何實實在在的可視的形象。例如,欣賞偉大的波蘭作曲家肖邦的鋼琴作品《C小調練習曲》(作品第10號之12)時,你可以聽到:八小節強烈、激憤的引子過後,左手奏出急速上下奔騰、持續不斷的音流,有如狂風咆哮;右手奏出帶有附點節奏、急促有力的旋律,傳遞著激越奔放的情緒,氣勢恢弘。隨著音樂發展,情緒愈加高漲,一瀉千里,強勁的藝術感染力撼動著人們的心弦。如果,聆聽這音樂的聽眾,對作曲家肖邦崇高的愛國主義品格、熾熱的民族情感有所了解,又知道這首樂曲寫於1831年波蘭起義失敗之後,那麼他的欣賞活動會更加主動積極,進而捕捉到更多的東西,碰擊出更多的"火花"。當然,對作品中藝術主人公的英雄性格,痛苦、不安、憤怒、激昂,對其為祖國的悲劇而感發的慷慨的斗爭精神,也會有更加深切的感受。然而,不論聽眾欣賞過程怎樣積極,藝術主人公卻不因此而真的呈現在舞台上。演奏這一樂曲的鋼琴家也不是英雄"角色"的扮演者,他只在演奏,把作者的、作品中的情感,化為自己的情感,直接、傾心地表現給聽眾。
四、音樂是再創造的藝術;音樂的表現有穩定性的一面,又有演繹性的一面
歌譜、樂譜是記載音樂的符號。把用符號記載的音樂變為實際音響的音樂,需要通過演唱、演奏,這唱、奏表演即被稱之為"二度創作"。二度創作可以無數次地進行,而每次唱、奏,無論對於譜面的原作來講,還是對於前次的表演來說,都不是"復述"或"重播",而是對作品的一種再創造。再創造是積極的,包含著演奏、演唱者對作品的再理解;對作者藝術表現意圖的再領會和技術、藝術上的再處理、再發揮。因此,音樂表演被看作是"對作品的解釋"、"對作品的表現";也因此優秀的演唱、演奏者被稱為"表演藝術家"。
藝術貴在獨創,二度創作同樣貴在有獨到的處理。同是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第61號),海菲茲和大衛·奧依斯特拉赫兩位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的演奏,在音色、力度和若干細部的處理上,有很大差別,反映著兩位演奏家對作品表現的不同,演奏風格的不同。不論是更加酣暢明麗(前者),或是更加濃郁深情(後者),都使人獲得很高的藝術享受和滿足。因而,人們絕不緣於他們演奏的各有不同而取此舍彼或厚彼薄此,相反人們會把它們視為同樣珍貴的兩種版本、兩種範例。
樂隊演奏也是這樣,同是德沃夏克的《e小調第九交響曲》("新世界",作品第95號)由托斯卡尼尼指揮演奏的,與卡拉揚指揮演奏的,與小澤征爾或李德倫指揮演奏的,各有藝術表現上的明顯差異,各有獨到的意趣和價值。於是人們可以發現一種現象:美術鑒賞家、收藏家以持有原作、原件為顯貴,而不以握有多種臨摹品為榮;相反,音樂鑒賞家、收藏家則以藏有諸多名樂隊、名指揮、名演奏演唱家的音響品為富有。其原因就在於臨摹是復制;而後者,作品雖是一個,但每人、每次的表演都是一種再創造;各有獨到之處的(音響)版本,都別有自己的藝術價值。從音樂這一特點的角度來看,廣泛流傳下來的音樂作品,大都已不是或者根本就不曾是嚴格意義上的"原件""原版"。
音樂藝術得以在人們不斷進行二度創作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智慧、才華、創造性注入其間,因而具有永不凋謝的生機。音樂藝術之所以特別鮮活,也得益於它流傳在不斷的再創造、再豐富的基礎之上、過程之中
以上所述是音樂藝術的四個基本特徵。沿此線索,深入進去、體味開來,可以領會到音樂與姊妹藝術之間是怎樣相互通聯、又怎樣相互區別的。音樂所特有的表現手段、技法、規則、方式等等,也無不根植於此
4. 求音樂:中國十大古典音樂
中國十大古典名曲鑒賞3CD歌曲大全在線聽免費,網路網盤下載資源:
鏈接:https://pan..com/s/1odmbQOcLF-JSEvsw1gYYeg
提取碼:fwfi
資源介紹:中國十大古典名曲鑒賞3CD
5. 中國四大名曲是哪幾個
《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陽簫鼓》、《漢宮秋月》
1、《高山流水》,中國古琴曲,屬於中國十大古曲之一。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彈,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2、《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據《太音補遺》和《蕉庵琴譜》所載,相傳原本是晉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後來改編為古琴曲。
3、《夕陽簫鼓》為古代中國琵琶曲文曲中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此曲為琵琶曲中的大文套,由此曲改編的古箏曲名為《春江花月夜》,此曲最遲在十八世紀就流傳在江南一帶。
4、《漢宮秋月》是中國名曲。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由一種樂器曲譜演變成不同譜本,且運用各自的藝術手段再創造,以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這是民間器樂在流傳中常見的情況。《漢宮秋月》現流傳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箏曲、江南絲竹等。主要表達的是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6. 為什麼再創造價值民歌被譽為傳統音樂的「母體」
再創造價值民歌被譽為傳統音樂的「母體」,不僅在傳播過程中可以經過變異產生出新的變體民歌,而且在現代專業音樂創作領域,還經常成為作曲家們進行新作品創作的重要素材。某些音樂作品,雖無直接引用民歌作為素材的痕跡,但民歌的獨特韻味和民族風格卻會潛移默化地浸透作曲家的靈魂,使其作品流露出濃郁的民族神韻和深邃的民族精神。
7. 中國十大名曲
1、《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中國古琴曲,屬於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 描繪「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彈,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8. 求一首歌,中間有一句歌詞 風景美如畫,最後一句歌詞好像是 再創造神話……
天空下
周小曼 魏小麒
[by:風暴]
周小曼魏小麒-天空下
編曲:萬軒嚴
作詞 作曲:jang
混音:魏小麒
海報提供:大浩
和聲設計和聲:周小曼魏小麒
男:每當天晴下雨或是一個人的時候
總想給你電話一個甜蜜問候
早記不得分分合合持續幾個年頭
冷落怒吼牽手殘忍還是溫柔
我的愛情被你射穿了幾百個窟窿
一千次的搶救誰在哭哭啼啼哀求
抱著你的時候像是被人遺棄沙丘
恰巧被你營救淪為最忠心的狗
不懂冷落是什麼說話變了卦
不懂怒吼是什麼看見你和他
不懂牽手是什麼還想再掙扎
不懂殘忍是什麼說出你心裡話
女:我站在你的天空下
埋下的承諾在發芽
還記得去年聖誕嗎
渲染著紅色的鮮花
我躺在你的天空下
眼前的風景美如畫
繁星閃爍著不說話
欣賞著你點燃的煙花
男:盡管話不投機還是延續一年四季
春夏秋冬的雨涌進我的身體
這次三言兩語相對而言少了一筆
再也聽不下去然後終於關機
我的愛情終於被你鑿成一道殘壁
千百年後的遺跡終究難以還原美麗
風化我的時候讓我聽見你的聲音
伴隨哀婉的旋律跟風海邊去旅行
不懂冷落是什麼說話變了卦
不懂怒吼是什麼看見你和他
不懂牽手是什麼還想再掙扎
不懂殘忍是什麼說出你心裡話
女:我站在你的天空下
埋下的承諾在發芽
還記得去年聖誕嗎
渲染著紅色的鮮花
我躺在你的天空下
眼前的風景美如畫
繁星閃爍著不說話
欣賞著你點燃的煙花
9. 如何理解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是聲音的藝術,是表現的藝術,是再創造的藝術,比如拿貝多芬的《歡樂頌》來說
歡樂頌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藝術,作為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最終樂章的第一主題,他經受了時間的考驗,近200年後依舊是貝多芬的經典之一,每逢重大歷史時間必定演奏:柏林牆倒塌,911事件等等,是人類音樂史乃至是人類歷史上的瑰寶。
歡樂頌是各種聲音的完美結合,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弦樂器,打擊樂器,人聲,這些元素被完美的結合起來,奏出了強而有力但又僅僅有條的完美音樂,這就是聲音的藝術。
歡樂頌本身已音樂的方式表現人類恆久以來的理想:天下大同,全世界人民緊密團結的景象。人們聚集起來,在不同音色樂器的和諧伴奏下,一起歌頌和平,歌頌歡樂。在世界藝術史上找不出另外一件作品能將這一深刻的主題表現的如此撼動人心,淋漓盡致。
歡樂頌本身就是對席勒《歡樂頌》本身的再創造,另外每一次第九交響曲的演奏,都是指揮家,演奏家對貝多芬作品本身的再創造,再表現,這也讓經典不斷的被全新的解讀,延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