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第五大發明」科舉,它究竟是怎樣的制度
什麼是科舉?簡單的說“科”就是類別的意思,按照不同的內容和性質進行分類。比如現在的大學有文科、理科。“舉”就是選拔的意思,跟我們現在說的選舉差不多。科舉兩個詞連起來說的本意就是通過分門類別的考試來選拔人才。科舉制度就是在封建社會,選拔官吏的一種考試制度。
科舉制度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末民初。 隋文帝楊堅登基後,廢除了九品中正制,採取科舉取士的辦法。自此選官不問門第,這就是科舉制的雛形。由於隋朝滅亡的太快了,這制度剛建立還沒成型就改朝換代了。到了唐朝,科舉制度才算正式確立。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都是創立並完善科舉制度的關鍵人物。
2. 孫中山稱為世界的「第五大發明」科舉考試制度,有什麼積極的作用
隋煬帝正式創立科舉制度,這是世界上最早通過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的制度,被孫中山稱為中國為世界做出的「第五大發明」。它的產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選舉制度奠定基礎。南北朝選舉制度為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奠定了基礎。
2.九品中正制度衰微。魏晉南北朝實行「九品中正制」,在當時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州、郡地方長官隨意左右、受賄營私的狀況,選拔出一些比較有才能的人進入仕途,「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但這個制度到後來完全被世家大族所把持,家世、門第成為評定官員的唯一標准,實際上已成為豪族勢力控制選官的工具。對國家政治統治十分不利。
3.士族地主的腐朽。南北朝時期,士族集寄生性、腐朽性之大成,屍位素餐,已經失去了執政的能力。
4.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589年,隋文帝時期實現了國家統一。統一的中央集權官僚體制的確立急需一大批高素質的官吏充實到政府各級行政機構之中去,從而使政令暢通,官僚機構得以正常運轉,實現進一步遏制地方割據勢力,加強皇權,就必須破除士族門閥政治。
5.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南北朝時期,庶族地主經濟有了迅速發展,出身貧寒低微的庶族地主勢力增強,要求取得相應的政治權利。
6.有利的客觀條件。隋唐時期,紙筆的大量生產,印刷術與造紙術日益普及,這些為科舉的產生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條件。
3. 歷史上中國科舉制的五大發明是神馬
中國科學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中國科舉制度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和一大進步,它所一直堅持的是「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取仕」的原則,它對我國古代社會的選官制度,特別是對漢代的察舉和徵辟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個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給廣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過科舉的階梯而入仕以登上歷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台、機會和條件。因此說,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具開創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選拔制度。
在漫長的1300年的科舉考試中,曾產生出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至於秀才就更不計其數了)。隋唐以後,幾乎每一位知識分子都與科舉考試有著不解之緣和密切關系,從未參加過科學考試的是極少數。中國歷史上,善於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傑出貢獻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外交家、軍事家等大都出自狀元、進士和舉人之中。
1300年的科舉制度幾乎占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五分之三和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歷史之長,影響之大,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它對於祖國的統一、社會的穩定、各民族的團結和融合,對於中華文明的傳播和建設,特別是對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進和發展都曾產生過巨大作用。我國的科舉制度從宋元以後東漸西傳,越南、日本、韓國、朝鮮,在其國內都較長時間仿照中國推行過科舉制度;法國、美國、英國等國家的選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國科舉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響。西方現代的文官選拔制度、我國現代的教育制度和幹部選拔制度都是中國科舉制度的繼承和發展。因此,孫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世界各國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權憲法》)。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五權憲法》)。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它無疑對中華民族,對全人類都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
4. 科舉考試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對嗎
A 本題考查的是科舉制度的創立。科舉制度正式創立於隋煬帝時期,故選A。
5. 被譽為古代第五大發明的科舉制,因何會被貶低
提起中國古代的輝煌,許多人都會想到「四大發明」,不過事實上外國人對於中國古代的成就最欽佩的不是「四大發明」,而是科舉制,因為在他們看來,科舉制是一種劃時代的人才遴選制度,是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而且是能夠為西方世界帶來全新動力的制度。
比如清朝時期著名的居留中國學者格爾斯針對科舉制度曾經感慨道:「中國的科舉制度是古往今來的其他偉大的君主制度所無法相比的。它必將像造紙術.指南針.火葯一樣傳遍歐洲,為西方所借鑒!」
通過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賢士當然不止上面兩位,可以說,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賢士,大多都有功名在身。不過由於科舉制度在明清兩代日益僵化,加之清朝的衰弱,科舉制度也成為眾人討伐的對象。在民主和科學面前,老邁的科舉制度彷彿已經腐朽不堪,但是,這種一味否定前人制度的觀點是有失偏頗的。對此錢穆先生非常痛心的說道:「民國以來,政府用人便全無標准……不可說不是我們把歷史看輕了,認為以前一切要不得……考試制度之廢棄,僅其一例。」錢穆先生的話,可以說是一針見血,他從一位文人的身份,從「大歷史」的角度看待科舉制度,這又比西方學者的觀點更加深邃。
當然,科舉制度並不是完美的,此文也並非是要鼓吹科舉制度,但是我想我們看待歷史應當客觀公正,切不可一葉障目。比如通過一篇《范進中舉》就全盤否定了中國的人才遴選制度,這樣做未免有些歷史虛無主義的嫌疑。
6. .稱為世界的「第五大發明」的隋朝科舉考試制度,誕生的標志是什麼
科舉制度誕生的標記是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始置進士科,進士科的設置,標志著科舉制的創立。
7. 為什麼科舉制會被外國人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因為科舉制度,真正是開創了普通人也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地位的願望。而這個制度對於統治者而言,既收獲了當局想要的人才,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避免了社會矛盾。
西方人盛贊我們的科舉制度,是因為他們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問題。而中國人很多人會看輕我們自己的科舉制度,是因為我們也同時看到過科舉制度的腐朽。
而且有了科舉制度,普通的老百姓就有了希望。民間矛盾可以通過十年的寒窗苦讀去消化,對於統治者來說壓力就小了許多。
8. 分析科舉制被稱為第五大發明的原因
科舉制度是隋唐時期創立並發展起來的選官制度,在當時大大促進了社會進步,是唐朝出現盛世局面的一個重要因素。那麼科舉制度是怎麼興起的?為什麼後來又廢除了呢?
一、科舉制度為什麼會在隋唐興起並得以發展?
科舉制度的產生從根本上講是封建經濟發展,地主階級中士、庶力量對比變化的反映。①經濟條件:隨著隋唐社會經濟的發展,庶族地主的經濟勢力也得以增強,形成了一種社會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應有地位。②政治條件:士族勢力雖然漸趨衰落,但他們由於在政治經濟上的特權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隋唐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隋唐統治者為了進一步抑制士族勢力,削弱地主割據勢力而採取科舉制,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③階級關系:隋唐時期隨著士族和庶族力量對比的變化,原先以門第高低為主要標準的選官制度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社會條件。隋唐統治者讓庶族參與政權,擴大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也是科舉制興起的一個因素。
二、科舉制度的確立產生了什麼重大影響?
科舉制度作為一種以考試入仕為官的選官制度,在明清之前積極作用佔主導地位,至明清時期消極作用佔主導地位。
積極影響:①科舉制引入競爭機制,採用公開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使選拔官吏有了一個知識才能的標准,較之以地位、權勢任命官職是一個進步。②科舉制倡導了重視真才實學、進身仕途的良好風氣,對魏晉以來的門閥士族制度是個沉重的打擊;③各階層知識分子,特別是庶族地主的參政,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擴大了封建統治基礎。④科舉制也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由於進士科以詩賦為主,所以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和唐文化的發展,造就一批詩人,使唐文學達到很高水平。⑤科舉制度的創新與完善給唐朝注入了生機和活力,開創出政治、經濟、文化及民族關系的新面貌,給社會帶來革新氣象和創新精神,促進了唐朝的社會進步與經濟繁榮,將盛世唐朝推到了世界大帝國的地位。正由於具有如此的積極作用,科舉制被後世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消極影響:隨著歷史的發展,科舉制度的弊病也愈明顯。從科舉考試中明經科以儒家經典為考試內容可以得出——科舉制度控制了讀書人。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發展為八股取士,使大批知識分子脫離實際的學風,醉心於功名,一旦科考成功、金榜題名,就逐漸淪為封建統治者的附庸。科舉制實行後期尤其是明清時,成為束縛知識分子思想的手段,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科舉制度不利於知識創新和創新人才的培養,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導致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盡管科舉制度因種種弊端最終被摒棄,但其對中國及世界產生的影響卻非常深遠。法國、美國、英國等國家的選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國的科舉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響。西方現代的文官選拔制度,我國現代的教育制度和幹部選拔制度都是中國科舉制度的繼承和發展。因此,孫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國科舉制度是「世界各國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