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俄國創造

俄國創造

發布時間:2022-06-28 18:30:40

『壹』 俄羅斯世界盃俄羅斯創造了歷史嗎

俄羅斯隊在1/8決賽中點球淘汰了西班牙隊晉級八強,已經完成了世界盃的任務,本屆杯賽是俄羅斯首次以獨立國家身份闖入淘汰賽,每往前進一步就是在創造歷史。

闖進世界盃賽八強,是俄羅斯隊的歷史最好成績。這支賽前並不被人看好,甚至被認為小組賽後就將被淘汰的東道主,已經做好了向四強沖擊的准備。如今,東道主面對克羅埃西亞隊時已經沒有任何心理包袱,主教練切爾切索夫表示,俄羅斯隊已經准備好書寫新的歷史。

『貳』 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俄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創造條件了嗎

一戰的爆發加劇了俄國內部的矛盾,構成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爆發的客觀條件。

沙俄在1861年農奴制改革後,工業化發展迅速。但是由於改革的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其工業的發展水平是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最落後的。從經濟布局上看,農業人口佔全國的80%,工業產值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42%。按人均計算,截至1913年,俄國的鋼產量僅及美國的1/11,德國的1/8,英國的1/6,法國的1/5。
俄國參加一戰,加劇了社會矛盾。1914年的東普魯士之戰,俄軍傷亡25萬人之多;1915年的春夏大戰中,俄軍更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傷亡和被俘的人員超過了170萬。1916年底,前線俄國裝備困難,有20多萬士兵連步槍都沒有。1917年,全國男性勞動力中已有1500萬人(近一半)被強迫入伍,使得農田荒蕪、交通不暢,造成糧食供應緊張,飢餓席捲全國,首都彼得格勒的存糧只夠維持一個月。

加之俄國無產階級深受壓迫,又相對集中,有很強的革命性和戰鬥力。更為重要的是俄國無產階級有堅強、成熟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有傑出的革命領袖列寧。還有,俄國的農民深受壓迫,比較容易結成工農聯盟。

促成了十月革命的爆發

『叄』 俄羅斯帝國的興起

俄羅斯帝國(英語:The Russian Empire,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簡稱為沙皇俄國、沙俄、俄國或帝俄,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後,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羅斯國家,同時也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國家,由羅曼諾夫家族統治。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歷史學家認為「俄羅斯帝國」真正誕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諾夫哥羅德共和國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據另一個角度來看,長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後已經帝國的當代俄語單詞。也許羅曼諾夫王朝的彼得一世稱帝是為了讓歐洲承認俄羅斯作為一個歐洲的君主制國家。17世紀俄羅斯的擴張,最終導致在17世紀中葉,俄羅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亞之後,俄羅斯的領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戰爭(1654—1667年)之後的左岸烏克蘭;這個標志著俄羅斯帝國的成立。
俄羅斯帝國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紀後期的歐洲相繼進行工業革命時沒有緊隨時代的步伐,導致經濟實力在20世紀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時代遠不及其它歐洲幾大國。1914年8月,政局動盪不定的俄羅斯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堪的戰局直接導致了在1917年爆發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簽署退位聲明,俄羅斯帝國滅亡,俄羅斯共和國成立,但同年就被布爾什維克通過十月革命推翻,被蘇維埃俄國與蘇聯取代。

『肆』 世界歷史:俄羅斯是怎樣開始的

一,俄羅斯地理

俄羅斯橫跨整個歐亞大陸,面積為1707.5萬平方公里,佔地球總面積的11.4%,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它有14個鄰國,西同挪威、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接壤;南與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蒙古、中國和朝鮮相鄰。此外,在東部還同日本以及美國的阿拉斯加隔海相望.氣候屬於北半球溫帶和亞寒帶的大陸性氣候. 地貌以平原為主, 主要有東歐平原和西伯利亞平原,由於靠近北極,相當部分是北極荒漠帶和苔原過渡帶,所以耕地只佔國土面積的20%左右.俄羅斯的水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等自然資源極其豐富,俄羅斯是個地廣人稀的國家,目前全國人口總數約為1.4億,居世界第六位,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9人。在城鄉人口比重中,城市人口佔73%,農村人口佔27%.俄羅斯境內有100多個民族,其種俄羅斯族是國內最大的民族,佔全國人口總數的81.5%.

二,俄羅斯的文化與民族特性
俄羅斯人性格的最大特點是雙重性和矛盾性.對外有著強烈的擴張慾望,搖擺不定卻喜歡用極端的方式來處理
由於地理位置處於歐亞大陸中間.在文化歸屬.一直處於比較尷尬的位置.既沒有融入歐洲文化,也不能被亞洲文化所接受.俄羅斯的雙頭鷹的國徽從側面反映出了這個國家的特點,一面看歐洲,另外一面看亞洲.俄羅斯地廣人稀,自然資源豐富.冬季漫長.造就了俄羅斯人自信和懶散,卻又能吃苦耐勞.一方面性格豪放,勇武善戰,另一方面優柔寡斷,容易走極端.
從歷史來看,俄羅斯最早屬於歐洲,並引入了拜占庭的東正教文化,但西化的進程被蒙古人入侵所打斷.蒙古人給俄羅斯人帶來最根本的轉變是集權和專制統治.從此俄羅斯人與歐洲開始分離.雖然在17世紀彼得大帝時,又開始向西方學習和靠攏,但過程很短暫.並沒有做到徹底的西化,到20世紀的無產階級革命後,帝國的原有統治模式被推翻.進入蘇聯時代.再次進入中央集權統治模式.到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又開始准備脫亞入歐.開始學習西方民主,建立三權分立和議會制度.但經歷10年的苦難之後.最後是普京的強力集權挽救了俄羅斯.在中西方的模式之間搖擺不定,是這個國家的最大特點.
俄羅斯的國教是東正教,國內有超過60%的人口信仰該教,俄羅斯人認為東正教屬於羅馬基督教的正統.莫斯科也是羅馬和拜占庭帝國之後的繼承者,東正教主張的普濟眾生和救世,為帝國的擴張奠定了思想基礎.從最初15世紀只有2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的東歐小國,最後擴張成世界上領土最大的國家.從中可以看出俄羅斯對外一直有著強烈的擴張慾望.

三,俄羅斯歷史
1,蘇聯之前(公元9世紀-公元20世紀)

俄羅斯的祖先是斯拉夫人,在公元9世紀,斯拉夫人在歐洲建立了他們第一個國家-基輔羅斯(現烏克蘭地區).公元10世紀,當時巴爾干半島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將東正教(屬基督教)傳入基輔羅斯.形成了拜占庭文化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俄羅斯的歐洲化進程在13世紀由於蒙古人的入侵而中斷.基輔羅斯分裂,蒙古人在此建立了金帳汗國,由此進行了200多年的集權統治.
俄羅斯由於戰爭失敗,反思之前分權式統治的錯誤,為後面的中央集權統治形成了共識.隨著蒙古人的衰弱和莫斯科的逐漸崛起.到16世紀末,莫斯科大公國統一了其他幾個公國,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公國逐漸發展為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俄羅斯成為一個獨立的集權制國家.
在蒙古入侵前的基輔羅斯,王權,教權,民權是平等的,農民可以自由遷徙.蒙古進行集權統治時期,農民還是自由的.到16世紀,由於農業危機和大量土地被貴族佔有.農民開始被限制自由,逐漸形成農奴制.
俄羅斯在獨立之後開始向外大量擴張領土,17世紀彼得大帝成為執政者後,重新開始向西方學習,推進俄羅斯的歐洲化,興建向歐洲學習的窗口--聖彼得堡市,並首次定義俄羅斯為帝國. 到葉卡捷琳娜時期,領土空前膨脹,被稱為」帝國的黃金時期」.在1812年的衛國戰爭中,擊敗當時如日中天的法國拿破崙,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被推舉為歐洲神聖同盟的盟主。從此,俄羅斯開始成為歐洲事務的仲裁者。
到亞歷山大二世,由於農奴制度嚴重限制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國內的激烈反對中,於1861年宣布徹底廢除農奴制.
在20世紀初,中國已經被列強入侵,俄國和日本為爭奪中國的殖民地利益發生戰爭.最終俄國慘敗.從此國內危機開始發展.國內出現革命的萌芽.但最終被鎮壓,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由於東線俄國對德奧的交戰中失利.,最終俄國被迫退出戰爭.由此俄國國內矛盾開始激化,到1917年1月沙皇政府被推翻.同年11月,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進行武裝起義,經過幾年國內戰爭.最終布爾什維克領導的紅軍擊敗了孟什維克的白軍和英美法日等國的聯軍.於1922年正式成立蘇聯.

2,蘇聯(1922-1991)

蘇聯在成立之初, 由於長期戰爭的影響,工業遭到嚴重破壞工業產值僅為1913年的13.8%,基本上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
1924年列寧逝世後,斯大林開始執政,決定採取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的模式,.從1928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從工業化開始的1926年到1940年,前蘇聯整個工業增長了10.7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7.8%,其中重工業增長了18.4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1.9%.前蘇聯一躍為當時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
蘇聯在優先發展工業的同時,忽視了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輕工業的投資只佔總投資的5%,相對重工業40%左右的投資比例.基本可以忽略.為支持工業的發展,斯大林推行農村集體化,大量農民的土地被充公,到1937年左右.99%的土地成為國營農庄.其中1933年造成了著名的烏克蘭大飢荒.幾百萬農民餓死自己的土地上.從1926年到1953年,農業生產僅增長21%.還不及1913年的水平.如果考慮耕地增加的因素.農業一直處於倒退的狀況.
1942年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遭到蘇聯的頑強抵抗.最終敗退.蘇聯作為戰勝國成為國際政治舞台的明星.蘇聯模式成為眾多第三世界國家效仿的榜樣.戰後,蘇聯繼續實行以國家為主導的計劃經濟.走粗放式的經濟發展路線.
1953年斯大林逝世後,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相繼上台.開始鼓勵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生活.蘇聯進入一波高速發展和擴張期.1950年時蘇聯的GDP是美國的30%,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國民經濟高速發展,年平均國民收入增長率為8.5%,工業總產值平均遞增9.2%,在工業發達國家中僅次於日本。
到上世紀80年代初,蘇聯的GDP已經達到美國的80%.蘇聯的國力到達頂峰.但蘇聯這種發展模式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 低效的國有資本占據了大量寶貴的社會資源.大量的工業產出並不是用來滿足消費需求,而是為了追求發展速度.工業,農業,服務業發展比例嚴重失調,主要通過高投入,高消耗的方式來獲得高速工業發展.
由於美蘇之間的冷戰,美國有意識引導的軍備競賽使得蘇聯的經濟內在失衡情況越來越嚴重.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到1989年被迫的撤退.這場接近10年的失敗戰爭使得蘇聯經濟長期失血.也是蘇聯由盛轉衰的標志.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已經到了不得不進行改革的狀況.在起初推行的經濟市場化改革失敗後,戈氏開始走向極端. 全盤否定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並放棄蘇共一黨專政.實行多黨制.經濟的倒退加上政治上的混亂.使得美國人有機可乘.蘇聯迅速進入崩潰邊緣.1989年8.19保守派的政變失敗.蘇聯已經名存實亡,1991年年底,14個加盟共和國全部宣布獨立,蘇聯正式解體.

3,蘇聯解體的原因分析
內部原因
蘇維埃革命成功後,由於受馬克思的影響.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體制,走社會主義道路.
不管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在沒有實現世界大同的情況下,發展自身,參與競爭是必由之路.制度模式只是各國在發展選擇道路不同. 最終的目標都是一樣: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但是蘇聯執政黨在思想和理論認識上,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當經濟向上快速發展時,簡單的認為社會主義有自身的優越性,必然會戰勝資本主義,當經濟開始下滑,市場經濟改革出現混亂後,又走向另外一個極端,把問題歸咎於制度本身。思想和理論認識上的缺陷,也給西方的所大力標榜的自由化、民主化可乘之機,造成上層官員的思想混亂和普通民眾的思想不統一。這是後面蘇聯共產黨解散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對於周圍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化國家,蘇聯剛成立時是落後的農業國,走向工業化,發展生產力,提高國際競爭力是必然選擇.蘇聯在社會制度具體發展模式的設計中,欠缺的比較多。主要有以下幾點,過度的追求發展速度。而忽視了社會的整體效率.造成內在經濟結構的巨大不平衡;缺乏公平合理的社會分配機制.造成普通民眾和官僚階層的分化;缺少有效的監督體制.造成官員的權力濫用;全盤的計劃體制扼殺了民眾的創造性和內生的經濟活力,偏重於低效的國有企業,造成有效資源被大量配置到無效率的部門。制度設計的缺陷,造成了蘇聯在發展的道路上必然會遭遇極限和瓶頸。蘇聯並沒有完成能夠在合適的時機作出有效調整,而是在遭遇困境的時候以極端的方式推倒重來,導致蘇聯的經濟社會徹底崩潰。
蘇聯對內一直強勢推行大俄羅斯的沙文主義,各民族間沒有完成真正的融合,造成民族矛盾積壓,在蘇聯比較強盛的時候,這種加盟的紐帶尚能維持,在蘇聯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民族問題自然被放大,離心力增強,最後相繼獨立。
同樣,蘇聯的對外政策也是強勢擴張為主,把自己當作社會主義陣營大家庭的家長。造成了周邊關系的緊張和惡化。蘇中關系在赫魯曉夫上台後,長期交惡。相反,美國在為了對付蘇聯,聯合了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包括在越戰期間秘密訪華,聯合敵人的敵人--中國。
由上可以看出,蘇聯的內部問題是決定其最終解體的根本原因。
外部原因
美蘇爭霸的局面,一直到蘇聯解體才宣告正式結束。美國在裡面起了個助推的作用,而蘇聯因為缺乏真正的外部盟友,最終毫無懸念的進入了崩潰流程。美國主要的策略是實行馬歇爾計劃,扶持二戰戰敗的德國、日本,幫助歐洲恢復經濟。與中國開展外交關系,支持阿富汗的游擊隊,形成經濟和軍事聯盟對抗蘇聯陣營,對蘇聯進行戰略包圍。開展星球大戰計劃,把蘇聯長期拖入冷戰,誘導蘇聯繼續走錯誤的經濟發展路線,加劇蘇聯經濟的結構失衡問題。利用美元的國際結算貨幣優勢,操控原油等價格,造成蘇聯的收支不平衡,使得蘇聯經濟在最虛弱的時候遭遇沖擊。在思想領域上的文化入侵,標榜西方社會的開放性和民主性,大力扶植蘇聯國內的親美勢力和改革派,在遭遇蘇聯改革遭遇困境的時候,誘導蘇聯進行體制改革,走全盤西化的道路。
最後的結局是,蘇聯這個僅次於美國的世界帝國,最後的崩盤極其慘烈,政治,經濟社會體系全面瓦解,蘇聯人民辛苦多年的成果被消滅,生活水平一夜回到解放前。

四,俄羅斯時代(數據資料摘自網路)

1,葉利欽時代-俄羅斯失去的10年

政治狀況
1991年蘇聯解體後,葉利欽作為美國宣揚的民主,自由和改革的代言人,得到了俄羅斯人民的信任. 葉氏一心想學習美國模式,按照美國人的指導推行經濟休克療法,結果導致社會經濟體系癱瘓.經濟和社會體系的混亂造成嚴重的政治分歧.葉氏在面對困境時,選擇政治和個人利益優先,為了保住總統的位子,強行解散議會,在2年之內5易總理,把上台時宣揚的民主和經濟發展丟到了垃圾桶里.在這民主化的10年中,社會經濟一直處於崩潰的邊緣,俄羅斯人民得到了一張名義上的選票,卻幾乎失去了一切.

經濟與社會狀況

1991年蘇聯解體時,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70%的國土資源和經濟基礎,60%的人口。1991年時前蘇聯的國內生產總值大約為3萬多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那時蘇聯是一個國力強大,科技發達,在全世界都有自己利益的令人生畏的國家.
蘇聯解體十年後的2001年,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大約為3000億美元,是1991年蘇聯的十分之一。黃金和外匯儲備200億美元,只相當於中國的十分之一.雖然軍事力量還在,俄羅斯從一個強大的國家變為一個在經濟上無關緊要的世界二三流國家.
從1992開始推行休克療法讓俄羅斯經歷了一場空前的浩劫.起初,西方國家答應提供200億美圓的貸款,來幫助休克療法後期的經濟恢復,但直到1998年8月,俄羅斯僅得到40億美圓的貸款. 休克療法並沒有能夠挽救俄羅斯,反而使整個國家長期處於極其嚴重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中.國力被嚴重削弱, 政府債台高築.除了軍火和石油之外,經濟體系幾乎完全癱瘓.從1991年到1996年,GDP下降56%,工業下降了60%,農業產值下降50%.俄羅斯人民經歷了持續惡性通貨膨脹.俄羅斯盧布最早從蘇聯時代的與美元接近1:1的比價.到1997年時,貶值到5800盧布兌一美元.休克療法中私有化的步驟,使得大量社會財富迅速向極少數人手中聚集.據俄羅斯杜馬聽證會公布的材料,從1992年到1996年,私有化給國家造成的經濟損失,按1995年價格計算,超過9500萬億盧布,相當於衛國戰爭期間損失的2.5倍. 人民生活水平倒退回到1917年的水平,人均壽命降低了十幾年,人口持續減少.俄羅斯人為所謂的民主和自由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

2,普京時代
上台背景
由於葉利欽在全盤西化和民主化改革中遭遇嚴重的失敗,俄羅斯人民對生活水平下降的不滿,引起了回歸蘇聯的運動.在葉利欽執政後期,中央政府已經沒有任何權威.俄羅斯共產黨是議會中的第一大黨,得到了不少俄羅斯人民的支持.當時的情況如果沒有強勢的人物出場,很有可能是俄羅斯共產黨重新執政.回到蘇聯模式.這種情況是美國最不願意看到的. 於是1999年葉利欽下台後.迅速推出了蘇聯共產黨的反對派—強勢人物普京.最終支持普京政權的統一俄羅斯黨,成功取代俄羅斯共產黨,成為議會中第一大黨.

主要實行的改革措施
1,對內實行集權統治,壓制反對派,結束議會紛爭.削弱地方聯邦政府的權力, 制止了地方的分離傾向.
2,打擊金融寡頭,在公平的前提下繼續推進私有化,把戰略性企業和資源重新國有化.
3,對內大力打擊貪污腐敗,對外平叛車臣分裂主義.重新樹立俄羅斯的威望.
4,實施能源出口的策略來振興經濟.
5,財富分配向民眾傾斜. 設立主權財富基金,穩定基金,國民福利基金,籌建住房,醫療.教育,農業四大民生工程.

經濟發展狀況(圖為2001-2008年原油價格走勢)

2000年,俄羅斯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2050億美元, 得益於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上漲到2008年俄羅斯GDP達到創紀錄的16660億美元. 在08年金融和經濟危機之前,俄羅斯經濟總量按市場匯率計算已進入世界前10. 國家經濟發展的同時,人民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2000年,俄羅斯全國平均月工資為2223盧布,相當於當時的82美元。2010年,俄羅斯全國平均月工資為20815盧布,約合682美元.
但現在這個經濟模式的問題在於,俄羅斯的經濟更加依賴於能源出口. 原料出口比重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為50%,1998年為65%-70%,如今為75%. 目前俄40%的預算收入來自石油天然氣的開采、加工和運輸,GDP的25%來自石油和天然氣行業. 俄羅斯預算中的油價是以每桶75美元計算的.所以只有在油價達到75美元上方,俄羅斯會有財政盈餘.不然就出現財政赤字.
俄羅斯的工業優勢主要在於重工業和高端軍事工業,在輕工業和農業方面,一直處於比較落後的狀況.國內輕工業只能滿足其25%的需求,中國的輕工業產品在俄羅斯占據了主要市場. 俄羅斯土地的耕種面積佔全世界可耕種面積的14%,但在世界糧食生產中所佔份額僅約為5%.
俄羅斯的服務業占據了GDP的25%左右.在最近的10年當中,俄羅斯尚未能夠做到產業的升級和轉型.
08年的經濟危機,阻止了俄羅斯經濟迅速向上的發展勢頭.由於石油價格大幅回落至40美元下方.同時俄羅斯的油氣巨頭由於掉入了外資設的貸款陷阱,欠下了近5000多億美元的外債(與俄羅斯外匯及黃金儲備相當).使得俄羅斯在經濟上遭受重擊.2009年俄羅斯GDP大幅回落近8%.股市縮水近80%,盧布貶值,經濟倒退.民眾開始對普京出現不滿,2008年普京讓出統位置,親美派梅德韋傑夫出任總統.普京留任總理.

五,俄羅斯的未來
俄羅斯在經歷過最痛苦的10年民主改革嘗試後.在中央集權的模式下獲得了後面10年的發展.
俄羅斯目前還是依靠初級原材料的出口來獲得經濟的發展,屬於比較低級的經濟結構體系. 在這10年的發展中,主要的資金用在了石油天然氣行業的拓展,支付外債,民生保障上面,但缺乏資金對基礎設施的進行維護和進行產業升級.
俄羅斯這種經濟結構相當脆弱,因為油價主要掌控在美國手中.俄羅斯現階段必須與能源需求國加強合作.建立戰略合作與聯盟關系,共同應對美帝國的全球戰略.利用其自身的資源優勢,加快經濟模式的轉型.
從地緣政治和歷史的角度來說,俄羅斯是一個處於恢復期的巨人.只要有機會,他會重新站起來.成為世界舞台上重要的角色.

『伍』 為什麼俄羅斯的文化藝術上的造詣上有那呢多成就 啊

大噶好,【知道日歷】官方回答時間到!

俄羅斯是一個藝術大國,這是個不可否認的事實。

音樂領域,有居伊、柴可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維奇等,形式多樣,囊括交響樂、協奏曲、歌劇、器樂獨奏,可謂應有盡有;

舞蹈上,出現過尼因斯基一度震驚世界的現代舞,也有古典芭蕾;

文學方面,托爾斯泰、果戈里、別雷、陀斯多耶夫斯基各有建樹;

藝術上也有開創了構成主義的塔特林、羅辰柯等…

綜上所述,獨特的社會環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政治上從上而下的推廣、人民自發的熱愛等等,以上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才有了俄羅斯繁盛的文化建樹,如今去俄羅斯留學進修藝術的學子,依然為數眾多。

關注【知道日歷】官方賬號,歷史上的今天有什麼,知道日歷都知道。

『陸』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有哪些

(1)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基本上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增強了綜合國力;(2)到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全國基本上完成農業集體化,(3),一度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經濟高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維護了蘇維埃政權的統治。

斯大林在列寧逝世後組織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聯共(布)十四大(1925年)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心是實施重工業建設,把重工業建設放在首位.此後,即1927年召開的聯共(布)十五大上提出農業集體化方針,實施集體農庄.到1937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緊次於美國.

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第一、國民經濟恢復基本完成後,蘇聯仍然是一個只能輸出農產品、輸入機器裝備的落後農業國。為了用現代技術改造落後的工業農業,為了增強國防力量以維護民族獨立,為了給社會主義建立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

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十四大」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決定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這次大會,標志著有計劃、大規模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期的開始。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十分艱難困苦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國際上蘇聯受到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威脅,國內原有的經濟文化和技術基礎十分落後,資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會主義工業化在人類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事業,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

蘇聯黨和人民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上勇於探索,開拓前進。從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第三個五年計劃被迫中斷外,完整地執行了10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計劃完成時,蘇聯的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達到70%,已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建立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

同時,工業的社會主義成分佔了99%以上。據蘇聯官方統計,「二五」計劃的完成,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37年,機床已基本自給,進口的機器只佔需要量的0.9%,拖拉機等產品已開始出口。第二、1927年末,蘇聯的工業生產達到並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後的個體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農業,不能適應工業的迅速發展。

1927年12月,聯共(布)「十五大」通過了逐步開展農業集體化的方針。1929年,在蘇聯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1930年1月,聯共(布)中央的決議指出:農業集體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權和主要生產資料公有的集體農庄。

決議要求在運動中堅持農民自願參加的原則。1933年1月,聯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個體小農經濟納入社會主義大農業的軌道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農業集體化的實現,為蘇聯農業機械化、現代化開辟了廣闊道路,為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了條件。

『柒』 一戰為俄國十月革命創造條件

一戰是導致俄國十月革命的根本原因。一戰導致俄國的各種矛盾趨於尖銳化,經濟趨於崩潰;一戰各帝國忙於戰爭,提供了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

『捌』 十九世紀俄國小說創作在人性挖掘方面取得的成就

批判主義

在西歐文學中,批判現實主義是現實主義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它是特指十九世紀在歐洲形成的一種文藝思潮和創作方法。
"批判現實主義"這一術語,是後人概括出來的。法國的蒲魯東(1809-1865)在《藝術的社會使命》一書中,最早作出"現實主義是批判的"論斷,但由於此人是無政府主義的創始人,後來成為第二帝國的代言人,馬克思曾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批判過他,他的名聲不好,因此他對批判現實主義的提法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正式提出批判現實主義並給它下定義的是高爾基。高爾基指出; "資產階級的'浪子'的現實主義,是批判的現實主義;批判的現實主義揭發了社會的惡習,描寫了個人在家庭傳統、宗教教條和法規壓制下的'生活和冒險',卻不能夠給人指出一條出路。批判一切現存的事物倒是容易,但除了肯定社會生活以及一般'存在'顯然毫無意義以外,卻沒有什麼可以肯定的。" 批判現實主義思潮曾經在歐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批判現實主義開始形成並獲得初步的發展,從三十到四十年代,批判現實主義繼浪漫主義之後,成為歐洲文學的主要潮流。高爾基稱它為"十九世紀一個主要的,而且是最壯闊,最有益的文學流派"。法國是批判現實主義的發源地,司湯達以小說《紅與黑》為這種文藝思潮奠定了基礎,巴爾扎克創作的《人間喜劇》,成了批判現實主義力所能及的最高成就。此外,福樓拜、梅里美、左拉,莫泊桑、都德、小仲馬以及羅曼·羅蘭等人,都帶著閃耀著批判現實主義鋒芒的小說湧上文壇,形成了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波瀾壯闊的藝術洪流。整個時代作家輩出,巨著叢生,文壇盛況,蔚為壯觀。在英國,狄更斯和薩克雷也代表了當時中小資產階級的利益,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罪惡與腐敗,作了揭露和批判。狄更斯的小說有《大衛·科波菲爾》、《艱難時世》和《雙城記》等,薩克雷的代表作是《名利場》。此外,夏洛蒂·勃朗特和蓋斯凱爾夫人等人,也以優秀的文學作品,加入了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行列。馬克思稱他們是屬"現代英國的一批傑出的小說家",指出: "他們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寫生動的書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會真理,比一切職業政客,政論家和道學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還要多。"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之後,西歐的批判現實主義開始走下坡路,歐洲文壇上出現了自然主義的流派標志著這一資產階級藝術潮流的敗落。批判現實主義的中心由英,法轉移到俄國。這時,繼普希金,果戈理之後,屠格涅夫,列夫·托爾斯泰以及契可夫紛紛登上世界文壇,代表著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新成就。

十九世紀歐洲的批判現實主義的巨大成就,揭開了人類文明。

寫實主義
依據自己的評價,將自己的時代風俗,思想,外觀加以描繪,亦即正確的,忠實的描寫出當下活生生的社會環境。
寫實是抽象,理想化的反義。寫實主義一般解釋為依據自己的評價,將自己的思想,外觀,社會環境,時代風俗正確,忠實的描寫出來。它也泛指自貧困階層的日常生活中取材,描寫低收入者的時候或凡夫俗子的活動。寫實主義是繼浪漫主義之後發展出來的。在1830年代,由於產業革命,當時的時候,經濟情緒是新興市民階層掌握實質主導權的時代。美術世界的鑒賞者,亦即作品的購買者從宮廷貴族擴展到一般的市民,而提高畫作的畫家,自1833年以後,人數急劇增加,沙龍展上的展出件數也從兩千件增加到三千件不等,在許多情形下甚至接近五千件。畫家對題材的選擇完全將目光投向周遭的日常現實這一點上,反映了社會上市民階級這樣的新資助者,並不具備傳統於古典的涵養,而是對現實的食物較感興趣。

現代派

20世紀以來具有前衛特色、與傳統文藝分道揚鑣的各種美術流派和思潮,又稱現代派。
發展狀況 現代主義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國的印象主義。19世紀80年代,法國的後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和象徵主義畫家們提出的「藝術語言自身的獨立價值」、「繪畫不作自然的仆從」、「繪畫擺脫對文學、歷史的依賴」、「為藝術而藝術」等觀念,是現代主義美術體系的理論基礎,所以,法國後印象主義畫家P.塞尚這位在作品中追求繪畫語言的幾何結構和形體美感的畫家,被人們稱作「現代繪畫之父」。
較為明顯的現代主義繪畫風格首先是在法國野獸主義畫家們的作品中出現的。以H.馬蒂斯為代表的一群年輕畫家,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龍中,展出了一批風格狂野、藝術語言誇張、變形而頗有表現力的作品,被人們稱作「野獸群」,由此「野獸主義」得名。1908年,另一群年輕畫家以P.畢加索、G.布拉克為代表,在法國推出立體主義繪畫。立體主義的原則最初出現在畢加索的油畫《亞威農少女》中。這幅畫被認為是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的分水嶺。立體主義用塊面的結構關系來分析物體,表現體面的重疊、交錯的美感,是立體主義追求的目標。野獸主義和立體主義都從非洲雕塑中吸收了養料,它們的藝術語言與傳統法則相去甚遠,標志著現代主義已進入自我確立的階段。與此同時,在德國1905年組織的橋社、1909年成立的青騎士社等表現主義社團崛起。它們的美學目標和藝術追求與法國的野獸主義相似,只是帶有濃厚的北歐色彩與德意志民族傳統的特色。如果說表現主義受工業科技的影響,表現物體靜態的美,那麼在義大利興起的未來主義則在現代工業科技的刺激下,用分解物體的方法來表現運動的場面和動的感覺。他們還熱衷於用線和色彩描繪一系列重疊的形和連續的層次交錯與組合,並且試圖用線來描繪光和聲音。
上述思潮和運動,特別是未來主義,在雕塑領域內均有所反映。未來主義的畫家和雕塑家U.博喬尼於1912年4月簽署關於雕塑藝術的宣言,並把未來主義的原則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代表作為《在空間連續的形》(1913)。 相應的現代主義美術思潮在20世紀初的俄國也相當活躍。除了受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影響產生的一些社團外,俄國的構成主義對現代藝術探討如何表現工業美方面有獨特的貢獻。
抽象主義的美術作品最早於1910年前後產生。首先從事抽象主義藝術創造的是參與德國青騎士社活動的俄國畫家W.康定斯基。他用點、線、面的組合、構成,參照音樂的表現語言,用繪畫來傳達觀念和情緒。他的著作《論藝術中的精神》(1912)、《點、線、面》(1923)等奠定了抽象主義的理論基礎。作為實踐家,他主要從事抒情抽象繪畫的創造,但同時也在幾何抽象方面有所探索。俄國的畫家K.C.馬列維奇於1913年左右創建的至上主義,屬於幾何抽象的范疇。至上主義在平面構成上的努力,在探討藝術的虛、空、無方面的嘗試,應該說是有意義的。真正奠定幾何抽象主義理論基礎和在藝術實踐上有突出貢獻的是荷蘭畫家P.蒙德里安創建的風格派(或稱新造型主義)。在整個20世紀,抽象主義基本上遵循著抒情的抽象和幾何的抽象兩個方面發展,只是在各個階段有所變化而已。
康定斯基:《第一抽象水彩畫》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瑞士蘇黎世出現的達達主義社團,影響波及歐美各國。在法國、德國都有達達美術社團。達達主義反對戰爭,反對權威和反對傳統,同時也反對藝術,反對一切,作為社團它必然要走到自我否定的境地。達達的虛無主義和反傳統的精神,貫穿在整個西方現代文藝的進程之中。在平面的繪畫中採用拼貼手法,把偶然性、機遇性運用在美術創作中,是達達對現代美術的貢獻。
超現實主義的社團是從達達內部分化出來的。它用建設性的態度對待藝術創作,以取代達達主義的破壞和挑戰。它直接從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中汲取思想養料,並以弗洛伊德的理論作為這一藝術運動的指導思想。超現實主義的美術家們從兒童、精神病患者、夢境中汲取靈感,致力於探討人類經驗的先驗層面,試圖突破現實觀念,把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和夢的經驗相糅合,以達到一種絕對的和超現實的境界。超現實主義者常常採用出其不意的偶然結合、無意識的發現、現成物的拼集等手法。寫實與抽象的語言在他們的作品兼而有之。從1924年以後到30年代末,是超現實主義美術的活躍期。30年代以後,作為藝術運動,超現實主義逐漸冷寂,但許多重要的超現實主義畫家仍然活躍於歐洲和美國畫壇。
波伊斯:《向兔子解釋圖畫》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曾在美國產生的抽象表現主義(又稱行動繪畫或紐約畫派),是集表現主義、抽象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大成的流派,也是重視個性、重視風格的現代派繪畫頂峰。抽象表現主義強調創作者行動的自由性、自動性和無目的性,把創作行為本身提高到重要的位置,已經孕育著以創作者的行動作為藝術傳播媒介的因素。
杜尚:《乾燥的便盆》
繼抽象表現主義之後產生的硬邊抽象、後繪畫性的抽象是幾何抽象主義在新形勢下的變化和發展,也說明藝術從強調主觀感情到側重於客觀表現的轉變。這種轉變在與抽象表現主義完全相悖的波普藝術中表現得更為明顯。波普藝術的興起,說明西方的現代主義向後現代主義轉變。當然,對於後現代主義這一概念,西方美術史論家們的論說很不一致。首先在建築中使用的後現代主義,當然是一個相對的、模糊的、充滿著爭論的概念。嚴格地說,後現代主義是不能與現代主義截然分開的。後現代主義加以弘揚的許多方法與原則,在現代主義的美術中已經嘗試過、試驗過,只是在後工業社會里把個別的方法和原則加以極端的發展和誇張。後現代主義在某些方面也確實是現代主義的反撥。然而,現代主義的審美原則仍然強烈地影響著當代西方的美術家們。新表現主義、新超現實主義、新抽象等流派在80年代的興起,多少說明了這個問題。在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美術思潮的變化中,似乎可以看到,藝術中的主觀與客觀、理性與感性、人性與共性、風格特徵的加強與消失、人性與機械性、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藝術的審美與反審美,永遠是使藝術家困惑並驅使他們去不斷探索的課題。在藝術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常常會產生此長彼消或彼長此消的狀況,尤其在工業化社會和後工業化社會,這種狀況更是常見。觀念藝術及其他後現代派思潮之所以那末驚世駭俗,就是因為它們不僅和傳統藝術背道而馳,而且在向現代主義挑戰。但是,歷史本身似乎在昭示著這樣一個事實,藝術發展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藝術的本身進程猶如社會本身的進程一樣,本身具有一種自我調節的力量,它要在上述列舉的種種兩極之間尋求平衡。當然,平衡是短暫的、臨時的,不平衡則是絕對的、永久的。唯其不平衡和充滿著矛盾,藝術才不斷向前發展。即使在發展過程中充滿著矛盾和曲折,整個趨勢則是向前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主義藝術應該被認為是對現實主義的一個有力補充。或者說,現代主義是一個新的藝術表現體系,它有別於現實主義,更與現代工業社會的時代節奏相吻合。至少它已經獲得了與現實主義共存的力量。
雷斯:《法國式的場景》
特徵 既然現代主義美術是西方進入壟斷主義時代以後產生的,是伴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它就不可避免地反映了這個時代政治、經濟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變革,反映了這個時代人們極其復雜、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極為深刻的哲學思考。不同於現實主義的是,現代主義的美術在對待社會、人、自然與自我的關繫上失去了平衡,關系是扭曲的。這樣,現代主義的美術家似乎是超脫社會、超脫自然的人,他們不直接描寫社會和人生(少數藝術家例外),但他們的作品影射著社會和人生,採用的語言是荒誕的、寓意的或抽象的。在他們的作品中,可以感覺到這些藝術家表現了現代人們(包括藝術家們自己)的精神創傷和變態心理,感覺到他們對現實生活的消極、悲觀和失望的情緒,感覺到他們思想上強烈的虛無主義。正是現代主義美術作品的這些特徵,使它們具有不可忽視的社會歷史的和審美的價值。因為它們正是西方現代社會和現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寫照。
對現代主義美術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的是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現代主義的美術家們對待現代科學和機械文明的心理和態度是復雜的。在有些藝術家的實踐(如立體主義、未來主義和構成主義)中,試圖反映社會的這一深刻變革,而在大多數美術家的作品中,對工業文明採取迴避和超然的態度。他們對工業社會人性的貶值、機械的升值表示不滿。但這絲毫並不意味著現代主義美術的主流與工業社會的進程相反。事實上,工業、科技文明劇烈地改變著現代社會的面貌,從精神上有力地推動了現代藝術的迅速變化。
現代主義藝術最早從康德的先驗唯心主義武庫中汲取了養料,同時又受到現代哲學思潮,特別是尼采、弗洛伊德、柏格森、榮格、薩特等人的哲學、心理學的強烈作用。尼採的學說,不僅對德國的表現主義運動起過推動作用,也對整個現代主義的文藝運動產生很大影響。尤其是他否定權威,主張發揮以人的意志、本能為基礎的創造力,蔑視中產階級的文明和虛偽道德,對無意識和本能的推崇,對世界前途的悲觀主義,在現代主義的各個流派的理論和實踐中,都有所反映。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他的「無意識才是精神的真正實際」,是超現實主義運動的理論支柱,正是在弗洛伊德理論的引導下,超現實主義以及其他流派的美術家們用多種手法挖掘人們精神世界的深層,其後果是一方面開拓新的藝術表現領域,另一方面使藝術語言趨向荒誕和怪異。自然不少作品創造了荒誕、怪異的新境界。
現代主義美術比起以寫實和模仿為基礎的傳統美術來,具有象徵性、表現性和抽象性的特點。現代主義多流派標榜自己是反傳統的,實際上它可能完全拋棄傳統。它竭力否定和排斥的是19世紀中期以來的含有學院派特徵的寫實主義傳統。在對待歷史遺產方面,它們更重視對原始社會藝術、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美術、希臘古風時期美術、歐洲中世紀美術的研究。自印象主義之後,西方美術家開始把目光轉移到中國、日本和印度的繪畫、工藝品的表現語言上,探索寫意的表現手法。野獸主義、
立體主義的美術家們直接受益於非洲雕塑。同時,中東的伊斯蘭教美術和大洋洲的藝術遺產,也是現代主義藝術家們研究的對象。上述人類歷史上的美術遺產均為現代主義美術家們提供了有益的養料。
總的說來,20世紀以來西方的現代主義美術,適應了現代社會人們的需要,創造了一批可以列入人類經典文化的作品,但遠非所有流派和思潮的理論都是無可非議的,更不用說其中有些作品的思想傾向頗值得研究。對於現代主義美術不加分析地一味贊揚是不可取的,而視現代主義為洪水猛獸、拒之於門外,不讓人們接觸和了解更是愚蠢和可悲的。中國80年代以來藝術創造和理論的繁榮、活躍,除了社會、經濟的推動這些主要因素之外,與包括西方現代主義在內的外國文藝提供的可用來參考、借鑒的豐富資料不無關系。

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是二十世紀初期西方資產階級的一種文藝思潮,它是由達達主義發展而來的,宣稱達達主義是其先驅。超現實主義起源於法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支配法國文壇,其影響甚廣,比利時、捷克、南斯拉夫,乃至美國、日本、墨西哥均有影響。其創作以詩歌為主,波及散文、小說、戲劇,在繪畫中也有所表現。

超現實主義者的宗旨是離開現實,返回原始,否認理性的作用,強調人們的下意識或無意識活動。法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格林的直覺主義與奧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下意識"學說奠定了超現實主義的哲學和理論基礎。

"超現實主義"這個名詞,出自本世紀初法國立體派詩人紀堯姆·阿波利內爾(1880-1918)之手。他於1917年寫給苔爾美的信中說:"再三考慮後,我確實認為,最好還是採用我首先使用的超現實主義這個詞,它比超自然主義這個詞更好。超現實主義這個詞在扁中還找不到,它比由諸位哲學家先生們早已應用的超自然主義這個詞用起來更方便。"由此可見,阿波利內爾創造超現實主義這個詞的本意,在於以此來代替超自然主義這一名詞。它的最初含義就是尋求超乎現實之上的種種未知現象,包括人生、社會、倫理道德和精神文明諸方面。安德烈·布洛東覺得這一術語最能表達這個文藝流派的宗旨,因而得名。

1923年,達達主義流派舉行最後一次集會而宣告崩潰後,其中的許多成員倒向了超現實主義作家的行列。1924年,法國作家布洛東在巴黎發表了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1929年,布洛東又發表了超現實主義的第二個宣言,詳盡地解釋了超現實主義的藝術主張。1930年,由德斯諾斯發表了超實現主義的第三個宣言。這樣,超現實主義的藝術綱領就全面、完整地體現出來了。

布洛東在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中,曾對超現實主義作過經典性的解釋:"超實現主義,陽性名詞。純粹的精神無意識活動。人們通過它,用口頭或局面,或其他方式來表達思想的真正作用。它只接受思想的啟示,沒有任何理性的控制,沒有任何美學或道德偏見。""超現實主義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上,即對夢幻的萬能和對思想的不帶偏見的活動的信仰。它要最終摧毀一切其他的機械論並取而代之,以解決生活中的主要問題。

超現實主義者宣稱:人的本能、夢幻、下意識領域是文藝創作的的源泉。認為人的頭腦活動要從邏輯與理性束縛中解放出來。理性、道德、宗教、社會以及簡單蝗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都是對人的精神、對人的本質需要的一種桎梏。唯有人的無意識、夢幻和神經錯亂才是人的精神的真正活動。兒童和瘋子的言行,則是不受任何控制的真正自由的範例。因此,在詩歌創作中,他們故意使用幼稚的語言和病態的形象來反對傳統的美好見解。在繪畫中,用混亂的線條與顏色的任意塗抹。在戲劇中,主張用折磨人的野蠻音樂,粗魯的舞蹈,並用自行車的鈴鐺,有節奏地敲打貨箱、臉盆一類作伴奏。

超現實主義的創作採用的是"F我意識的書寫"和"自動寫作"的方法。他們主張寫作要絕對真實,是純粹的無意識的活動過程,不通有藝術加工和任何邏輯思維的形式。詩人在寫作時,只要把腦子里涌現出來的東西快速地記錄下來,詞與詞之間,全靠一種偶然的結合;如果一時沒有現存的詞彙表達,甚至可以隨意用某個字母、符號來代替。反邏輯性是其創作方法的一大特徵。這類作用,大多數艱澀難懂,不符合語法結構和邏輯思維的法則,有的變成文字游戲。

超現實主義文藝思潮的出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資產階級青年一代對現實的恐懼心理和狂亂不安的精神狀態。參加超現實主義集團的作家有布洛東、蘇波、查拉,畫家阿爾普、馬松等等。屬於這一流派中的有些作家,如路易·阿拉貢、保羅·艾呂雅等,由於受到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積極影響,後來轉向進步的文藝陣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超現實主義在美國風行一時,出現了所謂"新超現實主義"流派,成為帝國主義御用的宣傳工具。

超現實主義的文學作用甚多。1921年,布洛東和蘇波合著的《磁場》,是超現實主義第一部實驗性的作品,首次提出了無意識書寫和自動的寫作的問題。但典型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則產生在1924年之後,如布洛東的小說《可溶解的魚》1924)和《娜嘉》(1928)是超實現主義的代表作。阿拉貢在1926年發表的散文集《巴黎的農民》,艾呂雅的詩集《痛苦的都會》、《生活的內幕》均屬超現實主義之作。

『玖』 1861農奴制改革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哪些條件

改革廢除了農奴制,農奴成為自由人,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同時,巨額的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又積累了大量的資金,使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但1861年的改革也保留大量的封建殘余,對俄國社會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拾』 蘇聯埃俄國的創始人是誰

列寧(俄語:Ле́нин,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俄語: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思想家。是蘇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蘇聯的主要締造者、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領導人、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即蘇聯總理)

閱讀全文

與俄國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申請商標的要多久 瀏覽:814
連雲港專利代理 瀏覽:613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有限公司 瀏覽:452
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850
紅寶石證書aigs 瀏覽:734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
蘿莉羊年限定 瀏覽:393
愛迪生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 瀏覽:864
供電方案有效期 瀏覽:684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