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北京氣象發明

北京氣象發明

發布時間:2022-07-02 16:28:42

Ⅰ 我國著名的氣象學家有哪些

竺可楨竺可楨(1890.3.7—1974.2.7),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 學的奠基人。他先後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擔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1949年以後,他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開辟了自然資源綜合考察事業。他從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對每天的天氣與物候均有記載,共300餘萬字。論文有《遠東台風的新分類》、《台風的源地和轉向》、《東南季風與中國雨量》、《中國氣侯區域論》、《一年內生物物侯推移的原動力》以及《中國近五千年來氣侯變遷的初步研究》等。
符淙斌符淙斌,氣候學家,作為最早參與開拓全球變化科學領域的中國學者之一,為我國全球變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塗長望塗長望 (已故) 氣象學家。湖北武漢人。
吳國雄吳國雄,大氣動力學和氣候動力學家。廣東潮陽人。1966年畢業於南京氣象學院。1983年獲英國倫敦大學理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乃至世界上少有的既具有很高的數理和動力學造詣,又具有豐富的實際天氣經驗的學者之一。提出濕傾斜渦度發展理論(SVD)和全型垂直渦度方程。運用上述理論,成功地揭示青藏高原西南渦和夏季江淮流域的暴雨發展機理,揭示副熱帶高壓形態變異的成因。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學者關於青藏高原對大氣環流和天氣氣候影響的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把亞洲季風爆發分為三個階段。證明由於中高緯度的強地轉性和斜壓性使其海氣相互作用的特徵與熱帶顯著不同。首次用數值模式提出厄爾尼諾影響台風的機制,得到國際上的高度評價。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葉篤正葉篤正(1916年2月——)男,出生於天津市,1948年11月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室主任,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現任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美國氣象學會榮譽會員;英國皇家氣象學會會員;芬蘭科學院外籍院士;曾在許多國際國內學術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是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丑紀范丑紀范,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崇銀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1940年4月15日出生於四川達州,長期從事氣象研究工作,在熱帶氣象學、大氣低頻振盪動力學以及ENSO循環動力學等大氣科學前沿領域內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現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學院教授,中國氣候研究委員會(WCRP中國委員會)主席。
秦大河秦大河,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原中國氣象局局長。
陶詩言陶詩言,氣象學家、大氣物理學家。他在東亞大氣環流、季風天氣氣候、寒潮和暴雨預報、衛星氣象應用等方面卓越的研究成果,在中國外氣象界享有崇高的威望。20世紀50年代初,他和顧震潮共同主持中國第一個天氣分析預報中心,建立了各種天氣預報方法,是新中國氣象預報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多次在重大天氣事件的預報和國防科學試驗的氣象保障預報中,出色地完成任務。1977年後,在他的努力下,許多國際合作計劃和項目得以形成和順利進行。他培養造就了一批大氣科學的專門人才。發表的《中國冬季寒潮前後天氣型式轉變過程的研究》、《長江中上游暴雨分析和預報》等專著堪稱經典。
伍榮生伍榮生,中國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56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系。專於大氣波動與動力學研究。撰有論文《大地形與擾動不穩定》等。
周秀驥周秀驥,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我國現代大氣物理學創建人之一。
曾慶存曾慶存,氣象學家,廣東陽江人。從事大氣動力學、數值天氣預報理論、理論和計算地球流體力學、氣候數值模擬、衛星氣象學方法和大氣遙感測量理論等方面的研究。地轉適應過程理論和關於大氣擾動演變過程的波包動力學理論,在國內外廣為引用。在數值天氣預報中設計的半隱式差分格式,是世界上最早成功的方法之一,至今仍在使用。
陳聯壽陳聯壽,氣象學專家,曾任中央氣象台台長、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院長。
丁一匯丁一匯,出生於上海,中國工程院院士,參與和主持編寫IPCC第一、二、三、四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是國際上氣候變化研究領域中有影響、有貢獻的科學家之一。
李澤椿李澤椿,天氣動力和數值預報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1965年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現任北京氣象學會理事長、北京市科協常務理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與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江西信息應用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
許健民許健民,衛星氣象專家。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總工程師。
張德二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古氣候研究室主任、氣候變化研究首席專家張德二,江蘇鎮江人。長期從事氣候變化研究在歷史氣候變遷規律、特徵,高分辨歷史氣候序列和氣候圖復原、古環境演變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在第四紀古環境研究方面有一定國際聲譽。
顧震潮顧震潮(1920-1976),大學物理學家。上海市人。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研究生院。1947年留學瑞典。1950年回國。歷會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建國初期,與陶詩言共同領導了中國聯合大學分析預報中心的工作,多次准確預報了洪水的暴發。開創了中國數值天氣預報工作。六十年代為原子彈和導彈試驗的氣象保證作出貢獻,曾立一等功。開創了中國大氣物理學的研究領域。先後建立了雲物理學、雷達氣象、大氣探測。實驗氣象和大氣湍流等分支學科。著有《雲物理學》。
黃榮輝著名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兼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氣象學會名譽理事,2002年-2010年任中國氣象學會副理事長。
林之光林之光,男,1936年1月生,江蘇太倉市人。中國氣象研究院研究員。
雷雨順雷雨順,1965年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研究生畢業。曾主持將能量天氣學理論應用於暴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研究,形成一套較有成效的天氣分析預測方法。該項研究1982年獲國家科委、國家農委頒發的成果推廣獎。
孫照渤孫照渤教授,博士生導師,1967年畢業於南京氣象學院天氣動力學專業。1972年至今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原南京氣象學院)工作,先後任氣象系副主任、主任,南京氣象學院副院長、院長,原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校長。現任世界氣象組織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大氣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氣象學會常務理事、國家氣候委員會委員、中科院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
朱抱真朱抱真,天氣動力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得出了北半球的熱源分布,並提出大地形和熱源共同形成定常槽脊的理論。
朱炳海朱炳海,江蘇江陰人。1932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地理系。建國後,歷任南京大學教授、氣象系主任。撰有論文《中國鋒之消長與氣候》,編著有《氣象學》、《中國氣候》、《天氣諺語》。

Ⅱ 中國現代氣象學的開拓者是誰

竺可楨,著名科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的開拓者。一生發表了近300篇論著,寫了800萬字極有價值的日記。在台風、季風、中國區域氣候、物候學、氣候變遷等眾多領域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堪稱氣象學的一代宗師。

竺可楨於1890年3月7日出生於浙江紹興東關鎮。小時候的竺可楨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1910年,竺可楨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赴美留學的資格。在選擇專業時,他考慮到農業的重要性,選擇在伊利諾斯州立大學農學院學習農業。

在學習過程中,他覺得氣象學對農業的發展影響極大,而在當時的中國,氣象學還是空白,因此在農學院畢業以後,他又來到哈佛大學專攻氣象學。

竺可楨在美國期間,學習非常刻苦,同時十分關心祖國的情況。報刊上有關祖國的報道,他都認真閱讀,並將氣象和自然災害方面的內容一一記錄下來。當他看到台風、乾旱和雨澇不斷給祖國人民帶來巨大損失時,他感到非常難過,同時感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十分重大。他決心以中國的雨量和風暴作為自己的研究專題,認真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並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1916年,他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氣象學論文:《中國之雨量及風暴說》。1918年,竺可楨又以《台風中心的若干新事實》的論文,獲得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

獲得博士學位以後,竺可楨滿懷希望回到了祖國。然而迎接他的卻是軍閥混戰的衰敗局面,氣象事業幾乎為零。面對困難,竺可楨並不氣餒。1921年,他在東南大學任教,帶領學生在校園東南角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個氣象站。隨後,他又以不畏艱難的闖勁,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四十多個氣象站和一百多個雨量觀測點,組建起粗具規模的氣象觀測網,奠定了我國現代氣象事業的基礎。

1925年,竺可楨擔任了全國氣象研究所所長。當時的氣象研究所設在南京市的北極閣,條件非常簡陋。竺可楨來到這里後,親自動手修建了一座氣象台。不論嚴寒酷暑、刮風下雨,他始終堅持在第一線進行實地觀測,並進行數據記錄。

此外,竺可楨還一百六十多次放飛高空氣球進行觀測,終於掌握了南京地區天氣的一些規律,寫出了《南京三千米高空之風向與天氣預測》的論文。

竺可楨還十分注意物候的觀察和研究。在長期觀察中,他發現南京的桃李開花在3月31日左右,而北京的桃李要到4月19日才露出花瓣,南北相差近20天,但是到了5月下旬以後,南京和北京的物候現象相差就沒有幾天了。這是什麼原因呢?竺可楨從氣候上進行了分析。他認為中國是典型的大陸型氣候,冬末春初,南北溫差相當大,而初夏後南北溫差比較小。例如:南京和北京,3月份溫差達到4攝氏度,而到了5月份,就幾乎沒有明顯差別了。

後來,竺可楨將他幾十年對物候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結果寫成了一本專著《物候學》,這也是對我國氣象學的一大貢獻。竺可楨不僅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科學著作和論文,還留下了800萬字的日記,從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共計38年37天,幾乎一天也未間斷,而1936年以前的日記則在搬家過程中散落了。竺可楨的日記,內容極其豐富,文采亦很好。很多日記,只要稍加整理便是一篇精彩的科技文章。

竺可楨有一個習慣,就是隨身攜帶兩件寶:氣溫表和高度表。每到一處,就利用這兩件寶貝進行觀測,並用筆和本子記下來,這成了他日記的重要內容。他那幾十年如一日的嚴謹治學精神,是許多人所缺乏的,也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1974年2月6日,身患重病的竺可楨躺在了床上。當他從昏迷中醒來時,正聽到收音機里廣播北京地區天氣預報,他用顫抖的手在日記本上寫下了人生的最後一篇日記:「氣溫,最高零下1攝氏度,最低零下7攝氏度。東風一至二級。晴轉多雲……」

Ⅲ 中國最早的氣象台站是哪裡

中國最早的氣象台站:

北京地磁氣象台:由俄國教會建立於1849年*

上海徐家匯觀象台:由法國教會建立於1872年

香港天文台:由英國政府建立於1883年

台北測候所:由日本中央氣象台建立於1896年

青島觀象台:由德國海軍建立於1898年

哈爾濱測候所:由俄國「中東鐵路建設局」建立於1898年

北京中央觀象台:由民國政府教育部建立於1912年

延安氣象台:由中國共產黨建立於1945年

*注:北京地磁氣象台氣象觀測始於1841年,1849年正式成立地磁氣象台,1867年氣象台脫離教會,直隸於俄國聖彼得堡科學院。

極端最低氣溫: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的免渡河在1922年1月16日曾觀測到-50.1℃的溫度。是新中國成立前氣溫記錄中的最低值。新中國成立後,新疆北部的富蘊氣象站在1960年1月20日以-50.7℃的低溫首次打破了免渡河的記錄,接著1月21日又以-51.5℃再創全國新記錄。中國最北的氣象站--黑龍江省漠河氣象站,1968年12月27日清晨測得了氣溫-50.9℃。在1969年2月13日漠河終於誕生了中國現有氣象資料中的極端最低氣溫記錄——-52.3℃。

極端最高氣溫:中國極端最高氣溫的地方是在新疆的吐魯番盆地,新中國成立前吐魯番曾創下了47.8℃的全國記錄。以後,在1953年和1956年這兩年的7月24日,都出現過47.6℃的高溫、,1975年7月13日的吐魯番民航機場還曾觀測到目前中國的極端最高氣溫——49.6℃

冰雹最多的地方:冰雹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固體降水,一般象黃豆粒大小,但偶爾也有象乒乓球甚至雞蛋大小的。

中國冰雹最多的地區是青藏高原,例如西藏東北部的黑河(那曲),每年平均有35.9天冰雹(最多年曾下降53天,最少也有23天);其次是班戈31.4天,申扎28.0天,安多27.9天,索縣27.6天,均出現在青藏高原。

全球日照時數最多在撒哈拉沙漠,一年4300小時,我國年日照極值是青海冷湖的3553.9小時。世界上霧日最多的是峨嵋山,一年323.4天。世界上日照最少的也在峨嵋山,一年只有946.8小時。這是我國能達到世界氣候之最的兩個項目。

Ⅳ 中國氣象之父被人們稱為什麼

竺可楨(1890—1974),又名紹榮,字藕舫,漢族.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和愛國教育家,當代聞名的科學家、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1890年3月7日出生於浙江上虞.竺可楨1910年公費留美,入伊利斯諾大學農學院學習.1913年夏畢業後轉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地理系專攻氣象,1918年以題為《遠東台風的新分類》(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1920年秋應聘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7年任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建國前他先後執教於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和中央大學.1933年4月,竺可楨與翁文灝、張其昀共同發出成立中國地理學會的倡議,學會於翌年成立.1936年出任浙江大學校長直至1949年,為了婉拒蔣介石赴台灣的邀請,而辭去了浙大的所有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他擔任中國科學院第一任副院長,同時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他還當選為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並於1962年光榮地參加中國共產黨.他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很深,而物候學也是他嘔心瀝血作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個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他始終從科學的視角,關注著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先覺先行者.竺可楨一生積極倡導並身體力行地從事科學普及工作,他一直認為科學普及事業是整個科學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經常在各種場合提出:科學研究的提高與普及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越是高級研究人員,越應帶頭向群眾進行科普宣傳;一個科學家從事科普工作的成績,應該計入他對科學事業的貢獻內.自1916—1974年的半個多世紀中,他堅持帶頭進行科普工作,撰寫科普講稿、書籍約160餘篇,內容除地學、氣象學、物候學外,還涉及天文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等許多學科,讀者對象從科學技術人員到少年兒童多個層面.1974年2月7日竺可楨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Ⅳ 天氣預報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從史前開始人類就試圖預測一天或者一個節氣之後天氣會是怎樣。前650年左右巴比倫人使用雲的樣子來預測天氣。前340年左右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天象論》中描寫了不同的天氣狀態。中國人至少在前300年左右有進行天氣預報的紀錄。
1856年,法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正規的天氣預報服務系統。
天氣預報的誕生歷史說明,氣象條件可以影響局部戰爭或戰役的勝敗,而由於戰爭的需要,又推動和發展了氣象事業。
1982年初,中國的北京氣象中心,已將數值天氣預報投入業務,並逐步向自動化、定量化的方向發展。

Ⅵ 我國最早的氣象在什麼時候建成的

北京地磁氣象台,由俄國教會建立於1849年。上海徐家匯觀象台,

由法國教會建立於1872年。香港天文台,由英國政府建立於1883年。台北測候所,由日本中央氣象台建立於1896年。青島觀象台,由德國海軍建立於1898年。哈爾濱測候所,由俄國「中東鐵路建設局」建立於1898年。延安氣象台,由中國共產黨建立於1945年。

Ⅶ 北京最早氣象記錄數據從哪年開始

成立時間:1974年5 月
中國氣象局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 簡稱「城市所」)的前身為「北京市氣象科學研究所」,成立於1974年5月,主要從事城市氣象科學研究。1999年7月,中國氣象局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組建 「北京城市氣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Ⅷ 從地面到高空,北京冬奧會織就嚴密氣象探測網,都採用了哪些高科技

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行運用了多種高科技手段,配備了多種高檔監測設備,包括自動氣象站、氣象雷達、雪狀雪溫觀測儀,還有測雲雷達、風廓線雷達等,為賽事精準地提供不同維度、不同高度的氣象數據服務。不得不說,有了這些設備和技術的保駕護航,冬奧會才能如此順利地進行。

總之,為了讓比賽順利進行,各種高科技設備就像身處在探測網格中的最小觸點,把賽場從地面到高空的所有精確數據完整地輸送給前方工作人員。

Ⅸ 北京地磁氣象台是哪個國家建立的

北京地磁氣象台:由俄國教會建立於1849年。

氣象台是指在某些國家、從事精確和詳細的氣象觀測,並有特殊科學設備從事大氣現象研究的機構。氣象台負責天氣分析、預報,開展科學研究和服務,其中,大多數還承擔一種或幾種氣象觀(探)測任務。

氣象台的主要目的是氣象服務,其主要職責內容包括為經濟規劃與建設提供氣候資料及其分析的結果,為科學研究工作傳送天氣情報和資料,為人民大眾和各生產部門(特別是農、林、牧、漁以及從事戶外作業的單位)提供天氣預報。

預報方法

氣象台的工作人員是通過地面觀測、高空觀測、海觀測、雷達觀測和氣象衛星觀測獲得接近地面和高空的風向、風速、氣壓、濕度、溫度等氣象資料來預報天氣的。工作人員把在同時間觀測到的氣象數據用電訊迅速傳遞到收報中心進行分析,並製成天氣圖。

根據天氣圖上各種氣象情況的發生、發展、減弱、消失等進行分析,再結合各地區當時的天氣情況,運用天氣變化的規律和實踐經驗,就可以預測到各地區將出現什麼天氣。



閱讀全文

與北京氣象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