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培根隨筆他首先創造了

培根隨筆他首先創造了

發布時間:2022-06-28 21:20:49

Ⅰ 《培根隨筆》中,第一是知覺,其次是理智,最後賜給人的是

他首先創造了光——第一是知覺,其次是理智,最後賜給人類以良知的心智之光

Ⅱ 《培根隨筆》中《論真理》中寫道:「在上帝創世的最初日子裡,他首先創造了光—知覺,其次是理智,最後次

對不起,本人對培根知之甚少。
阿彌陀佛!

Ⅲ 培根隨筆讀後感600字

《培根隨筆》讀後感
1: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她就出自弗朗西斯 培根之口。作為16-17世紀一個兼顧哲學家,文學家,法官和政治家於一身的培根,用他獨特的視角,洞析哲學倫理處事之道。凝聚成了薄薄的一本《培根隨筆》。雖然只有薄薄的一本,但卻能從中品出多種味道。它是一本交友的教科書,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混跡官場的厚黑學。

在眾多的隨筆中,我最欣賞的一篇是《論逆境》。「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這是全片中我最欣賞的兩句話。可以說,這是全篇的精華所在。從這兩句話中或者說全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同時也帶個我諸多啟示。遭遇逆境可以理解為人生的不幸,因為他給我們帶來困難,挫折和痛苦;遭遇逆境也可以理解為人生的萬幸,因為他給我們一個鍛煉的機會,他考驗人的意志,磨練人的心智。可以說,正式逆境的磨練,造就了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偉人。

這讓我想起了愛迪生發明的電燈絲。一種,兩種,幾百種, 幾千種,面對諸多失敗的材料,他沒有選擇放棄。這種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使得人類走進光的世界。

伽利略也同樣如此,雖面對教會的迫害,但依然堅持「但地球仍在轉動」。他用自己的生命維護了真理,在逆境中我們看到了他人性的光輝。

正是人們在遇到逆境時不同的表現,決定了他自己的命運。消極的人,遇到逆境,只得嘆息、報怨,最終墮落;積極的人,卻能從逆境學會堅持,得到勇氣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患難見真情」。這樣看來,逆境不僅教會我們如何奮斗,還盡顯世間的真情和美德。在我看來,遇到逆境就是一種寶貴的人生經驗,如何利用這種經驗,就是成功的關鍵,逆境的德性是不屈不撓,而逆境要教給我們的,也正是不屈不撓。可真正把逆境當良師的人,不多。

順境容易暴露惡習,而逆境最能展示美德
2:
《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可以說,《培根隨筆》中的隨筆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們一便又一便地閱讀、一便又一便地細細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歡的,就要數《論美》和《論友誼》兩篇。我覺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誼,所以,我特別將這篇《論友誼》讀了好幾遍,其中,我特別喜歡那句:「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這句話將「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這兩句諺語概括起來,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論友誼》中的另一句話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話將友誼的真正含義描寫了出來,而且使我們切身體會到,即使剛剛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這句話,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對對方道歉,因為友誼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將友誼的真諦描寫的那麼自然,無論是誰,都不會否認這兩點。

第二篇是《論美》,這一篇不得不說同樣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麼,其實沒人能真正說清。我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無論未來如何,但見到一個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馬探究他(她)的內在。培根的想法應該也是如此,但在他寫的《論美》中卻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的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不錯,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事實上,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人亦卻是如此——每天關注著自己形體和顏色之美,對於自己的內在的美卻一點也不關心,就出現了很多很美麗的女生卻出口臟話連篇,讓人覺得很沒教養,很不穩重的情況了。正如培根所說:「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保持的。」

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培根能對世上的很多事情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並寫下來讓後人們一代一代傳閱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成的,也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如果想要像培根那樣成為一位有名的作家的話,也要多讀、多練,讓自己的作品也成為作為人的一生中的「卷首語」。

Ⅳ 《培根隨筆》《名人傳》的精彩語句(在哪)

培根隨筆
· 知識就是力量。 --- 培根
· 奇跡總是在不畏中閃現。 --- 培根
· 安逸和滿足易成為腐敗與墮落的溫床。 --- 培根
· 成功和美德是衡量人生事業的良兩種尺度。 --- 培根
· 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們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 --- 培根
· 毫無理想而又優柔寡斷是一種可悲的心理。 --- 培根
· 無論你怎樣地表示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無法挽回的事來。 --- 培根
· 才德有如寶石,最好用素凈的東西鑲嵌。 --- 《培根論說文集》
· 人們的舉止應當象他們的衣服,不可太緊或過於講究,應當寬舒一點,以便於工作和運動。 --- 《培根論說文集》
·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信任就是關於進言的信任。 --- 《培根論說文集》
· 過於求速是作事上最大的危險之一。 --- 《培根論說文集》
· 幸運並非沒有許多的恐懼與煩惱;厄運也並非沒有許多的安慰與希望。 --- 《培根論說文集》
· 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 --- 培根
· 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於色澤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動作的美又高於相貌的美。 --- 培根:《論美》
·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同樣,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令人肅然起敬的。 --- 培根
· 有些老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美……而盡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 --- 培根
· 好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所輕視的,愚蠢之人所艷羨的,諂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時他們也是自己所誇耀的言語的奴隸。 --- 《培根論說文集》
· 饒舌的人多虛欲知過去世,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智者知幻即離,愚者以幻為真。

世間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學佛的孩子不變壞,學佛的老人不痴呆,學佛的少年永不敗。

不惜光陰過時悔,黑發不學白發悔。酒色賭博致禍悔,安不將息病時悔。官行賄賂致罪悔,富不勤儉貧時悔。不孝父母老時悔,遇難不幫有事悔。動不三思臨頭悔,盲目草率錯時悔。

成熟是……
一種亮而不刺眼的光輝
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
一種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
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和求告的大氣
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
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
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未去過者最不相信的,是過來人說的話。

其實,生命的欠缺,是因為我們一直向別人要自己才能給的東西。

禮貌就是注意別人公開的東西。

生活中一半的麻煩是由於你說「YES」說的太快以及說「NO」說的太慢。

生活並不在於你拿到了多少好牌,而在於你必須打出手中所有的牌。

當你覺得保守一個秘密比傳播一個秘密更有價值時,你就成熟了。

一個人生活中的陰影多半是他本人擋住了太陽光所形成的。

-一個人為了達到目標願意去死,那麼他不是個成熟的人, 一個成熟的人應該能為了達到目標而卑賤地活著.妄。 --- 培根

名人傳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喜,他卻創造了歡喜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喜,恰似他用那句豪語來申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的平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

"用痛苦換來的歡喜。"序中的句子(我保舉一下,很經典):

我願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貝多芬

……

"人的生活是艱苦的。在不甘於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場無日無之的斗爭,往往是悲慘的,沒有光華的,沒有福祉的,在孤獨與靜寂中展開的斗爭。貧窮,日常的煩慮,極重繁重與愚蠢的勞作,壓在她們身上,無益地耗損著她們的精力,沒可望,沒有一道歡喜之光,大多數還相互隔離著,連對患難中的弟兄們一援手的安慰都沒有,她們不懂得相互的存在。她們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時連最強的人都不免在苦難中磋跌。

……

我稱為英雄的,並非是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恰似她們之中最偉大的一個,就是咱們要敘述他的生涯的人所謂:"除了仁愛之外,我不承認另有什麼優越的標記。"沒有偉大的人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步履者;所有的只是些虛空的崇拜對象,匹配下賤的群眾的;時間會把她們一齊摧毀。成敗又有什麼相關?主如果成為偉大,而非顯得偉大。--BY 作者羅曼.羅蘭

以下是《貝多芬傳》中的:

竭力為善,愛甚於一切,即使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貝多芬

……

"艱苦的童年,不像莫扎特般安享過家子的溫情。一開始,人的生活於他就顯得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斗爭。"

……

特.波恩哈德夫人以及葛林克說他很高傲,舉止粗魯,態度陰郁,帶著很是強烈的內地口音。但他懂得藏在這自滿的笨拙之下的慈悲,惟有幾個親密的朋友懂得。

……

這種慘劇式的痛苦,在當時的一些作品裡有所體現,例如……奇怪的是並非所有的作品都帶郁悶的情緒,如……都反映著一種年輕人的天真。沒有疑問的,要使心靈愁苦也得相當的時間。它是那樣的需要歡喜,當它現實沒有快樂時就自己來創造。當"現在"太殘酷時,它就在"過去"中生活。往昔美妙的歲月,一會兒是消滅沒完的;它們不復存在時,毫光還會持久地照耀。

……

一八二四年5月七日,(貝多芬)在維也納進行《D大調彌撒曲》以及《第九交響曲》的第一次演奏會,獲得閑前的成功。情況之熱烈,幾乎含有暴動的性質。當貝多芬出場時,受到群眾五次鼓掌的接待;在此講求禮節的國度,對皇族的出場,習氣也只有三次的鼓掌禮。是以警察不得不出面干預干與。……可是勝利是暫時的,對貝多芬毫無盈利。音樂會未曾給他掙什麼錢。物質生活的窘迫傲然如故。他貧病交迫,孤獨無依,可是戰勝了:-戰勝了人類的平庸,戰勝了他自己的運氣(此時他已耳聾),戰勝了他的痛苦。

……

貝多芬是偉大的之聲。他自己也感到。他經常提起,他的責任是把他的藝術來奉獻於"哀憐的人類","將來的人類",為她們造福利,給她們勇氣,叫醒她們的痴夢,斥責她們的膽小。他寫信給他的侄子說:"咱們的時代,需要有力的心靈來把這些個哀憐的人群加以鞭策。"

親愛的貝多芬!多少人已頌贊過他藝術上的偉大。但他遠不啻是音樂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藝術的最英勇的力。對一般受苦而奮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佳的朋友。當咱們對著世界的劫難感到憂傷時,他就會到咱們身邊來,恰似坐在一個穿著喪服的母親旁邊,一言不發,在琴上唱著他隱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當咱們對德與善的庸俗,斗爭到怠倦的辰光,至此與信仰的海洋中浸潤一下,將獲得無可言喻的益處。他分贈咱們的是一股勇氣,一種奮斗的歡喜,一種感到與神同在的醉意。

他的平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個明凈如水的早晨。僅只有幾陣懶懶的輕風。但在靜止的空氣中,已有隱隱的威脅,極重繁重的預見。之後,突然之間巨大的陰影卷過,悲壯的雷吼,布滿著聲音的可怖的靜默,一陣子復一陣子的狂風。然而白日的清純之氣尚未受到損害。歡喜傲然是歡喜,悲哀永恆生存著一縷希望。但自一八一零年後,心靈的平衡喪掉了。日光變得異樣。最清晰的思想,也看來彷佛水汽一般在升華: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們的又凄涼又古怪的騷動,罩住了心;往往樂思在薄霧之中浮沉了一兩次以後,完全消掉了,覆沒了,直至曲終才在一陣子狂飆中從頭出現。

黃昏將臨,雷雨也隨之醞釀。隨後是極重繁重的雲,飽蓄著雷電,給黑夜染成烏黑,挾帶著大風雨,那是《第九交響曲》的開始。-突然,當風狂雨驟之際,暗中裂了縫,夜在天空被趕走,由於之力,白日的清明又還給咱們。

什麼勝利可以以及這場勝利比擬?哪天的陽光,曾達到這種超人的起勁的光榮?曾獲得這種心靈從未獲得的凱旋?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喜,他卻創造了歡喜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喜,恰似他用那句豪語來申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平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

"用痛苦換來的歡喜。"

http://wenku..com/view/d70614649b6648d7c1c746d3.html這里還有很多名人傳的

Ⅳ 培根隨筆 內容梗概 精彩片段及賞析

《培根隨筆》的名句
· 知識就是力量。 --- 培根
· 奇跡總是在不畏中閃現。 --- 培根
· 安逸和滿足易成為腐敗與墮落的溫床。 --- 培根
· 成功和美德是衡量人生事業的兩種尺度。 --- 培根
· 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們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 --- 培根
· 毫無理想而又優柔寡斷是一種可悲的心理。 --- 培根
· 無論你怎樣地表示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無法挽回的事來。 --- 培根
· 才德有如寶石,最好用素凈的東西鑲嵌。 --- 《培根論說文集》
· 人們的舉止應當象他們的衣服,不可太緊或過於講究,應當寬舒一點,以便於工作和運動。 --- 《培根論說文集》
·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信任就是關於進言的信任。 --- 《培根論說文集》
· 過於求速是作事上最大的危險之一。 --- 《培根論說文集》
· 幸運並非沒有許多的恐懼與煩惱;厄運也並非沒有許多的安慰與希望。 --- 《培根論說文集》
· 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 --- 培根
· 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於色澤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動作的美又高於相貌的美。 --- 培根:《論美》
·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同樣,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令人肅然起敬的。 --- 培根
· 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美……而盡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 --- 培根
· 好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所輕視的,愚蠢之人所艷羨的,諂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時他們也是自己所誇耀的言語的奴隸。 --- 《培根論說文集》
· 饒舌的人多虛妄。 --- 培根
[編輯本段]《培根隨筆》的佳段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非好學深思者莫屬。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范之,則又大而無當。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惟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隻須讀其部分者,有隻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味同嚼蠟矣。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作文使人准確。因此不常作作文者須記憶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滾球利睾腎,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腸胃,騎術利頭腦,諸如此類。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讀數學,蓋演題須全神貫注,稍有分散即須重演;如不能辨異,可令讀經院哲學,蓋此輩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闡證另一物,可令讀律師之案卷。如此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葯可醫。
讀書的名言
1.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
2.讀書使人成為完善的人。---培根(英國)
3.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培根(英國)
4.有些書只需品嘗,有些需要吞咽,還有少數的應該細嚼。---培根(英國)
5.人類智慧和知識的形象將在書中永存;它們能免遭時間的磨損,並可永遠得到翻新。---培根(英國)
6.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培根(英國)
7.在讀書的時候,我們與智者交談;在生活的事務中,我們通常都是與愚人交談。---培根(英國)
培根
Bacon, John
(1740.11.24,英格蘭 倫敦∼1799.8.4,倫敦)
英國新古典派雕刻家,曾使某些雕刻技巧臻於完善。1754年在倫敦蘭貝斯(Lambeth)一家瓷器廠當徒工,學徒期間曾改進人造石雕像的方法,後又使這一工藝達到完善地步。1763年左右開始嘗試用大理石雕刻,並改進了照模型雕刻大理石的方法,為此發明了一種比較完善的儀器,這種儀器比較精確,能准確衡量各個方向的尺寸,裝在小羅盤內,既可用於模型,又可用於大理石。1769年榮獲皇家美術院為雕刻頒發的第一枚金質獎章,獲獎作品是描繪埃涅阿斯(Aeneas)逃出特洛伊城的淺浮雕。1770年展出戰神鵰像,榮獲美術協會的金質獎章,並當選為皇家美術學院的非正式院士。西敏寺中的一些紀念碑也是他的優秀作品。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名人姓名:培根 出生年代:1561~1626
名人職稱:散文作家、思想家、政治家、經驗主義哲學家
名人國家:英國
相關介紹:
弗蘭西斯 ·培根(1561~162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學家。他不但在文學、哲學上多有建樹,在自然科學領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經歷了諸多磨難的貴族子弟,復雜多變的生活經歷豐富了他的閱歷,隨之而來的,使他的思想成熟,言論深邃,富含哲理。 《新工具》是培根的主要哲學著作之一,首次發表於1620年。培根本計劃寫一部大書,名為《偉大的復興》,分為六個部分,《新工具》是其中的第二部,但未能完成。
從 《培根隨筆集》的 「論真理」、「論死亡」、「論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從「論高官」、「論王權」、「論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衷於政治,深諳官場運作的培根。從「論愛情」、「論友情」、「論婚姻與獨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從「論逆境」、「論幸運」、「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從「論作偽與掩飾」、「論言談」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
內容主要是一些議論性質的短文,主要講敘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想法。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倫理等許多方面,其中有《談讀書》《論真理》《論嫉妒》《論死亡》《論美》等著名篇章。是培根文學方面的代表作,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蘊含著培根的思想精華。
該書1597年出版時只有10篇文章,1612年出版增至38篇,1625年版增至58篇,培根逝世31年後的1657年Rawel將培根未完成的隨筆《論謠言》作為第59篇收入最終構成了今天流行的版本。 培根隨筆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這位被馬克思稱之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科學家,出生於豪門,自修獲得律師資格並步入政界,幾經波折後成為了國家重臣,最後又因一樁受賄案被國會彈劾去職。《培根隨筆》主要講敘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想法。本書的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對於各種方面的內容培根都寫出了自己的想法,從字里行間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
[編輯本段]培根隨筆的名言整理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Bacon ,Of Studies ,Essays
天生的能力好像天然生成的植物,必須通過學習加以修整;然而學習本身如若不由實踐去約束,必然方向紛雜而漫無目的。
培根:《隨筆·論學習》 Seek not proud riches, but such as thou mayest get justly ,use soberly ,distribute cheerfully ,and leave contentedly.
Bacon ,Of Riches ,Essays
不要尋求令人稱羨的財富,應當追求這樣的境界:對財富正當地獲取,清醒地使用,愉快地施捨並能知足地放棄。
培根:《隨筆·論財富》
《培根隨筆》讀後感
論論論一共六十個論,把人生的各個方面都論了個明白,論哲學,論政治,論經濟,論宗教,論教育,論生活,論愛情,論友誼,論情趣,論藝術,論命運,論心計。雖然每一篇都是短短的,但這樣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了,也可以說培根的話語即使人們開闊了眼界,也能使人們頓悟吧。
這本《培根隨筆集》的許多篇目都是催人上進的,他在教導父母怎麼對兒女時,頗有見地地指出:「父母對子女在管教上要嚴,在錢財上宜松,這才是上策。」他在教導父母怎麼教兒女最好時告誡人們:「人們(父母、教師或僕人無不如此)往往不夠明智,慫恿子女在年幼時互相攀比,以至成年時兄弟失和,家無寧日。」培根認為,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家長宜及時為他們確定將來從事的職業並加以培訓。也不可過分遷就兒女的心願,以為他們會為早年的愛好而奮斗終生。如果子女有強烈的愛好和超人的天賦,則不妨順其自然。培根還說「子女是父母的辛勞苦中帶甜,也給他們的不幸雪上加霜。子女加重了父母對生活的憂慮,卻也減輕了父母對死亡的恐懼。」只用了兩句話就把父母與兒女的關系說得那麼透竊,難怪雪萊評價他,「培根的文字是一種優美而庄嚴的韻律,給感情一動人的美感,他的論敘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學,給理智以深刻的啟迪」。
在我們學生階段的青少年,就象是一頁樹苗,總希望能夠得到春雨一般的滋潤,早晨的太陽一樣給我們的溫暖.當然對於我們自己來說必須有經歷暴風雨的思想准備。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國傑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伯特蘭·羅素說他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培根隨筆集》是他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名著中的經典著作。

Ⅵ 急需《培根隨筆》 讀書筆記5篇

培根隨筆有感

《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弗蘭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 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准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論美》篇。這是一篇關於「美」之作,語言簡潔,內涵土獨特,充滿哲理性。「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人生觀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 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將占據越高。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為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畢竟的道路, 同情心總是醫治嫉妒的一味良葯。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
讀《培根隨筆集》有感
文章所屬類別:同學文集---初中生 投稿人: 中國櫻桃子 文章作者:中國櫻桃子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
讀《培根隨筆》有感

很多人都喜歡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培根,但我卻不!!我討厭這個站在貴族立場與男權視角的培根,我討厭這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我討厭這個擁有著功利主義思想、深諳於官場運作的培根!
不過,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說,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是在培根在多年內所創作的隨筆的精華結合,培根的許多篇目都是催人上進的,高屋建瓴的。他在指導人們怎麼讀書時,頗有見地地指出:「有些書可只讀其章節,有些書可大致瀏覽,有少量書則須通篇細讀,並認真領悟。」他在指導人們讀什麼書最受益時告誡人們:「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學使人深沉,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培根認為,讀書可以使人心曠神怡,增趣添雅,成才益智,就連身體上的各種痛苦,都可以通過讀適當之書而令其開豁。 全書立意高遠,描述了培根先生一生的種種經歷,不得不看。

~~~~~~~~~~~~~~~~~~~~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
在《培根隨筆集》這本書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最適合我這種不喜歡讀長篇大論而又想得到多點東西的人看了。雖然只是:「論」「說」「談」但是,我讀起來卻覺得有好多地方都不懂啊!可能因為寫的都是人生的哲學。所以要很高的悟性吧!但是我還是覺得無論是什麼時候都可以讀這本書。因為《培根隨筆集》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說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這本書的熏陶。即使在多元化的社會生活中,自己沒有錢,沒有權,只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點厄運也無妨。因為厄運當中也蘊含著一份讓人亢奮的幸福啊!培根的話語既使人們開闊了眼界,也能使人們頓悟
我挑一篇來說吧!「談讀書」這篇講的是讀書有三個用處: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又說了有些書可以前嘗輒止,有些可以囫圇吞棗,但是少量書則須細細品嘗,慢慢消化。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精細,倫理使人莊重,邏輯推理使人善辯,正如古人所說的學皆成性!不僅如此,連心智的各種障礙都可以解開。身體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調養運動。
我覺得這本書就是要細細品嘗,慢慢消化的茶。要讀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後了,才可以嘗到甜頭。雖然這只是一本隨筆集!但是好比一本史書、詩、數學、物理、倫理、邏輯推理般讓你明智、靈透、精細、精細、莊重、善辯。
~~~~~~~~~~~~~~~~~~~~
《培根隨筆》讀後感

不久前,經朋友推薦拜讀了著名學者何新先生翻譯的《培根人生論》,讀完之後頓覺收益非淺。《培根人生論》兼有散文、論文和隨筆的意義。它不僅文筆優美而且論述精闢。用其敏銳的洞察力把復雜的人生問題用散文的體裁寫出來,一下讓原本枯燥無味的人生理論變得栩栩如生起來,而且寫得是如此生動有趣,這確是讓我的精神為之一振。

在《培根人生論》優美且充滿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氣通讀了兩遍,仍覺意猶未盡,便十分想將其推薦給更多的朋友,正謂之\'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但又不免猶豫,因為《培根人生論》這本書中也有些篇章存在著爭議。如《論韜晦》、《論野心》等篇章中敘述的做人之道,實際上是典型的市儈哲學。《論帝王》、《論貴族》等篇幅中則旨在向君王介紹統治經驗和權術。但畢竟小瑕難掩大瑜,《培根人生論》以一種優美與庄嚴的韻律,以超人智慧的論述,給人以深刻的啟迪而廣為讀者所喜愛。因而,我認為《培根人生論》的確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在《培根人生論》之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如《論讀書》、《論美》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卻是《論時機》。他在篇中說到\'當危險逼近時,善於抓住時機迎頭邀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有利。因為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克服它的機會。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確定論來准確描述的,但機遇確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機遇可能十幾年、幾十年一遇。大的機遇是歷史和社會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為,一定要善於省時度勢,看清發展的大趨勢,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裡有\'金礦\'。還有一種機遇是社會造成的,我國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沒有很好的機遇可以利用。機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覺地出現的,有時甚至永遠不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時才認識到過去的那件事是個機遇,慶幸抓住了它或者後悔失去了它。
善於抓住機遇的人應該具有以下基本素質:第一,要隨時做好准備,不要機遇來的時候臨時抱佛腳。不僅要盡可能的獲取各種各樣的廣搏的知識,還要盡可能鍛煉出很強的創新能力。我們要取得成功,關鍵是要有創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讀書能力。\'如果時間已使事物腐敗,而人卻無智慧使之革新,那麼其結局將只有毀滅\'(《論革新》)。有些人非常刻苦,很愛學習,但是遇到新問題總是一籌莫展,這就是創新能力不足。 第二,要從小事做起,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道理很簡單,機遇總是突然地、不知不覺地出現,有時你甚至一輩子也不知道哪個是機遇。 第三,一旦出現機遇的時候,全力以赴,兢兢業業地抓住它。我國第一個乒乓球世界冠軍容國團所說的\'人生能有幾回搏!\'就是很好的詮釋。 第四,要鍛煉出敏銳的洞察力,善於在復雜的情況下發現機遇。許多學生念書時成績很好,但後來,有的人成就很多,有的人卻一事無成。關鍵在於面對新出現的復雜局面時,能否發現機遇。
機遇難得,然而不可以創造機遇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抓住機遇不是被動的,真正聰明的人會創造機遇。其次,創造機遇要找那種適合自己,到機遇多的崗位和地方去。據介紹,美國人很喜歡換工作崗位,一生中大概要換四次。中國人恰好相反,慣性大,干一件事就想一輩子呆在這兒。換工作崗位有什麼好處呢?你不是一錘定終身,你可以多次換,找准最適合自己的、機會最大的地方和位置。 再次,要得到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機遇,或者讓那些屬於自己機遇不要失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做人要誠實守信。有好多年輕人,為了短期利益和行為做假,考試作弊、說假話,就是不誠信,這樣做的最終結果是害了自己。中國某個地方曾經一度是商業非常發達的地區,而現有卻不然。原因很簡單,也是缺乏誠信。第四,要善於與人相處和交流。交流對一個人的成功很重要。英國作家蕭伯納說過,\'兩個人交流思想和兩個人交換蘋果完全不一樣,交換蘋果,每個人手上只有一個蘋果,而交流思想,每個人同時有兩個思想\'。如果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學會與人相處和交流,博採眾家之長,那麼你就具備了得到機遇的一個非常好的素質。 最後,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對創造機遇非常重要。一旦工作出現問題,要很快調整自己,去做那些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情。以上是我對《培根人生論》部分章節的一點膚淺認識,由於水平所限難免存在偏頗。深望各方予以改正。

Ⅶ 培根隨筆摘抄2篇300字感想100字

1摘自培根隨筆之《論真理》
當上帝創造宇宙的那幾日中,他所創造的頭一件東西就是感官底光明;他所創造的末一件東西就是理智底光明;從那以後直到如今在他工作完畢而休息的期間內,他底作為全是以他底聖靈昭示世人。最初他在物或渾沌底面上吹吐光明;然後他由人底面目中吹入光明;到如今他還在往他的選民面目之中吐射光明。有一派哲學在別的方面都不如他派,可是有一位詩人為這派哲學增光不少。這位詩人曾說:「站在岸上看船舶在海上簸盪是一件樂事;站在一座堡壘底窗前看下面的戰爭和它底種種經過最一件樂事;但是沒有一件樂事能與站在真理底高峰(一座高出一切的山陵,在那裡的空氣永遠是澄清而寧靜的)目睹下面谷中的錯誤、漂泊、迷霧和風雨相比擬的」;只要看的人對這種光景永存惻隱而不要自滿,那末以上的話可算是說得好極了。當然,一個人底心若能以仁愛為動機,以天意為歸宿,並且以真理為地軸而動轉,那這人的生活可真是地上的天堂了。
●賞析:
這段話表達了培根對真理的崇敬之情。他認為感官上可以感知的是最低級的感知,而理智上的認知則是最高級的認知,可見他對真理的推崇。在他看來,只要擁有真理和光明,世界就顯得無比光明和快樂,就是人間的天堂。應該敬佩這位先哲,這個追求真理的先驅者,是指引人們走向光明的英雄。
2摘自培根隨筆之《論死亡》
外斯帕顯死時還說笑話;他坐在一個凳子上說:「我想我正在變神哪」。加爾巴臨死作壯語說:「砍罷!假如這是有益於羅馬人民的」。一邊說著一邊伸頸就死。塞普諦米猶斯?塞外拉斯死得爽快。他說:「假如還有什麼我應該做的事,快點來吧」。諸如此類。那些畫廊派的哲學家把死底價值抬得太高了,並且因為他們對於死准備過甚,遂使死在人看起來更為可怕。「他把生命底終結算做自然底恩惠之一」。說這句話的那人比較說得對的多了。死與生同其自然;也許在一個嬰兒方面生與死是一般痛苦的。在某種熱烈的行為中死了的人有如在血液正熱的時候受傷的人一樣,當時是不覺得痛楚的;所以一個堅定的,一心向善的心智是能免死底痛苦的。但是,尤要者,請你相信,最甜美的歌就是在一個人已經達到了某種有價值的目的和希望後所唱的「如今請你讓你底僕人離去」。死還有這一點;就是它打開名譽之門,熄滅妒忌之心。「生時受人妒羨的人死後將受人愛」。
●賞析:
看完這段文字後心靈都不由清明了些,仿若醍醐灌頂。自從懂事後知曉死亡,就一直懷著畏懼的心理,有的時候甚至埋怨科技的發達,因為明白世界本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總覺得死後的虛無是最深刻的恐懼。但是培根早在幾百年前就說到「生與死同期自然」,都是自然的恩惠,所以要平淡待之,要珍惜生命,死而無憾。
3摘自培根隨筆之《論宗教一統》
宗教既是人類社會底主要維系,那末要是它本身能居於統一底真正維系之中,自然是一件很好的事。關於宗教的爭執和分裂是異教徒所沒有的惡事。原因是異教徒底宗教並無任何固定不移的信仰而只有儀式和典禮。他們教會中底主要宗師和長老乃是詩人,從這個就可以想到他們底宗教是什麼樣的一種宗教了。但是真正的上帝有這種性質,就是他是個「忌邪的神」;因此他底崇奉和宗教便決不容有混雜和伴侶。所以我們想關於教會底統一說幾句話,所說的是其結果如何;其界限如何;其方法如何。統一底結果(僅次於得上帝底喜悅,而得上帝底喜悅是至善至美的)有二,一是對教會以外的人的,一是對教會以內的人的。對於前者,無疑地異端和分裂是各種醜事中之最丑者;真的,這兩樁事甚至比傷風敗俗還壞。因為,如同在肉體上創傷或割裂是比一時不良的體液為劣,在精神上亦復如此。所以再沒有比「統一底破壞」更能使在外者不入教堂,在內者急欲出外的了。因此,到了這種情形的時候——就是,有的人說「看哪,他在曠野之中」。又有人說:「看哪,他在密室之內」。那就是說,有的人在異端的秘會里找尋基督,又有人在教堂的外表上找尋基督——在這種時候我們底耳中須常有那句話——「不要出去」。
●賞析:
我對宗教懷著一些敬畏的情緒,看到電視里朝聖的人們,看到教堂里虔誠禱告的人們,總覺得會有些東西高於三尺神明,讓這個世界多了些神秘的色彩。我想宗教是一種信仰,有信仰的人們,總是會對所作所為有所顧忌,有所期待,絕望之時不忘,得意之時不忘,所以人生得以平和從容,也不枉一種恩賜。想起一個朋友去澳大利亞後就入了基督教,我雖然有時無法理解,卻為她的虔誠感動。
4摘自培根隨筆之《論復仇》
確信所羅門有言:「人有怨仇而不報是他底光榮」。過去的事情是已經過去了,並且是叫不回來了;明智的人留心現在和將來的事情已經夠忙的了;所以那些勞勞於過去的事情的人簡直是枉費心力而已。沒有人是為了作惡而作惡的;而是為了要給自己取得利益、樂趣、或榮譽、或類此的事情的。因此為什麼我要對著某人因為他愛自己勝於愛我而生氣呢?並且即令有人純粹因為生性本惡而作了惡,那又怎麼樣?也不過象荊棘一樣;荊棘刺人抓人因為它們不會作別的事啊。復仇中最可原諒的一種就是為了報沒有法律糾正的那一種仇的;可是在這種情形里那報仇的人也應當留神,他那報復的行為要沒有法律懲罰才好;否則他底仇人仍然要佔先的,因為二人之間吃虧底比例乃是二比一也。有些人在報仇底時節要對方知道這報復是從那裡來的。
●賞析:
看到這段文字的第一反應是各種復仇的電視劇,現在的電視劇越來越無聊了,復仇,愛情,如是而已。也想起很多復仇名篇,比如《呼嘯山莊》。最開始看《呼嘯山莊》是懵懂的,對於主角希斯克利夫的形象也不置可否。讀到這里時也有些唏噓不已。若人人都知曉得如此明白,懂得放手,又何來這么多愛恨情仇呢。
5摘自培根隨筆之《論困厄》
但是用平凡的話來說,幸運所生的德性是節制,厄運所生的德性是堅忍;在倫理上講起來,後者是更為偉大的一種德性。
幸運是《舊約》中的福祉;厄運是《新約》中的福祉;而厄運所帶來的福祉更大,所詔示的上帝底恩惠更為明顯。然而即在《舊約》之中,如諦聽大衛底琴音,就一定可以聽見與歡頌一般多的哀歌;並且聖靈的畫筆在形容約伯底苦難上比在形容所羅門底幸福上致力得多了。幸運並非沒有許多的恐懼與煩惱;厄運也並非沒有許多的安慰與希望。在針工與刺綉中,我們常見,若在一片陰沉的底子上安排一種漂亮的花樣,比在一片淺色的底子上安排一種暗郁的花樣悅目得多;從這眼中的樂趣上推斷心中的樂趣罷。無疑地,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
●賞析:
讀完這段話,想起來的先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想來古往今來,人們對磨難的認識也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又想起來老師曾經講過的小故事,只記得主題是如果不能戰勝苦難,那就沒有資格說苦難是財富。是啊,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磨其筋骨,但若在磨難之中孱弱得死去,又如何說苦難是一筆財富呢。所以,我們必須有面對厄運的勇氣,讓厄運鍛煉我們,讓生命更加完整。

6摘自培根隨筆之《論父母與子嗣》
父母底歡欣是秘而不宣的,他們底憂愁與畏懼亦是如此。他們底歡欣他們不能說,他們底憂懼他們也不肯說。子嗣使勞苦變甜,但是也使不幸更苦。他們增加人生底憂慮,但是他們減輕關於死亡的記憶。由生殖而傳種是動物同有的;但是名聲、德行與功業則是人類特有的;而最偉大的事業是從無後嗣的人來的這種事實也是確實可見的;這些人是在他們底軀體底影象無從表現之後努力想表現他們精神底影象的。所以,無後代的人倒是最關心後代的人了。首先樹立家業的人們是對於他們底子嗣最為縱容的;他們把子嗣看做不但是本族底繼嗣,而且也是自己事業底繼續;因此,他們對自己底子嗣與自己所造的事物都是一樣的看法。
●賞析:
覺得一些感性的東西,用哲學的語言表述出來更加的有味道,也更加合理,讓人在共鳴的同時也油然產生一種啟迪之感。父母的苦和甜都不曾細說,只有小孩有資格喜形於色;孩子是父母一輩子的責任,讓父母甜也讓父母苦。我想血脈親情是不論歷經多少年多少代都無法磨滅的,每個人都應該有面對小孩為人父母的責任感,也要有孝順父母為人子女的責任感。

Ⅷ 培根隨筆

第一篇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第二篇

《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弗蘭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 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准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論美》篇。這是一篇關於「美」之作,語言簡潔,內涵土獨特,充滿哲理性。「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人生觀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 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將占據越高。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為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畢竟的道路, 同情心總是醫治嫉妒的一味良葯。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第三篇

《培根隨筆》讀有感

很多人都喜歡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培根,但我卻不!!我討厭這個站在貴族立場與男權視角的培根,我討厭這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我討厭這個擁有著功利主義思想、深諳於官場運作的培根!

不過,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說,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第四篇

《培根隨筆》讀後感

不久前,經朋友推薦拜讀了著名學者何新先生翻譯的《培根人生論》,讀完之後頓覺收益非淺。《培根人生論》兼有散文、論文和隨筆的意義。它不僅文筆優美而且論述精闢。用其敏銳的洞察力把復雜的人生問題用散文的體裁寫出來,一下讓原本枯燥無味的人生理論變得栩栩如生起來,而且寫得是如此生動有趣,這確是讓我的精神為之一振。

在《培根人生論》優美且充滿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氣通讀了兩遍,仍覺意猶未盡,便十分想將其推薦給更多的朋友,正謂之\'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但又不免猶豫,因為《培根人生論》這本書中也有些篇章存在著爭議。如《論韜晦》、《論野心》等篇章中敘述的做人之道,實際上是典型的市儈哲學。《論帝王》、《論貴族》等篇幅中則旨在向君王介紹統治經驗和權術。但畢竟小瑕難掩大瑜,《培根人生論》以一種優美與庄嚴的韻律,以超人智慧的論述,給人以深刻的啟迪而廣為讀者所喜愛。因而,我認為《培根人生論》的確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在《培根人生論》之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如《論讀書》、《論美》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卻是《論時機》。他在篇中說到\'當危險逼近時,善於抓住時機迎頭邀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有利。因為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克服它的機會。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確定論來准確描述的,但機遇確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機遇可能十幾年、幾十年一遇。大的機遇是歷史和社會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為,一定要善於省時度勢,看清發展的大趨勢,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裡有\'金礦\'。還有一種機遇是社會造成的,我國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沒有很好的機遇可以利用。機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覺地出現的,有時甚至永遠不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時才認識到過去的那件事是個機遇,慶幸抓住了它或者後悔失去了它。

善於抓住機遇的人應該具有以下基本素質:第一,要隨時做好准備,不要機遇來的時候臨時抱佛腳。不僅要盡可能的獲取各種各樣的廣搏的知識,還要盡可能鍛煉出很強的創新能力。我們要取得成功,關鍵是要有創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讀書能力。\'如果時間已使事物腐敗,而人卻無智慧使之革新,那麼其結局將只有毀滅\'(《論革新》)。有些人非常刻苦,很愛學習,但是遇到新問題總是一籌莫展,這就是創新能力不足。 第二,要從小事做起,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道理很簡單,機遇總是突然地、不知不覺地出現,有時你甚至一輩子也不知道哪個是機遇。 第三,一旦出現機遇的時候,全力以赴,兢兢業業地抓住它。我國第一個乒乓球世界冠軍容國團所說的\'人生能有幾回搏!\'就是很好的詮釋。 第四,要鍛煉出敏銳的洞察力,善於在復雜的情況下發現機遇。許多學生念書時成績很好,但後來,有的人成就很多,有的人卻一事無成。關鍵在於面對新出現的復雜局面時,能否發現機遇。

機遇難得,然而不可以創造機遇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抓住機遇不是被動的,真正聰明的人會創造機遇。其次,創造機遇要找那種適合自己,到機遇多的崗位和地方去。據介紹,美國人很喜歡換工作崗位,一生中大概要換四次。中國人恰好相反,慣性大,干一件事就想一輩子呆在這兒。換工作崗位有什麼好處呢?你不是一錘定終身,你可以多次換,找准最適合自己的、機會最大的地方和位置。 再次,要得到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機遇,或者讓那些屬於自己機遇不要失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做人要誠實守信。有好多年輕人,為了短期利益和行為做假,考試作弊、說假話,就是不誠信,這樣做的最終結果是害了自己。中國某個地方曾經一度是商業非常發達的地區,而現有卻不然。原因很簡單,也是缺乏誠信。第四,要善於與人相處和交流。交流對一個人的成功很重要。英國作家蕭伯納說過,\'兩個人交流思想和兩個人交換蘋果完全不一樣,交換蘋果,每個人手上只有一個蘋果,而交流思想,每個人同時有兩個思想\'。如果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學會與人相處和交流,博採眾家之長,那麼你就具備了得到機遇的一個非常好的素質。 最後,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對創造機遇非常重要。一旦工作出現問題,要很快調整自己,去做那些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情。以上是我對《培根人生論》部分章節的一點膚淺認識,由於水平所限難免存在偏頗。深望各方予以改正。

Ⅸ 培根隨筆 作者創作該作品的背景意義

【意義】
1.知識就是力量.
2.歷史使人賢明,詩歌使人高雅,數學使人高尚,自然哲學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穩重,而倫理學和修辭學則使人善於爭論.
3.為了要替自己煮蛋以致燒掉一幢房子而毫不後悔的人,乃是極端的利己主義者.
4.人是一切的中心,世界的軸.
5.有經驗的老人執事令人放心,而青年人的干勁則鼓舞人心.如果說,老人的經驗是可貴的,那麼青年人的純真則是崇高的.
【資料】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以其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說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讀之猶如聆聽高人賜教,受益匪淺」,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至今暢銷不衰。1985年被美國《生活》雜志評選為「人類有史以來的20種最佳書」之一;同年入選美國《優良讀物指南》的推薦書目。

閱讀全文

與培根隨筆他首先創造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